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醫學研發漸進式!解決問題最關鍵

醫學研發漸進式!解決問題最關鍵#健康醫療網

2021-10-12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 日前由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2021醫療器材管理法重點解析與可用性評估實務研討會」線上會議,特別邀請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長陳榮邦教授,針對「醫療器材可用性評估需求探索與開發設計」進行演講。 陳榮邦特別提到「研發就是演變的過程」,醫學研發應該針對「真實需求」(TURE NEED)來發展,透過臨床洞察力與觀察力來精進技術,由臨床專家中的專家驅動研發,提出技術服務需求,才能真正結合實證,有脈絡的解決問題。 與其問「有什麼創意?」不如從臨床中觀察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陳榮邦指出,研發醫療產品絕非天馬行空或突發奇想,必須重視演變的過程。他強調「與其問『有什麼創意?』 不如從真正臨床作業中觀察問題,找出解決方案」,這樣才能更貼近實際需求。以汽車發展進程為例,輪子是其中關鍵發明,在演變過程中不可或缺。 陳榮邦提到五千年前,人們從砍倒的樹木中窺探輪跟軸的關係,發現重物在滾動的樹木上移動輕易許多,進而演變為車輪應用於戰車,成為戰爭工具;接著演變為加上滑板增加負重,作為平民搬運重物之用,而後才有腳踏車及汽車問世。「輪軸的基本概念一直都在」,只是根據每一階段的不同需求,為解決問題而進化研發出不同的產品。  「椎體六點定位」成關鍵 早期揪出「脊椎壓迫性骨折」 「醫學研發必須符合人性化,就像是病人還可以走路,坐輪椅對他們來說,就是非必要的需求,讓人重拾以雙腳行走的能力才是」陳榮邦說明。  加州大學Genant教授確立了「脊椎壓迫性骨折在醫學上的定義」,陳醫師曾於1989年前往加大舊金山分校跟他學習。過去放射科醫師透過X光檢查及骨鬆檢測儀,僅能以理學及肉眼主觀判讀影像,造成大多數「脊椎壓迫性骨折」被遺漏,也使得病人後續面臨髖部骨折、二次骨折、臥床及輪椅代步,甚或失能死亡的風險。台灣高齡長者平均在離世前會有7至8年面臨臥床、輪椅、柱枴杖等情況,不僅身心難熬,照護者也肩負極大壓力,耗費社會成本,他認為這與民眾就醫教育及醫師判斷有很大的關聯性。 因應臨床需求,Genant教授於1993年提出視覺「半定量法」,透過「椎體六點定位」方式,判讀椎體的變形程度,作為診斷和評估脊椎骨折的標準,必要時可配合定量的形態測量做確認,成為醫師在影像判讀上的一大助力;這六點定位就像是汽車的車輪軸心,也奠定了「脊椎壓迫性骨折」判讀的里程碑與關鍵。 「定量診斷」新紀元 AI電腦斷層監測軟體問世 陳榮邦提到,研發必須不斷檢視需求;受恩師椎體六點定位的啟蒙,他也不斷嘗試找出「利用肉眼診斷」以外的方式來協助醫師及病人。根據他臨床30多年經驗,判讀骨鬆報告超過5萬多份、其他造影10萬多份的經驗;他發現,電腦斷層若能結合AI人工智慧,將讓影像判讀更加客觀具體化,可提高「脊椎壓迫性骨折」被發現及診斷的機會,如同輪子進化到汽車,影像判讀將由半定量法進階至自動「定量診斷」,是醫學研發的一大突破。 因此,陳榮邦與醫療團隊經過多年努力,透過與企業共同合作,首先研發出「AI自動偵測定量脊椎壓迫性骨折管理系統」,結合AI人工智慧讓電腦斷層及早揪出潛在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長者,期盼造福更多民眾。該項發明已取得專利,更於去年(2020)在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年會落地發表,可望協助醫界提早診治「骨鬆骨折」。 最後,陳榮邦也以拉菲爾「雅典學院」名畫來提醒與會者,柏拉圖一手指天,告訴我們透過不斷提問來刺激記憶,如同研發過程必須不斷存疑才能進步;而亞里斯多德則是攤開掌心向下,代表通過經驗與觀察來發想,就像醫學研發必須與實證臨床結合,才能真正實用。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28

心臟病發作是什麼感覺?只有突然、劇烈的擠壓胸口痛?

心臟病發作是什麼感覺?只有突然、劇烈的擠壓胸口痛?#健康醫療網

2021-10-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有人形容心臟病發作的感覺就像一隻大象坐在胸口一樣,是突然、劇烈、擠壓性的胸痛。根據克理夫蘭醫學中心,心臟病專家維努·梅農(Venu Menon)醫學博士說,這樣的形容無疑是經典的介紹。但這並非所有心臟病患者都會經歷的情況。只有少數患者有這些典型症狀,很多其他患者是其他非典型的症狀,甚至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 心臟病發作  這些未懷疑過的症狀 梅農博士說,心臟病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有: 1. 胸口灼燒感:心臟病發作的感覺類似胃酸逆流。 2. 呼吸急促:有些心臟病發作是不會引起疼痛的,無聲的心臟病發作常見於糖尿病、老年人和接受搭橋手術的患者中。 3. 極度疲勞:疲勞症狀在老年患者中最為常見,因此很可能被誤診為流感疾病。 4. 噁心和出汗:噁心或出汗時很可能伴隨劇烈的胸痛,通常伴隨心臟下壁的心臟病發作。 何時撥打119?出現以下情況快送醫 梅農博士提到,雖然上述的胃灼熱感、呼吸困難和其他微妙的症狀並不完全是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因此要與其他疾病區分是有困難的,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撥打119: 1. 症狀時突然出現並持續超過5到10分鐘。 2. 休息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和胸部不適。 3. 出現症狀且是中老年人,並且有吸煙史、糖尿病史或心臟病家族史。雖然停經前婦女通常不會引起心臟病發作,但有吸煙、糖尿病或卵巢功能障礙的年輕女性容易受到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胸痛都是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其疼痛很可能與心臟沒有關聯,比如其疼痛可能只是短暫、持續幾秒鐘;很可能像刺痛的感覺;疼痛出現在胸部一個小的區域;當你按壓胸部或移動手臂時會感到疼痛;疼痛會放射到腹部和腿部位置。 心臟病發作時 不要開車去急診室 梅農博士強調,假如有上述心臟病發作的症狀,請撥打119送醫,千萬不要自行開車,或者是請朋友開車送你前往急診室,以免前往醫院的途中出現危及性命的狀況。也提醒民眾,預防心臟病發作的最佳方法就是健康飲食、保持運動、避免吸煙、控制三高疾病、定期健康檢查等不二法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57

臉紅、冒痘易忽視 藝人舒子晨以親身經驗呼籲重視玫瑰斑

臉紅、冒痘易忽視 藝人舒子晨以親身經驗呼籲重視玫瑰斑#健康醫療網

2021-10-0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玫瑰斑俗稱酒糟,由於「酒糟」兩字容易引發負面聯想,因此正名為「玫瑰斑」,而臉紅、冒痘為玫瑰斑常見症狀,常與青春痘及其他皮膚問題混淆,錯過正確治療的機會,因此期盼透過玫瑰斑衛教宣導,鼓勵有疑似玫瑰斑症狀的民眾主動前往皮膚科診所諮詢,透過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診斷與治療,擺脫長期的肌膚問題。   玫瑰斑誘發因素多 連藝人也困擾 藝人舒子晨曾透露,過去因不正確的使用刺激性保養品,導致肌膚受傷,長期有皮膚泛紅、乾燥、刺痛與長丘疹的困擾,直至尋求皮膚科醫師諮詢,才被確診為「玫瑰斑」。皮膚專科醫師何秋燕說明,玫瑰斑屬於慢性的皮膚發炎疾病,而導致玫瑰斑的原因與環境及生活習慣相關,像是日曬、熬夜、使用刺激性肌膚產品、常吃刺激性食物、情緒亢奮或易緊張等都可能誘發玫瑰斑。另外,近來醫學研究發現,玫瑰斑與蠕形蟎蟲數量過多也息息相關,何秋燕醫師進一步解釋,蠕形蟎蟲本來就少量存在人體皮膚,但當蟎蟲繁殖過多,大量咬食肌膚表皮和表皮分泌的油脂,加上寄生在蟎蟲體內的細菌,綜合起來可能造成皮膚發炎進而引發玫瑰斑。 正確保養很重要 須遠離惡化因子 針對玫瑰斑患者的肌膚保養,皮膚專科醫師蔣富強建議以簡單自然為原則,不須多道程序,除了避免刺激感較重、揮發性強、含香精、防腐劑的保養品,肌膚偏乾性的患者應著重保濕,而偏油性的患者應注重清潔,適度下降肌膚油度可控制蠕形蟎蟲的量,以達到控制發炎的程度,也可使用健保或自費藥品治療。此外,化妝會造成肌膚一定程度的負擔,若非不得已需化妝,則需選擇清爽好推勻的化妝品。蔣富強醫師提醒,熱會使玫瑰斑惡化,患者應遠離有熱的元素,像是曬太陽、吃辣、喝酒、泡溫泉、桑拿等。除此之外,近來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需長時間配戴口罩,除了悶熱也容易因摩擦引發毛孔發炎或是使玫瑰斑加重。 遵從醫囑並搭配良好作息與保養是關鍵  皮膚專科醫師吳仁欽指出,玫瑰斑雖然無法根治,但目前已有藥物可以有效控制並消除相關症狀,且因每位患者的症狀差異極大,須經由專業皮膚科醫師評估,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吳仁欽醫師強調,醫師的專業經驗與患者的良好配合是治療玫瑰斑的關鍵,切勿自行到藥局買藥來擦或因狀況改善便自行停藥,患者需遵從醫囑定期回診、追蹤與治療,並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與保養習慣,才能長期控制病況,舒子晨也以自身經驗呼籲,若有肌膚問題一定要找專業皮膚科醫師諮詢,聽從醫囑並正確治療,才能與玫瑰斑和平共處。 疑似玫瑰斑須盡早就診並對症下藥 期盼透過玫瑰斑衛教宣導活動,協助有相關困擾的民眾找出問題原因並對症下藥,若想了解更多玫瑰斑資訊請上酒糟不糟衛教網站www.rosacea.com.tw。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75

忽略骨折風險、難防骨質疏鬆症?

忽略骨折風險、難防骨質疏鬆症?#健康醫療網

2021-10-04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六十歲的黃阿姨,因為慢性疾病長期得服用類固醇,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所以很認真攝食高鈣的食物、喝牛奶,還是發生骨折」、「七十歲的李阿嬤有骨質疏鬆症,在浴室跌倒造成腰椎、大腿骨骨折,需要住院手術,並且疼痛、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醫師分享,這兩位病友屬極高骨折風險,因為略積極治療引起併發症。 65歲以上婦女 1/3一生中會骨折一次 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所引發的骨折,對個人生活衝擊、醫療花費影響非常大。黃兆山醫師說,骨質疏鬆症是根據骨密度分為正常、骨質減少、骨質疏鬆、嚴重骨質疏鬆,然而生活中輕微跌倒即引起的手腕、髖骨或脊柱壓迫性骨折,也可以判定為骨質疏鬆。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之台灣婦女,約1/3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手腕部之骨折,相對的男性有1/5的機會,顯見骨質疏鬆症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 目的為減少骨折 依照風險綜合評斷治療方針 骨質疏鬆症治療目的是減少骨折,防止併發症所造成的連鎖問題,評估治療可借助估算骨鬆骨折風險高低,考量個人病史,如: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是否抽菸、喝酒、相關疾病、是否使用類固醇藥物等,同時考量家族父母是否曾骨折或骨質疏鬆,另外視力狀況、肌肉協調性、生活或工作環境之安全等跌倒風險,應綜合評斷。 骨質疏鬆症骨折風險評量可分為:極高骨折風險、高風險、低風險,如果忽略骨折風險,很難防治骨質疏鬆症。 黃兆山醫師說明,骨鬆骨折風險高低評估是根據,若有最近12個月內的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有多發性骨折,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骨密度T值非常低(小於 -3.0),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FRAX骨折風險超高(如綜合骨質疏鬆性骨折> 30%,髖關節 骨折> 4.5%)屬極高骨折風險的患者,需要積極治療。若己發生脊椎或髖部骨折,骨密度檢測低於「-2.5」,或骨質不足即骨密度於「-1至-2.5」,且經「未來十年骨質風險評估表-FRAX」評量綜合骨質疏鬆性骨折超過20%;髖骨骨折風險超過3%,就算符合高風險,也應治療。若屬低骨折風險的族群,則應即早預防。 治療增加骨密度 同時補充鈣與維生素D攝取 現階段在骨質疏鬆的治療,可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並可減低骨折發生率。黃兆山醫師建議,治療同時應加飲食中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適度日曬可由皮膚合成足夠之維生素D,規律運動促進肌肉力量、提升身體的柔軟度及協調性,而生活上避免過量的煙、酒、咖啡,並維持適當體重等,可強化骨質,減緩骨質疏鬆的速度。 持續用藥為關鍵 半數患者中斷治療反骨折 統計上,約有一半的骨鬆患者於用藥後中斷治療,相較於持續用藥的病患,中斷藥物者有較高比例的骨折情形,顯見服藥的規律性對骨骼健康的重要。近來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骨質疏鬆症相關病患,減少外出、運動,可能會中斷治療,若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或高風險者,應持續治療,保持無發生骨折對於骨質疏鬆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骨質疏鬆是長壽者必面臨的考題,面對則能提早預防及治療,避免嚴重骨質流失所造成之骨折及其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可適時徵詢相關科系的醫師,依據骨折風險狀況,提供最適切的治療。 (文/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519

擔心莫德納第2劑副作用強烈 哪些族群需注意?

擔心莫德納第2劑副作用強烈 哪些族群需注意?#健康醫療網

2021-09-2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莫德納疫苗來了!國內自9/28日起將提供70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已知施打第二劑疫苗能增加保護力,但仍有不少長輩擔心第二劑mRNA疫苗副作用較強,害怕身體承受不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於26日記者會提醒,若有慢性病且情況不穩定時,則建議暫緩施打。 第二劑嚴重度較強 mRNA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 目前mRNA疫苗有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到,mRNA疫苗不良反應如下: 1、輕微不良反應:(1)常見反應包括疼痛、注射部位發紅與腫脹、發燒、畏寒、頭痛、疲倦、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第二劑發生率高於第一劑;(2)淋巴腺腫大、疼痛通常位於注射同側的腋下或頸部;(3)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很少見,在接種部位發生紅疹反應。第一劑接種後4-11天與第二劑接種後1-3天發生,持續2-11天後消失。 2、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型過敏、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率很低。大多發生於年輕男性,於接種疫苗後一個月內發生,大多一週內。但是必須注意有否持續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心跳過速、運動耐受性不良等症狀,例如走路或爬樓梯出現超乎尋常的呼吸急促。 另外,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指出,第一劑接種後,常見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頭痛等不適,但發燒通常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燒,18-49歲接種後疲倦、注射部位腫脹、肌肉痛、頭痛、發冷等症狀,症狀隨年齡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 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 可以施打疫苗嗎? 假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提到,有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而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建議施打。而注射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 有心臟病史的人 接種會增加心肌炎風險嗎? 如果是心臟病史的人,接種mRNA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依據疾管署mRNA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mRNA疫苗可使用在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中,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因此接種mRNA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且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 這些族群接種前 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不過,有以下疾病史的人可以接種mRNA疫苗,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 急性風濕熱 -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循環 -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 心臟移植患者 雖然仍無證據證實具上述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疫苗後會增加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並於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回診,以篩檢相關症狀或病徵。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第二劑不良反應率高 身體有狀況先調養再接種 指揮中心呼籲,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應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再完成疫苗接種後,應於接種處至少留下來觀察15分鐘,如果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至少留下來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63

以為久咳不癒是過敏? 它與新冠同時感染病情恐加劇

以為久咳不癒是過敏? 它與新冠同時感染病情恐加劇#健康醫療網

2021-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疫情日益趨緩,街道人群、商家也逐漸活絡,但提醒民眾仍不可鬆懈、應做好個人衛生與防疫生活。根據研究指出,若感染新冠肺炎同時感染呼吸道相關疾病,恐加重患者病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解釋,當新冠肺炎合併其他呼吸道細菌或病毒,稱為「多重呼吸道感染」,症狀將會加乘、讓病情變得更嚴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COVID-19期間免疫指導方針」,為避免雙重感染併發重症,建議民眾可接種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疫苗,包含流感、肺炎鏈球菌與百日咳。其中,百日咳是高度傳染性疾病,主要透過飛沬傳染,沒有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 百日咳初期似感冒易被忽略 久咳不癒是警訊 百日咳一般潛伏期約7-10天,也就是感染百日咳桿菌後,約1-2週才會開始出現症狀。邱政洵副院長說明,百日咳病程主要分為卡他期、陣發期與恢復期,卡他期時患者會出現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如鼻炎、流鼻涕或輕咳等,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感冒、過敏進而被忽略,但此時其實是傳染力最強的時候! 當進入到陣發期時病患會不斷的咳嗽,咳到無法入睡、吃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且時長可能會拖到90-100天之久,這也是百日咳的取名緣由。邱政洵副院長分享,曾有病患嚴重到咳到尿失禁、肋骨骨折、腦出血或眼結膜出血。然而,現在已可透過疫苗提前預防百日咳,除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提升自身免疫力,也可保護家中成員不受疾病威脅! 疫苗保護力有時效 約3-5年抗體會消退 因不同年齡層臨床症狀也有所不同,若嬰幼兒罹患百日咳,常以癲癇、抽蓄或發紺來表現,嚴重可能會呼吸衰竭、併發肺炎、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然而,嬰幼兒的傳染源主要來自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邱政洵副院長呼籲,孕婦、嬰幼兒照顧者與同住家人都應積極接種疫苗,其中孕婦應把握孕期27-32週施打減量三合一疫苗(Tdap),增加免疫力與體內抗體,同時也將抗體透過胎盤傳給胎兒,以保護胎兒在出生後至接種疫苗間的空窗期。 邱政洵副院長進一步分享,林口長庚曾針對桃園地區的青少年(小六-國二)做過研究,研究中挑選200個一年內沒有接種過百日咳疫苗的學童,進行抽血檢驗百日咳抗體,發現有高達4%的青少年體內抗體很高,其代表近期內有罹患百日咳,也證實了百日咳在青少年間曾流行。因此,根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建議,除出生2、4、6、18個月與5歲的基礎接種時程,11-13歲的青少年可自費接種一劑減量三合一疫苗(Tdap),主要原因為非細胞性的百日咳疫苗,抗體消退的較快,疫苗保護力約3-5年。 成人罹患百日咳恐嚴重影響生活 應提前接種疫苗超前部署 依照百日咳的流行病學,成人較不容易會被診斷出來,但其實成人的保護也很重要。邱政洵副院長也呼籲,為減少感染風險與罹患疾病所帶來的醫療及各種無形成本,19歲以上的成人每10年可依政府建議追加白喉與破傷風的二合一疫苗(Td),其中高危險群如醫療照護人員、孕前婦女、嬰兒照顧者則優先以三合一疫苗(Tdap)接種,以預防百日咳、白喉與破傷風的感染。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409

中秋月圓人也圓! 中醫師曝快速瘦身秘訣

中秋月圓人也圓! 中醫師曝快速瘦身秘訣#健康醫療網

2021-09-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當台灣疫情逐漸受控又逢中秋假期,大家生活慢慢回歸正常的同時,這段時間因為防疫宅在家的你,不管是線上上課還是WFH,很有可能早已習慣過著一邊做事一邊吃零食,整天抱著電腦或手機,最大運動量就是走路距離從房間到洗手間,長久堅持養身瘦身完全歸零。若是不想要見到哈哈鏡中的自己,中醫師林朝慶建議均衡飲食並採用中醫療法,亮麗返回工作崗位。 防疫期間放肆吃喝 中秋又暴食容易胖上加胖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肆虐期間,許多公司改採居家上班,不僅得要抵抗家裡其他各種誘惑,如電視、電玩、發懶、甚至是小孩的干擾,還有最可怕的後遺症,不自覺的工作焦慮、隨時都在進食,甚至拿起手機就叫外送,導致身材不自覺的發胖;那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是不是只要少吃點或是斷食就可以快速恢復身材呢? 對此,中醫診所院長林朝慶醫師表示,暴食之後的瘦身減重並不是只要吃的少就夠了,攝取熱量過低並不會增加減肥速度,極低熱量飲食(800大卡之內)會造成低血壓、怕冷、皮膚乾、便秘、情緒不穩等,不但容易造成復胖,更會造成復胖後再次減肥困難。 中醫學理認為,形成肥胖的原因在於「不均衡的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防疫期間宅在家裡,可能擔心疫情導致焦慮暴飲暴食、家裏買一堆食物囤積,或是拿著手機就叫外賣,種種原因完全符合容易形成肥胖的主因。林朝慶醫師強調,健康的飲食觀念是營養均衡,飲食要適時適量;享用健康的美食是人生中少數的美好體驗,不需要為了減肥而剝奪它,但也不要被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影響而暴飲暴食。 中秋烤肉如何瘦?運用「補」及「調理」 配合埋線自然瘦身 如何歡慶中秋不掃興,想吃烤肉、月餅,又得要減輕身體負擔?狂歡過後要如何健康的快速瘦身呢?林朝慶醫師表示,中醫減重療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違背人性,採取自然的方式,搭配中醫調理及穴位埋線,自然而然降低食慾,增加飽足感,幫助減肥者減輕生理及心理負擔,運用調理身體的概念,在輕鬆的狀態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林醫師進一步說明指出,中醫減肥療法就是為了幫助減肥者改善體質,進而擺脫上述不健康的習慣而建立;目的在於養身健康,減肥只是間接達到的效果,與坊間盛行的各種減肥法辛苦追求體重減少1、2公斤的目的大相逕庭。 中醫的穴位埋線減重是針灸減肥的延伸治療,結合傳統針灸及現代醫學工具,透過穴位埋線雕塑身形。一般針灸減重需每天治療,但透過穴位埋線,能以線代針、引起長效針灸感,達到健脾益氣、疏通經絡、溫中散寒、調和陰陽氣血的作用,穴位埋線讓身體容易肥胖的部位,例如:小肚子、大腿、手臂、後腰部、小腿等等,讓身形更加結實及健康美麗。 穴位埋線減肥常使用與脾胃經相關的穴道,例如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等,但因為每個人體質和想改善的肥胖位置不同,所以實際埋線穴位也不盡相同;通常埋線後,若生活作息很正常,經驗上一般人1個月約可減肥3~5公斤。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379

口罩世代,醫美微整一起COVER

口罩世代,醫美微整一起COVER#健康醫療網

2021-09-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到2021年,口罩成為防疫的日常必需品,也因此許多人選擇在這個時機,開始選擇踏入醫美保養的行列,進行五官的微調與肌膚的修復。醫美診所沈若蘭院長表示,詢問醫美療程的年齡層變廣,過去不曾進入醫美保養的民眾,因為有了口罩的掩護以及居家工作,對於臉部的微調改變增添多一份的安心。 口罩上最在意 皺眉紋、下垂眼尾詢問度最高 沈若蘭院長分享,戴上口罩後,人與人視覺焦點會集中在眼睛、額頭,各式各樣的表情,更會開始注意以往忽略的細紋。額頭詢問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抬頭紋、皺眉紋以及象徵事業貴人運的飽滿寬盈額頭。 眼部美容詢問度也很高,希望擁有明亮有活力的神情,具體內容如改善憔悴眼神(眼袋、淚溝)、凹陷的眼窩、大笑時的魚尾紋以及下垂的眼角。透過評估,部分民眾施以填充的注射劑型在眼部周圍與額頭,會具有視覺豐盈及減齡的呈現效果。動態皺紋則建議採用肉毒,改善因表情時而顯露的細紋,做積極型的防禦。 口罩下想修補 暗沉斑點與法令紋最想Delete 以往淡斑雷射是屬醫美微整最熱門的療程之一,疫情期間詢問度更是增加三成。醫美診所沈若蘭院長指出,雷射後最重要的就是術後的保養及修復,避免反黑。少數患者醫美術後的前幾日難免會有敏感泛紅與腫脹,而擔心周圍的注目詢問,疫情期間的口罩反而成了雷射術後最好的防護,因此改善暗沉的皮秒雷射外,杏仁酸煥膚、淨膚雷射、脈衝光等美白保養療程,也深受民眾喜愛。 年齡層擴大往下 電音波成新寵 肉毒也獲年輕人接受 越來越多民眾對於雷射術後的保養觀念已經開始建立,修復保養的期間需要小心維護。其中具有消費能力的輕熟女族群,傾向選擇沒有術後修復時間的電波、音波療程,做肌膚鬆弛的改善。而可改善眼部細紋的眼周探頭,因能減少細紋與視覺上的拉提,更是輕熟女間最想做的夢幻療程首選。 醫美療程的年齡層下擴,近期深受年輕網美指定的陳亮宇醫師表示,肉毒過去刻板印象是40-50歲需要消除皺紋時才選擇的項目,近期因網路資訊快速流通,韓國醫美的流行資訊與IG網紅的打卡分享,也逐漸在年輕一代族群的接受及造成疫情期間的話題。 沈若蘭院長提醒,因施打的部位與療程效果,需依照個人的體質與五官呈現做評估,因此第一次想做醫美療程的民眾,除了術前要給專業的醫師做諮詢,更要慎選具有品質認證的診所才能擁有安全保障的醫美體驗。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138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