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她罹晚期乳癌 8年過去仍健在

她罹晚期乳癌 8年過去仍健在#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65歲的葉女士,確診得知罹患乳癌已第4期,腫瘤大小達5、6公分,並轉移腋下淋巴、肺部,醫師考量病患年紀大畏懼開刀,且需長期治療,建議使用口服化療藥物;如今,8年過去,葉女士依然健在,日常生活也像正常人一樣,吃喝玩樂完全不受癌症影響。   口服化療藥物 穩定控制病情 收治個案的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外科部部長洪朝明指出,該患者的CEA癌症指數原本高達12,是正常人的1倍以上,經過使用口服化療藥物,CEA癌症指數降到5,雖然乳癌無法治癒,但病情控制良好。患者目前每星期服用1次、每次5顆,連續服用3周、休息1周,每3至6個月回診追蹤檢查及領藥。   化療藥物長期累積 恐敗血症致死 洪朝明副院長表示,乳癌治療有手術切除、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免疫療法。對於乳癌惡性較高、癌細胞轉移者,需要長期使用化學藥物治療,但長期間累積體內,容易併發心衰竭、腎病變、肝功能異常、白血球低下等併發症,嚴重恐引發敗血症而致死。   口服化療藥物 毒素少、副作用低 洪朝明副院長強調,當患者癌細胞轉移不超過3處器官且沒有內臟危急者,通常需要長期持續治療,才能穩定控制病情不惡化,建議選擇口服化療藥物,較不容易出現傳統針劑化療引起的掉髮、腹瀉、食慾不好及失眠等副作用,且能降低體內毒素累積以減少併發症,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不良生活習慣 國人乳癌主因 洪朝明副院長指出,國人罹患乳癌屬於散布型,不良的生活作息、日常飲食是罹癌主因,而一等親有罹患乳癌、單側曾罹患乳癌、曾罹患乳房良性腫瘤、30歲後才生第一胎或未曾懷孕、初經早於11歲或停經晚於55歲、BMI值大於30,以及日常飲食高熱量、酗酒、熬夜晚睡者,都是高危險族群。   乳癌治療藥物多 積極治療為上策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死亡率第4名,每年有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死亡人數近2000人。洪朝明副院長強調,乳癌早期發現能夠治癒,即使發現是晚期乳癌,目前也有口服化療藥物可穩定病情,呼籲患者勇敢積極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63/view/

恐怖情人哪裡有問題? 多因嫉妒妄想惹禍

恐怖情人哪裡有問題? 多因嫉妒妄想惹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最近有好多恐怖情人惹禍,不是情殺就是自殺,讓人不勝唏噓!精神科醫師指出,恐怖情人往往多會有嫉妒妄想,一旦交往對象提出分手,就會懷疑對象,進而有極端的行為。   酒癮者會有暴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洪敬倫表示,有些人對於愛上的對象很執著,當感情不順就會變成恐怖情人,這些人大多有嫉妒妄想;此外,有酒癮者因為酒精的影響,也會出現妄想症,甚至會有暴力。   多巴胺分泌太旺盛導致 若是有妄想症則是有藥物可治療;洪敬倫醫師指出,妄想症和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是大腦多巴胺分泌太旺盛導致,因而可以使用讓多巴胺少一點的藥物來治療,並且應該要做心理諮商,酒精成癮導致則要戒酒來改善。   天馬行空想入非非 此外,有嫉妒妄想者甚至會天馬行空想入非非;洪敬倫醫師進一步指出,也有人是覺得對方愛他,但其實並沒有這回事,極端者會有奇怪行為,不但會跟監,甚至會騷擾,但是用藥治療效果卻不好,只能以心理諮商來療癒。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33/view/

30歲廚師兩年內經歷5次急性心肌梗塞 每半年進心導管室救命

30歲廚師兩年內經歷5次急性心肌梗塞 每半年進心導管室救命#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致壞膽固醇狂飆到500  家豪(化名)是廚師,算不上胖,自從30歲出頭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被救回一命,他才知道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達400到500(mg/dL),居然是正常人的4到5倍,這數值意謂著血太油會堵住血管造成硬化狹窄。然而在造成心臟病、腦中風等致命或致癱的後遺症之前,無聲無息無異狀。 家豪在之後的兩年經歷四、五次的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平均每半年就要躺進心導管室打通心血管救命。直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常敏之診斷家豪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媽媽也是家族病患,他更加積極治療,撐了7年多才再次心肌梗塞。上個月,他又覺得胸口悶得像被石頭壓住,再度住院。 幼童膝窩、腳跟、手部關節長脂肪瘤 全家診斷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常敏之醫師的另一指標個案是確診時年僅7、8歲的宥宥(化名),宥宥也不胖,膝窩、腳跟、手部關節長出一大片脂肪瘤,家長覺得很奇怪,遍尋名醫,輾轉求診常敏之醫師,診斷出一家子7、8個家族病患。從那之後,宥宥吃下肚的每口食物、每顆藥,都有家長盯著看,脂肪瘤慢慢消失。後來宥宥長大了,跟同學聚餐外食,忙著課業忘記吃藥,最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飆到400多。   常敏之醫師估計,全台有4萬到5萬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病患,但僅有400多人登記在案,有待衛教促進民眾認知,並透過篩檢與基因檢驗找出潛在病患,及早發現及預防治療。 他指出,這種家族疾病的致病基因以LDLR突變最多,國內找到LDLR的基因突變點大約有50多個;其遺傳模式是顯性,像家豪只遺傳到父親或母親之一的致病基因者,稱為「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約為一般人的2倍以上,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年齡比一般人提早10年,大約40歲。   宥宥的家人是異合子,全家只有他同時遺傳到父母雙方的致病基因,稱為「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包括他,在台灣已知有30人。他們如果不治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是正常的4倍以上,甚至暴衝到800至900,提前20年發病。   第二種致病基因ApoB在國內找到2個突變點,病患人數極少。至於PSCK-9致病基因,國內尚未發現。   常敏之醫師正為部分患者申請皮下注射的針劑新藥。他說,病患們已將史達汀(Statins)吃到最大劑量還不夠,現在有機會每兩週追加一針新藥,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100、曾發生心血疾病者為70的控制目標而努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32/view/

喝白葡萄酒 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

喝白葡萄酒 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白葡萄酒,可能增加皮膚癌黑色素瘤風險,以酒精攝取量來看,每天攝取一份(12.8公克)的酒精,黑色素瘤風險便上升14%,其中以白葡萄酒關聯性最大。   喝一份白葡萄酒 黑色素瘤風險增加13%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每天喝一份白葡萄酒,發生黑色素瘤機率就增加13%。所謂一份含酒精飲料是以12.8公克酒精為基礎。研究也發現,只有白葡萄酒有這種現象,其他像啤酒、紅葡萄酒、烈酒等,都不會影響黑色素瘤風險。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經費,成果發表於2016年12月號〈癌症流行病學、癌症生物標記與癌症防治〉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這項研究並沒有證實白葡萄酒會造成皮膚癌,只是證明兩者有相關性,研究作者表示,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兩者關係。   接觸陽光紫外線 仍是黑色素瘤的主要風險因子 美國布朗大學醫學院皮膚科與流行病學副教授曹銀鈴(Eunyoung Cho,音譯)指出,這項研究只是多發現一種癌症與酒精攝取量有關聯。接觸陽光紫外線還是黑色素瘤主要風險因子,不過喝白葡萄酒的人一旦出現黑色素瘤,腫瘤多長在較少接觸陽光部位。 研究顯示,與沒有喝酒習慣的人相比,每天酒精攝取量超過20公克,身體軀幹長出黑色素瘤機率就會增加73%,女性風險又比男性來得高。曹副教授表示,男性身體體積比較大,或許較能代謝酒精,減少酒精傷害。   酒精攝取量 與多種癌症有關 研究團隊以21萬多名民眾為研究對象,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團隊認為,白葡萄酒物質或許與細胞DNA受損有關。酒精攝取量不只影響黑色素瘤風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資料顯示,酒精攝取量也與頭頸癌、肝癌、乳癌、大腸癌、食道癌等癌症風險有關。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對於容易曬傷、容易長雀斑等黑色素瘤高風險群特別重要,這些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酒精攝取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320/view/

薑黃粉恐含重金屬 挑全株、片狀較安心

薑黃粉恐含重金屬 挑全株、片狀較安心#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日前消基會抽驗市售薑黃粉,發現重金屬鉛、鉻嚴重過量,長期食用恐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引發致癌的可能性。如何挑選薑黃才能安心食用呢?專家表示,粉狀的薑黃粉容易摻雜不明成分,增加色澤或增加重量,就可能含有重金屬,建議購買薑黃片或整根薑黃。   採收期不同 薑黃顏色深淺不一 薑黃是一種地下根莖植物,有新鮮的薑黃,也有加工的薑黃,但一般常見的都是加工製成的薑黃粉、咖哩粉。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正常薑黃的顏色為深黃色至深土黃色,不同採收期會影響顏色深淺,不是顏色愈深、薑黃含量就愈高,顏色不是選購薑黃的唯一標準。   薑黃粉恐摻雜不明成分 重金屬過量傷身 凌永健教授指出,薑黃具有保健療效,市售的薑黃製品價格不便宜,坊間有些不肖業者會在薑黃粉內摻雜不明成分,例如人工添加物、其他原料,可能有農藥及重金屬殘留的疑慮,吃多了不但無法養生,反而傷害身體健康。   整根薑黃較安全 外觀可辨別品質 凌永健教授強調,重金屬鉛、鎘、鉻經常在加工製品中檢出,可能是製程受到污染所致,人體長期攝取過量損害腦部、神經及生殖系統,造成生長遲緩與過動,甚至有致癌的可能性。他建議,購買薑黃應挑選整根薑黃或薑黃片,容易從外觀辨別品質,食用也較有健康保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25/view/

身體水腫恐因白蛋白低下 喝水也會胖!

身體水腫恐因白蛋白低下 喝水也會胖!#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明明沒有吃很多,但卻仍然身體腫得不得了,甚至有「喝水也會胖」的感慨!殊不知,如果身體中的白蛋白低下,確實會使得身體易於水腫,而且減肥不會成功,更有可能肝腎功能不好,還有很多疾病。 選「腫」者 白蛋白濃度較低 身體水腫一定是有原因的!根據美兆數據資料分析發現,自覺有「腫」這個小毛病的會員,比起「不腫」者,其體內白蛋白的濃度比較低,選擇有「腫」者,其體內白蛋白濃度為4.405 g/dL,選擇「不腫」者為4.454 g/dL,具有顯著差異。 為何體內白蛋白低下會水腫呢?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人體中50%~60%是水分,血液中的白蛋白由肝臟製造,可以抓住水分子,留在血管裡面,使水分不會滲透血管壁進入組織,造成組織液過多;然而,一旦白蛋白的量不足,抓水功能減弱,水分子就會翻牆進入組織滯留,身體就會出現水腫。 健康趨勢圖 小心飲食失衡 肝腎機能減弱 體內白蛋白低下,和飲食失衡與肝腎機能減弱有很大關係!劉婷婷博士指出,肝臟合成白蛋白的過程,需要充足的酵素、營養素與胺基酸等原料,飲食失衡吃下過多糖需要被代謝,就會用掉有限的酵素與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B群,並且會排擠白蛋白製造。 劉婷婷博士進一步指出,肝細胞機能低下,合成蛋白質的能力會變差;腎臟回收系統若是有問題,蛋白質會由尿中排放出去,也會造成體內白蛋白低下。值得注意的是,身體浮腫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包括靜脈曲張、下肢肌肉無力、甲狀腺機能低下、腎上腺機能問題、經前症候群、以及心臟問題等等。 劉婷婷博士建議,輕微的水腫現象,可以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減少發生頻率,特別是減肥的時候,要注意營養素的攝取比例,千萬不要沒減到體脂肪,卻水腫了一圈,標準的「喝水也會胖」!而且肝臟功能也要小心留意,平日應加強護肝,才能「船過不留痕」,維持輕盈的體態! 「有腫就做」小秘笈: 1) 減少糖分、澱粉與發炎食物 2) 攝取優質蛋白質(胺基酸) 3) 補充營養素如B群、葉酸、磷脂質 4) 適時起身,減少久坐,促進循環 5) 護肝與護腎,減少酒精與毒素攝取 6) 適度鍛鍊肌肉強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13/view/

小毛病不斷的「亞健康」族 中醫調養可改善

小毛病不斷的「亞健康」族 中醫調養可改善#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經常覺得很累嗎?有可能已經出現「亞健康」!「亞健康」主要還是因為工作壓力大,以致常會出現睡不好、腰痠背痛等症狀,但是卻還沒有進展到疾病;中醫師指出,門診中,亞健康族群有增多現象,而透過中醫調養,可有助於改善。   出現疲勞、失眠與腰痠背痛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部長張晉賢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要身心靈都健康;至於亞健康是指會出現疲勞、失眠與腰痠背痛,但是還沒有進入到病理現象,疾病並沒有顯現,卻已經有腰痠背痛、膝蓋痛,然而去做X光檢查則還好。   一針、二灸、三藥 針對亞健康族群,中醫會使用到針灸、艾灸與中藥來改善;張晉賢部長指出,傳統中醫有所謂一針、二灸、三藥,有此治療順序主要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所以會先用針之後才用灸,最後才用藥,而且是不得已才用藥,這樣才對健康有保障,也已有實證確認針灸對某些疾病是有療效,尤其是關節炎疼痛、肌肉扭傷,就可以用針灸來治療,並不需要用藥。   遠紅外線類似艾灸 張晉賢部長進一步指出,天氣冷時溫度下降,血管收縮會使血液循環不良,也就是中醫所謂的寒凝收澀, 進而會不通則痛,出現肌肉痠痛與關節痠痛,這時用艾灸能產生溫熱作用,可以去寒,由於艾灸燒艾草會有煙,目前則是可以用和艾灸類似波長的遠紅外線來取代,可以做大面積的溫熱治療,使不好的產物可以代謝出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405/view/

C肝口服新藥將獲健保給付 肝纖維化要如何判斷?

C肝口服新藥將獲健保給付 肝纖維化要如何判斷?#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肝癌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而肝癌是漸進而來的,由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如果能將慢性肝炎治療好,就能避免進展到肝癌。由於慢性肝炎以B肝與C肝為大宗,B肝有疫苗可預防,C肝也有了口服新藥能治癒,且將可獲得健保給付,使得有國病之稱的肝病,能夠一舉殲滅。 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 高雄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蔡明釗表示,肝癌大約有8成是B、C肝造成,且經過20至30年的演變,肝臟從發炎、纖維化最後形成肝硬化,而最終產生肝癌。由於早期的發炎與纖維化並沒有太大的症狀,直到形成肝硬化後,會因門脈血管系統壓力增加而產生併發症,包括脾臟腫大、食道靜脈瘤、腹水,嚴重時還會有肝昏迷。慢性肝炎一旦進展到肝硬化,產生肝癌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提升。 蔡明釗醫師強調,C肝的病人應該越早治療越好,可降低肝硬化及避免肝癌的發生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大約60萬人有C肝,健保有登錄資料治療的C肝病人只有7萬人左右,顯示C肝病人接受治療的只有10%左右,將近9成C肝病人沒有治療;蔡明釗醫師指出,台灣有那麼多C肝病人,主要是因為早期醫療環境不好,針頭濫用與輸血感染,而這些人多是60至80歲老人,很多人是害怕干擾素治療副作用,就退縮不治療;另外還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C肝或無明顯症狀而不知道要治療。 口服新藥治癒C肝只要3個月 蔡明釗醫師強調,之前有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C肝,要治療半年或一年,目前已有口服新藥可治癒C肝,只要治療3個月,就可達9成5治癒率,衛福部並於日前公布要將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第一波給付條件包括曾經參加健保B、C肝治療計畫、且仍帶有C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抗體陽性超過6個月、以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失敗,且肝纖維化大於等於第3期者。 肝纖維化可經由切片、肝臟纖維掃瞄儀及抽血檢查 那麼要如何判斷肝纖維化呢?蔡明釗醫師指出,肝纖維化可經由肝臟切片、肝纖維掃瞄儀以及生物標記來檢查。肝臟切片是一種侵入性的肝穿刺取組織的檢查方法(liver biopsy)。檢查前需局部麻醉;檢查後須壓迫止血觀察4小時以上並嚴防內出血的可能性。如果取樣位置剛好是無纖維化地帶,可能錯估病情,影響治療進度。肝纖維掃描儀利用產生對人體無害的衝擊波;當衝擊波射入病患的肝臟後,以超音波量度衝擊波的速度,而得知其肝纖維化的程度。 使用方便又不具侵入性,然而還是有臨床上的限制,包括肥胖、腹水以及肝臟發炎等。另外血液中肝功能指數,透過公式的演算,也是可以用來預測肝臟纖維化程度,像是APRI、FIB-4等。最近由國內生技公司研發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藉由抽血檢驗血清中與肝纖維化相關的生物指標uPA、MMP9、β2-MG,透過公式的演算,也可以用來預測肝臟纖維化的程度。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顯示,在C型肝炎的病患利用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來預測肝臟纖維化,有將近9成的準確度。 使C肝病毒消失 越早治療越好 蔡明釗醫師進一步指出,過去認為肝纖維化不可逆轉,但經過動物實驗與臨床資料顯示,將C肝病毒清除後長期追蹤,肝臟纖維化有好轉現象。然而根據高雄長庚的研究顯示,C肝病人治療前如果已經有嚴重纖維化,即使經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成功治療,肝纖維化好轉的程度會減弱而且還是會有較高的肝癌風險。因此C肝的病人應該越早治療越好,病毒清除了,肝纖維化可降低,就不會進入肝硬化及避免肝癌的發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30394/vie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