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夏日養生消暑法

夏日養生消暑法#腸胃炎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若午後再來場雷陣雨,熱氣夾著濕氣,更令人悶得透不過氣。由於悶熱排汗不易,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再加上錯誤的消暑清涼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都會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很多人習慣在大熱天短時間內喝入大量水分或冰冷的飲料;如此飲水方式,輕則影響消化功能,重則引起胃腸痙攣不適甚至加重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驟然下降,導致心悸、頭暈,對心臟病患者更是危險。而突然大量飲水,也會沖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使得病菌容易滋生,故應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法。夏日炎炎,雖說冬令進補,夏日也有滋補好時機。洪曉嵐醫師提供了幾帖良方,想要保健養生的民眾不妨參考一下。中醫所說:「寒主收引」。若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中醫學的概念是依著自然而生的,夏日因為氣溫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加快,更因為毛孔開泄太過、大量的流汗而耗氣傷津,所以可以多吃些清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中醫的傳統方劑「生脈散」,即適用於暑熱多汗、耗氣傷陰之證。其組成為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益肺氣而生津;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固表斂肺、生津。這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補氣斂汗,生津止渴的作用,適於氣、陰兩傷之證。但因人蔘補性太強,過於溫燥,可將人蔘換成黨蔘或西洋蔘。另外,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最常見的就是四君子湯,此方中人蔘甘溫補氣,健脾養胃為君;白朮甘溫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為輔;茯苓滲淡健脾,能使蔘,朮、草補而不滯為佐;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這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劑,很多健脾或補氣的方劑,都是從本方衍化而來的。許多人喜愛喝的四神湯,則是一般民間常見的藥膳。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此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洪醫師表示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無副作用。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腸胃炎

隨著天氣轉熱,時序將進入了夏季,所謂病從口入,一旦食物的處理過程或保存不當,會造成病菌滋生,吃了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疾病,因此在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一些問題,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夏天常發生細菌性腸胃炎及食物中毒,其中食物中毒常見的狀況是一群人同時感染,這一類疾病多半來得比較急,但是只要在急性期注意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多半可以慢慢恢復正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羅鴻源針對以下幾種常見病菌加以說明:1.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因為工作人員手上傷口污染了食物,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耐熱毒素,在烹煮過程中毒素無法被破壞掉,所以多在進食6小時內產生嘔吐及腹痛。2.臘桿菌:此菌孢子多存在米中,能耐過烹煮,食物煮過後由於保存溫度不當,孢子變成細菌而繁殖,若食入相當數量的細菌,其毒素會在1~12小時內使人發生嘔吐、腹痛及腹瀉。 3.產氣莢膜梭菌:此菌孢子多存在肉類中,也是以孢子及毒素造成問題,多在8~22小時內造成腹瀉及腹痛。 4.肉毒桿菌:此菌生長在無氧狀態下,主要發生在製造不佳的罐頭食品,因此膨脹起來的罐頭食品應丟棄,除了造成腹瀉之外,會導致呼吸肌肉痲痺而死亡。 5.副溶血弧菌:吃下被污染的生魚肉或甲殼類食物後,於12~24小時內產生嘔吐、腹痛、發燒、水樣或帶血腹瀉。此外,夏季也是旅遊的旺季,旅遊相關之腸道感染疾病主要的就是罹患旅行者腹瀉,除了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之外,也是一件掃興的事。羅鴻源醫師指出,旅行者腹瀉最常發生在旅客前往較落後國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水源及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而前往當地的旅客其腸道對這些細菌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便很容易產生腹瀉。因此未剝皮的水果,未煮的蔬菜(如沙拉)、未煮熟之餐飯、飲用不潔之水或冰,使用不潔之水清潔口腔,皆可能造成腹瀉。羅醫師強調,旅行者腹瀉的病原很多,有部分患者可以同時分離出多種致病原,也有部分患者於求診時已無法分離出致病原。常見的致病原有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曲桿菌、產氣單胞菌及弧菌。志賀氏桿菌僅需少量菌數即可造成疾病,極易經手傳播,另外蒼蠅多的地方也容易傳播;沙門氏桿菌方面大多數經由食物得到,可經由食入生蛋、家禽和未剝皮的水果而得,所以避免生食和未剝皮水果。自來水,未裝瓶的水及冰品都得小心,另外攤販的食品要特別注意衛生。治療上主要在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因副作用、花費昂貴及抗藥性等問題,所以並不建議廣泛使用。遇到了腹瀉,有些人會自行服用成藥,有些人甚至跑了好幾家醫院,希望能夠馬上止瀉,其實疾病通常都有一定的病程,使用了強力的止瀉藥有時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加重病情。其實腹瀉的原因何其多,尤其是時間過久的腹瀉,更應尋求醫師的協助,做出正確的診斷。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

成功除菌,遠離胃病#腸胃炎

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幽門桿菌可能是感染人類胃腸道極為普遍的細菌之一,全世界約有接近5成人口可能曾經遭到感染,甚至目前仍被這種細菌持續感染中。目前已知在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和胃淋巴瘤患者的胃裡,絕多數都能發現幽門桿菌的存在,幽門桿菌和這些疾病的關係可說是息息相關。幽門桿菌感染的途徑及時期,臺北縣立醫院內科醫師 陳宏昇指出根據現有的證據顯示,患者應該都是在孩童時期就已經受到感染了,來源可能是一同居住的親人。此外,患者的社經地位低及家庭組織成員多時,感染機會也會增加。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較酸、易發酵、不乾淨的飲水、食物、餐具中,特別容易讓幽門桿菌生存。曾被感染但已治癒的,除了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衛生飲食外,更要對家庭內的成員進行篩檢。針對幽門桿菌基因型態分析,發現臺灣地區的菌種有九成以上屬「確定會致癌的物質」,此結果於994 年經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這或許能解釋國人罹患胃癌及潰瘍的機會大於西方國家,也成為我國需要控制幽門桿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將幽門桿菌徹底根除,是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加速潰瘍癒合並預防再復發,也使腸胃道不再出血。診斷方法可藉由內視鏡,同時對胃部組織做切片,可以同時觀察胃部或十二指腸是否並存潰瘍或其他病灶。另可使用血清學檢測,也可用尿素同位素碳 13 呼吸試驗,此項檢查常運用在患者合併潰瘍治療後的再追蹤,確認細菌是否根除。其實,一般民眾並不需要特別做篩檢,只有高危險族群,例如有消化道症狀及消化道潰瘍病史、胃癌家族史或有多位家族成員曾遭感染,才需要及早篩檢。另外,罹患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萎縮、胃淋巴瘤,胃癌切除後,以及一等親是胃癌的患者或病患自己希望,根據專家建議及科學證據要根除幽門桿菌。從前有胃病尤其是患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常為了反覆性的症狀所苦惱。由於幽門桿菌的發現以及確認其和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胃癌和胃淋巴瘤的相關性之後,這些胃疾患已經是可以治癒或預防的。因此建議高危險群,應該盡早至消化內科和專業醫師討論,必要時透過檢查,早期診斷治療以期能永遠脫離胃病。

吃得不對“氣喘”噓噓難平息

吃得不對“氣喘”噓噓難平息#腸胃炎

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二為「世界氣喘日(World Asthma Day)」,根據衛生署94年的統計資料發現,台灣約有50萬3千人深受氣喘所苦。一般民眾普遍認為塵蟎、氣溫急遽變化及污染的空氣為引發氣喘的三大主因,然而卻不知道「錯誤的飲食」其實也是造成氣喘的原因之一。【胃酸逆流伴隨而來的便是氣喘】曾有位出差到台灣的外國人,因手邊的氣喘藥不足前來就診。由於環境的改變可能是氣喘好轉或變壞的因素之一,看診時特別詢問在台灣氣喘發作的症狀有何不同?得到的答案卻是否定的,他表示:「氣喘的困擾,在世界各國都一樣!」依臨床經驗判斷,這個患者的氣喘可能非外在環境引起,疑因吃飯速度過快,所引起的胃酸逆流所致,在服用七日的治療胃酸逆流藥物後,這位病人回診時開心地說:「很久沒這麼暢快的呼吸過日子!」胃酸逆流與氣喘經常同時發生,若吃飯速度過快,導致食道賁門功能不佳,會引起胃酸易逆流至咽喉,甚至吸入氣管內道可引起支氣管收縮及導致支氣管炎。這樣的慢性發炎,因黏度增加而造成氣管水腫及痙攣,輕微者咽喉有痰或是異物感、胸悶、心灼熱、慢性咳嗽,嚴重者會氣喘,甚至慢性咳血絲,若再加上飲用咖啡及菸酒的習慣,將提高胃酸逆流發生的機率,相對的氣喘也更容易伴隨著發作。【食物過敏也是引發氣喘的禍首之一】錯誤的飲食不單指用餐時間及速度造成,食物的種類也是引發或加重氣喘的因素。一般民眾較常聽到的「急性食物過敏原」如:奶、蛋、蝦、蟹、奇異果等被視為引起過敏反應的頭號殺手,但對於「慢性食物過敏原」所造成的腸道慢性發炎、激素增加,因而放大身體的發症狀(例:慢性濕疹、氣喘、慢性腸胃炎)的醫學知識並不熟知。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難以聯想是食物過敏的現象,若不及時察覺,對健康和生活品質將造成不良影響,更嚴重的是,某些研究已經指出慢性食物過敏將會導致慢性病發生。事實上,氣喘患者只需抽一管8c.c.的血液,即可檢驗出90種慢性食物過敏原。通常實施三至六個月後,約有80%的患者可獲得改善。而除了過敏原檢測外,寫過敏日記,也是發現「過敏引發因素」的好方法!氣喘是身體發炎的表現,做好氣喘控制並不難,養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找出食物過敏原、避免接觸環境過敏原,相信只要減少氣喘的引發因素,即可獲得滿意的改善,讓您盡情暢快地呼吸過生活。文章出處: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47

消化性潰瘍照顧手冊

消化性潰瘍照顧手冊#腸胃炎

台灣地區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20-40歲間的人,而胃潰瘍的好發年齡介於40-60歲。男性的好發率與女性相同(男:女=1:1) 。消化性潰瘍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消化性潰瘍的成因】‧胃酸及胃泌素分泌過多:胃酸及胃泌素會侵蝕胃壁,引起潰瘍。‧胃黏膜血流供應不足,上皮更新能力不足。‧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存在,在人體胃腸道內產生毒素而傷害胃黏膜,可能是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飲食習慣不良:暴飲暴食、無定食定量、咀嚼不夠、進食太快。‧不適當的食物: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藥物的刺激:有些藥物長期使用對胃黏膜會造成明顯的破壞。‧情緒及心理壓力:當一個人憂愁、憤怒、焦慮或悲傷時,會使胃黏 膜的血液循環不良,致使胃蠕動及胃液分泌減緩。‧抽煙及過度飲酒。‧遺傳因素、血型O型及有家族史。‧季節交替之際或寒冬時易復發。【消化性潰瘍的症狀】‧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飢餓時會痛,進食後疼痛減輕,胃潰瘍則在進食後半小時會引發上腹疼痛。‧發生出血時,會嘔吐咖啡色的東西或嘔鮮血。‧發生出血時,大便會變成黑色或柏油狀。【消化性潰瘍的合併症】‧出血:發生出血時病人會嘔血、嘔吐咖啡色物體或解黑色大便,嚴重時會心跳加快,冒冷汗,血壓下降,頭暈,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及昏倒休克,此時應立即就醫。‧胃穿孔:病人突然發生上腹部持續劇痛,此種劇痛常擴及下腹部,需要手術治療。‧幽門阻塞:因胃潰瘍處結疤而導致病人噁心、嘔吐、吐出消化不完全的食物,進食後上腹部會痛,需採手術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飲食原則》‧定食定量,少量多餐:讓正餐之間有食物中和胃中的胃酸,避免使多餘的胃酸腐蝕胃黏膜。可選擇蘇打餅乾、三明治或牛奶。‧細嚼慢嚥:使食物能與胃液充份混合,便於消化吸收。‧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為減少潰瘍病人的黏膜再受傷害。‧應避免飲用酒類飲品、咖啡、濃茶及可樂。‧ 烹調時少用辣椒、胡椒、芥茉、咖哩、沙茶醬、生蒜。‧太甜的食物:因會刺激胃酸分泌,例如紅豆湯、綠豆湯。‧食用適量的脂肪:用以抑制胃酸分泌及胃腸蠕動,但油炸食品不宜食用。‧進餐時保持心情愉快,進食後要休息片刻。《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減低胃分泌物的酸度,防止胃或腸壁繼續受到侵蝕,從而幫助潰瘍的痊癒。遵照醫師處方按時服藥是治療的上策,不可自己改變服藥時間、減少藥量或停止服藥。‧制酸劑:能中和胃酸、減低疼痛及保護黏膜,例如胃乳片、胃乳液等。‧黏膜保護劑:可阻止胃酸及胃蛋白脢擴散到潰瘍黏膜區,在潰瘍處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胃壁。‧組織胺拮抗劑:可減少胃壁細胞分泌胃酸,防止胃腸壁受到侵蝕。‧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抗生素:可殺死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 北醫內科醫師群 提供)

多數的兒童腹瀉屬「急性腹瀉」

多數的兒童腹瀉屬「急性腹瀉」#腸胃炎

腹瀉是兒科門診中很常見的問題。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的排便次數增加,或是大便中水分含量增多就是腹瀉。事實上,排便次數的多寡和年紀有關。在新生兒,尤其是餵哺母乳的嬰兒,一天大便的次數可達七、八次之多,形狀也會略為稀糊,要到滿月之後,大便才會比較成形,排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三歲以上的孩子,排便的次數則接近成人,平均一天一次。至於糞便量的多寡,醫學上定義腹瀉的量是一天排便要超過每公斤體重二十公克,也就是說,十公斤重的嬰兒其一天大便量要超過兩百公克才算是腹瀉。然而,一般的家長並不可能精確測量寶寶糞便的重量,因此,小兒科醫師通常是以目測的方式,依大便在尿布上的量來推算。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科 文萬欣 醫師指出確定寶寶真的有腹瀉之後,下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狀況有多久了?急性腹瀉是指症狀少於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則是超過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一般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找出病因。絕大多數的兒童腹瀉都屬於急性腹瀉,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常見的感染源有:輪狀病毒、類諾華克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一般說來,病毒性腸胃炎,嘔吐的症狀會比較明顯,大便也以水樣便居多,不太會有血絲便;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糞便則比較會有血絲或黏液狀物質。此外,某些藥物的使用,如抗生素,或者吃太多高滲透壓的物質(太甜的果汁飲料),也有可能造成兒童腹瀉。兒童腹瀉的治療可分成三個方面:補充水分、飲食治療,以及針對腹瀉原因的治療。水分的補充可以經口補充,若小朋友吐得太厲害無法從口進食,或是腹瀉太嚴重,一吃就拉,則必須使用靜脈點滴注射。口服水分的補充以口服電解質液最為恰當,一般市售運動飲料糖分太高,並不是很適合腹瀉的兒童飲用。在飲食治療方面,年紀較小的嬰兒可採用米湯或將原本食用的配方奶稀釋,若腹瀉的症狀持續超過五到七天,可考慮換用不含乳糖的奶粉(俗稱止瀉奶粉)。年紀較大的兒童,則給予清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如:稀飯、白吐司搭配一些清淡菜餚等。至於針對腹瀉原因的治療,則希望各位家長遵照小兒科醫師的指示,按時給小朋友服藥,那麼,小朋友的腹瀉應該很快就可以痊癒了。

健康寶寶遠離病媒,健康一夏

健康寶寶遠離病媒,健康一夏#腸胃炎

腸病毒好發於夏天,因病毒種類太多所以也難以預防且無法終身免疫,如腸病毒71型容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腸病毒主要侵襲3歲以下的嬰幼兒,傳染途徑主要經由腸胃道或者呼吸道傳播,所以病患的排泄物、口水、分泌物均具有傳染性,幼童也常因家中大人從外面將病毒帶回家,或在公共場所而被傳染;就學的兒童則常因為同學有感染,藉由親密接觸或把玩受污染的玩具而生病。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二至十天,大多數被感染兒童沒有臨床症狀或症狀極為輕微,而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典型的表現以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較為常見,單純只有口腔後方有潰瘍稱為咽峽炎;若口腔有潰瘍而且手掌以及腳掌有水泡,這就是手足口病。由於目前腸病毒並無疫苗,醫師也多採用對抗症狀的支持性療法。面對腸病毒,除了落實正確的「濕、搓、沖、捧、擦」洗手方式,均衡的攝取營養來增加孩童的抵抗力。如果有典型的手足口病、疹性咽峽炎並有持續性發燒、食慾不好的情形應立即就醫。當出現嗜睡、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慉持續性嘔吐、煩燥不安、頸部僵硬、肢體麻痹、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的情形,可能是重症病例的前兆,家長應多加注意。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 翁麗緻醫師指出,由於夏季氣溫炎熱容易讓細菌繁殖加速或因放假有與家人戶外野餐,常因食物保存不當、烹煮過程不潔而引起食物中毒及因食物引起的疾病。食用放在室溫過久的食物,只要經細菌污染,均可能發生食物中毒。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的氣溫均適合細菌繁殖,家長須特別注意。常見的原因包括:冷藏保存不正確、食物調理後未立即使用而放置過再取食、被已感染的人接觸過、加熱處理不當、保溫儲存不當、食用已被污染的食物。沙門氏菌的潛伏期6~72小時。容易污染肉類及雞蛋,造成疾病嚴重導致生命危險。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出現症狀有血便、發燒、頭痛、腹痛等症狀。痢疾志賀氏菌是經由受污染的食物和帶菌者的排泄物而來,傳播的媒介是蒼蠅,潛伏期三至五天,症狀會有腹痛、腹瀉、發燒和血便。大腸在正常的狀態之下也有很多大腸桿菌,但是每一個人身上的耐受性都不同,出外旅遊最常造成「旅遊者腹瀉」的兇手就是大腸桿菌。潛伏期約二十四到七十二小時,症狀的程度差異很大,噁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重者脫水、休克,持續約幾天至一星期。最怕的是所謂大腸桿菌O157:H7,被感染也會有血樣腹瀉,嚴重病患可能導致溶血性尿毒症而有致命危險。阿米巴痢疾的病原阿米巴原蟲會以胞蟲囊型態,跟著病患的糞便排出,再經由口傳染給其他的人。病患每天會有4-6次的膿樣含黏液的大便、血便的情形。即使沒有治療,大約1—2週後,症狀會自動消失,但身體內的原蟲並沒有真正死去,可能會再度復發,若沒有給予完整治療,容易形成慢性疾病。輕微的腹瀉,家長可以暫時不要給予小朋友進食以及服用任何藥物,讓胃腸道稍微休息約4至6個小時,若沒有嘔吐情形,再開始吃些清淡的食物。喝母奶的嬰兒可繼續哺乳。喝嬰兒配方奶粉的嬰幼兒可換用「無乳糖的腹瀉配方奶粉」,以免再刺激的小腸。急性期補充水份最為重要,當嘔吐情況改善,可以給予口服電解質液補充。市售的一般運動飲料,因飲料糖份稍高,腹瀉的兒童並不適用。但若腹瀉、嘔吐的情況未加改善,持續無法進食,只好詢求醫師的協助給予靜脈點滴注射,預防脫水的狀況發生。家長處理食物應徹底清洗,調理及貯存場所、器具、容器均應保持清潔,做好的食物也應儘快食用,食物的烹調及保存應特別注意溫度控制,養成個人衛生習慣,調理食物前徹底洗淨雙手才可調理食物。登革熱傳播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孳生的場所為屋內外盛水之各種容器,症狀有發高燒、劇烈的關節痛和肌肉痛,潛伏期約為5—8天,發病時會併發惡寒的高燒、頭痛、腰痛。發病3—4天後,高燒會稍微減退,但一日後又會再度上升,四肢的皮膚會開始出現紅疹,2—3天後紅疹才會退去,高燒也才會退溫,但無力感卻需一周後才可恢復。兒童感染登革熱嚴重者將產生二種情形:一種是出血性登革熱,會發生血液中白蛋白降低,血小板缺乏,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延長,然後發生出血點,紫斑、及大片皮下出血.另一種為登革休克症候群,出現血壓降低、脈博變快、嗜睡.這二種情形死亡率偏高。對於登革熱目前尚無特效藥,只能用退熱劑和鎮痛劑來減輕登革熱的病症,要多休息,補充水份,居家防治登革熱應避免白天被蚊蟲叮咬,例如:裝設紗窗、紗門,登革熱流行期間,睡覺時可使用蚊帳,選購登記合格之環境衛生用藥,使用捕蚊燈滅蚊,注意家中及周圍環境,消除蚊蟲孳生場所。三大類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或呼吸細胞融合病毒。腺病毒的感染好發於冬末春初,在夏天的前半段亦會出現,常見的症狀包含了發燒、喉嚨疼痛、發炎以及呼吸道的症狀。腺病毒亦會造成咽部結膜性發熱,以發燒、喉嚨發炎與結膜炎為其特徵;一般而言,其病程會比一般的呼吸道病毒感染較長。另外一種夏天常見的副流感病毒,會造成嬰幼兒發生哮吼、急性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等疾病。哮吼是一種因為喉部阻塞而引起的疾病,其典型的症狀有聲音嘶啞、狗吠聲咳嗽、吸氣喘鳴聲。在治療上面常給予一些氧氣及濕氣等一般支持性療法,若症狀較嚴重者,可考慮類固醇的使用。急性細支氣管炎好發於二歲以下的小朋友,最常見的病原是呼吸細胞融合病毒,症狀除一般感冒症狀,如:流鼻水、咳嗽之外,甚至是呼吸困難及肋間肌凹陷,治療上常使用氧氣帳,並應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平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