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宣捷捐2000萬元予雙和醫院共同深研腦神經科技領域

宣捷捐2000萬元予雙和醫院共同深研腦神經科技領域#健康醫療網

2021-10-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大腦是人體中最神秘的器官,意識從何形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成立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進行各種神經疾病或精神疾病相關研究,整合各國科學家、臨床醫師、哲學家組成研究團隊,深入探討認知與神經科學、心智運作等機制,用於預防、診斷、治療。而宣捷幹細胞生技公司於10月27日捐贈2,000萬元,期許未來結合三方資源,共同深研腦神經領域及新冠肺炎於腦部科學。 宣捷捐兩千萬  與雙和醫院共同鑽研腦神經領域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表示,非常感謝宣捷幹細胞生技公司捐贈2,000萬元,此筆款項將用於本院大腦與意識研究發展,也期待未來可將研發成果應用於臨床診斷與治療,造福更多有需要的患者。雙和生技園區也即將於明年正式啟用,期待能有更多企業夥伴們的加入,完善產學合作的機能。 宣捷創辦人宣明智在會中指出,他對台灣發展生技業深具信心。尤其台灣醫療實力在國際間有目共睹,且地域面積小,有利產業連結,是最大的優勢。只要政府建立完整的機制和法規,將有利於帶動台灣生技產業,有機會將台灣打造為「生技界的瑞士」。 宣捷總經理吳世揚表示宣捷近年亦致力於研究間質幹細胞對於腦部疾病如缺血性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阿茲罕默症及老化衰弱症等適應症之功效,相信聯合雙方的資源及研發能量,在腦神經領域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了解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將認知神經科學落實應用 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藍亭,是台灣第一位透過腦造影進行植物人臨床實驗與相關研究的學者,盡心盡力將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預防、臨床診斷與治療上。他指出,「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東西,而「意識」是科學中最艱難的問題。投入研究大腦與意識的目的在於了解大腦如何產生意識,這是科學最大的挑戰,也是人類最重要的問題。 研究植物人  認識意識功能、減輕人類痛苦 該中心選擇研究「植物狀態」的病患,是因為在意識受損、衰退或扭曲時研究意識,才能最有效地了解意識的功能,同時了解如何才能減輕人類的痛苦。此外,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並設立了三大目標:對於患者,希望改善診斷、治療和預後;對於研究員,探索未來仍為最重要的科學及臨床問題,並為此提供研究途徑;對於人類,透過意識科學,期望藉由了解我們是誰,進而知道什麼是我們能期待。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755

世界乾癬日:兼顧皮表乾癬與併發症落實全方位健康管理

世界乾癬日:兼顧皮表乾癬與併發症落實全方位健康管理#健康醫療網

2021-10-2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乾癬除了肉眼可見的皮膚病灶,併發症同樣需要密切的監控與呵護。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多數乾癬患者不敢出門到醫院就診而中斷了治療,不僅皮膚乾癬反覆發作,併發症也跟著出現。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乾癬日,今年世界乾癬日的主題為United Now Act,鼓勵患者團結起來,即刻行動來對抗乾癬。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洪崧壬主任也提醒患者一有症狀立即就醫詢問,兼顧皮膚與體內共病控制,落實乾癬全方位的自我健康管理。 疫情時代門診模式驟變  回診追蹤仍不可免   洪崧壬主任說明,乾癬的細微表層變化需要長期追蹤,提醒患者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仍需要固定回診,幫助醫師根據患者當下的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治療方案,尤其是患者經常合併關節炎、三高、虹彩炎等併發症,更需要全身性的評估與抽血檢驗以控管併發症的風險。 規律用藥與定期回診  乾癬治療不輕易中斷 患者在治療期間,規律用藥與定期回診顯得很重要。洪崧壬主任進一步提到,曾有位70歲的女性患者,本來病況穩定,卻因為疫情爆發無法固定回診,逕自中斷藥物長達2至3個月,結果乾癬多次復發,甚至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所幸目前持續用藥下,病情已恢復穩定。洪崧壬主任也提醒,乾癬治療千萬不要隨意中斷,若是遇上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對應措施,否則原本控制穩定的疾病再度反撲就得不償失。 乾癬治療醫師武器多  生物製劑成治療趨勢 現階段乾癬有許多治療方式,除了民眾較熟悉的外用藥與口服藥,現階段也有生物製劑作為治療選擇。洪崧壬主任分享,針對病患狀況,輕中度的患者會使用外用藥搭配口服藥,而中重度患者若是使用口服藥治療仍不見效果,便可以評估使用生物製劑。相較過往傳統的治療,生物製劑由於不經由肝腎代謝,安全性較高也不易發生嚴重副作用,即使是肝腎功能不好的病患也能安心使用。洪崧壬主任也說明,患者若通過共病風險與感染性問題檢查後,使用生物製劑絕對會是未來乾癬治療的趨勢。 今年世界乾癬日主題為「United Now Act,疫起團結ING;話癬行動不NG」, 台灣乾癬協會響應此全球行動,串接多種學科醫療專業的醫護人員,希望透過全方位的乾癬治療、醫藥、疫苗接種、營養、復健、運動、精神科衛教等九大面向,在10月31日上午9時到下午5時舉辦「後疫情時代,乾癬病友全方位自我健康管理必修課」之線上醫學講座」,想要參加者需事先上網報名,詳情可洽乾癬協會官方網站台灣乾癬協會網站-最新消息 (psoat.org.tw)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110267143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742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醫籲:關節卡卡疼痛是警訊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醫籲:關節卡卡疼痛是警訊#健康醫療網

2021-10-2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85歲的郭姓老翁(化名),平常熱愛打高爾夫球,三天兩頭就會找朋友一起去,但最近發現只要一用力揮桿,膝蓋就會疼痛不適,讓愛打球的他不得不降低打球頻率,乖乖待在家休息。最近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越發疼痛,甚至行走都出現困難,只好到醫院骨科檢查,發現是左膝蓋內側軟骨長期嚴重磨損導致疼痛,再拖延下去可能要坐輪椅。經醫師採用「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後,現在又可以上球場與好友同樂! 退化性關節炎並非老人專利  年輕人亦須警惕 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灣大約有350萬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膝關節的退化問題,65歲以上長者罹患比例更高達74%。另外臨床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主要是因為過度使用膝蓋導致受傷、肥胖、缺乏運動或基因遺傳等因素,讓關節軟骨磨損的時間提早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的問題。 吳濬哲醫師說明,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初期只會覺得關節處卡卡,通常都是在關節難以伸曲或有下床困難時,才會前往醫院求診,當骨科醫師檢查後,發現膝關節多半已經是嚴重磨損及退化。 多模式治療  助患者不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 吳濬哲醫師指出,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注射PRP或打玻尿酸改善症狀,但若狀況沒有改善,可能就會評估採用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治療。 吳濬哲醫師進一步說明,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目前有分「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與「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二種,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多半以老年人為主,使用傳統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目前針對軟骨嚴重磨損患者,會建議使用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藉由術前電腦斷層掃描、術中再由導航系統、機器手臂及3D即時動態影像輔助,只需移除部分磨損關節,因此除了傷口小,也能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保留韌帶與神經部位,藉此縮短復原時間,術後當天患者就能行動自如。 運動應量力而為  關節疼痛盡早就醫診治 吳濬哲醫師提醒民眾,平時運動除了量力而為、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外,還應搭配適度的休息來保護膝蓋,一旦出現關節疼痛或無法行走的症狀時,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諮詢及診斷,以利及早治療,才能遠離相關疾病之苦。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籲:關節卡卡疼痛是警訊 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當出現關節疼痛或無法行走時,盡快至診間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741

鼻過敏不治變氣喘?減敏療法從根本改善

鼻過敏不治變氣喘?減敏療法從根本改善#健康醫療網

2021-10-26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在台灣,約3至4人中就有一人過敏,且成人也不少見。32歲的陳先生飽受過敏困擾,從鼻水直流進展到鼻塞,不僅難以呼吸,更進一步影響睡眠,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陳先生到耳鼻喉科求診,便直接要求使用舌下減敏療法,治療至今約五個月,反應良好,過敏症狀也漸漸改善。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葉德輝表示,過敏是免疫系統失衡的表現,以往都只能給藥舒緩症狀,直到減敏療法的概念出來,才開始可以治本,甚至有望治癒。 初期打噴嚏、流鼻水  進展至鼻塞已屬中重度   過敏性鼻炎的嚴重程度是根據發作頻率,及對生活影響的程度來分,葉德輝醫師表示,以一個禮拜發作4次連續4周為分界點,以上為持續性、以下為間歇性,另外對生活影響如是否會影響工作、睡眠則攸關中重度、輕度,「這其實很好區分,會影響日常生活,才會來看診,基本上都屬於中重度了。」 過敏初期症狀,從病理上看來,由過敏原刺激肥大細胞,細胞釋放出組織胺、刺激神經,開始感到鼻腔癢、打噴嚏、流鼻水,若持續發炎,會進一步造成血管充血、腺體增生,進展到鼻塞已是中後期症狀。最好能在初期就介入治療,例如服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噴劑,減少發炎、阻止組織增生,他提醒,鼻病發展到後期會更難復原。 有些民眾對於使用類固醇會有疑慮,他也表示,其實類固醇鼻噴劑進入全身系統的劑量很低,臨床上幾乎沒見過什麼副作用,尤其成人使用上更不用擔心影響生長,若醫師開立處方,建議遵循使用。 呼吸不順改以口呼吸  恐演變為氣喘 過敏的嚴重症狀是慢慢累積,而不是一夕爆發,有很多人年輕時常常流鼻水,不以為意,到40歲才開始鼻病加劇,若未及時控制,鼻塞會衍伸其他嚴重症狀,「鼻塞無法呼吸的時候,很多人會開始以口呼吸,」因為過敏原需要經由鼻腔過濾,以嘴巴呼吸未過濾直接進入下呼吸道,進到氣管或肺裡產生過敏性發炎,長久未治療便引發氣喘及其他下呼吸道症狀。 以口呼吸者,就寢時會開始打呼,呼吸不順暢也會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血氧降低導致隔天精神不濟;或是腹壓增加,造成胃食道逆流等。若長期習慣以口呼吸,下鼻甲組織容易腫脹,或演變為鼻竇炎,此時可能需考慮進行手術來恢復呼吸順暢。 減敏療法調整免疫系統  新一代舌下錠安全性高 過去治療的方式多是以抗過敏發炎的藥物改善症狀,治標不治本,葉德輝醫師說,因為體質沒有改變,免疫系統遇到過敏原仍會反應,要調整免疫系統反應,只能依賴減敏療法。減敏療法的概念是將提煉的過敏原注射入人體,使免疫系統產生耐受性,以往以針劑皮下注射的方式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在,現在台灣已近絕跡,目前主流是舌下錠,不用打針,安全性高。 台灣因氣候悶熱潮濕,九成以上的過敏患者都是對塵螨過敏。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就是以塵螨萃取物做成舌下錠,含在口中,相對以往針劑也方便許多,因此患者遵從性也高。葉德輝醫師提到,一般舌下減敏療法約使用半年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建議完整療程為三年, 可以調控免疫系統、改善體質,目前的研究認為 停藥後藥效仍可以維持到五年。 過敏性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鼻炎、氣喘等,一般認為在兒童時期介入治療的成效較佳,成人的免疫系統已經成熟,想要調整改變比較困難,可能需要花比較多時間。皮膚、結膜、呼吸道都是接觸環境異物的第一線,所以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根據葉德輝醫師臨床經驗,過敏性鼻炎患者約有三到四成會合併氣喘 ,建議家長若注意到孩子有過敏問題,可以趁早介入治療,而成年人若發現自己過敏逐漸加重,也應盡快向專家諮詢治療。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161

搶救缺血性腦中風腦部取栓24小時救命

搶救缺血性腦中風腦部取栓24小時救命#健康醫療網

2021-10-26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53歲的劉先生,某日突然昏厥、喪失意識,被家人緊急送醫,才發現腦部出現血塊堵塞血管,也就是中風!經醫師評估發現為基底動脈循環系統堵塞,中風量表分數不佳,且中風時間已近8小時,超過一般認知的黃金救治期。所幸經過兩次腦部取栓手術,將血栓取出後恢復良好,3個月後甚至已回到職場工作。收治該案的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主治醫師羅兆寶表示,「Time is Brain,越晚送醫腦細胞傷害越大,」能盡早將血栓取出,預後都比保守治療好。 腦中風霸佔十大死因  更為失能主因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也長期霸占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到第四位。羅兆寶教授指出,比起死亡,民眾最擔憂的是失能,若失能需要有人照護,一下失去兩個勞動人口,加上照護費用,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都很嚴重。因此及時救治除了避免死亡之外,還必須盡量搶時間降低腦部損傷。 缺血型腦中風為大宗  症狀輕微也應送醫檢查 羅兆寶教授說明,腦中風約75%為缺血型中風,也就是有血塊、血栓堵住血管;而出血型中風約占25%,俗稱腦溢血,為腦內的血管或動脈瘤破裂導致,通常出血型中風較為嚴重,死亡率較高。雖然統稱為腦中風,但成因不同,治療方式也完全不同。 若親友出現單側無力、口齒不清、臉歪嘴斜等症狀時,應盡速送至醫院。羅兆寶教授強調,「Time is Brain,越早處理對腦部損傷越小。」有時候一些不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尤其長輩不舒服,有些家屬都會讓長輩躺著休息,「只要有一點點懷疑,送醫判斷是最保險的。」急診醫師若判斷為中風,會進一步進行電腦斷層血管造影,分辨為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堵塞區域等,再安排相關治療。 動脈內取栓術打通堵塞血管  納入治療指引 若排除出血,一般稱的黃金三小時,即在3小時內注射溶栓藥物、抗凝血藥物(特定情況為4.5小時),但在搶時間的前提,若血栓來不及被溶解怎麼辦?現今國際以動脈內取栓術為主流,也就是透過軟導管進入腦部,將血栓取出,打通堵塞血管,2015年已納入歐美腦中風治療指引,羅兆寶教授表示,目前全台灣幾乎每所大型醫院都有醫療團隊可以進行取栓治療。 是否可進行腦部取栓手術,應由神經相關科醫師及放射科醫師評估,羅兆寶教授,關鍵在時間、中風區域、神經學評估、影像學判斷,若為內頸動脈堵塞,此區域供應大腦血液,最好在6小時內送醫、8小時內取栓完成;若為基底動脈後循環,此區域供應腦幹,則必須在12至24小時內取栓完成,不過腦幹梗塞通常預後較差。 取栓非萬靈丹  約四成患者能術後能生活自理 羅兆寶教授提到,腦部取栓應盡量在2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預後也越差,這攸關患者狀況及醫師經驗、團隊默契,只要團隊各司其職,全部到位,醫師便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將血栓取出,他曾在團隊協助下於20分鐘內成功取栓,國內外平均紀錄大約為30-60分鐘。 不過打通血管之後,也並非都能恢復如常,羅兆寶教授分享,國內大概有35%至40%患者能恢復至生活能自理的目標,國外大概有50%。若腦部細胞受到損傷,就沒辦法完全恢復,但慢性期的相關復健至為重要,還是能慢慢改善患者狀況。 腦部取栓之後患者將送至加護中心監測,3至4天候情況穩定就能轉普通病房。羅兆寶教授提醒,通常缺血性中風者患有心律不整、高血壓,必須遵循醫囑服用相關藥物、控制血壓,才能避免二次中風。他也呼籲,若有家屬中風,一定要盡速送醫,也不要因為過了3小時、4小時就放棄,國外研究指出,只要經過評估能進行腦部取栓,預後都會比保守治療好。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703

配戴角膜塑型片造成不適醫:可用濕潤液舒緩症狀

配戴角膜塑型片造成不適醫:可用濕潤液舒緩症狀#健康醫療網

2021-10-25  健康醫療網/記者呂佳恆報導 面對智慧科技當道的年代,3C用品已成為許多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加上疫情爆發後,線上學習成為趨勢,更拉長孩子使用3C用品時間;眼科院長李尹暘醫師分析,隨著升學競爭壓力,閱讀量增加,加上部分家長若將3C作為保母使用,都可能讓孩子用眼過度,目前小六生的近視比率已達七成,國中生已達八成,甚至1/3是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使用角膜塑型片幫孩子控制度數,但長期配戴有部分孩童略感不適,建議可使用含鎖水因子及玻尿酸的濕潤液改善。 孩童近視不能等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 事實上,近視越早發生,高度近視的比例就越高,相對後續誘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機率也會變大,因此治療若能越早開始,越能防止近視惡化。李尹暘醫師表示,矯正近視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長效散瞳劑來減緩兒童近視惡化,但部分孩童使用散瞳劑效果差,可能有畏光等副作用,因此也能選擇具有近視控制或軟式日拋的眼鏡、角膜塑型片來控制近視。 角膜塑型片搭配散瞳劑  控制近視效果加倍 其中角膜塑型片因配戴上需要一些技巧,且配戴後也須配合避免揉眼睛等情況,因此衛福部規定得九歲以上兒童才能配戴;李尹暘醫師說明,不過目前臨床上,透過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的效果成效佳,尤其若能再搭配低濃度長效散瞳劑,前者利用眼睛周邊離焦近視控制效果,後者則針對神經傳導部分做治療,藉由不同機轉治療下,根據統計,能有效控制近視達六成的療效。 孩童度數每年飆升100度  改戴角膜塑型片控制良好 李尹暘醫師提及,臨床上就曾有一名個案,原本期望每年近視增加不超過75度,但這一兩年來卻發現從原本度數100度飆升到200多度以上,經評估後續可能會造成高度近視,因此改以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雖增加的度數已回不去,但已經持續好幾年度數都控制良好,不過角膜塑型片屬於硬式隱形眼鏡,許多孩童在配戴上常會出現異物感、乾澀等情況,甚至拿下後眼睛也容易充血、出現分泌物等情況。 配戴角膜塑型片造成過敏  必要時應立即回診 為了解決孩童配戴角膜塑型片的不適,目前也可藉由人工淚液或濕潤液幫助舒緩症狀;李尹暘醫師解釋,若僅是上述所提的輕微不適症狀,可藉由在配戴前點人工淚液舒緩或拿下後以濕潤液潤濕,以達到多層保護的效果;但若嚴重出現過敏、因潤滑度不夠導致眼睛疼痛,甚至角膜破皮等情況時,就得立即停止配戴且回診就醫,必要時也會開立抗生素藥膏,以避免細菌感染導致角膜潰瘍的風險。 選擇含玻尿酸濕潤液  保濕效果佳 此外,在選擇濕潤液的產品時,家長也得特別注意,除了儘量選擇大品牌較有保障,因長期使用於孩童眼睛,也應選擇無防腐劑的產品;李尹暘醫師提醒,另外也可選擇具鎖水因子,且含有玻尿酸的濕潤液商品,根據研究指出,含有玻尿酸等潤滑成分對於在保護眼睛角膜上的修護能力,比一般人工淚液有更好效果,不過若孩子長期配戴角膜塑型片後,近視控制良好,也能考慮慢慢減緩配戴時間,甚至改回散瞳劑,重要是孩童若出現近視時,一定要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愛爾康 糊矇族的好夥伴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88

乾癬病友防關節炎小撇步五大症狀要注意

乾癬病友防關節炎小撇步五大症狀要注意#健康醫療網

2021-10-2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6歲的陳小姐是名乾癬患者,皮膚自罹病以來都不見好轉甚至愈趨嚴重,直到指甲也相繼出現角質異常增厚、色澤泛黃與層狀剝離等問題,且服用口服藥物也無法有效抑制發炎時,她才驚覺疾病的嚴重性並前往醫院皮膚科門診就醫。在醫師的觀察診斷下發現,除了皮膚、指甲的乾癬嚴重外,陳小姐的部分手指也出現腫脹問題,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香腸指症狀。 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劉奎蘭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是乾癬的常見併發症之一,如果患者有指甲乾癬將有較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然而,關節炎初期沒有症狀,所以不容易被患者察覺,建議乾癬病友觀察到指甲出現點狀凹陷、角質增生等異常變化時應盡速與主治醫師溝通,把握黃金治療期! 五大症狀揪乾癬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助攻防變形傷害 劉奎蘭醫師說明,除了皮膚與指甲的病灶嚴重恐合併關節炎外,若患者有接骨點炎(周邊關節疼痛腫脹)、香腸指/趾(手指、腳趾紅腫疼痛)、中軸症狀(頸部、下背痛、脊柱活動受限)則表示關節已出現發炎反應,應盡速與主治醫師溝通並制定全方位的治療目標。 此外,許多乾癬性關節炎病友常有關節不痛就好了的誤解,劉奎蘭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是持續進行的,一旦中斷治療,後續症狀再度復發時反而需要耗費更長時間才能改善,呼籲患者務必配合醫療團隊持續治療,穩定控制皮膚和關節症狀。 根據國內乾癬性關節炎生物製劑健保給付規範,對於傳統光照療法與口服藥仍無法改善的中度至重度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可在皮膚科與風濕科雙科別醫師評估下選擇使用生物製劑,透過精準鎖定發炎因子的方式抑制皮膚與關節症狀。目前乾癬性關節炎一線治療的生物製劑包括TNF-α、IL-17抑制劑、IL-23抑制劑等,歐洲風濕病醫學會(EULAR)治療指引根據不同症狀提供相對應選擇建議:有中軸症狀的患者會以IL-17抑制劑為治療優先建議;若合併皮膚嚴重與香腸指,可以用IL-17抑制劑或IL-23抑制劑有效緩解症狀;而周邊關節炎則是使用TNF-α、IL-17抑制劑、IL-23抑制劑皆可達到良好的控制。劉奎蘭醫師建議,病友依據個人情況與醫師溝通評估使用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 防疫攻略三步驟  1醫病溝通2持續治療3施打疫苗 新冠疫苗的施打與否也是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病友所關心的。劉奎蘭醫師說明,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副作用」與一般大眾相同,且多為非嚴重的短期症狀。其中生物製劑雖不影響接種,但部分藥物需做時間調整,在施打前建議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呼籲病友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病友應及早預約,才能防疫同時兼顧疾病控制。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108121311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98

婦科手術界的愛馬仕?海扶刀治肌瘤遠離術後沾黏

婦科手術界的愛馬仕?海扶刀治肌瘤遠離術後沾黏#健康醫療網

2021-10-2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君君(化名),多年前曾因子宮肌瘤開過三次刀,且均透過傳統手術進行,每次術後都需花費一個月的時間修復,再加上第二次術後有嚴重沾黏,讓君君時常發生腹痛問題,在反覆動刀加上沾黏併發症之下,君君感到身心俱疲。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表示,以往子宮肌瘤患者若有手術需求,會需要在腹部動刀,因此容易有術後沾黏的風險,然而隨著醫療技術演進,現已有不必動刀的海扶刀無創治療,讓患者不留腹部傷口,大幅減輕術後的身心煎熬。 首次婦科手術很重要  術後沾黏易影響生活品質 鍾國騰醫師說明,婦科手術除了要考量治療效果,術後沾黏問題也不能忽視。沾黏主要是因手術會在肚皮留下傷口,而傷口處會滲血,因此在癒合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沾黏,鍾醫師補充,只要是動刀的手術,或多或少都會有沾黏情況,但嚴重會影響患者日後生活品質,如腹痛、脹氣、腸沾黏甚至可能不孕,因此患者第一次婦科手術的選擇就相當重要;而子宮肌瘤的治療從過去的巨創、微創手術,到現今臨床上有愈來愈多患者選擇透過海扶刀來治療,也就是所謂的無創手術,不會在腹部留下傷口。 術科手術界的愛馬仕  海扶刀讓肌瘤手術很優雅 鍾國騰醫師表示,相對傳統剖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來說,海扶刀為一項治療子宮肌瘤的創新科技,但技術已十分成熟。過去女性患者聽聞子宮肌瘤需要開刀處理,難免會有點退縮,除了因術後恢復期長(至少2週),術後的併發症及留下來的傷口也會造成患者身心的負擔,但海扶刀這項無創手術,使用聚焦原理來治療,患者僅需俯臥在儀器上,透過儀器聚焦體外超音波熱能,精準對焦於體內肌瘤病灶處,就能達到消融肌瘤的目的,也因不必在腹部動刀,手術過程中不會傷害子宮及其周邊組織,術後腹部也沒有傷口,進而避免了術後沾黏的問題。 鍾國騰醫師補充說明,海扶刀手術的價格相較傳統剖腹手術的確比較高,但患者本身若有保險,可以透過保險理賠,臨床上更有全額理賠的案例;此外,雖然多數子宮肌瘤都可透過海扶刀治療,但患者在治療前必須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確認子宮肌瘤為良性且聲通道安全,才會進行手術,且無論術中及術後均提供患者一個舒適優雅的治療狀態,綜合上述條件,讓海扶刀有「婦科手術界的愛馬仕」之稱。 子宮肌瘤易復發  無創治療減輕患者身心煎熬 醫師提醒,子宮肌瘤為復發率高的婦科疾病,因此許多患者曾進行不只一次的肌瘤手術,但過去在海扶刀尚未出現前,反覆手術對患者的身體或內心無疑是一種負擔,而醫療技術的創新,不僅讓患者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也能享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讓患者重拾健康的身心,是金錢也無法衡量的事。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9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