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犬癌新福音! 新免疫療法實驗有成

犬癌新福音! 新免疫療法實驗有成#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狗狗第一大死因癌症 傳統療法成效有限 狗狗是人類最忠實的夥伴,也是許多人家中最疼愛的毛小孩,一旦生病,往往讓飼主擔憂不已。根據資料統計,癌症名列狗狗第一大死因,尤其年紀超過十歲以上的狗狗,腫瘤發生機率越高;其中又以狗乳腺癌為最常見的腫瘤類型之一,好發於7~12歲未結紮的母狗,且有一半機率為惡性腫瘤,常見有移轉現象。 臺大獸醫學系副教授林辰栖博士表示,傳統針對狗乳腺癌的治療有手術切除以及化療。然而當腫瘤無法透過手術切除乾淨,或已有移轉現象時,就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化療用藥則是成效有限,且常伴隨副作用,兩種治療方式,均會對狗狗造成身體負擔,尤其對於年紀較大的狗狗,更有不堪負荷的風險。 寵物免疫療法新福音 作用機轉直接對抗癌細胞 針對狗乳腺癌治療,目前有生技業者研發寵物免疫療法,與臺大林辰栖副教授合作進行動物實驗,透過皮下注射即可進行治療,在幾項實驗個案中,也明顯使腫瘤液化、縮小,甚至讓狗狗恢復健康。 生技業者研發處副理林怡玟博士指出,生物體中負責清除外來病原體的巨噬細胞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能抑制癌化現象的M1巨噬細胞,另一種則是受癌細胞分泌激素影響而分化的M2巨噬細胞,會反過來為癌細胞提供屏障,避免其他免疫系統攻擊。而新免疫療法,作用機轉就是先消除M2細胞的屏障,再對癌細胞直接做攻擊,同時也提供其他免疫細胞對癌細胞進行毒殺與免疫辨識反應,故能取得明顯療效。 紅貴賓乳癌反覆發作 免疫療法實驗控制良好    今年十歲的紅貴賓牛奶,自從五年前發現有乳癌,經手術切除後仍反覆復發,自嘗試新型免疫療法後,已超過一年半沒有復發或移轉的現象,讓飼主黃小姐感到相當欣慰。 黃小姐表示,以往看到狗狗開刀,於手術台上接受插管治療時都非常難過,且在開刀後兩個禮拜內,因為傷口疼痛,牛奶總是動也不動,且常嗚咽哭泣,讓家人都十分心疼。但在接受免疫療法後,除了沒有復發的跡象,身體狀況與活動力也都很健康,且家人也不用再為術後照護擔憂。 寵物免疫療法 有望成為犬癌治療新選擇 林辰栖副教授呼籲,飼主應定時帶狗狗進行健檢,或於平日觀察狗狗身上是否有不明腫塊,才有助於及時發現疾病,提早接受治療,提升狗狗復原的希望。而免疫療法不僅是人類醫療上的新趨勢,目前也在動物實驗取得許多正面成效,未來若取得藥證,可望為犬癌治療提供更多元、有效的新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702/

子宮內膜異位症擾人 空姐術後復發痛不欲生

子宮內膜異位症擾人 空姐術後復發痛不欲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誤以為手術一勞永逸 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痛不欲生 「明明開過刀了,為什麼子宮內膜異位症又找上門!」一位29歲的空姐,五年前因卵巢長了5、6公分的巧克力囊腫,前後接受過兩次的手術治療,原有的經痛、經血過多症狀因而減緩,讓她放下心來。未料,一年前開始又出現嚴重經痛,伴隨經血量暴增,若出勤時遇到生理期,只能咬著牙忍痛完成工作,某次被排飛國外長班時,差點痛到暈厥在機艙內,驚覺事態嚴重後,才趕緊請假就醫。 收治該名空姐的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王毓淇醫師指出,不少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總認為只要經過手術治療,就能一勞永逸、不再被病症糾纏;事實上,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且高復發率的疾病,即便透過手術移除病灶,五年內仍有50%以上的復發率,威脅性不容小覷。 術後長期藥物治療 減少復發並保有卵巢生育功能 王毓淇醫師表示,該名空姐雖以手術移除巧克力囊腫,但當時術後僅使用三個月的雄性素藥物治療便停藥,加上自認子宮內膜異位症已根治,也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導致卵巢囊腫再度復發。考量其剛結婚、未來有生育需求,因而以微創腹腔鏡手術清除復發且沾黏的部位後,並建議服用新型口服黃體素作為術後長期用藥治療,以避免三度復發再開刀破壞卵巢,至今已經服用半年,經痛與經血過多問題明顯改善,較低的副作用也讓她願意持續使用。 健保給付新型口服黃體素 長期使用大幅降低復發率 王毓淇醫師說,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漸趨向內科為主,對於腫瘤大小4公分以下、須保留卵巢功能或患者拒絕手術的前提下,建議採用藥物治療;不過,外科手術治療仍有其必要性,重要的是術後須搭配長期藥物控制,不但能延續手術治療效果,更能避免復發及再次手術對卵巢功能的傷害。在術後藥物的選擇上,過去常用的雄性素、停經針劑藥物具有不可逆的雄性化、更年期症狀等副作用,多數患者長期用藥意願不高;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因較無上述副作用,可以長期使用不需停藥,讓五年復發率降低至4%。 手術治療後莫輕忽 定期追蹤搭配長期藥物接續治療 王毓淇醫師提醒,被視為育齡女性大敵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卵巢、子宮體等部位,導致經痛、性交痛、骨盆腔疼痛等甚至不孕,一旦出現相關症狀者,應多加注意,並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接受過手術治療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除了選擇可長期使用的藥物接續治療,也應每三個月一次定期追蹤,才能有效防止復發;若是已復發的患者,更應盡快就醫,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以利及早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97/

告別呼吸器 不可逆標靶藥物助肺癌患者自信抗癌

告別呼吸器 不可逆標靶藥物助肺癌患者自信抗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56歲婦人因呼吸困難,送醫時已嚴重到須仰賴呼吸器維生,經診斷確診為晚期肺癌,每況愈下的病情讓家人措手不及,患者性命更是危在旦夕;所幸,在醫師建議下,開始接受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使她在兩週後即恢復順暢的呼吸,不僅毋須再倚靠呼吸器,甚至已可下床走動,治療迄今一年半,狀況良好,肺功能獲得改善,婦人也回歸正常生活。 晚期不等於末期 不可逆標靶藥物為肺癌治療解危 收治該名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醫師表示,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約7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肺癌,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缺乏有效後續治療方式;慶幸的是,現在有標靶藥物可選擇,大幅增加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率。該名婦人接受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緩解,腫瘤縮小,肺功能也得到改善,且治療過程中並沒有發生嚴重副作用,更加增進治療信心。 不可逆標靶藥物不易脫靶 有效延長存活期 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發表的LUX-Lung研究結果顯示,肺癌不可逆標靶藥物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期,和化療相比之下,作為第一線治療罹患EGFR突變時,能夠延長存活期並降低死亡風險,且相較於第一代標靶藥物,不可逆標靶藥物可以完全咬合表皮生長因子(EGFR)的四個接受體家族且不易脫靶,對於腫瘤抑制效果更好。 治療過程方便 助患者盡早回歸日常生活 涂智彥主任補充,不可逆標靶藥物採口服方式治療,過程不必打針、住院,如果患者體力許可,即可回歸日常生活,也可以正常工作上班,且對不可逆標靶藥物有反應的患者,治療8至14天左右,多數患者就可感受到腫瘤症狀減輕,大幅增加患者治療信心。此外,對於患者所擔心的藥物副作用,包括腹瀉、皮疹等,醫療團隊會透過衛教說明,協助患者做好預防措施,回診時會視患者身體反應,在確保療效前提下調整藥物劑量,並用藥改善副作用症狀,絕大多數患者皆可持續用藥,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涂智彥主任呼籲肺癌患者不必過度憂慮,伴隨藥物和治療技術的進步,只要患者願意配合治療,遵照醫囑服用藥物,維持充足營養與良好睡眠品質,治療期間有任何問題,醫療團隊都會竭力協助,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病情都能夠獲得控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73/

八成五思覺失調症患者面臨失業 治療首重不復發

八成五思覺失調症患者面臨失業 治療首重不復發#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陳佳慧記者報導) 大腦與其他身體器官一樣,也會生病,當大腦沒有任何外力、血管、代謝等致病因素之影響,而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結構損傷或腦功能異常,以致出現思維、情感等異常行為,便是我們所說的精神疾病。而其中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發生在年輕人腦部病變衍生成思維障礙的精神疾病,若發病後再加上其他外在因素,像是生活壓力、感情等問題,將造成患者的思維、行為、情感表達、現實感知扭曲和失調等症狀更不穩定。 八成五的患者面臨失業 恐增加家庭負擔成本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斗六分院院長楊延光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1千人當中就有4人~7人得到思覺失調症,對於社會負擔成本,比起大家熟悉的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都還要來得高,更是全球十大疾病負擔之一。在台灣,思覺失調症平均一年照顧成本就佔了1.1個GDP(2017國民平均生產毛額,約23,000美元),其中包含藥物直接成本等,因有八成五的患者面臨失業問題及家屬就業也受影響,故導致的間接成本大幅增加。 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 提升用藥方便性 楊延光院長解釋,目前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分為口服及注射兩種。過往思覺失調症患者口服藥物需每天按時服用,較為不便;且八成以上患者認知功能及病識感均不佳,若無家人照顧、提醒,多未能按時服藥,恐導致病情再度惡化。臨床研究顯示,新一代長效針劑,可以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症狀與社會功能,且僅需規律的一個月施打一次,新的劑型可以三個月施打一次,藥效便可長時間在體內維持一定的濃度,對於嫌服藥太麻煩的患者或藥物遵從性不佳或拒絕服藥的患者,長效針劑將大幅增加用藥方便性及安全性。 預防復發 遠離思覺失調症重拾活力 在治療思覺失調症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就是長期持續治療的議題,對於患者來講,能夠規律使用藥物治療的比例普遍不高,故容易引起多次復發,而每次復發都會造成症狀更惡化,治療成效將每況愈下。楊延光院長提醒,治療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治療的方式,選擇越簡單的越好,例如長效針劑的使用,不只可維持療效且副作用低,如此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再來就是預防,其目的就是避免最差的情況發生,當風險降低時才能得到健康人生,對於健康不要用賭注的方式來面對,因此當病情得到控制時,不要心存僥倖永不再復發,治療時也不應擅自停藥或中斷用藥,才能穩定病情不再惡化,方可重拾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72/

更省力!新式翻身擺位60公斤就像30公斤

更省力!新式翻身擺位60公斤就像30公斤#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高齡化浪潮下,長照成為重要課題!根據統計,全國目前有76萬失能、失智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多數仰賴家人照顧。羅東博愛醫院居家護理所3年前重金禮聘日本老師來台教授新式翻身擺位法,訓練出宜蘭縣首批種子教師;這批種子教師於日前開班授課,讓照顧者在學習中,也互相交流,彼此加油打氣。 勤翻身有效預防褥瘡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調查統計,全國的家庭照顧者照顧平均長達9.9年,每天照顧約13.6小時。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最棘手的問題,預防褥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勤於幫臥床者翻身,但要怎麼讓被照顧的人感到安心不被驚嚇、照顧者也能輕鬆不費力,就顯得相當重要。 自然扶持手法省力不受傷 新式翻身擺位法源自更早開始高齡化的日本,博愛居家護理所3年前誕生宜蘭縣首批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並於日前結合社團法人宜蘭縣社區照顧促進會,開辦課程推廣「新式翻身擺位法」。博愛居家護理所負責人同時也是新式翻身擺位種子教師的陳麗芬護理長說,新式翻身擺位法與傳統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包括搖起床頭、壓力分散、水平垂直及運用滑步等技巧,主軸都是用自然扶持手法,讓被照顧者在放鬆、舒適的狀態下被擺放和翻動;同時照顧者不再只是使用蠻力,拉、抓、推等讓自己感到疲憊,而是可以用更省力、不受傷的方式,去照料自己最親愛的家人。 「照顧需要技巧!」,羅東博愛醫院社區醫學部盧進德副院長說,沒有技巧,60公斤的人你翻身看起來像120公斤,但如果運用了新式翻身擺位法,60公斤的翻身可能只剩30公斤! 照顧者齊聚相互打氣 照顧失能的婆婆快10年的林女士一談到照顧者的苦,眼淚止不住;她說,照顧是一場長期抗戰,能夠更有效率的照顧讓婆媳倆都能更輕鬆。家住蘇澳,全職照顧中風的父親已3年的蔡小姐,也特別帶著父親前來聽講,大家齊聚一堂,互相打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62/

退化性膝關節炎 不是非開刀不可

退化性膝關節炎 不是非開刀不可#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近年台灣運動風氣興盛與步向高齡化社會,關節的運動損傷或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日益增多。根據統計,70歲以上的年長者其發生率高達70%,好發於膝關節、手關節、髖關節,也可見於其他關節。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致病原因很多,主要有年齡、體重過重、膝周圍韌帶損傷、非感染性骨壞死、血友病、神經病理性關節疾病等,而其治療方式,應先運動增加關節附近肌力,並依其嚴重程度,可先採用玻尿酸與PRP注射治療。 關節磨損發炎 應先運動增強肌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主要是磨損使關節囊發炎,進而產生關節變形、骨刺等,最常見症狀為關節腫脹僵硬,上下樓梯甚至行走時疼痛,活動受限,常可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甚至變形。 膝關節損壞就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陳昱彰說,在嚴重關節變形前,應先運動增強關節附近肌肉,幫助承受身體重量。若是已受損的關節軟骨,就儘量採取緩和不負重的運動,如游泳或緩和散步。畢竟人活就要動,好的關節與肌力,是我們健康生活很重要的部分。 依嚴重程度治療 注射、微創為優先 陳昱彰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炎,以玻尿酸關節注射與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為主。玻尿酸可補充關節液潤滑關節,減低因行走造成的不適與傷害,並修復關節結構及減少發炎反應的產生;PRP注射是利用自體生長因子,活化再生關節內退化受傷的組織,促進軟骨與韌帶修復,以達治療目的。 此外,還可以關節鏡手術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陳昱彰醫師說明,關節鏡手術是微創傷口的檢查合併治療的方式,在二到三個約1公分的小切口,使用關節鏡清除發炎組織,修復破損的半月板及軟骨。所以當膝關節疼痛,但還尚不需關節置換手術時,關節鏡手術是相當可靠的治療方式。 陳昱彰提醒,良好的運動習慣、正確的運動方式、健康的生活型態可保持關節的健康與活力。對於已受傷的關節,必須好好保養,積極治療,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有很多方法及治療可將退化性膝關節炎對日常生活不便的影響降低,生活品質因而獲得改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54/

5成透析腎友不運動 醫警告:恐使腎功能惡化

5成透析腎友不運動 醫警告:恐使腎功能惡化#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依據美國腎臟資料登錄系統2017年報告顯示,台灣在2015年末期腎臟病盛行率與透析盛行率皆高居世界第一,且依據健保署統計,目前洗腎人口已突破8萬多人!而2015年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中更指出,不運動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中最常見的健康危害行為,佔51.9%;其容易因血中脂肪累積、血液循環速度變慢,使得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直接或間接造成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讓腎臟健康愈來愈差,值得腎友警惕。 慢性腎臟病友不運動 恐致腎臟惡化 臺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副院長盧國城醫師指出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臟衰竭造成代謝不平衡、心肺功能降低,導致身體延展性、協調性以及肌肉強度逐漸下降;若能透過規律運動,每天只要走30分鐘,每星期至少5天、共150 分鐘,則可顯著減少腎臟病及透析病人死亡率,對腎絲球過濾率及蛋白尿也都有顯著改善效果,進而延緩腎臟功能的惡化。 為自己動起來 腹膜透析助腎友生活不受限 對於許多末期腎臟病患者而言,透析治療可能會佔據腎友大多數的生活作息時間,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唐德成醫師表示,目前透析中的腹膜透析治療方式,在護理人員教導與練習後,腎友可以自行在家中、辦公室或是汽車等空間操作,較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而且過程中較不會出現血壓不穩的症狀,在飲食方面限制也較少。 盧國城醫師強調,腹膜透析能延長保留殘餘腎功能時間,在家就可以自己做,時間安排較彈性,因此年輕患者、有能力自我照護者可選擇腹膜透析,既可以保有正常生活作息品質,也能兼顧家庭和工作;長期看來,腹膜透析持續性過濾、排除體內水分與廢物,對於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率較血液透析高,且腎臟移植成功率較高。 慢性腎臟病患者應多運動 以改善身體肌肉量與體能 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王濋諭說明,許多末期腎臟病患者因為尿毒影響,會出現貧血以及肌肉病變等症狀,進而引發容易疲憊、體適能變差等身體狀況,降低運動意願,但同時也有一群腎友,積極活出自己的豐「腹」人生。希望腎友們與醫護人員緊密配合積極治療,假日也可多和家人出門動一動,相信一定可以活出精彩「腎」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60/

點亮南台灣!港都有透析診所榮獲國際照護金牌

點亮南台灣!港都有透析診所榮獲國際照護金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為了提供港都市民專業血液透析治療品質及內科門診高品質的照顧服務,位於高雄市的田源診所,藉由導入國際醫療照護標準,因而通過「ACHSi澳洲國際醫療照護標準委員會認證 (Australian Council on Healthcare Standard International,簡稱ACHSi)」;田源診所陳德明院長指出,期待藉由診所導入國際級醫療照護標準,點亮南部地區改善透析醫療專業環境。 制定標準化照護流程嚴格把關 此次主要負責導入ACHSi認證的田源診所負責醫師陳德明提到,在推行認證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導入新制度的過程中與既有框架加以整合。在所有醫護人員以堅持與努力不懈下,重新整合制定流程、制定監督醫療管理單位機制,於人力規畫上妥善安排,確保醫護比,極大化照護效能。 分區分床杜絕交叉感染控制 此外,田源診所也相當重視感染控制,強調病患設備不共用,增設病人個人專屬上針用物包,推行B、C肝分區分床杜絕交叉感染;並積極推行病人健康自主管理,鼓勵病人徹底清潔手部及瘻管,訂立病人個人床被每月消毒日。由於血液透析病人常因免疫缺陷、多重疾病及老年化,是極易遭受感染的高危險群,除每月定期協助腎友抽血檢驗外,還會因病情需要加強檢查,定期做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追蹤心臟及肺部的狀況,以做為個人化透析治療處方依據。 具備國際級照護水準才有保障 ACHSi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執行長Dr. Christine Dennis也對田源診所在透析水質、感控、臨床等方面,能持續依據國際性水準與專業態度服務腎友,表示樂見其成與充滿信心;他強調,因為能夠注意到這些小細節,是腎友能獲得照護品質的保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64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