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當心引發健康危機!

「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當心引發健康危機!#健康醫療網

 2021-11-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韓國實鏡綜藝節目「我獨自生活」描述藝人一個人生活情景,也引發「獨活」熱門話題!不單單在韓國出現普遍的「獨活」現象,根據台灣統計報告,近年來個人戶數逐年增加,目前更突破300萬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超過34%,也就是平均每三戶就有一戶是獨居者,顯示「獨自生活」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對此現象,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單身獨居生活雖然享受自由,但若長期疏於人際交流引發孤獨感,就可能讓「獨活症候群」上身,引發身心健康危機! 單身獨居孤獨感侵襲  「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今年40歲的大仁哥(化名)是名公司高階主管,經濟條件相當不錯,獨自住在豪宅裡,但談感情卻相當不順利,朋友都笑稱他為「單身貴族」。不過,大仁哥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貴族,反而對於長期「獨活」感到苦悶、孤單及憂鬱,甚至會失眠及作惡夢,最後到精神科診所就醫,評估為「獨活症候群」引發的情緒障礙。 收治個案的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獨活」本來不是問題,這些人可以享受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但是臨床上觀察到許多獨居是被迫不得已,例如自己本身不善人際社交,或因疫情被迫在家工作生活,時間久了會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對於人群有排斥感,最後出現無助、無望、情緒低落及失眠症狀,引發「獨活症候群」上身,近來因此前來求診的人數也激增不少! 求助專業提升社交技巧 改善獨活症候群 楊聰財醫師說明,「獨活症候群」不是正式的精神疾病,不過長期會引發常見的失眠及憂鬱症狀,也會造成社交畏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治療上會先以藥物來改善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穩定情緒並恢復生活常軌,後續再安排臨床心理師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訓練社交技巧,幫助患者增強自信心。另外也會鼓勵患者學習正向思考,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提升與人互動連結。若身邊有朋友患有「獨活症候群」,建議可以三五成群主動邀約患者外出活動或陪伴,讓患者感覺不是孤單一人。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穩定情緒又助眠 楊聰財醫師補充,除了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及親朋好友陪伴外,建議患者也可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例如香蕉因富含色胺酸可轉化為血清素,對於改善睡眠,減輕焦慮、憂鬱相當有幫助;另外鮮奶、地中海型食物、三蔬五果或是深海魚油等食物也有助改善負面情緒。除了飲食外,運動更是可以提升多巴胺及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對患者的情緒穩定有相當大幫助。 楊聰財醫師提醒,隨著「獨居」或「獨活」的人數激增,如何安排有意義的生活計畫相當重要,同時平常也應多多關心周遭親友,利用假日或節日一起出去聚聚,有助身心健康。若獨居生活者出現身心健康警訊,建議應盡速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才能好好享受獨自生活。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920

慢性疾病除三高之外還有「一低」 預防骨質疏鬆趁早開始

慢性疾病除三高之外還有「一低」 預防骨質疏鬆趁早開始#健康醫療網

2021-11-12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過去對慢性病的既定印象多為「三高」,但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骨質疏鬆症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全球第二大重要的流行病。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者賴欣平報導】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近100%兒童、青少年,以及80%以上成人鈣質攝取量皆不足,可見國人還是容易輕忽保存骨本的重要性。  避免臥床失能 第一步先認知「骨質疏鬆」非正常老化現象 隨著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也逐漸提高;雖然國人對骨質疏鬆症並不陌生,但卻很少直面這個疾病所帶來的風險與危害,常將駝背、身高變矮、下背部疼痛視為一般老化現象,不知這正是骨質疏鬆的警訊,直到因骨折就醫才確診。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榮譽顧問、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陳榮邦主任表示,骨折可能發生的部位很多,其中,髖關節骨折因癒合能力較差,患者通常需長時間坐輪椅,久了會導致消化不良、排便困難等問題,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使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甚至導致臥床失能,因此及早防範骨質疏鬆症就更加重要。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榮譽顧問 陳榮邦 全台骨鬆良醫票選 提供民眾管道尋求專業協助 為提升國人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知名媒體合辦《全台骨鬆良醫》活動,透過專訪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榮邦醫師、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兼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克嵩醫師、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醫師、成大醫學院副教授兼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吳至行醫師,及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黃國恩醫師五位骨鬆權威醫師,從各自專長科別切入,以文字和影音的方式讓讀者認識、預防、治療骨質疏鬆症。 活動進一步透過票選的方式,推介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認證、專業可信賴的「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讓大眾認識,最終依人氣選出北部地區40位、中部地區24位、南部地區30位、東部及離島地區6位,全台共100位骨鬆良醫,讓國人得以透過骨鬆專科醫師的專業協助,及早做好保骨的工作,預防、遠離骨質疏鬆症。 骨質35歲後開始走下坡 多加利用骨折風險試算工具 一個人的骨密度在35歲就達到高峰,自此逐漸流失,因此保骨真的要趁早;骨鬆預防及治療的最大目的,在於減少骨折,一旦骨折發生,很有可能造成失能,不僅為患者帶來不便,也會給在旁照護的家人帶來莫大痛苦。 因此骨鬆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亦藉此機會呼籲國人,除避免「三高」外,「一低」也一樣不可忽視,希望透過骨鬆學會認證、網友一同選出的全台骨鬆良醫,及早關注自己與家人的骨骼狀況。 黃兆山理事長也建議,世界衛生組織有開發評估病患骨折風險的網頁工具,民眾可多利用,自我試算骨折風險;若確診骨鬆症也不需過於擔心,只要穩定且長期的接受骨鬆專科醫師的治療,都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未來骨折情況的發生。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 黃兆山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885

劇烈頭痛像被鐵鎚擊中 當心腦動脈瘤找上門

劇烈頭痛像被鐵鎚擊中 當心腦動脈瘤找上門#健康醫療網

 2021-11-12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年僅20歲女性,不菸不酒,兩週前開始出現嚴重頭痛、後頸僵硬,頭部彷彿被人用鐵鎚擊中,對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求診後發現有一顆型態不規則的腦動脈瘤,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新型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術後兩天順利出院,頭痛問題解決了,生活品質大大改善,患者得以繼續開拓青春人生。 女性、更年期、三高患者 恐成為腦動脈瘤的危險群 收治患者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影像醫學部楊宜曉醫師表示,此年輕個案是非典型案例,通常腦動脈瘤好發於45-65歲,女性較男性略多,尤其更年期、三高患者、長期菸酒者更要注意。大部分患者平時無神經學症狀,只有少數患者會以頭痛、複視、垂瞼來表現。當腦動脈瘤破裂時,會伴隨動脈瘤破裂後才會有的劇烈頭痛、後頸僵硬、意識昏迷等症狀。 「腦動脈瘤不是腫瘤」楊宜曉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管壁發炎、受傷、修復不完整,導致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流衝擊下漸漸膨大,當血管壁承受不了時,就會破裂出血。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倘若沒有積極治療,患者的死亡率超過三成。即使是經過妥善的醫療照護,仍有近三成的患者無法免除後遺症。 腦動脈瘤治療新選擇 助降低術後復發率 發現有腦動脈瘤時,醫師會安排數位減像血管攝影檢查,評估腦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形狀,進一步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楊宜曉醫師說明,前顱窩3公釐以下的腦動脈瘤需要長期追蹤、評估風險,超過5公釐、或是位在後顱窩的腦動脈瘤,會建議積極治療。腦動脈瘤的治療方法除了外科開顱夾閉,還有神經血管介入栓塞。神經血管介入栓塞是微創手術,不僅能減少組織破壞、縮短恢復期,也能避免開顱手術可能有的併發症,使用「新型血流導向裝置」透過將血流導向,避免血流衝擊動脈瘤,協助血管內壁細胞重建,更能降低腦動脈瘤復發機率,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新選擇。 ▲「腦動脈瘤不是腫瘤」楊宜曉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管壁發炎、受傷,導致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流衝擊下漸漸膨大而破裂出血。(圖/楊宜曉提供) 規律作息、避免三高 降低罹病風險 楊宜曉醫師也提醒,腦動脈瘤的形成往往難以察覺,隨著腦動脈瘤日漸膨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民眾宜注意生活作息、減少刺激性食物、控制高血壓與高血脂、避免菸酒,從自我健康管理開始,降低動脈瘤發生及破裂的風險。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881

天氣變化大易感冒咳嗽 要肺清爽有這些方法

天氣變化大易感冒咳嗽 要肺清爽有這些方法#健康醫療網

2021-11-11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入秋之後天氣變化大,又有秋老虎,早晚溫差很大,不少人因為一天當中忽高忽低的氣溫無法調節,一不小心就容易感冒咳嗽!傳統中醫認為,身體的正氣不足,則會體虛,所謂的正氣就是人體的免疫力,至於肺氣虛就容易形成感冒體質;所以,想要預防因天氣變化而感冒咳嗽,可以朝向保養肺部,使肺清爽進而潤肺固氣方向做起。 感冒從皮毛鼻子開始 與肺有直接相關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感冒是從皮毛、鼻子開始,因為肺主皮毛,鼻子、喉嚨、氣管與肺是直接相關,都屬肺經。例如有人身體虛弱,睡覺時若把手放在被子外,體溫低傳導到鼻子就容易咳嗽,就是因為體氣不健全,以致對外面溫度的變化無法適應,顯示其生命的氣場很弱。 人體氣場弱 冷就咳嗽、打噴嚏 李深浦中醫師指出,正常人對冷只是覺得涼,熱只是汗多,溫度變化只是一種感覺,但若是氣場弱的人,一遇冷就容易咳嗽、打噴嚏,甚至馬上出現過敏現象;所以,人體氣場一定要強壯,若是氣場弱,體質就會過敏,或是與人講話易動怒,講兩句就沒有耐心,其實都是因為氣場弱。 氣場弱要及早保養 修練體氣有跡可尋 人體氣場很重要,所以平常感覺氣場弱就要保養,不要等到天氣稍有變化,就打噴嚏、流鼻涕、氣喘,那就嚴重了!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體內氣場弱,除了吃藥之外,還要調整呼吸、安靜與放鬆,身體才會好,因為氣是無形的,有元氣在體內,才能夠冷靜寬容,氣場弱要學習冷靜寬容,身體才會藏氣,越弱越要練,所以修練身體的體氣,不是無稽之談,是有跡可尋,古道家說「神靜氣自回」。 ▲李深浦中醫師 情緒不穩易憂鬱悲傷 心神不寧氣就散亂 李深浦中醫師解析,中醫特別注意氣場變化,當一個人容易情緒不穩,手腳發抖,肌肉、神經的氣不足,精神情緒會容易產生負面想法,容易不安、憂鬱、悲傷,比較無法快樂起來,這都是神經方面氣場太弱。健康的人流汗之後不會感覺不適,不健康的人流些汗就會全身無力,老人氣場若太弱,小便次數會變多,也較控制不住,大多人以為是腎有問題,其實腎是與肺相通,因為在五行之中,肺是金,腎是水,金生水,肺是上焦,可以調節水,水氣散佈全身,腎與膀胱是下焦。 水是人體很重要物質 水中有氣體變化 人體大部份是水做的,水是人體很重要的物質。李深浦中醫師解釋,水是隨溫度變化,水中有氫與氧,氫可以製作成氫彈,是可以爆炸的,能量很大,很多人不知道水是人體很大的力量來源;人身也有電,因為腎臟有電能作用,人的腦筋冷靜,神經系統安靜,都是因為腎臟有作用;而水在體內運作,排尿除了排髒,還會讓膀胱與腎臟乾淨的氣體上升,由於人體最主要反應是水的氣體變化,所以氣場衰弱就要及早保養。 植物性中藥會補氣 使肺清爽心也會健康 李深浦中醫師說明,吃中藥會使人保持體內有氣,因為植物性中藥會強化體內的氣,使體氣旺盛安定;由於身體裡面原本就有元氣,當自己元氣不足,外面補進來的會無法變成自己的氣,例如軍隊本身組織不好,補進其他人也無法用,人體也是一樣,要使人本來元氣產生熱量,使體力好,才會變成自己的元氣。而對於有呼吸困難、胸悶的人,可服用使肺清爽的中藥,可強化肺部的細胞,服用後大約一、二小時肺會感覺比較舒服,吃幾天後呼吸會自然順暢,使肺部氧氣代謝增強,肺會健康,心也會健康。 飲食也很重要 適當增加水份不吃太燥食物 除了服用中藥來補氣之外,飲食也很重要;李深浦中醫師認為,人與大自然一樣,今年是辛丑年,辛是金而且是燥金,與肺有直接關係,也與大腸有關連,因為大腸屬金,由於燥所以要適當增加水份,不要吃太燥的食物,炒與炸要少吃,冰也是燥,由於水太冷無法變成氣體,沒有氣體滋潤,全身很多地方會得不到好的水份,水要溫順才會擴散到全身組織細胞。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1809

病識感助思覺失調科技男翻身,月薪逾十萬

病識感助思覺失調科技男翻身,月薪逾十萬#健康醫療網

2021-11-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畢業於某新竹國立大學研究所,陳先生在竹科工作的前幾年,身心壓力沉重,出現幻聽妄想,總以為同事講他壞話,故意針對他,至精神科求診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高教育水準的他,深知持續用藥、避免復發與功能退化之重要性,故選擇長效針劑,來穩定病情。還被挖角至日商公司,外派日本的每月薪資10萬台幣起跳。                                   思覺失調症及早治療 把握發病頭5年黃金治療期 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建安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荷爾蒙分泌異常的疾病,會造成病患思考和感覺失調,以致出現妄想、幻覺及胡言亂語等症狀。一般來說,思覺失調症好發於15至30歲,正是人生正在學習與事業起步的黃金時段。  「思覺失調症發病後頭五年是黃金治療期。」蘇醫師說,如能及早介入治療,規律用藥。讓病情穩定,就可維持大腦運作及功能,但如果中斷用藥,一再復發,將造成腦部功能不可逆的退化,認知功能下降,影響工作能力。     思覺失調症規律治療 病識感是關鍵! 蘇醫師說,大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不覺得自己大腦生病,或有不舒服的地方,很容易就忘了服用藥物,甚至抗拒用藥,如果家人叮嚀其用藥、就醫,還可能引發關係緊張,造成衝突。      小雄(化名)就是典型個案,二十幾歲發病,因為缺乏病識感,經常中斷用藥,以致病情不穩。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他在一家自助餐店打工,做些簡單工作,老闆另提供中餐及晚餐,儘管薪水不多,但還算穩定,且有生活自主能力。       可是,疫情爆發後,許多上班族在家上班,減少外食,自助餐生意變差,此時,小雄身心承受壓力,加上未能規律服藥,又再發病住院,失去工作。幸好,小雄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使用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減少忘記服藥之問題,日後病情也逐漸穩定。 相較之下,科技新貴陳先生因具有良好的病識感,瞭解持續用藥的重要性,在首次病發時,就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長效針劑藥物治療,治療效果顯著。赴日工作後,每三個月仍固定返台回診打針順便探望家人,規律治療大幅降低疾病復發機率。 提升治療順從性 專家共識:優先考慮長效針劑 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TSBPN)最新發表專家共識,其中就建議首次發作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可考慮使用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且應將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列為所有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治療選項之一。               蘇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目前的治療多以口服及長效針劑為主,前者常因忘了吃藥,而讓病情不穩,後者為一個月或三個月打一針,不再因為用藥問題,導致病友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緊張,最重要的是,副作用較少,減少認知功能退化。         在新冠疫情期間,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較為不穩,加上醫院醫療降載,就醫不便,而有些病友也不敢回診,擔心染疫,一旦中斷用藥,就增加復發風險。  蘇醫師指出,健保已給付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確診為思覺失調症的病友皆能使用。建議病友、家屬與醫師多多溝通,選擇個人最佳藥物,穩定控制病情,減少復發,讓思覺失調症患者仍保有工作能力,生活自足,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882

威塑抽脂等於減肥?會復胖嗎?抽脂權威邱浚彥醫師這樣說

威塑抽脂等於減肥?會復胖嗎?抽脂權威邱浚彥醫師這樣說#健康醫療網

2021-11-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為何試過各種方法,還是很難瘦下來? 我們身上的脂肪從出生後就開始增生,又以童年和青春期為分裂增殖最旺盛的時期,當這些增生的脂肪細胞產生後,身體就奠定了「增胖」的基礎,未來想減肥、維持好體態的時候,只能暫時縮小脂肪細胞的「體積」,但無法徹底減少脂肪細胞的「數量」。 『頑固脂肪』怎麼來的? 人體的脂肪依堆積的部位可分為「內臟脂肪型」和「皮下脂肪型」,內臟型的脂肪通常又稱為腹部脂肪,它堆積在腹腔內並包裹內臟。皮下型的脂肪則是堆積在腹部、兩側腰部、臀部、大腿內外側、手臂後外側、頸部等部位。脂肪堆積處容易產生局部隆起,不僅影響體態,甚至會伴隨皮膚鬆弛等問題。 威塑抽脂如何消除頑固脂肪? 邱浚彥醫師建議,由於頑固脂肪比較紮實,位置多在主要運動區域(臀下、後腰)等,因此不容易減少與消失,需要運用體外溶脂或抽脂方式來改善,當中又以抽脂效果絕佳。以俗稱威塑抽脂的方式而言,改善範圍可以到皮下脂肪大約半公分左右的厚度,並且可以針對馬甲線、人魚線、三角肌後側線條來做強化,術後外觀相當明顯。 台灣最熱門的抽脂雕塑部位 根據高雄、台北抽脂手術的臨床經驗,常見的抽脂部位主要有腰部、腹部、臀部、腿部、手臂,當中不乏一些常聽到的肥胖問題如嬰兒肥、雙下巴、掰掰袖、副乳、男性女乳、游泳圈、啤酒肚、小腹、馬鞍、臀形弧度不佳、腿形不勻稱等,特別女性喜歡追求「勻稱的性感」如馬甲線,男性則偏好「精壯的健美感」如六塊腹肌,這些都很適合透過威塑(俗稱)抽脂體雕來打造。 抽脂等於減肥減重嗎?術後會再復胖嗎? 許多人會誤以為透過抽脂便能達到全面的減肥效果,但抽脂是屬於抽出身體局部的脂肪以及體型雕塑的手術,其目的在於身形線條雕塑而不是減重,因此可能也會有抽脂後體重沒有改變太多的情形,但視覺上看起來卻更加纖盈精實。邱浚彥醫師指出,抽脂後若有做好飲食以及熱量管理,加上適度的運動習慣,可以讓抽脂後的成果更加完美,以及更長久的維持好體態,也不容易再復胖。 抽脂是雕塑體態最有效率的方式嗎? 目前有許多改善體態的醫美療程方式,以抽脂來說,除了二代威塑-威塑超音波手術吸引系統、傳統抽脂、水刀抽脂、雷射溶脂、超音波溶脂之外,也出現非侵入式體雕與溶脂手術技術,讓患者有更多選擇。體外溶脂因不需動刀、非侵入式的特色,吸引不少愛美又怕手術的人,但根據目前已發表的醫學文獻及手術經驗來看,體外溶脂需要的治療次數會比體內溶脂來得多。無論是選擇哪一種抽脂體雕方式,整形診所的抽脂權威邱浚彥總院長提醒,術前應先了解醫生的專業技術與案例經驗,選擇合格且能夠信任的醫療團隊,再依據個人的體態困擾與肥胖問題進行評估,對於療程手術有深入且正確的認知及了解,才能有理想的塑身效果。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821

慢性蕁麻疹治不好 反覆發作可考慮生物製劑

慢性蕁麻疹治不好 反覆發作可考慮生物製劑#健康醫療網

2021-11-10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63歲的王阿姨還沒退休,每天工作忙進忙出,有陣子身上、手上突然出現紅疹,越抓越癢。因為找不出空檔就醫,只能自己先想辦法,然而不管抹什麼乳液都不見舒緩,一天聽聞朋友分享,竟用鹽巴抹在紅疹處,當下覺得有點好轉,沒想到過了幾天開始刺痛,似乎更加嚴重,嚇得她只好趕快就醫。王阿姨檢查後確診為慢性蕁麻疹,新竹台大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表示,用更深的觸覺或痛感,可以一時蓋過搔癢的感覺,但鹽巴事實上反而傷害肌膚,建議跟醫師討論有無更好的治療方式,若藥物都未見改善,建議可以用生物製劑來治療。 急性、慢性蕁麻疹難分辨 超過六週應注意 蕁麻疹發作時會在身體各處出現疹塊,接著膨起形成疹塊,大多集中在手臂、腿部,甚至臉部。疹子也會換位子,全身都會有,並伴隨極度癢感,通常持續數小時;皮膚血管突然擴張,另外在嘴唇、眼皮也有可能會合併出現血管性水腫。邱顯鎰醫師指出,無論急性或慢性蕁麻疹,表徵相似,無法以症狀區分,不過急性蕁麻疹平均在一兩週內會消退,少數人病程較長,但若六週內未見改善,就會高度懷疑為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非過敏 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邱顯鎰醫師說明,急性蕁麻疹通常可能由過敏原引起,只要避開並搭配治療基本上可改善。而慢性蕁麻疹是由於肥大細胞(免疫細胞)釋放組織胺導致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通常找不到病因,屬於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疾病,與體質相關,必須長期追蹤治療。基本上與壓力、內在賀爾蒙相關,並非為過敏反應,因此醫師通常不會建議驗過敏原。 免疫相關皮膚疾病 生物製劑成為治療的新選擇 包含蕁麻疹在內,許多皮膚疾病其實都與免疫系統有所關係。比如乾癬與異位性皮膚炎等。早期對於此類疾病,治療上多半依賴外用、口服藥物及其他輔助療法協助。隨著研究的發展,以及對於疾病機轉的了解加深,各種生物製劑成為了新一代的選擇,可以更加精準的治療疾病。 以慢性蕁麻疹為例,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會先使用抗組織胺並建議改變生活方式。邱顯鎰醫師表示,部分患者可透過抗組織胺來獲得改善,口服類固醇一般少用僅用於急性蕁麻疹且對抗組織胺沒效的患者做短期控制。然而,多達 50% 的患者對核准劑量的抗組織胺仍反應不佳。 若以抗組織胺或其他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四至六週或更久時症狀仍未改善,則可考慮最新生物製劑療法。邱顯鎰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大部分是單株抗體,以往常見於在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自體免疫疾病的使用。而最近研究發現,部分生物製劑也可用於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病程較長 需耐心接受治療 由於慢性蕁麻疹屬於自體免疫紊亂,通常病程較長,邱顯鎰醫師說,有14%左右患者會超過5年,不過跟其他免疫疾病不同,表徵主要以皮膚為主,且痊癒比例較高。研究也顯示治療3至6個月可考慮是否調整用藥或停藥,邱顯鎰醫師指出,真實每位患者臨床狀況將視情況調整,可能會先減藥、才考慮停藥。他也分享,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劑屬於第三線用藥,並非因為療效不佳或安全性有疑慮,而是因為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屬自費項目。 遠離刺激性食物 調整作息、紓解壓力避免發作 雖然慢性蕁麻疹尚未有明確成因,但免疫細胞都處在不穩定狀態,若受到刺激就會反應,與乾癬等許多免疫疾病相同,在生活上仍要避免可能引發或惡化症狀的因子,邱顯鎰醫師建議,應避免接觸酒精、辛辣食物、灰塵等,也應避免泡湯、洗過熱的水、穿著緊身衣褲等;尤其現代人長期處在壓力下,失眠比例大,也容易引發慢性蕁麻疹。若民眾有超過六週以上的蕁麻疹,建議改變生活節奏、調整作息、紓解生活壓力,並透過專業醫師追蹤與治療。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843

中醫降低B肝病毒量 8個月從一億降到一百萬

中醫降低B肝病毒量 8個月從一億降到一百萬#健康醫療網

2021-11-0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降低病毒量的中藥並不會與西藥產生衝突,所以患者可安心服用,然而也請記得一定要告知您的中醫師您正在服用西藥。 如果B型肝炎病患懼怕服用抗病毒西藥的副作用,或是曾經服用但停服又發生病情反跳、病毒量更高情形,那麼中藥會是一項優勢的有效治療選擇。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治療B肝患者林先生,短短8個月就改善他的B肝病毒數量從一億降到一百萬,整整去除99%的病毒。患者喜出望外,對中藥更有信心,持續配合治療。 病毒量愈高 將來變成肝癌機率也愈高 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表示,患者林先生被診斷為B型肝炎5年,由於核心抗原(又稱E抗原)陽性所以肝炎病毒複製很快,病毒量高達一億六千零八十五萬,肝功能指數GOT/GPT=93/152,胎兒蛋白指數是14,表示肝臟仍持續發炎當中,而且超音波顯示已有肝臟纖維化與脾臟腫大現象。林先生很擔心日後會轉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於是尋求中醫治療。 為他主治的林襄穎醫師本身就是中醫研究所碩士畢業,專長即是研究並診治肝病。林醫師診斷林先生是「肝火熱毒」的中醫體質,必須使用「降肝火、清熱解毒」中藥,包括黃芩、黃連、黃柏、山梔子、白花蛇舌草、綿茵陳等等。經過8個月治療,林先生的病毒量降至一百一十四萬,等於說他的體內病毒量只剩下原先的1%。並且肝功能指數也明顯下降到GOT/GPT=30/42,胎兒蛋白指數是4.9,且由於是在大醫院檢查,因此檢驗數據可靠,確具可信度。林先生高興的不得了,對中藥更有信心,持續配合治療。 每人體質不同 想用中藥降低病毒量仍要尋求專業 林襄穎醫師指出,由於林先生是「肝火熱毒」的中醫體質,所以使用「降肝火、清熱解毒」中藥會極具效果,但是有許多其他肝炎病患體質並不同,比如有些是「肝鬱脾虛」體質,本來應該使用疏肝補脾藥材,倘若誤用林先生這種「降肝火、清熱解毒」中藥則病毒量恐怕複製更快更多,病情更嚴重!所以建議患者若要服用中藥降低B肝病毒數量,還是要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忙。 也有患者好奇發問:已經服用抗病毒西藥,是否還能同時服用中藥?答案是可以的。因為降低病毒量的中藥並不會與西藥產生衝突,所以患者可安心服用,然而也請記得一定要告知您的中醫師您正在服用西藥。另外,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熬夜不飲酒,不濫服來路不明藥物,仍舊是保肝不二法門。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85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