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兒童功夫武術 鍛鍊健康體魄與防身

兒童功夫武術 鍛鍊健康體魄與防身#兒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好、會讀書就好,這是錯誤的觀念,孩子更應該注重身心靈健康、培養健全人格。而兒童功夫武術,不僅能讓孩子有健康的體魄,如遇危難時還能防身,現在就跟著筱娟老師一起進入武術的世界吧!功夫武術的四項重點:1.武德:友好、謙虛武術學習者必先修其心,讓孩子養成恭敬、謙虛、友好、忍讓的態度,並培養其堅忍不拔的良好品性。2.智:刺激大腦發展、有創造力練習武術,能刺激大腦的發展。在武術練習時,不僅是骨骼肌肉的訓練,也是空間和感知的學習,有利於腦部功能的綜合發揮和形體感知等能力提升,使左右腦功能提高,形象思維更有創造力。3.仁:提升情緒控管、社交能力現代社會中, 由於少子化的關係,造成部分孩童較不擅長與同儕相處,或是情緒消極、容易哭鬧。透過武術訓練,能使孩子養成樂觀性格,這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武術不僅可幫助孩子建立身體的協調性,更能兼顧身心靈的平衡發展。4.勇:練習克服各種困難練武術時,會透過各種方向的變換、動作,訓練其方向感,並且有助於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此外,讓學童獨立思考如何克服練習過程中的各種困難,也能培養孩子勇往直前的態度。學習武術前的注意事項:1.基本功很重要,包括武術動作的踢腿、馬步、弓步;手臂動作的沖拳、推掌等動作,可使幼兒的肌肉和力量得到增強,肌腱、柔韌、肌肉的彈性能力提高。2.武術訓練體力消耗很大,家長一定要注意加強孩子的營養,這將有助於孩子的發育。你的孩子總是電力超強嗎?總是沒時間外出運動?那就來學功夫武術吧!不管是好動、動作協調能力較強的孩子,或是安靜內向的孩子,都能透過武術,達到有益身心發展、發育的目的。(本文摘自/凱云主播的減法教養:輕鬆爸媽這樣教!減吼叫、減才藝、減壓力,孩子貼心又獨立/大是文化)

兒童尿床適時就醫 改善症狀建立信心

兒童尿床適時就醫 改善症狀建立信心#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8歲的宥宥以經上三年級了還尿床,媽媽帶他到醫院就醫診,聽到媽媽長時間累積的不滿在診間內劈哩啪啦地發洩了出來,讓宥宥感覺既丟臉又委屈。醫師診斷後,認為宥宥是「原發性單一症狀尿床」,經過持續6個月的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後,現在尿床症狀已慢慢獲得改善且持續追蹤。小朋友為什麼會尿床?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張藝馨指出,尿床其實是很常見的症狀,是指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的無意識排尿。依照臨床上的定義,「尿床」是5~6歲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2次或2次以上在夜間尿床;或6歲以上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1次或1次以上在夜間尿床。膀胱是我們人體發育最晚成熟的器官,平均約要到六、七歲後才會有較精準的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尿床的治療指引都建議六歲以上再開始尿床治療的原因。小朋友尿床的原因主要可歸為三大類:1.夜間多尿症:是最常見的原因,跟飲水太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有關。膀胱容量變小:跟膀胱過動症、膀胱逼尿肌/括約肌協調異常、便秘、泌尿道感染有關。2.睡眠覺醒異常:發育遲緩、睡眠呼吸中止、遺傳因素等。簡單來說,當夜間尿很多或膀胱容量太小時,睡覺時膀胱一下子就滿了,這個訊號傳到了大腦的覺醒中樞,但大腦卻決定忽略它,不喚醒孩子,結果膀胱因反射而排尿,就造成了尿床。3.原發性尿床:若孩子出生後尿床的現象就一直沒停過,這稱為「原發性尿床」。如果中間曾有六個月以上沒有尿床,後來又再發生尿床的現象超過一個月,稱為「次發性尿床」,有可能和泌尿道感染或特殊因素有關(如家中有新生兒,大孩子表現退化行為以獲得大人關注)。尿床會做哪些檢查?首先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之前是否有泌尿道感染、有沒有開過刀、便祕或其他疾病等等,針對排尿的部分會釐清是否伴有其他如漏尿、頻尿、尿急等症狀。若原發性尿床(尿床一直沒停過)且伴有白天的其他排尿症狀,則稱為「非單一症狀尿床」,在致病機轉和治療上均較為複雜。若只有夜間尿床沒有其他白日排尿症狀,稱為「單一症狀尿床」,通常原因比較單純,治療效果較佳。問完病史後,會做基本的身體理學檢查(腹部觸診、生殖器外觀和薦骨觸診等),實驗室檢查(驗小便、抽血確定腎功能正常)和腎臟膀胱超音波檢查。接著,會請家長和小朋友回家寫「尿尿日記」和「尿床日記」。藉由客觀記錄兒童的排尿量、喝水量、排尿時間,以及是否有漏尿、急尿感等等,協助醫師了解孩子真實的排尿狀況。另外「尿床日記」則用讓小朋友貼貼紙的方式,一方面讓孩子參與尿床的記錄,一方面藉由貼貼紙來產生正向的回饋,幫助治療。尿床要怎麼治療呢?所有的尿床治療都是先從觀察孩子的日常飲水與解尿開始,找出適當的對策加以治療。認真詳實的「尿尿日記」,可以幫助醫師更快更完整的了解孩子尿床的癥結點。一開始還是先從行為治療開始,建立較好的飲水習慣(白天多喝,睡前兩小時不喝水)、正確的小便姿勢(用小板凳腳踏實地尿尿)、預防便秘、睡前排空膀胱等。確實地調整生活上的小細節,有時對尿床就有不錯的效果。若行為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藥物來幫忙。常用的第一線藥物是抗利尿激素(desmopressin),這個藥物是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會讓腎臟吸收水分使尿液濃縮。奇美醫學中心使用的是口溶錠,對兒童的副作用較少且易服用。從兩顆(120微克)開始逐漸加量,最大使用量是四顆(240微克)。若第一線藥物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第二線或第三線藥物一齊使用,互相搭配調整比例,以求最大效果。醫師每一到三個月都會評估病人狀況調整藥物,若達到滿意的療效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慢慢減量了。尿床不是孩子的錯 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張藝馨醫師表示,孩子尿床,家長的壓力是很大的,不但要清理善後,更常要半夜爬起來叫孩子上廁所,往往搞得家長自己睡眠不足,情緒暴躁,更影響了白日的工作和生活。事實上,尿床常給兒童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創傷,父母的責備和同儕的眼光常讓尿床的孩子衍生出內向害羞、低自信心等特質。因此,如果能正視尿床問題,配合醫師作檢查和記錄,認真執行行為治療和規則服藥,尿床症狀是有機會改善的。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輕父母的生活和心理負擔,減少親子間的摩擦,還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促進人際關係呢!

3問答 詳解5歲以下兒童氣喘保養藥

3問答 詳解5歲以下兒童氣喘保養藥#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氣喘的症狀並非一直都很明顯,有時家長可能因此而輕忽了治療的重要性,但是當氣喘急性發作時可能非常嚴重,有時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有致死的可能性。氣喘經過適當的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讓氣喘兒的生活品質提升至與一般兒童相等,且大大減低急性發作所需承擔的風險及負擔。5歲以下兒童的輕度持續型氣喘治療,目前有「吸入型類固醇」及「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Anti-leukotriene agents)」兩項選擇。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台灣的家長普遍對於類固醇的使用有許多疑慮及迷思。當氣喘兒的家長面臨要幫孩子選擇藥物時,因為對所選擇藥物的優缺點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並不十分明瞭,所以感到徬徨無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過敏免疫科的林怡青醫師表示,要引導家長做決定前,我們要先回答家長心中的幾個主要問題:問題1)吸入型類固醇和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哪一種效果比較好?A:吸入型類固醇是目前治療輕度持續型氣喘的首選用藥,對於氣喘的整體症狀控制效果較好。吸入型類固醇是健保給付用藥。若孩子無法配合每天確實吸藥,則會影響治療的效果。若孩子無法配合吸藥或不願意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欣流)是替代的選擇。欣流為口服咀嚼碇,口味略甜,兒童的接受度高。目前健保給付欣流用於2歲以上氣喘的病童。問題2)吸入型類固醇和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哪一種副作用比較少?A:在副作用的比較上,兩者藥物的副作用包括發生上呼吸道感染,鵝口瘡的機率及一年身高成長平均值,均無顯著的差異。實證醫學(Cochrane)系統性文獻分析中兒童的研究比例仍遠低於成人的研究,若將成人與兒童的研究綜合,則所得到的結論是,吸入型類固醇各項效果指標均優於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通常輕微。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喉部輕微刺激,咳嗽及可逆性的聲音沙啞,這些副作用可能因使用輔助器而改善。病人所擔心的類固醇副作用一般僅在經常性的過量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才會產生,包括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造成月亮臉,水牛肩)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功能受到抑制(突然停用類固醇時會因為生理性類固醇無法及時分泌而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其他相當少見的副作用包括精神障礙: 侵略性、精神病、在孩童出現行為問題、易受刺激、神經質、不安、憂鬱等,眼睛障礙:白內障、青光眼、眼球內壓上升也在藥物仿單中提及。欣流的副作用通常溫和,服用欣流之報告中的全部副作用發生率與安慰劑相當。欣流上市使用後曾發生的精神病學異常不良反應包括:躁動包括侵略性行為或敵意、焦慮、沮喪、定向障礙、注意障礙、 夢境異常、幻覺、失眠、記憶損害、精神運動性過度活躍(包括易怒、坐立不安、顫 抖)、夢遊、自殺的想法和行為(Suicidality)、抽搐(tic) 。神經系統異常不良反應有:頭暈、昏昏欲睡、感覺異常/感覺減退、極少的痙攣發作。這些上市後的不良反應多是個案報告,發生機會非常低。問題3)我的孩子若無法配合吸藥怎麼辦?A:5歲以下的兒童無法配合深呼吸及憋氣的動作,需要吸藥輔助器的協助才能將藥物確實吸入肺部。吸藥輔助器目前健保不給付,需要自費使用,一支吸藥輔助器約一千元。使用吸藥輔助器仍需要孩子的配合,將臉部與吸藥輔助器緊貼,吸一次藥物約需20秒鐘。總結來講吸入型類固醇的優點是:目前治療指引建議的首選用藥,對於氣喘的整體症狀控制效果較好,缺點是在五歲以下兒童需自費購買吸藥輔助器,及孩子可能無法配合吸藥而影響療效。欣流的優點是兩歲以上兒童健保給付,不需自費且方便,口服即可,缺點則是並非目前治療指引建議的首選用藥,對於氣喘的整體症狀控制效果稍差。家長們在做決定時可以依據對效果,副作用,費用及孩子的配合度及方便性等在您心中所佔的重要性來做出最好的決定。最後,林怡青醫師再次提醒:氣喘的控制需要避開誘發因子與藥物治療同時進行。當您害怕長期使用保養藥物而完全放任氣管持續發炎時,會因此而導致反覆急性發作。其實孩子一次急性發作所需使用的口服或針劑類固醇用量,約等於吸入型類固醇規則使用二到四年的用量。氣喘的治療為階梯型的治療,當氣喘控制良好時可以降階治療或停藥,若氣喘控制不良時則需要昇階治療,使用更多量的藥物。

講座/兒童糖尿病

講座/兒童糖尿病#兒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24(一)舉辦小兒衛教講座,由衛教師李雯玲主講「兒童糖尿病」,提供您小兒的糖尿病照顧須知。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或關心糖尿病保健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兒童糖尿病時間:107年12月24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兒童護眼防近視 關鍵在睡滿9小時!

兒童護眼防近視 關鍵在睡滿9小時!#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我國學童近視問題日益嚴重,對學童來說,過度用眼、睡眠不足等皆是導致近視的重要因素。充足睡眠對成長階段兒童很重要,可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安定情緒及放鬆全身肌肉,包含眼球肌肉休息與組織修復等,故充足的睡眠是兒童近視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兒童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 近視風險增加9倍依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推薦的睡眠時間:學齡前兒童(3至5歲)為10至13小時、國小學童(6-13歲)為9至11小時、青少年(14-17歲)則為8至10小時。依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顯示,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比睡眠時間達9小時者,近視風險增加9.04倍;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有近視的學童佔76.5%,睡眠時間達9小時則只有23.5%近視率。成長階段的孩子,缺乏充足睡眠與近視率提升關係密切。臺灣幼兒園幼童及國小學童睡眠時間8小時以下者佔15%,而國中生及高中生睡眠時間8小時以下者則高達89.5%,其中有22.7%甚至低於6小時以下。家長應注意孩子是否有充足的睡眠,才能維護好視力。「護眼123」 家長積極教育助孩子護眼父母對近視的防治行為,對孩子罹患近視的比率有影響。研究結果指出,無近視的孩子,50.6%的家長「經常/總是」要求孩子晚上10點(幼童為8、9點)左右就上床睡覺,有近視的孩子,只有34.5%的家長會如此要求孩子。家長採取積極行為,有助孩子的視力保健。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家長需在幼兒園及國小階段就為孩子建立近視防治的生活型態,建議幼兒園孩子晚上9點前、學齡孩子10點前就寢,有充足睡眠、均衡營養外,也要注意用眼環境與適度限制孩子近距離用眼時間。家長多一分把關,就能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護眼用眼的好習慣,讓遠離近視及控制高度近視成為政府與家長共同努力的目標。為了讓防治近視從小做起,國民健康署持續宣導「護眼123」,希望家長共同努力幫助孩子遠離惡視力的威脅。(1)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至2次,做好視力存款;(2)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3)每日戶外2至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早睡早起充分休息。

兒童4種人際問題 探究家庭因素有解

兒童4種人際問題 探究家庭因素有解#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對某些孩子來說,要交朋友很容易,而某些孩子則不然,他會用一些不太恰當的方式來試圖加入一個新團體。以下是孩子常見的4種人際問題,可從家庭背景因素探討: 爭強好勝孩子爭強好勝的背後往往都是希望被看到,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更多的愛。如果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把這樣的競爭力轉化為跟自己比較,孩子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當他跟自己比較時,家長需要更多地關注他,更多地讚賞他。這樣,就可以幫助他把這種跟其他人爭強好勝的比較心理,轉化為跟自己的比較,成為一種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畏縮畏縮可能有不一樣的原因,有的是孩子先天的性格,有的是後天養成的,還有的是因為孩子承接了家族的一些恐懼情緒和不安全感。這三者都有可能引發孩子畏縮的情況。 被欺負被欺負的孩子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比較弱小,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很焦慮、憂慮。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愛哭,身體比較瘦弱,感情比較脆弱,很容易被人欺負。另外一種是因為他的言談舉止令人討厭。這樣的孩子常常情緒不穩定,煩躁不安,也不太懂得與人交往的技巧。他說話的時候該停停不下來,很容易讓對方覺得受到挑釁。這些孩子常常先惹怒別人、嘲笑別人,在激怒別人之後,被人報復,乃至被欺負。這兩類孩子,不管是哪一類,都要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他們要學會在被欺負的時候保持冷靜,保護自己,不要反應過大,同時也要懂得尊重自己。父母的身教也很重要。父母在生活裡要避免說別人的閒話或嘲笑別人,因為孩子的言行舉止其實是默默學習父母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反觀自己的言談舉止,教給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讓孩子掌握與人相處的分寸感,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可以說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不能說的,孩子的人際關係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愛欺負弱者愛欺負弱者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心裡非常壓抑,需要透過欺負別人來獲得關注。他們需要被愛、需要有歸屬感,但他們往往沒有得到這份歸屬感,於是他們無法控制自己,只有透過欺負別人來逃避內在的空虛感。這樣的孩子,通常家庭背後有許多的衝突與暴力。比如父母之間發生衝突、離婚,或者家族裡面有一些傷人、殺人等事件,或者有許多的情緒在這個家沒有正常地流動。(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溫差大易氣喘!檢視生活6個NG習慣

溫差大易氣喘!檢視生活6個NG習慣#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最近適逢時節交替,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較大,有研究指出溫差7度以上,就容易引發氣喘,不可輕忽。氣喘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影響全球超過3億人口,也是國人好發的呼吸道疾病。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5.1%的曾被診斷出氣喘。兒童氣喘主因為塵蟎 寢具、絨毛玩具常清洗氣喘特點是反覆呼吸困難,伴有氣短、喘息、胸悶和咳嗽等症狀。平時沒有明顯症狀,但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感染、刺激物、過敏原或是氣候劇變,便可能發生嚴重的急性發作,病人常常必須住院接受治療。資料顯示,引發未滿12歲的兒童氣喘原因前5名依序為塵蟎、氣溫急遽變化、病毒感染、冰冷食物與空氣汙染,環境佔極重要的因素。國健署提醒,時時檢視家中、週遭環境與日常生活習慣,以下若有任何1項,就代表生活中潛藏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須有所警覺:1)寢具(棉被、枕頭套、床墊)超過2週未清洗。2)家中堆放絨毛玩具且超過1週未清洗。3)養寵物,如貓或狗的毛。4)家中成員有吸菸習慣。5)平常愛吃冰冷的食物。6)氣溫變化很大,忽冷忽熱,沒有注意保暖。熱水洗寢具、拒菸害、戴口罩 3個小撇步防過敏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如果發現自家在上述6個危險生活習慣中具備引起氣喘的原因,別驚慌,只要依照下列3個小撇步,可有效防治過敏原,遠離氣喘危機:1)遠離過敏源、維持環境清潔/塵蟎為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常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可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週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防範塵蟎生長。2)拒絕週遭菸害/引發氣喘的因素包含吸入過敏原、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抽菸產生的煙霧對氣喘病患也是刺激性物質,吸入煙霧就非常可能引發氣喘。當氣喘病患周遭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以免引發病患氣喘的可能。3)外出戴口罩/病人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是較為敏感的,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進而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已罹患氣喘的國人,國民健康署引用全球氣喘倡議組織資料,提供民眾一個簡易評估表來檢視氣喘控制狀況。當氣喘控制不良時,應與醫師詳細討論治療計畫,切勿輕忽而喪失正確治療時機。

食用保健飲品注意!心衰竭、腎病不宜

食用保健飲品注意!心衰竭、腎病不宜#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國人養生風氣漸盛、飲食習慣改變,保健類產品成為拜訪親朋好友送禮的最佳選擇。兒童或有固定服用藥物等特殊族群,要慎選健康伴手禮,才能送禮送到心坎裡。維生素與礦物質是維持生命所需營養素,國人因為外食機會增加,擔心飲食不均衡,額外攝取營養補充品來均衡營養。然而不少民眾抱著「有病治病,沒病強身」或「有吃有保庇」的迷思,可能攝取過量卻渾然不知。雞精、食補液 心臟、腎臟病患者不宜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根據美國消費者實驗室統計,市售50種女性、男性、兒童及寵物適用的綜合維他命/綜合礦物質產品,包括膠囊、錠狀及軟糖等,多達46%產品成分與標示不符。其中一款綜合維他命檢驗查出產品成分葉酸遠高於產品標示173.3%;一款兒童食用的維生素軟糖檢驗發現葉酸高於產品標示256.6%、維生素A高於產品標示196.8%,遠超過攝取量上限。含鈉量高的雞精、食補液等保健飲品,對於需要嚴格控制水份和鈉、鉀攝取量的腎臟病及心臟衰竭等患者,反而不利於病情控制,固定服用抗凝血藥物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食用納豆、魚油類等保健食品,亦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健康保健品濃度高於天然食物 慎防攝取過量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選購保健食品時可依食品藥物管理署訂定的「包裝維生素礦物質類之錠狀膠囊狀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檢視產品包裝標示各項維生素與礦物質含量、每日攝取參考值等。也可參考國民健康署訂定「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表,避免攝取過量,造成身體不適,強身不成反傷身。許多民眾認為西藥才會產生副作用,健康食品及保健食品很溫和不會傷身,其實是錯誤觀念。健康食品及保健食品多數經過濃縮、萃取,濃度高於天然食物。尤其是患有特定疾病及固定服藥民眾,如要補充保健類或健康食品,最好先詢問醫療專業人員,依照個人身體狀況及需求來選擇。民眾食用保健類食品、健康食品後若出現皮膚紅疹、搔癢、拉肚子或其他身體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食用及就醫,並向「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02-2358-7343通報。若發現違法產品,請透過1919食安專線,提供相關事證,共同打擊不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