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聽力衰退了!配戴助聽器哪些眉角該注意?

聽力衰退了!配戴助聽器哪些眉角該注意?#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現代社會噪音汙染嚴重且3C產品過度氾濫,不僅對視力造成影響,就連聽力的危害也日益嚴重。在使用手機、平板追劇或聽音樂時,為了讓自己更有臨場感,配戴耳機成為近年來最普遍的方式,但很多人會不自覺將耳機音量放大,尤其是身處吵雜的公共場所,如此一來,過大的音量將導致聽覺系統受到影響,不得不慎。 聽力會隨年紀衰退 50歲耳蝸毛細胞減少一半以上 專業聽力師林宜鋒表示,耳朵生理構造分為外耳及中耳,而耳蝸則負責將聲音上傳至聽神經,耳蝸毛細胞約有數萬個,神經纖維則約35000條;據研究顯示,耳蝸毛細胞每10年會減少10%。 林宜鋒聽力師指出,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遺傳、疾病或先天缺陷、聽覺器官自然老化、意外或外力傷害,以及藥物傷害等皆可能造成聽損。而聽覺系統最常隨著年紀而衰退,ㄧ般從50歲後聽力便會開始下降,65-75歲則有30%以上的人有聽力退化情況發生,85歲時更有一半以上的長者有聽力退化困擾。 出現聽力受損跡象 配戴助聽器增加生活品質 林宜鋒聽力師指出,若是時常聽不清楚某些人說話、經常要求對方「再說ㄧ次」、在聽音樂或看電視時,旁人表示太大聲、必須看到說話者的嘴型才比較能知道對方說了什麼,如分不清數字1、4、7、注音ㄐ、ㄑ、ㄒ等,或在吵雜環境聽不清楚,甚至對大的聲音,如物品掉落、鞭炮聲等沒有反應,皆可能是聽力受損的跡象。 雖然聽力退化多屬人體自然老化現象,不過,林宜鋒聽力師說,但若放任聽損狀況不處理,將影響到人與人間的溝通交流、社會心理、家庭問題,以及安全問題,嚴重還可能影響整體機能退化,如失智。因此,建議ㄧ旦有聽損時,應及早配戴助聽器,避免聽力狀況持續惡化,,同時因為聽得輕鬆、清楚,所以能夠改善人際關係,對於身心的健康大有幫助。 助聽器如何選?因人而異、各取所需是重點 林宜鋒聽力師分享,聽損者應根據其聽損狀況,選擇適合自己配戴的助聽器,因助聽器需依個人差異性做循序漸進的適時調整,為方便使用上有問題能就近詢問、即時處理,建議選配的地點一定要離家近或服務據點多;接著依產品功能、配戴舒適度、外觀、價格等條件進行選購。而針對目前多數人在意的外觀,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目前就有迷你耳掛式的助聽器,讓外在與功能兩者兼顧。 預防重於治療 保護聽覺從日常做起 若要維持聽力,林宜鋒聽力師強調,不要長期戴耳機,每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且耳機音量不宜過大,最好是全音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下就好,而電視、收音機的音量也勿太大聲,同時應盡量不要去高噪音的地方,如音樂演唱會、夜店、政見發表會等;此外,若工作環境很吵雜,則可戴防噪耳罩保護聽力,並適時至安靜處休息。 林宜鋒聽力師也提醒,除飲食均衡、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搭配每年定期檢查外,不要擅自服用藥物或任由他人、自己掏耳朵,避免抽菸、酗酒等不良習慣,ㄧ旦耳朵痛、外耳流水、流膿,或者聽力突然變差,就應立即就醫診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94/

成年突然癲癇發作 小心是腦瘤徵兆!

成年突然癲癇發作 小心是腦瘤徵兆!#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腦瘤不只可能引發頭痛,癲癇也是常見症狀!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奐之表示,有時會看到40、50歲民眾過去沒有癲癇病史,結果某一天突然癲癇發作,甚至昏倒在急診室,做電腦斷層掃描後才赫然發現腦子裡長了腫瘤,只好趕快展開治療。 腦瘤依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太一樣,腫瘤長在語言區就會影響語言表達能力,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有些人也可能產生視力、聽力症狀,常見的症狀還是以頭痛佔多數,約40%-50%的病患在診斷腦瘤時會有頭痛的症狀,另有約3成患者會合併有癲癇的發生。 癲癇持續惡化 腦細胞很容易壞掉! 王奐之醫師解釋,腦瘤患者出現癲癇症狀,可能與腫瘤干擾大腦神經電流有關。若放任癲癇惡化,腦部不斷異常地放電,腦細胞就很容易壞掉,因此在腦瘤手術前,針對有癲癇症狀的患者,多半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幫助症狀控制。當手術去除腦瘤的威脅後,多數患者的頭痛、癲癇症狀就會消失。 腦瘤有良性、也有惡性的,治療選項以外科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腦瘤手術的困難度與腫瘤的尺寸與位置有關,手術不只要去除腫瘤,也要盡可能減少腦組織傷害,讓患者術後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生理功能,要在腫瘤切除範圍大小與保留大腦功能之間做取捨,是一項很大挑戰。 手術密切監控 減少腦組織傷害 舉例來說,像台大醫院腦瘤手術團隊會在手術過程密切監測患者神經功能變化、謹慎進行神經病理診斷,都是希望在最少傷害下盡可能將腦瘤切除乾淨,以降低復發風險。王奐之醫師期待未來手術中可運用術中核磁共振攝影做監測,這樣就能及時判斷腦瘤是否切除乾淨,手術精準度也可進一步提升。 王奐之醫師也提醒,有慢性頭痛病史的若患者發現頭痛的型態改變、強度加劇、頻率增加,或過去沒有癲癇病史卻突然出現癲癇,特別是50歲後才產生,就得提高警覺。若合併出現視力改變、顏面神經麻痺、半邊肢體無力等症狀,也建議詳細檢查,盡早釐清病情、展開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76/

AI人工智慧 達文西機器手臂誰與爭鋒?!

AI人工智慧 達文西機器手臂誰與爭鋒?!#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目前有大量的工具應用了AI人工智慧,醫療也不例外。自從醫界研發出達文西機器手臂後,即顛覆了外科手術的模式,不再有傳統手術的大傷口之外,還能更穩定並精準的進行手術,讓醫師與病人都深受其惠。達文西機器手臂還不斷的精進,目前已發展到第四代,其功能以及治療效果也都有驚人發展。嘉義長庚醫院已引進第四代達文西機器手臂設備,應用在諸多科系,可謂是南台灣病人之福音! 手術侵犯範圍變小 可做功能性保留多 嘉義長庚醫院林志鴻院長表示,「目前達文西手術大多是癌症病患,少數是非癌症手術」。由於達文西機器手臂可以很靈活的遠端控制,能夠進到腹腔裡後面的部位(即後腹腔)和不易進入的部位,還可以放大其視野。例如直腸癌、攝護腺癌及婦癌切除,使手術視野變大,因此做到極小精確的切除,相對可以使神經、血管及括約肌有較少的破壞,得以做功能性保留,這都是一般傳統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無法做到的! 整形重建手術也能做 還能從後腹腔、單孔、自然孔手術 達文西機器手臂的功能還真是不少,竟然連口腔癌也可派上用場!林志鴻院長指出,有口腔癌病人不想要在臉上留下疤痕,就可由整形外科以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做重建手術,只是顯微手術的器械需要更精細,還需要發展突破性的相關設備。另外,達文西機器手臂還可以從後腹腔手術,不用穿過腹腔,甚至能有單孔、自然孔如:口腔、消化道、陰道、肚臍的手術。 嘉長四月購買達文西機器手臂 已執行八十多例手術 達文西機器手臂已引進台灣十多年之久,嘉義長庚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由於醫師已訓練完善,該院在今年四月購買了第四代達文西機器手臂後,就迅速發展。泌尿科、大腸直腸科、一般外科與婦科等都有病人進行達文西手術,在短短四個月時間,就執行了八十幾例,最大宗的是泌尿科有三十四例,其次是大腸直腸科二十三例。 3D立體影像及放大功能 攝護腺手術費有健保給付 嘉義長庚泌尿科主任黃雲慶表示,達文西手術有3D立體影像,還有放大功能,手術能看得更清楚。尤其是將攝護腺拿掉之後,必須要做吻合手術,比較不會漏尿和尿失禁,針對年輕族群,還有性功能保留;目前已有很多證據對於手術後有很大好處,才因此而能獲得健保給付其手術費。 不經腹腔根除攝護腺癌手術 可降低腸沾黏及併發症 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根除攝護腺癌手術,可分為經腹腔及不經腹腔;黃雲慶主任指出,不經由腹腔直接進入後腹腔根除攝護腺、輸尿管或腎臟手術,好處是出血量少、復原時間快、住院天數短,且可降低腸沾黏等優點。由於微創手術之趨勢,未來有單孔器械出現,就不用多孔,傷口可以更少也更小。 直腸癌手術出血少住院天數少 也可結合單孔腹腔鏡手術 嘉義長庚外科部主任黃文詩表示,中低位直腸癌使用達文西手術,對病人而言,有出血少住院天數少的優點。對於手術視野狹窄,要剝離正常組織具病變組織的手術,由於達文西手術較精細,而且很穩定,可以進行精確的腫瘤切除手術,再加上可坐著開刀,以人體工學上而言,醫師會較不累。此外,也能利用單孔腹腔鏡與達文西機器手臂相結合來手術,手術傷口也可較少。 複雜性婦科疾病 達文西手術復原快 嘉義長庚婦產科歐育哲主任提到,由於達文西機器手臂有3D立體影像,且能放大影像,手術可以更精準。若是婦科疾病有複雜的手術,需要有精巧的動作,即使是良性婦科疾病,手術複雜性高,用達文西來做手術,可以很快復原。臨床上,甚至有病人搭飛機來台做達文西手術,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坐飛機回家。 甲狀腺手術從口腔進入沒傷口 減重手術也能應用 達文西機器手術在一般外科應用的很廣,嘉義長庚一般外科陳君漢醫師指出,例如:肝、膽、胰、胃、甲狀腺、減重手術等,都可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甚至甲狀腺手術可以直接從口腔進入,因此外觀沒有傷口。而減重手術中針對肚皮厚、腹腔脂肪多時更能應用達文西機器手臂,優勢在滿肚肥腸的腹腔脂肪中,精準的進入手術部位且可很靈活的操作,能做傳統腹腔鏡做不到的精細且細緻的微創手術,而減少腸胃道多處吻合的併發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75/

3C保母現象好嚴重 兒童需攝取葉黃素護眼?

3C保母現象好嚴重 兒童需攝取葉黃素護眼?#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國民健康署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幼兒園幼童放學後,其手機使用率將近45%。亞洲大學視光系主任曾榮凱指出,兒童視力得到六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黃斑部葉黃素容易不足,加上兒童的水晶體清澈,對電子產品的藍光防禦力較成人更加不足,若長期受藍光侵害,容易導致中央視力缺損,家長須特別注意! 曾榮凱主任指出,眼球上的角膜與水晶體雖能過濾掉大部分紫外線,但卻無法有效抵禦藍光的入侵,若近距離直視螢幕,甚至摸黑使用,長期累積下將提高水晶體及黃斑部損傷的風險,有機會引發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及高度近視;曾榮凱主任強調,高度近視將會提高視網膜剝落發生機率,因其相關病變對眼部不會造成疼痛,易被忽略,建議養成定期眼部健康檢查的習慣。 確保葉黃素攝取量達標 每日需吃十四顆蛋黃 曾榮凱主任表示,黃斑部可透過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花青素等有抗氧化作用的營養成分,產生自由基,用以提升黃斑部對於藍光的承受力;不過,這些營養成分無法靠人體自行合成,需依靠多元均衡飲食攝取。 根據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研究,人體每日需要吃十四顆蛋黃,才能達到兩毫克葉黃素的攝取量;研究也指出,每人平均從飲食中也只能吃進1-2毫克葉黃素。曾榮凱主任表示,建議每天至少攝取五份以上的蔬果,如若家長評估後仍無法充足攝取,可使用葉黃素保健食品作為補充。 為孩子選購葉黃素三大關鍵:游離型、純量高、添加山桑子 曾榮凱主任提醒,挑選葉黃素產品時以「游離型」(free form)葉黃素為優先,因「游離型」相較傳統「酯化型」(ester form)葉黃素的分子較小,更能直接被小腸吸收利用,並於飯後或搭配油脂類食物一起服用,更能提升吸收效果。 曾榮凱主任也建議,挑選葉黃素時得注意葉黃素所標示的「含量」多寡,選擇外包裝標示「兩毫克純量攝取」,才能讓人體接收到所期望的效果,並挑選添加玉米黃素、山桑子、黑豆及枸杞萃取物的產品,較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護眼功效。 眼睛為靈魂之窗 視覺保健從小開始 曾榮凱主任表示,在挑選小兒保健食品時,爸媽普遍害怕的問題是價格昂貴,但小孩卻不領情,多半原因出自小孩對類似藥品的保健食品產生排斥;因此,針對這類問題,可選擇沒有藥味的產品,如某日本知名專做小兒保健品大廠,其葉黃素產品即採用藍莓果汁酸酸甜甜的口味,並採用咀嚼錠設計,無須吞嚥,大大提高孩童的接受度。 曾榮凱主任表示,視覺保健應從小開始,眼睛為靈魂之窗,尤其在視覺發育期最是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養成適當運動、正常作息,用眼每半小時就休息十分鐘正確習慣;另則養成至鄰近通過國家考試之驗光師執業的驗光所,進行定期眼部健康檢查,確實完整照護您及家人的雙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54/

缺D缺健康!你血中濃度有多少?

缺D缺健康!你血中濃度有多少?#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參與多項生理功能 維生素D不可或缺 維生素D是近年來被高度關注的營養素新星,它為何如此重要?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總院長朱大維表示,除了過去一般人熟知,維生素D能維持血中鈣磷的平衡,並維持骨骼健康之外,它對其他生理功能,包括腎臟、心臟血管的保護作用、免疫系統調節、降低發炎反應、神經發育、賀爾蒙調節等,都是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此外,根據多項國內外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與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自體免疫疾病、骨質疏鬆、憂鬱等有關係,甚至癌症的發生及死亡率之間亦呈現相關性。 維生素D不足普遍存在 女性平均值低於男性 然而,維生素D不足(<30 ng/ml)的問題,普遍存在已久!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成年人血清維生素D平均濃度為18.1 ng/ml,女性平均值低於男性,其中,年輕女性的維生素D不足現象,最為嚴重。另外,根據美兆針對內部員工研究調查,亦發現類似現象。超過九成有維生素D濃度不足(<30 ng/ml)問題,其中維生素D缺乏比例(≤20 ng/ml)則高達66%;甚至有部分維生素D嚴重缺乏者(<10 ng/ml)具有腫瘤或癌症病史,呈現維生素D與疾病的相關性。 補充維生素D營養品 血中濃度可有效提升 「改善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是全民重要健康課題。」朱大維總院長說,維生素D可透過適當的日曬由人體自行合成,或從微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魚類、菇類、蛋奶類等食物中攝取。「當然,透過維生素D營養品來補充,也是很有效的提升方法。」根據本次研究調查,經過1個月的維生素D補充(800IU每日2錠)後,幾乎受測者的維生素D濃度均有顯著提升,平均濃度增加10 ng/ml,尤其是原本體內濃度較低者,其改善的幅度更加明顯。 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600-2000IU 依各年齡層與特定族群而不同 目前國際常見的維生素D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依各年齡層與特定族群(懷孕或哺乳者)不同,約為600-2000IU,以達到不同目標濃度(20-30 ng/ml);而台灣衛福部公告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為200-600IU,上限攝取量為2000IU(一歲以上)。尤其針對維生素D缺乏高危險族群,包括有骨骼疾病、年長族群、以及慢性腎臟病史患者,更應特別注意維生素D的濃度與補充。 維生素D並非多多益善 定期檢測很重要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維生素D有多種有益健康的生理功效與疾病預防潛力,但並非多多益善、越高越好。當維生素D濃度升高至100-150 ng/ml以上,可能對人體產生毒性作用。研究發現,維生素D過高可能造成血鈣濃度升高,影響血管硬化、腎臟結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問題。朱大維總院長強調,維生素D是很多基礎生理功能的啟動因子,但人們普遍忽略它;若是藉由檢測,知道自己是否足夠,就有機會避免或改善許多健康問題。他呼籲民眾應正視維生素D濃度足量與否,為健康打好基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55/

肺癌免疫療法 醫籲先做生物標記檢測

肺癌免疫療法 醫籲先做生物標記檢測#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日前健保署核准首例免疫療法健保給付黑色素瘤,宣告國內抗癌正式邁入免疫療法的時代。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讓臨床醫師有更多更好的抗癌工具,但並非所有病人的療效皆好,不應有過多期待,以免延誤至其他治療。 蔡俊明指出,癌症治療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如何幫癌友擬定最佳治療策略,是醫師的一大挑戰。他說,對於任何治療的拿捏都應有把握,因此,需要有更多預測工具,作為研判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 舉例來說,晚期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如果癌細胞的上皮細胞基因突變,可使用標靶藥物,反應率高達八成多,蔡俊明比喻,就像眼前有個鮮明的標靶,用藥命中靶心,就能獲得不錯療效。 相較之下,免疫療法作用機轉相對複雜。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希望能夠精準地作用於免疫檢查點上,目前透過PD-L1生物標誌的檢測,可以得知用藥後的有效率。 蔡俊明表示,儘管PD-L1預測能力能有加強的空間,且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少數PD-L1表現量低者在使用免疫療法之後仍有療效,但PD-L1表現量越高,確實治療效果就越好。 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賴瓊如也指出,談到療效,就必須講求科學證據,從病理觀點來看,應先擬定一個客觀的數據,做為健保給付標準。 醫界提議健保署以「西瓜甜再付錢」原則來給付免疫療法,先讓晚期肺癌患者使用三個月,如果有效,健保從第四個月起開始給付,對此,蔡俊明表示樂觀其成,因為PD-L1表現量低的癌友也應該有活下去的機會。 不過,蔡俊明強調,用藥前仍有必要先檢測PD-L1,若發現趨勢不妙,仍可選擇其他療法,以免延誤治療。癌症治療上,最怕癌友對某種治療期待太高、過於樂觀,病人應該知道自己有多少希望,「在癌症治療上,最怕的就是病人太一廂情願」。( 來源:聯合報 )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23/

乳癌「暴走」蝕骨 脊椎軟趴趴恐癱

乳癌「暴走」蝕骨 脊椎軟趴趴恐癱#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癌細胞的特色是什麼?就是生長不受控制,到處亂跑、轉移到其他器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姚忠瑾醫師一語道破癌症可怕之處;如乳癌細胞特別喜歡跑到骨頭作怪,「患者有一天突然下肢無力,被家屬抬進急診室,檢查就發現是癌細胞轉移到胸椎。骨頭本來應該堅硬地支撐身體,被癌細胞吃掉後變得不堅固,稍微碰撞或用力,就垮掉了。」 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 併發骨轉移比例增 乳癌病患大多為50歲上下女性,停經後,保護骨質的雌性激素減少,加上治療乳癌的輔助性化學藥物與芳香環酶抑制劑,都容易造成骨質疏鬆,使得乳癌患者骨骼格外脆弱。姚忠瑾醫師解釋,骨髓也是非常適合滋養乳癌細胞的土壤,特別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管腔A型乳癌,癌細胞躲在骨骼內冬眠,找到機會復發轉移,就會發展成乳癌骨轉移。 疼痛是初始症狀 壓迫腰椎神經恐癱瘓 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可能導致如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與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患者一旦發生這些症狀,生活品質就會變差,影響求生慾望。」姚忠瑾醫師說,多數病患的症狀一開始是疼痛,隨著轉移情況加劇,患者變得有如玻璃娃娃,稍微碰撞就骨折,如果壓迫到腰椎神經,還可能造成下半身癱瘓。 乳癌骨轉移 放療+每月注射一次保骨針 「我有很多病患都是被抬進來就醫,然後自己走出去的。」姚忠瑾醫師表示,治療骨轉移患者時,如果病患已經骨折,首要是把握事發當下的黃金時間開刀,如果脊柱神經被壓迫過久,患者恐有癱瘓危險;而即使沒骨折的患者,也要使用固定器預防骨折意外,再使用放射線治療,搭配每月注射一次單株抗體保骨針,多管齊下,就能改善症狀,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察覺異狀速就醫 姚忠瑾醫師強調,「老話一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提供乳房篩檢,民眾千萬不要覺得一定不會是自己,若有家族病史更得格外注意,察覺異狀要盡快就醫。乳癌治療是團隊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結合放射科、病理科等科別與個管師、專科護理師,讓患者無論在診斷、開刀、化療與術後復健的過程,都能獲得良好照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26/

熟女經痛常請假 中醫治療助她保飯碗

熟女經痛常請假 中醫治療助她保飯碗#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女患者小美(化名),因為子宮腺肌症造成嚴重經痛,甚至連平日也下腹痛,而必須常常向公司請假,到最後連工作也快保不住了!後來求助中醫師林襄穎診治,所幸經過中醫調理病情改善,不再老是請假才得以保住飯碗。林襄穎醫師也提醒女性朋友,「下腹痛」未必只發生在月經期,假如您在平日非月經期,卻常感「下腹痛」、或是「很像經痛」,那麼極有可能罹患「子宮腺肌症」! 經痛時間拉長 子宮腺肌症警訊 中醫師林襄穎指出,「子宮腺肌症」類似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因為子宮內膜生長在不該出現的位置例如子宮肌肉層,並且發生週期性的出血甚至發炎,造成嚴重經痛。另外,骨盆除了發炎之外,還引起廣泛的周邊組織沾黏,導致疼痛時間拉長,這也就是子宮腺肌症病患往往月經一來就痛一、兩個禮拜,甚至乾淨了也還在痛,其主要原因。 林襄穎醫師表示,39歲患者小美就是典型症狀,她每個月月經總是痛到不行,除了止痛藥之外就是掛急診;接著捱到月經快乾淨時還得痛第二次;最後連排卵期又得痛第三次,導致她生活秩序大亂。 剛開始,小美發覺止痛藥愈吃愈多,效果卻愈來愈差,因此改為服用停經藥,甚至也注射針劑使其停經,月經不來,當然不會痛。無奈的是,一旦療程結束,月經再度來潮,所有的痛又都回來了!可憐的小美根本無法正常上班工作,為了病痛常常請假,不但老闆不悅,就連同事們也由一開始的同情逐漸轉變成不解與無奈,還問她:「妳不是已經月經乾淨了嗎?怎麼還會痛?怎麼還要請假?」。 中藥行氣活血可治本 大幅改善經痛 小美深知再這樣下去就連工作也保不住,於是尋求中醫治療,林襄穎醫師診斷她是「氣滯血瘀」體質,於是採取「行氣活血」中藥治療,藥材有:烏藥、香附、川楝子、川芎、生蒲黃、五靈脂、赤芍、生白芍、藕節等等。治療三個月後,小美經痛與下腹痛大幅改善,不再請生理假,平日期間也可正常上班,睽違已久的全勤獎金終於又進了她口袋,小美十分高興,同時也對中藥效果刮目相看。 早期發現早治療 避免將來不孕 林襄穎醫師治療子宮腺肌症累計已超過1300位患者以上的豐富經驗,針對此病症患者提出呼籲,子宮腺肌症對女性生理健康危害極深,除了經痛下腹痛之外,還可能造成骨盆發炎、子宮纖維化甚至不孕。在心理方面也有不良影響,病患長期處於疼痛狀態致使焦慮、憂鬱、躁鬱、暴怒等等負面情緒,因此,患者應儘早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在治療方面,西藥屬於症狀緩解,效果雖快,但比較著重治標;而中藥效果較慢但可以治本,使用「行氣活血」中藥使身體氣血通暢,達到「通則不痛」、「不必止痛而痛自減」的成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0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