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胸悶又喘 送醫時機知多少?

胸悶又喘 送醫時機知多少?#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病不看醫生,突然胸痛、冒冷汗及有可能為中風前兆!一份「對於心血管疾病相關急症的認知」的小型調查指出,多數民眾在突然感到不舒服時,並不會馬上就醫,僅60%的民眾會選擇到急診就醫,而對於突如其來的中風症狀,也僅75%民眾會選擇到醫院就醫。民眾對送醫時機的認識普遍不足時序已入冬季,日夜溫差大,天氣逐漸變冷,氣溫突然變化往往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發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孟侃表示,雖然一般民眾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與相關的症狀都有基本認識,但是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急症送醫時機,卻有普遍不足的問題。出現中風症狀 僅有75%的民眾就醫陳孟侃主任指出,民眾對於「突然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喘」等相關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時,僅有60%的民眾會選擇立刻到急診就醫,其中更有10%的民眾選擇自行利用薄荷油或萬金油按摩便在家休息,對於相關典型的中風症狀「半邊偏癱、臉歪嘴斜、講話大舌頭」,僅有75%的民眾會選擇立刻到急診就醫。多注意保暖與自身血壓、血糖陳孟侃主任提醒,對於年長、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等高危險群的民眾,在秋冬氣溫之際,應該多加注意保暖與自身血壓、血糖、血脂肪的控制狀況,如果出現「胸痛、胸悶、冒冷汗、喘」等典型心肌梗塞症狀,或是「半邊偏癱、臉歪嘴斜、講話大舌頭」的中風症狀,應立即送醫,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天旋地轉好想吐 中風前兆!

天旋地轉好想吐 中風前兆!#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內耳不平衡?小心是腦中風徵兆!52歲的陳女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日前早上外出散步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合併有噁心嘔吐的症狀,這種情形以前曾發生過,以為又是內耳不平衡引起的,但閉眼休息後症狀並沒有改善,家人趕緊將她送醫治療。頭暈嘔吐 小腦出血成大醫院急診部醫師楊朝詠表示,初步檢查病人並沒有手腳無力、口齒不清或吞嚥困難的情況,走路也沒有明顯平衡感變差,經給予藥物治療,暈眩情形已有改善,但一下床又開始頭暈、嘔吐,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小腦出血,住院治療1星期順利出院。腦幹或小腦中風 嚴重恐致昏迷楊朝詠醫師指出,一般內耳前庭系統引起的暈眩稱為周邊型暈眩,周邊型暈眩占了大部分比例,而俗稱的內耳不平衡,又稱為中樞型暈眩,常見原因則包括腦幹或小腦中風,嚴重的可能引發腦水腫和顱內壓上升造成昏迷,或壓迫腦幹的生命中樞造成心肺衰竭,所以中樞型暈眩雖然所占比例較低,卻遠比周邊型暈眩危險。有些病人以為暈得比較厲害就是腦中風,但有時周邊型暈眩造成的暈眩程度反而比中樞型嚴重,因此不能以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區分,要從病史及神經學檢查著手。合併有複視、說話不清、無力症狀楊朝詠醫師指出,周邊型病人通常會合併有聽力受損、耳鳴等病史,若最近有感冒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能造成暈眩,中樞型可能會合併有複視、說話不清、手腳無力、平衡感明顯變差、劇烈頭痛等症狀,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喝酒、肥胖、心臟病、年紀大於55歲等中風的高風險因子,更需特別小心。

救命4步驟:「FAST」辨別中風

救命4步驟:「FAST」辨別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腦中風是造成中老年人成為身心障礙者與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天新發生腦中風的人數約為30人,腦血管疾病為2015年第3大死因,尤其秋冬交替之時更是腦中風的好發期,因此把握FAST辨別中風的4步驟是救命的重要指標,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表示,FAST代表:1)    Face(臉) /觀察患者臉部表情、兩邊臉是否對稱。2)    Arm(手臂) /讓患者抬高並平舉雙手,觀察是否單手會無力而垂下。3)    Speech(說話) /請患者說句話,觀察是否清晰完整。4)    Time(時間) /當以上3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在2小時內趕快送醫並記下發作時間,把握黃金治療3小時施打血栓溶解劑,可增加33%復原機會,同時降低殘障等級,提高中風康復的機會。不可任意停藥或自行減少藥量想要遠離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保持生活正常是基本方式,除了均衡飲食、保持情緒穩定、戒菸酒、預防便祕以及規律運動,更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測量血壓、血糖及血膽固醇,都能幫助民眾或患者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態,若平時固定服用慢性疾病的藥物,亦要依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及複診,不可任意停藥或自行減少藥量。過量鹽分、刺激飲食、缺運動要小心林奕夫醫師表示,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可分為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曾經罹患腦中風或有腦中風先兆,抽菸、酗酒、攝取過量鹽分、刺激性飲食、缺乏運動等,肥胖症、高血脂症、紅血球過多症、血液凝固異常、年齡、遺傳、或頸動脈高度狹窄等,如自身或家人有上述之危險因子,平時就要特別留意,若有異常一定要立即就醫處理。

快快快!辨別中風「FAST」檢測

快快快!辨別中風「FAST」檢測#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媽媽今年68歲,一直有高血壓問題,但自覺無不適症狀,故平日疏於血壓控制,2年前的冬天剛開始有手腳無力現象,她並不在意,在某個凌晨被家屬發現倒臥在浴室裡,意識不清,緊急送醫後診斷為栓塞性腦中風,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自主活動。把握黃金時間 中風可以有效控制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組織(The 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訂定的世界中風日(World Stroke Day 2016),今年主題是「中風是可治療的(Stroke is Treatable)」,強調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就醫,即時治療與積極復健,中風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全球人口有30%(約1千7百50萬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其中有6百70萬人死於中風,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共奪走11,169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3小時內治療 減少殘障後遺症統計結果也顯示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40.7、48.5/每10萬人),中風造成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民眾之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若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治療,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的殘障後遺症,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牢記FAST(快、快、快)辨別中風口訣,以辨識初期的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1)    「F」就是FACE-臉歪 /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2)    「A」就是ARM-手軟 /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3)    「S」就是SPEECH-大舌頭 /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4)    「T」就是TIME /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3種症狀出現其中1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規律服藥 降6%中風死亡率

規律服藥 降6%中風死亡率#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因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不幸猝逝後,網路瘋傳為了預防突發性心肌梗塞,應該隨時備有藥品「耐絞寧」,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郁志表示,耐絞寧不像是感冒藥,不是家庭常備藥,屬於醫師處方用藥,若民眾有胸悶、胸痛等症狀,應就醫檢查,預防勝於治療,而不是把急救藥物當成保命符。頸部僵硬感、早晚頭昏 容易忽略近期天氣逐漸轉冷,早晚溫差大,又到了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高血壓患者由於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比方頸部有些微僵硬感、早晨或傍晚有些頭昏等,容易被忽略,因此又稱為「隱形殺手」,陳郁志醫師建議,要達到血壓控制目標,除了保持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外,規律用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亂停藥 血壓反彈、心跳加快更危險面對門診的高血壓患者,最讓醫師頭痛的就是自行更改藥物劑量,或者任意更改用藥頻率,等到血壓表現正常,也有患者會自行把藥停掉,陳郁志醫師表示,許多病人擅自停藥後幾天血壓正常,是因為藥物維持血壓效力還在,等到藥物濃度完全消失,血壓會再度上升,有些藥若驟然停用,可能會使血壓反彈、心跳加快更危險。血壓降2mmHg 可降6%中風死亡率最重要的是積極控制血壓,遠離中風,陳郁志醫師提及,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血壓只要下降2mmHg,就可以大幅降低6%中風死亡率及4%心血管死亡率,不過相較於高血壓,忽高忽低、不穩定的血壓更危險。定期量血壓、規律服藥 才能遠離中風心臟內科醫師王志鴻也提醒,每年秋冬交際都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提醒民眾應要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及早尋求醫師的協助且規律服藥,才能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讓自己活得健康長久。

黃金3小時 防治中風3步驟

黃金3小時 防治中風3步驟#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新北市衛生局與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亞東、雙和、慈濟醫院等20個機關團體,提前於今日(10月2日)在市民廣場聯合舉辦「世界中風日」新北踩街嘉年華會活動,呼籲全體市民重視腦中風。中風每年造成17,000人生活失能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表示,中風每年奪走約13,000多條寶貴人命、17,000人生活失能,是我國成人殘障的第一要因,對病人及家屬在身心與經濟造成重大打擊,新北市政府與轄內9大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各醫學會合作推出「防治中風3步驟」:1) 健康就要動 /也就是現在我們所推動的新北動健康,大家相招來運動,大家可以在各鄰里活動中心、社區裡揪團一起來運動,養成自我健康管理的好習慣。2) 把握黃金三小時 /也就是FAST、快速、愈早就醫,治療效果愈好,隨時警覺腦中風發生的蛛絲馬跡,一旦突然嘴歪眼斜、臉部不對稱(Face),單側手臂無法舉起(Arm),口齒不清(Speek)等疑似中風症狀,務必要分秒必爭地緊急就醫(Time)。3) 運用黃金自立給付包 /也就是腦中風病患在出院準備期間就可以接受評估,一旦出院返家後相關的居家照顧、護理及復健馬上到位、立即提供服務。規律生活、運動、清淡飲食、愉悅心情由於季節交替、溫差變化大,長者清晨醒來時別急著掀開棉被,可以先坐在床上動動手腳再下床,至於預防中風之道,就是我們常說的,規律的生活、有恆的運動、清淡的飲食、愉悅的心情、不抽菸、不酗酒等等,尤其是家人有中風病史的人,更不能輕忽。 

中風復健黃金期 重回生活關鍵

中風復健黃金期 重回生活關鍵#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位59歲婦人,過去除了高血壓以外沒有什麼病史,有一天,她突然左側肢體無力、走路跌倒,緊急送至醫院急診,經醫師檢查後確診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經住院處置後病況穩定,即協助她進行復健治療。中風易產生併發症 肩膀脫位、褥瘡苗栗大順醫院復健科醫師郭芝蘭表示,中風常造成部分失能的問題,像是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講話口齒不清、失語症、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認知功能障礙、甚至導致癱瘓,同時也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例如:肩膀脫位或疼痛、關節攣縮、吸入性肺炎、褥瘡等,因此復健對中風患者非常重要,尤其中風半年內更是復健的黃金期。儀器治療、肌力訓練等物理治療為讓中風患者獲得良好的恢復狀況,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病情、失能情況以及病人中風前的生活與工作狀態,來制定完善的復健計畫,安排適當的物理、職能或語言治療,治療內容包含,給予患者儀器治療、誘發技術、肌力訓練及運動等物理治療,讓患者在粗大動作上能快速恢復。另外,在職能訓練部分會針對個案需求,設計符合其能力的治療性任務,利用認知圖卡、洞洞板、筷子、湯匙、曬衣夾等日常生活用品,來訓練認知能力、精細動作及日常生活功能,以強化自理的獨立性,幫助病人能更快回歸正常生活。8成以上 復健後能恢復生活功能早期復健介入能預防併發症發生,有些無法達成的功能缺失,則可以用輔具或居家環境改造來協助,因此,大於8成以上的中風病患,經由復健的幫助都能恢復一定程度的日常生活功能與行動能力。 

咚咚咚!心臟過動跳不停 易中風

咚咚咚!心臟過動跳不停 易中風#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目前國內約有23萬人有心房顫動,但民眾對於心房顫動認知不足,常常忽視危險性,往往等到併發症來臨時才知為時已晚,心律不整是許多心跳不正常情形或疾病的集合名詞,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這些都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且最重要、甚至造成中風的心律不整就是「心房顫動」。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心房顫動是因異常快速的電氣活動所導致,主要症狀包含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等等;主要原因為心臟老化,其他如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等相關疾病患者,也容易同時罹患心房顫動,然而,心房顫動主要分為兩大類型:1)陣發性心房顫動/以短暫、間歇性發作形式出現,異常節律通常在短時間內便回復正常,數秒至數小時不等,最多七天。2)持續性心房顫動/不會自行回復為正常節律,必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果心房顫動症狀持續超過一年,便稱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進行式」疾病 輕忽恐病情惡化由於心房顫動初期症狀發生時十分短暫,約持續幾秒或幾分鐘就能舒緩,且深呼吸就恢復正常,症狀不明顯,經常被民眾忽視,但心房顫動是一種「進行式」的疾病,若開始為「陣發性」卻輕忽不治療,恐導致病情惡化,轉變為「長期持續性心房顫動」,促使發作更為頻繁,每次持續時間也會更持久。心房顫動543 自我檢測最心安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為宣導國人對於心臟疾病的正確觀念,推出「心房顫動543,自我檢測最心安」,期許民眾透過簡單的口號,自我檢測自身的心臟健康;若發現自己符合其中多數項目,建議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5大好發族群 /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 4大有感症狀 /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 3大心跳指標 /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