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鼻塞過敏皮膚癢難入睡 中醫體內除濕清熱妙招

鼻塞過敏皮膚癢難入睡 中醫體內除濕清熱妙招#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早上起床噴嚏打不停,能停下來時卻又鼻塞或鼻水流不停,忽冷忽熱的天氣讓許多人的過敏特別嚴重。台北市一名國中三年級的男學生原本就有過敏體質,壓力一大還會合併蕁麻疹發作,全身發癢夜晚也睡不好,嚴重影響白天學習專注力與體力;中醫診所台北院區副院長吳依凡中醫師說明,以中醫觀點,肺主皮毛,肺臟宣發衛氣於皮表,所以皮膚與肺可以說是排泄的出口,當身體寒濕重又排泄不佳,鼻子與皮膚就開始出現狀況。 清熱利濕藥物排除寒濕 持續暖脾胃利水通經絡 吳依凡中醫師進一步說明,這位男同學除了本身是過敏體質外,運動後又喜歡喝大量冰飲解渴,而肺與大腸相表裡,冰飲加重了腸胃的寒氣,當學校每週的小考來臨,壓力一大、熬夜,蕁麻疹就馬上發作,身體更加虛熱。 吳依凡中醫師一開始以清熱利濕的藥物如苦蔘根、牡丹皮等藥物,先排除他體內嚴重的寒濕狀況,兩週後回診,虛熱狀況穩定,蕁麻疹發作的次數與天數也改善,再調整以苓桂朮甘湯為主,持續清熱調理,茯苓、白朮可讓腸胃功能恢復暖脾胃,加入桂枝利水通經絡,治療後蕁麻疹與鼻過敏的狀況大幅改善,目前只須每月回診追蹤並調理體質,上課與睡眠都回復正常。 迎香穴常按可緩解鼻塞 薑茶不建議長期飲用 台灣鼻過敏患者非常多,加上空汙嚴重時,發作越發厲害,吳依凡中醫師建議,按摩鼻旁的迎香穴可以稍微緩解鼻塞的症狀,按摩時朝著鼻根推,以有痠脹為宜,飲食方面須避免生冷寒涼、減少造成身體寒濕的成分,也可減輕鼻過敏發作的頻率。 另外,這幾天天氣轉冷,很多人會飲用薑茶,但是,吳依凡強調,小孩大多屬純陽體質,體內的先天陽氣非常旺盛,如果飲食太多熱性的薑,有可能會過於燥熱而導致大便乾燥,或者過於躁動影響睡眠;而大人因為身體狀況比較複雜,通常是寒熱交雜,即使是表現偏寒濕的過敏症狀,也不建議長期飲用薑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136/

住院應「少下床多休息」嗎?你錯了!

住院應「少下床多休息」嗎?你錯了!#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醫院施行防跌措施,無法降低跌倒事件的發生,還可能導致「出院症候群」,造成病患出院後,更容易跌倒而再次入院;反倒是多鼓勵病人下床走動並復健,更能縮短住院天數。研究已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 醫院怕病人跌倒 施行防跌措施 2008年起,美國聯邦醫療保險不再支付病人在院內跌倒所產生的醫療花費;2010年,美國政府對未能有效防止院內意外事件發生的醫院施予罰金,大部分醫院開始制定防跌措施,例如安裝警鈴,不僅增加病患心理壓力,也增加護理人員工作負擔。 導致出院症候群 病人易跌倒再住院 限制病人活動,真的能有效防跌嗎?根據一份澳洲6家醫院進行的研究顯示,現行醫院使用的預防跌倒措施,並無法降低院內跌倒事件的發生。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內科醫師馬修・格蘭登指出,限制病人行動的策略,可能導致「出院症候群」(posthospital syndrome),當病人在院內缺乏活動,在出院短期間內,更容易發生跌倒並再次入院。 另一篇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的研究,將65歲以上、共100位的住院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每天進行15至20分鐘的特別活動訓練,並要求病人記錄下床走動的頻率;另一組病人,僅要求病人記錄訪客及醫療人員進出的次數。 住院多復健 縮短住院天數 伯明翰阿拉巴馬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副教授辛西婭・布朗指出,研究發現出院,住院期間不太活動者,出院活動功能變差,例如一位老人在住院前,每周可以自己進城1至3次;出院後,每周進城不到1次,而且每次都要撐著柺杖。其他研究也發現,在院內接受復健,可以縮短住院天數、減少日常活動功能的喪失、減少6年內住入療養院機率等。 多下床活動 降低再次住院率 辛西婭・布朗副教授表示,隨著愈來愈多臨床研究顯示,「住院時病人要待在床上好好休息」的觀念需要被打破,同時醫療機構應規劃適合住院病人的活動,或是復健流程,不但節省病人再次入院的醫療花費,也能改善病人未來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莊昱哲 2.參考文獻:Growdon ME, Shorr RI, Inouye SK. The Tension Between Promoting Mobility and Preventing Falls in the Hospit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4, 201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7.0840 3.參考文獻:Brown CJ, Foley KT, Lowman JD, MacLennan PA, Razjouyan J, Najafi B, Locher J, Allman RM. Comparison of Posthospitalization Function and Community Mobility in Hospital Mobility Program and Usual Care Patie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2016;176(7):921-92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1870 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5.《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022/

醫療團隊如家人 攜手治療肺癌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醫療團隊如家人 攜手治療肺癌同時提升生活品質#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天拉肚子20多次,這真的很痛苦,就算治療再有效,副作用也讓我吃不消啊!」有些晚期肺腺癌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面臨了這樣的難題。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醫師江起陸表示,目前治療晚期肺腺癌的方式 有化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化療屬於亂槍打鳥的模式,會去攻擊到正常成長的細胞,像是腸細胞、骨髓等,因此會發生白血球下降、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免疫治療雖然已有研究證實有效,但台灣健保尚未給付。標靶治療,主要是利用藥物跟腫瘤之間存在一個「靶」的關係,因此在治療上較為準確。 晚期肺腺癌患者中,又以EGFR 基因突變類型居多,目前健保已給付三種標靶藥物可以選擇。江醫師指出,這三種標靶藥物治療效果差不多,但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的副作用強度各有不同。譬如,不可逆標靶藥物產生腹瀉、皮疹較為嚴重,腹瀉次數嚴重時可達到七次以上。 首份針對肺癌研究   第一代標靶藥物有效提升生活品質 江醫師強調,讓腫瘤縮小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讓病患在治療中,擁有生活品質,維持抗癌的信心。臨床上,有患者在服藥後,因為副作用影響到生活品質,導致病患自行調整劑量甚至停藥,結果病情反而惡化,後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江醫師提及一份首次針對台灣肺癌患者,接受 EGFR標靶藥物治療下的生活品質調查研究,發現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的患者,生活品質可能較好,研究中,有四成以上肺癌患者生活品質指標,例如胸悶、呼吸困難、及食慾不振等症狀,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 良好醫病溝通 為病人打造最合適治療方式 「其實,晚期肺腺癌最佳治療方式是團隊治療,而團隊包括病患、家屬、各科別醫師和個管師!藉由團隊的良好溝通,才能找到最能合適病患,維持病患生活品質與抗癌信心的治療。」江醫師以臺北榮總為例,胸腔部有專業醫療團隊與患者共同確認治療方針,還有個管師提供患者仔細的衛教資訊,並和病患溝通治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也提供聯繫資訊給患者,病患一有問題馬上就能找到人解決。 新一代標靶藥物 延長壽命與生活品質兼顧 以一線服用 EGFR標靶藥物的病患為例,目前研究,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9~12 個月後,約有五成會產生 T790M基因突變,導致抗藥性。這時,若能透過良好的團隊照護,提供合適病患的基因檢測,即時找出抗藥基因後,後續就有可能考慮持續用副作用小的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有希望在延長患者生命同時,持續維持病患生活品質,讓抗癌之路保有信心及尊嚴。江醫師笑道,「只有用對待家人的態度來照護病患,患者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835/

虛擬實境跑步運動 有效預防老人跌倒

虛擬實境跑步運動 有效預防老人跌倒#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為解決老年人出門運動的不便,「Exergaming」概念興起,將運動(exercise)與遊戲(game)結合,提升老年人活動的意願。國外研究也發現,虛擬實境跑步運動,降低老人跌倒次數,成果已刊登於《刺胳針》。 預防老人跌倒跨國研究 一項比利時、義大利、以色列、荷蘭及英國跨國研究,招募302名受試者,進行每周3次、連續6周的運動訓練,一組單純使用跑步機訓練,另一組加上虛擬實境,受試者可在螢幕上看到雙腳移動,在行走時不斷調整步伐。 虛擬實境跑步運動 老人跌倒次數下降了 研究者、特拉維夫蘇拉斯克醫院運動認知與流動研究中心實驗室主任阿納特・梅爾曼指出,經過為期6周的訓練,研究發現,虛擬實境跑步訓練組,6個月內的平均跌倒次數則從11.92次降到了6次。研究也發現,虛擬實境跑步訓練特別適合帕金森氏症患者,跌倒次數可下降將近60%。 虛擬實境運動 提升平衡感 另外一篇相關研究,蒐集了18篇虛擬實境遊戲研究,結果發現,一般傳統訓練比虛擬實境遊戲運動,更能增進老人的平衡感。巴塞爾大學運動訓練科學系拉爾斯・多納特推測,可能是因為傳統的訓練著重腰部的訓練,讓重心的轉移更為流暢,但虛擬實境遊戲的強度不足,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與完全沒有運動的老人相比,玩Wii的老人確實有更好的平衡感和運動能力, 虛擬實境運動可在家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虛擬實境運動確實具有降低跌倒發生的效用,除了訓練肌力及平衡感,同時透過模擬各種障礙物,訓練老人認知判斷能力,未來可望讓老人或其他容易跌倒族群在家中自行練習。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莊昱哲 2.參考文獻:Donath L, Rössler R, Faude O. Effects of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Exergaming) Compared to Alternative Exercise Training and Passive Control on Standing Balance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in Healthy Community-Dwelling Seniors: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Sports Med. 2016 Sep;46(9):1293-309. doi: 10.1007/s40279-016-0485-1. 3.參考文獻:Mirelman A et al. Addition of a non-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component to treadmill training to reduce fall risk in older adults (V-TIM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6; 388: 1170–82. doi : 10.1016/S0140-6736(16)31325-3 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5.《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017/

為什麼老人易跌倒?重心不穩是主因

為什麼老人易跌倒?重心不穩是主因#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老人跌倒的主因是什麼呢?加拿大研究發現,高達4成老人因重心不穩而跌倒,2成則是被絆倒,而過去熟知的滑倒,僅占了所有原因的3%,成果已刊登於《刺胳針》(The Lancet)。 研究收集200件錄影帶 研究者、西蒙弗雷澤大學生物醫學生理學與運動學系教授史蒂芬・羅賓諾維奇,收集加拿大2家老人療養機構,總共200多件跌倒通報事件,並調出監視錄影帶分析跌倒事件的類型,其中原因有重心不穩、被絆倒、撞到外物、滑倒等,以及跌倒當下的活動狀態,例如行進中、站立、準備起身等。 重心不穩是老人跌倒主因 結果發現,老年人最常見的跌倒原因是重心不穩,高達4成,其次是被絆倒,占2成,滑倒占僅0.3成;而跌倒當下狀態,以站立最為常見,占了2成5。史蒂芬教授說明,重心不穩可能是步態終止時突然跌倒,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行走途中身體突然僵直,又或是行走時軀幹晃動太大而跌倒。 環境隱藏跌倒潛在危險 史蒂芬教授強調,此研究結果提供老人療養機構,重新審視過去被忽視的潛在危險,例如老年人很容易被桌椅腳絆倒,就需要重新規劃空間,而照護者也要特別留意老人活動時,周圍家具的擺放位置。 錄影分析跌倒原因 可有效預防 主導這份研究的「老年人傷害預防計畫」(Technology for Injury Prevention in Seniors, TIPS)於2015年再度發表,並根據錄影帶分析結果,提供預防老人跌倒的建議。赫瑞瓦特大學建築環境學院副教授瑞恩・伍爾里奇表示,利用結合錄影、照護者口述、跌倒者病歷、環境評估等資源,能夠找出跌倒者跌倒的主因,同時建立跌倒者慣有的行為模式,不過面對龐大的資訊整合則必須克服。 錄影可能侵犯隱私 瑞恩副教授提醒,療養機構利用錄影方式,可能牽涉隱私問題,且受試者在知道自己遭受監視後所產生的行為改變可能會影響研究的準確性,這些都是未來運用錄影紀錄分析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莊昱哲 2.參考文獻:Robinovitch SN, et al. Video capture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falls in elderly people residing in long-term car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2013; 381: 47-54. doi:10.1016/S0140-6736(12)61263-X 3.參考文獻:Woolrych R, et al. Using Video Captur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Falls in Long-Term Care. The Gerontologist. 2015; 55(3): 483-494. doi:10.1093/geront/gnu053  4.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5.《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016/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7016/

高壓環境藏隱「憂」 1+1藥物有助擺脫重鬱

高壓環境藏隱「憂」 1+1藥物有助擺脫重鬱#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有位52歲王先生,退休前是一名法務人員,專門負責死刑犯的相驗工作,因工作關係,必須參與死刑犯槍決的過程。近幾個月,每當夜晚入眠時,經常會浮現犯人接受槍決的畫面,導致惡夢連連,感到焦慮心慌,不時還會出現頭痛、呼吸不順、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害怕人群等症狀;同時父親又罹患失智症,必須身兼照顧責任,壓力難以負荷,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工作、家庭兩頭燒 爆發憂鬱危機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詹仁輝表示,憂鬱症患者常會整天情緒低落、不想動、不願說話;病情加劇時,可能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病症狀,而當憂鬱症狀嚴重持續兩週以上,就可能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 上述患者王先生在就醫求診後,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合併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外在壓力事件影響,或家族遺傳體質,導致嚴重憂鬱影響工作,或是社交功能退化。 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有助改善症狀 詹仁輝主任依據王先生病況,起初先給予抗憂鬱劑藥物治療,但經過一個月的療程,症狀並沒有好轉;經評估及溝通後,建議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而其作用機轉為調節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物質,能夠促使憂鬱症狀緩解。 王先生經由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後不久,睡眠狀況改善,不再做惡夢、失眠,病情得以穩定控制,只需規律回診追蹤。詹仁輝主任補充,通常會視病人的嚴重度來選擇不同的藥物搭配,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可視患者狀況盡早輔助使用。 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讓心不憂鬱! 詹仁輝主任表示,現今社會,因許多民眾對憂鬱症的不了解,抱持著「只有腦袋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去看心理醫師」的歧視及誤解,因次延誤就醫,引發憾事。其實憂鬱症猶如感冒,身體感冒就去看醫生,心理感冒也是如此,應該趕緊就醫,遵照醫師指示用藥,病情就能獲得控制。 除了醫師給予的治療外,平時對於壓力的轉移也很重要!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就易引發憂鬱情緒,應藉由適度的休息與放鬆,將負面的情緒轉移;另外也能學習腹式呼吸法與肌肉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990/

中年男吸菸又嗜酒 糖尿病釀禍險失明

中年男吸菸又嗜酒 糖尿病釀禍險失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台中一名男業務員時常交際應酬,養成抽菸、飲酒的習慣,最近出現視力下降的症狀,他原以為是業務繁忙導致眼睛疲勞,直到某次伸手只見手影,才察覺事態嚴重,趕緊就醫檢查;沒想到才44歲就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且出現眼睛黃斑部水腫併發症,險些失明! 控糖不佳 小心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傷視力 負責收治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張集皇醫師說明,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發炎的疾病,而飲酒、嗜喝含糖飲料者都是高危險族群。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液中血糖濃度過高,易造成血管壁破壞,進而引起組織滲漏、出血,甚至缺氧,這時血管壁就會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繼續破壞視網膜及感光細胞,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失明。 透過張主任詳細的眼底檢查後,上述患者的左眼確診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不過因新生血管過多,若直接眼內注射治療效果恐不彰,建議合併手術清除過多的新生血管纖維,再搭配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患者左眼視力才逐漸恢復,得以重回工作崗位;他也極積控制血糖,並戒除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一步惡化。 糖尿病友要慎防視網膜病變 應定期眼底檢查 張集皇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最終都可能面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發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根據國外研究顯示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的4~5年,約10%會出現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的同時,就有20%的患者已有視網膜病變,因此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現時,就應趕緊至眼科做第一次眼底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喪失視力。 張主任補充,因眼底黃斑部積水,病患初期視覺感光度會變差,視野顏色會變淺,不過一般人不易察覺,大多要到雙眼視力下降、模糊,視線有黑影、扭曲變形,才會求醫。在眼科,臨床上多以螢光眼底攝影及眼底光學斷層掃描(OCT)檢查,再經由醫師判斷黃斑部水腫的型態,對症下藥,提升治療成效。 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可改善黃斑部水腫 張集皇主任說,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患者應積極治療,目前已有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可改善黃斑部水腫,視力回復機會大,相較於傳統雷射治療,可避免細胞永久性傷害。不過,張主任也說明,每位患者治療方式不同,應以視力下降程度、侵犯範圍及嚴重程度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張集皇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務必控制血糖,且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可減低罹患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發生,此外也要注意血壓、血脂,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974/

解黑便、虛弱到無法行走?可能是這種藥造成

解黑便、虛弱到無法行走?可能是這種藥造成#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70歲年長者過去曾腦中風,一直用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預防中風復發,有一陣子突然非常虛弱,連走路都沒力氣,甚至解出黑便,家人趕快陪他急診,檢查發現,原來是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造成胃出血,導致這一連串現象,經過緊急治療、休養,改變用藥,情況才逐漸改善。 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有效降低中風機率 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料顯示,每5名熬過腦中風而存活下來的民眾中,會有1人在5年內產生第二次腦中風,一旦中風,很可能就失能、失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科專任教授、腦中風中心主任趙雅琴表示,曾經發生中風的患者,無論是腦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往後再次中風機率都比一般人高,因此必須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讓血液循環保持通暢,才能有效降低再次中風機率。 傳統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主,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趙雅琴主任分析,阿斯匹靈是第一線用藥,目前使用阿斯匹靈預防中風的患者還是佔多數,這類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雖然可降低中風風險,但根據臨床觀察,約十分之一的用藥患者可能產生輕重不等副作用,其中年長者、腸胃不好、胃潰瘍、亞洲人、有氣喘等過敏體質族群更容易出現用藥不良反應。除了阿斯匹靈,也有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供選擇。 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 腸胃出血、腸胃不舒服 阿斯匹靈常見副作用包括腸胃道出血、腸胃不舒服、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等,有些副作用是可以忍受,但如果嚴重胃出血,患者很可能解黑便,或變得極度虛弱,上述70歲年長者就是這樣的情況。患者一出現嚴重胃出血,必須進行照胃鏡、輸血等緊急處置,此時也要暫停使用所有抗血小板藥物,才能避免胃出血惡化。 趙雅琴主任指出,與阿斯匹靈相比,新型抗血小板藥物雖然也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副作用出現比率、輕重程度相對輕微許多,患者若使用阿斯匹靈而出現副作用、不舒服症狀,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換藥,或尋求其他改善策略。 趙雅琴主任提醒,雖然阿斯匹靈可能產生出血等副作用,但民眾千萬不要一出現不舒服就自行停藥。一旦自行停藥,中風風險就會大幅增加。趙雅琴主任也叮嚀,中風高風險群想預防中風,除了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飲食也要盡量清淡、適度運動,重點是不要抽菸。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95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