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

新冠確診搶不到藥、孩子發高燒?中醫師教「這樣吃」退燒不輸清冠一號

新冠確診搶不到藥、孩子發高燒?中醫師教「這樣吃」退燒不輸清冠一號#兒童

疫情嚴峻,現在家長最怕就是小孩發燒怎麼辦?還要再餵一次退燒藥嗎?若孩子在這段時間快篩陽性出現反覆性發高燒,常因擔心「燒壞腦子」餵食退燒藥。發燒總是讓家屬非常的緊張,特別是在這段最煎熬的時刻,中醫師賴睿昕說,只要不併發腦炎,感染病毒引起的發燒讓腦部受損的機會非常低。

藥量不是減半就好!錯餵「退燒藥」5歲童竟肝功能失調

藥量不是減半就好!錯餵「退燒藥」5歲童竟肝功能失調#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家中孩童生病別亂餵藥!日前一名5歲男童發燒,家長一時找不到退燒藥,竟拿高劑量普拿疼給男童服用,造成普拿疼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出現嘔吐、無精打采、嗜睡等症狀,緊急送醫後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解釋,該名孩童體重僅19公斤,按照換算只需吃2顆80毫克劑量的普拿疼即可,但家長卻誤拿2顆500毫克普拿疼,這才導致肝功能失調。兒童用藥劑量絕對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等都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兒童不適症狀需專業醫師完整評估台灣兒科醫學會今天召開「藥安全、護兒童」記者會,強調兒童不適症狀需專業醫師完整評估,才能抽絲剝繭、對症下藥且精準劑量,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關鍵。吳昌騰表示,過去曾遇過家長貪圖方便,讓9個月大嬰孩服用日常成人所使用的止瀉藥,並且自行調整用量,一次吃半顆、一共吃了4次;未料該嬰孩是細菌腸胃炎,止瀉藥反而使病情惡化,甚至出現肚子腫脹、麻痺性腸梗阻、嗜睡和噁心嘔吐等症狀,經緊急送醫,才發現原來是細菌腸胃炎併發腸阻塞,若再慢一步就醫恐致腸破裂。「解決孩子症狀,最重要是分辨原因。」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指出,即使是常見的腹瀉,原因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腸道吸收異常引起或是腸道敏感,不同年齡好發疾病類別也不相同,絕對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出背後的「藏鏡人」,才能對症下藥,並根據孩子年齡、體重等做最適當的藥物劑量調整。健保取消兒童指示藥給付恐致用藥危險李宏昌說,反對健保考慮取消兒童指示藥給付,兒童用藥劑量絕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開業醫師麥建方也提到,若兒童常用藥物變成健保不給付,可能會導致就醫動機下降,或讓民眾忽視就醫的重要性,而危害到孩童的健康與權益。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呼籲,即使僅是感冒,家長也不應該自行給予孩童服藥。因為感冒藥常含有多種成分,或含有不適合給孩子使用的成分,尤其孩童的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代謝速度緩慢恐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產生。

每7位兒童就1人脂肪肝!醫:速食、手搖飲成肥胖主因

每7位兒童就1人脂肪肝!醫:速食、手搖飲成肥胖主因#兒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強今年13歲就讀國中2年級,體格相當健壯,平日3餐飲食也都很正常,因父親每年都接受公司安排的健康檢查,父親就帶著阿強一起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經詳細檢查後,居然發現有脂肪肝症狀,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協助飲食調理,並接受定期追蹤檢查,以避免衍生相關肝臟疾病。飲食西化易使體重過重導致脂肪肝嘉義長庚醫院兒科主任沈俊明表示,「脂肪肝」是肥胖常見的合併症,過去常被認為是大人才有的肝臟問題,但是在西化飲食習慣如速食、油炸食物、手搖杯飲等影響後,兒童肥胖逐漸盛行。國內學齡兒童約每4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其中有5成以上的人容易有脂肪肝,除了肥胖外,脂肪肝也與高血糖、胰島素阻抗、高血脂有關,脂肪肝因此成為不可忽略的健康問題,台灣兒童脂肪肝盛行率高達14%,等同每7位兒童就有1位脂肪肝症狀。脂肪肝惡化,恐出現肝硬化症狀沈俊明進一步指出,脂肪肝疾病初期不會有明顯不適,但是隨著脂肪肝惡化成肝硬化,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疲勞、腹痛、腹脹等症狀,嚴重會導致腹水、意識混亂、甚至引起休克死亡。脂肪肝必須要靠肝臟超音波檢查與肝功能檢測來篩檢,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透過飲食控制、運動與減重,持續3到12個月後,才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組織學變化,並可減輕脂肪肝的影響。嘉義長庚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董水義表示,兒童的生理結構及疾病型態與大人不盡相同,特別是體質、免疫力等各方面的發育均未臻成熟,家長除了提供完善的生活條件、適當的營養運動狀況外,更應關注兒童的生長狀況。目前國民健康署已提供未滿7歲兒童免費健康檢查,針對生長與發展等評估檢查,讓爸媽及早知道兒童狀況並提早治療,協助父母解決寶貝在生長發育上的問題,並為孩子身心健康把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心律不整怎麼辦?小孩第1次發作,醫師建議「這樣做」

心律不整怎麼辦?小孩第1次發作,醫師建議「這樣做」#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林筱庭/採訪報導)台灣約有50萬人受心律不整問題困擾,其中在老年族群中,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症狀。然而除了高齡族群外,兒童也會有心律不整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兒童心律不整為心搏過速,若藥物無法控制或狀況嚴重時,需考慮進行心導管手術,但手術需仰賴X光透視機輔助,間接導致兒童暴露在輻射之下,恐增加後遺症風險。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副主任李必昌表示,台灣心律不整盛行率約為1~2%,一般成年人的心跳為每分鐘60~100下,新生兒為每分鐘120~160下,心臟節律不正常,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都屬於「心律不整」。孩童心跳每分鐘逾200下,恐有這些症狀其中,孩童心律不整的盛行率約為0.1~0.15%,又可細分為心搏過速 (頻脈)、心搏過緩 (徐脈)、早期收縮等3大類,其中以心搏過速最為常見。李必昌進一步指出,孩童的心搏過速是心跳由於某些因素,例如:發燒、拉肚子、緊張、運動等,突然增快到平時心跳數的上限以上,通常高達每分鐘200下以上,此時孩童可能會感覺到以下症狀: 胸痛 胸悶 心悸 呼吸困難 易喘 暈眩 嚴重更致暈厥然而,孩童對於症狀較不易表達,因此家長可能較難察覺。建議平時應多觀察孩子的活動狀況、食慾與情緒狀態,若發現孩童有焦躁、不安,和日常表現不同的狀況就需多加留意。 過往在兒童心律不整治療有許多瓶頸,台大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吳美環表示,因為確認導管路徑與放置位置需X光透視機的輔助,往往會使得患者得暴露在輻射下,尤其孩童更是易感族群,大大增加往後罹癌機率。根據臨床研究統計,以往接受單次心房顫動電燒病患,受到的總輻射量約為15毫西弗,相當於照射750張胸部X光,約為一半車諾比核災核電廠撤離者的受輻射總量。所幸在2016年開始,台灣開始運用3D立體定位系統在電燒手術上,2019年健保通過給付18歲以下患者,能幫助醫師精準判讀導管的位置與心臟訊號,再加上超音波導引,能實現「零輻射」心律不整導管手術,突破以往孩童輻射累積的風險,同時也能降低醫護端暴露於輻射的危害,且手術零傷口。心律不整第1次發作,先憋氣李必昌補充,因為孩童第1次發作往往症狀輕微,且隨長大後可能自行痊癒,建議家長可以在第1次發作時教導先行憋氣,以平穩心跳,並觀察後續症狀表現;後續若反覆發作或有根治意願,則可用藥物治療或是心導管治療,但前者需每日服藥無法根治,後者則是治癒率高、併發症極低。李必昌提醒,除了平時需觀察孩童的表現有無異狀外,也可以透過個人智能裝置紀錄孩童心律,監控偵測心律不整的問題。另外,心律不整與咖啡因、茶鹼有關,建議盡量少攝取,同時需適度運動、保持生活作息正常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兒童腹瀉、貧血⋯別誤認腸道發炎!恐環境不潔感染鉤蟲

兒童腹瀉、貧血⋯別誤認腸道發炎!恐環境不潔感染鉤蟲#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日前曾發生家人帶男童野外露營「赤腳踩地」卻感染鉤蟲,導致腸道藏10幾隻蟲體的新聞。其實想預防鉤蟲感染,生活健康常見的勤洗手習慣,對於12歲以下兒童來說,尤其重要。澄清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黃一修表示,鉤蟲病是一種寄生蟲寄附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若兒童感染鉤蟲,可能會導致發育遲緩、學習障礙等永久性傷害。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包括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及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2種,全球約有超過1/10的人口感染鉤蟲,但其中大多數無症狀,鉤蟲感染主要發生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溫暖潮濕地區)。十二指腸鉤蟲約存活1~2年,美洲鉤蟲約存活3~5年。鉤蟲感染力可穿過皮膚進入腸胃黃一修進一步解釋,人類可能透過皮膚直接接觸泥土或食用不潔的食物而感染鉤蟲,蟲卵經糞便排出人體後會孵化成幼蟲,其感染力可穿過皮膚,移行至肺,再從呼吸道向上爬行至氣管被咳出,伴隨唾液被吞入腸胃道,最後吸附於小腸黏膜上並發展為約長為1cm的成蟲。且鉤蟲在進入人體後,需要5至6週才會開始產卵,雌蟲每天可產數以千計的卵隨糞便排出。 臉色差、腹痛、不明貧血是徵兆黃一修說明,在臨床診斷上,鉤蟲感染主要藉由糞便顯微鏡檢查發現蟲卵或幼蟲而被發現,以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也可以看到寄生在人體的鉤蟲。且若兒童若長期感染鉤蟲,可能會影響學習或有智力障礙、生長與發育遲緩的現象。鉤蟲感染主要症狀表現: 貧血 營養不良 浮腫 腹痛 胃腸功能障礙感染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以下症狀: 皮膚癢 皮膚炎 爬行疹(creeping eruptions ) 咳嗽 肺炎 哮喘 發燒 下痢 腹痛 虛弱無力鉤蟲感染在治療上,目前可用口服藥劑殺蟲,與勤洗手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來預防。黃一修提醒有小朋友的家長,雖然現今生活條件較佳,水質和食物來源皆穩定,但在日常習慣與飲食上建議仍需加強把關,透過確保飲用安全的水源,盡量避免吃生食或生冷食物,適當的處理及烹調食物,勤洗手,在戶外玩耍時也要盡量穿著鞋子,才能確保成人與小孩都能健康成長。

生物製劑納1線治療!造福30萬異膚病童「不再皮癢」

生物製劑納1線治療!造福30萬異膚病童「不再皮癢」#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9歲的張小弟弟出生剛滿週歲時,就被診斷為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常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且在飲食上舉凡蛋類、海鮮、大豆等等高蛋白質的食物都要禁止。甚至在幼稚園病況嚴重時,就曾經告訴媽媽:「不想再當人。」因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所造成的全身不適、又要忍受被同學嘲笑,對孩子小小年紀來說實在太痛苦。延伸閱讀: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洪志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是常見的兒童過敏性症狀之一,在台灣的盛行率約8~10%,發病年齡以6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約佔26%為大宗,可說每10位孩童就有1位是異位性皮膚患者。從小日常中就因皮膚乾燥、搔癢,導致傷口出血,使睡眠和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其中更有近80%的病童,長大後會導致氣喘及過敏性鼻炎。逾5成異膚病童長期陷憂鬱、無自信心,甚至「矮人一截」洪志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若控制不佳,對患者造成的困擾除了皮膚上持續的搔癢感、脫屑及濕疹病灶外,近7成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其中更有超過5成的患者因病情感到哀傷、自信心受創、人際受阻而導致長期憂鬱,造成神經認知表現有負面影響。更有研究指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之病童,平均身高比一般人約矮3公分。且這些身心上的重大負擔不僅止於發生在患者本身,也影響到全家人的生活,家長在照護上更是心力交瘁。張小弟弟經醫師建議,開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穩定用藥2週後搔癢程度即明顯降低,晚上也常能夠一覺睡到天亮,且飲食上也可以開始吃蛋類等增加身體營養的食物,生活品質開始逐漸恢復。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姚宗杰表示,過去傳統的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選擇僅有口服免疫抑制劑、類固醇藥膏,局部類固醇藥物的短期使用,對於急性發作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但若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內分泌、肝腎功能、易使皮膚變薄變脆,一停藥反覆發作恐更嚴重等副作用,而使用免疫抑制劑則是好、壞細胞都會受損,以致有免疫力下降的疑慮。其中更有約5成的中重度患者,因使用上述傳統治療皆效果不佳,使家長與兒科醫師面臨診斷與治療的困境。生物製劑新契機,可正式治療6歲以上異膚病童然而隨著新一代藥物開發帶來的精準醫療契機,2021年底衛福部終於核准將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可正式使用於6歲以上兒童,為約30名中重度異膚病童家庭帶來福音。姚宗杰指出,臨床上6~11歲中重度兒童病患連續使用4個月後,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指數(EASI)獲改善8成,近95%的患者使用後病況得到緩解。其中55%患者的搔癢程度降低,65%患者因而改善了睡眠不足的問題,使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皆有明顯提高。也因此,台灣兒免醫學會10年來首度更新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並將生物製劑為第1線治療選項,只要符合3大症狀,1.搔癢、2.濕疹樣病灶、3.病灶反覆發作等,即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標準如下表:(圖片提供: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姚宗杰解釋,納入第1線治療選項的生物製劑療法,與目前外用藥物的治療機轉不同,是從根源改善病灶,藉由精準鎖定體內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阻斷引發發炎的反應路徑,進一步調節免疫反應以達到控制病情效果,迅速改善癢感症狀,用藥安全性高,不會有傳統治療的副作用疑慮,在醫師醫囑下可安全使用。姚宗杰表示,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童,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免於過去傳統治療上,每1~2個月就要打針抽血的恐懼與不便,不僅孩童使用安全性高且方便施打,患者僅需聽從醫師指示用藥,並定期追蹤,以監控是否有副作用的發生並做處理,一般而言即可穩定控制,安全度過平均約3~5年的急性發病期。

心愛的奶奶過世 男童脫口「想死掉」竟憂鬱症上身

心愛的奶奶過世 男童脫口「想死掉」竟憂鬱症上身#兒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個性活潑開朗的小智在奶奶過世後,變得沉默寡言,上課無法專心、經常忘記帶作業回家,也出現尿床或大哭等退化行為,甚至說想跟奶奶一樣死掉,就醫後確診罹患憂鬱症。醫師提醒,兒童雖然看似沒有煩惱,但在意的事情也不少,家長要隨時注意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尤其在經歷重大變故後,若發現有持續異常或退化行為,要儘快到兒童心智科就醫。開朗個性變愛哭 上課無法專心還出現尿床等退化行為小智心愛的奶奶在他升國小二年級時的暑假過世了,原先開朗活潑的小智,在開學前幾天開始睡不著,常黏著媽媽哭。開學後,小智每天早上都說身體不舒服,哭著不想上學;學校上課也無法專心、下課也都只待在教室裡發呆。放學後寫作業的速度變得很慢,安親班老師發現後關心他,小智卻哭著說不會寫,也常忘記帶功課回家。有幾天小智甚至會反常地尿床或特別早起,行為異常的小智,不再嘰哩呱啦地分享學校事物,遇到一點挫折就會不耐煩地生氣或大哭;飯也吃得不多,催促他做事就又開始哭,吵著要媽媽幫忙。諸般退化行為讓父母漸漸不耐煩,開始斥責,結果小智卻說想跟奶奶一樣死掉。在學校建議下,父母帶小智到醫院的兒童心智科就診。亞東醫院精神科暨青少年心智健康中心主任林育如表示,經評估診斷後確認小智罹患了憂鬱症。因為小智的狀況持續超過三周,對於學業、家庭生活及睡眠品質的影響甚劇,與父母討論後,決定先讓小智接受藥物治療,同時請父母讓小智多休息、放鬆心情,包容他的退化,並給予鼓勵及陪伴。若不治療持續惡化 恐造成學習困難與人際障礙在合併輔導老師的遊戲治療與三周的藥物治療後,小智的睡眠品質、食欲逐漸改善,恢復以往的活力及笑容,穩定治療半年後就停藥了。林育如分享,原先父母擔心奶奶的過世會對小智的心理造成不良陰影,但經過治療後小智告訴父母,雖然想念奶奶,但已經不會想要死掉,會過得更好讓天上的奶奶放心。林育如指出,臨床上的憂鬱症在兒童間並不常見,盛行率約2%,是腦功能失調的生理疾病。目前認為失去重要親屬、被虐待/疏忽、重大生理疾病、家族病史等為發病之危險因子。若不治療持續惡化,可能會造成學業困難與人際關係破裂,進一步被誤解是懶惰、對立,對兒童的自我發展有重大影響,甚至可能使孩子產生自殺意念與行為,需早期積極介入治療。若症狀尚不嚴重,可使用心理治療與環境支持;若症狀嚴重時,則建議合併藥物治療,通常可獲得有效改善。

闖關寓教於樂 協助孩童建立保健觀念

闖關寓教於樂 協助孩童建立保健觀念#兒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蛀牙,是目前威脅國內學童口腔健康最嚴重的問題,也是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問題。為了讓民眾了解兒童牙齒保健的重要性,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新北分校與生活家牙醫合作,舉辦「親子闖關趣」的活動,不僅讓家長和學童了解牙齒保健的重要性,也增進親子互動。口腔健康與兒童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但台灣學童的蛀牙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根據衛服部調查,三到六歲的小朋友,蛀牙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七歲時可能因為換牙的關係而下降,隨之又繼續上升,主要原因就在於攝取含糖分高的飲料與糖果以及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這次為了協助家長與孩童建立正確的牙齒保健觀念,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新北分校與生活家牙醫合作,透過「親子闖關趣」的活動,邀請家長與學童組隊「為單位進行闖關任務,相互合作一起尋找闖關活動的秘密地點,並在活動結束後分享闖關過程中,遇到哪一個關卡最讓人頭痛、哪一個關卡最好找到。改善台灣高蛀牙率 正確的口腔觀念要從小建立活動過程不僅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同時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教導對牙齒健康的食物及刷牙方式,來保護自己的牙齒,並讓家長了解正確的刷牙方式,建立良好的潔牙習慣,減少蛀牙的發生。除此之外,參與這次親子活動的家長還能體驗牙醫保健的療程,細心的服務以及令人放鬆的環境也頗受好評。生活家牙醫提醒,牙菌斑是導致蛀牙的主因,想要預防蛀牙就得從日常清潔牙齒做起,包括每天最少要清潔牙齒兩次、牙縫,使用牙線去除牙刷刷不到部位的牙菌斑,並使用含氟牙膏,而且至少每半年要去洗牙。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新北分校說明,若從小培養學童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與正確潔牙觀念,便能帶動家長提昇兒童對口腔潔牙的重視,齊心把蛀牙率降到最低,讓孩子擁有健康的牙齒與生活。台灣希望小學由永齡教育基金會籌辦,致力於協助因為環境問題遭遇學習挫折的台灣學童,以專業課輔幫助學童克服學習落差,發展適性教育鼓勵多元學習成就,未來也將從關注孩子的生活需求為出發點,持續投入更多資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