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糖友擺脫變胖、低血糖風險 大功臣是腸泌素

糖友擺脫變胖、低血糖風險 大功臣是腸泌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三十多歲陳小姐在確診糖尿病後,擔心高血糖可能會傷腎造成終身洗腎,因而嚴格遵從醫囑,規律用藥,血糖下降的很漂亮,回到正常範圍,但體重機的數字卻讓她笑不出來。 因為她竟然在短短一兩個月,體重從原55公斤激增至近70公斤,整個人像是吹氣球一般的胖了起來,身材尺寸大了2、3號,回到南部老家,媽媽看到她模樣,當場傻眼,直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怎會將自己變的這麼胖」。 傳統降血糖藥物易發生體重增、低血糖風險 規律服用降血糖藥物,血糖穩定了,但體重卻狂飆,這令許多糖尿病患陷入兩難!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安慈指出,糖尿病初期,最明顯症狀為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用藥之後,血糖獲得控制,但有些人體重扶搖直上,如果因此而自行減少藥量,會讓病情更為惡化。 謝安慈主任解釋,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有三多,多吃、多喝、多尿。服用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血糖下降,但容易出現低血糖,這時肚子更餓,更會想亂吃東西,當然就容易變胖。 謝安慈主任強調,如果人胖一些,還可透過飲食、運動,慢慢讓體重下降,但如果出現低血糖,則相當可怕,除了脾氣變暴躁,沒有耐性,嚴重時還可能昏迷、心律不整,大幅提高了死亡風險。 針劑腸泌素減少低血糖風險、抑制食慾 謝安慈主任說,服用傳統降血糖藥物,要讓血糖降的剛剛好,確實有些難度,如果不慎出現低血糖,可能連走路、開車都成問題,一不小心就暈倒摔跤,不少人經歷過一次,就被嚇到,要求醫師換藥。 根據臨床治療指引,如果糖友服用口服藥物,有容易低血糖、體重變重的現象,或是已經服用兩種以上口服降血糖藥物,仍難以讓糖化血色素達標,就建議在醫師評估下,改換胰島素針劑或是腸泌素針劑。 謝安慈主任指出,腸泌素是小腸分泌的賀爾蒙,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病時間越久,體內分泌的腸泌素就會逐漸減少,實驗證實,在補充腸泌素之後,可以穩定血糖,還可減少低血糖風險。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腸泌素還具有抑制食慾的效果,讓患者大腦產生飽足感,不會一直想吃東西,解決了長久以來,糖友容易發福的窘境。 糖友腸泌素治療新選擇!一週一次控糖效果佳  不過,國人對於針劑的接受度一向不高,除了細長的針頭讓人產生恐懼感,也覺得每天打針相當不方便,謝安慈主任指出,確實有不少病人就是怕打針,當然自己不敢操作,如果每天至醫療院所,又覺得麻煩。 所幸隨著藥物製作越來越精進,針劑腸泌素從原本的一天兩針變成一天一針,最新劑型為一週打一針,謝安慈主任說,一個星期只要打一針,方便許多,大幅提高糖友的治療意願。 「針劑腸泌素提供糖尿病友在治療上的另一項選擇。」謝安慈主任說,腸泌素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還可減少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只要對病友有好處的藥物,都應該被列為評估名單中。 謝安慈主任呼籲,糖尿病除了靠藥物控制外,糖友們應從自身做起,多注意飲食、保持規律運動及配合醫囑。若有治療相關問題,可積極與醫師溝通,才是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之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402/

想要青春永駐 先養好腸道健康

想要青春永駐 先養好腸道健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俗話說「腸道健康,人不老」!想要青春永駐,關鍵在於維持腸道健康,腸道若健康能夠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排除老舊廢物、幫助身體機能順利運作,人自然不容易老,但現代人生活習慣不良,該如何養好腸道健康呢? 高壓生活+不良飲食 腸道菌相失衡 營養師李依縉指出,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熬夜、晚睡、三餐不定時的情形普遍,尤其大部分的人是外食族,飲食攝取過多高油、高鹽、高熱量的食物,更有少數人喜歡吃甜食、炸物犒賞自己,這種高壓的生活習慣,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就會造成腸道菌相失衡,使腸道年齡急速老化,導致初老症狀悄悄發生。 國人腸道老化嚴重 比實際年齡高20歲 根據台灣乳酸菌協會世代腸胃健康調查發現,40歲的人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20歲以上,可見國人腸道老化的嚴重性。營養師李依縉表示,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提供所有身體器官營養的原料廠,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果腸道不健康,消化及代謝功能不良,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各器官機能也都會受到影響,人看起來也比較蒼老。 有這些症狀 恐是腸道老化警訊 腸道老化有症狀嗎?營養師李依縉舉例,便秘、排泄物過硬、腹瀉、腸躁症、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臭、皮膚粗糙、長痘痘等,都是腸道老化的警訊,輕則影響排便不順,嚴重可能導致憂鬱,甚至是癌症的發生。 維持腸道健康 從正確飲食做起 營養師李依縉認為,維持腸道健康要從正確飲食做起,三餐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維持腸道機能,並且多喝水(每公斤體重×30毫升)、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補充益生菌生成物,提升腸道好菌、降低壞菌,增加腸道保護屏障,減少腸道及身體的發炎反應,幫助身體維持新陳代謝,加速毒素、廢物排除。 想要人不老有方法 補充益生菌生成物 營養師李依縉說明,益生菌生成物富含胜肽、胺基酸、大豆皂甘、乳酸、多酚、木酚素,提供腸道需要的營養,其中乳酸能夠幫助腸道打造良好的酸性環境,促進好菌自然生長、抑制壞菌增生,維持菌相平衡,其他營養素則可提供腸道維持機能的養分,為真正可做到腸道健康,人不老的方法之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405/

這不是胸肌!是乳房!男性女乳症到底該怎麼辦?!

這不是胸肌!是乳房!男性女乳症到底該怎麼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別懷疑,男生也會有大咪咪!有位32歲的Eason,高中時就對胸部突出的徵兆感到困擾,也因此受到校園霸凌,捏奶頭、背後熊抱抓胸、取暱稱開玩笑..等,已成了同儕間最司空見慣的嘲諷以及玩笑,心理承受極大壓力;Eason在穿著上都以寬大上衣或是外套包覆隱匿,更別說夏天穿著背心或上空玩水。Eason最近終於求助醫師,期盼能藉由整形外科技術,解決他十多年來的心頭負擔。 男性女乳症比例約兩成 接受手術患者超過25倍 整形外科醫師馮中和表示,Eason的症狀即所謂的「男性女乳症」,在男性比例中約有兩成。正常來說,男性賀爾蒙主要以睪丸產生的雄性激素為主,使男性乳房在正常情況下受到抑制,意味著男性的胸部應是強壯的胸大肌;反之,若男性乳房接近女性之豐滿,即可能患得男性女乳症。近幾年,受人口老化及肥胖症影響,睪固酮低下症人數增多,使得男性女乳症的患者比例快速上升,《英國衛報》也指出,近年來,男性因女乳症接受手術的患者更超過25倍之多;顯示出在醫學技術的進步之下,讓患者願意走出面對並接受治療也相對增加。 超音波抽脂手術為首選 還可雕塑男性胸肌線條 在男性女乳症治療上資歷豐厚的馮中和醫師解釋,由於男性乳房組織相當緻密,相對若是透過其他傳統抽脂手術,較不易解決問題,也因此超音波抽脂手術,被公認為處理男性女乳症的首選,原因在於超音波抽脂能在不破壞脂肪間結締組織(septum 皮膚的牆柱)、神經、血管的情況下將脂肪乳化,不僅能將深層脂肪抽出體外,還能利用超音波「表淺抽脂」的特性,來雕塑男性夢寐以求的胸肌線條。 必須對症下藥 否則治標不治本 此外,馮醫師特別提醒,男性女乳症的治療必須對症下藥,否則治標不治本,如是切除也可能再生長;若是因服用藥物所引起,只要停藥即可;若是疾病所導致的內分泌系統異常,就必需先治療根本問題,但通常此現象發生,表示乳腺已異常增生,即使停藥或是解決內分泌問題,增生的乳腺也無法完全消失,還是必須要接受手術才能改善女乳症問題。 其實,男性女乳症並非疾病,而在治療上也有多種方式;因此,馮中和醫師呼籲,不論是進行哪一種治療,勿信偏方,若是期望透過手術改善男性女乳症的問題,術前皆必須謹慎選擇專業的整形外科醫師及合格院所,為自己把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391/

上下樓梯膝蓋痛 恐是髕骨軟化症惹禍!

上下樓梯膝蓋痛 恐是髕骨軟化症惹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天氣逐漸轉熱,許多愛美的女性開始急著瘦身減肥!骨科醫師提醒,過度且不正確的運動方式,可能會導致關節處病變引發「髕骨軟化症」。有位35歲的高小姐(化名),經過一個冬天的狂吃暴飲,體重激增10公斤,最近積極運動瘦身。為加速減肥效果,早上慢跑,晚上又到健身房運動,沒想到膝蓋開始疼痛、痠軟,連爬樓梯都覺得膝蓋疼痛,甚至無法蹲坐,只好趕緊求助骨科醫師,經檢查後發現,髕骨背面的軟骨有些許磨損,確診為「髕骨軟化症」。 年輕女性為好發族群 診斷症狀共分四期 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其功能在於將股四頭肌的力量傳遞到髕骨韌帶而帶動小腿,如果持續受到不當外力影響,就會造成韌帶與軟骨的不平衡,致使髕骨外移或者軟骨受到擠壓、磨損,當軟骨變得柔軟且容易變形、無法承受體重所給予的力量時,就會引起發炎、疼痛,就是所謂的「髕骨軟化症」。 髕骨軟化症經常出現在年輕女性,診斷嚴重程度大致可以分為四期:初期軟骨會開始軟化,雖然表面完整,但因內部含水量太多造成柔軟感,第二期軟骨表面開始呈現許多鬚狀裂縫,主要是因為軟骨內的膠原纖維斷裂導致,第三期出現裂痕,部分軟骨組織會開始脫落,最後第四期就是關節軟骨完全的磨損破壞。 肌力訓練搭配PRP輔以玻尿酸 能改善八至九成症狀 吳濬哲醫師說明,針對髕骨軟化症的治療,首先透過X光掃描,確認髕骨是否有異常移位或是髕骨軟骨磨損,若有軟骨磨損的現象,即能確認是髕骨軟化症。治療上會先進行物理肌力訓練,強化股四頭肌對髕骨的拉力,減少不正常的髕骨位移;接著搭配PRP療法,取用患者自身的血小板生長因子並注入至患處,減緩軟骨磨損,加速修復癒合,通常可改善八至九成症狀。最後可視狀況再施打玻尿酸來輔助潤滑關節,提高治療的效果。  運動應循序漸進 發現膝蓋痠軟應儘速就醫 吳濬哲醫師提醒,多數民眾擁有運動保健的意識,卻沒有防止運動傷害的知識,容易造成骨骼肌肉的病變及後續併發症狀。因此,運動應養成規律性,並循序漸進調整強度,以防肌力不足無法負荷造成運動傷害。此外,平常應避免維持半蹲的姿勢過久,持續加重膝蓋的負擔,若有膝蓋痠軟,疼痛等現象,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進一步檢查並接受正確的醫療方式,避免症狀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364/

跑步和HIIT大不同!無器材在家就能做

跑步和HIIT大不同!無器材在家就能做#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生活忙碌的你是否上網搜尋過短時間高效率的運動方式呢?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或許是您考慮過的方法之一。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訓練衝刺後,再以低強度訓練或完全休息,身體還未完全恢復時就接著進行下一組高強度動作。例如30秒高強度,20秒低強度,兩者交替進行,將心跳提高到最大心跳率,關鍵點在於衝刺時要盡最大的努力。 健身教練Eva解釋,跑步是全然的有氧運動,HIIT則是混合高強度與低強度運動,是結合心肺跟肌力的運動項目,所以除了可以練到心肺之餘,也能練到肌力。 訓練力道強勁 新手嘗試要注意 由於HIIT的強度非常強,如果按照正確姿勢與衝刺力道訓練,完成後可能會出現頭暈目眩、甚至想嘔吐的情況,不適合沒有運動基礎的人來進行。Eva教練表示,不建議沒有肌力基礎的新手直接貿然進行HIIT。可以先進行3個月左右的基礎的心肺與基礎的肌力訓練,讓身體有一定的強度基礎後,再開始HIIT會是比較不會受傷的訓練方式。 HIIT初體驗!無器材在家就能做 已有體格基礎的人,可以從以下幾個在家就能做的動作開始。以下將動作分為低強度及高強度進行教學,在家就能自行組合,搭配出屬於自己的HIIT。高強度動作連續做足一定時間後,接著做低強度動作或短暫休息片刻,再接著做高強度動作。 低強度動作 動作1:首先把雙手舉高過頭,吐氣時雙手放下抬膝到胸前。 動作2:雙手托在後腦勺,吐氣時抬膝,左手肘碰右腳膝蓋,右手肘碰左腳膝蓋。 高強度動作 動作1蹲Squat:臀部往後推,胸口稍微前傾,雙手側方於小腿旁,吐氣往上跳躍,下來時以上述姿勢蹲下,動作求穩不求快,確實做好每個動作。 動作2高膝跑High Knee Run:相反的手腳輪替換邊舉起,假裝自己在跑步,由慢而快,動作紮實穩定後,核心用力,吐氣加速原地跑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309/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小撇步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小撇步#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春天正值萬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際,養生重點要順應春天「陽氣初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按照中醫五行屬性,春屬木,與肝經相應,肝經主控人體的生長,所以春天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就容易好發「肝」的病證,如精神疾病、高血壓、中風等。這就是為什麼「春宜養肝」,因為春季必須保持肝臟的生理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 春季應該怎麼養生呢?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同時,春季注意調理起居飲食,也可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以下是五個重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1)少發脾氣多微笑: 儘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研究發現,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怒氣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動不動就想發脾氣的人,易使肝受損。 (2)多吃綠色蔬菜: 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冬季時攝取不足的部分。 (3) 保暖工作不可少: 春天因氣候變化大,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不要一下換上夏季的衣物,尤其老人家外出時最好多加一件背心。 (4) 早睡早起身體好: 早起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教大家一個簡單的呼吸調節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關注在呼吸調節中,慢慢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並重複數次。藉由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積熱,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 (5)滋陰潛陽清肝火: 飲食上以具有滋陰潛陽、清肝降火的食品為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像是菠菜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的作用。所以菠菜豬肝湯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可養護肝臟、疏理肝氣。 另外,由於此節氣空氣中的濕氣和過敏原增加,過敏性的疾病也會增多,像是皮膚容易出現發癢和濕疹,或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病情也可能會加重;加上體內血氣旺盛,易於上火,容易有眼壓升高,結膜充血的現象,本身有過敏性體質(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的患者也要特別注意。(本文由郭大維中醫師提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96/

手術開刀不用忍痛 新型長效止痛藥副作用少

手術開刀不用忍痛 新型長效止痛藥副作用少#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這種痛,我忍一忍就過去了!」這句話加上咬牙切齒痛苦的表情,常是手術後患者的寫照。以往傳統觀念,民眾常認為開刀就是會痛,痛完就沒事了,事實上若不正視術後疼痛,不僅延緩傷口復原時間,還可能造成感染、演變為長期慢性疼痛等後遺症。相反地,若能有效控制疼痛,更能改善患者因怕痛而不敢下床活動的問題,進而幫助排氣與傷口復原,縮短住院天數。 子宮肌腺瘤患者動刀 術後48小時快速出院 有位39歲的許小姐,於去年中旬,經期開始出現異常,除了經血量過大產生貧血症狀,腹部也常感異常疼痛,且疼痛情況一次比一次劇烈。嚴重時甚至連續兩日吃不下飯,三餐只吃止痛藥度過。而後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都是子宮肌腺瘤惹的禍,需要接受開刀手術做切除。而這也讓曾經歷三次剖腹產手術的許小姐,十分恐懼得重新經歷第四次術後傷口所帶來的劇烈疼痛。 為了免除術前心中的憂慮不安,在與醫師討論各式止痛方案後,許小姐選擇於術前施打長效止痛針。沒想到手術第二天她便能自行下床、走動進食,開刀傷口處只感覺到輕微悶脹,48小時後便順利出院回家休養,一週後便恢復正常生活作息,返回職場上班。與以往剖腹產術後,需住院5至7天相比,明顯提高術後復原速度。 長效止痛藥新選擇 較傳統嗎啡藥物副作用少 收治許小姐的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醫師指出,傳統術後止痛方式,會使用短效止痛針或嗎啡製劑自控式止痛系統(PCA)避免疼痛問題。前者因為是短效藥物,患者需忍受多次注射,後者嗎啡用藥止痛效果不錯,但卻常有噁心、嘔吐、腸胃蠕動變慢引起腹脹及便秘等副作用。而新型長效止痛藥因作用於不同受體,止痛效果與嗎啡相同,但副作用輕微,時效長達一週,大幅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 中山醫院推動「無痛醫療」 有助術後快速復原 早自1990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即宣告「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此後「疼痛治療」與「無痛醫療」也成為醫界共同努力的目標。而一向以人文關懷與精緻醫療著稱的台北中山醫院,非常重視這項被國際醫療評鑑聯合委員會(JCI)視為評鑑標準的項目,期望營造無痛醫療的環境,使患者術後能快速復原、提早出院,同時也能減低醫護人員的負擔,增加醫院的效率,讓醫療、健保資源都能得到最佳的善用。 對此,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世明指出,國際2018十大醫療創新之一的強化術後復原(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內容包含術前、術中、術後等醫療觀念革新,例如縮短術前空腹、避免灌腸、減少輸液等。其中疼痛控制更是重要的一環,呼籲醫界使用替代藥物取代鴉片類止痛藥物的使用,因為無痛醫療的推行,不僅可傳達民眾對待「疼痛」的正確觀念,更有助於實踐ERAS的目標。在未來,台北中山醫院也將秉持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持續於專業創新,提供民眾最優質的無痛醫療服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292/

居住郊區嚴重精神疾患 遠距醫療頻率多一倍

居住郊區嚴重精神疾患 遠距醫療頻率多一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遠距醫療服務需不需要擴大呢?國外研究發現,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高出1倍以上,此研究已刊登於期刊〈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 此研究根據2004-2014年美國醫療保險Medicare論量計酬申報資料,分析居住在郊區,且罹患任何一種精神疾病,或是嚴重精神疾病的被保人,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釐清美國國會以及許多州議會是否應該擴大民眾獲得遠距醫療的機會。 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使用遠距醫療頻率高 結果發現,使用遠距醫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平均每年增加45.1%;進一步分析發現,居住在郊區的精神病患中,每100名有5.3人次使用遠距醫療,而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增加至每100名有11.8人次。 美國逾9個州 使用遠距醫療達25人次 研究也發現,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從2014年的資料顯示,超過9個州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超過25人次;然而,卻有4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完全沒有精神病患使用遠距醫療。 遠距醫療法規友善 使用頻率較高 研究者表示,與患有精神疾病的族群相比,使用遠距醫療的一般族群通常年齡小於65歲,而這些族群被納入Medicare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失能或是居住在相對貧窮的社區。另外,有通過《Medicare遠程醫療平價法案》(Medicare Telehealth Parity Act),以及對於遠距醫療的法規較為友善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比例也較沒有立法的州較高。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李若綺 2.參考文獻:AteevMehrotra, et al. Rapid Growth In Mental Health Telemedicine Use Among Rural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ide Variation Across States. Health Affairs.2017; 909-917.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