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開學後矮人一截!學童身材矮小怎麼辨?

開學後矮人一截!學童身材矮小怎麼辨?#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家的孩子有長不高的問題嗎?如果發現比同年齡的孩子還嬌小,或是身高一直長不高,最好是能及早就醫診治!就有一名10歲女童身高僅135公分,出現發育特徵已經一、兩年,且當時骨齡已經超過12歲,研判初經即將來到,女童先進行性早熟的治療,但在一年內只長了2公分,醫師建議合併生長激素治療,經過1年時間長了將近1 0公分。   孩子身材矮小原因很多 須對症治療 收治這名女童的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高銓宏表示,身高長得矮小有幾個問題,很可能與遺傳有關,如果父母都長得不高,孩子也會較矮小,還要考慮是否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生長激素等問題,或營養不均衡,都可能導致孩子身材矮小,另外性早熟問題也會使身高成長受限,必須對症治療。   一年長不到4公分+身高落在同年紀3%以下 應就醫診治 若發現孩子長不高,何種情況下應該要就醫呢?高銓宏醫師指出,青春期前的孩子,如果身高與同年紀相較,生長曲線落到3%以下,或是一年內長不到4公分,顯然是有身材矮小的問題,建議父母帶孩子到小兒科檢查,由醫師來評估,確認病因並對症下藥做治療。   生長激素缺乏 可施打生長激素治療 高銓宏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孩子身材矮小主因是營養不良,就要補充營養,或是針對疾病做治療;若要確認是否為生長激素缺乏,就要住院抽血檢查體內生長激素濃度是否足夠,一旦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且腦部病無病變者,可以考慮施打生長激素做治療。這名女童有性早熟的問題,且性早熟治療後,身高成長明顯不足,除了治療性早熟的問題外,也合併生長激素治療。   飲食、運動與睡眠 是孩子長高的關鍵 除了用藥物治療身材矮小之外,飲食、運動與睡眠也很重要;高銓宏醫師強調,飲食上要避免甜食與油炸物,因為甜食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而油炸物熱量高,容易肥胖且容易造成性早熟。此外,可多從事跳繩、打籃球和騎腳踏車等運動,更要盡量在晚上十點前就寢,因人體在晚上十點至凌晨二點會分泌生長激素,這段時間孩童應熟睡,對於長高也有幫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722/view/

胃散健胃整腸有好處 但不能和這些東西一起吃...

胃散健胃整腸有好處 但不能和這些東西一起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日前有位蕭姓女子在參加「排解身心靈負面能量」課程時,服用了胃散加上黑醋調配成的「藥物」後,竟出現嘔吐、抽搐、口吐白沫等異常現象,結果還導致休克死亡。相關新聞傳出後,讓人不勝唏噓,大家都覺得奇怪,怎麼會吃了胃散和黑醋後會造成死亡呢? 胃散8成是小蘇打 一次服用劑量約2.4公克 原來,這整起事件出在服用的胃散劑量太大之外,也和黑醋一起吃有關係!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古博仁表示,胃散的組成有80%左右都是小蘇打(碳酸氫鈉),小蘇打是一種制酸劑,所以會抑制胃酸,但是服用的量大約是2匙,一匙是1.2公克,但是這位女子卻吃了150公克,足足多出60倍,通常小包裝一小瓶是95公克,等於是一次服用一瓶半的量! 胃酸過多或消化不良 服用胃散可舒緩 古博仁理事長指出,吃東西時出現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會有脹氣、打嗝等不舒服的症狀時,可以服用胃散來舒緩,通常是服用2匙,一匙是1.2公克,頂多是吃3匙,是有標準的劑量;如果是吃幾十倍的胃散,這是很誇張的吃法,就很可能出問題。 胃散碰到醋 劑量過高會酸鹼中毒 如果胃散碰到醋,會產生化學變化,古博仁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小蘇打是鹼性,酸與鹼中和會有化學變化,主要是會產生二氧化碳,如果服用胃散在建議量絕對是安全的;如果服用高劑量會刺激胃壁且使電解質不平衡,一定會產生酸鹼中毒。就好像是喝水,一次要你喝下幾十倍的水,也會水中毒。 大劑量胃散與醋酸 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 古博仁理事長解釋,由於醋是偏酸性,而胃散是鹼性,胃散本來是要抑制胃酸,是要酸鹼中和,少量時可以緩解胃酸,但是鹼性胃散又再加上酸的醋,就使酸鹼中和被破壞,而且一酸一鹼,會產生二氧化碳,大劑量的胃散與醋酸產生的化學作用,很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 胃散服用應適量 不宜搭配酸性刺激物 所以,在吃胃散時,除了不能吃醋之外,古博仁理長建議,也不宜吃檸檬、汽水等弱酸性食物。此外,胃酸過多的人,甚至是太油、蛋白質太高、辛辣、甜食、咖啡、茶、酒等促進胃酸分泌的刺激性食物,也都應避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53/view/

糖尿病患者新年「心」計畫 服藥飲食控制缺一不可

糖尿病患者新年「心」計畫 服藥飲食控制缺一不可#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年輕糖友警覺度不足 血糖飆高恐心肌梗塞 一名任職於台南科學園區的三班制年輕女性技術員,年僅二十五歲,日前因異常感到疲勞、頻尿且容易口渴等不適症狀前往診所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血糖指數飆高至400~500 mg/dl左右,幸而及時診斷加上年紀尚輕,轉往內分泌科接受糖尿病治療,同時搭配飲食控制,才穩住病情。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田凱仁醫師表示,年輕患者普遍對糖尿病警覺度不足,除非透過例行健康檢查,否則往往到血糖值已嚴重飆高才就醫確診。糖尿病若未妥善處理恐引發神經受損、大小血管病變等疾病,輕則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更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截肢,其中更有五成以上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務必遵照醫囑定時服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此外年節將至,佳節聚餐向來是飲食控制的一大考驗,田凱仁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攝取總熱量,少吃勾芡或糯米類食物,避免血糖快速上升,也要減量食用水果,水果量每日以女性的兩個拳頭大小為限,享用美食之餘才不會樂極生悲。此外節日放假仍須按照醫囑規律服藥,若患者家屬能協助鼓勵和督促用藥,更有助於疾病控制。 新型口服排糖藥一舉數得 控糖減重降血壓 田凱仁醫師說明,傳統控糖藥物主要作用在製造胰島素或腸胃道吸收,可能導致變胖或低血糖等副作用;新型口服排糖藥物則是透過創新阻斷人類腎臟中葡萄糖再吸收的機制,每天約可排出一包中薯的熱量,除了有效降低血糖,也有助於減重與降低血壓。 就安全性而言,田凱仁醫師提到,口服排糖類型藥物中,已有藥物於去年底(2016年12月)經美國FDA證實可改善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存活率。研究證實,可降低心因性死亡率近四成、總死亡率近三成。田凱仁醫師說,新型糖尿病藥物只要腎臟功能不要太差都可使用,而藥物控制之外,患者仍應留意飲食控制、建立良好作息,才能遠離併發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87/view/

勿執著或排斥特定治療醫師:晚期肺癌應以維持治療為目標

勿執著或排斥特定治療醫師:晚期肺癌應以維持治療為目標#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網路醫療訊息多 擬定個人化治療才是上策 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疾病、藥物或衛教資訊,網路上隨手可得,針對肺癌治療,許多病患及家屬,也會根據網路傳來的資訊評估藥物治療的成效,期望能在晚期治療階段,投以最適切的用藥並維持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馬偕醫院胸腔內科蘇健醫師表示,患者在網路上進行對治療的認識固然方便,但若執著使用或排斥特定藥物,恐影響治療成效,甚至拖延治療時機使病情惡化,因此,呼籲民眾在治療選擇上,仍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積極理解病情再決定用藥策略。 蘇健醫師說明,現今肺癌治療已是個人化治療,若患者及家屬能敞開心胸與醫師討論,共同決定治療方針,勢必可提升治療成效。以晚期肺癌治療目的為例,重點為控制腫瘤及減緩疾病惡化,因此無論是標靶或是化療藥物,都有可能因癌細胞產生抗藥性而失效,因此以患者癌細胞狀態來使用合適的治療才是較佳的選擇。 各人病況不同 對症下藥才精準 關於患者執著特定治療的迷思,蘇健醫師舉例診間有位65歲的女性患者,診斷出肺癌腦轉移,經過腦部放射治療後,基因配對確認可投以標靶藥物,不料經投藥2個月後,腫瘤仍然持續擴大,緊急換藥後,投以新一代化療藥物,經過六個療程後腫瘤逐漸縮小,現今仍透過化療持續控制腫瘤。由此可見,即使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最後還是以患者癌細胞型態及治療反應進行評估,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別再害怕化療 新一代化療已大幅降低副作用 蘇健醫師進一步說明,面對化學治療,患者無須過多擔心,目前廣泛使用的新一代化療藥物,與20年前使用的傳統化療大不相同,經由不斷改良精進,過去令人詬病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疲憊感都已大幅改善,甚至能在腫瘤無惡化的情況下,做為持續控制病情的維持治療。因此呼籲患者,治療前充分理解資訊與溝通,較能提升治療的信心,以面對肺癌的長期抗戰,若民眾想了解更多關於肺癌的資訊,可上「肺癌衛教網」查詢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47/view/

關心婦女的健康!送什麼禮物給她好呢?

關心婦女的健康!送什麼禮物給她好呢?#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婦女節將至,要送什麼禮物給自己(或太太)和媽媽呢?為人子女盡孝道,就是要關心媽媽的健康!近年來,乳癌與卵巢癌罹患率逐漸攀升,而且發生原因很多;但是,無法選擇也無法避免的就是基因方面的突變,一旦突變發生,罹癌機率將是未突變者的數十倍。所幸,現在只要簡單的收集唾液進行基因篩檢,就可以得到答案,也能讓媽媽及太太安心。 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都和BRCA基因有相關性 新竹開業醫婦產科專家江美麗院長表示,罹患乳癌的原因包括初經早、停經晚、30歲以後才懷孕、不當使用荷爾蒙、PM2.5空氣污染以及基因問題;其中尤其是基因突變是無法選擇與避免。至於基因突變包括兩種,其一為體細胞突變,是因為環境中接觸到致癌物與環境污染;其二是生殖系突變,會遺傳給下一代,最著名的就是BRCA基因,此基因已知和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與胰臟癌有相關性。 只需要收集唾液就可做篩檢 45天就可看報告 至於民眾要如何做基因檢測呢?江美麗院長進一步指出,本國生技廠引進基因檢測目前只需要用唾液,在檢測前半小時不要喝水與吃東西,到院後只要利用基因檢測專用採集管收集唾液,當天就可寄往美國VeritasGenetics實驗室,30至45天內就可以回診看報告。若是檢測出有癌症基因突變,一定要訂定追蹤計畫;超音波可縮短成半年做1次,乳房攝影因為有幅射可改成1年做1次,核磁共振建議2至3年做1次。至於卵巢癌則是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2到3年做一次核磁共振,同時每年一次抽血檢查CA125與CA199癌症指標,並且高風險女性在40歲時,夫妻可協商是否要執行預防性乳房或是卵巢切除手術。 了解基因缺陷 可從生活習慣上防範癌症 至於BRCA基因又可區分為BRCA1與BRCA2。江美麗院長指出,若是基因其中之一有缺陷,女性在70歲之前有8成會罹乳癌,5成會罹卵巢癌;男性若是BRCA2有缺陷,則罹乳癌機率會增加,且有4成會罹攝護腺癌。另外,男性與女性若有BRCA1與BRCA2基因缺陷,則胰臟癌與大腸癌機率皆會上升。所以,經由了解自己的基因之後,即可以在生活習慣上來改善,預防罹癌危險。 基因檢測為陰性 仍有罹癌風險 江美麗院長強調,若是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不代表不會罹患癌症,雖然基因檢測為陰性不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但是因為癌症有可能因接觸環境致癌物,或生活作息不正常造成,罹患癌症風險比例與一般人無異。由於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在三十而立之年後罹患或死於乳癌的患者屢見不鮮,再加上乳癌形成大約需要十餘年的時間,因而會鼓勵年輕女性於20歲開始做超音波篩檢。 5項生活建議防乳癌 至於預防乳癌,在生活上建議:(1)飲食要正常,少吃加工食品;(2)睡眠要正常,中醫就有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臟解毒時間,所以最好是晚上11點就上床睡覺;(3)運動可使代謝好,也可排除壓力;(4)早點懷孕餵母奶,就不易罹患乳癌;(5)維他命D也對預防乳癌有幫助,所以要曬太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633/

上班族拼業績 也要好好照顧腸胃

上班族拼業績 也要好好照顧腸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不少上班族不只要照顧父母,還需要照顧小孩,缺錢缺得緊,每天為了拚業績或績效,飯也無法好好吃。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吳德強醫師表示,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熬夜、工作壓力大等都會影響腸胃功能,像壓力大、熬夜,很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腸胃蠕動節奏就會異常,長期下來,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便頻頻出現。 壓力大 腸胃蠕動受影響 吳德強醫師分析,腸胃正常蠕動時,前端要放鬆,後端要收縮,食物才會往前推進,壓力大會影響自律神經,腸胃蠕動、胃酸分泌功能就會受干擾。舉例來說,門診常遇到中、壯年上班族,星期一到五上班日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症狀,到了星期六、日,或出國遊玩,症狀就大為減輕,這就可能是工作壓力造成。 當上班族壓力大、三餐不定時,又短時間暴飲暴食,很容易出現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積食吐瀉、腹痛胃弱等不適症狀。 家中常備胃散、胃藥 暫時舒緩不適症狀 吳德強醫師指出,民眾想維持腸胃健康,除了三餐要定時定量、食物盡量清淡,也要有規律睡眠、紓壓。當出現腸胃不適症狀時,建議就醫,讓醫師幫忙找出真正原因,像感染、吃壞東西,也會造成腹痛症狀,需要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家中也可以準備一些胃散、胃藥、胃乳片等,或幫助消脹氣的藥物,消化不良時,可暫時舒緩不適症狀。 症狀未見改善 建議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市售胃藥、胃散當中,有些產品含甘草、丁香、大黃等成分,較為溫和。吳德強醫師對此表示,坊間胃藥、胃散產品頗多,民眾想精準判斷、對症下藥,有點困難。因此建議民眾服用胃藥、胃散時,如果症狀遲遲未見改善,甚至加劇,就不要再繼續服用,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622/

反覆腹痛 青年竟已腸癌晚期!

反覆腹痛 青年竟已腸癌晚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亭蓉報導) 大腸直腸癌找上年輕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半年來,連續收治兩名年僅20多歲的年輕男性,因為肚子痛就醫才意外發現大腸腫瘤,而且已經有腹膜內轉移而造成腸道阻塞。該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表示,國內大腸直腸癌患者發生集中於50至75歲的年齡層,而20-30歲患者的腸癌十分少見,在國健署統計資料中,每十萬人發生率約只有0.5-2.9。因為半年內連續收治兩名年僅20多歲的年輕男性,更令人印象深刻。 定期篩檢大腸直腸癌 是活命的最重要關鍵 柯道維醫師說,飲食雖是大腸直腸癌的一大重要影響因素,但是其他包括環境污染、運動量少、肥胖、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讓國人身體免疫力變差,也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根據國內統計,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約占所有大腸直腸癌患者的20至25%,平時是否有定期篩檢,扮演活命的最重要關鍵。在台灣透過腸癌篩檢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當中,屬於早期癌症的比率約有6成,而非經由篩檢發現罹癌者當中,早期癌症比率僅約3成,兩相對比之下,相差可達一倍左右,凸顯篩檢的重要性。 新藥日新月異 發現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別放棄 柯道維醫師指出,即使不幸發現時已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也不要輕言放棄,因為治療藥物進步,以KRAS基因未突變者為例,第一線使用化療加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即使治療失敗後,第二線仍可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只要積極治療,存活可拚超過3至5年。 別讓錯誤迷思延誤就醫時機 定期篩檢是王道 一般人只要年逾50歲就該定期接受腸癌篩檢,柯道維醫師提醒,如果是具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更要提早至40歲開始篩檢;若本身有腸道瘜肉、腸道發炎性疾病等患者,更應該定期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遺憾的是,國人腸癌篩檢發現異常者,仍有3至4成的人逃避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因為擔心不舒服、甚至錯誤迷思以為會讓癌細胞擴散,往往拖到出現症狀才肯就醫,錯失治療時機。柯道維醫師建議,若身體有異樣,請儘早尋求專科醫師諮詢討論,並接受檢查,以維護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1600/view/

腦中風竟因心房顫動引起!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成救星

腦中風竟因心房顫動引起!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成救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亭蓉報導) 寒流來襲,加上季節交替冷熱交換頻繁,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詹益欣表示,當溫度劇降或溫差過大時,血管跟著收縮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機率。最近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患者增加三至四成,而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引起,提醒心房顫動患者應注意保暖,並按時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難早期發現 恐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教授郭啟泰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顯,較難早期發現,患者往往因血栓流至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才發現自己是心房顫動患者;更可怕的是,心房顫動中風患者比其他型態中風者,住院時間更長,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 傳統抗凝血藥缺點多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已大幅改善 郭啟泰醫師指出,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缺血性中風,以往多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但卻有許多缺點,除藥物起始作用慢,患者還必須定期回診監測血液,加上服藥時有多種禁忌,易與含維他命K的食物及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出血副作用高,致使多數心房顫動患者未能妥善服用藥物,降低藥物預防效果。 所幸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問世,大幅改善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限制,藥物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服藥順從性。 詹益欣醫師說明,林口長庚研究團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長達18年的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與傳統抗凝血藥物(wafarin)相比,在減少出血以及腎損傷等效果,都明顯提升!使用dabigatran,顯著降低38%缺血性中風發生、住院性大出血發生率降低42%、顱內出血發生率減少56%、死亡率降低55%,且無論有無慢性腎臟病病史,使用dabigatran,皆能降低急性腎損傷機率約四成。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詹益欣 反轉劑將取得適應症! 不必再憂心緊急手術大出血 詹益欣醫師補充說明,以往使用抗凝血藥物總擔心,遇到緊急手術或嚴重出血無法即時回覆凝血功能,將出現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所幸現今已有具專一性的反轉劑問世。以往使用在傳統抗凝血藥物用來回復凝血功能的凝血酶複合濃縮物,30分鐘內回復正常凝血值比例僅55%至62%,回復速度比例不高;新型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的專一性反轉劑(idarucizumab)可使88-98%的患者在數分鐘內反轉抗凝血藥物凝血功能,且與使用凝血酶複合濃縮物相比高出350倍結合程度,更能有效反轉抗凝血作用,台灣預計2017年3月取得適應症,為心房顫動患者帶來福音。 郭啟泰醫師呼籲,心房顫動為心血管重症高風險因子,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建議中老年人應定期接受檢查,預防腦中風發生,同時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在寒流來襲或季節交替時,除按時服藥外更應注意保暖,降低發生中風的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59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