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二次隆鼻手術專業醫美團隊分工「重建」自信心!

二次隆鼻手術專業醫美團隊分工「重建」自信心!#健康醫療網

2021-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 隆鼻手術越來越普遍,有人從此獲得令人自傲的完美鼻型,也有人生活並沒有獲得改善。醫美集團總院長邱浚彥醫師分享,曾有民眾在外院做過多次隆鼻手術仍不滿意,竟開始對人生感到絕望,甚至萌生自我了斷的念頭,最後找上他們團隊,利用各領域專業分工進行鼻部重建,也順帶「重建」了自信心。 鼻整形重建中心  匯集各領域醫師專精處理 二次、甚至多次進行隆鼻手術的民眾,只要鼻內組織曾剝離過形成傷口,就會經歷發炎、增生、修復三種時期,進而產生疤痕組織,若再加上過去手術有發炎腫脹現象,執刀難度便會提高,因此更需選擇有經驗的醫師。 邱浚彥醫師表示,鼻部需要重建的狀況不少,可能是隆鼻成果不滿意,也可能是鼻部發生重大創傷,這時就不單只是鼻部問題。鼻整形重建中心匯集各領域專家,包含整形外科、耳鼻喉科、口腔外科還有疤痕修復中心,也時常舉辦手術觀摩、研討,提升專業技術及術後疤痕修復等全面性照護。 隆鼻重建先蓋架構  疤痕修復團隊再進行「內部裝潢」 針對隆鼻手術產生的疤痕,拆線完三個月內為疤痕黃金修復期,越早進行修復效果越好。醫美集團總院長黃維超醫師表示,目前全台專精處理此領域的醫師不多,很多民眾甚至不知道隆鼻疤痕可以修復,結果一拖就是好幾年。 黃維超醫師比喻,鼻重建手術分工就像蓋房,以其所在診所為例,先由邱浚彥醫師把鼻骨架構蓋好,然後疤痕修復團隊進行軟組織疤痕修復,就像內部裝潢一樣,如此更能在各自專業領域上發揮最大效果。 UP雷射除疤熱傷害小  安全性更高 隆鼻手術後疤痕修復依深淺程度有不同處理方式,若凹陷程度小可用雷射處理。黃維超醫師說明,以其所在診所為例,使用UltraPulse (UP雷射)對於凹陷性、增生性疤痕有很好的修復效果,不同於以往的飛梭雷射,UP雷射穿透速度快,對於周邊真皮層組織熱傷害也較低。若凹陷程度較大的民眾,就可能需先填補真皮層,進行軟組織重建,再來合併雷射處理。 自我照護要做好  才能確實降低手術感染機率 不管是初次隆鼻或是隆鼻重建,每一次手術都可能會有感染機率,隨著手術次數增加,血液循環也會受影響。民眾不只要挑選有經驗的醫師、合法且乾淨衛生的醫美整形診所,術前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睡眠充足、不抽菸,才能真正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1629

衣服換季收納怎麼洗?專家:首重除菌防黴

衣服換季收納怎麼洗?專家:首重除菌防黴#健康醫療網

2021-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你多久洗一次衣服?現代人生活忙碌,很常累積到周末才一次洗,生活大管家家事達人建議,提高洗衣頻率,可以降低衣服上汗漬殘留度,害蟲繁衍的機會越低,尤其在疫情期間,更能減少病毒沾染。這件逃不過的家務事,現在有更方便的選擇,不用動手洗、不用等、不用晾衣服還可以喝咖啡。知名大車隊集團旗下衣服清潔品牌,擴大服務結合超商,提供24H送洗服務,即日起至10/30,送洗享折扣優惠,取衣再送中杯熱拿鐵一杯! 分類洗滌延長衣服壽命  收納前務必清洗徹底 「衣物清潔」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天面對生活不同的情景替換的衣物非常多,一回到家看見堆得滿滿的洗衣籃,只想全丟洗衣機。生活大管家家事達人建議衣物要分類洗滌,而有些民眾對於自身衣物清潔的需求非常重視,建議別再通通丟洗衣機,減少衣服壽命。 不過家事達人也分享,衣物放置不洗,除了孳生細菌之外,汗漬殘留在衣服纖維中越久越難洗,就容易產生洗完後仍有汗臭味的情況。建議衣物進行收納前,應該先除菌防黴,若清洗和收納方式不當,可能因溼氣重而沾染黴菌塵螨,進而導致過敏,盡量提高洗衣頻率,便是解決關鍵。 換季收納最怕泛黃  高溫消毒除螨最安心 尤其時節步入秋季,不少人開始準備換季,每季收納衣服時,便衍伸出汗漬與泛黃的問題。家事達人表示,收納前徹底將衣物纖維深處殘留的污垢與汗漬洗淨,害蟲繁衍的機會更能降低。但在家中要分類清洗、高溫殺菌,對很多上班族來說是個大工程,因此不少人會選擇將衣物送洗。 就有知名大車隊集團旗下衣服清潔品牌,擴大服務結合四大超商,提供24H送洗服務,全台超過12,000家門市皆可收件取衣,上班超商買早餐順便送洗衣物,收到簡訊通知下班再取衣,省時又便利。品牌業者表示,全程採用高規格的洗滌流程,每件衣物的洗滌流程都透明化,嚴格把關場內洗滌SOP,不僅以高溫殺菌洗去髒汙塵蟎;洗後烘衣,以60度熱度且每次40分鐘以上時程烘乾衣物,而無法使用滾筒捲動烘乾的特殊衣物,則透過高溫吊掛搖擺式烘乾;衣物烘乾後,均需通過三道高溫消毒除螨流程後再進行整燙,讓黴菌塵蟎無所遁形。 超商送洗超便利  上班送、下班取 除了全台超商24H送洗服務之外,還有到府收送、企業制服、服務業布巾都有服務。超過2,000坪科技化的洗滌工廠,採用天然洗劑環保愛地球,政府認證合格洗程,提供洗滌履歷讓洗衣安心有保障。 知名大車隊集團旗下衣服清潔品牌,慶祝開啟超商通路服務及服務據點超過12,000家,舉辦「好洗月」活動,即日起至10月30日止送洗衣服中只要包含洋裝或外套品項,整袋85折,取衣再送中杯熱拿鐵乙杯。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90

科技取代人類?北醫轉型智慧醫療反讓人才升級

科技取代人類?北醫轉型智慧醫療反讓人才升級#健康醫療網

2021-10-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除了「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iTPass健康醫療區塊鏈應用服務」也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民眾只要在手機上下載APP,並透過智能合約進行線上簽約,建立個人健康數位身份並加密,可安全完整存取病歷紀錄、影像檢查及健檢資訊。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以科技結合醫療,進行「智慧醫療」的轉型革命。新冠肺炎、少子化及高齡社會衝擊,引出病患照護、醫護量能的大量需求,北醫近年積極轉型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卻掀起話題,「科技將取代人類?醫院人力漸漸縮編?」院長邱仲峯強調:「不是人被淘汰,是人被升級。」科技可取代繁瑣的初階工作,讓專業人才進行高階工作,不過台灣仍面臨資金與人才不足的窘境,需靠政府支持,以及產業與醫界的整合,才能真正實現智慧醫療的願望。 智慧醫療成「全能管家」 降低人力、物力、國家成本 北醫近年在智慧醫療成果不少,成為醫病間的墊腳石。例如「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是將所有加護病房患者資訊,即時整合拋轉至資訊面板上,一目瞭然,讓醫護人員每月節省了800小時的抄寫時間、每位病患平均處置時間更少了30%,成為「全能管家」。 除了「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iTPass健康醫療區塊鏈應用服務」也是重點發展項目之一,民眾只要在手機上下載APP,並透過智能合約進行線上簽約,建立個人健康數位身份並加密,可安全完整存取病歷紀錄、影像檢查及健檢資訊。近期還加入TPMI台灣精準醫療計畫,提供民眾個人基因檢測報告,掌握個人基因資訊,邱仲峯認為,「病患不用大老遠來醫院看報告,我們直接把報告發給你,可減少人力、物力甚至是國家成本。」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要有效降低醫護染疫風險,也發展「全方位零接觸防疫照護系統」,將移動式醫療車置於病床邊,兼具生理量測、遠端視訊等多重功能,患者的血壓、體溫等資訊每分鐘上傳至護理站電子白板,一旦有異常會即時示警,醫護人員不再需要反覆穿脫防護衣、也不需要進出病房增加接觸機會,邱仲峯補充,「病床也加裝感應器,可遠端偵測病人擅離或跌倒風險」。另外,防疫平台上紀錄的生理數值,也會在電子白板上轉化爲趨勢分析,可掌握病情變化。 癌症智慧醫療系統成本高、發展難  應用於「教育」為上策 邱仲峯院長本身是腫瘤治療的專家,談到癌症在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的佈局,他坦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挑戰,全世界發展癌症體系有兩大主流,一是病情判讀、二是病人追蹤計畫,過去院內曾使用知名國際大廠研發的智慧系統來協助腫瘤的判讀,其精準度高達9成,程度相當於醫師用肉眼與經驗判斷,但這套系統「只租不賣」,大大增加成本,而台灣健保也不同意,因此大多數醫院為此出資的意願不大,寧可按照以往由醫師自行判讀。 另一主流,則是每位醫師必須照顧許多患者,因此針對病情的追蹤計畫,發展完善的個案管理系統。邱仲峯表示,「全世界都在發展這種管理系統,但在本土有困難。」因為相較國外每間醫院都有共同的管理架構,因此系統可以健全發展,但在台每個醫院體系架構都不同,發展受阻。 面臨負擔高額成本以及難以發展的窘境,邱仲峯表示,或許智慧系統可應用於「教育」,雖然先進國家的腫瘤科醫師都很具水平,但對經驗不足的年輕醫師來說,系統可以協助做判斷分析、提供大量資訊,訓練醫師能力更加到位。 需靠政府挹注資金、人才 才有大躍進的可能 不只是癌症治療,所有疾病運用智慧醫療已成全世界趨勢,台灣的科技業、醫療技術領先全球,因此海外產業選擇進駐台灣,例如國際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在台打造「未來醫療實驗室」,透過物聯網整合醫療,以病患為中心、以疾病旅程為場域流程設計的診療一體化商業創新模式,並推動智慧健康產業,深化國際鏈結。 邱仲峯表示,在台灣智慧醫療進展是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但在美國是提倡成為AI Hospital(人工智慧醫院),不只是做好標準初階工作,更具有判斷決策與新創能力,例如皮膚病診斷,可利用AI蒐集大量皮膚病灶影像資料,進行比對分析,做出快速、精準的診斷。 雖然產業和醫界近年攜手合作,效果還是有限,邱仲峯認為「台灣要完全進到AI Hospital沒這麼簡單,必須要有人才與大量資金挹注。」例如資訊人員開發軟體時,需要醫師一起合作,但兩者畢竟是不同領域,各自需求、溝通有落差,但以海外教育制度而言,學生發展多元,可同時擁有醫學院、工學院雙學歷,但台灣人大多專一於某領域,國內又沒有足夠經費培植人才,雖然政府近年積極推出各項平台連結產業與醫界,但如果政府能真正挹注資金和人才,往後才能大躍進,從Smart Hospital進入到真正的AI Hospital。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51

孩子吐藥需補吃嗎?藥師解惑

孩子吐藥需補吃嗎?藥師解惑#健康醫療網

2021-10-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孩子是爸媽心中的寶貝,若是小孩不舒服或生病,家長與其他照顧者一定會很擔憂!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陳巧丹藥師針對兒童用藥安全常見疑慮一一解惑。 兒童用藥錯誤  多與劑量服用錯誤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兒童用藥安全報告指出,兒童用藥錯誤的發生率為成人的三倍,主要與劑量錯誤有關。「兒童不是縮小的大人」,由於兒童器官發育尚未成熟,代謝藥品的能力與成人不同,因此,用藥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 兒童專用製劑  餵藥器來輔助給藥 所謂的「兒童專用製劑」,多為兒童親善口味,劑型設計方便兒童吞服,且常搭配量具或餵藥器來輔助給藥,協助家長在餵藥上更便利、更容易掌握劑量。若醫師處方每次服用½或¼錠時,建議購買切藥器,並於服藥前將藥品切割,取得正確劑量;給藥時,可以用湯匙將切割後的藥錠壓碎,再泡溫水服用。 藥品磨粉安定性差  剩藥不可再服 藥品隨著保存環境不同,可能會影響效期,進而影響藥效,尤其是藥品磨粉後,安定性會變差,因此,未用完的藥品不建議下次再服用。此外,每次的病情不一定相同,若服用上次沒吃完的藥品,不僅無法對症下藥,還可能延誤病情,甚至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孩子吐藥立即補服  不確定因素應向藥師詢問 孩子吐藥時有所聞,若服藥後馬上嘔吐,原則上可立即補服相同藥品;若是服藥後半小時以上才嘔吐,則不需再補服;假如不確定是否應該補服藥品,可致電諮詢醫師或藥師。 此外,藥品磨粉確實比較苦,必要時可嘗試加少許糖漿掩蓋味道;若是服藥的順從性不佳,可請教醫師能否開立兒童專用製劑,減少小朋友排斥服藥。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05

健走搭配「它」可消除蝴蝶袖、護膝、改善駝背

健走搭配「它」可消除蝴蝶袖、護膝、改善駝背#健康醫療網

 2021-10-14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一般健走時,只會動到下半身,效果有限,現今在北歐國家,流行使用「健走杖」,可幫助動到全身肌肉、達到全身鍛鍊的效果,物理治療師楊子欣表示,「平常走路不太會動到手部,但有健走杖可鍛鍊到三頭肌,也就是蝴蝶袖,還可以改善駝背、抬頭挺胸,並增加心肺耐力,透過健走杖讓健走變成『全身性運動』,消耗熱量更大,提升健走效率。」 健走杖、手杖、登山杖差異在哪? 楊子欣表示,「手杖」指的就是一般老人使用的拐杖,至於「健走杖」、「登山杖」之間的差異,健走杖在於使用者一定要用「兩支健走杖」才能進行,登山杖只需要一或兩支即可。 就字面上而言,登山杖顧名思義是爬山時才用得到,健走杖則是用來健走,楊子欣強調,健走杖的設計是屬於「鍛鍊」的工具,而登山杖是用於「支撐」的工具。健走時加上兩根健走杖的輔助,可以消耗更多熱量,然而登山時很多坡度,路比較難走,因此登山杖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忙支撐,而非強健體魄。楊子欣補充,不過健走杖也可以充當登山杖,但登山杖並不適合運用於健走。 而在材質方面,健走杖通常是碳纖維,重量較輕;登山杖通常是鋁合金,比較穩定、重量較重。健走杖的設計大多是一體成型,而近年慢慢改為兩節式,方便攜帶,健走杖走路效率比較好,是透過手的力量多面向傳導,造成反作用力,因此身體使出的力量比較不會流失。登山杖的設計大多是三節式的,是為讓登山客攜帶方便、直接置放在背包。 另外,健走杖上有一條腕帶,可以緊緊包住手部,楊子欣表示,「因健走的時候,手是需要放開的,為了不要讓健走杖在手放開的時候跑掉,這可以將健走杖固定在手上。」 保護膝蓋、改善駝背、增心肺耐力 使用健走杖大幅提升健走的效率,可降低膝關節的負荷,因為一般走路、健走時,都是使用「下肢」做運動,而沒有手的幫忙,會增加膝關節負荷,使用健走杖可以再加乘「手的力量」,使膝關節負荷不會這麼大,尤其走一些有坡度的道路,很適合用健走杖。 楊子欣說,健走杖讓手可以輔助出力,也可以改善身體姿勢,因為健走杖是以雙手各拿取一支,使身體兩側維持平衡,不會讓身體在走路的時候是歪斜的。若只拿一邊拐杖,可能容易讓身體會歪一邊。使用健走杖也可讓身體挺起來,用手的力量,幫助挺胸,也會幫助增加全身肌群力量、心肺耐力,比一般的健走強度又再更高一些,訓練效率也會更好,消耗更多能量跟熱量。 楊子欣 物理治療師: 經歷: 國家高考物理治療師 美國ACE-CPT私人運動教練認證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體適能健身C級指導員 美國FMS level 1功能性動作評估認證 芬蘭ONWF「北歐式健走領導員」銅質會員 芬蘭HUR高階培訓課程結業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03    

結婚多年膝下無子竟是子宮內膜瘜肉惹禍

結婚多年膝下無子竟是子宮內膜瘜肉惹禍#健康醫療網

2021-10-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35歲的何小姐結婚三年一直苦求無子,本以為是經期混亂加上經血異常導致不孕,一直想自然受孕的她,試過各式求子偏方卻依然毫無音訊,歷經幾次流產後,何小姐開始懷疑是不是自體免疫出現問題,最後在家人與先生的勸說下至醫院接受詳細檢查。經抽血超音波及子宮鏡檢查後,發現有子宮內膜內有大大小小七、八個超過0.5公分的瘜肉,最大的直徑還超過1公分,可能是造成胚胎不易著床而導致流產的原因,在醫師建議下進行冷刀子宮鏡治療,何小姐成功懷上寶寶。 子宮內膜瘜肉症狀不明顯  嚴重則可導致流產及不孕 收治個案的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瘜肉是附著於子宮內膜上的粘膜組織,據統計20至50歲的婦女,有一成半以上都有子宮內膜瘜肉的問題,在不孕症的患者更高達三成以上有子宮內膜瘜肉的問題,若沒有造成身體不適,只要定期追蹤檢查即可;若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子宮內膜瘜肉大於0.5公分,就會建議患者移除瘜肉,因為不僅會造成子宮內膜收縮及出血、阻礙精蟲活動,也容易造成子宮內膜局部發炎反應。另外,瘜肉會分泌一種醣蛋白賀爾蒙Glycodelin,會影響子宮內膜HOXA10 and HOXA11基因的表現,抑制胚胎著床,還會佔據胚胎著床空間導致流產,因此切除瘜肉對於備孕媽媽來說,無論未來是要自然受孕或人工生殖都是有幫助的。 子宮內膜瘜肉手術選擇多  應選擇適合治療方式 李世明醫師說明,經檢查發現患者或是備孕媽媽們有子宮內膜瘜肉時,臨床上通常會給予手術建議,分別為月經規則術、子宮內膜搔刮術、子宮鏡等。月經規則術是一種以軟管吸除瘜肉的手術;子宮內膜搔刮術是一種以刮匙來清除瘜肉,但這兩種方式在清除瘜肉的同時,都較容易造成子宮內膜的傷害,且不易清除乾淨,現今大多以子宮鏡手術進行瘜肉移除,近來有冷刀子宮鏡的出現,在手術切除瘜肉同時能將碎片吸出體外,確保手術視野清晰,且操作容易、手術時間短,因無熱效應傷害也大幅減少內膜破壞及沾黏的風險,對於有懷孕計畫的女性是一大福音。 定期至醫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遠離不孕症 李世明醫師提醒,女性若有經期異常出血、經期混亂、或不容易懷孕等問題,應及早至醫院接受檢查,若發現有子宮內膜瘜肉,患者也不必過於擔憂,目前都有相當好的門診手術來切除治療,患者都可與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才能早日成為好孕媽媽。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605

新冠疫苗打了沒?預防之道首重提升肝功能!

新冠疫苗打了沒?預防之道首重提升肝功能!#健康醫療網

2021-10-13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部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肝臟酵素會增加,肝功能指數升高,顯示肝臟會有暫時性破壞,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病人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目前雖有施打疫苗來防範重症,但是因為不良反應使不少人卻步。中醫師李深浦則認為,防範感染新冠肺炎,除了施打新冠疫苗之外,預防之道還看重提升肝功能! 肝病患染疫恐生重病  疫苗接種更重要 對於肝功能不佳者而言,根據加拿大多倫多肝病中心專家所提出的建議,舉凡是患有B肝、C肝、脂肪肝、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正在等待肝移植、或是已經接受肝移植的病人,顯示施打新冠疫苗是安全及有效的,對於有肝硬化和有脂肪肝的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則極有可能發生重症;因此,疫苗接種和保護尤為重要。 新冠疫苗不良反應頻傳  心驚驚裹足不前 然而,由於新冠疫苗施打後的不良反應頻傳,包括扎針處局部疼痛、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發燒、疲乏、頭疼、噁心、畏寒;隨著接種普及,罕見副作用如血栓、心肌炎和心包炎病例開始增多,甚至也傳出有人施打後發生猝死事件,雖尚未證實相關,仍有不少人因此心驚且裹足不前!李醫師強調,疫苗的副作用因人而異,若平常把肝臟養好,慢性疾病也定期檢查追踨,就不用太擔心。 施打新冠疫苗無不良反應  李深浦歸功於養肝 由諸多研究可發現,肝臟健康彌足珍貴!尤其是體質虛弱的人要特別留意小心,在施打疫苗時也要注意自身的反應。中醫師李深浦則是以其本身經驗指出,由於平常有在服用養肝中藥,在國內施打AZ疫苗,停留十五分鐘後回家,傷口不會痛,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之後去美國接種輝瑞疫苗,有出現痠痛,因為要去夏威夷,又打了第三劑輝瑞疫苗,也沒有什麼特別感覺。 養肝+感冒解毒藥  確診工程師恢復正常 中醫師李深浦進一步指出,目前對於新冠肺炎感染多半是症狀治療,必要時,也會給予氧氣筒加壓氧;有位在瑞典工作的工程師跟他分享,因平常有服用養肝藥物保健,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時,在服用藥物後,症狀減輕很多。這些平時注重養肝的人陸續跟他分享,在施打疫苗後都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這是養肝丸之父李深浦中醫師很大的安慰。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51558

輕忽關節警訊竟在兩年內面臨失能危機 醫:勿因疫情中斷乾癬治療

輕忽關節警訊竟在兩年內面臨失能危機 醫:勿因疫情中斷乾癬治療#健康醫療網

2021-10-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更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隨著免疫系統異常會持續產生發炎反應,不僅造成皮膚搔癢、脫屑及斑塊病癥,還有約兩到三成病友合併出現關節炎症狀。 乾癬合併關節症狀別大意 嚴重程度不亞於類風濕性關節炎 若患者發現周邊關節疼痛紅腫,下背疼痛、香腸指(趾)、接骨點炎等問題時,應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在作祟。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的關節侵犯不亞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放任關節損傷恐造成失能危機。 陳瑋昇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長期困擾於手腕腫痛的乾癬病友,就診前兩年手腕關節活動越發困難,但卻未曾想過關節症狀與乾癬有關。出現疼痛時也僅自行服用止痛藥而未接受正規治療,直至手腕完全無法彎曲才緊急就醫,卻為時已晚,手腕關節已經變形失能。陳瑋昇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可造成無法回復的關節損傷,及早並規則治療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解方。 生物製劑精準抑制發炎源頭 有效緩解這「六大困擾」 乾癬性關節炎雖無法根治,可透過正確的治療方式達到控制。近年新型治療武器-生物製劑的問市,其治療原理是以定向導彈般精確瞄準異常免疫分子的方式阻斷發炎訊號,有效改善皮膚症狀與關節破壞並減少關節變形的機率。 目前發展多種不同機轉的生物製劑,國內健保給付乾癬性關節炎一線治療種類包含TNF-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IL-17抑制劑、JAK抑制劑, 未來有IL-23抑制劑等。根據美國與歐洲風濕病醫學會治療指引提供不同病症相對應的用藥建議1,可依據乾癬性關節炎常見六大症狀(指甲與皮膚乾癬、周邊關節炎、接骨點炎、香腸指/趾與中軸症狀)使用合適的生物製劑。 當出現下背疼痛、活動受限等中軸症狀時IL-17抑制劑與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可快速且持續改善症狀;合併指甲及皮膚嚴重乾癬,IL-17抑制劑或IL-23療效顯著;周邊關節炎、接骨點炎與香腸指/趾則各種生物製劑的早期介入皆有改善的證據。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皮膚乾癬與關節炎的症狀皆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引起,在治療上千萬別輕忽,呼籲病友依據個人疾病狀況與醫師溝通評估使用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 施打疫苗+規律治療 防疫防惡化 近來國內疫情爆發, 新冠肺炎讓所有人憂心忡忡,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也擔心受到感染。陳瑋昇醫師表示,病友在疾病穩定的狀況下是建議施打疫苗的,根據目前國內風濕病醫學會指引說明施打疫苗是利大於弊,配合政府登記程序及早增強自身防護力才是防疫原則。此外,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疫苗接種雖不影響生物製劑的使用,但部分治療藥物仍需做調整使用,建議患者在安排疫苗施打前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才能達到疾病的控制與疫苗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資料: 1.    Gossec L, et al. EULAR 2019, Madrid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108121311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34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