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台灣第一三共愛心不間斷 寒冬送暖守護清寒長者

台灣第一三共愛心不間斷 寒冬送暖守護清寒長者#健康醫療網

2021-11-25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臺灣已步入高齡社會,台灣第一三共公司多年來持續關心老年身心健康議題,積極參與社會貢獻活動。寒冬將近,今年,台灣第一三共在11月24日特別捐贈毛帽、圍巾及保溫瓶等禦寒物資予宜蘭縣政府,希望來自企業的溫暖能陪伴宜蘭縣清寒弱勢長者度過每年寒冬。 捐贈關懷包予弱勢長者 手寫卡片獻上祝福 台灣第一三共總經理林雪芬表示,公司長期鼓勵員工參與關懷與陪伴弱勢長者活動,每年皆與各縣市政府合作,投入時間與人力於心血管疾病預防教育及長者關懷活動,期望藉由製藥產業資源對社會有所貢獻與回饋。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員工無法直接參與長者訪視與陪伴,而經歷嚴峻疫情之後,長者們確實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懷與協助,因此今年我們特別捐贈了關懷包予宜蘭縣清寒弱勢長者,關懷包內有毛帽、圍巾及保溫瓶等禦寒物資,其中部分圍巾還是由台灣第一三共員工到針織工廠親手編織的愛心圍巾,特別具有意義。台灣第一三共員工也附上手寫卡片獻上對長者的祝福,希望疫情之下長者們也能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 滿足醫療需求 同時擴展愛心、落實社會責任 林雪芬總經理表示,第一三共集團的企業理念在創造滿足不同醫療需求的創新藥品,同時為世人健康與豐富的生活品質作出貢獻。我們希望透過與地方政府合作,集結雙方資源,持續關懷長者健康,將愛心擴展到各鄉鎮,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創造企業永續發展的價值。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即稱為「高齡社會」,截至110年10月底宜蘭縣老年人口已達17.87%,顯示宜蘭縣高齡化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非常感謝台灣第一三共對長者的關懷,期望在這寒冷的歲末之際,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讓各界一同為關懷社會而努力。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022

謹慎管理飲食仍反覆發蕁麻疹?醫:找到真兇才是治療關鍵

謹慎管理飲食仍反覆發蕁麻疹?醫:找到真兇才是治療關鍵#健康醫療網

 2021-11-2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許多人習慣把蕁麻疹與飲食過敏畫上等號,但蕁麻疹中有一種類型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若未正確治療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一名40多歲女性罹患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長達10年以上,即使小心翼翼的管理飲食,疾病仍反覆發作,每次癢起來就像被上百隻蚊子叮咬,加上皮膚明顯的紅腫膨疹與類固醇治療帶來的滿月臉及肥胖副作用,不僅導致外觀上的不自信也造成社交困擾。所幸,經醫師評估更換治療方案後得以逐漸停用類固醇,目前疾病控制十分穩定,讓她重拾生活品質。 反覆發作超過6週為慢性蕁麻疹 致病主因非飲食過敏原 「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要找出真正的兇手,如果只有抓到作為幫兇的飲食過敏原,症狀仍會持續發生。」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兼內科部副部主任陳怡行表示,由飲食等過敏原引起的急性蕁麻疹通常在停止接觸過敏原的1到3日內即會好轉,當症狀反覆發作超過6週以上就會歸類為慢性蕁麻疹;而慢性蕁麻疹患者中有大部分屬於找不到病因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飲食誘發的過敏反應僅佔這類型的一小部分原因。因此,經常見到有患者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尋找過敏原,甚至列了一大串忌口清單,結果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還出現營養失調的問題。 患者易合併睡眠障礙與心理共病 根據研究指出,有超過5成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有嚴重睡眠障礙 ,長期睡眠不足帶來的壓力與免疫功能傷害也會加劇症狀表現,使患者陷入惡性循環,更有研究顯示高達6成患者有精神相關共病 。陳怡行醫師提到,患者最常反映的困擾為睡眠障礙,當蕁麻疹半夜發作時會癢到中斷睡眠,日復一日的睡眠不足會造成焦慮與憂鬱指數上升,加上無法預期發作的時間點,在生理與心力的雙重壓力下也會導致病情惡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會伴隨血管性水腫,一般會發生在嘴唇與眼周部位,但若發生在腸胃道黏膜會造成腹部絞痛;在舌頭與喉頭則會造成呼吸困難,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兼內科部副部主任陳怡行 現階段治療選擇增加 鼓勵患者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 陳怡行醫師指出,類固醇通常僅用於急性發作時使用,對於症狀嚴重的患者能快速見效,但考量到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臨床上會儘量避免長時間使用,一般來說還是會採取階梯式治療原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第一階段治療會選用新型抗組織胺;如果疾病仍反覆發作則會升階治療,在第二階段提高新型抗組織胺的使用劑量;若病情經過前兩階段治療仍未改善,第三階段可選擇針劑用於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其藥物機轉可以精準抑制體內異常免疫反應達到穩定症狀的作用,不需要搭配類固醇就能顯著改善症狀,呼籲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依循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三大原則 籲患者勿自行中斷治療 隨著新型抗組織胺與相關針劑的出現,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有更多更好的武器可以使用,因此,現階段會以症狀完全好轉為治療目標。不過,卻觀察到部分患者在症狀逐漸好轉後即自行停藥,結果病情不到半年又再度復發。陳怡行醫師鼓勵患者依循「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三大原則」:(1)紅、腫、癢症狀持續6週建議及早就醫(2)症狀未改善應向主治醫師反映(3)建議在醫師控管下漸進式停藥,切勿隨意中斷治療。配合醫療團隊定期回診追蹤病情、按時服藥,疾病都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989

卡車司機便後滿盆血 檢查竟是晚期大腸癌!

卡車司機便後滿盆血 檢查竟是晚期大腸癌!#健康醫療網

2021-11-2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58歲的阿南(化名)是一名大貨車司機,平常工作忙碌且生活飲食不規則,導致沒有正常排便習慣。某日上完廁所後發現自己的大便有血,驚覺不對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且腫瘤已經轉移肺部及肝臟,醫師當場判定為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阿南與妻子起初都不敢置信,後來透過良好醫病溝通,阿南也積極面對自己疾病,經由化療再到口服標靶藥物等多線轉換治療後,阿南的腫瘤日漸穩定,最後透過手術切除原位癌及肺部轉移腫瘤,另外也透過電燒清除肝臟轉移腫瘤,目前治療與追蹤已超過七年,腫瘤都沒有復發跡象。現在他也已經退休,每天為老婆準備便當溫馨送餐,享受著這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 台灣癌王大腸癌 50%患者確診後已是晚期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家崙醫師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經連續12年高居首位,由於大腸直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必須仰賴定期篩檢才能找到病灶,當患者感到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時,有高達50%的患者已經是晚期大腸直腸癌。 張家崙醫師進一步表示,以往第一期大腸癌患者要在臨床診斷中遇到是很不容易的,主要原因是多數大腸癌都由大腸瘜肉發展而來,因此完整的大腸鏡檢查相當重要。所幸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大腸瘜肉篩檢及糞便潛血檢查,讓腫瘤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降低癌症造成死亡的比例。 多線藥物治療延長存活期 搭配基因檢測可精準用藥 張家崙醫師說明,針對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主要目標在於延長存活期,避免疾病惡化。根據國外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目前使用多線標靶藥物搭配化療,患者平均的存活期是30個月;若還有搭配其他局部治療,如電燒或是手術切除,則可以提升存活期到50至60個月。 研究也顯示,使用愈多線藥物可以延長更多存活時間,當患者使用前面幾線針劑標靶藥物及化療治療無效或產生抗藥性時,則建議接續使用後線的口服標靶藥物,因此病友應保持樂觀心態,遵照醫師指示積極治療。近年來癌症精準醫療已成趨勢,倘若診斷為大腸癌,建議可搭配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藥物,提升治療效率與效果。 疫情期間別自行停藥 避免病情惡化 張家崙醫師提醒,新冠疫情期間,有些病友可能因擔心醫院感染而不敢就醫或自行停藥,恐提高病情惡化風險,建議多跟醫師溝通,選擇適合治療方式,避免反覆化療進出醫院造成感染風險。另外大腸癌多是後天因素改變為主,最主要跟飲食、排便以及生活習慣有關,平時要多吃蔬果、多運動不要熬夜,也要注意不要過胖提高罹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012

乾癬性關節炎超前部署 健康生育不是夢!

乾癬性關節炎超前部署 健康生育不是夢!#健康醫療網

2021-11-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今年32歲的小琪(化名)四年前罹患乾癬,生活飽受頭皮落屑所苦,近兩年甚至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由於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病情穩定控制。不過,去年小琪結婚後,因擔心用藥會影響胎兒不敢懷孕,也擔心懷孕停藥會造成病情復發,經主動與醫師溝通後,決定超前部署調整使用適合懷孕婦女的生物製劑,後來成功受孕並生下一名胖嘟嘟的健康男嬰,期間小琪的皮膚與關節症狀也都獲得穩定控制,讓小琪開心不已。 乾癬性關節炎症狀多樣 患者身心備受煎熬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鄭添財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好發於30~50歲的族群,男女比例差不多,顧名思義症狀除了乾癬皮膚病變外,還會合併關節多種病變,如週邊關節或是中軸脊椎侵犯,臨床統計大約有七至八成患者會先出現乾癬,然後再合併關節症狀。由於皮膚及關節反覆發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常見如皮膚搔癢影響睡眠品質、或患者因皮膚脫屑影響外觀並造成自信心下降,限縮了社交生活;另外嚴重的關節變形也可能會有失能風險。 全身性疾病不易診斷 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鄭添財醫師說,「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只會出現皮膚脱屑及關節發炎問題,還可能併發虹彩炎、接骨點發炎、香腸指或香腸腳等多種疾病。另外「乾癬性關節炎」也可能造成肺部、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等併發症,雖然機率相當低,不過也要提醒患者千萬不可輕忽,一旦出現關節炎以外的症狀,就應該及早尋求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檢查! 鄭添財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因臨床不易診斷,最好由皮膚科及風濕科專業醫師共同診斷,通常先由皮膚科醫師確認乾癬症狀,再交給風濕科醫師針對關節進行檢查,並將抽血檢驗做為輔助指標,並排除其他關節疾患,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或紅斑性狼瘡等後,最後再確診患者是否罹患「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治療新曙光 生物製劑治皮膚護關節 針對「乾癬性關節炎」治療,使用傳統藥物常常無法在皮膚及關節方面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所幸目前有生物製劑做為治療的另一種選擇,也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新曙光。目前可以使用的生物製劑種類很多,有皮下注射及口服用藥,就像使用不同武器對抗不同類型敵人,醫師會針對患者症狀選擇適合的生物製劑,治療大約兩個月後就可以看出初步效果,若使用三個月仍效果不佳,就會跟患者溝通後進行換藥。目前也有衛福部核准適合懷孕及哺乳期間使用的生物製劑,讓有生育計劃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可以超前部署備孕計畫,順利健康一圓求子夢。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2003

妙齡女除肌瘤如割韭菜 醫:土壤是關鍵

妙齡女除肌瘤如割韭菜 醫:土壤是關鍵#健康醫療網

2021-11-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妙齡女子雙雙(化名),在25歲時曾檢查出三顆多發性子宮肌瘤,其中最大的一顆約有7公分,因此造成她經血量多且因壓迫導致頻尿症狀,雖然當時已採傳統手術切除肌瘤,不料五年後又再度復發多發性肌瘤。雙雙一想到要再次經歷肌瘤手術和復發風險的惡夢,讓她萌生切除子宮的念頭,然而醫師考量到雙雙今年才30歲,後續仍有生育需求,因此在溝通後決定採用無痛且復發率相對低的海扶刀手術,目前術後狀況良好,且肌瘤無復發跡象。 肌瘤如韭菜容易再生 有子宮、未停經就可能復發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表示,切除子宮肌瘤如同割韭菜,韭菜擁有很強的再生功能,即便被收割一輪後,只要有適合的土壤環境就很容易再生。而土壤環境正如子宮內膜環境,患者只要仍保有子宮且尚未停經,肌瘤就會因荷爾蒙刺激有復發可能。臨床上單一性子宮肌瘤約有30%復發率,而多發性子宮肌瘤的復發率更高達50~70%。 鍾國騰醫師說明,良性子宮肌瘤雖然不會危及性命,但當肌瘤已經影響患者生活品質時,就需考量進行手術治療。傳統手術去除肌瘤雖然能有效改善肌瘤帶來的不適症狀,但子宮內膜環境仍是肌瘤是否會再復發的重要關鍵,通常跟患者的體質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此建議患者在術後應該盡量保持清淡飲食、放鬆心情及進行適度有氧運動,降低體內發炎反應,避免肌瘤再度復發。 海扶刀無創除肌瘤 讓患者不再害怕反覆手術 針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方式,鍾國騰醫師表示,當肌瘤再度復發時,多數患者會因不想再次經歷手術過程和術後恢復期,因此拖延治療或選擇切除子宮。但現今海扶刀治療的出現,讓患者有了新選擇!海扶刀為一項無創手術,透過體外聚焦熱能消融體內肌瘤,達到治療肌瘤的目的,術前需搭配核磁共振,透過核磁共振良好的軟組織分辨能力,清楚判斷肌瘤屬性,有助確認肌瘤大小及位置,降低術後復發率。此外,對於多次進行肌瘤手術的患者來說,因過程中不須動刀,相較於傳統手術可避免術後沾黏或傷及子宮及其周邊組織的風險。 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 避免肌瘤復發影響生活   鍾國騰醫師表示,現代人晚育讓子宮不斷受荷爾蒙刺激,是子宮肌瘤發生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有生育計劃的肌瘤患者,術後在醫師的評估之下,可以儘早進行備孕準備,透過懷孕期間讓子宮內膜處於「休耕」狀態降低肌瘤復發;若尚無生育計畫的患者,術後則應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並定期追蹤回診,唯有醫病共同努力,才能避免子宮肌瘤如韭菜一般,落入反覆生長的循環。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985

洗腎最常見廔管阻塞 這招打通關最有效

洗腎最常見廔管阻塞 這招打通關最有效#健康醫療網

2021-11-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當腎臟衰竭,無法正常運作時,得透過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替代腎臟功能,然而洗腎機要達到足夠的透析功能,每分鐘至少需200毫升的血流量才足夠。而人體只有「動脈」才有辦法因應如此大量的血流,但是動脈潛藏深處,扎針難度高,因此通常會替患者建立洗腎廔管,平時照護必須嚴謹,萬一發生廔管阻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曾政哲表示,須以「氣球擴張術」及「導管融栓」進行介入性手術,打通廔管。 洗腎廔管三大類:自體廔管、人工血管、雙腔導管 洗腎廔管,就是接合「動脈」跟「靜脈」,以動脈壓力衝擊靜脈,讓靜脈管徑變粗,使血流量增大,如此方便扎針進行血液透析。基本上,可將透析血管通路分成三大類,第一是「自體動靜脈廔管」,第二是在體內埋設「人工血管」,第三是暫時性的「雙腔導管」,提供緊急洗腎患者,另一情況是,若患者不適合做廔管時,會使用永久性雙腔導管,供長期洗腎使用。 依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KDOQI)發布的腎臟治療指引,洗腎患者建議先以自體廔管為主,其術後需1-3個月成熟期,病患每天要進行手部握球運動,可促進廔管成熟,但萬一患者曾中風,進行手部運動會相當吃力,並不適合使用自體廔管,或者安裝時必須避開能力較弱的部位。人工血管則是埋在皮下,一端接動脈,另一端則是深層靜脈,人工血管不需等待成熟,只要傷口痊癒無發炎,就可進行洗腎扎針,但人工血管對人體而言是外來物,可能有感染風險。 曾政哲醫師表示,台灣人不太願意面對洗腎的事實,常拖延到體內毒素過高,造成生命危險時,才臨時安裝暫時性雙腔導管,但因管徑太細、容易阻塞,使用壽命只有一到三個月,不適合長期洗腎。 因此,會改以永久性雙腔導管,其毛氈型設計,會與皮下組織黏合,避免細菌感染,且管腔較粗,狹窄、阻塞的機率相對低,不過雙腔導管卻容易導致人體中央靜脈損傷或狹窄,曾政哲醫師表示,在洗腎之前,建議先做好洗腎廔管,如此才有足夠時間使廔管成熟,讓洗腎更加順利、降低風險。 氣球擴張術、導管融栓 解決洗腎廔管阻塞 曾政哲醫師說明,患者每天要聽廔管的聲音,可知道有沒有阻塞,但光聽聲音並無法得知「阻塞程度」,因此可以從症狀面進行判斷,例如不好下針、不容易止血,或血流速度不快時會有「跳針」情況,此時建議進醫院檢查,並進行手術。 曾政哲醫師表示,手術通常由心臟科或血管外科醫師進行「氣球擴張術」,將靜脈嚴重狹窄處以氣球撐開,使血流通暢,但假設已完全阻塞、充滿血塊,可用導管溶栓的方式,將血塊融掉、清除,接著利用氣球擴張術,預防廔管阻塞。 曾政哲醫師補充,早期會請病患固定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氣球擴張術,造成患者反覆承受手術痛苦、耗費身心往返醫院,現在應等病人發生症狀時,再進行手術,太早進行氣球擴張術,其實對於預防廔管阻塞不一定有成效。曾政哲醫師提醒,若患者發生疑似症狀時,要聯繫個案管理師,根據病情嚴重度,直接送往醫院急診進行處置,或是預約門診進行檢查,避免錯失治療機會。 洗腎廔管患者 應避免提重物、以手進行止血即可 洗腎患者仍可以正常生活,曾政哲醫師建議,做完洗腎廔管的患者平時要避免提重物,因為持續出力時間太長會壓迫廔管;患者要穿著寬鬆衣服,太緊的衣物也會影響廔管成熟。若廔管出現纖維化,可使用遠紅外線照射,且一般洗腎診所都會安裝此設備。 若有出血情況,用「手」壓住進行止血,讓血不要滲流出來即可。曾政哲醫師表示,早期使用止血帶,病人經常忘記解開止血帶,導致廔管阻塞,但若是失智、獨居老人,恐怕無法自主止血,因此仍須使用止血帶。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922

胸悶、心悸 是疫苗造成還是運動過度?

胸悶、心悸 是疫苗造成還是運動過度?#健康醫療網

2021-11-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疫情悶壞了,在家關了幾個月,好不容易打完疫苗盼到了健身房開放,30歲的白領黃先生開始回到健身房開始接受肌力與有氧訓練,每周末跑健身房兩天,想練出漂亮的胸肌和鯊魚線。但卻在鍛鍊幾周後,開始發現自己會胸悶,跑沒幾下就開始喘,後背伴隨有疼痛的問題,不只上班時開始發作,鍛鍊後更會加劇。不堪其擾的黃先生還以為是打疫苗的副作用,去醫院檢查並無任何異狀,接著決定來接受尋求中醫的協助。中醫師認為因為肌肉長期的休息,突然開始運動,熱身不足,也沒有足夠的拉筋導致勞損,胸悶,心悸原來是「膏肓痛」搞的鬼,許多勞力工作者、家庭主婦、上班族等族群,因為經常重覆使用相同部位的肌肉,或是因坐姿不良、時常用脖子夾電話、長時間使用電腦,使肩膀長期處於緊繃的狀態,導致上背部肌筋膜發炎、疼痛,常會有膏肓痛的困擾。 背部肩頰骨內側膏肓痛 手部動作頻繁容易受傷 一談到「膏肓痛」,許多人會聯想到「病入膏肓」的病重難癒之症,但「膏肓痛」其名的來源,是因為疼痛處剛好位於中醫膀胱經穴道的「膏肓穴」附近,因而稱為「膏肓痛」。膏肓穴大約是在背部第4、5根肋骨之間的肩胛骨內側,由於這個部位缺乏強而有力的肌腱支撐固定,肌肉容易磨損受傷。 中醫師涂育維指出,誘發膏肓痛的原因常跟「手」有關,當雙手持續用力或操作頻繁時,長期下來容易導致大小菱形肌過度收縮,使肌筋膜發炎、疼痛。 膏肓痛的患者通常會出現漸進式的疼痛,剛開始會因為肩膀過度緊繃或聳起,造成肩頸僵硬不適。接著附著在肩胛骨附近的肌肉,尤其是肩胛骨內側(靠近脊椎側)的肌肉會開始出現疼痛,甚至觸摸時還會出現條索狀的結節。若緊繃的肌肉遲遲未獲舒緩,疼痛會延伸至胸前,而且胸口的疼痛感將更甚於後背,出現胸悶、胸痛等類似心臟病的狀況。 運動、鍛鍊過度易發炎 針灸用藥、筋膜結構調整 周末健身族平時不運動,一運動起來就衝過頭鍛鍊過度,讓肌肉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鬆,對骨架的排列有不好的影響。而且在過度鍛鍊的過程中,容易讓脊椎的一些小面關節發炎腫脹,進而導致疼痛和不適。涂育維醫師分享,在中醫治療上,除了針灸用藥調整肌肉氣血外,最好還要透過手法調理結構,將錯位筋膜和骨架排列還原到正確的位置。 黃帝內經提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當筋膜和骨架結構來到一個比較好的位置和狀態時,身體的氣血循環自然會有所成長。黃先生在經過中醫調理後和姿勢調整後,胸悶和膏肓痛終於不再發作,訓練後肌肉痠痛恢復的速度也加快。除此之外,他還意外發現治療後訓練的效果反而比以往更好,動作變得更穩定,也比較不會用錯誤的肌肉代償,在肌力方面和肌耐力也突破了一個瓶頸。 涂育維表示,要緩解初期的膏肓痛,必需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因此熱敷、按摩兩手臂及肩胛附近的肌肉、充分的休息,再配合簡易的伸展操,讓肌肉放鬆,能適度緩解疼痛。此外,增進全身循環的有氧運動,也可達到改善循環、放鬆與紓解壓力的效果。 【伸展運動】 預備動作:配合深呼吸,吸氣時猶如頭頂有一條直線拉直脊椎,吐氣時肌肉放鬆,調回正確姿勢。 動作1:將原來伸長的脖子收下巴拉回,再配合緩慢的輕輕點頭動作,可穩定頸椎周圍肌群,舒緩頸椎關節不適感。 動作2:若肩頸已有微痠的疲勞感,可做用力聳肩動作後再放鬆,此時可讓僵硬的肩頸肌肉鬆弛。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936

鼻血流不停,原來是「類血友病」作怪!

鼻血流不停,原來是「類血友病」作怪!#健康醫療網

2021-11-19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20多歲的年輕男性一進入醫院急診室,馬上引起醫護人員注意,他雙手捧著大型垃圾桶,承接從鼻孔不斷湧出的鮮血,醫護人員擔心他失血過多,立刻展開緊急處置,好不容易危機解除,沒想到幾天後同樣場景再度出現,讓這位年輕男性與急診室醫護人員都深感無奈。 上述年輕男性常因血流不止,一個星期內跑好幾次急診室,被判斷有凝血功能異常問題,因而轉診至臺中榮民總醫院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門診就醫,王建得主任檢查發現這名病患是罕見的「重度類血友病」患者。找出真正病因後,開始使用適合的藥物治療,不僅急診頻率大幅下降,生活品質也明顯好轉。 類血友病與血友病,兩者大不相同 類血友病與常見的血友病都會造成出血不止,但兩者是不一樣的疾病。血友病屬於性聯染色體遺傳,以男性病患居多,多數類血友病則是自體遺傳造成,若一人帶致病基因,這人的孩子當中,無論男女,都有一半機率得到類血友病。 王建得主任進一步分析,血友病患者缺乏第八、第九凝血因子,類血友病患者則缺乏「類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 VWF),兩種疾病的檢查項目、用藥策略大不相同。以類血友病來說,較嚴重的患者用藥以含VWF的凝血因子濃縮劑為主,只要對症下藥,便可減少不必要的輸血,病患面臨的出血困擾也會迎刃而解。 男性類血友病患者,較不容易發現問題 王建得主任指出,在門診中,女性患者常因經血量大增、產後大出血而發現異常,甚至有女性患者在卵子生成的過程中出現腹膜出血。男性患者因沒有月經,較不易察覺類血友病,多數男性病患因為牙齦、鼻子連續出血好幾個小時,直到「血流如注」才察覺異狀。不僅如此,部分類血友病患者也可能腸胃道出血,合併腸胃道血管生成不良,治療十分棘手。如不幸發生嚴重事故,恐有大量出血的死亡風險。此外,隨著病患年齡增長,器官問題越來越多,類血友病所造成的危險也會遞增。 在家自我評估,可及早察覺異常 王建得主任也提醒,若民眾懷疑自己有類血友病,可先在家運用凝血功能異常評估表(https://vwdtest.medicloud.com.tw/#/)做自我評估,或到設有血友病中心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若有家人為類血友病患者,則鼓勵有症狀家族成員一同檢查,才能及早確診,當發生緊急狀況,才能精準治療,避免失血過多而危及生命。 ▲線上凝血功能異常評估表可幫助及早察覺異常 類血友病男女比例相當,男性有凝血問題應盡速就醫 類血友病為非性聯遺傳,因此患者男女比例相當,11月19日為國際男人節,呼籲如有疑似類血友病症狀的男性,應積極正視健康問題,及早就醫。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9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