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醫師政黨傾向 會影響治療態度嗎?

醫師政黨傾向 會影響治療態度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當一個人政黨傾向不同,關心的議題也會不太一樣,美國耶魯大學學者Hersh與Goldenberg為了解醫師政黨傾向與病患照護之間的關係,利用選民登記資料庫,從29州選取超過2萬名醫師進行研究問卷研究,這些醫師黨籍比例分別為35.9%的民主黨、31.5%的共和黨,以及32.6%的無黨籍或第三黨派。 醫師政黨傾向不同 關注議題也不一樣 研究結果顯示,醫師對於不同健康議題的關注,會因支持政黨不同, 而有明顯差異。譬如共和黨籍醫師會與病人談論合法吸食大麻的健康風險,並極力主張病人應減少吸食大麻,對於墮胎病人的心理健康情況也較關注,較常鼓勵病人不要墮胎。 民主黨籍醫師則是主張管制槍枝,民主黨籍醫師較常詢問病人是否在身上、家中持有槍枝。而無論醫師是民主黨、共和黨,對於像戴安全帽、肥胖或是吸菸等政治性較低的健康議題,關注度較無差異。 不同專科別醫師 政黨傾向不同嗎? 有趣的是,醫師黨派比例並非均勻地分佈在各專業領域,研究顯示,某些專科領域的醫師有明顯政治偏好,譬如一位感染科醫師長期治療藥物成癮、合併C型肝炎患者,便可能因長期執業經驗,將選票投給支持社會安全網的民主黨候選人。 研究也發現,高薪資的專科醫師多屬於共和黨,較低薪資的專科醫師則多為民主黨。此外,各專科的政黨傾向也可能與人口特徵有關,譬如說女醫師多支持民主黨,像兒科、婦產科及精神科醫師當中,有較多的女性,便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病人也會考量醫師政黨偏好 不只如此,病人對醫師也可能有特定偏好,這篇研究認為,病患選擇醫師時,醫師的政治意識形態也會是考量因素之一,就像婦產科病人偏好選擇女醫師一樣,病人多希望在就醫過程更自在。事實上,已經有部分族群意識到醫師的觀點會影響其對病人的照護,以美國最大的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族群的簡稱)權利組織人權戰線為例,他們提倡同志族群可以選擇轉介至LGBT友善醫師就醫。 至於台灣的醫師政黨傾向是否影響治療態度?病患選擇醫師是否會考慮醫師的政黨傾向?希望台灣也能有相關實證研究進行探討。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 翻譯人員 / 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助理李若綺 2) 參考文獻 / Hersh, ED. and Goldenberg, MN. (2016) 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physicians provide different care on politicized health issues. PNAS, 113(42), 11811-16. 3) 參考文獻 / Physicians' Political Affiliations May Affect Patient Care.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69780 4) 參考文獻 / Your Surgeon Is Probably a Republican, Your Psychiatrist Probably a Democrat. http://www.nytimes.com/2016/10/07/upshot/your-surgeon-is-probably-a-republican-your-psychiatrist-probably-a-democrat.html?_r=1 5) 資料出處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141/view/

以為痔瘡血便拖3年 居家篩檢輕鬆揪腸癌

以為痔瘡血便拖3年 居家篩檢輕鬆揪腸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大腸直腸癌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大腸癌,其中約5千多人死亡,平均每35分鐘就新增一名大腸直腸癌患者,使台灣罹患大腸癌躍升世界第一。 血便要注意 小心腸癌徵兆 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糠榮誠主任表示,民眾常誤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實際上約有一成屬直腸腫瘤出血,曾有一位開業診所醫師血便近三年,卻始終認為是痔瘡引起,也因工作忙碌只能塗抹痔瘡藥膏緩解症狀,沒想到後期排便狀況每況愈下,檢查後已確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且腫瘤直徑大至6公分,須配合輔助性化療控制病情。糠榮誠主任提醒,當發現排便有異狀時須盡快至醫院檢測,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居家篩檢 糞便潛血試紙輕鬆測 糠榮誠主任進一步指出,糞便潛血為大腸癌早期之症狀,顏色通常較為暗紅且與糞便混和,肉眼無法目測導致不易察覺,因此呼籲民眾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早期發現並治療。由於傳統檢測方式程序複雜且須往返醫院,國內目前已引進「糞便潛血試紙」,可自行進行居家檢測,簡單兩步驟,排便後將試紙投入馬桶,待兩分鐘後顯示結果,若試紙變色則為陽性,必須儘速至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此外,糠主任強調糞便潛血檢測之準確度約為七成,民眾需注意自身有無其他症狀,例如排便次數與排便習慣的改變等,並配合進行定期健康檢查。 腸癌及早治療 治癒率高 糠榮誠主任說,臨床上曾收治一名患者,因誤信偏方且認為開刀會使腫瘤擴散,而不願接受治療,腫瘤快速惡化,最終不治,讓醫師感到相當惋惜。糠主任解釋,現今醫療進步快速,腹腔鏡、內視鏡手術傷口約1-4公分就能將腫瘤切除乾淨,甚至是肝轉移患者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存活率較以往大幅提升。 腸癌年輕化 需注意飲食多蔬果少肉食 近年來大腸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炸雞配啤酒,且生活作息不正常,門診中已出現19歲的腸癌患者,因此糠榮誠主任提醒,民眾平常飲食應多蔬果少肉食,避免抽菸、喝酒,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免錯失治療的關鍵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082/view/

小心!別讓汽車變成過敏原巢穴

小心!別讓汽車變成過敏原巢穴#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只要一不注意汽車清潔,汽車很容易變成過敏原巢穴。過敏氣喘專科診所院長曾俊睿指出,台灣學童過敏病例中,約九成對塵蟎過敏,塵蟎很喜歡居住在溫暖、濕熱環境。汽車一曬到太陽,車內溫度就會上升,如果座椅又使用布製品,塵蟎便很容易孳生;而且不只塵蟎,車內也可能有交通空污PM2.5,或三手菸毒素、寵物毛屑等,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汽車很容易成為過敏原溫床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生醫實驗科學系助理教授唐娜‧杜伯格(Donna M. Duberg)表示,除了小孩子在車上吃點心、喝飲料所殘留的食物殘渣,在方向盤、儀錶板、門把、杯架等處,也都可能窩藏細菌、黴菌。多數民眾上車前不會特別洗手,也不會特別對車子進行消毒、清潔,長時間下來,車內就會成為細菌、黴菌溫床。 遠離過敏原  避免過敏3部曲 曾俊睿醫師分析,根據一項調查,台灣國小學童中,約5成有過敏性鼻炎,約2成有氣喘,多數過敏兒會有過敏3部曲,即1歲前嬰兒較常出現皮膚、腸胃道過敏,1到2歲常出現細支氣管發炎,之後便可能演變成氣喘,氣喘嚴重時,可能致命。到了6到8歲,多數病童的氣喘症狀會好很多,只剩一些眼睛、鼻子症狀,若能遠離車內、居家過敏原,過敏發作機率就會大幅下降,也可以避免過敏3部曲發生。 高效能吸塵器  幫助吸附各類過敏原 汽車空氣濾網一定要定期清潔、更換,清潔車內環境時,可以考慮運用有「高效率空氣過濾網」(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 filter)的吸塵器清潔汽車各角落,這類吸塵器較能真正吸附塵蟎、細菌、黴菌,但要記得,用吸塵器清潔時,車窗最好打開,保持空氣流通。 定期清潔、濕度控制在50%-60%  塵蟎不易滋長 曾俊睿醫師也提醒,想要遠離過敏原,居家環境清潔更是重點。居家環境要避免使用厚地毯、厚窗簾,若使用厚地毯、厚窗簾,更要定期以高效能吸塵器清潔,徹底去除塵蟎、寵物毛屑等過敏原。另外,寢具也要每兩、三星期以熱水清潔、曬太陽,室內溼度盡量控制在50%-60%,這樣塵蟎等過敏原較不易孳生、擴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095/view/

乳癌兩處轉移、兩年內復發屬高惡性 治療應更積極

乳癌兩處轉移、兩年內復發屬高惡性 治療應更積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罹患乳癌,是女性最大的恐懼,如果又確診為預後較差的高惡性乳癌,可能更令患者緊張。47歲何小姐為三陰性乳癌患者,化療後一年復發,轉移至肺臟、肝臟,胸部嚴重積水,容易疲倦,走路就喘,險些失去求生意志,但如果再接受同樣化療,效果有限,恐將在短時間內再度復發。因此在醫師評估下,採用新治療策略,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穩定控制病情。 高惡性乳癌危險因子:兩處以上轉移、兩年內快速復發、三陰性乳癌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郭耀隆指出,高惡性乳癌的治療相當棘手,由於預後差、惡化快速,醫療團隊應該擬定更積極的治療策略,才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以及提高生活品質。 所謂高惡性乳癌,國外醫界認定為兩處以上轉移、兩年內快速復發及三陰性乳癌等。根據國內乳癌專家會議則有更精準的定義,除了上述三項指標,另加上內臟轉移合併明顯病徵,例如肝轉移所引起黃疸,或肺轉移所帶來的呼吸窘迫症等。如果四個危險因子,出現其中兩個,就視為高惡性轉移性乳癌。 郭耀隆醫師解釋,對於高惡性乳癌患者來說,儘管腫瘤還不大,甚至不到一公分時,癌細胞就可能已經轉移出去,在外科手術切除癌組織後,很快就復發,且快速惡化,此時化療效果有限,以致預後較差,存活時間較短。 擁有高惡性乳癌危險因子者死亡風險高 應採積極治療策略 近期《The Breast》期刊一篇回溯性研究發現,擁有高惡性乳癌危險因子患者,死亡率明顯較高,與一般乳癌病友相較,三陰性患者死亡率高4.3倍,術後兩年內快速復發者死亡率高出2.7倍,肝肺轉移或大於三處器官轉移者死亡率則高2.5倍。 傳統乳癌治療,醫師在收治三陰性患者時,化療是唯一可用的武器,但效果有限,容易復發,一旦轉移,幾乎束手無策,所幸越來越多臨床研究顯示,傳統化療合併血管新生抑制標靶,有機會突破治療瓶頸,延緩惡化、改善病情。 國外研究顯示,與傳統單用化療相較,化療合併標靶藥物能夠增加高惡性乳癌患者兩倍的治療反應率,延長近兩倍的疾病無惡化時間,延長存活期,並降低死亡風險。 即使高惡性仍有治療方式可因應 勿聽信偏方、延誤治療 郭耀隆醫師指出,乳癌治療日新月異,即使三陰性乳癌患者現在也有最佳的治療策略,切勿輕言放棄。門診常有高惡性乳癌患者誤信偏方,而中斷治療,等到再次回診時,幾乎已到了末期,令人惋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048/view/

肉毒失效別擔心!新一代德國肉毒給你天使容顏

肉毒失效別擔心!新一代德國肉毒給你天使容顏#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肉毒桿菌在醫學美容上的應用範圍相當廣,許多人會用來除皺、瘦臉、瘦小腿,更有民眾拿著藝人Angelababy的照片來求診,希望能靠肉毒注射打造天使般的臉型,但近來有民眾反應,原本肉毒注射效果相當明顯,在施打三四次後,效果卻大打折扣。會影響肉毒施打效果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自身產生抗體,使注射作用失效,醫師表示可選擇不含複合性蛋白質的肉毒桿菌解決此問題。 醫師的專業+民眾術後的配合 都很重要 皮膚科醫師陳振豐表示,肉毒桿菌施打需要專業訓練,以及醫師正確的臨床判斷,施打位置及劑量拿捏都會影響術後結果;除了醫師技術外,民眾術後的配合也相當重要。以咀嚼肌為例,若施打後依舊咀嚼口香糖,或較硬的食物,仍有可能使得施打成效不佳。還有一部份的人會因為反覆施打肉毒,身體產生抗體使得效果打折,甚至失效。 效果變差是產生抗藥性? 新一代肉毒桿菌是愛美新選擇 陳振豐醫師指出,過去在台灣上市的肉毒桿菌素,都帶有複合性蛋白質,事實上有部分的族群對於此複合性蛋白質容易產生抗體。目前已有德國藥廠生產具美國FDA認證的新一代肉毒桿菌,不含複合性蛋白質,在施打時也不易產生抗體,是民眾變美的新選擇。此外新一代肉毒桿菌由於不含其他細菌蛋白質,因此大大降低施打時過敏反應發生的機率,同時還能在室溫25度C下保存,產生變質機率也相對較低。 在臨床上許多民眾都會好奇自己是否對肉毒桿菌已產生抗藥性,陳振豐醫師解釋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觀察術後的療效及時間,若是經常在施打肉毒桿菌的民眾,發現施打後的效果越來越差,那就要評估是否有對肉毒產生抗體的狀況;若發現打完肉毒效果維持時間,不如以往來得長效,也要警覺是否原本的肉毒桿菌素已對自身失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052/

低脂茹素也會血太油台灣血脂控制率亞洲落後

低脂茹素也會血太油台灣血脂控制率亞洲落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高血脂症,尤其膽固醇異常,不只找上老饕,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葉宏一教授指出,有些病人喊冤說飲食已經盡量低脂甚至吃素,可是竟然還是血太油。種種飲食運動習慣沒改變、治療沒到位、家族遺傳天注定等原因,都直接造成國人血脂控制不良。 壞膽固醇控制不良 醫憂台灣青壯年壟罩急性心肌梗塞陰影 數年前,台灣有五百人參與的REALITY-Asia亞洲6國調查發現,台灣人的血脂控制率在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中僅22%達到血脂治療標準(LDL<70mg/dL),亞洲排名敬陪末座。即使近年由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所發起,超過4千人的登錄調查,也未達22%。令葉宏一憂心的是這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實風險最高,最需要嚴格控制血脂!近年來,台灣青壯年人口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大幅增加,這和每10人就有1個血脂超標絕對有關。 當血脂治療目標聚焦在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的膽固醇)時,葉宏一強調,關鍵數字依照風險程度分級,最新的高血脂治療準則建議冠狀動脈疾病或是糖尿病患者,應將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控制在70 mg/dL以下;心肌梗塞併糖尿病者,不妨考慮從嚴控制到55 mg/dL以下;而家族性高血脂症的成年人則最好低於100mg/dL。 高風險患者忽略壞膽固醇控制 冠心症隨時找上你  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阻塞血管的斑塊中主要成分,葉宏一說,低密度膽固醇每下降39 mg/dL ,重大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等事件的發生風險就可相對減少22%;然而,高血脂沒有症狀,容易讓人忽視它的危險性,常常到了心臟病發,才開始關心自己的高血脂。此外,血脂的測量不像血壓、血糖可以居家隨時測量,民眾常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或體檢驗血才知道罹患高血脂,但常常因為沒有不適感,對於血脂的控制就不甚重視。 在門診中不時看到停經婦女為了骨鬆補鈣, 飲食清淡卻把全脂奶當水喝;也有人即使已有心血管疾病還覺得多吃雞蛋沒關係、蝦子一次吃一盤、愛吃滷豬大腸和炒腰花等。然而乳製品、雞蛋、蝦蟹、內臟攝取過量會讓膽固醇指數亮紅燈 ,是高血脂患者最易忽略、最常棄守的盲點。 此外,葉宏一說,即使調整飲食,加上現有藥物治療,仍有超過8成高風險病患的膽固醇控制的不理想; 國內登錄在案的近千名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在冠心症、心絞痛、中風、死亡的陰影下, 即使普遍使用第一線的史他汀(statin)降血脂藥物,仍然有八成無法控制在LDL<70mg/dL。 葉宏一指出,近年來研究發現人體中有種稱為PCSK9的酵素會影響血脂的代謝,目前藥界已針對PCSK9發展出單株抗體,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近來臨床試驗顯示,搭配現有史他汀的使用,能明顯將高膽固醇控制下來,提昇血脂達標率至八成以上。 呼籲民眾不要再漠視高血脂的問題,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血脂目標值,從飲食、運動以及藥物三方面讓血脂達標,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055/view/  

全台175萬人偏頭痛 女性比男性高3倍

全台175萬人偏頭痛 女性比男性高3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頭痛起來要人命,偏頭痛通常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隨著每個脈搏跳動而加劇疼痛的頭痛。醫師指出,偏頭痛好發於中年女性,發生率高出男性3倍,與荷爾蒙週期性變化有關,目前最新的治療趨勢以單株抗體藥物為主,可望有效防止偏頭痛發作。 全台175萬人有偏頭痛困擾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在2016臺灣醫學週系列演講中指出,國內偏頭痛的盛行率約為9.1%,估計全台目前約有175萬人正飽受偏頭痛之苦,尤其是30到40歲的女性,每5人就有1人當年有偏頭痛發作。 女性發生偏頭痛比例比男性高3倍 傅中玲醫師強調,偏頭痛是一個常見、複雜,以及反覆發作的疾病,臨床觀察發現,女性發生偏頭痛的比例是男性的3倍以上,可能與婦女每個月荷爾蒙週期性變化有關。雖然偏頭痛好發於成年人,但兒童發生偏頭痛的情況也不罕見,只是發作時間一般比成年人短暫。 偏頭痛治療最新進展 傅中玲醫師表示,最新研究顯示,偏頭痛產生的疼痛源自於腦幹,造成三叉神經血管系統功能障礙,引起局部腦部血流量的巨大改變。近年偏頭痛治療有很大的進展,目前CGRP單株抗體藥物進行臨床試驗中,可望防止CGRP引發頭部神經附近的血管腫脹並導致偏頭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068/

中藥補氣之王「黃耆」有助改善癌因性疲憊

中藥補氣之王「黃耆」有助改善癌因性疲憊#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中藥黃耆素有「補中益氣之王」封號,研究顯示,從黃耆萃取出的「PG2」多醣成分,可有效改善癌因性疲憊,說不定還能幫助抗癌。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腫瘤內科醫師賴基銘在今年(2016年)臺灣醫學會講座中指出,PG2多醣成分目前主要是用來治療癌因性疲憊,但有些研究顯示,這種成分似乎也具抗癌潛力。 黃耆成分 改善免疫功能 癌症病友常出現慢性疲憊症,這種症狀比化療常見副作用更明顯、更普遍,更有病友因體力不夠,造成治療中斷。癌症病友中,約七成老是感覺疲憊、精神不濟、沒有體力。研究顯示,PG2多醣成分可針對T型細胞Th1、Th2作用,因而有雙向免疫調節功能,也可刺激造血功能,進而改善癌因性疲憊。 PG2具抗癌潛力 賴基銘醫師表示,PG2多醣成分現在主要適用症是治療癌因性疲憊,不過部分研究顯示,PG2似乎也可以影響癌症幹細胞,提升癌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減少放療毒性,說不定也可以改變腫瘤微環境,抑制癌症轉移、惡化、降低復發風險。 腫瘤細胞老化 容易轉移、擴散 賴基銘醫師分析,近年來,醫界發現,當腫瘤微環境出現變化,腫瘤細胞就會「老化」,這並非好事,當腫瘤細胞老化,便開始分泌促進腫瘤惡化物質,這不但讓腫瘤細胞可以逃離藥物毒殺,也會加速腫瘤擴散、轉移,研究學者以這項理論基礎進行實驗發現,低劑量、多次化療,會比高劑量化療更能抑制癌細胞老化,而PG2可發揮抗發炎作用,或可改變腫瘤微環境、減緩癌細胞老化現象,這些都提供PG2抗癌理論基礎。 賴基銘醫師補充,少部分注射PG2治療癌因性疲憊的患者,可能出現搔癢、皮疹、頭暈等副作用,不過多數副作用症狀會在注射兩、三小時內消退,對生活品質很少造成重大影響。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001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