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恐怖童用泳圈塑化劑超標百倍! 會致小男生女性化

恐怖童用泳圈塑化劑超標百倍! 會致小男生女性化#兒童

塑化劑風波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但這股風暴似乎還沒過去;消基會12日公布市售兒童用游泳圈抽檢結果,結果竟發現達三成三比率的產品,含有超過標準值百倍的塑化劑。專家指出,孩童若吸入過量塑化劑,恐導致過敏,或小男生女性化、小女生性早熟。消基會公布指出,抽驗市售18件童用游泳圈中,有6件含有超過標準值百倍的塑化劑;經濟部標檢局已要求違規產品下架回收,否則要重罰。專家提醒,小朋友要避免用嘴咬泳圈或含著吹氣孔吹氣,以免吸入過量塑化劑。醫學研究指出,塑化劑具有抗雄激素作用,對兒童來說,要觀察是受到塑化劑影響,主要著重觀察性功能是否異常,留意小男生是否有女性化頃向,比如不正常乳房發育等,對小女生來說,必須觀察性早熟的情形。新生兒若是正常陰莖長短,應該是大於或等於2公分,小於2公分可能就有異常;而小男生大於或等於14歲、或超過14歲,應該出現男性第二性癥,若睪丸沒有變大、陰莖未變長、沒有出現陰毛,可能有問題。對女童來講,8歲以前出現明顯第二性癥可能也有問題。醫師建議,若家長擔心孩童健康,可進行性賀爾蒙抽血檢查,專家呼籲若不幸長期吃到問題產品,應該盡快到門診接受檢查。˙12種最佳排毒食物 殲滅塑化劑從「吃」做起 ˙遠離塑化劑塑化劑成為您的臨門大敵了嗎? ˙要食品業者強制登錄 康照洲:先用行政命令規範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兒童

自懷抱著寶貝幼小身軀的瞬間,您便決定一生守護那純真美好的笑容,於是盡心力為寶貝規劃未來,快樂地享受甜蜜的負擔,只因他(她)是您的親親寶貝。然而,「三高」可能已悄悄地攻破您嚴密的防線!根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未來將提早當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候選人。國民健康局於98年委託辦理「兒童肥胖之家庭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小學8所及幼稚園16所,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大班及小學二、四、五及六年級全部學童,實際參加理學檢查人數共計6,480位,接受血液檢測人數為713位。結果顯示,過重及肥胖兒童血壓異常比率為20.0%,體重正常兒童則為12.7%,此外,過重及肥胖兒童血脂異常比率為23.5%、血糖異常比率為13.6%,皆比體重正常兒童的14.4%及7.7%高出許多。研究指出,良好的體重控制可有效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大幅度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各位家長可參照「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依性別及年齡,得知寶貝的體重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脂肪不是一天所養成的,肥胖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及運動等生活習慣有密切關連,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內容及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路上三步一間的炸雞攤、飲料店是孩子擋不住的誘惑;放學後轉往安親班、補習班或是在電視、電腦前消磨至就寢,造成身體活動量相當不足,這樣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再加上靜態生活,肥胖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種下病根。為了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父母該以身作則,陪伴孩子養成健康生活型態,透過聰明吃、快樂動,教導小孩學習選擇健康飲食,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身體活動量,讓寶貝能快樂成長。國民健康局提供您「親親寶貝健康小秘訣」,一起與孩子創造美好健康的未來:每天「一」抱抱,親親不可少,維持與寶貝的親密關係。看電視、打電腦、玩電動每天不超過「2」小時。每天累積運動「3」0分,動態生活好happy。「四」不一沒有:不喝含糖飲料、不吃油炸食物、不吃太鹹的食物、不吃宵夜,就沒有肥胖帶來的煩惱。天天「五」蔬果,疾病不找我。「六」類食物均衡吃,健康長大不煩惱。放假全家郊遊「去」,戶外活動好體力。每天睡滿「8」小時,頭腦清醒身體好。避免「久」坐,晚飯後與孩子散步談心,家人更貼心。健康生活創造「十」全「十」美的未來。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號召全國民眾一起揪團,學習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遠離三高及慢性疾病。歡迎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共同學習如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選擇健康的食物,養成動態生活習慣,為國家未來主人翁預約一個健康的未來。延伸閱讀「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對照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78

兒童受虐該怎麼辦?

兒童受虐該怎麼辦?#兒童

文/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主治醫師報載台中縣五歲王姓男童被幼稚園老師發現全身瘀傷、不斷發抖,無法下娃娃車,男童說是「媽媽打的」。所謂「兒童虐待」乃指父母或其他看護人持續虐待兒童或持續疏於照顧,以致造成兒童有形、無形的傷害。其實,兒童虐待可能在任何地方發生,例如在貧困家庭、中階家庭、富有家庭。在鄉村地區、城郊地區、都市裡。牽涉到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據警方與社工員訪查,男童媽媽生三胞胎,受虐男童為長子,已申請緊急保護令,禁止其母接近男童,監護權暫交男童祖母。兒童福利聯盟指出,兒童受虐案去年不僅創下新高,更有高達七成的孩子擔心被綁架,四成多的孩子感到很不快樂,甚至認為無法在幸福、快樂的環境下長大。兒童虐待案件的發生很頻繁。據估計,在美國,虐待或疏於照顧的個案,每年多達三百萬件。至於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去年有一萬九十四名兒少受虐,其中有十三人受虐死亡,三十一人被家長帶上黃泉路。換算下來,平均每五十二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受虐,每八天就有一個兒童死於大人施虐或攜子自殺。全身瘀傷的王姓男童(案例),被老師趕緊送往綜合醫院,院方發現王童全身佈滿新舊傷痕,頭骨線性骨折,右眼被打成「貓熊眼」,且疑因凌虐過度,出現横紋肌溶解症,有生命危險,送加護病房,並通報警方與社會局處理。縣府社會局副局長表示,去年九月就有民眾檢舉王家涉嫌虐童,當時即列為追蹤個案,截至今年三月,社工先後訪視十多次,都沒有發現異樣。關於兒童虐待通報時,有下列事項需加以注意:明確告知受虐者與施虐者姓名、電話、住址與時間。通報者留下連絡電話,方便追查並回覆。對兒虐過程盡量敘述清楚(如聽到哭聲、看到打兒子、身上有傷痕等)。報案後打第二通電話,確認社工已前往訪查處理。兒童受虐送醫,要保留醫師診斷、受虐照片等證明。發現施虐者向社工謊稱無兒虐事情,親友應私下向社工反應。抱持「多關心一下可以救一個孩子」的心態,勇於報案。若「113」無法受案或處理,可向轄區警局報案請求協助。兒福聯盟台中區主任林武雄說,從訪視次數來看,社會局應無過失,「但社工應加強專業訓練,訪視時多跟孩子互動,拉進與孩子距離,較能深入了解孩子是否受虐,不能光是看看就走」。要想建立美好的親子關係,不外乎言教與身教兩方面。而父母應讓孩子活在鼓勵和無條件的愛裡,他逐漸就學會自信,以及愛人如己。延伸生閱讀: 「兒童虐待可分為四類」、「虐兒後果」

父母該怎麼做,小孩才不會覺得偏心

父母該怎麼做,小孩才不會覺得偏心#兒童

平日常會聽見家長大聲的斥責手足之間的爭吵,大部分家長的處理模式多半是要年長的讓年幼的或者是一視同仁通通有獎,以平息糾紛,其實不論是用那個方式,多半只能短暫的平息爭吵,可能沒有多久又再次發生,常會導致家長的疲憊與無力感,而家長的情緒又會造成小孩的不安與恐懼,反而又會引發下次的衝突,所以家長常會想要知道是否有更有效的處理方式。為恭醫院 兒童精神科主任   吳四維醫師表示,手足間的爭吵與其說是爭吵倒不如說是競爭,而爭的便是父母比較疼誰;其實手足之間的競爭是成長過程的一部份,這種競爭常是由遊戲開始,年幼者聽年長者指揮與分配東西,覺得不公平便開始爭吵,之後達到彼此妥協,其中就包含有遊戲、社會化與價值觀的建立,對於任何學齡前兒童來說,那是一種必經且重要的過程。吳四維說明,爭吵是遊戲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情況,當弟弟覺得為何哥哥有我沒有,或者本來是哥哥的卻被弟弟拿走,因此就容易產生羨慕與嫉妒的情感,如果向父母抱怨,無法得到公平的回應,可能就會以動作來爭奪;羨慕通常自出生後一個月開始就會出現,是對於自己沒有的東西的一種期待,這種現象在2-3歲之間就會開始出現,終其一生這樣的感覺不會消失,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修正想法與作法,也就是長大了。減少手足間爭吵有些技巧吳四維建議家長,不要怕他們爭吵,雖然當下會很煩,但儘可能先觀察與等待,不要立即介入或者回應,你讓你的小孩先「自行」處理,反而有助於建立其容忍、獨立與慷慨大方的特質;但是當衝突擴大已有肢體暴力或者危急安全之時,立即停止其暴力衝突是必須的,不一定要聽其爭辯或者判定誰對誰錯,告訴他們「暴力」方法不好,讓大家都不愉快,建議應以其他的方式解決;因為現實生活並沒有完全公平的處理方式,強行介入判斷是非,即使家長覺得再公平不過,但是一方總是覺得你比較偏袒另一方,所以「你與其說為了公平才這樣做,倒不如說我愛你們才這樣做」,因為通常小孩的競爭,常是看誰能獲得媽媽多一點的疼愛。吳四維提醒家長,若是覺得你的小孩仍完全無法管教,即使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千萬不要灰心,因為不是父母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只是方法還沒有找到,可以從書本上、網路或者朋友中試著找方法或答案,若經過六個月以上的努力,仍無法改善,建議可向兒童精神科醫師或者教育單位尋求協助。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8232

父母注意!過度保護小心造成孩子處處依賴

父母注意!過度保護小心造成孩子處處依賴#兒童

時代在改變三、四十年前可能很少聽過小孩有被「過度保護」的情形,當時小孩生的多加上經濟壓力大,需要工作多半沒有時間及精神去注意小孩是否有困難與挫折,小孩是否能養的活還得看上天的臉色,當時的環境也沒有如現在充斥著欺騙與暴力,即使跑出去一整天也很少聽過小孩會被傷害或失蹤;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吳四維表示,可能是現代的父母對於上一代養育方式的一種無聲抗議(我一定要比他們更關心小孩),以過度保護與代勞的方式來養育下一代,結果小孩子卻變的事事依賴且也缺乏解決問題、衝突的能力與經驗,當進入團體生活時便可能出現適應上的困難,讓家長開始失去方向也開始懷疑到底他該如何做;畢竟教養小孩並沒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供家長按部就班操作,畢竟每個小孩的人格特質都不同,適合A不見的適合B,所以處理的方法並不都一樣,但有一個前提不會變那就是不能有自我傷害或者傷害他人的行為,一旦有此情形要立即介入處理;吳四維醫師藉由一些情境提供一些經驗給父母分享。 問題1‧你的孩子遭玩伴取笑小孩重要的發展任務之一就是玩,但在與同伴玩耍時免不了會有衝突,比如被笑長的太矮、太胖或者沒有父母等,這些衝突家長可能擔心會對小孩有不良傷害,但是又何嘗不是自我調適的機會;首先我建議家長先注意小孩的反應及表情,不要急者對取笑他人的同伴施以同樣的言語羞辱,否則小孩會學會以眼還眼的處理方式;若小孩的反應自若,也許他以前已經聽過有人對他如此說,他已經有一套方式去調適這種不安,建議事後再與小孩分享剛才的事件,聽他如何陳述其感受與想法,若是合理比如說他會說雖然我沒有父母但是我有疼愛他的阿姨;雖然我長的矮但是我很努力用功成績比他好,如此小孩可以適當的對自己的挫折感做補償,你只需要給他一個擁抱及安慰說”你很棒””不管怎樣你都是我的寶貝”;但是若小孩突然變的退縮甚至憤怒哭泣,並且出現言語辱罵對方甚至攻擊對方,請即刻介入其中,小孩由於其沒有準備應對的方式,此時需試著先同理小孩的感受,再教育其應對的方法,採用不同的觀點去看事情如”自己有其他的才能”、”你也有疼愛的姑姑”等,讓他知道攻擊會造成別人同樣的傷害,讓小孩產生對他人的同理心這是比較好的作法。問題2‧你的孩子慘遭滑鐵盧時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贏過別人的動機,所以從小對於輸贏很在意並不要太大驚小怪,人性天生本就如此,如果沒有這種競爭的動力,人類能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應該是以教導正確的輸贏觀念比較重要;當小孩因為競賽輸給別人時,應先看小孩對於事件的反應,若是小孩哭泣與自責請平常心看待,畢竟沒有穩贏的比賽,你需要給予其擁抱與安慰,不要急著想辦法要回面子,因為他不是為了你的面子才會努力,你可以先問他的感受及想法,如果小孩表示他會繼續努力,你可以與他討論後續要如何做,適當提供建議與鼓勵,但不要以嘲笑的方式罵小孩笨或者批評他不努力才會失敗,相信我沒有一個小孩會故意不努力而失敗,差別只是在技巧與練習的時間,重新努力找回信心,將來他遇到壓力也比較不會逃避,因為他相信努力就會成功,失敗挫折對小孩並非完全是壞事。問題3‧你的孩子沒被選入游泳隊(或進入比賽等)任何小孩都會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期待,有些天生就已經決定如身高與長相,但實環境不可能以此就可以一帆風順,但沒有的也不用氣餒,因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以前我會認為那是一種鼓勵弱者的話,但是現在我相信這句話有其意義),有很多出人頭地的機會如成績、運動、藝術與音樂等,畢竟沒有人是全才,即使你會十種樂器上了台還是只能表演一種,不要期待或者硬是要求小孩要學會各種技能,有一項精通就已經足夠,若是小孩沒有興趣或者因為樣樣不精,反而讓小孩遭遇更多的失敗與挫折感,更不願去學習新的東西得不償失;當發生”如果沒有被選上怎麼辦”?首先瞭解小孩對此期待有多高,如果小孩反應冷淡,可以提醒他還有其他的長處與表現的空間,若是經過你的評估,小孩已經努力準備並且胸有成竹,出現這種結果對小孩的打擊一定很大,我會建議學生可以試著主動找教練或者老師告知其非常期待此比賽,盡量陳述自己的優點,希望老師能再考慮,畢竟學會主動陳述的小孩未來比較有自信心,即使仍然未能入選,但是已經努力比較不會抱持遺憾,但心情沮喪難免,建議帶小孩看場電影或出去玩以轉移注意力;若小孩覺得老師有失公平,經過小孩的申訴仍無效果,若小孩仍很執著要進入比賽,建議家長應抱著委婉的方式向老師推薦你的小孩,千萬不要抱著興師問罪的態度質問老師,否則通常只會造成師生的關係緊張,畢竟這次沒有,下次一樣可以有表現的機會。問題4‧手足又再一次開始起口角…手足之間的衝突一直都是家長常見的難題,即使積極處理也不見得雙方都很心服口服,常見的原因不外乎是吃醋也就是覺得父母比較疼另一方,但是我問過多數的家長,大多的反應是我”一視同仁”但是小孩的感受並非如此,通常不外乎是年紀上的落差,家長覺得哥哥應該讓弟弟(因為他不懂事),但是你希望一個未滿六歲的小孩能瞭解你的用心你可能會失望,他只會感覺你比較關心弟弟,通常我會建議應該給予哥哥機會教育,告訴他過去你也曾經如此霸道,但是我們也都讓給你,讓他知道這是一個過程,等弟弟如他一般大,自然也要遵守規矩,我也會鼓勵家長讓哥哥從被動轉為主動,能力所及主動提供弟弟協助,如幫他拿東西、協助他完成拼圖,而不只是自顧自己玩,若是哥哥如此做請務必記得給哥哥一個重重的鼓勵,被人鼓勵及肯定是很值的期待的,此對小孩未來對人的同理心很有幫助。問題5‧你的孩子決定跟某人絕交我在臨床評估時常會問孩子,你有幾個好朋友,有沒有討厭的人;這問題是在瞭解小孩在人際關係上的解讀,小孩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你會與我分享糖果就是好朋友,但是如果你會搶我東西或者不給我就是壞朋友,通常這代表兒童的心智的成熟度與成人的不同,所以當你聽見你的小孩如此說“我不想與那同學好的時候”請不需要以你的心態去解讀,因為可能明天又好了;此時要做的是去瞭解為何小孩不想與他作朋友,如果就如同上面所說因為對方不與他分享東西,你要做的應該是告訴他那是他私人的東西,對方確實可以決定是否與人分享,如果沒有並不代表他不是你的朋友,當然相對的你也有權力去決定,你可以不需要給同學糖果,但是這並不會影響你與同學的關係,讓小孩瞭解不能以物質來換取友誼的觀念。但是若可能是因為對方有攻擊或者恐嚇、威脅的舉動,若小孩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僅知道逃避反而會造成無助的感覺,要教小孩主動向家長或老師報告尋求協助,而知道的人也要積極介入,壞人必須得到應有的處罰(但我並不認為有學齡前的兒童是壞人),公平正義得到伸張,如此才會得到安全感,對於小孩未來的道德發展與價值觀很重要。問題6‧你的孩子不喜歡他的老師有些小孩喜歡唸書有些則否,最常見的理由無非是唸的沒有成就感;同樣的對自己的老師也可能會有如此的好惡之分,雖然臨床上並不常見小孩有此抱怨;如果小孩很想被人重視,急於表現以致於弄巧成拙,反而造成老師的反感,老師可能刻意忽略其行為,反而讓想爭取注意的學生挫折感加重,可能因為丟臉而對老師產生敵意,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的型態,身為家長聽到小孩如此說當然不要急於與小孩站同一戰線,先瞭解他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讓小孩瞭解不是每件事強出頭就會被肯定或重視,最好能設計一些機會讓小孩嘗試,一旦成功再給予肯定,讓他知道可以在哪一方面努力以獲得認同,小孩比較不會一天到晚嘗試錯誤而失望;但若是因為老師有過度體罰甚至對小孩有不適當的身體接觸,如此則一定得到學校瞭解情況。吳四維提醒父母,以上的情境與處理的方式都只是滄海的一粟,小孩問題的處理是不可能有標準作業方式,處理的原則希望冷靜與客觀,不要任由情緒主導要有耐心處理,不見的每一個狀況都有答案,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希望家長抱持學習的態度來處理小孩的問題。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兒童

早期學者認為兒童由於處於發展過程,生、心理皆在持續改變中,所以不以為兒童會有所謂的心理疾患。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表示,現今兒童期心理疾患已廣被接受,已知兒童期有其獨特的困境與困難模式,兒童期的困難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自然消失。相反的,重要兒童期的心理創傷若未獲及時解決,會在日後衍生更多成人期的心理問題。黃蓉蓉說明,由於兒童的身心尚未成熟,認知與表達能力仍在學習、發展中,若經歷重大創傷,其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比例遠超過成人,且其在創傷後反應出的症狀有其特殊之處,需要特別留意辨識,並提供適切的照護介入,以協助其順利成長。  創傷後壓力疾患有三類特徵:1. 第一類症狀:帶著痛苦反覆經驗到與創傷有關的記憶或情境。兒童可能會不斷想起或是夢見創傷的情境,並表現出痛苦的反應。在遊戲時,可能出現重複扮演與創傷有關的特定內容,或是在圖畫中呈現剛經歷的地震、水災或車禍的情景。或是常出現以為即將再發生同樣的事件的錯覺,而感到緊張不安。若兒童回到事發地點或看到創傷相關的人、事、物,則可能出現痛苦或明顯不適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冒冷汗、喘不過氣、發抖等。像是水災後,看到下大雨就想起水災當時,身體開始發抖,喚起創傷事件當時的記憶。2. 第二類症狀: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並且反應麻木、疏離,是創傷前所沒有的症狀。兒童會盡可能不去想或講與創傷有關的事,或因此逃避某些活動或地方、人物,像是受虐兒童會躲避施虐者及施虐的處所等。若問起發生什麼事,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想不起來,似乎無法回想起重要的事件經過。也可能表現在兒童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感到沒有興趣,大部分會反映出上課不專心、不想上學、成績退步等現象。當別人投以關心眼神或問候,可能出現不同於以往的反應,像是表情平淡、沒有表情。很難與人親近、從人群中退縮,不再與玩伴們一起玩,或者變得對很多事情都不在乎、像個木頭人似的。由於經歷創傷當時,兒童感受到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所以對自己容易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很差勁,對未來失去信心,不再懷抱以前會有的希望及願景。3. 第三類症狀:創傷之前所沒有的過度警覺反應。這類症狀的特徵是兒童常常難以入睡,即使睡著,也常半夜驚醒,或是惡夢連連。在清醒的時候,會變得非常敏感,如驚弓之鳥,容易受驚嚇或緊張不安,也因此影響兒童的注意力、上課不專心,或遊戲時難以投入。由於兒童較難以表達或調適自己的感覺、情緒,而以常哭泣、發脾氣等方式表現內在感受。4. 其他創傷前所沒有的認知或行為表現兒童在創傷後可能會以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做該做的事而導致事件發生,因此引發自責與罪惡感(例如想起某次與媽媽吵架,在心理罵媽媽死掉好了,結果意外發生後,媽媽真的死了,似乎應驗的那次的期望,而深感自責),或是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或表達和死有關的想法或行為。黃蓉蓉提醒家長,兒童可能會出現退化的行為,像是咬手指、像嬰兒哭鬧、尿床、要大人餵飯,或者出現一些身體症狀,像頭痛、噁心等,甚至因為依賴、缺乏安全感而產生害怕上學的情況。相反的,有些孩子可能突然變得很安靜、很懂事、很成熟。

「兒童飾染DIY」親子同樂溫馨共度兒童節

「兒童飾染DIY」親子同樂溫馨共度兒童節#兒童

在兒童節即將來臨前夕的4月3日(五)上午10:00,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於2樓門診小兒遊戲區,特別安排社團法人新竹市野鳥學會辦理「兒童飾染DIY」活動,讓小朋友過一個不一樣的兒童節。當天活動現場熱鬧非凡,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親子一同印染小手、小腳,留下值得紀念的印記,以及親手印染鳥形、樹葉等圖飾T恤,活動中小朋友的創意不斷,讓大家驚呼連連;野鳥學會同時也介紹鳥兒的種類及習性等相關知識,讓大家覺得收獲良多,更感受到節日歡樂氣氛,提前歡渡兒童佳節。該院小兒科謝德貴主任表示,近日天氣陰晴不定,瞬間速冷又速熱,小朋友紛紛掛病號,感謝野鳥學會在兒童節前夕能到醫院,帶來關懷與愛心,為小朋友和家屬加油打氣,學會成員熱心公益、犧牲個人時間來院辦理活動,此種精神令人感佩,當場謝主任也秀了一手國中時期學到的印染技術,印染了一件可愛鳥飾T恤。新竹醫院對推動公益、關懷弱勢一向不遺餘力,該院自97年起辦理「大新竹地區學童健康保護網計畫」,給予無健保學童就醫協助,期使弱勢學童及其家庭獲得完善的保護,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溫馨與和諧。野鳥學會是新竹地區一群因賞鳥而結識的熱心人士,於民國79年7月1日成立,是一個倡導自然生態保育的公益社團。學會定期及不定期舉辦各項近遠程的野外賞鳥活動、植物辨識課程,以及內容廣泛的自然生態通識課程,適合各種年齡層的民眾參與。自4月1日至6月30日止,野鳥學會亦在該院一樓杏苑畫廊展出「跳動的精靈-鳥類生態攝影展」,透過學會攝影師們的耐心等候,以相機捕獲鳥兒們美麗的身影,我們才得以近距離的看見她們的真面目,新竹醫院歡迎大家一同前來細細品味、用心聆聽這些美麗身影的婉轉鳥語。

咳嗽三週未癒 當心結核病威脅

咳嗽三週未癒 當心結核病威脅#兒童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有效阻絕結核菌的傳染機會,保障市民健康,特別響應每年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於3月24日至4月30日止於社區計20處,設置免費胸部X光篩檢站,篩檢疑似病例,減低結核病傳染的可能性。該活動將同時宣導民眾對自身健康狀況監測的重要性,「咳嗽三週未癒,盡快胸部X光檢查及驗痰」,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免除結核病威脅。罹患結核病並不可怕,開放性肺結核經2週規則服藥後,傳染力即大幅下降,不會傳染給別人,再持續服藥6至9個月即可痊癒,市民無須恐慌。面對罹患結核病的民眾,應該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只要按時服藥,皆可早日康復。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5年起配合行政院衛生署『DOTS!』(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直接觀察治療法),讓結核病治療採用標準的短程治療方式,使每一顆治療藥物均在醫護人員或其他相關人員的監督下,真正吞到病人的肚子裡,發揮治療效果。衛生局在推動「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了再走」的「都治」精神後,使得臺北市在95年度發生率首度突破下降至每10萬人口有47.4人,97年底臺北市管理中個案數首次降為1千人以下,98年2月更降至925人,防疫成果豐碩。醫療技術及科技的發達讓傳染病大幅減少,但因結核病患缺乏持續的治療恆心與社會大眾對傳染病之誤解,讓中古世紀疾病-結核病,還存在我們的環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世界現有1/3人口曾受過結核菌感染,每年有900萬新增結核病個案,每秒至少有1名新個案發現,約有200萬人死亡,其醫療及社會成本影響甚鉅。結核病防治你我有責,十年減半不是夢,唯有正確面對及多給予個案關懷與支持,全民一起來參與配合國家政策,結核病防治工作才能達事半功倍之效,朝「非結核健康城市」的目標邁進。若您有任何肺結核防治的問題,可撥打02-23759800轉1949或市民熱線1999,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