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外商藥廠總經理離台感言:台灣防疫讓人驚訝!

外商藥廠總經理離台感言:台灣防疫讓人驚訝!#健康醫療網

2021-07-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在台灣任期將近四年,知名跨國疫苗廠台灣總經理Philip Ho即將屆滿離開台灣。Philip Ho來自英國,雖然不會說中文,卻樂意主動與同事互動,而擁有建築系背景的他,時常拿起白板筆,透過圖像解說讓團隊清楚他的思考脈絡。在台灣這段期間,他深受台灣文化影響,除了喜歡吃美食,也因為喜愛騎單車曾參與彰化經典百K競賽,讓他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在台工作期間,他更積極參與公共衛生事務,與衛生福利部成為緊密的夥伴關係。 接軌國際流感疫苗使用趨勢 協助提倡疫苗轉換計畫 談起在台灣推動流感疫苗的相關工作經驗,Philip Ho表示,2019年協助流感疫苗的轉換計畫讓他印象相當深刻,因當時台灣的公費流感疫苗普遍使用三價疫苗,而四價流感疫苗已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流感疫苗組成之優先建議,因相較於三價流感疫苗,四價疫苗多了一種B型流感病毒株,因此可以更加提升疫苗的保護力。為了全力協助疫苗轉換計畫,那段期間不斷與疾病管制署來回聯繫,大力提倡疫苗轉換之優勢,並確保疫苗品質安全及供貨穩定,最後在政府及各方共同努力下,台灣的公費流感疫苗終於在2019年4月全面轉換為四價疫苗,為台灣民眾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分秒必爭調度流感疫苗 採新技術劑量加倍 2020年10月台灣流感疫苗開打,但當時因全球COVID-19疫情影響,台灣出現流感疫苗供不應求問題,疾管署緊急向多家疫苗廠爭取追加購買疫苗未果。Philip Ho也回顧當時情況表示,在得知疾管署緊急需求後,便迅速向全球供應鏈反應台灣疫苗需求,並與多國密切往來聯繫,最後終於順利向美國爭取了35萬劑四價流感疫苗,後續也在台進行公費招標採購流程,並透過專案進口,協助解決流感疫苗短缺的燃眉之急。Philip Ho也補充說明,此批專案進口之四價流感疫苗透過重組蛋白技術製造,相較傳統疫苗有更高的抗原濃度。 mRNA為未來疫苗趨勢 知名跨國疫苗廠斥資投入疫苗開發 談到現今COVID-19疫情,讓mRNA技術備受矚目,Philip Ho說明,作為國際疫苗大廠,已宣布從現在到2025年,每年將會投資4億歐元,目標研發出至少6款的mRNA候選疫苗。mRNA技術可望在未來用於多種疾病的預防,滿足過去無法達成的公衛需求。 「世界上能透過疫苗避免的疾病都應達到零死亡!」Philip Ho表示,自己投入在疫苗領域的時間超過三十年,相信這次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能在疫苗幫助下度過難關。雖然台灣最近也面臨新冠病毒肆虐問題,但台灣政府在去年全球疫情嚴峻期間的作為,全世界都為台灣的防疫成績感到非常驚訝。在政府與人民共同的團結與努力之下,相信很快能擺脫疫情。接下來,Philip Ho將帶著在台灣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回到法國總部接任下一個新職位,並從不同崗位及角色與台灣繼續合作,持續為守護人民健康努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831

新冠疫情反覆 玫瑰女孩當心「罩」出酒糟危「肌」

新冠疫情反覆 玫瑰女孩當心「罩」出酒糟危「肌」#健康醫療網

2021-07-21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全台新冠肺炎累積個案數至今已經超過13000人,在新冠疫情籠罩下,口罩已成為國人日常生活必需品,配戴口罩更是防疫措施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但長期戴口罩可能會對玫瑰斑(酒糟)患者的皮膚有所影響,像是因為口罩磨擦使皮膚更敏感或表皮受損、因熱氣及水氣造成皮膚油脂過度分泌,導致臉頰及下巴容易泛紅、或丘疹膿皰越來越嚴重。 肌膚反覆泛紅 原來是臉上藏了百隻以上的蟲蟲   一名在紡織廠工作的邱小姐,原本皮膚狀況都很穩定,不過因國內疫情升溫,長期戴口罩加上工作環境悶熱,使得她酒糟發作,起初至他院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透過類固醇治療都沒有改善,反而泛紅更嚴重。後來經莊禮謙醫師的檢驗,在顯微鏡底下發現她每平方公分的皮膚竟有100多隻螨蟲,十分嚇人,也確診是蠕形螨蟲所引起的酒糟性皮膚炎,後來使用抗螨蟲藥物治療加上正確保養,皮膚泛紅的症狀已逐漸改善。 玫瑰斑俗稱酒糟 不易診斷恐被誤診 莊禮謙醫師說明,玫瑰斑即是大眾一般俗稱的酒糟,臨床上可分為紅斑血管擴張型、丘疹膿皰型、鼻瘤型及眼睛型,常見的症狀如面部雙頰熱潮紅、反覆發作後會有持續性的紅斑,甚至合併有微血管擴張、灼熱腫脹感及乾燥脫屑等,並且可能會出現如青春痘般的丘疹膿皰,所以常被誤認為青春痘、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等。 酒糟致病因子與治療方式多元 對症下藥可改善 酒糟致病因子很多,包含免疫機制異常、紫外線、外界刺激、心理壓力、血管功能異常、臉部微生物及寄生蟲(蠕型螨蟲)過度增生等。莊醫師提到,目前酒糟可以透過口服或外用藥物、雷射及脈衝光等治療,治療期間能以皮膚檢測儀偵測血管擴張的程度來追蹤治療的成效。近年來,蠕型螨蟲在酒糟治療佔重要的地位,也根據臨床經驗指出,抗蟎蟲藥膏可改善蠕形蟎蟲過度增生導致的酒糟惡化,通常使用2至3個月,約有7至8成以上的酒糟患者可以得到改善。 需長期抗戰!及早驗蟲、適當保養戰勝酒糟 酒糟是一個複雜且需要長時間治療的疾病,建議提早檢驗螨蟲,對症下藥治療。莊醫師也提醒,防疫期間,配戴口罩人人有責,酒糟患者在獨處時,可以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脫下口罩讓皮膚透透氣,或是選擇較為透氣的醫療級口罩;若因流汗、熱氣導致口罩濕掉,也盡可能地更換新的口罩;此外,適當的清潔臉部也可以降低酒糟惡化的可能性,不過要避免過度清潔與保養,才能提升皮膚的保護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740

肥胖染疫重症率高,炎夏選擇安全享「瘦」

肥胖染疫重症率高,炎夏選擇安全享「瘦」#健康醫療網

2021-07-16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已近兩月,期間多採居家辦公、學習,活動量大幅降低,在家嘴饞、零食點心供應不缺,體重無意識就可能失控。根據國內外許多新冠肺炎研究分析,「肥胖」是感染和導致重症,甚至降低疫苗保護力的高風險因素。然而無法外出、上健身房,除了在家運動外,現在也能藉由科技安全甩掉身上的贅肉與脂肪,維持健康體態。 健康減肥:減少體脂率,增加基礎代謝率 知名健康聯合診所盧靜怡院長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活動量減低,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下降,所攝取的熱量更容易累積成難甩掉的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醫師提醒,管理體重切忌暴飲暴食,健康的減重應以減少體脂、增加基礎代謝率為目標。 飲食應注重均衡高纖,搭配居家運動外,針對身體局部脂肪較厚如腹部、臀部區域,選擇能全程配戴口罩及完整防護的科技療程加強健康減肥的力道: 冷凍減脂─利用極度溫差減少脂肪層厚度 引進國際認證專利非侵入式低溫技術,藉由持續穩定的冷卻控溫,促使皮下脂肪細胞提早老化和自然凋亡,再經由人體自然代謝排出,以達到減少局部皮下脂肪層的厚度。 盧靜怡醫師指出「足夠時間的低溫」可以造成脂肪細胞的死亡。臨床研究顯示單次冷凍減脂療程35分鐘,經1~3個月代謝後,平均可減少約25%脂肪層厚度,沒有傷口、無恢復期,相當舒適、快速又安全。 肌動減脂─鍛鍊肌肉促使脂肪燃燒代謝 利用國際認證專利HIFEM高強度聚焦磁能技術刺激身體局部肌肉運動,療程30分鐘鍛鍊腹肌相當做2萬個仰臥起坐,引發脂肪細胞裂解進而達到減脂效果,臨床實證連續四次療程有效增加16%肌肉量及減少19%脂肪。 盧靜怡醫師補充:「今年美國臨床研究證實,除了增肌減脂,同時還減少平均14.6%的內臟脂肪。」不擔心運動傷害便能加強核心肌肉群,雕塑身形體態外,更提升整體基礎代謝和健康。 冷凍減脂X肌動減脂 加乘成果安心享瘦 臨床証明冷凍減脂搭配肌動減脂可以相輔相成,加乘效果,加速曲線雕塑。通常皮下脂肪層比較厚(大於3公分)的人,可以先以冷凍減脂減少皮下脂肪,再進一步使用肌動減脂療程,如此被鍛鍊出來的肌肉會有更顯著的呈現,而身材曲線也會更加明顯! 但是如果皮下脂肪層沒有一定厚度的人,可以安排兩種治療同步進行,加速曲線雕塑效果呈現。盧靜怡醫師提醒,不同體形與身體狀況所適合的療程都不一樣,務必諮詢專業的醫師,評估自己的飲食、運動與生活,客製屬於自己的減脂計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713

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引入台灣 醫:有額外好處

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引入台灣 醫:有額外好處#健康醫療網

2021-07-1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針對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林永國醫師說明,雖然台灣才剛上市,但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已在歐美上市10幾年,其臨床證實不論是單用或是併用治療皆可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且不影響心跳和血壓、改善胸痛、比較不會頭痛等副作用。 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引入台灣,安全性相當高,是心絞痛患者的新選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永國醫師表示,過去治療狹心症(心絞痛)雖然傳統藥物效果不錯,但心臟疾病患者若有禁忌症,有使用限制時,或現有藥物無法改善時,搭配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加強其他藥物效果,臨床案例顯示它同時有額外好處,能降低心律不整發作、降血糖,對有共病的患者而言,副作用相較傳統藥物來得少,但切記於疫情期間仍要定時服藥,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突發。 心絞痛不一定會痛 4症狀可初步辨別 林永國醫師表示,心絞痛不一定會痛,心臟沒有痛覺神經,不是真的痛感,只要胸腔出現不舒服的感覺,就是心絞痛發作,此是源於供應心臟血流的血管狹窄,導致心肌血流不足出現的症狀,也稱「狹心症」或「冠狀動脈疾病」。 典型症狀有(1)胸悶、喘、呼吸困難;(2)不適感隨神經傳至其他部位,視心臟缺血位置而定,出現肩膀痛、胃痛、下巴痛、牙齒痛等大範圍面積的不適。(3)症狀至少持續幾分鐘至數小時,若短至幾秒、長至好幾天則較不像狹心症。(4)越需心臟出力的活動,症狀越明顯。 「當心臟缺血太嚴重,可能併發心律不整和低血壓,有休克風險。」林永國醫師提醒,痛至冒冷汗,或休息仍無法緩解,硝酸甘油舌下使用也沒改善,應盡速送醫。 狹心症首要危險因子是年紀 評估、檢測項目多元 林永國醫師說明,狹心症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年紀(女性>55歲,及更年期後之女性,男性>45歲),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三高患者、BMI大於24的肥胖者,另外,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史、抽菸,都是預防與檢測參考指標。 若有狹心症症狀,門診通常會先進行心電圖檢測,揪出有無心肌缺血變化 ,同時再根據症狀、病史、危險因子、慢性病用藥綜合安排其他檢測,包含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掃描、電腦斷層掃描、24小時心電圖等,全方位的評估才能確保心臟疾病健康。 傳統狹心症藥物藥效佳 部分患者使用上有限制 針對狹心症治療,林永國醫師表示,原則是保持心臟血管暢通、維持心肌血流供應為主,因此,當患者狀況穩定時,會以藥物治療為主,常見藥物包含: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能避免血管阻塞;血管擴張藥物則包含:硝酸鹽類藥物、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可以減緩心臟收縮、減輕心臟負荷。不過,一旦患者狀況不穩定,還要加上抗凝劑、血管擴張針劑,才能保持心臟血流足夠休息狀態下使用。 若是不穩定的緊急狀況,林永國醫師指出,則需介入治療,包含氣球擴張術、血管支架,甚或血管繞道手術以維持血流暢通。 林永國醫師提醒,上述傳統狹心症藥物效果良好,不過缺點在於使用較有限制。第一,所有藥物皆然,過於嚴重的狹窄無效。第二,副作用問題,硝酸鹽類藥物容易頭痛、血壓低;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除了降血壓,有些會影響心跳,心臟傳導有問題就無法用;此外,乙型受體阻斷劑則不能同時用於氣喘、慢性阻塞肺病患者,對於患有共病者較有侷限。 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 有額外好處 針對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林永國醫師說明,雖然台灣才剛上市,但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已在歐美上市10幾年,其臨床證實不論是單用或是併用治療皆可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且不影響心跳和血壓、改善胸痛、比較不會頭痛等副作用。透過抑制離子流,降低心臟收縮負擔,根據臨床試驗,對於傳統藥物無效、有禁忌症的患者,二線使用有助加強其他藥物的效果,不過應可單獨使用,期望在台灣累積更多經驗。 林永國醫師更提到,新式藥物還有額外好處,可減少心律不整發作,也能降血糖,雖然兩者都不是治療狹心症的主要目的,不過狹心症常合併心律不整,糖尿病則是狹心症的危險因子,「雖無法逆轉卻可延緩疾病病程,對於狹心症治療就算是成功。」另外,該藥沒有頭痛、低血壓、心跳過慢等副作用,是臨床理想的狹心症藥物。另外,針對微血管性心絞痛,傳統血管擴張藥物改善有限,新式藥物透過心肌收縮改善,對病情可能有幫助。 醫師分享,一名中老年婦女,具備狹心症多重危險因子,置放了支架,也使用傳統藥物、抗焦慮藥物,但卻無法改善症狀,仍每幾周跑回門診,直到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引入台灣,使用後才終於改善症狀。 COVID-19疫情期間 醫:打疫苗、藥物勿中斷 最後,林永國醫師呼籲,現在處於COVID-19疫情期間,狹心症患者建議都可以打疫苗,雖然疫苗有風險,卻遠低於慢性病染疫後的重症風險;此外,觀察疫情期間,三成患者沒回診,呼籲勿停用狹心症、危險因子控制等藥物,小心心血管疾病突發風險增加,其致死風險並不遜於新冠肺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653

長期憋尿 男主管小便出現血尿!

長期憋尿 男主管小便出現血尿!#健康醫療網

2021-07-06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40歲小明在大公司擔任主管一職,因為知道自己平常工作繁忙,且家中經濟重擔都在自己身上,所以為了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都均衡的攝取營養,且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每年還自主做一次健康檢查,因此一直身體都很健康,沒有任何問題,但今年的健康檢查報告中,卻檢查出有尿液潛血的問題,因為深怕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而倒下,便急忙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最近太常憋尿,導致尿路感染才引起的血尿,經泌尿科醫師治療後,現今已恢復正常,並重獲好的生活品質。 有症狀、無症狀、假性血尿 一次帶你認識 馬偕醫院泌尿科醫師李致樵醫師表示,血尿其實是泌尿科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血尿本身又分為有症狀性血尿或是無症狀性血尿,其中有症狀血尿最常見的前三名為攝護腺肥大、尿路感染及尿路結石,通常這些都會伴隨排尿困難、頻尿甚至是排尿疼痛的情形;而造成無症狀血尿的則有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血管性疾病、先天性多囊腎還有最為麻煩且嚴重的泌尿道腫瘤。另外,若為無症狀血尿的患者,約有1%~3%的比例最後還會被檢查出罹患泌尿道癌症。 當肉眼看到尿液呈紅色卻沒有其他症狀時,就有可能是假性血尿,通常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直腸大便出血、月經出血又或者是近期有食用含有紅色色素的食物,因此若為以上這些原因所造成的紅色尿液,則不需要找泌尿科醫師治療。 醫療技術進步 精準找到病因並治療血尿 李致樵醫師說明,血尿有分為「肉眼可見性血尿」及肉眼看不見的「尿液潛血」,都需要經由尿液檢驗來確認。不管是哪一種血尿,都應該要立即找泌尿科醫師做詳細的評估檢查。 李致樵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血尿的病人通常會先詢問相關病史及症狀,再來會做三次的尿液檢驗、尿細胞學檢查、照腹部X光片、腎臟超音波、靜脈尿路攝影,透過以上的方法排除掉最常見的幾個血尿原因後,就會使用電腦斷層及膀胱鏡來診斷是否為泌尿道腫瘤,接著針對病因,並且對症下藥,血尿自然就會痊癒,然而有一部分的血尿是即使做過所有檢查卻找不出原因,此時也僅需定期追蹤驗尿,過一段時間後定期做上述詳細的檢查即可。 定期尿液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李致樵醫師提醒,血尿最重要的不是血量的多寡或是肉眼看不看得到,最重要的是有或無而已,因此建議平常可每年驗尿當作健康檢查,若有血尿情形,則立即尋找泌尿科醫師做詳細的評估及檢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638

中年男疲憊易怒誤認運動過度 竟是缺乏睪固酮

中年男疲憊易怒誤認運動過度 竟是缺乏睪固酮#健康醫療網

2021-06-29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42歲的李先生是公司主管,近期感到容易疲勞,以為自己是運動過度造成的,沒想到怎麼休息都好像睡不飽,甚至情緒越來越暴躁,一到下午就打瞌睡,就醫檢查發現血液中睪固酮濃度太低,原來已提早進入男性更年期。經醫師診斷後接受補充睪固酮治療,兩週後就有感好轉,兩個月後已恢復往日活力,運動及打球表現也更好。 40歲後睪固酮開始減少 過低進入男性更年期 男性體內的睪固酮,也就是雄性荷爾蒙,在20至30歲時達到高峰,30歲後就開始以1至2%小幅下降,到40歲便會出現較明顯的不足。竹北東元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黃賢祥表示,40歲以上男性約12%有睪固酮低下問題,若為代謝問題族群則高達32%,60歲過後更超過半數。睪固酮低下會引發身心症狀,醫學上稱為男性更年期。 疲勞、性功能障礙、憂鬱症 一到中年歐巴變大叔 男性更年期在生理方面,通常會出現疲勞、體能下降、失眠、性功能障礙等症狀;在心理方面更會出現情緒不穩、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嚴重者甚至會憂鬱症。黃賢祥主任表示,睪固酮由腎上腺及睪丸製造,會隨年紀分泌越來越少,當然也有少數是因為腦下垂體分泌異常,除了前述症狀之外,還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骨鬆、肥胖、貧血、認知變差,因此許多人一到中年就由歐巴變大叔,老態龍鍾。有些運動員為求體能突破施打禁藥,其中就含有睪固酮,可見睪固酮對男性體力的幫助。 如果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可以先填寫問卷(聖路易大學老化男人荷爾蒙低下症問卷表),10項問題若有3項以上,建議就醫抽血檢查。但只要經過妥善治療,維持體內睪固酮濃度,便能改善症狀,同時讓精神、情緒都變好,連帶中年男性常從事的高爾夫、三鐵、健身都會更加輕鬆。 鼻腔內塗抹凝膠 避免沾染衣物影響家人 針對男性更年期治療,1939年口服藥上市,後來因為影響肝臟代謝,可能導致肝功能問題而漸漸被取代,後來出現針劑、貼片、凝膠等方式補充睪固酮。黃賢祥主任指出,長效型針劑3至6個月需打針一次,但有些人不喜歡打針,便會選擇貼片或凝膠方式,以皮下吸收,維持睪固酮濃度。以往塗抹在皮膚上凝膠雖方便,但恐有沾染衣物或家人的疑慮,尤其應遠離孕婦及兒童。 現在出現塗抹於鼻腔的劑型,早晚各補充一次,不僅是非侵入性的方式,不須扎針;而且投藥在富含血管的鼻內黏膜,能快速吸收。同時,經鼻給藥可避免肝臟代謝作用、腸胃道的降解,不須高劑量;另外,也避免藥劑因為皮膚接觸轉移到另一半或是小孩身上,更為安全。 適度補充睪固酮 恢復活力減少身心症狀 適度補充睪固酮,可以減少身心症狀,同時避免骨鬆、肌肉減少,健身運動、打球也更有活力。黃賢祥主任提醒,過度補充也不妥,尤其有心臟、血栓、攝護腺肥大問題者應注意,平均治療3至6個月應回診評估,治療1年後可停藥檢視是否需要繼續治療。同時也建議,患者應戒菸戒酒,飲食勿油膩,最好多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成長,或補充鋅,更要養成規律生活、運動的習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293

居家快篩要來了 藥師分析使用方式與建議

居家快篩要來了 藥師分析使用方式與建議#健康醫療網

2021-06-23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祭出「社區廣篩4大策略」,鼓勵廠商引進居家快篩試劑,讓民眾在家篩檢就能檢測是否感染病毒。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目前已通過5家業者專案進口居家快篩試劑的緊急授權(EUA),產品建議價格每劑約300元到3000元不等,民眾最快6月底前可在藥局買到居家快篩試劑。 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藥師表示,最近已有不少民眾詢問居家快篩試劑何時到貨,由於國際屢傳新冠變種病毒流行,她認為疫情短時間不會那麼快結束,因此居家快篩非常有必要,就像驗孕棒一樣是生活用品,未來政府若能設計雲平台,讓每一個居家快篩試劑都有各自的「器材識別碼(UDI)」,民眾可直接上傳快篩結果,這樣無論看病、開刀或參加大型活動前,在家快篩上傳結果,就不必花時間在醫院或社區快篩站等待採檢,也能避免接觸感染風險。 以往藥品與醫材進口的正常申請流程需耗費至少半年以上,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食藥署這次緊急授權的作業流程相當快速,廠商一周內就取得EUA獲准進口文件。目前食藥署獲准的五項居家快篩試劑緊急授權產品包括:「盧西拉家用確可易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萊析樂家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組」、「羅氏家用新冠病毒抗原自我檢測套組(鼻腔)」、「福爾威創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驗套組」及「英斯特家用新冠抗原快篩試劑」,前兩項為核酸檢測試劑,送審的產品雖然有兩款,但都是同一家製造廠生產的;至於後三項則屬於抗原快篩試劑。 據了解,這次快篩試劑專案進口,包括企業團購、連鎖藥局及藥妝店、醫材行、機關團體等紛紛搶訂,目前進口貨量「供不應求」,預計最快6月底前上架到各零售通路,消費者就能買到居家快篩試劑。 居家快篩採集速度不貪快 左右鼻孔各畫5圈各15秒 國外販售的居家快篩採檢方式主要可從鼻腔、採指尖血及口水等,目前食藥署緊急授權通過的5款產品皆從鼻腔採集。以羅氏居家快篩試劑為例,鼻拭子往鼻孔內放置於2公分處,至於專業醫護人員執行的社區快篩雖然也是從鼻腔進入,但採集位置深至鼻咽,距離鼻孔較遠。 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理事長高孟熙藥師提醒,民眾採集檢體時切勿貪快,國外建議左右鼻孔各停留15秒,慢慢沿著鼻腔壁畫圈圈,這樣準確度較高。至於孩童最好由家長協助操作,以免發生意外。重要的是,一旦檢測結果呈陽性,檢體與檢測裝置一定要妥善密封,並交由社區篩檢站或醫院診所進行醫療廢棄物處理。 根據業者臨床研究報告指出,五款居家快篩試劑的陽性一致率從85%到97%不等,但每個產品的實驗設計標準不同,加上受試者人數多寡,有無得到國際核准認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陽性一致率的準確度,例如Ct值<30跟Ct值<20可檢測的病毒範圍及準確性就有差異。 目前國外進口居家快篩的抗原及核酸檢測的產品建議價格分別從一劑360元、1800元及3000元不等;至於國產居家快篩試劑約300-350元,其中羅氏一劑360元、一盒共5劑建議售價1800元,最有機會與國內居家快篩產品一較高下。 居家快篩就像驗孕棒 盼有雲平台可直接上傳檢測結果 沈采穎表示,國外變種病毒的威脅不容小覷,短時間疫情不會那麼快結束,國外也建議最好每周做一次新冠病毒檢測。居家快篩試劑是生活用品,就像驗孕棒跟一樣,民眾隨時都會用到,希望政府能給予「免關稅優惠」,鼓勵全民共同對抗疫情,以免水貨在網路上流竄,品質又參差不齊,可能會影響到試劑的檢驗結果與疫情發展。 高孟熙也提醒,民眾最好不要在網路上訂購來源不明的居家快篩試劑,且購買前應先確認產品外包裝是否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xxxxxxxxxx號」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xxxxxxxxxx號」字樣,且產品效期需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才較有保障。 由於居家快篩試劑6月底前即將在各藥局通路上架,沈采穎期盼政府能設計雲平台,所有試劑都可以有個「單一器材識別碼」,民眾只要掃描產品包裝的QR Code,就能將檢測結果直接上傳雲平台,這樣就不需花時間再到社區快篩站或醫院做新冠病毒檢測,也能避免人群接觸感染風險,並有助於緩解社區快篩站的篩檢人潮,這樣醫護人員才有更多時間心力照顧重症病患。 居家快篩陽性須至社區與醫院複檢 至於哪個時機檢測新冠肺炎病毒是最準確?沈采穎指出,國外數據證實,通常暴露在高風險區後3天內的測試往往是不太準確的,建議進行居家快篩測試的最佳時間是暴露後的5到7天,尤其患者出現症狀時,這時測試會更準,因此民眾如有暴露高風險區,應做好個人全身防護,避免到處趴趴走,以免居家快篩偽陰性,恐會將病毒傳染他人。 高孟熙提醒,民眾暴露在高風險區或曾接觸確診個案,前兩周最好每5天做一次居家快篩檢測,即使檢查結果陰性,也不要掉以輕心,建議每周仍做一次快篩會較安全。 一旦居家快篩檢測出現陽性,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民眾仍須到「社區快篩站」讓專業醫護人員做快篩,如果結果一樣呈現陽性,必須得到醫院再做核酸檢測PCR確認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509

CT值是什麼?該怎麼看?CT值高低專家一次解答

CT值是什麼?該怎麼看?CT值高低專家一次解答#健康醫療網

2021-06-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有好多人不太清楚CT值是什麼?為什麼CT值越高傳染力沒有更高?為何在國內檢測是陰性出國後竟變成陽性個案?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吳俊忠院長指出,CT值是用病毒核酸檢測(PCR)儀器量測病人病毒含量,當PCR的結果CT值越高時,代表檢體所含病毒較少,但各國判定的陽性標準也不同。 CT值越高 代表體內病毒含量越低 吳俊忠院長表示,CT值(Cycle Threshold)稱為「循環數閥值」,主要是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儀器量測病人病毒含量。因為PCR需要把檢體內病毒的基因放大才能偵測到病毒。如果CT值越高代表需要越多時間與循環,病毒需要放大很多倍才能被偵測到,CT值越高代表病毒含量較少。反之,CT值越低,代表起始點病毒濃度高,不用放大多次就可以偵測到病毒,顯示出體內病毒含量較高。 舉例來說,CT值指的是「放大兩倍」,CT值=40就是該檢體病毒基因放大2的40次方,代表該檢體歷經40回合的幾何級數放大後,偵測到螢光值可達到閾值,當PCR的結果CT值越高,代表RNA病毒濃度越低,所含病毒量越少,相對傳染力也就越弱。 CT值是參考值 世界各國標準不同 國際上確診的CT值無一致標準,台灣多數醫院常以CT值35至40為陽性參考的門檻,但所有陽性個案都需要經疾管署確認,而日本和美國是以CT值40以內都算陽性,吳俊忠院長說,每個國家判定對CT值為陽性的標準也不太一樣,這也說明為何先前有不少人在台灣檢測為陰性,但在出國後卻被篩檢為陽性的原因。 採檢受不同因素影響 快篩陽性要PCR檢測   吳俊忠院長提到,任何一項檢測並沒有百分之百準確,檢測陽性或陰性看病人現況的狀態,但有太多採檢因素參雜其中,包括病人發病時間點、病人接觸後還未發病、採檢技術等都有關係。雖現行快篩速度快,最大缺點是抗原檢測,其準確率較PCR檢測低,未發病者或病毒含量較低者可能不容易被發現,容易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所以快篩陽性後還必須再用PCR檢測確認快篩陽性是不是偽陽性或偽陰性。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5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