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睡眠檢測一床難求 居家睡眠檢測不用等

睡眠檢測一床難求 居家睡眠檢測不用等#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可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是大人才會罹患!根據統計,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就診高峰有兩個階段,包括6~8歲孩童以及42歲成人;孩童會出現打鼾、磨牙及睡不安穩等症狀,大人打鼾更嚴重,且會有嗜睡現象。然而,由於去各大醫院睡眠中心做睡眠檢測,往往一床難求,以致於使得許多人因此而作罷,放任不管的結果,反而使得病況引發更嚴重的問題。而目前國內已有儀器公司提供免費租借睡眠檢測儀服務,民眾均可至網站線上預約。 孩童和成人都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長庚醫院耳鼻喉科教授李學禹表示,孩童若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晚上會睡不安穩,以致白天學習力及活動力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而且生長曲線會落後;成人則會有嚴重的打鼾問題,並時常想睡覺,甚至影響交通安全及工作表現,更有人會因為缺氧,而可能引起心血管及腦血管問題,導致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等病況。 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 發生率大約2~4% 根據統計,台灣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率大約2~4%,大多患者為中年有肥胖問題的男性,男女比例約為8:1。李學禹教授說明,孩童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原因一般為扁桃腺過大,大多為部分阻塞,成人大部分都是因為年紀增加,變胖等問題造成。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若是孩童因為扁桃腺過大,可採手術方式,而成年人因為肥胖則應減重;此外,還可透過戴牙套以及使用陽壓呼吸器等方式來改善。 大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認知不足 專長於醫學睡眠科學的澳洲專家Brett Mclaren指出,大眾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認知不足,許多人覺得打鼾不嚴重,甚至有些人認為打鼾代表睡得好及睡得沉,再加上全球睡眠專家很少,尤其是亞洲人,不知道其危險性,所以不會選擇就醫,通常是家人或朋友發現患者打鼾特別嚴重,或有睡眠呼吸中止的情形,才會就醫找出原因。 居家睡眠呼吸檢測 可衡量睡眠呼吸中止症程度 睡眠呼吸中止症要如何診斷?Brett Mclaren進一步指出,通常懷疑有睡眠問題時,可先找家裡附近的醫師做初步診斷,若醫師認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會很大,再轉至醫院做完整的睡眠檢測或居家睡眠呼吸檢測,居家睡眠呼吸檢測為利用儀器觀察身體數據,例如呼吸及腦波,可衡量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程度。 具有費用低、裝置少、熟悉處睡覺的優點 Brett Mclaren解釋,居家睡眠檢測有許多優點;首先居家檢測費用較低,再來居家檢測只有四處需要安裝裝置,不像醫院全面檢測需要裝許多裝置及設備,且居家檢測讓患者在最舒服熟悉的地方睡覺,與平時一樣,因為不是在患者覺得舒服熟悉的地方睡覺,睡眠狀況可能與平時不同。 出現打鼾及停止呼吸 速就醫才能對症治療 Brett Mclaren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居家睡眠檢測要真正發揮效益,最剛開始協助轉診的醫師必須問對問題,以免讓其他睡眠障礙的患者做不適合的檢測。而若是觀察到身邊的家人朋友有抱怨想睡,或觀察到打鼾及停止呼吸的狀況,應至家裡附近診所或醫院諮詢,醫師會將患者轉診至對的科別,進行更深入的檢測,發現問題後,就可針對患者問題進行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54/

憂鬱症要一輩子吃藥?其實可治癒不復發

憂鬱症要一輩子吃藥?其實可治癒不復發#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高壓、過勞情形普遍,不少人都有憂鬱症,而罹患了憂鬱症,是否需要一輩子吃藥?醫師指出,憂鬱症治療要越快越好,才能避免患者輕生,更能幾乎治癒;臨床上,有不少患者未曾復發,也不用一輩子吃藥。 治療嚴重憂鬱症 有4大原則 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憂鬱症使用藥物治療相當重要,尤其是嚴重憂鬱症患者,治療有4大原則,包括治療速度要快、藥物劑量要夠、要好得徹底,以及心理治療,才能夠快樂過日子。 治療劑量夠 3個月可痊癒 憂鬱症用藥治療有多重要?黃偉俐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憂鬱症治療平均需要2顆抗憂鬱藥物,是一般劑量的2倍,才能讓憂鬱症在3至6個月內幾乎痊癒,但治療是雙方面的事情,包括醫師、病人,治療期間都應持續不斷溝通。 不用一輩子吃藥 解決心理問題不復發 黃偉俐醫師強調,憂鬱症患者停藥就會出問題,必須一輩子吃藥,都是絕對錯誤的說法;事實上,憂鬱症患者透過藥物治療,可以降低發作情形,如果是前2次憂鬱發作,等到症狀幾乎消失後,還得持續吃4至6個月,逐漸減藥是用藥原則,要能解決壓力來源、心理問題,門診中完全治癒未再復發,不用吃藥的例子並不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10/

這健保重大傷病 女比男多3倍

這健保重大傷病 女比男多3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關節發炎腫脹、變形、疼痛,從行動不便發展至最後可能四肢開始無法完整運作,這些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日常寫照。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因為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體正常細胞,造成發炎、破壞組織,需終身治療,屬全民健保重大傷病範圍。 RA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女性比男性多3倍罹病率,至今致病原因仍然不明。隨著新藥物的研發,RA病友只要及早治療、遵從醫囑按時用藥,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降到最低。 病友協會成立25年 面對疾病互相陪伴扶持 民眾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了解不多,罹病時往往不知所措。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成立25週年,每年定期舉辦衛教活動,促進全台各地患者交流。此外,協會也為病友和醫護、社工人員建立溝通橋樑,給予心理輔導,聚集病友分享彼此的治療心得,讓病友們互相陪伴扶持,坦然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 身為病友近20年的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病友帶來的身心壓力之大,需要家人、朋友積極地陪伴和給予支持,而協會更像是家人,凝聚各位病友,給大家治療的正能量。 盼健保擴大給付 讓病友走出戶外樂活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初都是從手部關節開始疼痛,許多人罹病後,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嚴重者連外出活動都有困難。而健保給付標準嚴格,全台只有20%的RA病友得以接受完善的治療,協會多年以來積極替病友爭取用藥,希望每位病友都可以使用到「應該用的藥物」,讓病情有機會得到緩解,能與一般人一樣,走出戶外、自在出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15/

吃維他命保養身體?這種人要小心

吃維他命保養身體?這種人要小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別人吃了效果很好,所以吃吃看?」不少人都有吃維他命保養身體的習慣;但是,藥師提醒,若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食用任何維他命、保健食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藥師或營養師,以免發生藥物交互作用,保健不成反而傷身。 保健食品服用錯誤 可能影響療效 據統計,國內有超過4分之1的民眾,每天會吃保健食品,前三名分別為維他命、鈣片、葉黃素。台北慈濟醫院藥師蔡佩珊指出,許多民眾對保健食品都有錯誤觀念,服用方式錯誤更可能造成偏食、劑量超標,甚至降低其他藥物療效等多種影響,不可不謹慎。 老翁身體不舒服 各式保健食品一起吃 蔡佩珊藥師分享,臨床上,曾遇過一名63歲的陳伯伯,平常只要有稍微便秘,就自行服用瀉劑、大黃等藥品;覺得缺乏體力時,也習慣主動補充綜合維他命。他在家中擺滿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有鈣片、維他命、腸胃藥,只要不舒服時,便拿起來一起吃。 服用保健食品 先諮詢醫師、藥師 蔡佩珊藥師強調,許多老年人都罹患多種慢性疾病,自行服用保健食品,可能發生藥物交互作用,或是服用過量導致副作用,建議先了解、記錄所服用各項保健食品成分,再向醫師、藥師或營養師做詢,購買前可上網查詢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142/

鱗狀細胞肺癌沒藥醫?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展新機

鱗狀細胞肺癌沒藥醫?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展新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位59歲翰昇(化名)因咳血來到醫院急診,經X光片檢查及切片後,確診為鱗狀細胞肺癌,且有骨轉移的現象;院方立刻以化療進行治療,但腫瘤情形卻遲遲不見改善,且多次復發讓他難以忍受,一度想要放棄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後,改投以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再搭配化療同時進行,才將腫瘤控制穩定,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中。 鱗狀細胞肺癌治療選擇少 但仍有一線曙光 收治該名患者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說明,儘管鱗狀細胞肺癌與肺腺癌同屬非小細胞肺癌,但鱗狀細胞肺癌患者能使用的藥物與肺腺癌相比,是少之又少;再者,確診時患者多半已經是晚期肺癌,在手術難以治療及治療藥物選擇有限的情況下,患者多半容易放棄。所幸,目前已有新型新生血管抑制劑能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治療藥物應慎選 符合負擔才能長期治療 魏裕峰主任分析,雖然近年晚期肺癌治療較以往已進步許多,但多數治療如標靶藥物皆著重於肺腺癌治療,肺癌患者一旦檢測出罹患晚期鱗狀細胞肺癌之患者,只有化學治療或電療的選項,容易意志消沉且放棄治療。所幸目前已有免疫療法或抑制血管新生劑開啟治療之路。但免疫療法並非人人合適,約略只有兩成的病人有效,且健保不給付,治療費用昂貴,許多家庭皆因此背負更沉重的壓力。 魏裕峰主任根據臨床資料指出,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與傳統製劑相比,透過產生更為專一的特異性鍵結,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化,進而阻斷腫瘤血管的新生,不同以往的血管新生製劑,除了適用於肺腺癌患者,研究顯示,亦能延長鱗狀細胞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隨著免疫療法與新型抑制血管新生劑的在台灣獲得適應症,著實為鱗狀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預防肺癌發生 應從拒絕菸害做起 魏裕峰主任提醒,55歲以上年長者、有家族史、有吸菸習慣、工作環境暴露在有害物質的民眾,皆為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想避免肺癌纏身,呼籲吸菸民眾應戒菸,而不吸菸的民眾,則盡量避免吸入二手菸,平時出門則可配戴口罩,或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等,若想了解更多肺癌相關資訊可前往「肺癌衛教網」查詢。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180/

人工智慧應用廣 糖尿病視網模病變篩檢有望

人工智慧應用廣 糖尿病視網模病變篩檢有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Google、Apple及Facebook等科技公司,近年來,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分析民眾在網路上搜尋的行為,像是喜歡去哪裡旅遊、最喜歡的食物,以及誰可能是潛在的好友;若應用在醫療方面,則可找出罹患特定疾病的高危險族群,以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全世界視力喪失主因 據統計,全美40歲以上民眾,至少有500萬人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費用高達3200萬美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美國與全世界視力喪失的主因,但為何沒有實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呢?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發眼疾診斷軟體 研究者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利用將近13萬張影像,開發出一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軟體,此軟體高達87-90%的敏感性及98%的特異性,最後只找到「中度至重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但卻沒有最需要緊急轉診、給予治療的「危及視力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資料,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面臨四大挑戰 研究者提出,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在眼疾中面臨四大挑戰。第一,此軟體未能偵測其他重大的眼疾,例如青光眼與高齡所致的肌肉萎縮;第二,軟體演算法提出可能鑑別診斷需要加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的考量;第三,此軟體如何媒合到現行的醫療體系;第四,病患與醫事人員對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系統是否信任。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啟未來醫療可能性 研究者認為,讓病患與醫師了解人工智慧如何運作,才願意採用此套新穎的診斷系統,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開啟了未來醫療的無限可能性。 名詞解釋: 1.人工智慧:是具認知能力的機器,該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認知功能,像是「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人工智慧的認知功能被分為幾項能力: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規劃、學習、語言處理、運動與控制、知覺,甚至還有社交,有些更能展現出創造力。 2.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中一種基於對資料進行表征學習的方法。觀測值(例如一幅圖像)可以使用多種方式來表示,如每個像素強度值的向量,或者更抽象地表示成一系列邊、特定形狀的區域等。(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授權)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吳懷玨 2.參考文獻:Wong, T.Y., Bressler, N.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Looks Into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JAMA. 2016; 316(22): 2366-2367. 3.參考文獻:Gulshan V., Peng L., Coram M.,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Retinal Fundus Photographs. JAMA. 2016; 316(22): 2402-2410. 4.參考文獻:Walton O.B. 4th, Garoon R.B., Weng C.Y., et al. Evaluation of Automated Teleretinal Screening Program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JAMA ophthalmology. 2016; 134(2): 204-9. 5.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6.《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024/

8旬老翁反覆中風多次 原來是心房顫動在作怪

8旬老翁反覆中風多次 原來是心房顫動在作怪#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天氣一冷,早晚溫差過大,對於心房顫動患者可是一大考驗,稍有不慎,就可能誘發腦中風、心肌梗塞!有位八十歲的趙爺爺已經中風好幾次,所幸都是小中風,經家人緊急送醫急救,並未造成肢體殘障;在醫師詳細檢查下,找到病因,原來他罹患心房顫動,心臟亂放電,心跳速度忽快忽慢,成為腦中風、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 9成65歲以上台灣老人心房顫動不自知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說,心房顫動在亞洲各地的盛行率逐年攀升,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心房顫動最可怕的併發症是缺血性腦中風。研究證實,心房顫動患者罹患缺血性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三至五倍,死亡率為一般人的二倍,但因症狀不明顯,以致患者較難確診,疏於治療。 根據2017「台灣萬人心房顫動藥局篩檢活動」初步數據顯示,近九成65歲以上患有心房顫動的老年人卻不自知。而國內調查也發現,超過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因沒有症狀,以致出現致命危機時,才被確診出來。趙子凡指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較高,而隨著年齡增長,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三高疾病,罹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 65歲以上老人應主動做心房顫動篩檢 趙子凡提醒,已經確診心房顫動的民眾,務必在醫師評估後,配合醫囑,持續用藥,切勿自行停藥。至於一般民眾,如果是年齡超過六十五歲,應該主動接受篩檢,因為有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無症狀,可以經由心電圖、監測心房顫動的血壓計,來了解自身狀況,多一項檢查、多一道把關,如果能夠提早確診,持續用藥,就能減少腦中風等悲劇,降低健保花費及社會資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089/

肺阻塞警訊咳、痰、喘 輕忽當心釀大禍

肺阻塞警訊咳、痰、喘 輕忽當心釀大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曾說:「六十歲才是真正的人生」,遠離汲汲營營的人生階段,本該迎接悠閒愜意的退休時光,不過屆齡63歲、菸齡超過40年的王先生卻沒那麼幸運,過去常出現慢性咳嗽、喉嚨有痰等症狀,原以為是身體老化而衍生出的毛病,不料半年前咳嗽症狀開始愈演愈烈,甚至出現喘鳴現象,進一步到醫院求診並確診罹患肺阻塞才知其嚴重性,也幸好即時避免急性惡化的發生。 吸菸與肺阻塞密不可分 近20%癮君子有罹病風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阻塞死亡人數逐年攀升,平均每77分鐘就有一人因肺阻塞死亡。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科陳煒醫師指出,肺阻塞是近年來相當常見的呼吸道阻塞疾病,根據研究顯示,高達20%的吸菸者將成為肺阻塞患者,除此之外,空污、職場危害暴露、遺傳等都是誘發肺阻塞的危險因子。不過,民眾對肺阻塞初期症狀「咳、痰、喘」多半不以為意,導致治療時間拖延,期間若是病情惡化,隨時可能引發呼吸衰竭或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推動全方位改善方案 肺阻塞治療、配套一個不可少 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科陳煒醫師面對肺阻塞死亡率逐年升高,政府也開始正視肺阻塞相關治療問題,陳煒醫師表示,衛福部自2017年4月起推動「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導入個案管理師的服務及分級醫療精神,讓肺阻塞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協助外,病情穩定的患者也能轉介到基層診所,進行後續治療或是復健,讓身處交通不便地區的患者,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醫療照護。至於治療方面,根據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新版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建議,除了不再以類固醇藥物為治療優先選擇外,處於穩定期的肺阻塞患者,建議用複方支氣管擴張劑進行治療,藉以預防急性惡化的發生。 長期吸菸者應提高警覺 主動求診護健康 有不少民眾將肺阻塞症狀與心臟疾病混淆,因而延誤黃金治療時間。陳煒醫師提醒,肺阻塞患者應到胸腔內科治療,也呼籲菸齡長達十年,或是一天吸菸超過一包以上的民眾,若有經常咳嗽、有痰等症狀,都應主動到胸腔科求診,進行X光及肺功能等檢查,提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遠離肺阻塞侵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12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