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腸胃炎

臺灣有10至15%的人口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有1至2%的人口是C型肝炎患者,由於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肝癌的機率,相對於沒有感染的人高出兩百多倍。因此,對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不管是健康帶原者、慢性肝炎患者,或是已經進展至肝硬化的患者,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建議都必須接受每三至六個月的定期檢查,而檢查的內容必須包含肝功能,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目的就在於早期診斷出肝癌,早期治療。由於台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度傳染區域,因此每一位台灣人實在有需要了解自己的肝炎病毒狀況,但是有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肝炎,到底必須偵測哪些病毒呢?蔡醫師表示,目前文獻上確認且常見的肝炎病毒有A、B、C、D、E五種,其中A型、E型病毒是經口傳染的,只會引起急性肝炎,不會造成慢性肝炎,因此不會產生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也與肝癌發生無關;B、C、D型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感染的,可能導致急、慢性肝炎,進展成肝硬化,與肝癌發生有關。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只會感染B型肝炎患者。這五種病毒肝炎中,有疫苗可以預防的目前只有A型和B型肝炎。蔡青岩醫師建議每一位台灣人應了解自己:■ 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偵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表面抗原陽性者,可能是B型肝炎感染者,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表面抗原呈現陰性,建議再加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如果表面抗體呈現陰性,可以考慮施打疫苗,當然如果表面抗體已呈陽性,那就代表身體已具免疫力,不怕被傳染。■ 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A型肝炎病毒傳染的途徑是「經口傳染」,有點像腸胃炎,得過一次後,會產生抗體,終生免疫。由於個人、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因此現今得過A型肝炎的人越來越少,相對的可以被傳染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一個不小心搞不好就會鬧個局部的群體感染,或是前往環境較差的東南亞或是大陸,都有機會被傳染A型肝炎。如果檢驗沒有A型肝炎抗體,可考慮打疫苗。■ 檢驗是否有C型肝炎,如為陽性,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已經是慢性肝炎患者,更必須小心,不要感染上其他種類的肝炎,因為如果產生其他病毒的重複感染時,往往有較高比例的急性肝衰竭發生,因此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應檢驗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如無,建議施打疫苗;預防C、D型病毒感染,也就是避免危險性行為,避免共用針頭,避免消毒不良的針炙、穿耳洞、刺青等;預防E型肝炎感染,注意飲食、飲水的衛生,特別是旅行至位於南亞的國家。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當然也需檢驗A型肝炎抗體,另外B型肝炎的狀態也必須了解,如未曾感染,也有打疫苗的需要。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腸胃炎

近日早晚溫差大,且適逢學校開學期間小朋友的接觸增加,急性腸胃炎的病例也在增加中,最近有數位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的小朋友住院,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親要多注意家中孩童的飲食。張寶玲醫師指出,其中一位三歲大女孩因發燒、嘔吐、腹瀉、無法進食、精神疲憊等情況。到醫院急診時反覆出現全身性抽筋,在醫師給予藥物後才結束抽筋;因有脫水情況,故予以葡萄糖及電解質點滴補充水分合併藥物治療,經過住院治療後病癒出院。急性腸胃炎分為病毒型及細菌型。張醫師表示,病毒型急性腸胃炎常有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傳染力很強,家人容易受到傳染;細菌型急性腸胃炎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常有高燒、解黏液便或血絲便等症狀,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而言,嚴重時會更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小朋友罹患急性腸胃炎時,因上吐下瀉,易流失體內的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低血糖。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時,應注意有否發燒、嚴重脫水、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如有以上之情形,應儘快退燒、適時矯正血糖與電解質及儘早結束抽筋。抽筋持續時間過長或反覆抽筋可引起腦部損害等後遺症。在有抽筋之病患,應同時注意病患有否腦炎、腦膜炎或敗血症等情況。張醫師提醒家長與孩童,應養成隨時正確勤洗手的習慣、避免生食生飲、注意居家環境衛生與食物之清潔;勤洗手及正確衛生習慣不但可預防急性腸胃炎,也可預防腸病毒。當發生急性腸胃炎時,應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維持清淡飲食,注意有否脫水、腸麻痺、腸套疊、腸穿孔等腸道併發症以及觀察大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如有活動力減低、手腳冰冷、昏睡或抽筋等情況應儘早就醫。

小兒瀉不停!原來是腸胃沙門氏菌作祟

小兒瀉不停!原來是腸胃沙門氏菌作祟#腸胃炎

您曾有過家中的小寶貝沒亂吃東西,卻狂瀉不止的“驚”驗嗎?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小兒科門診曾遇到一名一個月大的小嬰兒,每日腹瀉竟多達十餘次,並已出現脫水及發燒的症狀。後來經該院小兒科許峻銘副主任診斷,確定為感染了『非傷寒沙門氏菌腸胃炎』,入院給予輸液及抗生素治療後已痊癒出院。醫師呼籲爸媽照顧家中幼兒時,除了注意飲食清潔衛生外,餵食前也要將手洗乾淨,以免把病菌傳給無辜寶貝。許峻銘副主任指出,「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是兒童夏天最常見的腸胃道傳染病之一,大多以急性腸炎表現。當人體接觸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經過六至七十二小時的潛伏期後,可能會突然出現噁心、嘔吐及腹絞痛、輕度至嚴重的水瀉等,有時伴有黏液或血絲,並常合併出現頭痛、倦怠、發燒等症狀;每次瀉量雖不是很多,但次數可能多達每天十數次。只要發現得早,病童施以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等支持性療法,大部份於二至七天內即可緩解。由於「非傷寒沙門氏菌」主要是透過受污染的雞、鴨肉及蛋為感染源,只吃奶不吃肉的嬰兒會受到感染,最可能是因照顧者的手被污染後沒有確實洗手,使細菌經由奶瓶、奶嘴或污染的奶水有機可乘間接傳染給小寶寶。許峻銘副主任建議,只要注意公共衛生,平日多注意食物的保存與生、熟食分開調理避免受污染,餵食寶寶前務必遵守「濕、搓、沖、捧、擦」的洗手要訣,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如果仍發生疑似「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請立即交由小兒科醫師做正確診斷與治療。 

黏稠破布子不易消化 胃囊裡滾成雞蛋大糞石

黏稠破布子不易消化 胃囊裡滾成雞蛋大糞石#腸胃炎

破布子果皮富含黏性,卻不容易消化,這類黏稠性的物質一旦在胃囊裡與大量的高纖維食物黏結,容易愈滾愈大顆,無法消化,形成胃糞石。嘉義縣中埔鄉一名50多歲的S姓婦女日前因胃痛和腹部不適到聖馬爾定醫院就醫,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透過胃鏡檢查,發現婦人的胃中有一顆5×6公分大的淡褐色胃糞石,經內視鏡手術切割後順利取出。羅清池醫師發現近日連續接獲胃糞石的病例,都是50、60歲以上的婦女。經追溯病人的飲食習慣,發現病人共同都有嗜食破布子的偏好,而目前正值破布子產季,病人也表示吃了很多、很多;原以為沒有大礙,卻因為不易消化而在胃裡滾成胃糞石。S姓婦人說,她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吃破布子,還專挑破布子烹煮時,漂浮在湯面上的那一層厚厚的凝脂吃;大快朵頤之餘,也無暇去注意是否過量,直到胃痛就醫才知道大事不妙。另一例胃糞石的患者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同樣住在中埔的60多歲老婦人在7月中旬胃鏡檢查時,發現一6×4公分如橄欖狀的胃糞石。考慮到手術可能帶來不適,加上婦人年歲較長,家屬決定不開刀,返家改採多喝可樂的方式,藉由可樂的碳酸成分將胃糞石解構,成為較小的顆粒,排出腸胃道。4日後,該老婦人因急性腹痛到院急診,再經胃鏡檢查,發現胃糞石已由胃排出;進一步檢查得知胃糞石已下降到腸道,就卡在腸道徑最窄的迴盲瓣處;不得已,婦人最後還是接受開刀取出糞石,所幸開刀順利,並已在上周痊癒離院。羅醫師表示,由於胃部的空間較腸道大,因此多數的患者在胃糞石形成初期並不覺疼痛或不適,或在初期糞石不大的情形下,隨著糞便自行排出體外。而胃糞石多為較圓鈍之形狀,在胃裡滾來滾去,不太覺得疼痛;不像膽結石等呈不規則狀,容易因為結石移動造成疼痛。也因為如此,因胃糞石造成不適的個案,通常都是等到糞石已被養得相當大時才就醫。胃糞石形成的原因,除了飲食不當的因素外,消化系統功能不佳的人,也是高危險族群;羅醫師說,像是糖尿病友、胃偏癱,或者是牙齒咀嚼功能不佳的人,都應該要留心飲食的選擇。除了破布子外,柿子也屬黏性高和纖維多的食物,食用時應注意不宜過量。

過濾賣場逾期食品的小撇步

過濾賣場逾期食品的小撇步#腸胃炎

到超市、賣場購買生活食品已經成為多數上班族的習慣,但您有仔細查看過「有效期限」嗎?為加強市售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維護民眾消費權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日針對北市108家大賣場、超市是否有違規販售變質、腐敗或逾期之食品,總計查獲9件逾期食品,除要求業者立即下架銷毀違規產品外,衛生局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罰鍰3-15萬元。此次查獲的9件逾期食品,包括「家樂福三民店販售之光泉鮮果園及光泉麥茶」、「惠康長沙店販售之蘋果麵包」、「惠康中華分公司販售之韓國原裝進口正安泡菜」及「火焰山德式香腸」、「全聯台北中華分公司販售之禎祥冷凍蕃薯條」及「國防部福利總處北東站販售之藍藻麵及抹茶麵」,皆已依法抽驗,並要求業者依規定將違規產品銷毀。衛生局呼籲販賣業者,賣場中販售的食品種類繁多,內部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應確實,其中舖貨或補貨時,應有先進先出(注意有效日期)的管理機制,對於距離有效日期較近之食品,亦應有內部控管機制(如:下架時間等),以避免過期食品仍於販售架上,不僅影響消費者權益亦有損業者商譽;同時提醒消費者採購食品時,無論是進口或國產包裝食品均要有完整的『中文標示』,包括產品名稱、成分、重量容量或數量、廠商名稱、地址及電話、有效日期、原產地等。此外並要仔細核對有效期限,拒絕購買逾期食品,以確保食用安全。衛生局提供查核逾期食品小撇步:1.貨架上之食品外盒髒污、老舊或凹陷2.有效日期短(例如:冷藏生鮮產品、乳製品)3.有效日期較長(例如:罐頭、奶粉、冷凍食品)4.銷售量較差之小廠牌食品5.陳列架較易忽略之食品以上都是常見逾期食品的特性,衛生局再次呼籲市民如發現賣場、超市等場所販售違規食品請與該局聯絡,如因舉發經查證屬實,即依據衛生署「檢舉違反食品衛生案件獎勵辦法」規定,發給檢舉人查獲案件所處罰鍰金額的百分之五作為獎金。衛生局已有設立食品衛生消費者服務專線,民眾如果有發現逾期食品、相關食品衛生問題或有意願加入志工行列者,皆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善用100%密封保鮮工具 避免「冰箱性」腹瀉

善用100%密封保鮮工具 避免「冰箱性」腹瀉#腸胃炎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與樂扣樂扣保鮮盒進行的「國人食物保鮮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八成民眾自認已做好食物保鮮,但實際保鮮觀念與行為卻普遍存在迷思,導致嚴重後果。當無法判斷食物是否可食用時,吃與不吃都有問題。有些民眾選擇省錢吃下肚,結果造成腸胃疾病,可謂「冰箱性腹瀉」;但有些民眾擔心吃掉有害健康因而丟棄,造成台灣家庭每年丟棄之食物成本高達258億元,足足可讓22多萬需補助營養午餐之學童吃20年!食物保鮮不當不僅帶來個人健康危害,更因為無形的浪費添加民眾生活負擔!「食物保鮮不當」,竟是危害健康與浪費金錢的主要元兇!根據調查顯示,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塑膠袋或保鮮膜就可以達到食物保鮮的效果;且近九成民眾沒有先密封處理就將買回來的食物放進冰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 蘇秀悅表示:「僅用塑膠袋綑綁或是保鮮膜覆蓋無法有效封存海鮮、肉類產生的湯汁及血水,一旦湯汁血水外溢,其中的細菌很容易沾染其他食物或是污染冰箱,產生交叉污染;而且塑膠袋及保鮮膜也無法有效阻絕空氣中細菌,對於維持或延長食物新鮮度的功能有限」。此外,調查中也發現民眾對於食物保鮮有『不清楚生鮮食物的保存期限?!』、『生鮮食物只要放進冰箱就沒問題?!』、『食物外觀看起來無異狀就能吃?!』之三大迷思。所以破除迷思的首當要件就是善用保鮮工具,正視食物保鮮問題。食物保鮮不當,吃了有健康的疑慮,丟掉也會產生浪費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食物保鮮」與「冰箱管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主任表示,家裡冰箱應每週定時清潔、檢查溫度,且應將生食與熟食分別以100%密封的保鮮容器存放,避免湯汁血水外溢、細菌交叉污染及大量繁殖等問題,才能保持食品衛生安全,避免「冰箱」成為細菌溫床以及腸胃疾病禍源。此外。民眾也要注意食物保存期限,買回來的食物盡早食用完畢,或是使用100%密封的保鮮容器密封處理,避免『浪費』問題。100%密封容器作好食物保鮮  吃的健康又省錢保鮮專家雷季行表示:冰箱僅能延緩細菌滋生,無法有效阻絕細菌繁殖。唯有使用100%密封的保鮮容器才能有效避免食物味道產生、湯汁血水外溢,阻絕細菌滋生以及交叉污染的機會。建議民眾選擇保鮮盒時,應選擇經過美國FDA、SGS、與消基會等衛生單位驗證,品質較有保證;此外,針對不同食物使用合適的尺寸,還可層層堆疊有效節省空間2倍以上。在炎炎夏日中,民眾應善用100%密封工具,做好食物保鮮,讓家人吃的健康又省錢。

夏日養生消暑法

夏日養生消暑法#腸胃炎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若午後再來場雷陣雨,熱氣夾著濕氣,更令人悶得透不過氣。由於悶熱排汗不易,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再加上錯誤的消暑清涼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都會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很多人習慣在大熱天短時間內喝入大量水分或冰冷的飲料;如此飲水方式,輕則影響消化功能,重則引起胃腸痙攣不適甚至加重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驟然下降,導致心悸、頭暈,對心臟病患者更是危險。而突然大量飲水,也會沖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使得病菌容易滋生,故應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法。夏日炎炎,雖說冬令進補,夏日也有滋補好時機。洪曉嵐醫師提供了幾帖良方,想要保健養生的民眾不妨參考一下。中醫所說:「寒主收引」。若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中醫學的概念是依著自然而生的,夏日因為氣溫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加快,更因為毛孔開泄太過、大量的流汗而耗氣傷津,所以可以多吃些清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中醫的傳統方劑「生脈散」,即適用於暑熱多汗、耗氣傷陰之證。其組成為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益肺氣而生津;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固表斂肺、生津。這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補氣斂汗,生津止渴的作用,適於氣、陰兩傷之證。但因人蔘補性太強,過於溫燥,可將人蔘換成黨蔘或西洋蔘。另外,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最常見的就是四君子湯,此方中人蔘甘溫補氣,健脾養胃為君;白朮甘溫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為輔;茯苓滲淡健脾,能使蔘,朮、草補而不滯為佐;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這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劑,很多健脾或補氣的方劑,都是從本方衍化而來的。許多人喜愛喝的四神湯,則是一般民間常見的藥膳。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此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洪醫師表示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無副作用。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腸胃炎

隨著天氣轉熱,時序將進入了夏季,所謂病從口入,一旦食物的處理過程或保存不當,會造成病菌滋生,吃了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疾病,因此在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一些問題,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夏天常發生細菌性腸胃炎及食物中毒,其中食物中毒常見的狀況是一群人同時感染,這一類疾病多半來得比較急,但是只要在急性期注意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多半可以慢慢恢復正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羅鴻源針對以下幾種常見病菌加以說明:1.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因為工作人員手上傷口污染了食物,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耐熱毒素,在烹煮過程中毒素無法被破壞掉,所以多在進食6小時內產生嘔吐及腹痛。2.臘桿菌:此菌孢子多存在米中,能耐過烹煮,食物煮過後由於保存溫度不當,孢子變成細菌而繁殖,若食入相當數量的細菌,其毒素會在1~12小時內使人發生嘔吐、腹痛及腹瀉。 3.產氣莢膜梭菌:此菌孢子多存在肉類中,也是以孢子及毒素造成問題,多在8~22小時內造成腹瀉及腹痛。 4.肉毒桿菌:此菌生長在無氧狀態下,主要發生在製造不佳的罐頭食品,因此膨脹起來的罐頭食品應丟棄,除了造成腹瀉之外,會導致呼吸肌肉痲痺而死亡。 5.副溶血弧菌:吃下被污染的生魚肉或甲殼類食物後,於12~24小時內產生嘔吐、腹痛、發燒、水樣或帶血腹瀉。此外,夏季也是旅遊的旺季,旅遊相關之腸道感染疾病主要的就是罹患旅行者腹瀉,除了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之外,也是一件掃興的事。羅鴻源醫師指出,旅行者腹瀉最常發生在旅客前往較落後國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水源及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而前往當地的旅客其腸道對這些細菌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便很容易產生腹瀉。因此未剝皮的水果,未煮的蔬菜(如沙拉)、未煮熟之餐飯、飲用不潔之水或冰,使用不潔之水清潔口腔,皆可能造成腹瀉。羅醫師強調,旅行者腹瀉的病原很多,有部分患者可以同時分離出多種致病原,也有部分患者於求診時已無法分離出致病原。常見的致病原有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曲桿菌、產氣單胞菌及弧菌。志賀氏桿菌僅需少量菌數即可造成疾病,極易經手傳播,另外蒼蠅多的地方也容易傳播;沙門氏桿菌方面大多數經由食物得到,可經由食入生蛋、家禽和未剝皮的水果而得,所以避免生食和未剝皮水果。自來水,未裝瓶的水及冰品都得小心,另外攤販的食品要特別注意衛生。治療上主要在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因副作用、花費昂貴及抗藥性等問題,所以並不建議廣泛使用。遇到了腹瀉,有些人會自行服用成藥,有些人甚至跑了好幾家醫院,希望能夠馬上止瀉,其實疾病通常都有一定的病程,使用了強力的止瀉藥有時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加重病情。其實腹瀉的原因何其多,尤其是時間過久的腹瀉,更應尋求醫師的協助,做出正確的診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