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翻轉雷射花臉宿命 4D皮秒精準除斑、救反黑反白

翻轉雷射花臉宿命 4D皮秒精準除斑、救反黑反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斑點、膚色不均使得皮膚面上無光,不少人選擇以銣雅鉻(淨膚)雷射的方式來均勻膚色、淡化斑點,卻沒想到對於難以治療的深層斑點,不但除不掉,還可能刺激皮膚反黑。所幸目前第五代4D皮秒雷射,以高效能及短脈衝時間,大幅改善以往不好處理的深層黑色素堆積,更適宜治療傳統雷射後反黑問題,兩大特色讓愛美人士不再求助無門。 四種不同波長 突破傳統雷射治療瓶頸 皮膚科醫師林鴻緯指出,斑點問題選擇銣雅鉻(淨膚)雷射作為治療方案,雖可有效處理淺層斑點,但對於深層斑點,卻可能因為脈衝時間太長(約20奈秒)所產生的熱擴散過度破壞組織,不但使得斑點不易祛除,還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反白情況發生; 4D皮秒雷射具備高技術與精密硬體,具有四種不同波長(1064、532、595、660波長)搭配治療、脈衝時間短(450皮秒),加上可調整參數夠多,具備高能量與長時間治療卻不易反白的優勢,舉凡對於難治療的斑點問題,如肝斑、顴骨母斑、曬斑或是老人斑(泛稱),皆可突破傳統雷射治療時的瓶頸,加速斑點的改善速度,延長治療效果,並在幾無副作用的情況下,提升療效。  較無傷口可直接上妝 懶人午休美容保養 4D皮秒雷射還具備3大特點:除斑能量輸出均勻、提供2種聚焦式把手(全像式、蜂巢式)、業界較短的脈衝時間(450皮秒)降低熱擴散與副作用;林鴻緯醫師說明,雷射治療忌諱能量輸出不均,4D皮秒雷射能量輸出穩定而均勻,沒出現過能量突然降低或暴衝的現象,打出來的光點屬於top hat高度均勻模式,不易導致意外的皮下出血與破皮。民眾施打完皮膚透亮較無傷口,可直接上妝,適合作為懶人的午休美容保養;而2種不同聚焦式透鏡技術把手,給醫師自由運用搭配在各種凹疤與毛孔的治療、客製化參數,提升滿意度。 高門檻技術易上手難專精 選擇除斑經驗豐富醫師 4D皮秒雷射開啟新一代雷射治療觀念,無疑是皮膚治療上的一項利器,對專業醫師來說也是高門檻的技術,易上手卻難專精,林鴻緯醫師提醒,民眾最重要的是多做功課,選擇除斑經驗豐富的醫師,可達到真正淡斑、均勻膚色、美肌嫩膚的效果,其雷射修復期短、治療次數也相對減少,前提是診斷與治療方針正確,才能提供精準的治療成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730/

我懷孕了!能吃木瓜、薏仁嗎?

我懷孕了!能吃木瓜、薏仁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現代婦女晚婚晚生育的情形非常普遍,一旦懷孕時,就非常緊張,對於飲食也很在意,都會上網爬文,但是網路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文章,甚至指稱木瓜、薏仁、豆漿等食物不能吃,以免造成流產,這是真的嗎? 網路流言令孕婦無所適從 都是沒有醫學根據說法 台北中山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林素貞表示,門診中,確實是有很多孕婦會來諮詢要如何飲食,尤其是有很多網路流言,往往令孕婦無所適從。有些孕婦會詢問是否能吃木瓜、薏仁等食物,深怕吃了這些食物會流產,甚至有孕婦說豆漿有雌激素,喝豆漿是否會容易流產;其實,這都是沒有醫學根據的說法,吃這些食物是不致於造成流產的。 任何食物都要均衡吃 不要單一食物常常吃 甚至有孕婦會詢問是否能吃奇異果或是蝦蟹,不少孕婦也很擔心吃了這些食物不利於胎兒;林素貞營養師指出,擔心吃奇異果或是蝦蟹會對胎兒不利,主要是會誘發過敏,若是會怕過敏,可以去做慢性過敏檢測,一旦檢測出有對這些食物過敏,就不要常吃,或是大量吃,以營養角度而言,任何食物都要均衡吃,不要單一食物常常吃,否則會激發過敏反應。 孕婦盡量吃熟食 以免導致腸胃炎 林素貞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尤其是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愛吃生菜沙拉,但是對於孕婦而言,最好還是盡量吃熟食;因為生菜沙拉若是清潔不徹底,食物不潔,或是保持不當,很容易會導致腸胃炎,對於孕婦或是胎兒都不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695/

你是宿便族嗎?醫:十個上班族九個「一肚子大便」

你是宿便族嗎?醫:十個上班族九個「一肚子大便」#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賴煌仁主任建議調整日常生活及飲食外,適當補充益生菌可幫助解決腸胃蠕動不順問題 選擇益生菌有3原則 有效幫助消化也吃的安心 市面上的益生菌有許多種類,要如何選擇對身體有幫助且有效的益生菌呢?賴煌仁主任解釋,益生菌是活菌,種類可選擇有醫學認可的菌種使用上會更為安心,因為食用的過程會經過胃部,益生菌在通過胃酸後,存活並到達腸道的數量多寡,也是選擇的其中一項考量,在益生菌的選擇上,賴煌仁主任也提供3大原則供消費者參考: 一、 選菌種:選擇有醫學報告證實的菌種及菌株,如市面上常見的比菲德氏菌、乳酸菌、龍根菌等,並不是種類多就好,也請特別注意是否有禁止食品添加的菌種類別。 二、 選有效:益生菌的菌數只要到達一定的數量,感覺對於腸道有幫助即可,並不需要特別選擇菌數極多的種類,益生菌是活菌,若選擇有包覆技術或是晶球技術,能夠通過胃酸到達腸道的比例越高,不需要補充這麼多的數量也能有效幫助腸胃蠕動。 三、 選安心:選擇購買益生菌產品時,可選擇有口碑與政府認證的品牌,如SGS各項檢測、國際cGMP認證等,食品安全把關才安心。 ▲市面上益生菌種類繁多,建議消費者選擇有認證、能通過胃酸到達腸道的益生菌才能有效又安心 賴煌仁主任也提醒,生活作息、日常飲食正常並且多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若有長期腸胃道不舒服的狀況,除了補充益生菌及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外,病況嚴重時,還是建議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測與篩檢,以免發生病變而不自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688/

罹乳癌拒當「少奶奶」!乳房重建可減輕心理負擔

罹乳癌拒當「少奶奶」!乳房重建可減輕心理負擔#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婦人,僅右側乳房確診多發性乳癌,但她擔心癌細胞病變轉移左側乳房,也將左側乳房做預防性切除。經醫師建議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搭配低溫電漿刀將雙乳全切除,再立即做乳房重建,不僅外觀與一般女性相同,也不會因為「少奶奶」增加心理壓力。 女性癌症好發第一名 這些族群要當心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黃振僑醫師說明,乳癌堪稱女性頭號殺手,也是女性癌症好發首位、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根據國健署統計,平均每天有31位女性確診乳癌,其中就有6名女性死於乳癌。尤其是初經12歲前報到、55歲後才停經,或是有家族史、生育時間晚、中年發福,曾經罹患婦科癌症者,都可能是乳癌的危險群,因此定期追蹤及檢查十分重要。 先確認乳癌分型 治療能事半功倍 黃振僑醫師指出,隨著醫學進步,目前乳癌治療方式多元,確診時應先確認基因分型及腫瘤大小,才能選擇對患者最佳的治療方式。針對早期乳癌可採用手術方式切除癌細胞,再搭配術後輔助治療;若是腫瘤較大的癌細胞,則建議先以術前輔助治療縮小癌細胞後,再選擇手術切除。 術中搭配器械 乳房切除+重建提升女性自信心 近年女性對於乳房外觀更加重視,多數乳癌病人不想當「少奶奶」,不論是內視鏡微創手術,或是乳房保留手術,皆能配合乳房重建,使術後外觀與一般人無異,減低心理壓力。黃振僑醫師表示,手術時搭配低溫電漿刀,能避免傳統電燒刀對乳房組織結構的燒灼、壞死與感染風險,且傷口疼痛感低,縮短患者復原時間,對於術後乳房重建無疑是一大幫助。 定期篩檢、勤運動 正視乳房健康 黃振僑醫師補充,目前醫藥科技發達,確診乳癌應保持正面態度,與醫師良好配合,以免延誤病情,此外,應保持良好運動習慣、避免太晚生育、學習放鬆心情。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女性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之女性也適用,另也建議40歲前的女性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檢查,為自己的乳房健康把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659/

微脂體藥物為生命接力 破除胰臟癌「一年魔咒」

微脂體藥物為生命接力 破除胰臟癌「一年魔咒」#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國健署2014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胰臟癌發生率以每年5至7%的速度成長。2015年的數據資料也顯示,台灣每年平均約新增1400名胰臟癌病例,死亡人數也高達近1300人,超過90%的患者難以跨過「一年魔咒」!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邱泰然表示,由於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患者確診時多數已經是中晚期,僅有不到三成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即使接受手術,也有七成機率再復發;因此,建議手術後搭配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若是無法接受手術,或是癌症復發的患者,化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胰臟癌治療里程碑 點燃治癒新希望 過去胰臟癌藥物選擇有限,若第一線標準治療藥物失效,患者便幾乎等同無藥可醫。邱泰然指出,所幸現今胰臟癌的化學藥物治療有新進展,第二線新劑型藥物透過微脂體包覆,能穿透腫瘤壁,進入腫瘤組織釋放高濃度藥物,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限,副作用也比傳統化療低,為第一線治療無效的患者帶來治癒的新希望,可為患者破除堅固難纏的「一年魔咒」。 破除化療迷思 復發患者勇敢二度抗癌 有位60歲的高先生被確診為胰臟癌,因為高先生對化學藥物治療有抗拒心態,認為化療藥物是傷害身體的藥物,在手術後拒絕接受化療,在醫療團隊溝通之下,高先生改採口服藥物做輔助治療,經過半年控制後,胰臟癌不幸復發,且發生癌細胞轉移,不但身體狀況漸差、體重下降、服用傳統藥物也不見狀況改善,對前景感到沮喪;在家人與醫療團隊不斷鼓勵下,高先生開始接受第一線化學藥物治療,治療半年,症狀不見改善,經醫師建議改採第二線藥物,治療迄今6個月,腫瘤變小、病情穩定,大幅增加高先生的信心,在家人陪伴下,繼續積極接受治療。 邱泰然表示,民眾對傳統化療認知是掉髮、嘔吐等副作用,其實,不同的化療藥物的副作用症狀相異,胰臟癌第二線新劑型藥物副作用低,不會影響生活品質,患者接受度高。邱泰然建議,在接受化療的同時,回歸正常生活,在飲食上注意少油、低脂肪,若擔心化療造成免疫系統能力下降,在公共場所戴口罩,也可以接受疫苗注射,減少感染的可能性。現在隨著醫學進步,有越來越多藥物可以延長患者生命,如果積極接受治療,或許未來就有機會能接受更進步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639/

器官移植風氣盛 活體腎臟移植可中止洗腎噩夢

器官移植風氣盛 活體腎臟移植可中止洗腎噩夢#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由於國人藥物濫用惡習,加上許多慢性病患者未控制好疾病,導致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不下,因而有「洗腎王國」稱號。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17年為止,全台洗腎患者已突破八萬大關,光是針對腎臟疾病就花費健保近五百億元,費用相當可觀。所幸近年來醫療技術進步,台灣器官移植風氣逐漸盛行,不少洗腎患者透過腎臟器官移植,擺脫洗腎束縛,提升自身生活品質。 活體腎臟移植 可提升患者存活率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移植團隊負責人鄭元佐醫師解釋,雖然並非人人適合接受器官移植,不過只要一日洗腎,等於終生洗腎,除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洗腎的治療成效也有所限制,非但無法將體內毒素完全排出,長期接受洗腎,還可能引起多種併發症、骨質疏鬆或心血管疾病,對於患者而言等同一顆不定時炸彈。然而,若是透過腎臟器官移植,不僅減去洗腎的麻煩,也能降低併發症風險,進而提升存活率。 活體器官移植與達文西手術並駕齊驅 打造腎病患者治療新趨勢  依據器官來源不同,器官移植分為大愛移植和活體器官移植兩種,鄭元佐醫師表示,雖然活體器官移植僅限於患者五等親內家屬,規定較為複雜,不過捐贈者只要通過健康評估,即可進行手術,減少了漫長等待,患者得以提早進行器官移植手術,並能提高術後存活率。 此外,手術技術的提升,更讓器官移植如虎添翼,除了傳統手術還有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鄭元佐醫師說明,達文西手術具有3D立體高解析度視覺影像,模仿人類手腕關節設計的手術器械、以及精密且直覺反應的操控系統。但在醫療行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以病人全方位整體狀況考量,來選擇適合的手術技術。鄭元佐醫師先前接觸過一名曾接受過大腸癌手術患者,由於體內血管與器官較為沾黏,在醫師建議下,家屬接受達文西手術,術後患者成功捐贈腎臟,復原情況也相當良好,家屬們都十分欣慰。 全台腎病人數持續增加 民眾應培養定期檢查習慣 鄭元佐醫師也不忘提醒,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目前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已超過兩百萬人,由於腎臟和肝臟一樣,皆屬於沉默的器官,呼籲民眾應養成定期檢查習慣,及早發現以便提早治療,才能保有健康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633/

地表超強水果!運動後吃「它」體能恢復更迅速

地表超強水果!運動後吃「它」體能恢復更迅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提到莓果,大家都會立刻想到藍莓、蔓越莓、覆盆莓,有助於健康的好處;現在更有一種在歐美被稱為「超級水果」的巴西莓,究竟它有什麼別於莓果的功效,讓歐美人士無不對它讚譽有嘉呢? 巴西莓富含抗氧化物質 可視為抗老最佳幫手 張湘寧營養師表示,巴西莓原產於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地區,含有高量的多酚、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更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花青素、矢車菊素-3-葡萄糖苷、矢車菊素-3-芸香苷、葒草素、異葒草素、香草酸、丁香酸。 每日服用200公克 有助預防慢性病 根據研究指出,若女性每天服用200公克的巴西莓果肉,在連續四週後,可提高人體總抗氧化能力,以及過氧化氫酶活性,並減少活性氧的產生。除此之外,巴西莓也能減少血中氧化型低密度膽固醇、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的產生,並增加血清中Apo A-I濃度,益於對抗動脈粥狀硬化,有助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張湘寧營養師也提到,在動物研究方面,巴西莓也可以減少肝臟脂肪新生、增加膽固醇的排出,和提高抗氧化能力,因此具有對抗肝硬化的功效。 巴西莓助預防骨鬆 可作為運動訓練增補劑 張湘寧營養師說,因巴西莓含有豐富的丁香酸,不僅能增加造骨細胞的活性,減少蝕骨細胞活性,更可以抑制骨質流失,調節骨質的再吸收和形成,因此能預防或延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此外,從飲用巴西莓保健飲料的運動員身上發現,其可以減少運動訓練後的代謝壓力,且能增強心臟呼吸循環反應,因此可說巴西莓是運動訓練時最有效的增補劑。在國際多篇的醫學研究中,巴西莓這些優異的保健功效也被證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586/

不知病才可怕!拒當「心」苦人 「疲球心」3大徵要知道

不知病才可怕!拒當「心」苦人 「疲球心」3大徵要知道#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名70歲的老翁,曾做過心導管手術,數月前運動時開始有氣喘吁吁的情況,起初不以為意,直到狀況遲未改善且愈發嚴重,並伴隨疲勞、水腫等問題,才緊急至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老翁心臟收縮功能不全,有擴張型心肌病變的問題,治療後又未注重日常保健,以致心臟衰竭,常因呼吸困難、肺水腫和下肢積水,反覆住院。所幸,最後在心臟衰竭藥物積極治療及日常飲食嚴密控制,加上家人細心照料下,狀況逐漸改善,現已恢復先前的活動量,爬山也不再氣喘如牛! 心臟無力成疲球心 累、喘、腫是警訊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俊延表示,人體的心臟如幫浦,能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但若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也有人把它稱作「疲球心」。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有呼吸困難、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伴隨食慾下降等問題,但多數患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仍可正常活動,因此不易察覺;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病況惡化才緊急就醫,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 疲球心非單一因素 高危險族群應慎防 陳俊延醫師說,心臟衰竭患者多半有跡可循,抽菸、肥胖、沒有運動習慣者,都是高危險群;其次,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者,皆容易導致冠狀動脈阻塞,當心臟無法供應器官所需血量時,就可能產生缺血性心臟病,若未及時治療,則進而變成心臟衰竭;另外,先天性心肌病變者,因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應特別當心。 讓心臟更有力 水分、鹽分攝取量莫輕忽 陳俊延醫師也提到,目前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患者應積極與心臟內科醫師配合,除了遵照醫囑、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外,日常生活照護也相當重要。患者可用大拇指按壓小腿內側骨頭5秒鐘,觀察是否凹陷起不來。當皮膚呈凹陷狀態,可能就是有水腫問題,應限制水分及鹽分攝取;建議每天量體重、戒菸、戒酒,且避免感冒,以減低心臟衰竭風險。不管是患者或照護者,都可透過「心臟有力 心臟衰竭衛教資訊網」,了解更多關於心臟衰竭的資訊,創造健康「心」生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59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