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突破人際互動盲點 讓您「職」得快樂

突破人際互動盲點 讓您「職」得快樂#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為上班族的你,常感到無力又疲憊嗎?據董氏基金會於2012年網路調查發現,國內有近6成的上班族經常感受到職場壓力,低落的情緒更已經對上班族造成全身疲勞酸痛和缺乏活力與幹勁等負面影響。而根據2008年佛光大學的研究顯示,當人際互動關係出現了問題或當自我認知失調時,員工原本的正面自我意象便會遭到破壞而形成負面的自我意象,容易產生自卑感、挫折感以及沒有自信等心態,進而也會影響到職場上的工作表現。董氏基金會將於大台北、大台南及高雄地區舉辦「職得快樂-破解人際互動盲點」工作坊,課程中教導民眾認識職場上各種的人際互動模式,實際演練提升人際互動之技巧,同時提供不同紓壓方式,提醒民眾身體健康與適時紓壓的關連性及重要性,讓專家引導成員尋找有效解決方案與放鬆方法,紓緩其因人際互動而產生的壓力。職場溝通好,人際一把罩,事事都順心!想提升自己職場的溝通技巧嗎?想體驗不同的紓壓活動嗎?即日起,歡迎民眾報名。參與者可免費獲得課程相關教材及長期獲得相關活動資訊,詳情請上董氏基金會網站。

樂閱讀/忙得緊張發慌怎麼辦?

樂閱讀/忙得緊張發慌怎麼辦?#壓力

禪是智慧的、安定的、清淨的。智慧是不被環境所困擾;安定是不被環境所混亂;清淨則是內心不隨外境的雜亂而雜亂,不隨外境的污染而污染。現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頭的流浪漢,以及好逸惡勞的懶散者之外,大家都在忙碌過日子。忙碌的原因是什麼?多數人只是為了個人糊口,或為家庭生計,或為事業打拚,少數有理想抱負的人,幾乎都是為社會大眾的安全幸福而忙。不僅是為目前,也為未來。• 忙而不亂,享受呼吸/我是一個非常忙的人,但不會忙得心頭發慌,心慌則煩亂,心亂即煩惱。從禪的立場來看,如果處理得當,忙也可以當作消除煩惱的修行方法。所以菩薩愈忙,道心愈高。一般人在不忙的時候,不是空虛無聊,就是胡思亂想;可是忙的時候,又覺得頭昏眼花,甚至手忙腳亂,那也不好。所以當你正忙得起了煩惱時,不妨用禪修的基本方法,放鬆身心,注意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享受呼吸、體驗呼吸,沒有多久,就能夠心平氣和,頭腦清醒了。現代人的生活,無時無刻、無方無處,不是在緊張中度過。不論是吃飯、睡覺、逛街,甚至到海灘游泳、山上渡假,都是緊緊張張的。最近我去了一趟羅馬,吃午飯時由於要趕時間,必須在半小時內,進出餐廳、點菜、吃飯,可是等飯菜都到齊之後,時間已所剩無幾,只得草草了事將食物往嘴裡塞,那已經不是在咀嚼、欣賞、品味,而是將食物囫圇吞下肚子裡去。現代社會中,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人愈來愈多,主要原因就是使人緊張的情況太多了。例如:家族間的關係,輕鬆的時間少,緊張的時間多;在工作場合、社交場合,與人相處的關係也是輕鬆的時候少,緊張的時候多;即使在休閒活動、出外旅行時,隨時隨地都會讓人擔心安全沒有保障,害怕可能被喝醉酒的人駕車撞上,擔心一個不小心皮包可能會被人搶走了。舉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家族,乃至人與自己身心狀況的不平衡,都會造成身心的緊張,輕者覺得無奈無助,重者變成焦慮恐懼,躁鬱症的精神病現象,便很普遍地發生了。• 放鬆身心,體驗感受/容易緊張的人很可憐,可是偏偏我們多數的人只要事情稍多,時間較少,或者工作較重而又所知不多時,就會開始緊張了。如果是有精神病傾向的人,更難放鬆他們的身心,不論白天或夜間,可能都是緊繃著的,嚴重者必須靠鎮靜劑來幫助精神暫時得到舒緩。因此從禪修的立場來看,只要在平常生活中發現有緊張狀況時,便應隨時將頭腦放鬆、肌肉放鬆;假如無法放鬆身心,也可以轉而將自己放在客觀的立場,體驗身體的情況,感受心念的狀況,也可達到放鬆的目的。(本文作者/聖嚴法師)(摘自/放鬆禪/法鼓文化出版)

覺得壓力大?GABA解碼身心靈健康

覺得壓力大?GABA解碼身心靈健康#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工作上被老闆罵,接連幾天晚上都睡不好」、「一旦便秘全身都覺得不舒暢,心情也容易煩躁」,造成現代人身心壓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環境污染、生活步調緊張更是加重身心失調的情形。對此,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說明,生理與心理是一體兩面的,不管哪一方面失調都一定會互相影響,像是人體中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GABA(Gama-aminobutyric acid,γ- 丁氨基酪酸)就是生理與心理互相影響的原因之一。提醒民眾,壓力並非依靠醫藥治療就能完全根治,而是應要回歸身心靈健康。事實上,雖然心理壓力未能造成身體上能夠診斷出的病症,但仍會出現一些可被發現或檢查出的生理症狀。如:不明的便秘、食慾下降、酸痛、疲勞,或是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醫師表示,目前可利用HRV(心律變異檢測儀)間接瞭解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並從中分析出情緒壓力影響生理的程度。倘若上述狀況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節律或是工作情況,建議民眾應該儘早尋求醫師的協助。洛桑醫師進一步說明,人體中的壓力調節系統丁氨基酪酸(簡稱GABA)是一種人體中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同時也是生理與心理互相影響的重要原因。當壓力造成腦中的GABA濃度降低時,就會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憂鬱及失眠等症狀;另外像是身體不舒服時或因搬家、出國等環境形成壓力時,也會造成GABA失調的情況。民眾若要達到身心靈健康,首先應要結合生活、飲食、環境等三方面的平衡。「醫療只能幫助改善部份的身心問題,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才是健康養成的根本。」洛桑醫師建議民眾,除了生活規律之外,平時就要養成運動習慣;也可多攝取黑豆、芝麻、深色蔬菜、泡菜、發芽玄米或GABA茶等飲食。另外,民眾也可藉由打坐、呼吸等訓練,同時練習正面、樂觀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就能從內而外地達到身、心、靈的平衡,進而活得健康又自在。

樂閱讀/如何幫助壓力過大的孩子?

樂閱讀/如何幫助壓力過大的孩子?#壓力

人活著一定會有壓力,適度的壓力讓人成長。但是,過度的壓力,以孩子來說,大致上是影響了學業、社交的功能,持續過久,會更不容易讓孩子回復一般的狀態。譬如,學業成績突然明顯下滑,或不想上學的狀況明顯增加,或跟老師、同學衝突的頻率明顯增加,或發脾氣的頻率明顯增加。這樣的狀況持續一週以上,且沒有改善的跡象,我們就得要積極處理。首先,要從壓力源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最近發生了什麼特定的事,讓孩子有如此明顯的改變?譬如,被霸凌、家暴、家庭經歷重大變故、意外受傷……等,如果孩子語言能力夠,可以跟孩子討論,請孩子試著說明原因。那麼,針對壓力源下手,是必要的動作,例如:阻止霸凌再次發生、緊急安置在親戚家或機構中。過程中,要不斷觀察孩子的變化,了解我們是不是真的抓到正確的方向了!其次,有些孩子本身,可能面對一般性的刺激,就感覺處在壓力狀態下。孩子可能從小情緒起伏大、挫折容忍度低,或因生理疾病、感官敏感造成容易煩躁。生理的問題要用醫療的角度來看,用藥、減敏感訓練、放鬆訓練等,可以緩解壓力狀態。最後,要教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譬如,有些困難要求助,有些狀況要用適當的言語與行為應對。平時就要強化情緒教育,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人際互動的知識,練習初步解決自己的情緒困擾,以及來自人際的壓力。當然,紓解壓力的知識,不只是孩子,連大人都需要。大人自己懂得減壓的方法,實施有效能的管教,才能幫助孩子。然後,跟孩子培養好關係,就是幫孩子減壓的基本功。大人也要有相關知識,懂得遇到什麼嚴重度的問題,不太可能自行解決,就要請教相關的專業人員了!(本文作者/洪仲清)(摘自/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新手父母出版)

樂閱讀/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

樂閱讀/調整職場EQ的好方法#壓力

現代很流行講EQ,身為宗教師,我並不太懂什麼叫作EQ,只知道用佛法來調心,可以平衡我們的情緒。好的情緒其實就是一種慈悲心、同情心,一種關懷的心、希望的心,更是歡喜的心,這都是情緒透過觀念的調整和練習所成。如果情緒不能調整的話,一般人就只是稱心而為,或是任性放縱。無法管理、了解自己性格或情緒的人,一般都很容易憤怒,很容易失望悲觀,很容易妒嫉懷疑,類似這種心理現象,應該就稱為EQ不高吧!佛法說,每個人的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我們稱它「心念」,也就是「情緒」,有的人善於應用,有的人不善於應用,善於應用的人叫作智者、有智慧的人,不善於應用的人叫作愚者。在工作場所,一定有跟自己相關的人,包括同事、老闆、客戶,這些人都有可能讓我們無法稱心如意、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於是就產生情緒上的反彈,也就是抗拒。抗拒後接著就是抗爭,抗爭後就變成鬥爭,鬥爭後就變成戰爭了,這都是源自於情緒的問題。因此,佛法要我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不好的情緒,叫作「煩惱心」。煩惱心需要透過方法的練習、觀念的疏導,才能使我們的情緒平穩、心靈平靜、煩惱平息。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觀念來鍊心呢?首先要認識人的差異性,認定人與人相處一定會有摩擦;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別性、獨立性,想法不一樣、立場不一樣、觀點也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而且我們對自己都無法十分了解了,更何況是去了解另外一個人的想法和看法。對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委,更不可能絕對清楚,我們常常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猜想,並站在自己的立場為對方下結論,這是不公平的。如果能認清這一點,那麼在觀念上就一定能轉得過來,就能心平氣和了。要是心還是不能平、氣還是不能和時,該怎麼辦呢?那就要用方法了。可以念「阿彌陀佛」聖號,這是最簡單的,當你曉得自己在念阿彌陀佛,不要把念頭老是繫著對方,不要把對方當成對象,要轉移自己的念頭,把它放在念佛上,念佛的時候心向內看,不要老是對著外境放不下,這樣練習下來,情緒也會跟著平靜下來。另外,還有個很好的方法,我常教人享受自己的呼吸,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情,或外在的情況很難改變時,我們可以轉念想:我還能活下去,有了呼吸表示我還活著,這就叫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我就該滿足了。因為生氣沒有用,就試著心平氣和地來處理事情,先注意自己的呼吸、享受自己的呼吸,你的氣很快就會平和下來,一旦心平氣和,自然就會有處理問題的智慧,因此根本不必生氣。所以,佛法所講的慈悲心、同情心、關懷心和歡喜心就是高EQ,可以讓我們在職場上無往不利。(本文作者/聖嚴法師)(摘自/得心自在: 心自在,身自在。身心自在,福慧自在/法鼓文化出版)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大部分學生都很容易緊張,且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一名國三學生至門診就醫時就表示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則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胡慧芳建議以下四點,一、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四、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的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五、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情緒影響癌症生長 釋放壓力改善健康

情緒影響癌症生長 釋放壓力改善健康#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好心情」則是增進幸福感最簡單的方法。但因為現代社會生存不易,人人都處在高度張力與壓力的狀態下,而長期或劇烈壓力,會造成情緒不穩、憂鬱情緒、認知失調等等,是可怕的身心健康殺手。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碧芳表示,致癌因素除環境物質因素之外,患者的性格、心理情緒與嚴重的精神壓力,都與癌症的生長,具有密切關係。陳碧芳表示,我們從抗癌鬥士身上學到的最寶貴的一課,就是人活著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只要水、空氣、活動與單純的食物,但壓力對於健康方面,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睡眠與食慾等,可以說是種慢性傷害,累積過久終會造成身心疾病。如果決心預防癌症,除了設法促進身體健康之外,更要加強心理建設,變化氣質,努力改變行為模式,改掉具有癌症傾向的性格。陳碧芳說,抗壓力其實是反應了人們力求上進的心理機制,在壓力來臨時能適度協助人們解決問題。人面對壓力的反應共分三階段:警覺反應期、抗拒期、衰竭期。在抗拒期時,人的抗拒力上升,以取得更多能量來試圖解決問題,如果問題被解決了,就能正常釋放緊張與焦慮,回歸到正常的心緒。若長期處在抗拒期,遲遲未能解決問題,就會進入衰竭期,降到比平常更低的抗拒能力,甚至有強烈的負向情緒,怪罪他人或責備自己,使得身心處在高度焦慮或憂鬱的心境中。其次是有些問題與壓力,並非能夠被解決,往往會有情緒性的失落沮喪憂鬱,長期的憂鬱心情會侵蝕人的意志與動力,此時要抱持正向思考,嘗試轉換負面能量,在面對無法改變的逆境時,而心境的轉變就需要靠正向思考來帶動。再者,人是群體性的,藉由人際活動,情緒能有宣洩的出口,也會有人安慰或提供些建議,陳碧芳提醒,心情和健康息息相關,將偏激的行為改變成健康的心情,可以促使內分泌的平衡,當免疫系統功能正常,自然可與癌症絕緣。 (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提供)

胸悶不一定是心臟問題? 恐與壓力大有關

胸悶不一定是心臟問題? 恐與壓力大有關#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時常會有人因胸悶或胸痛到醫院求診,有男有女,有老也有少。大部分人驚覺到有胸悶的感覺時,往往會先想到是「我的心臟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阮綜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楊宗憲表示,其實很多時候胸悶和心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楊宗憲解釋,胸悶或胸痛,會有各種不同表現方式及程度上的差異。有的胸部疼痛像是抽痛一下或感到猶如刀子在割、有的是胸口不舒服、也有人說胸部緊緊的,呼吸急促或呼吸不到空氣,更嚴重的會覺得整個胸部縮了起來,像是有東西壓著,有人甚至有些會痛到噁心、嘔吐或冒冷汗。楊宗憲指出,這種病所引起的胸悶可能也和飲食有關,常常發生在吃飽飯後躺下來時,症狀可能加劇,活動會使症狀改善。有少數病患的胸悶和情緒有明顯的相關性,譬如有明顯的情緒起伏時的會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導致呼吸次數過快、四肢發痲、嘴角發痲、呼吸困難等症狀。常見的引起胸悶的疾病有以下幾種,通常都發生在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有心臟病的家族史的病人。胸悶通常出現在運動或勞累時,可能會同時合併下巴或左手臂的酸麻感。而一般對氣喘的印象是「喘」得很厲害,其實多數的氣喘病患可能只有夜間或清晨的咳嗽或胸悶而已,多半會發生在夜間或清晨,有時運動或情緒的激烈起伏也會加重症狀。其實像是先天性心臟病、間質性肺部疾病、肺水腫等會引起缺氧的病變都有可能出現胸悶。整體而言,上班族若經常飽受胸悶、胸痛困擾,以常見原因發生機率來看,近一半機率是肌肉太緊繃造成,尤其是感到焦慮、恐慌,或是壓力大會造成肌肉緊繃、呼吸困難,引發胸悶胸痛現象。另有四分之一機率是腸胃道疾病,令人容易直接聯想的心臟,與胸腔問題各約佔10%。楊宗憲提醒,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胸悶胸痛,都輕忽不得。一旦查覺到這次發生胸悶、胸痛的頻率、疼痛時間、長度與症狀,和過去不同,便應該就醫,讓專業醫師做正確治療判斷。(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