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家中寶貝燒燙傷怎麼辦?緊急處置SOP這樣做

家中寶貝燒燙傷怎麼辦?緊急處置SOP這樣做#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小孩燙傷的事件時有所聞,居家生活中常見的設備,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造成傷害的利器。無論是剛學會爬行的小嬰兒,或是已經能行走的兒童,因活動力強、好奇心重,只要家長稍不注意,就可能不慎打翻熱水、誤觸火源、熱源,造成肌膚損傷;此外,也有許多人為疏忽的情況,像是在幫嬰兒洗澡時,沒注意到水溫,而使身體灼傷,甚至因為家中物品放置不當,增加燒燙傷兼砸傷的機率。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些不慎造成的傷口,都令父母膽顫心驚,在面對家中寶貝的傷口時,如何才能減緩疼痛,且不留下影響肌膚美觀的疤痕呢? 如何判斷燒燙傷的深度及面積? 整形外科醫師陳建良說明,不論大人或小孩燒燙傷,都是依照燒燙傷嚴重程度分為ㄧ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等。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莫過於一度燒燙傷,如誤觸熱鍋或曬傷等,皮膚表層會出現紅、腫等現象;淺二度燒燙傷通常是表皮層及真皮表層都受傷,會發紅、產生水泡,會留下些許明顯疤痕;深二度燒燙傷則因傷及表皮層及真皮深層,且會有明顯的疤痕;三度燒燙傷因連皮下組織都一併受傷,外觀會呈現黑或白的痂皮,甚至可能造成關節功能障礙。 不怕傷後留疤 把握「沖、脫、泡、蓋、送」急救原則 陳建良醫師說明,疤痕的產生與嚴重度,通常會受到燒燙傷第一時間的處置影響,因此若不幸發生燒燙傷的情況,第一時間應進行「沖、脫、泡、蓋、送」的步驟。「沖」是迅速使用介於10-20度間的流水沖、浸泡傷口處,降低熱傷害造成疼痛;「脫」是待受傷部分浸濕後,小心翼翼剪去衣物,千萬不可硬扯,避免水泡破裂,造成肌膚傷害;「泡」是將傷口浸泡在水中15-30分鐘,以減緩疼痛;「蓋」利用乾淨的布覆蓋患部,避免傷口細菌感染或失溫;「送」立即將兒童送至鄰近具有燒燙傷中心或整形外科的醫療院所,對於後續的治療、美觀才會有較完整的醫療照護。 敷料這樣選 預後效果佳 針對小面積的燒燙傷處置,陳建良醫師建議,若是一度輕微的燒燙傷,可使用抗生素藥膏或蘆薈膠,減少發炎機率;若是產生水泡的淺二度,則應以消毒過的器具戳破,並維持皮膚完整性,接著以水凝膠、海藻膠、藻酸鈣等敷料,讓傷口保持濕潤,使用適當的敷料進行傷口照護,才能好得更快;而深二度及三度燒燙傷,多需要進行清創、植皮,將功能障礙及疤痕等後遺症減至最小,所以會以藥膏為主。此外,在傷口癒合過程中,一開始滲出液較多,所以應選擇吸水力較強質地敷料,換藥次數則依滲出液多寡進行更換,受傷的前三日,最好一日更換二次,隨著傷口復原狀況遞減更換敷料。 預防勝於治療 電灼傷恐成當前趨勢 陳建良醫師提醒,學齡前兒童因無法辨別環境中的危險物品,若是家長疏於居家安全防護措施,恐讓家成為最危險的第一現場;加上現今3C產品發達,臨床上也開始出現不少幼兒將電器用品的插頭拔下,一口就往嘴裡塞,造成口腔受傷的案例。因此,待冷卻的熱液、電器或者家具等,最好放置在兒童不易拿取的地方,或者加上保護裝置,才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773/

不舉與攝護腺肥大難兄難弟 正確就醫重返性福

不舉與攝護腺肥大難兄難弟 正確就醫重返性福#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小張是南科某科技大廠的工程師,薪水不錯,但工作時間超長,壓力沈重,上班時必須穿著防塵衣,因為穿脫不方便,所以經常會憋尿,沒想到卻忍出問題來,除了慢性攝護腺炎,還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在妻子面前抬不起頭來,而今年才三十六歲。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林明鴻表示,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疾病屬於難兄難弟,也就是得了這個病,也可能附送另一個疾病。據統計,逾7成勃起障礙者同時伴隨攝護腺肥大困擾,至於攝護腺肥大者要比一般男性罹患勃起障礙機率高近3倍。  林明鴻醫師指出,過去攝護腺肥大等下泌尿道疾病,以中老年人為主,大部分集中在五十歲以上,年紀越大,比率越高。至於勃起功能障礙,也是如此,隨著年齡增加,不舉、陽痿的比率也隨之增加。  除了年齡因素之外,這兩項令男性困擾、難以啟齒的疾病還包括了四個共同的致病機轉,動脈硬化造成組織缺血、一 氧化氮不足、新陳代謝症候群(高血壓)與交感神經過度活化等。  現代生活、工作壓力大 男性共病年輕化 林明鴻醫師表示,近年來,男性兩大共病族群出現了年輕化趨勢,門診觀察發現,問題出在於壓力沈重、缺乏運動,以小張為例,在科技大廠擔任工程師,年薪超過百萬,人人稱羨,但工作壓力之大,確實一般人難以想像。  熬夜加班,已是家常便飯,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上班時不太喝水,也常憋尿,因為穿上防塵衣,想上廁所,就得先脫下笨重的衣服,如廁後再穿一次,相當麻煩。  長期下來,引發慢性攝護腺炎,下泌尿道肌肉緊繃,無法放鬆,以致出現類似攝護腺肥大症狀,夜尿、頻尿、尿不乾淨等問題,最慘的是,年紀輕輕的他在床上居然無法成為「硬」漢,家裡功課無法交差,與另一半感情越來越差。  林明鴻醫師強調,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勃起功能障礙與中風、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林明鴻醫師提醒年輕男性,再怎麼忙,也應該抽出時間運動,並找出適合自己的抒壓方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緊張壓力之下,例假日應遠離工作,盡量至戶外走一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768/

子宮肌瘤要不要開刀?醫:口服藥合併治療最有效

子宮肌瘤要不要開刀?醫:口服藥合併治療最有效#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可說是女性的「腹中大患」,台灣女性近5成都有子宮肌瘤的困擾,出現不正常出血、經期長、出血量大等症狀,甚至導致長期貧血,影響生活與工作品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指出,子宮肌瘤若是體積大、並造成貧血、壓迫膀胱或不孕等症狀,會需要搭配口服藥控制肌瘤大小,再開刀摘除肌瘤。 子宮肌瘤開刀治療 四項評估原則 長了子宮肌瘤到底該不該開刀治療,是有此困擾的女性最關心的問題。曾志仁副院長指出,評估是否該開刀治療有4點: 一、子宮肌瘤體積快速成長(一般需大於5公分以上),壓迫症狀明顯,影響到生活品質。 二、出血量大,出現貧血情形。 三、影響受孕。 四、有癌變疑慮時,就應考慮開刀處理。 子宮肌瘤治療選擇多 腹腔鏡效果佳 子宮肌瘤可依病人症狀,評估是否需接受藥物、手術治療,對於無症狀、肌瘤不大或是即將停經的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曾志仁副院長解釋,一般的子宮肌瘤治療有八種方法: 一、 子宮切除: 如果腫瘤有癌變可能,建議需要切除子宮。 二、腹腔鏡切除肌瘤:肌瘤在10 公分以內且不超過3 個子宮肌瘤,可採用腹腔鏡摘除肌瘤,保留子宮與生育功能。 三、開腹手術切除肌瘤:若腫瘤過大、顆數太多,為了考量縮短麻醉時間與減少併發症和意外發生,同時要降低肌瘤復發的機會,選擇開腹手術會比較安全適當。 四、其他治療方法包括血管栓塞術,透過栓塞阻斷供應肌瘤的血液,達到縮小肌瘤的效果,可以將子宮肌瘤縮小60%以上, 同時約90%的病人症狀會改善。  五、此外,也可以使用海扶刀治療(HIFU),這是來自中國的設備與技術,透過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消融肌瘤,論文報告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 六、也有針劑型的抑制荷爾蒙藥物,透過抑制荷爾蒙也可以縮小肌瘤體積約50%以上,但此藥有停經後症狀副作用。 七、如果肌瘤不大,症狀輕微,也可口服避孕藥物緩解症狀,一般都有很好的緩解不適效果。諸如以上各種方法,都可以明顯改善症狀,但子宮肌瘤是容易復發的腫瘤,病患日後須密切追蹤。 八、近年來醫學進步,治療子宮肌瘤第八種方式,就是使用新的口服藥物。 子宮肌瘤口服藥 合併治療預後佳 曾志仁副院長表示,新的口服藥物治療子宮肌瘤,腫瘤體積可有效縮小50%以上,症狀也改善近9成,成為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很好選擇之一,這不是荷爾蒙藥物,而是黃體素調節藥物,世界知名醫學論文建議可以先服用口服藥,縮小肌瘤,矯正貧血,再進行手術摘除肌瘤,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輸血,術後的預後佳,也可以減少復發,避免切除子宮。 子宮肌瘤是很多女性的隱患,影響健康甚大,婦女朋友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713/

失去方向感 恐是「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

失去方向感 恐是「大腦迷航症候群」惹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48歲的小廖(化名)是位大貨車司機,長期往返北高兩地送貨,工作時數長,忙起來連吃飯都在車上解決。偶爾精神不濟時,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經常腦中突然一片空白,造成多次下錯交流道,他都以為是年紀大記憶力衰退。上個月開車送貨時,一下交流道竟然完全失去方向,明明是熟悉的送貨路線,居然大腦出現關機而迷路,讓他內心深感不安。在老婆的陪同下就醫找精神科醫師檢查,經問診及進行多項儀器檢測後,評估是長期大腦過度疲勞,加上精神壓力大,罹患了「大腦迷航症候群」。 腦神經細胞受損 恐造成交通事故頻傳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許多人對身體疲勞與大腦疲勞難以分辨,以為睡覺、休息就可以改善疲勞症狀,卻忽略大腦也會疲勞。小廖因長期工作時間過長、生活壓力大,造成大腦出現疲勞,加上經常行駛於單調、重複景色的高速公路上,會加重腦部疲勞感,若沒有持續紓解腦部疲勞現象,長期就會損害到腦內海馬迴的位置細胞以及內嗅皮質的網格細胞,影響方向感。 根據研究顯示,位置細胞的功能是將新的環境及位置在腦中進行描繪,並將之儲存在記憶中,而網格細胞則是協助大腦在陌生環境中分辨方位,進一步評估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並產生一套心智地圖,就好像啟動電腦導航系統,自動找出接下來要前往的行進路線。當這兩個細胞遭受到干擾,或是長期疲勞而降低運作功能時,就會導致大腦對於環境路徑、方向、空間感的記憶喪失,若在開車行進時,輕則迷路找不到方向,嚴重可能因為應變不及引發嚴重的交通意外。 消除腦疲勞症狀 良好習慣養成最重要 楊聰財醫師說明,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有氣無力,或情緒常出現煩躁不安等現象,可能是大腦開始出現疲勞的症狀,應提高警覺並調整生活作息。建議每天至少6至8小時睡眠時間、多攝取深海魚油DHA或食用富含色胺酸的香蕉、黃豆等製品來保養大腦,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遵循333模式,也就是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至少130下,每天也提醒自己常保持微笑,提升正面能量,就能有效改善腦疲勞症狀。若是調整生活後仍無有效改善腦疲勞,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716/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治療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治療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在部分醫院、診所,有時醫療人員會運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不過;荷蘭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對改善慢性下背痛,幫助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嚴重下背痛 造成患者、社會很大負擔 當下背痛很嚴重時,患者可能失能,獨立生活能力大受影響,而這會對社會、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雖然醫界正廣泛使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卻少有高品質研究證據證實其效果。 為了進一步探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可否有效改善慢性下背痛,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學者以斯帖‧瑪阿絲(Esther T. Maas)與研究團隊分析3份隨機、臨床研究數據,含括荷蘭16家醫療院所,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慢性下背痛 背後隱藏許多原因 參與研究的患者都有慢性下背痛問題,也都對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而導致慢性下背痛原因可能來自脊柱、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等,也可能是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同時造成,或者也可能是椎間盤引起。 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都參加3個月標準化運動課程,必要時,也都獲得身心科、心理醫師協助。而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的患者多半只接受一個療程,但有患者最多接受3次療程。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改善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 681名隨機受試患者中,599人完成3個月追蹤,521人追蹤12個月。三項研究中,有兩項臨床實驗主要評估「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對薦髂關節、椎間盤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以及薦髂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合併造成的慢性下背痛是否有改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改善效果雖然有統計學上差異,但治療後三個月,患者疼痛強度改善情況,並不具臨床意義。 另一項研究數據則顯示,患者若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脊椎小面關節所造成的下背痛,幫助很有限,無論是臨床意義,或統計學意義,改善效果差異都不大。 研究還是有限制性 研究結果尚未有定論 研究作者認為,研究證據並不支持以「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上述病因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限制性,例如研究設計並非患者、醫師雙盲研究等,未來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對於「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效果才能有所定論。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Johan N. S. Juch, Esther T. Maas, et al.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 on Pain Inten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AMA, 2017; 318 (1): 68 DOI: 10.1001/jama.2017.7918 2.名詞解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是用一根長約15-20公分細針,在X光或超音波下定位進入腰部疼痛的部位,以特定波長與頻率和溫度做燒灼神經阻斷術,根據不同神經纖維,溫度可分為攝氏40至80度,攝氏80度會針對神經節部位,且燒灼的是感覺神經而不是運動神經。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83/

警覺易忽略的腰痛!恐因肺癌骨轉移

警覺易忽略的腰痛!恐因肺癌骨轉移#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50多歲的男性肺癌患者,在癌症治療完成一年後,某日突然出現腰痛,回診進行定期骨掃描後發現有轉移跡象,他大感不解,為何半年前定期骨掃描檢查並無問題,短短半年卻出現骨轉移? 沒症狀不代表沒事 定期檢查不「肺」吹灰之力保健康 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建中指出,從臨床上觀察,肺癌出現骨轉移的發生機率約為30%至70%,且從骨掃瞄時發現骨轉移到病患出現骨頭疼痛感,約需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由於肺癌骨轉移早期不會有特別的症狀,一旦症狀出現,可能已很嚴重,日後發生骨折的機率也高。因此,提高警覺、定期做例行性檢查、及早治療,是預防骨轉移的關鍵。」 骨轉移治療目標 一預防二緩解 針對骨轉移的治療目標,目前有兩大方向。林建中醫師表示,一方面是從預防來考量,目的在防止日後骨轉移發生時引發的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並避免骨折後需進行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也會評估疼痛程度給予適度緩解,以維持生活品質。 林建中醫師說,肺癌的治療除了控制腫瘤增長、延緩惡化所進行的手術、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外,也會一併考量因骨轉移所引發一連串的骨頭問題,因此建議肺癌患者每月施打一次保骨針,來抑制腫瘤所造成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骨質流失,以降低病理性骨折與骨骼相關事件的發生風險。 生活品質為重要考量 控制疼痛能增強治療意願 「前述肺癌骨轉移患者在施打保骨針後,疼痛症狀舒緩,之後又使用了新的標靶藥物治療轉移的腫瘤細胞,效果不錯;治療兩年後已經沒有疼痛困擾,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林建中醫師強調,雖然標靶藥物對於肺癌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其他的治療輔助,才能降低癌細胞對骨頭的破壞。臨床上可採用的保骨針可分成兩類,包括雙磷酸鹽與單株抗體兩種,其中單株抗體類保骨針已納入健保給付,對患者是一大福音。 林建中醫師提醒,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針對不同型態的肺癌都還是有許多健保藥物選擇,治療成效也都不錯,建議患者別放棄,勇敢抗癌。此外,在治療期間或結束後,要留意少提重物、復健或推拿力道、年齡較長的患者更要小心跌倒。當然,遵醫囑,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真正控制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79/

忙盲茫?歲末大餐這樣吃才「鎂」麗又健康!

忙盲茫?歲末大餐這樣吃才「鎂」麗又健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 現代人為了生活「忙、盲、茫」,在快節奏的庸碌生活中不斷勉強自己,常常身體不堪負荷卻不自知,等到發出警訊時才發現生活及身體早已失去了平衡。有效地補充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才能讓身體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而最重要卻又常被忽略的,就是礦物質「鎂」。其中生命之源的海洋深層水最貼近「食補」的概念,富含天然充沛的液態離子鎂及多種微量元素,市面更有方便攜帶的液態隨身包裝,高鎂低鈉的配比,讓民眾能夠即時補充自身所缺乏的礦物質元素,進而達到「鎂」麗人生。 鎂不足恐影響多項生理機能 營養師梁筠庭指出,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分為巨量礦物質與微量礦物質,「鎂離子」在人體常見的礦物質中僅次於鈉/鉀/鈣排名第4,卻緊扣人體DNA複製與蛋白酵素合成及交互作用維持生理機制!進而對於促進醣類代謝、穩定心血管功能、輔助神經系統訊號傳輸穩定等機能上功不可沒。反之,鎂缺乏恐導致三高、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問題,同時更影響鈣質吸收,造成骨質流失、神經系統傳導物質分泌異常等狀況發生。 補鎂該從何下手? 含鎂食物養分變少 深綠色蔬菜、堅果、全穀類的麩皮中,都是含鎂食物,但要吃多少量才足夠呢?梁筠庭表示,現代農業為了增加產量,耕種頻繁、採收期縮短、加上農藥與化肥的使用,作物產量雖然提升但土壤營養也貧瘠了,蔬菜應富含的礦物質及養分更大幅降低!所幸,遠離地表污染的海洋深層水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低鈉萃煉後的離子形態的深海礦物質,可以大幅提高腸胃吸收及人體利用率,達到健康鎂補充的效果。 潔淨海洋深層水 低鈉高鎂無負擔 現在表層海洋污染嚴重,保持潔淨的海洋深層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但真正能符合海洋深層水標準的國家寥寥無幾。經濟部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副主任黃子航指出,台灣東海岸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水質純淨,利用海平面600~700公尺以下的海洋深層水,最適用來精萃出「低鈉高鎂」的深海鎂水。人體組成與海洋深層水相仿,具有深海礦物鎂的液態離子鎂是最適合人體補充的型態。 年關近應酬多 隨身補鎂應戰 歲末年終的聚餐尾牙滿檔,又緊接春節團圓飯,梁筠庭提醒,現代人的飲食型態大魚大肉,吃進過多的動物性食物會造成磷攝取過多;而磷影響鎂的吸收,鎂又影響鈣的吸收,身體代謝環環相扣、盤根錯節,此時更應該補充鎂,讓身體回復到正常狀態,在應酬喝酒、吃大餐前後補充液態離子鎂的健康隨身飲,為自己的身體找回平衡,生活會「鎂」麗又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61/

要健康才性福 甩三高找回「雄風」非難事

要健康才性福 甩三高找回「雄風」非難事#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三十五歲的小陳,從事業務工作,為了業績,需與客戶應酬,經常熬夜,用餐時間不正常,三餐幾乎都在外面解決;因此,另一半很少下廚,樂得輕鬆,但小陳的床上功課不及格,卻是讓妻子笑不出來。 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江朝洋表示,最近幾年,性功能勃起功能障礙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原因與抽菸、喝酒、熬夜、慢性疾病等因素有關,其中又以慢性三高疾病的影響最大。 和「三高」有關! 勃起功能障礙年輕化 江朝洋醫師指出,年輕型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大都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問題,有些人則是體重過重或是肥胖,想讓床上表現變好,必須雙管齊下,除了服用壯陽藥物之外,還應規律服用三高藥物,妥善控制血壓、血脂、血糖。 這位小陳就是典型個案,另一半陪同就醫時,除了小小抱怨性愛表現越來越差之外,還提到了小陳患有高血壓、高血糖,但沒有好好地檢測及用藥,能不能按時交功課,還是其次,就怕罹患恐怖的心血管疾病。 臨床顯示,患有代謝性症候群的男性,比較容易提早出現勃起功能障礙,且發生率為一般人的三至五倍,大部分原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不運動、熬夜應酬、抽菸喝酒,以及高油高糖等飲食。 偏方不治本 就醫才能找回性福 江朝洋醫師表示,如果無法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只是服用民俗偏方、壯陽藥物,沒有找出病因,無法對症下藥,頂多只能救急,無法治本。就有一名四十多歲男性,從國中時期開始抽菸,上班後,菸癮更大,一天必須抽上兩包半的香菸。 該男子幾年前開始力不從心,試過了偏方,但效果不大,接受正規醫療後,確認抽菸是造成他陽痿的主因,想要小弟弟抬頭挺胸,必須先戒菸,但他卻認為,「抽菸比性愛重要」,不想戒菸。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擺脫雙重困擾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有效改善性功能障礙」江朝洋醫師說,如果覺得性愛品質變差,勃起時硬度大不如前,就應該盡快就醫,找出造成不舉的原因,如果是三高疾病所引起的血管性陽痿,就應規律服用三高藥物,多多運動,少熬夜、盡快戒菸。 江朝洋醫師建議,遵從醫囑服用藥物,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多吃蔬果,養成運動習慣,均衡攝取各類營養,來保養心血管、陰莖血管,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還能降低勃起功能障礙機率。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發現伴侶在性愛表現差強人意、大不如前,應盡速陪同就醫,江朝洋醫師強調,畢竟性愛在兩人感情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另一半合併三高疾病,更要敦促好好用藥,兩人才能走得長長久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63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