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乳」妳所願 抗癌「骨」起勇氣

「乳」妳所願 抗癌「骨」起勇氣#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蔡孟泓報導)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第一名,尤其是晚期乳癌病患有高達75%會發生骨轉移。一名年僅40多歲的女性,確診已是晚期乳癌,治療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腰椎,即使沒有疼痛症狀,但仍選擇積極治療,降低未來發生骨折的風險。 骨轉移引發疼痛、骨折 單株抗體有效緩解 收治該名女性的中山醫學大學乳房外科主任葉名焮指出,這名乳癌病患選擇積極治療,除了服用抗荷爾蒙藥物外,也接受注射單株抗體,同時合併電療;追蹤至今3年多,影像檢查無法偵測出癌細胞,病情控制良好。 葉名焮主任表示,腫瘤轉移到骨骼後,會破壞骨骼變得脆弱,容易引發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等症狀,往往造成患者生活不便,甚至影響存活期;而使用單株抗體能夠降低骨溶解程度,並且增強骨生細胞,對於被癌細胞吃掉的骨頭也具有重建作用。 每月注射一次保骨針 目前已有健保給付 葉名焮主任認為,腫瘤骨轉移的治療目標是緩解病人疼痛問題,延緩骨折相關事件,同時提高生活品質,建議每個月注射一劑保骨針,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根據研究顯示,連續注射18個月都沒有問題,能夠讓病人與骨轉移癌細胞和平共處,獲得較佳的生活品質。 乳醫整合門診照護 多科會診全人治療 為幫助乳癌病人增加生活品質、提升存活率,中山醫學大學提供乳醫整合門診照護。葉名焮主任指出,一旦確診罹患乳癌,由多科醫師會診,例如口腔外科、疼痛科、藥劑科、心理科、中醫科等,社工師也會提供Call out服務,隨時心理輔導,也就是全人治療,大幅提升病人醫療品質,即使罹癌也不用擔心、害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341/

洗腎易患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擬鈣劑治療成效佳

洗腎易患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擬鈣劑治療成效佳#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蔡孟泓報導) 慢性腎臟病患者(CKD)容易腎功能降低,導致礦物質與骨骼代謝異常,使得骨骼代謝轉換、礦物化,進而導致血管鈣化、骨質流失等病況;主要原因是鈣、磷、維生素D3、副甲狀腺素等代謝異常所致,而鈣、磷等異常所導致的血管鈣化,正是造成長期透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擬鈣劑(calcimimetics)藥物的問市,由於可有效抑制副甲狀腺素上升,同時降低血鈣、血磷的數值、減緩血管鈣化、避免開刀切除副甲狀腺,因而大幅提高病人存活率。 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在台舉辦 第2屆全球華人腎臟病學術大會及2017台灣腎臟醫學年會日前於台北萬豪酒店舉辦,亞太地區的腎臟科菁英們群聚交流腎臟醫學新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強調,華人人口眾多,醫師們在會中針對華人體質出現的疾病變化進行討論,並提出治療方法;其中對於不少透析病人容易罹患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SHPT),傳統的治療無法改善病人血管鈣化的問題,讓許多病人因為併發症死亡,所幸出現新藥「擬鈣劑」,可有效治療SHPT,減緩血管鈣化,提升病人存活率。 洗腎病人易罹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 盧國城理事長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功能降低,會導致體內的礦物質、骨骼代謝異常,副甲狀腺負責鈣、磷、維生素D等礦物質的代謝,因為患者腎臟代謝出問題,副甲狀腺也連帶受到影響。當副甲狀腺異常時,身體會發出「缺鈣」的警訊,轉由尋求骨頭中的鈣來補充,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血磷、血鈣數值過高,造成血管鈣化、骨質流失。 血管鈣化嚴重恐致命 盧國城理事長解釋,當身體認為體內鈣不足時,就會拼命在體內尋找鈣,進而出現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情況,從骨頭中析出的鈣散佈在血液中,造成血管鈣化。「血管鈣化會使得血管變得脆弱,發生在腦就可能會發生腦中風、發生在下肢就可能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截肢,這也是造成長期透析病患死亡的主因。」盧國城說。 擬鈣劑解決血管鈣化問題 對於血管鈣化,以往的治療方式會開維他命D給病人服用,但維他命D僅能抑制副甲狀腺亢進的情形,無法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盧國城指出,擬鈣劑的原理是讓身體認為體內的鈣已經足夠,不用再析出骨頭中的鈣來補充,如此一來就能避免病人骨質流失的問題;此外,也能讓散佈在血液中的鈣回到骨頭中,減少鈣附著在血管中的機會,不僅可調節副甲狀腺的功能,也能解決血管鈣化的問題。 高磷食物負擔大 醫籲食藥署增列食品標示 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陳金順指出,不少加工食品中會添加磷酸鹽作為防腐劑,造成食物中磷含量增加,但我國食品標示中卻未將磷列在食品包裝上,讓不少腎臟病患者無所適從,甚至在不自覺的情形下吃進過量的磷,對腎體造成負擔,陳金順表示腎臟醫學會正在努力推動,呼籲食藥署在食品標示的項目中增列磷含量;此外他也提醒,湯品經過烹調後,食材中的磷會流入湯水中,建議病人少喝湯,並可多補充維他命D。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325/

預防寶寶發生猝死症 謹記1歲前睡眠安全守則

預防寶寶發生猝死症 謹記1歲前睡眠安全守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根據統計,全世界的嬰兒猝死症之發生率約為千分之零點五到千分之三左右。美國兒科醫學會對於減少嬰兒猝死症,以及在睡眠安全上,有許多最新的建議準則,營造出安全的睡眠環境。這些準則到一歲前都適用。 一歲前寶寶 不論小睡或夜間睡眠都應仰睡 美國及台灣兒科醫學會多年來不斷宣導寶寶仰睡,降低了嬰兒猝死症的機會;有些家長會因為考慮寶寶的頭形而讓寶寶側睡,若是趴睡有危險,那側睡可以嗎?由於新生兒的肌肉成熟度尚不足,側睡的時候,有可能因為翻動,更容易讓孩子變成趴睡或窒息而造成危險。因此即使是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嬰兒,都應該要遵守仰睡的建議。 有些嬰兒在會翻身了之後喜歡趴睡,在這種狀況下,照顧者不需要刻意把孩子翻成仰睡,因為孩子的肌肉成熟度逐漸成熟。但是睡覺的空間中,要記得移除任何有可能造成窒息的物品,包括毛毯、枕頭、填充玩具、床圍。另外,若是寶寶在汽車安全座椅、推車或是背帶睡著了,也建議盡快將寶寶放置在安全的硬床上仰睡。 不論是嬰兒床或遊戲床 都必須是安全的硬床 不論是嬰兒床或是遊戲床,都應該備有硬的床墊及可以紮實服貼的床單。當將孩子放進去床上時,床單仍然是相當服貼且床墊不會陷下去。有些嬰兒床墊及床單宣稱可以減低嬰兒猝死症的機會,然而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研究數據證實相關產品確定有這些效果。但是若是這些相關產品是經過政府認證安全性,父母親仍然是可以使用這些產品的。 父母與寶寶在睡覺時 應同房間但不同床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在一歲以前,父母與寶寶同房間但不同床。睡著的寶寶建議被放置在靠近父母床鋪的嬰兒床或是遊戲床內。父母與嬰兒的同房間但不同床的建議,已經證實可以降低近50%的嬰兒猝死症,並且也比嬰兒與父母親同床共眠來的安全許多。睡著的嬰兒與父母同房間,也讓辛苦照顧寶寶的父母,在夜間餵食及安撫的難度上容易一些。 父母親與寶寶共床很危險 五原則應遵守 當需要餵食或安撫孩子的時候是可以同床的。當父母親準備要睡覺時,一定要記得把寶寶放回他自己的床上。如果父母親太過疲累而發覺自己有可能睡著的話,要先注意自己的床上有沒有可能會掩蓋住寶寶的呼吸道而導致窒息的物品。也要注意孩子會不會因為共床而體溫過高。 此外,若是寶寶1. 小於四個月大、2 .早產兒或是低體重兒、3. 照顧者是抽菸者、4 產婦在懷孕過程中有抽菸、5. 照顧者有服用安眠藥或酒精飲品的習慣 、6. 不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照顧者應該嚴格遵守不共床的原則。 奶嘴可降低嬰兒猝死症機會 不要仰賴市面生命跡象監視器 在寶寶睡覺的時候吸吮奶嘴,可以減低嬰兒猝死症的機會,有趣的是,就算是孩子睡著後奶嘴掉下來,依然是有幫助的,爸爸媽媽是不需要把掉下來的奶嘴放回去的。母乳寶寶則是建議母親在親餵新生兒2至3週後,再試著給寶寶奶嘴。至於配方奶寶寶,則是隨時可以在寶寶睡覺時使用奶嘴。 市面上現在有一些監視器販售,宣稱可以偵測寶寶在睡覺時的生命跡象。因為現在沒有足夠的研究證實這些機器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機會,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不建議仰賴這些非醫療等級的監視器。(文章提供/怡仁綜合醫院禾馨婦幼中心兒科主治醫師周彥怡)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312/

痔瘡緩動刀!加上口服藥物多管齊下控制效果更好

痔瘡緩動刀!加上口服藥物多管齊下控制效果更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痔瘡可說是現代文明病之一!需要久坐久站的上班族、手機族,長期有便秘困擾及產後新手媽咪等族群,都是痔瘡發作的高危險群。近期南韓藝人李洪基就因痔瘡復發,為儘快復原,就醫進行手術。然而,許多患者長期受痔瘡所苦,但又害怕開刀引起的痛苦及風險,因此一拖再拖。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吳昌杰表示,現在有新推出的口服藥物,配合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使用肛門塞劑及痔瘡藥膏,相輔相成之下,可更有效減緩痔瘡引起的不適感、腫脹與出血等症狀,因此可減緩需要手術治療的急迫性。 肛門周圍組織受壓迫充血 小心痔瘡大爆發 痔瘡形成原因主要是局部反覆的壓迫、充血與水腫,加上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結締組織會老化,組織也會鬆弛失去彈性,如同肌膚會產生皺紋一樣,使得痔瘡惡化,產生症狀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肛門有搔癢、疼痛、異物感,或因黏膜及皮膚過度腫脹而突出肛門導致脫垂,甚至排便時有出血等現象,都是痔瘡常見症狀。痔瘡雖不會病變,但若放任不管,持續嚴重腫脹或長期出血,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慢性貧血之可能。 口服藥搭配藥膏、塞劑 可有效緩解痔瘡症狀 痔瘡的治療方式,是依症狀及嚴重度而不同。若被診斷為第一、二級輕度痔瘡,多半只須調整生活、飲食,並使用藥膏與塞劑便可緩解症狀;但若是第三、四級中重度痔瘡,往往靠藥膏與塞劑的效果較差,部份病患就需要手術治療來控制,但是大多數人的痔瘡症狀非到萬不得已,都不敢接受痔瘡手術,因術後恢復期的痛苦及不便常讓患者苦不堪言。 吳昌杰醫師提及,現在的新型口服藥物成分是天然的類黃酮苷萃取物,過敏及副作用比例極低,也不會累積在病人體內造成負擔,即使病人長期服用也較為安全,該藥物可增加靜脈通透性而能改善血液循環,與痔瘡藥膏或是肛門塞劑同時使用,可以更快速且有效達到症狀緩解作用,減緩痔瘡惡化;吳昌杰醫師分享,臨床上,不論在治療急性痔瘡發作,或是痔瘡手術後持續使用此藥物,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欲終止痔瘡惡化 生活型態需徹底改變 吳昌杰醫師也提醒,痔瘡治療無論是使用口服藥物、藥膏、塞劑,或是不得已需進行手術,即使症狀舒緩後,仍不可大意,平常須注意避免刺激肛門口造成充血狀態,也就是說,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避免過度攝取辛辣、刺激及上火食物與酒精飲料,勿長時間久坐、久站並適時運動,才能真正減少痔瘡惡化或復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292/

三高不控制!婦人險當三寶撞人才知「眼中風」

三高不控制!婦人險當三寶撞人才知「眼中風」#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三高不控制除了中風之外,也有可能導致視網膜靜脈阻塞,就是俗稱的眼中風。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平時並未吃藥控制血壓、飲食不忌口,出現右眼視力模糊的況狀,她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老花眼,直到開車差點撞到行人,才發現右眼下方出現黑影遮蔽視線。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提醒,若發現看到黑影、畫面空缺等疑似眼中風的情形,應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 無視高血壓! 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視力模糊 不少人退休後就開始過著遊山玩水的生活,發展自己的興趣,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婦人熱愛手工藝,也時常開車出遊,視雙眼為第二生命。但她未按時服用降高血壓藥物,飲食葷素不忌,導致微血管壓力升高、循環不良,出現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症狀。婦人右眼視力模糊,卻以為自己是老花,直到自己開車差點撞到人,才發現原來右眼角下方已有黑影遮住視線,趕緊就醫求助。 眼中風導致黃斑部水腫 嚴重恐視力下降 負責收治婦人的的陳珊霓主任指出,婦人出現視力模糊的情形已經1個月,經過OCT(光學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婦人出現嚴重的黃斑部水腫,黃斑部厚度是正常人的2倍,確診為「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BRVO)」。陳珊霓主任解釋,分支視網膜靜脈會造成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由於無痛感,僅出現視力空缺、模糊或看東西扭曲的情形,常讓患者輕忽,延誤治療而導致視力下降。 眼內注射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治療 陳珊霓主任表示,過去會以雷射、類固醇治療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續發黃斑部水腫,但治療副作用多,恐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讓不少醫師裹足不前。新型抗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Anti-VEGF)新藥出現,能抑制不正常新生血管的生長、減少視網膜積液滲漏,大幅提升治療成效。患者往往透過眼內注射的方式治療,症狀就能得到改善,且此要經申請通過後可獲健保給付,無疑減輕患者一大負擔。 眼中風非三高患者專利 陳珊霓主任指出,三高患者並不只是會導致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年齡增長、抽菸、過度飲酒,都可能導致血管阻塞,甚至會引起眼中風。民眾除了平時控制三高外,飲食也應遵循少油、少鹽、多蔬果的原則;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才能守護靈魂之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265/

子宮頸癌年輕化 施打預防疫苗應趁早

子宮頸癌年輕化 施打預防疫苗應趁早#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衛福部103年癌登報告統計,子宮頸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8位、死亡率第7位,平均每年約新增1,500名患者,有600多人死於子宮頸癌。而在全球,子宮頸癌為婦女第四大常見癌症,每年約新增50萬例個案,甚至造成26萬人死亡,顯見子宮頸癌威脅性不容忽視。 性行為年齡提早 年輕女性罹子宮頸癌風險增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aiwan Immunization Vision and Strategy, TIVS)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子宮頸癌主要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所引起,引起癌症的潛伏期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近年來在子宮頸抹片檢查與疫苗施打雙管防治下,國內罹癌人數顯著降低;但隨著性行為發生年齡層提早,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也逐漸攀升。 及早施打疫苗防範 12至14歲年輕女性最適合 女性終其一生約有8成機率感染HPV病毒,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對於未有過性行為及未受到HPV病毒感染的女性預防效果最好。這類疫苗可以施打在9至26歲的年輕女性,而國內建議最適合接種的是12至14歲的年輕女性,才能防範於未然。 子宮頸癌疫苗是預防性疫苗,而非治療性疫苗,安全性相當高。目前國際上重要衛生機構如:國際婦產科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美國疾病管制中心(US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歐洲藥物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皆對子宫頸癌疫苗的安全性持肯定態度,也建議持續接種計畫。 HPV疫苗安全性高 有疑慮應洽詢醫師 李秉穎醫師說,先前國際媒體曾針對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出現特殊副作用進行報導,以日本發生疫苗注射後慢性復發性疼痛為例,當時各國際衛生組織調查後發現,其實這是一種類似暈針的心理反應,常見於青少年女性。誘因是對打針的嚴重畏懼,在注射後轉化成各種身體症狀如:頭暈、噁心、嘔吐、呼吸急促、慢性疼痛、肢體麻痺、短暫失明或肢體抽動等,在醫學上稱之為「心身症」。2009年台灣大規模接種H1N1新型流感疫苗時也曾發生多例,通常1、2天至90天左右會完全恢復,因是心理過度緊張引起的症狀,與施打的疫苗本身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實質上的傷害。 李秉穎醫師提醒,民眾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前若有疑慮,可先向醫師諮詢及評估狀況;施打後如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紅、搔癢或發燒、噁心、暈眩等不適症狀,應儘速與醫師聯繫,進一步釐清原因。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242/

乳癌骨轉移 醫:積極治療存活逾十年

乳癌骨轉移 醫:積極治療存活逾十年#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民國103年台灣十大癌症中,乳癌發生率為台灣女性癌症之冠,而其中更有高達六至七成乳癌患者發生癌症骨轉移,造成骨頭痠痛、病理性骨折,甚至癱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整體存活期。許多患者在聽聞癌症轉移的情形後,自暴自棄認為人生從此沒有希望,台北慈濟醫院外科部張耀仁醫師說明,現在癌症用藥日新月異,骨轉移的病友無論是荷爾蒙治療、化療甚至標靶治療,都可以合併單株抗體保骨,減緩骨質惡化的問題並降低疼痛感,多數患者都能達到良好的控制。 女性健康頭號殺手乳癌 骨轉移機率較它癌高 在台灣,乳癌好發於40到50歲的女性,相較於歐美國家,罹癌患者平均年齡小了近十歲;因此,乳癌在台灣更需要及早發現並得到妥善治療與照護。張耀仁醫師說明,臨床病例中,以荷爾蒙受體陽性之乳癌患者最容易出現骨轉移,荷爾蒙治療的過程也會造成骨質流失,加重骨質健康的問題,因此保骨藥物即相當適合用於乳癌治療,抑制骨轉移和骨質流失的程度,避免發生骨骼相關問題。  與癌症共存 早期預防可有效降低骨骼相關事件 張耀仁醫師表示,癌症治療已經越來越像面對慢性病,乳癌的平均存活期長,在對抗腫瘤時,更應注意預防癌症轉移!隨著病情的發展,有六至七成會轉移至骨骼,因此在治療乳癌時,骨骼相關問題的預防也是療程的一大重點!建議病友定期施打保骨針來預防骨轉移引發的骨折或相關問題,延緩疼痛情形,積極治療以維護生活品質。  四十歲發現乳癌 積極治療已存活逾十年 張耀仁醫師分享臨床治療經驗,有一位女士在約四十歲時發現罹患乳癌,癌細胞並已轉移至骨骼,直到發生骨折開刀才發現是癌症骨轉移。她非但沒有因此絕望,反而配合醫師,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保骨針,阻斷被癌細胞刺激而過度活化的蝕骨細胞,緩解骨骼代謝失衡,維持骨質健康,至今已延續生命逾十年。 口腔衛生做得好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沒煩惱 在保骨針使用前,應特別注意口腔衛生問題,因此,張耀仁醫師提醒病友,在接受治療前,可先將口腔內問題處理好,如蛀牙、牙周病等,並在平時就加強口腔衛生!治療期間可補充維生素D3及鈣質攝取,平日多曬太陽以利骨質維持,才能加強保骨針的效果,順利補回骨本!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241/

生活忙又累!補充微量元素打造「鎂」好生活

生活忙又累!補充微量元素打造「鎂」好生活#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接近年底,不少公司行號業務量加重且應酬頻繁,讓每天辛苦生活的上班族更加忙碌勞累,此時更應該注意補充體內的微量元素、礦物質。礦物質「鎂」能讓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元素交互作用,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而海洋深層水中含有深海礦物鎂及多種微量元素,忙碌的現代人透過海洋深層水,補充自身缺乏的維生素、礦物質,改善生理機能,可讓生活不只是活著! 現代人飲食不均缺少礦物質 新陳代謝易出問題 現代人常處在高壓環境且飲食普遍不均衡,慢性病年齡層逐漸下移,僅管物質條件變好,但身體機能卻提早衰退。護理督導沈怡君指出,人體需要微量元素調節,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可從飲食攝取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作。礦物質除了肩負細胞組成必要角色外,還能肩負平衡身體滲透壓、激活細胞激素、順利傳遞神經衝動等重任。深綠色蔬菜、五穀類的麩皮都是「鎂食物」,但現在農業短熟程及過度耕種,土壤養份貧瘠導致蔬果內的礦物質含量遭稀釋,以致鎂缺乏,而讓現代人體內的礦物質攝取不足,生理機能因此變差。 「載體」形態影響礦物質吸收率 海洋深層水離子態吸收不易被破壞 沈怡君表示,鎂在人體內扮演輔酶的角色,讓維生素與礦物質能沒有阻礙地進行交互作用,這時鎂補充品的型態就相當重要。一般的健康食品、藥品均屬於人工化學合成物,需要腸胃進行一定程度的崩解、消化將化學鍵結破壞,才能讓內含成份被身體吸收;而由海洋深層水萃取的健康隨身飲,其中的液態離子鎂及微量元素比分子還要微小,能讓人體所需的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快速直接吸收,不易受到酸鹼體液(胃酸腸液)破壞而影響功效。 年底應酬多補鎂 緩解酒後不適 鎂有助於細胞分化、合成,年底將近,應酬跑攤在所難免,但酒後宿醉的不適,往往叫人後悔飲酒。補充鎂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幫助過量酒精排出,讓身體盡快回到平衡狀態,減緩宿醉頭痛、胃部不適等現象;此外,沈怡君指出,鎂也有助於鬆弛過度緊張的肌肉,自然放鬆因精神壓力造成的肌肉痙攣。 透析模技術過濾海洋深層水 萃取高鎂低鈉無負擔 海洋深層水中富含維生素與微量元素,但海水中的鈉卻會對人體造成負擔!經濟部東部深層海水創新研發中心副主任黃子航指出,台灣發展出專利透析膜技術,以特殊的透析膜層層過濾來自花東外海600~700公尺深的海洋深層水,達到「高鎂低鈉」的效果。經由低溫蒸煮濃縮,最終濾出適合人體補充的深海鎂水。 海洋深層水與人體組成相同 分子小、利於人體吸收 黃子航指出,研究發現,人體組成與海洋深層水型態相去不遠,精萃過的深層海水濃縮液,礦物質鎂水分子小、利於人體吸收;沈怡君亦表示,臨床上也證實,海洋深層水中的鎂,能促進皮膚細胞分裂(增生新細胞)、分化(促細胞成熟)的效能,建議民眾可以選擇方便隨時飲用含有液態離子鎂的健康隨身飲,可達到持續保健的效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623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