#疾病‧預防

糖尿病竟與癌症有關!?

糖尿病竟與癌症有關!?#疾病‧預防

無論台灣或全球的流行病學統計,糖尿病與癌症近年來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都呈現上升的趨勢。糖尿病患與日俱增依據台大莊立民教授健保資料庫的研究,台灣在1999年時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盛行率為4.8%,到了2004年增為6.8%,糖尿病人口約114萬人,尚不包括未就醫的人口。目前台灣所屬西太平洋地區的盛行率為8.3%。隨著孩童與青少年肥胖比率的增加,糖尿病發病的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糖尿病是造成許多併發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失明、截肢和腎衰竭。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2010年台灣的十大死因中,癌症已蟬聯首位29年之久,該年奪走41,046條人命,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4%,每12分48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前三名癌症死因排名依序是肺癌(20%)、肝癌(18.9%)與結腸直腸癌(11.4%),就占了半數。糖尿病與癌症有關第二型糖尿病與某些癌症風險的增加有關,尤其是肝癌、胰臟癌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高出一般族群兩倍以上。糖尿病患因癌症死亡的機率也比常人增加25%,特別是肝癌、胰臟癌與結腸直腸癌。台灣相關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乳癌及膀胱癌的死亡率在「年輕」糖尿病患的風險相對更高。糖尿病影響癌症的發生與預後,原因包括胰島素阻抗性、高血糖、炎症反應或共同危險因素,如老化、肥胖、飲食狀態、缺乏運動等。如何降低糖尿病與癌症風險體重過重及肥胖和癌症的發生有關,包括乳癌、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肺癌等。美國糖尿病學會與美國癌症協會在2010年的共識會議中建議:推廣健康的生活型態如健康的飲食(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的攝取,增加高纖蔬果穀物的飲食),適當的運動(身體活動)和體重管理可以降低癌症的風險並改善預後,也可經由改善胰島素阻抗性,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抽菸與癌症的發生及預後有關,包括肺癌、咽喉癌、上消化道癌症、膀胱癌、胰臟癌、肝癌、子宮頸癌等,抽菸本身也是造成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子,所以戒菸要趁早。糖尿病患依其年齡與性別接受相關的癌症篩檢也很重要,仁愛醫院特別提供民眾主要癌症(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的篩檢服務。另外,臨床研究發現口服降血糖藥雙胍類(Metformin)可以減少乳癌、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癌症的死亡率。所以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是多層面的,糖尿病的藥物治療也日新月異。仁愛醫院「糖尿病中心」有專業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提供您整體的評估、衛教及治療,定期舉辦病友會解答病友及家屬的疑惑,也針對高風險民眾(如肥胖、近親有糖尿病者)做預防保健服務,誠摯歡迎蒞臨諮詢。

四旬白領主管罹患晚期腎細胞癌 積極用藥生命有保

四旬白領主管罹患晚期腎細胞癌 積極用藥生命有保#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可能對於「腎細胞癌」這個名詞不太熟悉,這個疾病在五、六年前可是致死率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但在標靶藥物的突破及健保給付的實施,使得腎細胞癌患者的存活時間與無病存活期有效延長,讓腎細胞癌的治療有顯著的進步。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蔡育傑醫師指出,腎臟腫瘤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為腎臟長出的腎細胞癌;另一類為腎盂長出的泌尿上皮癌。這兩類的最大差別是,腎細胞癌對於化療藥物反應差,幾乎沒有治療效果,再加上傳統使用干擾素及介白素2等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因此復發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其治療在近五年因標靶藥物出現才有較大的突破。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小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97年腎細胞癌患者新增約八百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蔡醫師表示,患者罹患腎細胞癌初期較無症狀,大多因接受腹部超音波才偶然發現腫瘤,若在有症狀才發現時大部分已是腎細胞癌晚期。蔡育傑醫師表示,五年多前有一名年僅40歲的腎細胞癌患者,發現時已出現肺部轉移,屬於第四期腎細胞癌,在考量傳統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後,患者決定在當時沒有健保給付的狀況下,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患者至今已接受了三年的紓癌特(Sutent)治療及其他標靶藥物,且治療期間仍舊照常至公司上班,副作用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而該患者目前病情也還算穩定。醫師強調,癌症治療除了積極配合醫護團隊外,病患本身的毅力也佔很大的因素,治療期間持續上班可讓病患轉移注意力,生活也比較有重心。蔡醫師說明,標靶治療機制在於抑制腫瘤增生與血管新生,因此找到癌細胞的「靶」就很重要,於腎細胞癌目前發現有兩個靶,一類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R),如紓癌特(Sutent)、蕾莎瓦(Nexavar)等藥物,可抑制癌細胞的血管增生與癌細胞增殖;另一類是mTOR抑制劑,如特癌適(Torisel)、癌伏妥(Afinitor)等可控制分裂癌細胞,抑制癌細胞增生。目前紓癌特(Sutent)已被健保核准給付在手術後轉移的第一線使用,若是晚期腎細胞癌預後較差的病患,可使用今年元旦健保開始給付的新藥特癌適(Torisel)。醫師強調,標靶藥物如第一線的紓癌特平均可幫助患者延長11個月左右的無惡化穩定期,爾後如出現抗藥性,亦能接續其他標靶藥物治療,且能再提高超過5個多月的穩定時間;根據最新國外臨床研究發現,如第二線藥物又失效,再轉回使用紓癌特仍有治療效果。因此蔡醫師呼籲,腎細胞癌目前治療藥物進展迅速,加上低副作用不會影響生活品質的現況下,患者其實無須過度絕望。

還在為尿失禁所苦嗎?

還在為尿失禁所苦嗎?#疾病‧預防

尿失禁就是無法隨著意志去控制排尿的意思。當您想要解尿時就可以解出來,若想要忍耐一時也是可以的,但非無限制,因人的膀胱容量一般約為500cc至600cc。控制排尿,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很容易,但對患有尿失禁毛病的人則是很困難的事。尿失禁並不少見,大家都知道曾經中風過的人大多會有尿失禁的症狀,但除了中風的人外還有不少人為尿失禁所苦,只是大家不好意思講出來而已。其實不分男女老少,有很多人偶然會有尿失禁的症狀。但一般婦女則會因生產或年長的關係而產生尿失禁的症狀則較為常見。尿失禁可分為四類:一、真性應力性尿失禁:當咳嗽、提重物、爬樓梯,只要腹部一用力就會不自主地漏尿。此類多因懷孕生產或長期腹壓過大造成支撐膀胱頸及尿道的韌帶失去彈性所致。部份病人則是因膀胱括約肌喪失禁尿功能所致,其與停經和曾經接受放射線治療有關。二、急迫性尿失禁:當有尿意感而還來不及到洗手間就尿出來了。此類多發生於急性膀胱炎的病人或其膀胱逼尿肌不穩定的婦女身上。包括頻尿(白天排尿八次以上)、尿急(突發性的強烈尿意)、夜尿(半夜排尿二次以上)和急迫性失禁(尿急時來不及上洗手間就尿出來)這全是所謂膀胱過動症的症狀。三、滿溢型尿失禁:一天不上廁所也不會覺有尿意感,甚至膀胱非常漲也不想尿。此類多見於脊髓損傷、腦中風、糖尿病或骨盆腔神經病變(接受過根除性子宮全切除手術)的病人身上。四、全漏型尿失禁:不管何時、何地、任何姿勢,只要有尿就會不自主的漏出來。此類多因為骨盆腔手術造成的膀胱陰道廔管(破洞)或外傷後造成的廔管而引起。另有部份病人是先天輸尿管異位(直接開口於陰道)形成的全漏型尿失禁。臨床評估:一、病史:記錄尿失禁的症狀,如咳嗽或跑跳時漏尿、頻尿、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及夜尿等。還有以往治療的經過如何,過去的病史及最近使用的藥物等都要列入參考。病人也可能會被要求記錄排尿日誌,包括排尿時間、尿量和尿失禁發生的時機等。二、理學檢查:一般檢查,包括心智狀況,檢查有無下肢水腫及使腹壓增加的病因,如腹部腫瘤、子宮肌瘤或卵巢腫瘤等;神經學檢查,評估病人的運動和感覺神經機能及神經反射等;肛診,檢查肛門括約肌的張力及反射收縮內診。咳嗽試驗在觀察咳嗽時能否誘發漏尿。接著檢查有無陰道黏膜萎縮、陰道壁鬆弛,評估尿道活動性、膀胱下垂的程度等。三、實驗室檢查:驗尿,包括有無血尿、膿尿、糖尿及尿液細胞學檢查等。而尿動力學檢查則可評估膀胱的容量及感覺能力,有無逼尿肌不穩定收縮或無力,測定尿道的壓力、功能性尿道長度及壓力傳導比率或是否有逼尿肌和括約肌收縮不協調等問題。治療方式:一、行為療法:包括骨盆底復健,如凱格爾氏運動,即指骨盆底肌肉群的提肛運動。置放陰道錐體或各種子宮托,及生物回饋訓練及骨盆底機能性電極刺激等。其他的膀胱復健方法有按時解尿、改變飲水習慣等。針對罹患糖尿病、薦椎下神經損傷或接受子宮根除術後的病人(滿溢性尿失禁),可採用間歇性導尿來治療。二、藥物治療:如三環抗鬱劑、抗乙醯膽鹼素、乙醯膽鹼素等,但須知道此藥物的副作用。三、腹式恥骨後懸吊:如Burch手術及MMK手術,前者的副作用較少,是腹式手術的經典。四、吊帶手術:可採用自體組織,如腹直肌肌膜或大腿側肌膜的筋膜做吊帶的材料,用來支撐尿道中段,此外也可用人工合成的材料作吊帶。手術方法簡單,傷口小、恢復快,一般在隔天出院。若無張力吊帶因懸吊過緊,而致術後發生排尿困難時,也可以藉微調來改善。無張力陰道吊帶手術,適用於真性應力性尿失禁,頻尿等,其持久性好,長期治癒率應有九成以上,已成目前尿失禁手術的主流。五、尿道充填注射:尿道下膠原蛋白注射,可在門診治療,適用於年老或手術風險高的病人。但注入的膠原蛋白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被組織吸收,所以必要時還要追加注射。尿道下注射自體脂肪的效果較差,近來則有注射矽膠顆粒懸浮液的治療報告。尿失禁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症狀,會造成個人衛生、家庭生活及社交活動的困擾,但經正確的診治後,大部份的症狀都可獲得改善,生活品質可明顯提升,所以有尿失禁苦惱的女性朋友,請儘早接受檢查與治療,通常都可獲得不錯的效果。

了解骨鬆之因 方能享受咖啡美味

了解骨鬆之因 方能享受咖啡美味#疾病‧預防

公關公司緊湊的工作步調,生活作息不正常,七年級的小美每天幾乎都要靠2杯以上的黑咖啡來提神,公司的李大姐忍不住告誡她,這樣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建議她戒了喝咖啡的習慣。但沒有咖啡提神,怎麼能安然面對每天緊繃的壓力?於是小美開始改喝加了牛奶的拿鐵,因為牛奶含有鈣質,這樣既可以有提神作用,又可以有鈣質的補充,可說是一舉兩得。沒想到,公司安排的年度健檢報告出來,小美的骨質密度數值不但低於標準,被註記「有提早流失的現象」,醫生還提醒要她多運動、多走出戶外曬太陽。小美大為不解,喝咖啡真的會造成骨質流失,甚至骨質疏鬆嗎?那麼她從此就不能喝咖啡了嗎?咖啡因與骨質疏鬆的研究如同小美的例子,都市生活中愛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多年來我在健檢解說時常常都會被問:「醫師,我已經習慣天天要喝咖啡,但對骨質密度到底有沒有影響啊?」基本上,這並非一個簡單yes or no的問題。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可樂及巧克力等,都會因為咖啡因的藥理作用而產生利尿及增加體內排出鈣的作用。但是臨床上咖啡因是否會造成骨質疏鬆症?很多專家做出的結果都各不相同,所以至今未有定論。有一個有趣的研究顯示每天喝2杯以上咖啡的族群有明顯骨質疏鬆的現象;若同時有喝牛奶的習慣的族群,咖啡因引骨質疏鬆的效應就會被牛奶所含個高鈣所抵消。所以事實上小美改喝拿鐵是對的,但是一定還有她未注意到的原因!很多關於咖啡與骨質疏鬆的研究都是找停經婦女來當研究對象,所以可以知道,其實年齡老化與雌激素不足才是骨質疏鬆最重要的原因。有些研究竟然發現喝茶的停經婦女不但沒有骨質疏鬆,竟然骨質比沒喝茶的婦女還來得好,理由可能是茶葉裡含有類黃酮(flavonoids),或這些婦女有喝奶茶習慣,同時補充了類似雌激素作用的類黃酮及牛奶中的鈣質,反而對身體產生了保護作用。2012年5月份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甚至還發表了一篇針對40萬年齡介於50歲至70歲的族群做與喝咖啡與死亡率的長期研究,結果竟然發現每天喝咖啡的族群死亡率低於每天喝不到一杯咖啡的族群,而且與喝咖啡量有正相關。所以咖啡雖然不是仙丹妙藥,但對人體確實能發揮保護作用,一般認為是咖啡裡所含的抗氧化劑延緩了老化的作用。骨質疏鬆的原因人類骨質密度在25歲時達到顛峰,大約可以維持10年左右。35歲以後不論男女的骨密度則以每年0.3~0.5%的速度流失。女性停經後的前5到10年,骨質密度每年會下降2~4%,導致骨密度最終會減少停經前的25~30%。引起骨質疏鬆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為性別(女性多於男性)、年齡(年齡越大骨質流失越厲害)、性荷爾蒙(女性50歲左右停經而使雌激素下降;男性在65歲左右睪固酮製造不足)、缺乏運動、體重過輕、鈣質及維生素D攝取不足。所以在生活上,特別要強調的並不是咖啡,而是對骨質疏鬆有不良影響的吸菸與酗酒。因為特殊疾病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或者本身有甲狀腺或副甲狀腺亢進,也是產生骨質疏鬆的重要因素。掌握扭轉骨質流失的原因由此可知,骨質疏鬆的預防重心並不在咖啡或含咖啡因飲料,而是在於我們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少女性因為愛美而不曬太陽,使得身體的維生素D製造不足;為了苗條身材而過度減重,容易造成骨質大量流失;工作與生活多偏靜態,又沒有養成固定運動習慣等等,都容易造成骨質密度愈來愈不足,也因此,原本大家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有的骨質疏鬆症,現在越來越趨向年輕化。此外,現代人飲食不均衡,鈣質經常攝取不足。根據衛生署統計,超過九成台灣女性鈣質經常不足。再加上大多數人有外食的習慣,不少加工食品如泡麵、碳酸飲料、汽水等,都含有高量的磷,會影響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坊間流傳很多無科學證據的專家說法,竟然將最重要的鈣質來源牛奶及奶製品說成是骨質疏鬆的元兇,完全與研究結果與營養學知識不合,民眾切勿輕易相信。預防勝於治療 為骨密加分 成年人每日需要的鈣質約800到1200毫克,建議盡量由奶製品、蝦米、小魚乾、紫菜、黑芝麻、豆類製品及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攝取,或在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服用鈣補充劑。預防鈣質流失飲食上要注意下列幾件事:少喝高磷的發泡飲料及過鹹的食物,才能避免鈣質流失。在補充牛奶、含鈣飲食或服用鈣片時,盡量要跟茶葉及綠葉蔬菜等高草酸及高纖維食物分開食用,才不會妨礙鈣質的吸收。對咖啡一族,要如何才能預防骨質疏鬆呢?對喜歡喝咖啡的人來說,基於健康的理由,每天的咖啡攝取量,盡量少於2杯250~300cc.的咖啡量。一般茶飲的咖啡因含量約為咖啡的二分之一,所以容許量約為咖啡的2倍。不要過量飲用咖啡,其實還考慮到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心悸、影響睡眠及過度利尿等不良作用。引起骨質疏鬆的性別年齡因素是無可阻擋的,荷爾蒙補充的功效與併發症仍未有好的解決方法,所以培養運動習慣、補充充足的鈣質與維生素D、維持正常的體重、避免酗酒是預防骨質疏鬆最重要的功課。若真的出現嚴重骨質疏鬆問題,建議至新陳代謝科、內分泌科、婦產科或骨科門診就醫尋求協助。任何事情過猶不及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只要掌握骨質疏鬆的預防重點,任何人都可以盡情享用咖啡。

抗議!勿再危害台灣人 外商竟在台灣設捲菸廠

抗議!勿再危害台灣人 外商竟在台灣設捲菸廠#疾病‧預防

WHO世界無菸日:「對抗菸商干擾與阻撓」NGO嚴正抗議:世界無菸日前夕 外商竟要求在科學園區設置捲菸廠「2012戒菸就贏比賽」創新紀錄 30萬首獎候選組公開檢測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2012年5月31「世界無菸日」目標為「對抗菸商干擾與阻撓」,籲請193個會員國各國在未來的一年聯手遏止菸商對控菸政策的干擾,同時積極監測及管制菸草產業!5/31世界無菸日前夕,台灣卻發生外商打著提供上百名就業機會的幌子,要求在苗栗科學園區設置捲菸廠,一面享有設廠水、電、稅金優惠之利,一面製造菸品、戕害台灣人民健康賺取暴利,為此,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及董氏基金會,痛心高舉WHO世界菸無菸日「對抗菸商干擾與阻撓」標誌,提出嚴正抗議,籲請政府務必制止捲菸廠的設置、維護台灣人民健康!而同時,「2012戒菸就贏比賽」最高獎金30萬元得獎候選組,經過一連串的電訪、訪視及一氧化碳CO測試,今天由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秘書長賴志冠醫師親自操作,進行一氧化碳及尿液公開檢測,確認來自新北市擔任捷運保全工作的參賽者李清賢先生及他的見證人李玲瑜小姐符合參賽資格並遵守5月2日起完全不吸菸的規定,而成為「2012戒菸就贏比賽」的30萬首獎得主。菸商干擾各國菸害防制,WHO呼籲各國務必聯手對抗、監測及管制亞太地區拒菸協會榮譽秘書長陳紫郎說明,今年WHO將531世界無菸日的目標訂為「對抗菸商干擾與阻撓」,主要是因為菸商無所不用其極去干擾及破壞各國的菸害防制工作,不但運用其龐大的企業財力、政治遊說和行銷手法,操縱媒體、抹黑科學研究和政府政策,也積極在各國營造公益形象,讓社會大眾降低對「死亡產品」的警覺性,近年來,各大菸商更是對各國政府提起訴訟,企圖假借公平競爭之名,迫使政府不能對他們的銷售伎倆進行限制,其目的都是為了銷售菸品,繼續以戕害生命健康來換取企業暴利。所以請政府務必扛起責任,積極管制菸商的干擾及阻撓。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也表示,基金會昨日接到來自苗栗的匿名舉證,表示外商不斷施壓要求在科學園區設置捲菸工廠,為的就是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潤及銷售量。因為進口菸品的關稅課徵達進口價的27%,而在台設廠所進口菸草原料關稅課徵為每公斤15%,大大降低菸商成本,該捲菸廠就可以廉價為各大進口菸商進行代工,製造低價菸品、獲取更大利益,深入台灣社會,吸引青少年族群。這種一面享受水、電、稅金優惠,一面製造「死亡產品」賺取暴利的行為,絕不是政府設置科學園區的本意。民間團體痛心抗議,籲請政府務必制止捲菸廠的設置,以維護國人健康。台灣國際醫學聯盟菸害防制專案協調人黃怡碧表示,WHO一再提醒菸草產業利益與公共衛生政策之間存在無法妥協的衝突,建議各國政府務必積極監測及管制菸草產業,並遵守四個主要原則:1.確實立法限制菸草產業的行銷與贊助;2.拒絕與菸草產業建立任何夥伴關係;3.拒絕簽署不具備約束力或無法執行的協議;4.要求政府所有部門必須揭露與菸商間之所有互動。但台灣卻發生外商以提供百名就業機會為誘因,猶如引狼入室的行為,必將造成更多的吸菸及因吸菸而死亡的人口;且可能更進一步協助死亡產品「輸出」到國外;換言之,不但堂而皇之殘害國人健康,可能也積極參與了國際性的健康迫害行動。2012戒菸就贏比賽報名創新高,31,067組參賽者報名、嘗試戒菸!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陳淑麗表示,「戒菸就贏比賽」是兩年一次的「戒菸嘉年華會」!在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指導、台塑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搭配林依晨、許豪恩的號召呼籲,及衛生醫療單位的全體動員,2012年報名組數創新高,吸引與感動了31,067組參賽者報名戒菸!賴志冠醫師說,菸品是全球所有消費商品中,唯一會造成半數使用者病亡的產品,且菸品的使用每年奪走600萬人性命!面對這種令人成癮性的物質,正確使用戒菸輔助藥物,可有效戒除菸癮,將戒菸成功率提高二至四倍,一年後仍維持不吸菸者可達20%~40%!建議有意戒菸民眾繼續至全國各地的醫療院所尋求門診戒菸治療服務,及早擺脫菸癮、變得更健康更幸福。除了恭喜首獎得獎組,另外,也恭喜所有「2012戒菸就贏比賽」參賽組,成功邁向健康新生活!賴志冠強調,雖然比賽即將結束,但現在才是成功戒菸的開端,只要持續不吸菸,七、八年省下的買菸錢就等於抱得首獎30萬。作息正常,促使首獎李清賢先生戒菸成功來自新北市菸齡34年的李清賢先生,雖然曾想過戒菸,但因一直以來從事保全的工作,需要輪大夜班的關係,總是離不開菸品,這一次剛好因為工作轉換為不必再輪大夜班,作息正常、工作場所全面禁菸、多喝水、多運動,加上國一的女兒及太太全力支持,所以就決心戒菸,沒想到成功做到一個月不吸菸、還抽中大獎。終身義工陳淑麗表示,今天30萬元的得獎組已通過公開檢測,還有六組六萬的得獎家庭,以及一組台灣大車隊加碼獎的家庭,目前正分佈全國各地由衛生局進行第一道的訪視與一氧化碳檢視的檢驗中;最後將在六月中旬把全國共八組的得獎家庭齊聚臺北,進行最後的公開驗尿檢測及現場頒獎。

腎癌標靶「藥」你活 關鍵在病友不放棄!

腎癌標靶「藥」你活 關鍵在病友不放棄!#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六十幾歲的男性,入院時被診斷出得到腎細胞癌並且合併肺臟轉移,已是第四期病患,因積極接受醫師建議的各種治療,再加上標靶藥物的問世,讓病人至今依然存活超過十年。目前腎細胞癌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以有效的延長存活率,即使曾對某種藥物出現抗藥性,只要隔一段時間再使用,多數仍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葉士芃主任說明,腎細胞癌是一種非常惡性且難以治療的癌症,是腎臟本身長出的腫瘤,國內每年約新增八百多名腎細胞癌病患,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因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所以當患者出現血尿、腰痛、摸到腫塊等症狀就醫時,多半已是晚期,無法經由手術切除治癒,僅能靠藥物控制。除了手術外,腎細胞癌也可用放射線、化療、免疫製劑及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但腎細胞癌對傳統的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反應並不佳,在過去,治療腎細胞癌主要是注射第二型介白素(Interleukin-II)及干擾素(Interferon)等藥物,通常可使得到緩解的機會約為10%-15%,但由於毒性太強常伴隨嚴重的副作用,以致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隨著標靶藥物上市,以往被認為不容易治療的轉移型病患,有了更好的方式可選擇,同時也大幅延長腎細胞癌病人的存活率。目前常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有四種,Sunitinib(Sutent/紓癌特)、Sorafenib(Nexavar/蕾莎瓦)、Temsirolimus(Torisel/特癌適)以及Everolimus(Afinitor/癌伏妥錠)。標靶藥物中的紓癌特(Sutent)是目前用於治療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口服藥物,主要是利用攻擊腫瘤血管的機制,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氧氣和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針對轉移性亮細胞腎癌患者,對於紓癌特可以很快看到治療效果,多數患者的腫塊會縮小,代表治療有效,一般建議服藥四週,停藥二週,六週為一個治療的療程,副作用可能包括高血壓、手足症候群以及腸胃道症狀等,依據美國2011年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病患若出現高血壓與手足症候群的副作用時,病人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只要配合醫師謹慎處理副作用,病人的生活品質皆可獲得改善。另一標靶藥物蕾莎瓦,則是在使用過免疫療法失敗後,可向健保局申請的第二線治療用藥,可能出現包括皮膚紅疹、噁心、疲倦及手足症候群的副作用,需特別注意。至於特癌適(Torisel)及癌伏妥錠這兩種標靶藥物是屬於同一類,主要都是作用在細胞生長的蛋白質上,可抑制mTOR的作用,減少腫瘤細胞生長和血管新生,這類型的藥物對於非亮細胞的腎細胞癌特別有效。部分接受第一線用藥紓癌特(Sutent)的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導致腫瘤沒有繼續縮小、治療出現瓶頸。此時,醫師通常會轉換成另一藥物,但在使用一陣子後又出現對新的用藥產生抗藥性,若遇到此狀況時,則建議再換回第一次的藥物紓癌特(Sutent),葉士芃主任表示,通常換回最初使用的標靶藥物時,都能再度有效抑制腫瘤變大,或許效果不及第一次使用時那麼明顯,但至少都能出現6-7個月的穩定狀況。而且,當兩次使用紓癌特的中間間隔時間越長,第二次使用紓癌特的病情可穩定時間也會越長。葉醫師提醒,用藥即使出現抗藥性時也不要輕言放棄治療,可嘗試第二線甚至第三線的藥品。腎細胞癌雖為極惡性的腫瘤,但因為標靶藥物的問世讓治療有所突破,目前已可有效延長存活時間,若不幸發現有腫瘤,絕對不要輕言放棄。葉士芃提醒,初期腎癌沒有症狀,不易察覺,雖然發生率並不高,但若出現血尿、腰痠、腰痛、小便解不出來時,還是建議就醫接受檢查,千萬不要認為是因過於勞累所引起而不以為意,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積極治療乳癌 量身訂做個人化療程

積極治療乳癌 量身訂做個人化療程#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名,每年新增近八千名的病患,其中,第二期乳癌是目前台灣女性發現最多的期別,而排名第一的症狀則是患者或其伴侶摸到胸部有不痛的腫塊,此時胸部外觀及乳頭都不會有任何改變,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須特別注意。乳癌的治療方法是依據腫瘤特色與病人狀況而有不同療程建議,治療方法包括:開刀切除、放射性治療、化學藥物治療、荷爾蒙藥物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治療等五種方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劉良智醫師說明,乳癌治療的首選還是以手術能夠完全切除整個病灶為主,而術後輔助性治療,則依據「癌症分期、細胞病理檢查報告、病人本身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目前乳癌的分期是依據腫瘤大小(T),腋下淋巴腺轉移與否(N),是否遠處轉移器官(M)等TNM系統來做區分,第一期指腫塊小於2公分、無腋下淋巴結轉移、侷限在乳葉內(T1N0M0);第二期指乳房腫塊在2至5公分之間、可能有腋下淋巴轉移(T2N1M0);第三期指腫塊大於5公分、皮膚可能出現紅腫、潰爛樣變化、大部分已有腋下淋巴結轉移(T3N1-2M0);第四期指有發生遠處器官轉移(M1)。腫瘤切片施以細胞化學染色的結果也是治療很重要的依據,確認腫瘤細胞本身是否具有「荷爾蒙受體(ER/PR)」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若ER/PR呈陽性者,則可以使用荷爾蒙治療,而HER-2陽性者,都會再輔助使用標靶藥物。有了癌症分期及腫瘤特色後,醫師會再將患者本身的生理狀況列入評估用藥的依據之一,例如是否已停經、仍有生育計畫等等,統整以上三種腫瘤資訊,由醫師量身訂做最合適的治療計畫。在台灣地區,化療還是乳癌輔助性治療的首選,特別是T3以上的病患,即使荷爾蒙受體為陽性,但因為是屬於較危險的期別,建議要先把化療擺在前面。目前用於治療乳癌的化療藥物有三種,小黃莓(Methotrexate,CMF)是第一代的藥物,目前已較少使用;含小紅莓(Adriamycin,CAF/CEF)是第二代藥物,針對尚未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人效果良好;而含紫杉醇(Paclitaxel,AC→T)多用於有淋巴結轉移者,效果也是很顯著。針對第四期的病患,則會合併小紅莓跟紫杉醇使用。化學治療除了可以作為癌症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來提高治癒率外,也可用於手術前,可以減少所需切除的範圍,始得更多乳癌患者可以免於全乳房的切除。劉良智醫師特別提醒,化學治療可能導致卵巢功能受損,所以屬於N0~N1且荷爾蒙陽性的女性,若有計畫生育者,則可改使用荷爾蒙治療,避免未來不孕的可能;倘若屬於N2以上代表惡性度較高,建議施以化療前先保留卵子,爾後再做人工受孕即可。劉良智醫師解釋,並非所有病人都需要化療,通常針對危險性比較高、原始腫瘤較大顆、有淋巴轉移、乳癌分化類型比較差或是多發性的,會把化療放在前面治療,若危險性不高,荷爾蒙受體為強陽性者,多淋巴轉移或年老患者則優先選擇荷爾蒙治療。荷爾蒙治療以五年為一單位,是類似馬拉松似的治療方式,而泰莫西芬(Tamoxifen)是乳癌荷爾蒙治療的始祖,已有40幾年的歷史,停經前的女性若受體呈現強陽性者,可以選擇泰莫西芬為治療藥物,或新型的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簡稱AI),AI主要是抑制芳香酶以阻斷雌激素的生成,針對停經婦女的效果極佳,經證實可有效降低乳癌的復發,目前包括諾曼癌素(Exemestane)、安美達錠(Anastrozole)、復乳納膜衣錠(Letrozole)三種藥物,停經後的女性可以直接使用AI藥物治療,也可在使用2-3年的泰莫西芬後再轉換成AI,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但需特別注意,AI類藥物常會有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副作用;若擔心骨質疏鬆,可選擇使用Exemestane(諾曼癌素)這種類固醇型態之藥物。劉良智醫師特別叮嚀,由於乳癌跟荷爾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有五類食品需適量攝取,包括:有殼海鮮類、雞隻家禽類、蜂膠蜂王乳類、人參及當歸補品等五類,特別是已有良性纖維囊腫的女性更需特別注意。此外,劉醫師強調,女性要關心自己的健康,定期接受乳房檢查,不要等到症狀出現時才願意就診。台灣乳癌發生年齡高峰在45~50歲,因此,目前衛生署已免費提供45歲以上婦女,每二年可做乳房x光攝影,若有乳癌家族史,則篩檢年齡可降至40歲開始。針對許多女性擔心放射線問題而不願接受乳房x光檢查的問題,劉醫師建議必要時可以交互使用乳房超音波,由於初期乳癌的症狀不明,所以建議40歲以上的女性每半年定期到各醫院乳房外科接受乳房檢查,醫師問診後會進行觸診,診間若有超音波則會立即檢查或是排定超音波檢查時間,不需自費,多一份檢查多一份保護,各位女性們要多愛自己一些喔。

癌症非絕症 抗癌工具更進步

癌症非絕症 抗癌工具更進步#疾病‧預防

近二十年來,癌症的治療逐漸進步,特別是近十年研發出一些化療的新藥物,例如「健擇」、「紫衫醇」等。這四、五年也開始出現一些新的治療方式,如新生血管抑制劑與標靶治療。而放射治療也進步到「影像導引」的階段,因準確性提高,效果也相對提升。然而,多樣化的治療方式,卻讓病人和家屬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哪個選擇才是最好的,所以簡略說明幾種與從前不同、現行的主要腫瘤治療方式與工具。治療方式的多樣化一、化學治療是一種很普遍的癌症治療方式,也是全身性治療的方法,以藥物摧毀癌細胞。化學治療的特色是,可以用一種或多種藥物的合併治療,因應不同的癌症類型及部位,去選擇不同的抗癌藥物的組合。二、標靶治療標靶治療,是透過抑制這個東西,使癌細胞不再分裂,使其產生「自然凋亡」(apotosis)現象,達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且不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三、荷爾蒙治療我們都知道,與荷爾蒙有很大的關係的疾病,如女性的乳癌,或男性的攝護腺癌,都是屬於性別取向的疾病。所以,以往的荷爾蒙治療,主要作用機轉就是在調整「競爭荷爾蒙」的濃度,但現在有更高層次的藥物,作用於中樞的部位。治療工具的演變一、放射治療:準確性的提升放射治療的儀器與技術,從早期的鈷六十治療機,演變到直線加速器;從傳統2D放射治療、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到4D放射治療(即三度空間加上擷取時間內位移模型),乃至「咖碼刀」、「光子刀」、「弧形刀」、「電腦刀」、「導航螺旋刀」、「影像導航弧旋刀」、「諾利刀」、「銳速刀」等等不同的治療設備所衍生的放射治療技術名詞。傳統的放射治療重視的是「區域性」,現在則注重「準確性」。像「影像導航弧旋刀放射性治療」,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治療的同時,可以確認它要治療的地方。如果這點獲得確定,正常組織就能得到保障。由於照野變小,便可以增加單次劑量來得到更好的癌細胞殺傷效果,因為每次治療都與對癌細胞的殺傷力成正比。相對於從前的「區域性」照野,多是為了遷就其準確性。這樣一來,便減少了照野的次數,這也是目前「低照射次數」的原理。所以,任何放射治療都必須同時兼備「密集」與「精準」兩項原則,才是放射治療的精髓。二、外科:微創手術的進步隨著腫瘤治療方法的進步發展,外科在腫瘤治療上所扮演的角色,也開始有別於以往。早期外科其實是一種嚴重且具破壞性的方式,當時的手術只考慮到患者的治癒率,患者的美觀、器官功能、生活品質都不在考慮之內。因為手術後的治療工具愈來愈多,所以運用外科手術的部分也相對愈加保留。目前咽喉癌、乳癌及攝護腺癌進行根除性手術的比例下降許多,取而代之的是微創手術合併放射治療。抗癌工具的整合由於治療工具的增加,使我們更有機會找尋到不同的組合,得到更好的功能保留,及尋求更佳的治療效果,即所謂的「量身打造的治療計劃」。以本院的直腸癌為例,以往都是切除腫瘤及肛門,再施行化放療,來減少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來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病人必須犧牲肛門。現在的做法是先施行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影像導航弧旋刀,最後再利用「超音波刀」進行微創手術,不但效果好且病人傷口約三公分(以前二十公分),且百分之九十五可以保留肛門的功能。相信未來一定有更多的組合方式,在使用於不同部位的腫瘤上,這也是癌症病患的一大福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