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走路無力膝蓋越走越痛一定要開刀嗎?

走路無力膝蓋越走越痛一定要開刀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溫度驟降,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最怕這種天氣,導致關節不適、卡卡作響,即使打了玻尿酸,做了復健也不見改善,醫師也發現關節炎病患有年輕化的趨勢,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目前已有不用開刀、不用吃藥的「無刀關節治療術」。 抗老醫學新觀念 不開刀關節治療 巴黎國際醫療體系總院長,鄧翔駿醫師表示,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最早起源於1930年美國Dr. Hackett在治療病患中發現,肌腱、韌帶的無力、受損,可能是導致關節疼痛的原因。台灣的增生療法則是在2010年後逐漸發展受重視,直到近幾年有相關的醫學會成立,並推廣這項技術。 巴黎國際醫療體系總院長,鄧翔駿醫師表示,早期的增生性療法,主要以高濃度的葡萄糖的發炎反應刺激肌腱的再生。他提出改良式的不動刀關節治療,視病患的狀況,使用不同的方式(包括:葡萄糖刺激、關節注射、血液治療等)進行關節、肌腱、韌帶的修復,以達到治療的目標,而不是僅是止痛的治標情況。 全程約20分鐘,不需開刀、麻醉,所以沒有手術麻醉的風險,已經做過人工關節的無法治療,患者需由醫師評估是否合適治療,傳統手術仍有其不可取代性。 退化性關節炎傳統治療:吃止痛藥、開刀 傳統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以口服抗發炎藥物(止痛藥)為主,然而止痛藥只能緩解症狀,無法讓關節軟骨重建。長期之後終究會走到軟骨磨損嚴重,開刀的情況。而開刀因為有其風險,所以大部分的人非到最後,普遍仍難接受開刀的情況。 【此訊息由巴黎國際長春醫療體系鄧翔駿院長提供】 不動刀關節治療:造福關節退化病患 鄧翔駿醫師表示:不動刀關節治療術,雖然開啟了關節退化的新契機,但疾病仍須醫師評估。一般而言,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在嚴重型關節退化病患,手術仍有其不可取代性。不過臨床上,仍可以將風險低的治療放在第一線治療,延緩手術開刀的時間。 (不動刀關節治療,在醫學上有許多選擇。由醫師依病患狀況決定。關於PRP血小板治療的療效描述,並不包含於以上描述。若需對PRP治療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需經醫師門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532/view/

心肌炎好發40歲以下、易猝死胸痛應警惕

心肌炎好發40歲以下、易猝死胸痛應警惕#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青少年心血管性猝死病例中,20%是心肌炎引起!青少年、兒童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等心肌炎症狀,要避免做競賽類運動。 心肌炎是一種心臟疾病,通常是感染、發炎所造成。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在〈刺胳針〉醫學期刊(Lancet)發表研究指出,全球感染性心肌炎患者人數正大幅增加,從2013年的每年150萬人增加到2015年每年220萬人。 男人較容易因心肌炎死亡 在美國,估計大約有數千名心肌炎患者,多數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下。研究作者美國梅約醫學中心佛羅里達校區心血管部主任、心臟科醫師萊斯里‧庫柏也曾在〈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研究,研究顯示,男性心肌炎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這可能是睪固酮引起發炎反應,導致心肌炎加劇。 研究數據顯示,男性出現嚴重心肌炎風險、心肌炎致命風險為女性的兩倍之多,年輕患者較容易面臨猝死風險。嬰兒心血管性猝死病例中,約5%是心肌炎造成,而青少年心血管性猝死病例中,則有20%是心肌炎引起。美國心臟移植患者中,最多有45%的人因慢性心肌炎而需要心臟移植。 呼吸短促、胸痛 是重要警訊 庫柏醫師指出,心肌炎常見病因為病毒感染,健康的人也可能受感染,在美國,心肌炎感染多為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一種腸道病毒)造成,這些感染可能傷害心臟肌肉,引發慢性或急性症狀。除了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環境毒素、藥物不良反應等,也都可能引起心肌炎。臨床重要症狀為呼吸短促,這可能代表心臟開始衰竭,至於胸痛,則是心臟發炎警訊。 庫柏醫師提醒,如果懷疑兒童、青少年感染克沙奇病毒,接下來數週,最好限制有氧運動量。小孩、青少年若已經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等心肌炎症狀,接下來三個月時間要避免參加競賽類運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280/view/

國人早餐多外食健康早餐怎麼選?

國人早餐多外食健康早餐怎麼選?#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培根蛋餅配奶茶、燒餅夾油條,是不少學生、上班族的中西式早餐選擇。專家指出,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吃錯容易想睡覺,長期還會引發肥胖,熱量建議不超過500大卡,例如雞肉五穀飯糰,搭配牛奶、蘋果,就是不錯的健康早餐。   7成國人早餐外食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內7至12歲國小學童的早餐外食比率近7成,13至15歲國中生及16至18歲高中生為7成7,19歲以上成人近6成,顯示國人早餐外食的情況相當普遍。   吃健康早餐預防慢性病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健康營養的早餐是啟動一天活力的泉源,有助於降低肥胖、預防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建議天天都要吃早餐,並選擇均衡多樣化食物,包括6大類食物。   早餐熱量約500大卡 健康早餐怎麼吃?王英偉署長說明,根據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一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為例,早餐建議攝取約500大卡,其中全穀根莖類2至3份、豆魚肉蛋類1至2份、蔬菜水果類各1至2份、乳品類1至1.5杯、油脂及堅果種子類1份。舉例來說,主食可選擇雞豬肉排搭配全榖麵包、飯糰,飲品可喝牛奶、豆漿,再加一顆蘋果或一根香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532/view/

老阿公常腰痠背痛 恐因攝護腺癌骨轉移

老阿公常腰痠背痛 恐因攝護腺癌骨轉移#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家裡的老阿公若是常有腰痠背痛的情形,可別疏忽,有可能是攝護腺癌出現骨轉移!臨床上,就有不少老阿公因為腰痠背痛都只是去做復健,直到攝護腺癌發生骨轉移後造成下肢癱瘓,進一步就醫才發現,原來是攝護腺癌引起。   最常見轉移部位就是骨頭 臺中榮總醫研部及攝護腺疾病防治中心主任歐宴泉表示,攝護腺癌大約有35-40%被發現時已出現轉移,最常見的轉移部位就是骨頭,尤其是骨盆腔的骨頭;此外則是攝護腺臨近的部位例如直腸、膀胱以及淋巴,肝臟與肺臟則較少見。   攝護腺癌診斷平均年齡74歲 根據國健署統計,攝護腺癌已位居國內男性癌症前十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每年約有4700人被診斷為攝護腺癌;此外,根據統計,台灣攝護腺癌診斷平均年齡是74歲。歐宴泉主任指出,70多歲才診斷出攝護腺癌往往都已是晚期,而且大約有8成都已出現骨轉移。   攝護腺指數慢慢增高就要積極監測 其實,攝護腺癌也是從年輕就開始會出現,歐宴泉主任進一步指出,50-60歲罹患攝護腺癌大約有15-20%,有很多公司會安排做體檢,從中就發現不少攝護腺癌早期病人,大約有3-5%是40幾歲就有攝護腺癌;而若是攝護腺指數慢慢增高,就要積極監測,並可做切片檢查。   新型荷爾蒙阻斷劑可預防併發症 目前針對攝護腺癌骨轉移治療,已有不少新藥。歐宴泉主任指出,攝護腺癌第四期出現骨轉移,不但會疼痛,影響睡眠、社交及生活品質,更會致命;若是荷爾蒙治療無效,除了可使用放射線治療緩解症狀,並且會再用化療藥加上新型荷爾蒙阻斷劑治療,可以預防骨頭引起骨骼相關併發症機率,例如疼痛、病理性骨折或是下半身癱瘓,而且有健保給付。   攝護腺癌第三期也可延後出現併發症 此外,對於尚未骨轉移的攝護腺癌病人,也可以使用新型荷爾蒙阻斷劑治療;歐宴泉主任說,臨床研究顯示,針對攝護腺癌第三期病人,尚未出現骨轉移,但是荷爾蒙治療失效,使用此新型用藥,也可延後4個月出現骨頭疼痛、骨折或下肢癱瘓併發症機率,但是第三期病人使用此藥就沒有健保給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83/view/

體內免疫風暴 紅斑性狼瘡病人飲食要注意...

體內免疫風暴 紅斑性狼瘡病人飲食要注意...#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工業化過程和文明演進的結果,使得自體免疫疾病越來越多,這與生活型態和毒物累積有很大關係。中醫師指出,以前的環境不複雜,主要是傳染或流行疾病。現代人生活型態很容易讓人免疫失調,主要因為作息混亂、飲食及生活環境污染,再加上電磁波的問題;所以,紅斑性狼瘡病人在生活形態與飲食上,就該有規律與禁忌,以免誘發疾病,使病況更加嚴重。   西醫:體內有免疫風暴 中醫:陰虛陽亢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科楊政道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是現代醫學分類,其病因是體內有免疫風暴,而體內有免疫風暴,則是中醫所謂的陰虛陽亢;而在以前也有此疾病,但是因為所呈現的症狀比較片段,來就醫時並不會一次看到所有的症狀,很多症狀都是慢慢才出現,至於中藥治療主要是會將陽亢的部份平和下來,使免疫功能可以平穩。   飲食禁忌:光敏感食物+進補+辛香料 除了用藥治療之外,紅斑性狼瘡病人飲食也有所禁忌;楊政道醫師提醒,最要注意是光敏感食物,例如芽菜類苜蓿芽不可以生吃,芹菜也不宜吃;此外,由於病人身體會有悶燒的情況,凡是冬天要進補的羊肉爐、薑母鴨都不適合,以及食材料理常用的辛香料胡椒、辣椒、蒜頭這類也不適合吃,應以清淡為原則,宜蒸的、煮的,不要大火炒或是烤炸。   保健食品火上加油不可碰 此外,時下食用保健食品很盛行,但是對於紅斑性狼瘡病人而言,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都不可以碰;楊政道醫師說,保健食品都是火上加油,吃保健食品會使免疫更亢奮,可能會使身體失衡,造成免疫功能混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507/view/

胃癌不要來! 這些飲食宜忌一定要知道

胃癌不要來! 這些飲食宜忌一定要知道#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國外有些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人如果吃含維生素A、C、E,以及礦物質硒的營養補充品,或可幫助降低胃癌風險,不過若本身營養很豐富,就不會有效果。美國癌症醫學會、國內醫師都建議,想要預防胃癌,最好多吃新鮮、天然食物,多選擇新鮮蔬果,一旦發現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也要盡快治療。 另外,部分小型研究則發現,喝綠茶說不定也可以保護胃部,降低胃癌風險,但多數研究則顯示兩者沒有關聯性。 多吃新鮮蔬果 少吃醃漬、燒烤食物 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民眾平常飲食要盡量健康,最好多吃植物性食物,建議一天至少要吃兩杯半的蔬菜、水果,盡量多選擇全穀類麵包、麵條與穀類食物,多以全穀類代替精製穀類食物。想要攝取蛋白質,盡量以魚類、家禽類、豆類等取代加工肉品、紅肉,這些都有助減少癌症風險。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像韓國、日本等國的胃癌發生率都比較高,以韓國來說,可能與大量吃泡菜等醃漬蔬菜有關,想要預防胃癌,就要盡量少吃醃漬、燒烤類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平常也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病灶。 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 一定要盡早治療 此外,若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出現胃癌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因此若發現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也要及早接受治療、用藥。 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柏居也提醒,長時間工作、飲食、作息不正常容易引起胃潰瘍,長期胃潰瘍也會增加胃癌風險,建議民眾飲食、作息要盡量維持正常,平常要適時紓壓。有抽菸習慣的人要戒菸,以免香菸中的有毒物質傷害胃部、身體器官。 美國癌症醫學會則指出,體重過重、肥胖也會讓胃癌風險上升,因此規律運動、控制健康體重也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512/view/

男大生貪睡愛打呼 原凶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男大生貪睡愛打呼 原凶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正值青春年華的20歲男大生,上課時常打瞌睡,連週末整天補眠也還是沒精神,感覺好像永遠都睡不飽,甚至因打鼾聲太大,和室友鬧得不愉快,憤而搬離宿舍。起初以為是鼻炎惹禍,就醫詳細檢查後,發現竟罹患「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口腔內2側扁桃腺肥大,嚴重塞住呼吸道,醫師建議趕緊手術摘除扁桃腺,術後不僅恢復良好,也改善白天精神不濟的問題,學習力更大幅提升。   扁桃腺肥大困擾多 嚴重恐致「睡眠呼吸中止症」 耳鼻喉科醫師方麗娟說明,孩童在2至6歲時,需靠扁桃腺淋巴組織維持身體免疫功能,因此扁桃腺會增大,隨著身體免疫系統逐漸健全,會逐年縮小,若扁桃腺沒有縮小,很可能引起急、慢性扁桃腺發炎,嚴重還會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   門診中曾有一名30歲妙齡女子,從小因扁桃腺肥大,只要感冒即出現急性扁桃腺發炎的症狀,連續高燒數天、喉嚨痛到無法進食,後來醫師建議將兩側扁桃腺摘除後,才解除她長年反覆性急性扁桃腺發炎的困擾。此外,前述男大生也是幼童時期就有扁桃腺肥大、打鼾的問題,因扁桃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縮小,才導致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的發生!   微創電漿刀摘除術 疼痛感低、復原快 近年來國人逐漸重視睡眠品質,因夜晚嚴重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求診案例也增加許多,方麗娟醫師表示,目前扁桃腺肥大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以扁桃腺摘除手術治療為主,以往手術使用傳統電燒刀,高溫達200~300℃,對於軟組織及口腔黏膜的傷害大,術後傷口疼痛較明顯,使得許多患者不敢接受手術治療;現已有新式「微創電漿刀」可進行手術,溫度控制在100℃以下,術中熱傷害少、術後疼痛感低,傷口恢復期也較短,提供患者另一個治療選擇。   接受睡眠呼吸中止治療 可改善生活品質 方麗娟醫師補充,現今醫學進步,若出現嚴重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可提升患者生活及睡眠品質。另外,醫師也提醒,患者在扁桃腺切除術後1~2週應多以流質食物為主,避免油炸及過硬、過熱的飲食,若出現傷口出血的症狀,應立即回醫院急診就醫處置。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82/view/

敷面膜對抗秋冬乾癢肌 怎麼選才好?

敷面膜對抗秋冬乾癢肌 怎麼選才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秋冬之際肌膚特別脆弱,容易乾燥、緊繃,嚴重甚至搔癢、脫皮,想要改善肌膚乾燥的問題,許多人會敷面膜,敷面膜的好處有很多,能夠保濕、白皙、明亮。醫師強調,秋冬肌膚保養著重保濕,建議挑選面膜可選擇含天然保濕成分,不含香料、香精等成分,對肌膚較無刺激、過敏的疑慮。   季節轉換 皮脂減少分泌 皮膚科醫師鄭惠文表示,健康的肌膚,角質細胞與皮脂處於平衡狀態,但秋冬季節轉換,由於溫度變冷、濕度變低等影響,皮脂減少分泌,肌膚容易出現乾燥症狀,尤其是異味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乾燥性皮膚炎、乾癬皮膚炎以及年紀較大者,可能發生脫皮、搔癢、紅腫等一系列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   補足水分、皮脂 恢復健康肌膚 鄭惠文醫師比喻,人體的角質層就像磚瓦堆砌的水泥牆,當外在環境天氣轉換、冷熱交替,磚、瓦及水泥互相不穩固便容易剝落,這時需要補充水泥鞏固;同樣的,肌膚細胞發生乾燥問題,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皮脂,就能恢復肌膚的健康狀態。   預防肌膚乾燥 首先做好保濕 鄭惠文醫師強調,預防肌膚乾燥第一步應做好保濕,可以依照個人膚質選使用滋潤效果不同的乳液、乳霜,例如年紀較輕者可塗抹乳液,有異味性皮膚炎、乾燥性皮膚炎、乾癬皮膚炎者應選擇乳霜,可以在肌膚表面加敷一張面膜增強吸收效果。   面膜封閉療法 加強吸收效果 鄭惠文醫師說明,面膜是一種封閉療法,可將精華液成分加強吸收於肌膚內,常見的天然保濕成分,如磷脂質、神經醯胺、維他命B5等複合保濕因子,都是屬於脂質類,能夠達到保濕的作用,又可以加強保護肌膚,對於肌膚有雙重的保養效果。   敷面膜不宜超過10分鐘 鄭惠文醫師認為,正確使用面膜能夠修護受損的肌膚,建議選擇不含人工香精、香料的成分,且敷面膜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若肌膚出現紅、癢、腫等發炎反應時不可使用,以免過度刺激引發過敏。另外,她也提醒,日常做好肌膚清潔、保濕與防曬,肌膚狀態才能愈來愈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68/vie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