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想擁有如球后戴資穎的光澤小麥肌 有了皮秒雷射才不白搭

想擁有如球后戴資穎的光澤小麥肌 有了皮秒雷射才不白搭#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擁有光澤小麥肌的世界球后戴資穎,日前在全英羽球公開賽中奪下冠軍,球場得意的她,這回有別於球場上中性、利落的打扮,穿上甜美又率性的洋裝,為近期超夯的755皮秒雷射代言,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醫美界的當紅炸子雞皮秒雷射,就有如戴資穎揮拍勝利要點,不僅力貫點準確,且能見招拆招,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擊退肌膚問題,進而成為愛美者的新寵。 皮秒雷射光震盪效應 熱傷害較小 醫學美容醫師施百潤表示,傳統奈秒除斑雷射脈衝時間是10的負9次方秒,皮秒雷射則是10的負12次方秒,傳統除斑主要靠光熱效應,因此對皮膚熱傷害甚大,而皮秒除斑是藉由光震盪效應,熱傷害相對小,術後傷口痂皮也較薄。一般而言,755nm 波長雷射對黑色素吸收率高,因此若有色素沉澱,雀斑、曬斑、胎記等問題困擾者,都可以透過皮秒雷射來改善;此外,就連難以去除的刺青也能藉其解決。 蜂巢式透鏡+皮秒雷射 美膚威力不同凡響 施百潤醫師指出,755皮秒雷射搭配專利的蜂巢式透鏡,可將雷射能量瞬間提高20倍,形成光剝離效應(LIOBs),不僅可以分解黑色素,同時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新生,藉以改善痘疤、凹洞與小細紋等問題;由於一般皮秒雷射的光剝離效應並不明顯,因此對痘疤及凹洞改善效果並不如搭配蜂巢式透鏡的皮秒雷射來的有效。 ▲皮秒雷射 皮秒機器大揭密 755nm擊退黑色素效果優 皮秒機器不斷推陳出新,究竟不同的機種間有什麼差異?施百潤醫師說明,皮秒雷射的機種主要依雷射波長以及脈衝時間來區分。市面上常見有1064nm、755nm、、532nm等波長。施百潤醫師就曾收治一名 35歲女性,她不僅有曬斑、痘疤等問題,就連惱人的肝斑也在臉上作怪,在醫師的評估建議下,她接受了755皮秒雷射搭配蜂巢式透鏡治療,經四次反覆治療,目前色素斑已大幅改善,且皮膚質地也更年輕,完全看不出她已經35歲了。 施百潤醫師說,由於皮膚組織位置不同,因此對於不同波長雷射吸收的程度也不同,以該名個案為例,因755nm雷射對黑色素具有專一吸收性,其穿透深度較深,不僅能解決表皮色素斑問題,就連深層色素斑也能一併搞定,因此是淨化肌膚首選的利器。 春夏養膚 秋冬除斑 蜂巢式皮秒雷射讓熱傷害+修復期全都OUT 施百潤醫師建議,欲進行除斑的患者,以秋、冬這兩季進行治療較佳,因秋、冬陽光最弱,可大幅減少術後反黑機會;若出現局部反黑狀況,搭配藥膏保養品與美白導入治療,數週後就能明顯獲得改善,因此患者用不著太擔心;而若在春、夏兩季間接受雷射治療者,建議使用755皮秒雷射搭配蜂巢式透鏡,不僅術後無傷口且無恢復期,同時也能改善光老化造成的肌膚敏感及泛紅問題,恢復如少女Q彈透亮的肌膚。 術前審慎評估 術後保養加強保濕+防曬就對了 施百潤醫師提醒,在接受皮秒雷射治療前,應先與醫師評估目前膚質是否適合做治療,了解治療效果以及術後如何保養。例如進行臉部清潔時,用室溫的水洗臉(約25度),最好選用泡沫、慕斯類低皂鹼成份的產品,避免使用抗痘、去角質等多功能的清潔用品,以輕拍的方式清潔即可;此外,在保養品方面則應著重於保濕並嚴格防曬,短期內避免其他光電雷射治療,減少肌膚過度傷害。 ▲醫學美容施百潤醫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078/

春末夏初乍暖還寒 季節交替要怎樣保健?

春末夏初乍暖還寒 季節交替要怎樣保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早晚溫差變化大,忽而春雨綿綿,連下好幾天的雨,忽而晴空萬里,艷陽高照,氣溫飆升。面對這樣的氣候,很多人都出現了過敏現象,甚至心情也會跟著七上八下,情緒大受影響;在這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我們要如何保健呢? 春末夏初鳥語花香 美妙的人生體驗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是美妙的人生體驗,人在此季節應該是很舒服的,氣溫由很冷慢慢熱了,外面溫度上升,人體散熱機制會增加,冬天不流汗,這時也開始流汗;怕冷的人,或是心肺溫度不夠的人,這時也不那麼怕冷。 人體有自然預防機制 過敏流鼻涕是亞健康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可享受鳥語花香!李深浦醫師指出,正常人鼻黏膜會濕化,花粉與灰塵就不會乾燥的黏著鼻子與氣管,肺有纖維毛會將其清除與過濾,人體本身有自然預防機制才能來享受鳥語花香,是健康人的享受;有人會過敏流鼻涕,是一種機制反應來保護鼻黏膜,是亞健康,最慘的是氣喘,馬上鼻塞呼吸困難,則要找醫生看病。 春夏宜養陽 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 《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那要如何養陽呢?李深浦醫師解釋,肺與大腸相為表裡,小腸是與心相為表理,若是大腸無法產生正常的氣,就無法在血管外保護肺氣,而小腸是吸收營養到血管內。依中醫觀點,春夏養生,則要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要少喝冰水,也要有足夠的青菜,並且要運動,則都是養陽氣的原則,而春夏萬物興旺,蚊蟲與病毒活躍,傳染病也多,所以免疫力要強,肝臟則是免疫系統很重要的器官。 負面思想會不快樂不健康 陽光與運動可產生正面能量 氣候的不穩定,人的心情也往往會受其影響;對此,李深浦強調,有舒暢心情則氣血旺盛,其中心思想是光明的,負面思想的人很多是腎氣虛,大多是免疫力低,這時在飲食上也要吃得使大腸有充分的熱氣,有適當的陽光與運動,使產生正面能量。其實,治好自己的病是要靠自己,健康活潑要靠自己去追求,負面思想會導致不快樂與不健康,所以要有正面思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157/

產後小腹鬆垮垮 腹部拉皮讓您好緊實

產後小腹鬆垮垮 腹部拉皮讓您好緊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生產後的肚皮會因為懷孕時筋膜過度拉扯而被撐大,導致肚皮筋膜鬆弛,若要「回腹」,得要把握產後黃金週,加速讓腹部歸位,但是拉扯過的筋膜要回復到原本的緊實度,的確不太可能百分之百。整形外科醫師馮中和表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鬆弛的肚皮能於產後自然回復的狀況不一,若過了產後黃金週仍然鬆弛,可以透過深層腹部筋膜縫合緊實術,加上淺層腹部抽脂雕塑來恢復緊實的腹部。 運動重訓可瘦身 小腹卻難回復 生過兩寶的媽媽KATE分享,生完兩胎期間內雖然心中掛意,但短期實在無法抽身鍛鍊自己的身材,直到後來開始跟老公一起運動、重訓,耗費一年時間才漸漸回到產前體重,只是瘦是瘦了,就偏偏小腹回不去了,老公看著鬆弛又帶皺紋的肚皮還不經意問,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重訓做不夠?真是讓她相當無奈… 超音波抽脂仍有鬆弛感 鑽石形雙層腹部緊緻拉皮可改善 馮中和醫師解釋,產後婦女不少會倚靠超音波抽脂手術來雕塑變形的小腹,但當皮膚或肌肉過於鬆弛時,仍會有明顯的皺摺、鬆弛感及紋路,就必須要透過鑽石形雙層腹部緊緻拉皮手術來進行改善。 鑽石形雙層腹部拉皮手術是先將已被撐開鬆弛多餘的腹皮切除,再將腹部肌肉核心拉緊縫合,才能同時改善鬆弛下垂以及肌肉張力鬆弛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改善腹部上的紋路。馮中和醫師提醒,腹部拉皮手術無可避免會有手術疤痕,為了讓疤痕好看,會把手術縫合位置設計在比基尼線上(Bikini line),搭配術後良好的照顧,腹部拉皮後的疤痕才會盡可能達到理想狀態。 非因產後造成腹部鬆弛 生產完再進行腹部拉皮手術 馮中和醫師補充,其實有不少較年輕族群並非是因產後才造成腹部鬆弛,有些是因肥胖後瘦下來,或是天生肌膚就較為鬆弛,針對這些族群,透過運動後仍感覺「鬆鬆的」,若未生產過或是未來還有生育計畫,建議生產完後再進行手術,因懷孕肚皮膨脹會撐壞手術拉緊的部位,產後腹部可能會再次鬆弛,因此女性選擇此項手術時須慎重考慮。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127/

70歲嬤骨痛如蟻啃蝕 原來是肺癌轉移

70歲嬤骨痛如蟻啃蝕 原來是肺癌轉移#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70歲的老太太因全身骨頭疼痛如螞蟻啃蝕,忍痛許久,已經到了夜不成眠才就醫,檢查後發現是肺癌轉移至全身骨骼,甚至要用到嗎啡類藥物才能止痛!醫師確診後趕緊開始控制全身性的癌症,也加強骨骼轉移的治療,才讓患者止痛,還老太太舒適平穩的睡眠。醫師詢問後發現,原來該名病患數年前罹患早期肺癌,開刀後以為痊癒而未繼續追蹤治療,導致癌症復發並轉移。 早期肺癌無症狀 就醫近一成已發生骨轉移 林口長庚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王智亮醫師表示,肺癌病人除了咳嗽、氣喘及胸痛的症狀外,有部分病人是因骨頭疼痛就醫才發現肺癌。臨床上觀察,約有5-10%病人就醫時,癌症已轉移至骨骼,若不積極治療,恐造成骨骼相關併發症,降低生活品質,更影響存活期。王智亮醫師補充,骨骼轉移的破壞會以脊椎、髖關節等負重處較易表現症狀,病人多為反應骨頭疼痛、下背痛、疼痛行走困難,而且晚上休息時的感受會比白天更強烈,嚴重一點會發生骨折、神經壓迫,導致行動不良甚至癱瘓,不可不謹慎。 肺癌骨轉移以全身控制最重要 追蹤檢查不可少 臨床上最常使用電腦斷層、正子掃描或骨頭掃描診斷骨轉移;王智亮醫師說明,如果已經發生骨轉移,也得先確認是否已經到了影響骨骼結構的程度,若已經被癌症侵蝕出現空洞,就要先進行固定或補強,才能避免發生病理性骨折,影響患者行動與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療上,因肺癌的侵襲性強,容易轉移,應以全身治療為主,像是標靶、化療,控制癌症後,再針對骨頭轉移給予局部放療或保骨針,減緩骨質流失的程度,降低骨折機率。 每月一次保骨針 補鈣、口腔衛生照護缺一不可 目前針對肺癌骨轉移的治療,健保已有給付每月一次的保骨針,也有口服藥物,不管是哪種治療,都要預防副作用的發生,因保骨藥物會讓血液中的鈣回到骨骼中,因此要預防低血鈣症,若是低血鈣嚴重,患者會有抽筋的現象,應注意平時補充鈣片、多曬太陽讓體內產生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另外,要注意口腔保健,保骨治療前要先到牙科進行檢查,將牙齒問題處理好,以免口腔衛生不良,可能造成顎骨壞死。王智亮醫師表示,病患不需要太擔心,現今藥效普遍良好,副作用的發生率低,只要聽從醫囑,配合該注意的事項,就能確保療程發揮最好的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155/

慢性咳嗽久未癒 當心氣喘已上身!

慢性咳嗽久未癒 當心氣喘已上身!#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慢性咳嗽誤以為過敏 當心氣喘上身不自知 有位四十三歲的黃小姐(化名),已持續兩個月有慢性咳嗽症狀,期間曾至診所求醫,經診斷為感冒,服藥後曾一度好轉,沒多久卻又開始出現症狀,尤其於夜間或氣溫變化大時,咳嗽特別劇烈,晨間呼吸還會出現咻咻喘鳴聲。一開始黃小姐不以為意,自認只是敏感性體質作祟,無妨大礙,沒想到後期連呼吸也開始出現異常,只要一走快,就有胸悶的感覺,從一樓爬到二樓公司上班,短距離也氣喘吁吁,最後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罹患氣喘。 氣喘症狀表現多變 提高警覺避免危機 台大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古世基表示,氣喘常好發於有過敏體質人身上,患者通常從小就對特定物質有過敏症狀,之後可能因感冒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因經常接觸過敏原,使呼吸道發炎反應越來越嚴重,導致急性症狀變為慢性表現,最終演變為氣喘。而氣喘症狀表現異質性高,臨床診斷上也相對困難,因此民眾如有咳嗽超過三週,或有胸悶、喘鳴、呼吸困難等現象,就應盡速就醫接受檢查,避免氣喘延誤治療,導致急性發作的危機。 氣喘主要治療藥物為吸入型類固醇合併支氣管擴張劑。古世基醫師指出,吸入型類固醇為控制病情的主角,患者需每天規律使用,以消除過敏性發炎反應,降低支氣管的高敏感性,從根本上進行長期治療;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則為緩解用藥,除了用於症狀發生時應急治標,患者也可於高負荷運動前15分鐘,先行使用以預防發作。 破除氣喘用藥迷思 遵循專業醫囑為關鍵 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所編纂的《2017台灣氣喘診療指引》顯示,台灣氣喘患者只有不到一成控制良好。對此,古世基醫師進一步指出,用藥規律性、吸入器正確用法以及是否有共病現象,均是影響氣喘控制的重要因素。其中,許多患者因對「吸入型類固醇」抱有誤解,擔心會有增胖、傷腎等副作用,而常自行停藥,或用短效支氣管擴張器當作替代用藥,反而得不償失。 不同於口服類固醇作用全身,吸入型類固醇藥物僅作用於肺部,且含量低,副作用少,是安全性高且具效用的抗發炎藥物。古世基醫師強調,氣喘患者若將緩解用藥當作控制用藥使用,呼吸道發炎未得到控制,恐導致急性發作機率提高,甚而有致命危機;之後若演變為嚴重氣喘,更須用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才能控制病情,反加速面臨原本不希望有的副作用。 長效型用藥治療新趨勢 規律用藥與氣喘和平共處 古世基醫師說明,為提高病患醫囑順從性,目前氣喘類固醇用藥趨勢已朝向長效型發展,對於白天與夜間症狀變化較明顯的患者,可採用一天吸入兩次的中長型用藥,一般患者則有一天吸入一次的長效型藥物作為治療新選擇。古醫師提醒,平時氣喘患者除了注意天氣溫差變化外,也可善用APP監測空污指標,避免到達高汙染區域,外出前做好戴口罩等應對措施,再加上長期規律用藥,相信就能減少每位患者的日常困擾,提高生活品質,進而達成與氣喘和平共處的目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148/

手指關節疼痛別輕忽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手指關節疼痛別輕忽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年成長57% 關節疼痛為前兆 根據台灣健保數據統計,近十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年年增加,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健保申報人數,更從2006年至2015年成長了57%,已成為不可輕忽的疾病。一名47歲婦女,平常興趣為繪製中國傳統畫作,但自從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後,在關節劇烈腫脹與疼痛下,讓她不得不放棄工作與興趣。雪上加霜的是,該婦人對於口服藥的適應性較差,並出現肝功能受損與發炎的症狀。 這位婦人經由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一銘醫師收治,並開立生物製劑的治療處方。約莫三個月後,病情逐漸穩定,日常生活也無任何不便,並順利回歸工作與重拾畫筆,讓她十分滿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又以30~50歲居多。但由於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治療不易,亦常被誤認為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陳一銘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多以關節對稱的腫熱痛、晨起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出現。若是發現每天早上起床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等不適感,無法握拳,且持續時間較長,則應盡速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生物製劑助益四成RA病患 有效延緩關節惡化 陳一銘醫師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患容易忽視診治重要性,等到關節出現變形的症狀,才感受到嚴重性並接受醫療就診,但此時病情已是不可逆狀態了。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佳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初期前二至三個月,雖然以現行的醫療技術仍無法完全痊癒,但經過治療卻可以達到有效的症狀緩解,盡早治療才是唯一的途徑。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治,已趨向個人化的治療方式,針對每位病人的狀況,對症下藥,陳一銘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治療方式包含傳統口服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多數病人可利用口服藥達到病情穩定,但約近四成民眾仍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狀況,可經由評估後,並利用生物製劑以延緩關節惡化與相關併發症的狀況。  陳一銘醫師補充說明,生物製劑是一種選擇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改善關節發炎狀況,並且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目前生物製劑的機轉,包括抑制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和B細胞,以及作用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血球介素(IL-6),抑制發炎作用,減緩對關節的傷害;主要分為皮下注射及靜脈注射兩種劑型,病患用藥前,會先視其狀況討論適合的劑型,作為選擇的依據。 醫病合作與順從用藥 有效維持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穩定 陳一銘醫師提醒,雖然現在已經有多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是單靠醫師的努力是不夠的,病患對於日常的照護需要特別注意,才不會導致病情加劇。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日常照護應注意: 1、有規律的運動、適當休息、睡眠充足 2、健康飲食、加強鈣質的攝取 3、保持理想體重 4、抗拒沮喪、保持心情愉快 5、保持積極的態度 6、藥物控制 7、戒除菸癮、避免過度飲酒 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應配合醫護、復健、營養諮詢、心理治療團隊的照護以及社福、家庭、病友會支持。透過積極的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醫病合作,順從用藥,才能有效的長期穩定控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106/

多發性硬化症病灶多元 及早介入診治有助預後

多發性硬化症病灶多元 及早介入診治有助預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看東西時視力驟降,或是突然四肢無力,是多發性硬化症的常見症狀。根據統計,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人數只有一千九百多人。醫師表示,透過核磁共振,追踪發炎反應,或許能提早確診,及早介入治療。 視力驟降四肢無力 多發性硬化症女多於男 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的免疫疾病,會在腦部、視神經、脊髓等多處產生發炎病灶。眼睛突然疼痛,視力驟降看不清楚;又或是突然雙下肢無力,大小便困難,這些徵兆都是多發性硬化症最常見的發病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廖翊筑解釋,多發性硬化症可以在中樞神經各個位置發作:腦部、視神經、腦幹還有脊髓等,而且發作次數多,所以叫「多發性」硬化症,以女生發病比例稍高,女男比例大約為二比一。 發病後進展迅速 需多項檢查協助診斷 多發性硬化症一旦發病,進展可能非常迅速,原本能走能跳,可能明天就無法好好行動。由於症狀多元,從手腳無力到臉部麻痺,看診時,常被誤診為其他疾病。醫師建議,懷疑自己可能患有多發性硬化症時,可以先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判斷。 廖翊筑醫師表示,醫生會從症狀上判斷可能的發病位置,確認後如需進一步檢查,就會以核磁共振、誘發電位等方式進行,而較嚴重的發炎反應急性發作時,會需要以腰椎穿刺取得腦脊髓液,化驗裡面的發炎現象。以往的想法認為,此病要發作兩次以上才能確診。現在的麥當勞準則希望用腦部核磁共振,透過每半年或一年的追踪來發現新的發炎反應。 成因不明難預防 依據麥當勞準則及早確診 多發性硬化症至今成因不明,好發於二、三十歲女性,並無有效預防方式。醫師表示,依據麥當勞準則,能透過核磁共振追踪看出無臨床表徵的第二次發作,協助病情確診,才能及早介入治療,預後較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103/

單孔微創肝臟手術 恢復更快風險低

單孔微創肝臟手術 恢復更快風險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微創手術從上個世紀開始逐漸風行,一般外科手術部分從切除膽囊開始,到切除胃、腸道、肝臟、胰臟等逐步發展。奇美醫學中心肝膽外科在近十年來,在微創手術部分不斷創新,目前在所有肝臟腫瘤手術方式,經仔細評估之後,都有機會使用微創方式進行。針對肝臟腫瘤治療,秉持著微創醫療三部曲就是精準、精心、精緻,提供給病人及家屬治療的選擇。 各式肝腫瘤 皆可利用微創手術 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主治醫師王家豪說明,精準就是在第一線的放射部及肝膽內科醫師藉由高品質影像系統,對肝臟腫瘤做定期篩檢、準確評估、早期追蹤,一旦發現可疑或不確定性,經團隊討論可以採取手術或者切片穿刺做診斷;精心則是在每週例行召開跨科別會議,針對病人狀況、腫瘤位置、肝臟功能等,提供每一位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精緻是在病人選擇手術為其合適的治療後,針對腫瘤位置及其肝臟保存功能,使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目前在所有肝臟腫瘤位置及其手術方式,皆可以使用微創手術進行,經完整評估後,甚至兩階段肝切除(ALPPS)也可以。 傷口小、恢復快 微創手術更精準 對於微創手術,民眾常會有「清除不乾淨」的疑慮,王家豪醫師強調,在安全手術及療效等同於傳統手術為前提,才會提供微創手術選項。在微創手術過程,雖然少了手部觸感,卻運用了更多的儀器幫忙,如術中超音波、立體定位、螢光定位等方式,協助精確的找到腫瘤。微創肝腫瘤切除,不僅使傷口小,同時也可減少出血量與疼痛,加快術後恢復,避免肺部術後併發症,縮短住院時間,更快回到正常生活或職場上。 隨著醫療器械設備的進步及手術技巧的精進,在一些合適的病人,也運用了單孔微創手術完成肝臟切除。王家豪說,單孔手術是微創手術的進階版,利用特殊器械,將病人最終傷口減低到一個,提供更好的傷口美觀及減少傷口疼痛,改善術後恢復及併發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809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