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

想到上班就害怕!壓力爆表超傷身「心理師3招」有解

想到上班就害怕!壓力爆表超傷身「心理師3招」有解#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才剛開工,工作就立刻排山倒海而來!長期工作被壓得喘不過氣,卻也一直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現在只要一想到上班就完全提不起勁,甚至開始萌生自我懷疑的念頭,該怎麼辦比較好?聯青診所心理師倪家珍表示,「適度壓力」是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關鍵,當壓力超過舒適圈一定程度時,能夠激發出潛能,是學習過程中的驅動力。但當壓力長期超過身心負荷時,就會開始對健康產生影響。常胃酸過多、拉肚子?恐因壓力指數爆表!若出現「工作壓力爆表」的徵兆,起因多對於壓力事件主觀的看法與感受,每個人的容受度也有差異,民眾可以先從以下身體現象做判斷,例如: 常頭痛 便秘或拉肚子頻率高 心跳變快 流手汗 嚴重失眠 胃酸過多 胃潰瘍 慢性疲勞倪家珍指出,以上都可能是壓力超量的症狀,更嚴重者,甚至只要想到要去上班的念頭就開始感到害怕,或是以前可以執行的事,現在覺得困難,或是難以完成,精神無法集中。且不只是生理和認知上的徵兆,行為上也可能有改變,舉例: 吃甜食的頻率和份量增加 喝過多的咖啡提神 購物頻率變高 依賴藥物或飲酒上述行為也許有短暫的效用,但長期下來都有後遺症,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都不能從根源改善心理壓力,一旦壓力事件發生,更多生理不適症狀又開始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別讓壓力影響身心健康!3招解開情緒枷鎖若想要避免身體因為壓力亮起紅燈,學會適時放鬆、調節壓力、處理情緒很重要。倪家珍分享以下3招:1.學會認知自己目前狀態自我察覺現在正在承受的感受、想法、情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我們如何詮釋正在面臨的處境,決定了我們的壓力來源。通常壓力來源可分成工作、人際關係、親人的照顧等外在壓力事件;以及自我要求、對於未來的憂慮等內在壓力事件。當壓力事件發生後,可進一步將事件區分,哪些是自己可以掌控、哪些是不可以掌控。例如:擔心遲到,出門路況塞不塞車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但可以選擇提早出門。因此,面對可以掌控的壓力時,可以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不能掌控的壓力,則可以針對自身的觀點或情緒作調節。2.運用心理量表與生理檢測掌握壓力「壓力指數量表」是一個提供民眾瞭解目前自身壓力狀態的參考工具。在臨床上也發現,不少民眾其實身心長期承受極大壓力,但主觀上卻不覺得自己壓力超標,因此倪家珍建議,可以進一步做「功能醫學-壓力荷爾蒙檢測」或是「自律神經檢測HRV」,來了解現在身心是否壓力乘載過荷。 (12種徵兆幫助你評估工作焦慮。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3.學會適時放鬆自己倪家珍說明,面對壓力來襲,身體會自動採取合適的應對反應。因此,如何在壓力反應過後,讓身體回歸放鬆與平衡,是很重要的。有些民眾就是無法「自我放鬆」,一放鬆下來會容易覺得自己「太廢」,其臨床經驗中尤其是男性更為明顯。也有部分民眾長期處於緊張或高壓狀態卻不自知,建議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常緊握拳頭、習慣性咬指甲、磨牙、咬牙,身體易不自主地緊繃、語調變高、語速變快,說話跳躍等現象。生活中有工作責任感雖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休閒娛樂其實一樣重要。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節奏,放鬆與樂趣是絕對必要的。倪家珍建議,可從練習改變「呼吸」速度開始做起,刻意讓吐氣變長、比吸氣還要長,同時也可以搭配正念減壓練習、瑜伽、太極拳、雅樂身心動態等,進行全身性的身心動態活動,幫助身心放鬆。而運動、飲食、睡眠對於放鬆、舒緩壓力也很重要,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葉酸、Omega-3的飲食,幫助找回身體內在力量,達到心靈的平靜與和諧。現代人很辛苦,工作時間很長、經濟負擔、社交人際、婚姻與婆媳關係、孩子教養、父母的老病照顧,這些都可能是慢性長期的壓力源。倪家珍提醒民眾,如果覺察到自己的焦慮或情緒,已經難以自我調節,也可透過專業檢查、心理諮詢,來進行心理壓力的梳理與管理,不要害怕尋求幫助,才能迎向自在人生。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父母的壓力程度,可能影響孩子使用電視、電腦、3C螢幕的時間長度!最新研究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達到建議值(每天2小時為限)的3倍,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則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壓力的父母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多,顯示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疫情讓興趣轉向數位化,但不應取代實體互動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像是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他們可從事的休閒活動,例如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相當重要。吳佑佑提醒,6~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趣,同時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此外,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3步驟紓解父母自我壓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且相對來說,父母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會比較有成效,若家長希望避免自己與孩子因螢幕使用而影響身心健康,建議可透過「3步驟」: 1. 「覺察」自己的壓力現況: 釐清自己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問題(超負荷)、經濟問題(入不敷出)、空間問題(房間/客廳即教室、客廳即工作場所),檢視壓力因素並擬定改善方法,如無法改善就調整自己去適應接受。 2. 「創造」親子一起做的事情: 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帶來的好處,像是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省了外出的舟車勞頓,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助手與同伴,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 3. 「規劃」螢幕使用時間可做的身體活動: 後疫情時代為避免群聚,遠距工作、線上課程都是必要的方式,我們很難限縮螢幕的使用,但可以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久坐問題,像是看新聞節目時邀請孩子一起站著甩手、抬腿、深蹲,有規則、計畫性地去執行,有助於紓緩壓力維持健康的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邁入後疫情時代,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父母不妨有意識地改變現況,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建立紓壓習慣,不僅能幫助孩子降低螢幕使用時間、也能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

濕熱體質易好發汗皰疹!環境變化與情緒壓力是關鍵

濕熱體質易好發汗皰疹!環境變化與情緒壓力是關鍵#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皮膚長出如小水泡的疹子且搔癢難耐、變乾脫皮,有可能是得到汗皰疹!如果只靠塗抹一般類固醇藥膏症狀,雖然可以緩解症狀,但若受到特定環境因素影響,仍有可能反覆發作。安撫急性汗皰疹 內除濕外滋潤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周怡貝表示,病患若長期生活在高溫濕熱的環境,加上本身胃腸功能敏感,導致體內的熱與濕不易代謝排出,則容易產生汗皰疹。部分患部屬於慢性期的乾裂狀態,伴隨剛破裂完的水泡痂疹,劇烈搔癢仍頻繁發作。此時建議以清熱燥濕祛風的藥物,例如苦參、蒼朮、蟬蛻、牛蒡子、荊芥、防風……等,優先舒緩不適症狀。後續以改善患者體質為主,選用褪濕除熱、調整脾胃的用藥;外用輔助藥物則搭配紫雲膏,塗抹在手掌比較乾燥、龜裂的部位,加強滋潤並修復肌膚,促進傷口癒合。減少過敏刺激 心情也要放輕鬆周怡貝也提醒,汗皰疹好發於過敏體質.若遇到壓力過大、環境溫濕度變化劇烈,或經常接觸清潔劑,就會容易誘發汗皰疹。急性症狀常見於手指手掌或腳底長出小水皰,水皰附近奇癢,破裂後容易發炎,嚴重的話更可能形成濕疹性皮膚炎。急性期選用清熱化濕止癢的藥物,慢性期則是選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使脾胃可以吸收、代謝體內水分,減緩水分淤積皮膚表面形成汗皰疹。

妳要為他人而活 還是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妳要為他人而活 還是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壓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機會來研究辦公室同仁的臉譜,我們將可發現有趣的現象,有的同事整天嘻嘻哈哈,走到那裡都與人為善,工作的時候似乎也輕而易舉的完成;有的同事則迥然不同,整天愁眉不展,走到哪裡都悶到哪裡,工作的時候彷彿老牛拖車,永遠做不完。快樂過一天,是一天;痛苦過一天,也是一天,為什麼有的上班族讓自己痛苦的過一天呢?「我也想開開心心的上班,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從一早起床就是悶悶不樂,看到有的同事在辦公室衝勁十足,笑容滿面,我也很羨慕。」于晞壓力重重地描述她的迷惑。于晞在一家外商銀行上班,從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也開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工作三年後,如今,她似乎走進了死胡同,感覺不到上班的樂趣,也不知道未來的生涯將有什麼進展?這是不少上班族共同的經歷,在工作一陣子之後,對現況有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像這種時候是非常需要讓自己做一項確認。「他要」的工作:當初選擇工作時,是因為家人或朋友的慫恿,而非自己慎重的考慮。「我要」的工作:透過自主的思考來慎選志趣相投的工作。于晞終於弄懂——她的壓力來自「不滿意現狀」,同時還有一種「想改變卻又害怕做錯決定」的感覺。「當初是誰影響妳進入這家銀行上班?」我陪伴于晞抽絲剝繭。于晞想了一下,她說:「我的大學好友如萍,她先考上這家銀行,看我還在找工作,於是告訴我這家銀行的福利不錯,勸我來考看看,後來我爸媽也勸我,他們說這家外商銀行風評不錯,女孩子做內勤行政工作蠻合適,不用風吹雨打,多好啊!」結果呢?結果,于晞聽從好友和爸媽的建議真的在三個月後如願進到外商銀行,也和如萍成為會計部門同事。不過,在適應一段日子後,于晞總覺得不是挺開心,可是又不敢跟如萍和爸媽提起。「我想嘗試業務的工作,我的個性比較活潑,應該可以,不過,我擔心爸媽有意見,如萍不高興……」「等一下,妳是想過『他要』的人生,然後後悔一輩子?還是過『我要』的人生,勇往直前?」我立刻制止于晞的思考模式又往回走。于晞可以找到如下的人生方向:(1)好想法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才是正確的。不要再用「爸媽和如萍」為藉口,阻擋了未來的路。趁年輕趕快調整,一切都還來得及。(2)好行動主動向主管請教轉換部門的可行性?上人力銀行網站尋找有興趣的業務行業。多翻閱商業刊物,參加業務相關的講座會。(3)好結果把「內在潛能」和「外在環境」做了最好的整合。向傑出的業務工作者學習。發現原來「勇敢做自己」是這麼開心的事了。類似于晞這樣的年輕上班族很多,想改變卻又怕改變,因為不改變就一直活在自我怨懟的壓力中;若要改變,又怕做錯決定。惟有在「想法」做一番清楚的確認,不要再一直認為是他人造成的結果,才能找回「我要」的行動方案。與君同樂,再自得其樂→情感依賴→悶悶不樂自得其樂,再與君同樂→情感獨立→開心快樂在「壓力管理」的課程進行中,一位擔任公司總經理特助的女士舉起手來,她說:「目前我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不到平衡點。」細問之下,原來她的職場發展一路順遂,可是老公從婚後愛搞投資,慘賠三次之後,如今龜縮在家裡,只能煮飯、打掃、帶小孩上下學和督促孩子的課業。無獨有偶,當我問到:「課室裡有類似壓力的請舉手,我們來一起改變想法,解決壓力源!」果然,又出現一位悶悶不樂的OL。後頭走出來的這位女士,個子比較嬌小,她的表達更直接,她說:「我和前面這位姊姊很像,也是結婚十六年了,老公的表現不如我,他成天只會怪我不夠溫柔體貼,怪我不常在家……」原來她的老公是公務人員,領的是死薪水,而她,本身是一位業務主管,手上帶領二十多位業務人員,每天呼風喚雨,非常厲害。「可是再厲害,管不動家裡的這個男人,壓力真是很大!」已經到了中高階主管的這兩位女士,在我追問之下,都沒有和老公離婚的打算,也承認她們的老公都「不是壞人,只是不夠傑出。」(第二位女士的說詞)這麼一說,讓現場學員都笑出聲音來了,因為她說得很傳神、很真實,大家心領神會。「既然這樣,那只有自我調整了,如果妳們認定丈夫要飛黃騰達、日進斗金才算是真男人,這叫做刻板印象,認為與君同樂,才能自得其樂。但是今天若願意改變想法,謝謝有個相互扶持的男人,有個樂於做家事,樂於守住家庭的男人,只是角色易位,又有何不可呢?當職場女性學會了自得其樂再與君同樂,態度積極、行為獨立。不用傳統眼光要求男人,這時不是更有機會放手一搏,生活空間更大了嗎?」兩位女性在如此激發之後,果然綻放了笑容,她們想通了,沒有家中丈夫的支持,哪有今天的好成就,一切都是要感恩惜福啊!(本文摘自/想法一改變,壓力就不見:化解九大壓力源,重獲幸福情緒/時報出版)

一直減肥卻越減越肥?你該減的不是體重是壓力

一直減肥卻越減越肥?你該減的不是體重是壓力#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論來自工作、人際關係、金錢、家庭等,或是減重中的你讓自己有太大的壓力,皆會導致身體中荷爾蒙的運作,尤其是皮質醇的分泌物,倘若長期維持高濃度的皮質醇,可能會提高肥胖的風險。它會讓食欲增加,還會改變想攝取的食物來源,讓我們更傾向於高熱量食物。醫美診所醫師魏炯林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壓力過大而攝取食物過量的情緒性進食(或安慰性進食),是受體內荷爾蒙的影響,造成「壓力型肥胖」。此時,該面對的不再只是體重機,而是壓力來源。肥胖是種疾病 壓力型要先找到紓壓管道一名35歲竹科工程師是部門中唯一的單身者,主管對他的標準更加嚴苛,長久累積了巨大工作壓力、輪班制、工時長,一天四餐皆外食,放假只想休息、吃頓好吃的犒賞自己,身材一路攀升到BMI32(BMI超過27則為肥胖),也曾嘗試過各種非正規的減重方式,都以失敗收場。直到遇見一名心儀對象,為愛來到魏炯林的門診,初步問診後,魏炯林先將他轉介至身心科,先進行認知行為的治療,學會如何與壓力共處。在身心科個管師協助下,工程師重拾過去所熱愛的吉他,透過音樂紓緩壓力,不再靠大吃大喝解決。回到魏炯林醫師的門診,慢慢的調整飲食習慣及運動,半年後BMI值就降到28,減了至少10公斤左右。快速減重易復胖 理想減重目標每周0.5~1公斤許多減重者都想追求快速瘦身,進而聽信偏方或使用非適應症的藥品來減肥,即便在短時間內瘦下來,卻也會很快復胖且伴隨著其他副作用,讓自己陷入減肥失敗的負面情緒中。魏炯林提醒,理想減重目標設定為每周0.5~1公斤,藉由逐步地改變飲食與運動,每天減少約500~1000大卡的熱量攝取,找出適合自己健康的生活模式,才是真正落實體重管理的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文靜女突然自信好辯 躁鬱症作祟?

文靜女突然自信好辯 躁鬱症作祟?#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5歲的秀秀原本內向文靜、不善言辭,最近同事發現她變得能言善道且好辯,想法和話題轉換很快,言談中她常說精神很好,不太需要睡覺,而且不想浪費時間睡覺,因為有好多計畫和想做的事。同事間開始耳語秀秀生病了,主管意識到秀秀無法專心工作後約談她,秀秀下班回家想到主管的責難便對家人大發雷霆,「我只是比較High,那是因為我心情好啊!心情好有錯嗎?怎麼叫我去看醫生?說什麼我有躁鬱症?」家人深怕回應不當會引起秀秀更大情緒反應,只能傾聽,也對於秀秀近來的行為和情緒變化感到驚慌。煩躁≠躁鬱症 躁鬱症初發年齡20~30歲或許有人會將上述案例歸因為壓力所導致,但壓力很主觀,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將壓力和情緒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衡量,不過肯定的是,情緒方面的問題,通常不會只憑一次或偶發的情緒狀態就論定其罹患躁鬱症、憂鬱症或焦慮症。壓力大是現代人普遍的心聲,倘若缺乏正向調適能力或技巧,的確可能引發各種身心反應,如焦慮和憂鬱情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腸胃不適及各種疼痛症狀等。有些人未必能覺察自身身心反應,而沉浸於負面的情緒反應中,常抱怨「好煩」,或者在面對情緒煩躁的親友時,也常會稱對方有「躁鬱症」,但心情煩躁=躁鬱或躁鬱症嗎?實際上,煩躁是一種焦慮、焦躁不安或者憂鬱的情緒反應;而躁鬱症是指躁狂和憂鬱的交替或混合發作,因此,不能混為一談。躁鬱症又稱雙極性疾患,會呈現周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時至今日真正的病因仍不確定,但較常被提及的因素包括家族遺傳、腦內化學傳導物質失調、心理社會及環境等,多重成因彼此又會交互影響。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躁鬱症初發的平均年齡為20到30歲,但在20歲之前,病人可能就有輕微的情緒波動與症狀表現,但因程度尚輕微而未被特別留意。躁鬱症分躁狂和憂鬱期 是周期性疾病如何辨識躁鬱症?可由躁狂和鬱期症狀來辨別,躁狂階段的症狀:情緒高昂、精力充沛、過度興奮、容易生氣、好爭論、易與人起衝突、自我膨脹、誇大、過度慷慨、睡眠需求減少、話量增加(滔滔不絕)、意念飛躍、活動量增大、注意力分散、盲目的投資或採購等。憂鬱階段的症狀:情緒低落、沮喪、活動力降低、疲累缺乏活力、對任何事缺乏反應或興趣、睡眠與飲食習慣改變、體重改變、負向的認知、自責、不當的罪惡感、自殺意念或企圖等。躁鬱症患者在發病之初,前述症狀或許還不嚴重,此時自己或身邊的親友察覺有異狀時,就必須多加留意,並應至設有精神科或身心科之醫療院所尋求醫療諮詢與協助。患者若是急性發作階段,前述症狀之嚴重度增加,常會有性格丕變,讓身邊親友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此時仍須依靠藥物才能有效緩解症狀,故及早就醫仍為上策。缺乏病識感自行停藥 往往是復發主因現今躁鬱症已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只要定期就醫及規則服藥,通常可改善症狀或減少復發次數,病情穩定時跟一般人無異,大多數患者仍可穩定的生活,維持工作、課業、社交等功能。然而躁鬱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往往是疾病復發的主要因素,常認為自己沒生病,或因為症狀改善了而自行停藥,這麼一來很容易疾病復發,且發作的嚴重度易逐次加重,藥物的療效也會變差。所以,切勿自行減藥或停藥,若有疾病或藥物的疑問時,應提出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 除藥物治療外,也可輔以心理治療、建立規律作息、飲食習慣及運動等方法,降低復發的可能性。更要給予躁鬱症患者心理社會支持,家人及朋友的支持、陪伴及鼓勵往往能成為躁鬱症患者的精神支柱,或許是默默地陪伴、傾聽、陪同戶外踏青、尋求宗教、參與病友團體等,不外乎都在協助躁鬱症患者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及病識感,以預防復發及穩定生活。

6個QA檢測 你是太累還是生病?

6個QA檢測 你是太累還是生病?#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步調緊湊,常常容易覺得疲倦,久了積勞成疾,卻不易察覺。家庭醫學科醫師Matthew Goldman強調,充足睡眠是健康的關鍵。然而,你的疲倦感是睡眠不足,還是疾病發出的警訊,快來看看醫師整理的常見問題。Q1:需要多少睡眠時間才夠?A: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隨年齡而變化,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18至64歲成人每晚應睡7至9個小時。65歲及以上長者每晚需7至8小時。Q2:怎麼評估疲勞感屬正常?A:疲倦是病人最常見的抱怨,若前一晚熬夜,隔天覺得疲累是很正常的。然而,當疲倦影響安全時,譬如你需要開車或操作重型機械,可以求助醫師,了解你的症狀持續多久的時間,找出病因。Q3:我為什麼這麼累?A:生活方式影響很大,例如睡眠品質差、輪班工作、時差和藥物濫用(包括酒精和麻醉藥)都可能造成極度疲勞。某些藥物也會造成疲勞,包括抗組織胺、抗癲癇藥物、精神疾病藥物、止痛藥和抗焦慮藥等,若服用高於建議劑量,或停藥(藥物戒斷症)都可能發生。疲倦也可能是貧血、電解質不平衡、神經和睡眠障礙、心肺疾病、甲狀腺或肝臟疾病、心理狀況(如焦慮症、抑鬱症和躁鬱症)、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呼吸障礙、類風濕關節炎、潛在的癌症或傳染等疾病警訊。Q4:如何預防疲勞?A:Matthew Goldman醫師指出,良好的睡眠衛生很重要,他提供以下建議:「5要」*睡夠就好*固定睡覺時間*規律運動,但避免在睡前4至5小時運動*營造良好睡眠環境,使臥室有利於睡眠*別把煩惱帶上床「6不」*不要感覺睏了才去睡覺*午餐後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睡前別喝酒*晚上別吸菸*別餓著肚子睡覺*睡前別看藍光螢幕Q5:什麼疲勞代表身體出狀況?A:注意以下徵兆:缺乏體力或腦力,無法保持清醒、警覺或活動,意外睡著或在不適當的時間睡著、完成一項活動的能力降低、容易疲勞,難以集中注意力、穩定情緒,影響工作、社交和家庭。Q6:疲勞何時該看醫師?A:若有上述問題時,可求助醫師,醫師會根據病史和理學檢查,徹底評估症狀嚴重度,並釐清你的疲累表現,尋找可能病因,必要時進行睡眠、影像學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逢春節倍感壓力大?11招助壓力調適

每逢春節倍感壓力大?11招助壓力調適#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又到了農曆春節與親友圍爐相聚、分享生活點滴、給予彼此祝福與盼望的時候。但對於有些人而言,春節期間面對頻繁的人際交流、繁忙的家務工作、需南北奔波出遊探親,卻是壓力倍增的沉重負擔,也可能出現春節症候群,甚至是憂鬱症狀。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護理長李依玲提供以下訊息供民眾參考。容易出現春節症候群的人:春節症候群往往跟個人性格、目前身心狀態跟經歷的人生階段有關,舉例來說,新婚媳婦今年第一次要在婆家吃團圓飯,對此煩惱不休,壓力可能也就跟著來了。有些人在特定的狀況下,比較容易出現春節症候群,包含1.面臨重大生活轉變者,如轉換工作或失業、失婚、喪偶、感情問題、經濟困難等。2.自己或另一半期待自己是賢妻良媳者。3.身心症、慢性病、罹患嚴重疾病、久病不癒者。4.有長期家庭互動或人際互動問題者。春節症候群常見的徵兆春節雖然可能帶來些壓力,但如果調適能力不足以因應目前的壓力,就可能出現相關徵兆,可以分四個層面來看:1.情緒層面:出現焦慮、心情低落、或容易生氣等情形。2.身體症狀:心悸頭暈、肩膀痠痛、腸胃道症狀等。3.生活層面:失眠、食慾下降或暴飲暴食、生活作息紊亂、容易疲倦。4.壓力負荷過度出現的補償行為:例如:過度飲食、熬夜、大量睡眠等。如何因應春節帶來的壓力:學習良好的壓力調適技巧,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身心狀態,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1.從自己做起。關心需要恰到好處,不幫別人製造壓力。如果親友面臨生活中的困難或問題,也多多將心比心,親人相聚,包容取代抱怨。2.轉念與正向自我肯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完美其實是種比較值,而非絕對值。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肯定自己與他人的努力與價值。3.維持生活作息規律。無須堅持熬夜守歲傳統,維持生活作息與情緒穩定,尤其是本來就有睡眠問題或有慢性疾病的人,規律的生活作息更為重要。4.健康的飲食。年節期間應該注意維持健康飲食,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等三高的加工食品,過多的油鹽糖反而容易讓人更憂鬱。5.適度的活動或運動,避免過度使用手機。過年期間適度的活動或運動,避免久坐打牌、打麻將,都有助於紓解壓力。6.保留給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過年期間熱鬧氛圍可以感受到幸福,但壓力大的時候,也可以找機會給自己獨處的時間與空間,讓情緒有喘息的機會。7.轉移注意力。有些遭逢變故的人、面臨生活轉變的人,在年節時後最怕觸景傷情,可以多找朋友支持、轉移注意力。8.出遊行程簡單化。年節期間出遊安排別太勉強,老人家、慢性病患者應盡量避免舟車勞頓、塞在車陣中,導致過度勞累或影響出遊情緒。9.運用簡單的方塊呼吸法放鬆。方塊呼吸法是瑜珈常用的呼吸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可以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從情緒中暫停、重整。方塊呼吸法為每1次吸氣4秒鐘(心中默數1、2、3、4即可),暫停閉氣4秒鐘,吐氣4秒鐘,暫停4秒鐘,每4次為一個循環,每次做4個循環。10.慢性疾病要注意規律服藥。應避免遺漏、斷藥、貿然停藥,避免因為斷藥及壓力雙重因素下,導致疾病復發。11.一問二應三轉介。過年期間,對沒有家人、喪偶、離婚、家逢變故的人來說,可能反而因見別人開心過節,自己觸景傷情。過年期間如果發現親友出現憂鬱狀態,請多予關心,有自殺意念,務必協助轉介醫院予以專業協助。如果能多了解春節症候群,學習壓力調適方法,年節期間歡喜團聚,彼此能有適度關心,多加肯定自己與他人的價值,運用壓力調適,希望大家「鼠年行大運,鼠年好運數不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