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慎選人工水晶體 和紫外線、藍光傷害說掰掰!

慎選人工水晶體 和紫外線、藍光傷害說掰掰!#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郭淑純主任表示,適時使用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就比較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年輕白內障患者 更要慎選人工水晶體 另外,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出現白內障,年輕人也會得白內障。舉例來說,像外傷碰撞、糖尿病導致水晶體代謝出問題、遺傳性疾病、長時間使用類固醇、高度近視等,都可能造成白內障提早出現,有些患者甚至30歲左右就出現白內障,而年輕患者多半較好動、常常往外跑,當出現白內障等問題,不只心理受到衝擊,生活品質也會大幅下降。郭淑純主任表示,這些族群就可以考慮選擇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同時提供保護和最佳的清晰視力,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一有白內障 治療不要拖 郭淑純主任也提醒,想預防白內障,出門陽光強烈時最好戴太陽眼鏡,平常也要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看電腦、滑手機。若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全身代謝問題也要及早控制好。一旦白內障的形成造成視力模糊,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千萬不要拖到白內障太熟才就醫,增加手術複雜度與併發症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393/view/

效能高20倍? 皮秒雷射前先驗明正身

效能高20倍? 皮秒雷射前先驗明正身#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醫美微整形逐漸成為民眾修修臉的方式之一,不只是醫療器材的日趨進步,更由於價格也越來越平價,和一般保養品的價格相去不遠,致使很多人會定期進廠維修;然而,不同的醫療器材,效果就有差異性,例如最近非常流行的皮秒雷射,因為不同波長,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加上了蜂巢式聚焦陣列透鏡的皮秒雷射,能量可以提高20倍,民眾在以皮秒雷射來除斑、淨膚美白前可得先驗明正身是哪個皮秒。 沒有外在傷口 不會結痂 以皮秒雷射微整形在最近相當風行,但是機種與價格卻非常混亂,以致很多民眾在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都不敢貿然嘗試,但是也有人是做完治療後,才發現皮秒波長大不同。黃信叡醫師表示,皮秒雷射可以治療色素沈澱,以及除斑,痘疤,皺紋與除刺青,但是由於其能量可迅速激發,因而對肌膚的傷害較小,效果也明顯可見。 755皮秒雷射可加上蜂巢式聚焦陣列透鏡成絕配 雖然皮秒雷射比傳統雷射來得有效果,而且傷害小;但是,皮秒雷射不同的波長,也有其優缺點。黃信叡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合法的皮秒雷射機種有三台,辨別方式可用波長來看,有755波長及1064和532波長;其中只有755皮秒雷射可加上蜂巢式聚焦陣列透鏡,除了能治療肌膚色素問題,還可以治療細紋與痘疤問題,再加上沒有外在傷口,不會有結痂的問題,肌膚在治療後可以很快就恢復。 黃信叡醫師 不同波長雷射治療效果有差異 黃信叡醫師進一步指出,各種不同波長的皮秒雷射治療標的類似,都可以除斑與除刺青,但恢復期與治療效果就有差異。尤其是國人常出現的肝斑與顴骨斑,是肌膚較為深層的斑點,由於755皮秒雷射黑色素吸收來得更好,但不會產生出血點,而且755皮秒雷射的蜂巢式聚焦陣列透鏡,可以使能量提高20倍,可刺激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增加,具有內外兼治的效果;其他波長的皮秒雷射雖然也能治療肌膚淺層斑如曬斑與雀斑,可惜獨缺深層膠原白更新的效果。      755皮秒雷射具有雙認證 至於該如何分辨各種不同的皮秒雷射機種?黃信叡醫師提醒,每台皮秒雷射不同機種都會將其名字寫清楚,而755皮秒雷射擁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台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治療黑色素、刺青、痘疤、皺紋,尤其蜂巢狀的陣列鏡片是最明顯特色,民眾在選擇皮秒雷射前,可以檢視其是否具有像蜂巢般的透鏡探頭,即可獲得確認,接受完善的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364/view/

平衡感變差了?年過40歲前庭功能開始衰退

平衡感變差了?年過40歲前庭功能開始衰退#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個人的前庭功能好壞與平衡有關,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到了40歲以後,前庭功能就會開始衰退。在一個人做動作時,大腦會透過感官收集資訊,當前庭功能退化,這樣的能力也會跟著衰退,平衡感、空間感也會變差。 前庭功能衰退 容易產生跌倒意外 美國麻州眼耳專科醫院團隊主持這項研究,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學探索〉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研究發現,過了40歲,每多十年,前庭「閥值」就會翻倍,這代表這人對於動作的感官能力與平衡感、空間感都在衰退。當這些能力逐漸衰退,很容易就會跌倒、產生意外。 「前庭閥值」代表一個人對於輕微動作所具備的感知能力。研究資深作者美國麻州眼耳專科醫院前庭生理學主任丹尼爾‧墨菲爾德表示,前庭閥值增加,與平衡感表現變差息息相關,過去不少研究也發現,平衡感不好,跌倒機率就會上升。 年過40歲 前庭閥值逐漸上升 前庭系統是由內耳一些細小管道所構成,專門負責收集動作、平衡感、空間感資訊,所有人口中,超過一半的人曾出現頭暈、暈眩、失去平衡、視力模糊等前庭系統相關症狀。 在這次研究中,研究團隊請105名年齡18歲到80歲的健康民眾做實驗,研究團隊請他們進行平衡感、動作測試,並測量其前庭閥值。結果發現,男女差異不大,不過只要年過40歲,前庭閥值就會開始增加。 透過物理治療 改善平衡感 研究人員也發現,前庭閥值數值越高,受試者越無法完成平衡感測試。研究團隊觀察過去研究數據,認為美國人每年約有15萬2千人因前庭功能障礙而死亡,為美國第三大死因,僅名列心臟病、癌症之後。 研究作者表示,當前庭功能不斷退化,很容易引發跌倒意外,若透過物理治療、平衡感輔助工具等,或可提升前庭功能、改善平衡感,進而預防跌倒意外發生。

不放棄先天性心臟病兒「媽咪,謝謝妳生下我」

不放棄先天性心臟病兒「媽咪,謝謝妳生下我」#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事實上,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醫療照顧,而是來自外界的眼光…。」棋棋媽媽在懷孕20週時,發現棋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雖然承受長輩的壓力,棋棋媽媽與她的先生還是決定不放棄,生下棋棋後,棋棋馬上接受手術治療,目前棋棋已經三歲,是個活蹦亂跳的孩子。 先天性心臟病童 常面臨外界異樣眼光 在亞大(亞洲、大洋洲)周產期醫學會年會期間所舉行的先天性心臟病記者會中,約有十多名先天性心臟病童家庭現身,很多孩子蹦蹦跳跳、哭聲宏亮,且反應很靈敏,完全看不出有先天性心臟病。 在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研討會上,台大醫療團隊與許多先天性心臟病病童、家人相見歡 棋棋媽媽分享道,外界對先天性心臟病並不瞭解,因此常以異樣眼光看待這些孩子,像她的孩子要進幼兒園,便遭到許多幼兒園拒收,長輩當時聽到他們夫妻要生下這孩子,甚至當場震怒,其實這些孩子各項表現都很正常,很希望外界可以正常看待這些孩子,不要投以異樣眼光。 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指出,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約千分之八,但死亡率卻將近一半,如果早一點經產檢發現異常,便可以在小孩出生後盡快安排治療,這些孩子就能多一線生機,不少嚴重心臟病病童長大後還是照樣結婚、生子,也有人長大後當小兒外科醫師,救治其他小生命。 即使面臨壓力 也不放棄自己的孩子 在記者會現場,現場也有家長表示,雖然常需要面臨長輩、周遭親人所帶來的壓力,但從來沒有想放棄過自己的孩子。有家長說,孩子告訴她,就算知道來到世間需要挨刀、受苦,還是願意愛著媽媽、跟著媽媽,聽到這樣的話語,在場所有人都非常動容。(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年會特別報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318/view/

失智翁難行走 竟是常壓性水腦症作祟

失智翁難行走 竟是常壓性水腦症作祟#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邱琮朗主任提醒,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失智、失禁、步態不穩,應就醫確診,別與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氏症混淆。 一名60歲男子患有輕度失智症,沒想到3個月後出現步態不穩的症狀,常在家中跌倒而出入急診室,最後需靠輪椅才能行動,家屬見狀趕緊轉往神經外科就診,經檢查後發現腦室已有擴大的現象,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   收治患者的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邱琮朗說明,因國人平均壽命增長,罹患老年退化疾病人口數也逐漸增加,除了常見的老年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外,還有最容易忽視的「常壓性水腦症」。   常壓性水腦症三大症狀:失智、失禁、步態不穩 腦室內正常腦脊髓液為150cc,若腦室內的腦脊髓液增加即為水腦症。一般水腦症分為「常壓性水腦症」及「阻塞性水腦症」,前者因老年功能退化,導致腦脊髓液吸收過慢而囤積於腦室,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後者則因腫瘤或顱內出血,使腦脊髓液循環流通的路線受阻,以致腦脊髓液無法排出。   然而,常壓性水腦症典型三大症狀為失智、失禁、步態不穩,民眾常與阿茲海默症及巴金森氏症混淆,現已能透過核磁共振及腰椎引流測試釐清病因,上述患者就是透過腰椎引流測試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經治療後生活品質改善,也回復社交活動,重拾健康人生。建議有類似症狀的民眾應盡早至醫院診斷與治療。   腰椎腹腔引流術 可避免開腦風險 如何治療常壓性水腦症?邱琮朗主任解釋,需將腦室多餘的腦脊髓液引流至腹腔,目前多以手術為主要方式,傳統「可調壓式腦室腹腔引流手術」,需從腦部開刀放置引流管至腹腔,不過長者多伴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常擔心腦部出血及感染而拒絕治療;現今已有「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從腰椎脊膜腔置入引流管,可避免腦部開刀風險,增加患者治療意願,不過若有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或腫瘤等症狀則不適合,以免影響引流效果。   盡早治療可改善病情及生活品質 邱琮朗主任補充,水腦症雖無法預防,但可藉由生活習慣避免腦部退化,如少菸酒、適度運動、控制三高,此外也呼籲,若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失禁或步態不穩的現象,應盡速就醫以改善病情,並能減輕家屬照護負擔,及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363/view/

減重不能吃澱粉?其實好澱粉可幫你瘦

減重不能吃澱粉?其實好澱粉可幫你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想要身材苗條,不少人對飲食斤斤計較,尤其不敢吃澱粉食物,但減重不能吃澱粉真的正確嗎?營養師表示,選對澱粉食物能夠維持飽足感,不會暴飲暴食,還可幫助脂肪分解,例如糙米、地瓜都不錯。   澱粉提供身體能量 營養師張皓閔指出,醣類是人體3大必需營養素之一,澱粉則是主要的醣類來源,提供身體日常活動足夠的能量,攝取過多的醣類會換成脂肪儲存於體內,這也就是減肥者不敢吃澱粉的主因。   好澱粉協助脂肪分解 張皓閔營養師強調,減肥者只要適量攝取好澱粉,其實不會生成脂肪,反而能夠增加飽足感,不容易暴飲暴食,還可協助脂肪分解,避免消耗蛋白質及肌肉量,維持正常的基礎代謝率,能夠度過減肥瓶頸期。   吃糙米飯、地瓜、南瓜 幫助瘦身 如何挑選澱粉食物呢?張皓閔營養師說明,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抗性澱粉,一般人的主食如白飯、白麵條為精緻澱粉,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吃多就會肥胖;而抗性澱粉則含有高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腸胃蠕動,如糙米飯、地瓜、南瓜,適當食用可幫助減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323/view/

先天性心臟病病童 長大照樣拿奧運金牌

先天性心臟病病童 長大照樣拿奧運金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不少孕婦及家人一發現腹中胎兒疑似心臟異常,便急著把小孩拿掉。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表示,門診、臨床上,常遇到這種現象,事實上,以常見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來說,不少病童長大後照樣正常生活、結婚生子,也有人得到兩屆奧運金牌,或當職業球員,過去甚至有人成為大學聯招全國榜首。 大周產期醫學會 邀請重量級外賓交流 施景中醫師指出,這十年來,由於科技、檢查儀器日新月異,過去看不到的重要器官結構,現在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不過婦產科醫師在進行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時,由於專長並非小兒心臟學,因此對於一些胎兒心臟異常跡象較不熟悉,在今年12月1日至12月4日由台灣所主辦的亞洲、大洋洲周產期醫學聯盟醫學研討會(簡稱亞大周產期醫學會)中,特別邀請美國小兒心臟科學者來台進行分享、交流,就是希望可以讓婦產科醫師更知道如何透過影像學檢查判斷胎兒心臟是否異常。 給小生命一線生機! 先天性心臟病兒及時治療可與一般人無異 施景中醫師分析,胎兒心臟病盛行率約千分之九,但胎兒若有心臟病,出生後死亡率達42%,接近一半,這類先天性心臟病雖然發生率低,但死亡率卻很高,像大血管轉位、主動脈狹窄等,更是如此,如果可以透過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小孩一出生便盡快接受手術,不但存活機率大為提升,未來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順利成長、正常工作、生活。 施景中醫師語重心長地表示,不少父母將心臟異常的胎兒打掉,宣稱不希望小孩受苦,可是這位胎兒是家人、是病人,應該要多給這些小生命一點機會,大家並不會因為親人生病就急著幫親人安樂死,這道理同樣也適用於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胎兒,希望民眾可以扭轉觀念,給這些孩子一線生機。(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年會特別報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220/

準媽咪B肝帶原 新生兒該怎麼辦?

準媽咪B肝帶原 新生兒該怎麼辦?#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B型肝炎防治雖然已有B肝疫苗可以施打,但是仍然有小朋友因為母子垂直傳染而感染B肝,甚至進展到肝癌的病例;所以,對於即將結婚生子的婦女,或是即將臨盆的準媽咪而言,可得要先了解自己是否有B肝帶原,才能做好萬全準備,當產下寶寶之後,也才能提供寶寶最好的照顧。 母嬰傳染是台灣B型肝炎主要傳染途徑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暨肝炎研究中心陳慧玲教授表示,「母嬰傳染」是台灣B型肝炎主要傳染途徑,要降低母嬰傳染風險,準媽咪在孕期要做B型肝炎篩檢,且無論媽媽是否帶原,所有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應接種第一劑B肝疫苗,出生1個月注射第二劑,第三劑於6個月大注射。 孕婦B型肝炎篩檢有哪些? 至於孕婦在懷孕時所做的B型肝炎篩檢有哪些?陳慧玲教授指出,孕婦在懷孕時,應於產檢第一孕期,大約懷孕第12週時,依例行產檢項目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抗原。 感染B型肝炎的孕婦應如何注意? 若孕婦B肝篩檢,發現表面抗原及e抗原均為陽性反應,就代表為B型肝炎母子傳染高危險群,所生的寶寶在出生24小時內,即應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且應在24小時內注射B型肝炎疫苗第一劑,出生1個月注射第二劑,第三劑於6個月大注射,且表面抗原及e抗原雙陽性母親之小孩,在12個月大時也要抽血檢驗是否有保護抗體,因為雖然疫苗已可預防90%母嬰感染,但有部分寶寶在接受完整疫苗注射後,仍然感染了B型肝炎病毒,或未產生保護抗體。 B肝帶原孕婦 生產前2個月可先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過,目前對於新生兒B型肝炎的防治也有些新的方法;陳慧玲教授進一步指出,為了早期預防B型肝炎由產婦傳染給新生兒的母嬰傳染,當準媽媽篩檢發現有B肝帶原,目前在臨床治療上,已發展出於孕婦懷孕第三期,生產前大約2個月,可先服用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準媽媽體內的B肝病毒量,以及降低傳染給寶寶的機率,但是目前尚未常規使用,健保尚未給付,是否需要治療,需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 婦女B肝帶原者 婚前定期進行追蹤 此外,為能降低新生兒感染B肝機率,對於即將結婚生子的婦女,陳慧玲教授建議,若是婦女本身已是B肝帶原者,應在婚前定期進行追蹤,並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要做藥物治療,及早進行規畫。因若是肝功能有異常,可能需要進行藥物治療,由於藥物治療可分為干擾素(針劑)或口服藥,療程約需1年至3、4年以上,有可能會影響懷孕;而若是肝功能正常,且無肝硬化等併發症,就暫時不用治療,即可安心懷孕。(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年會特別報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23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