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老公對我沒性趣?原來是睪固酮低下惹禍

老公對我沒性趣?原來是睪固酮低下惹禍#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45歲男性,幾年前原本天天精力旺盛,每晚都跟老婆上床恩愛;但近年來,卻顯得性趣缺缺,有時辦事一半就「軟槍」,夫妻性生活不美滿導致失和,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睪固酮低下惹的禍。經過治療,終於又是一尾活龍「並蹦叫」。 男性也有更年期 恩主公醫院泌尿科主任王炯珵表示,睪固酮低下就是所謂的男性更年期,睪固酮是男性的荷爾蒙,30歲時血中睪固酮濃度達到高峰,正常人約5、600ng/dl,隨著年紀增加,每年下降10至20ng/dl。 睪固酮是男性活力來源 王炯珵主任比喻,睪固酮就像汽車發動所需的燃料,是男性活力的來源,攸關體力、骨骼、肌耐力、情緒等身體機能,尤其在性慾方面影響特別明顯;一旦血中睪固酮濃度低下,就可能性趣缺缺,甚至有勃起功能障礙。 十大問題自我檢測 王炯珵主任表示,懷疑有睪固酮低下者,可做自我檢測評估,十大問題包括「性衝動下降」、「勃起功能障礙」、「缺乏活力」、「體力消退」、「身高縮水」、「不愛社交活動」、「情緒低落」、「腰圍變粗」、「餐後容易嗜睡」、「工作表現變差」。若第1、2項中任1項符合,或其餘8項有任3項符合,最好進一步抽血檢查。 抽血檢查睪固酮最準 王炯珵主任強調,抽血檢查睪固酮濃度低於230ng/dl,可確診為睪固酮低下;或睪固酮濃度介於230至350ng/dl,且伴隨性衝動下降、勃起功能障礙,以及活力下降、情緒低落、容易嗜睡等多重症狀,就應進一步接受治療。 睪固酮包括針劑及凝膠 凝膠使用更方便 王炯珵主任說明,目前治療睪固酮低下有針劑注射及外用凝膠兩種方式,可補充男性荷爾蒙,針劑注射需每1至3個月肌肉注射一次,容易有疼痛感,且血中睪固酮濃度較不穩定,藥效會漸漸變弱;而外用凝膠使用方式較方便,每天洗澡後塗抹於肩膀、腹部、大腿內側等皮膚,可輕鬆維持血中睪固酮濃度。 肥胖及糖友更要留意 如何預防睪固酮低下提早到來?王炯珵主任指出,肥胖、糖尿病、內分泌疾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患者,容易提早發生睪固酮低下,建議日常生活飲食清淡、規律運動、睡眠充足,身體健康就不容易老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900/view/

名嘴蔡玉真減肥成功原來這樣減重不復胖

名嘴蔡玉真減肥成功原來這樣減重不復胖#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研究指出,過重或是肥胖的人,只要少10%的體重,就可降低所有疾病死亡率20%;另外,血壓、血脂及血糖等相關指標都可獲得改善。名嘴蔡玉真在三個月前還略顯發福的身材,經由努力減肥,短短三個月時間,體重由62公斤減到49.9公斤,不但身材變苗條了,身體也更健康;她並在FB公開飲食日記,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重! 量身訂做飲食計畫 吃對食物才會瘦 蔡玉真是參加了體重管理中心減重課程;該中心院長蘇小鳳表示,蔡玉真來這裡三個月減了快12公斤,而且她是屬於頑固型肥胖,就是胖很久,而且減重歲月已經很久了,她嚐試了很多方式,都無法減重成功;其實,要減重不是什麼都不吃就會瘦,而是要看胖從哪裡來,要做分析。她來這裡後經由量身訂做飲食計畫,不節食不用藥,吃對食物,她也很配合,就一直瘦下來,並且沒有復胖。 台灣人過重比率居亞洲之冠 BMI大於24就過重 蘇小鳳院長指出,每個人的BMI不同,根據WHO建議,以BMI(身體質量指數)來衡量肥胖程度,標準體態的BMI是22,如果BMI大於24就是過重,BMI大於27則是被判斷為肥胖,BMI計算方式就是體重(kg)除以身高(m)平方。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數據指出,台灣男女過重比率居亞洲之冠,其原因和飲食型態大有關係;而肥胖除了影響形象外,也容易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骨頭退化及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吃對食物很重要 一定要學會每日飲食技巧 重飲食應該如何吃?蘇小鳳院長進一步指出,減重期間忌口很重要,尤其要戒掉零食、宵夜、甜點、含糖飲料。舉例來說,一杯600cc手搖杯全糖飲料,含糖量就超過60公克,這就遠超過一天正常糖攝取量40克很多。而且減重期間如何吃對食物更是重要,一定要學會每日飲食技巧;先從優質蛋白質食物吃起,應佔每日飲食50%,優質蛋白質可增加體內生熱效應、延緩胃排空,且較有飽足感;其次則是吃蔬菜,約佔每日飲食30%。而飲食中過多的糖及澱粉,都是合成脂肪的高手;所以,最後剩下的20%飲食再吃澱粉類等碳水化合物的醣類食物,而且每天最後一餐最晚在睡前3-4小時要吃完。 搭配可提高新陳代謝保健成分 須有專利認證及臨床試驗報告 蘇小鳳院長建議,澱粉類食物應以胚芽米、糙米、五穀米或十穀米為主,這些全穀主食都是屬於GI值較低的食物;並應養成每天至少喝水2000cc以上,每次約100-200cc,因為水可以協助身體代謝,是公認最好的飲料。此外,減重期間除了搭配正確的飲食技巧外,也可搭配能提高新陳代謝的保健成分如藻褐素,而在選擇這些保健成分時,最好是有專利認證及臨床試驗報告,才能真正達到提高身體代謝及燃燒體內脂肪的效果。 每日快走30分鐘 可提高脂肪及身體新陳代謝 運動對於減重也很重要,蘇小鳳院長強調,減重期間,除了飲食之外,每天應搭配有氧運動,其實運動很簡單,每日只要快走30分鐘,達到微流汗,就可提高脂肪及身體新陳代謝,如果不能走30分鐘,平常分二段走也可以,一次走15分鐘,不要有藉口,這樣才能健康減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901/view/

防曬不夠罩了 練出「抗曬力」才抗老!

防曬不夠罩了 練出「抗曬力」才抗老!#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處暑已過,儘管「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但走在街頭上,太陽仍然高掛;做足防曬措施,紫外線依舊把肌膚照得灼熱。這代表甚麼?夏去秋來,紫外線不會隨著四季變遷而減弱。灼熱的肌膚告訴我們,防曬不夠罩了! 秋雲薄 UVB直射肌膚 初秋氣候多變,陸俊龍醫師曾提醒,秋天大氣中離子層的濃度較夏天稀薄,雲層較薄,原本可以被雲層阻隔的UVB被離子層吸收的量也比夏天少,故初秋也是紫外線強的季節,甚至比夏天更容易曬黑,雀斑也容易增加。 UVA是肌膚大敵 陰天照樣暢通無阻 我們一直倚賴外用防曬產品,但美國皮膚癌協會指出,外塗防曬產品無法全面阻擋紫外線。現在大自然極為反常,早上陰暗,下午陽光充沛,以為陰天不用塗防曬,紫外線便會趁機侵襲,防不勝防;日復一日,令皮膚加速老化。世界衛生組織更忠告,不可忽視陰天紫外線的強度,因為雲層根本沒法阻隔UVA,就算在陰天,也有40%紫外線直接到達地面。 難道要一年365天都要塗上黏稠的防曬產品?其實,只要練出自身的「抗曬力」,就可時刻為自己張開防護罩,抵擋紫外線。 欲建構自身的抗曬力,無懼UV突襲,靠著吸收羊胎素、膠原蛋白及維生素C是好方法。 羊胎盤 強化內在、管理健康 諾貝爾科學家卡爾教授指出,若想減緩老化,必須重新活化體內細胞,羊胚胎中的羊胎素可讓衰退細胞重新活化,進而令器官恢復活力。研究證實,羊胎盤包含某些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生長因子及營養物質,其提取物能協助調節人體機能,管理健康,而且羊胎盤與人類的細胞結構相似,易於被人體吸收,只要每天吸收充足份量的羊胎素,可望時刻滋養內在、強化肌膚細胞,對抗環境污染以及紫外線對人體的侵害,對延緩衰老有明顯的功效。 膠原蛋白 協助合成、加速吸收 25歲過後,人體內的膠原蛋白不停流失,令肌膚失去彈性,細胞崩塌,逐漸脆弱,越來越無法抵擋任何外在環境的侵擾。每日補充膠原蛋白,有助鞏固組織細胞,同時能加速身體對羊胎盤養份的吸收,有催化作用。 抗衰老維生素C 膠原蛋白的守護者 維生素C一向是抗衰老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是加速膠原蛋白合成的好助手。吸收膠原蛋白時同時吸收維生素C,可保護前者免受已存在的自由基及氧化物攻擊,充當膠原蛋白守護者的角色。 外在的保護,從不及自身防護般有效,好好利用羊胎盤、膠原蛋白及維生素C,強壯身體機能,面對再強的紫外線,都能及時築起防護罩,把健康罩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929/

你有難言之隱嗎?便秘苦說不出

你有難言之隱嗎?便秘苦說不出#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你有過出門旅行四天,卻一次大號都沒有上、將肚子裡的「庫存」跟著伴手禮一起帶回家的經驗嗎?環境或食物內容突然改變,旅行中緊迫的時程使得便意稍縱即逝,甚至是認馬桶的執著(不是日常使用的馬桶就無法排便),都會造成暫時性的「便秘」。因為旅行或出差的便秘現象,還容易對付,只要回到原本生活習慣與飲食內容,逐漸地會緩解復原。但是,現代人因著長期飲食內容偏頗以及壓力等因素,形成的「慢性便秘」,許多時候是「心裡苦,但是不說」的難言之隱。 是否便祕? 視糞便硬度 關於便秘,比起次數,糞便的硬度更為重要。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倘若糞便很硬且成粒狀,即使是每天都有排便,其實也屬於便秘一族。因為過硬的糞便在通過腸道與肛門等部位時,容易造成物理性的損傷,引起發炎,糞便中的毒素也會持續地回收,導致慢性病的發生。而糞便的硬度是由大腸內容物的體積與含水量來決定。特別是體積對於糞便是不是能夠軟硬適中,有決定性的影響。當體積過小時,腸道的蠕動減慢,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拉長,於是腸壁會吸收更多糞便中的水份,使得糞便越來越乾硬,更容易囤積腸子裡。 身體充足的含水量 有助排便 糞便內容物的組成,大部分是不可溶性纖維(人體消化酵素無法分解),還有一小部分的死細胞與無法再處理的殘渣。不溶性纖維包括了木質素、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等,富含於蔬菜與榖物之中。不溶性纖維會在大腸內吸收水份,使得糞便體積增加,促進排便,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因此,身體的含水量也非常重要,每天有充分的飲水量,才能讓糞便的體積增加,並且防止腸壁細胞回收已經非常少的水份。 腸道菌與壓力 皆影響排便力 影響排便是否順暢的原因,還包括了腸道菌相以及持續的壓力。劉婷婷博士說明,好的腸道菌可以分解可溶性纖維(富含於蔬菜、水果、牛蒡、海藻等),製造短鏈脂肪酸,做為腸道細胞的能量,促進細胞增生與黏液分泌,腸道整體的機能透過益生菌的增生與可溶性纖維的加乘作用,會有大幅的提升。再者,腸道的蠕動也受到自律神經系統的牽制(交感與副交感)。無法紓解的壓力,使得交感神經持續興奮,降低睡眠品質,減緩腸道的活動,容易引起便秘。因此適度紓壓,也是對付便秘很重要的方法。 清「庫存」6秘笈 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現代的我們也需要時常檢視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好好吃,好好睡,好好清庫存」!美兆研發長劉婷婷博士提出以下清「庫存」小秘笈: 1. 多食膳食纖維(可溶性與不溶性),避免加工食品 2. 充分飲水(每日飲水量:約體重X30cc) 3. 適度運動,下半身與腹部保暖 4. 適時並充足的睡眠 5. 補充益生菌 6. 紓解壓力 本文諮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研發長 劉婷婷博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70/view/

鼻咽癌治療後口乾又疏於保養 竟引發牙齦癌

鼻咽癌治療後口乾又疏於保養 竟引發牙齦癌#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鼻咽癌在接受治療後,會造成唾液腺的功能減退,患者常會出現口乾、味覺遲鈍、嘴破舌破、咀嚼困難及增加蛀牙等副作用,不但可能因此造成療程的中斷,生活品質也會大受影響;臨床上,甚至有鼻咽癌病人因為後續沒有做好口腔衛生的保養,在治療完多年後竟因此引發牙齦癌,致使又得和第二個癌症繼續奮鬥! 鼻咽癌電療後會出現唾液腺減少的副作用 收治該名鼻咽癌病人的高雄長庚耳鼻喉科系鼻科主任羅盛典醫師表示,鼻咽癌是國人特有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是福建、廣東、香港與台灣這一帶都是好發的區域;台灣一年新發病例約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例,發生率大約是十萬人中就有十人罹病,是美國發生率的二十倍;而國人惡性腫瘤排名中,鼻咽癌大約是排名第十一。這位五十歲左右的男性因為鼻咽癌接受電療後,出現很嚴重的唾液腺減少的副作用,加上本來就有嚴重牙周病,使得口腔環境變得更形惡化,後續又疏於口腔清潔保養,進而導致牙齦癌的發生。 沒有菸酒檳榔史 也可能罹患鼻咽癌 相較其他頭頸部惡性腫瘤而言,即使沒有菸酒檳榔史,也可能會罹患鼻咽癌!羅盛典醫師指出,就曾有一位大學教授,本身作息正常、沒有不良嗜好,原本退休後要和老婆去環遊世界,卻不幸在退休的那一年被診斷罹患鼻咽癌。檢視鼻咽癌發生的危險因子,除了與EB病毒的感染有關外,和種族基因、喜食醃漬食物也有很大的關係。而目前鼻咽癌的治療是以電療為主,化療為輔;手術的考慮則是放在療程結束仍有殘存或復發時,而且由於鼻腔內的空間極小,周邊又有重要的眼窩、顱底及大血管等結構,所以手術的困難性也相對較高。多年前羅盛典醫師開始採用內視鏡微創的方式來切除局部復發的鼻咽癌腫瘤,術後副作用及成果都很令人驚豔,相關成果亦已數次在國際會議中發表。 引起牙周病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機率 羅盛典醫師進一步指出,鼻咽癌電療後會有短期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與皮膚顏色改變,但是也有中長期副作用如唾液的大量減少,會因此對口腔衛生造成很的大影響,例如味覺遲鈍、經常性嘴破舌破、咀嚼吞嚥困難、增加蛀牙及牙周病等後遺症;其中,牙周病早已被研究認為將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更嚴重的就有可能像這名病患般又再引發牙齦癌。 以弱鹼性溫泉水漱口水保養可改善 鼻咽癌病人所出現的口腔唾液減少,目前並沒有單一有效的方式可以完全獲得解決,所以除了可以透過藥物及人工唾液緩解之外,積極的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則更是重要。羅盛典醫師強調,正常人的口腔唾液是弱鹼性,而酸性物質將會惡化口腔黏膜發炎與牙周病,由於鼻咽癌病人的唾液大量的減少,口腔很容易因日常飲食而呈現酸性,此時若是能使用弱鹼性成分的漱口水來保養,就能使口腔環境經常性的保持在弱鹼性,就有機會防止口腔黏膜的不斷惡化,而且不只是三餐飯後才使用,建議可隨身攜帶、隨時保養使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87/view/

隆乳越大越美?醫師強調胸型及美感才是關鍵

隆乳越大越美?醫師強調胸型及美感才是關鍵#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現代女性愛美,除了想要擁有如藝人的標緻臉蛋,連身材也要斤斤計較,近來更有許多產後婦女,想改善胸部萎縮下垂問題而前來求診,醫師表示現代女性的訴求,除了罩杯升級外,更強調胸型的自然與美感,因此合理的選擇隆乳材質,與醫師仔細溝通目標及期待值,才能完成心目中理想雙峰。 隆乳方式因人而異 符合期待是關鍵 醫美整型外科醫師陳承謙指出,目前隆乳的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使用自體脂肪移植來做豐胸手術,另一種為使用假體(果凍矽膠、鹽水袋)來達到罩杯增加的效果。隆乳手術要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便是達到自身對於手術帶來成果的期待。有些女性是因為胸部萎縮,覺得有下垂的情形;有些女性則是想改善形狀不對稱,甚至讓雙峰看起來更加堅挺。所以想要有成功的隆乳手術,先決要素就是要了解本身的條件,同時與醫師詳細討論及訂定明確目標。 客製化乳型 美胸很滿意 根據陳承謙醫師的門診觀察,發現現代的女性隆乳訴求,已脫離早年「越大越好」的觀念。其實每個人的身型不同,要將本身胸圍大小、胸廓形狀一併考慮,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完美乳房,並不是一昧追求罩杯越大越好。一般而言,若刻意將一個較大的假體,放入一個較小的胸部當中,在手術過程不僅容易造成周遭神經的傷害,導致乳頭、乳暈感覺異常及麻木,也會增加術後出現莢膜攣縮及其他併發症之風險,所以將個人身型條件、胸圍寬度、乳頭位置、胸廓形狀等,納入術前評估計畫中,才能真正擁有美胸。 陳承謙醫師建議民眾,一定要依照個人狀況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例如生產後的乳房萎縮問題,便很適合使用自體脂肪移植來做豐胸;若先天發育條件較差,導致胸部較為平坦,可能就無法使用自體脂肪來達到理想中的升級目標,此時使用假體移植將是一個較合適的選擇。 術後照顧這樣做最安心 許多民眾會擔心術後照顧的問題,陳承謙醫師解釋若使用自體脂肪隆乳,原則上術後會比較輕鬆,只要記得術後一個月切勿穿太緊或太集中的內衣,禁止刻意去按摩胸部,就能讓移植後的脂肪達到最好的存活率;使用假體隆乳,術後就要特別照顧傷口,術後三個月內要穿上特製的胸束帶,若在假體尚未與周圍組織有密切結合之前,就做太劇烈的運動,或是術後沒好好照顧而導致傷口中有血塊淤積,都會大幅增加假體移位及莢膜攣縮之風險。 隆乳手術相對安全 但這些人要注意 陳承謙醫師表示,隆乳手術其實是一個相對安全的手術,除非本身患有心臟疾病或曾經腦部中風,而服用抗凝血藥物,將會增加手術中出血的風險,若本身有糖尿病病史,則要注意傷口的癒合狀況會較差,除了上述情況,其實一般民眾無須太擔心手術風險。此外若有乳房疾病或乳房腫瘤問題之女性,建議要先諮詢專業的乳房外科醫師,確定完成完整治療且無任何疑慮後,再來考慮進行豐胸手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68/view/

當乳癌來襲 家族成員需要做BRCA基因篩檢嗎?

當乳癌來襲 家族成員需要做BRCA基因篩檢嗎?#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如果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乳癌,你會怎麼辨?臨床上,就有一位王媽媽因為罹患三陰性乳癌,她不但去做BRCA基因篩檢,她的妹妹以及女兒也去做了基因檢測;結果證實,王媽媽以及她妹妹和女兒都同樣具有BRCA基因突變。醫師指出,這家人雖然罹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但是,以正面態度積極的做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一樣能享受快樂的人生! BRCA基因突變高危險群即適合做篩檢 收治這位王媽媽的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陳燕麟表示,王媽媽是因為罹患雙側三陰性乳癌住院,由於三陰性乳癌是BRCA基因突變的高危險群,因而進行了此項基因篩檢;至於BRCA基因突變的高危險群還包括小於45歲罹患乳癌、小於50歲罹患乳癌且家族中有人罹患乳癌或胰臟癌或攝護腺癌、小於60歲罹患三陰性乳癌、罹患卵巢癌、男性罹患乳癌、罹患胰臟癌或攝護腺癌,且家族中有人罹患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 基因突變可區分為體細胞突變和生殖系突變 癌症的發生往往有很多因素,陳燕麟醫師指出,以基因突變而言,可區分為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和生殖系突變(Germline mutation)。體細胞突變是接觸到環境中不同的致癌物、汙染源等等所造成的突變;生殖系突變則是會遺傳給下一代,最著名的就是BRCA基因突變,這樣的患者因為比一般人先天就多了一個癌症相關基因突變,後天又繼續接觸到環境中不同的致癌物、汙染源等等,也就導致癌症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最常好發於女性乳癌與卵巢癌,男性胰臟癌與攝護腺癌,發生年齡也比一般人年輕。 經由口水即可檢驗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 陳燕麟醫師進一步指出,生殖系突變因為會遺傳,並且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分子醫學基因檢測,就可以提供家族成員評估罹癌風險,並能及早做預防。至於篩檢方式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已由傳統抽血取得DNA,發展到刮取口腔黏膜,或甚至是可經由口水即可檢驗,藉由次世代定序儀,可以使得基因檢測更為方便且快速,而且可以篩檢多達二十多個相關基因,其中以BRCA1和BRCA2最知名。 檢驗結果陽性要更積極的訂定追蹤檢查計畫 如果檢測癌症遺傳基因結果皆為陰性,並不代表不會罹患癌症!陳燕麟醫師強調,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只是罹患癌症的風險與一般人一樣;如果檢測癌症遺傳基因結果為陽性,則是要更積極的訂定未來追蹤檢查計畫,包括定期超音波檢查、乳房攝影與乳房核磁共振檢查、卵巢超音波檢查;另外,如果想要和安潔莉娜裘莉一樣,採取預防性乳房切除或卵巢切除手術,則應該要與醫師詳細討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28885/view/

台研究新發現 憂鬱症與大腦穩定有關

台研究新發現 憂鬱症與大腦穩定有關#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醫界一直不太了解憂鬱症病因、大腦運作機轉,台北市中山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賴建翰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右前扣帶迴區域活動較不穩定,而這部位主管認知功能、理性思考,這代表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理性思考能力會比較差。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引文索引」期刊(SCI)。 憂鬱症患者 大腦活動較不穩定 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44名重度憂鬱症患者為研究對象,並以27名一般健康成年人為研究控制組。研究團隊以電腦核磁共振檢查(MRI)觀察兩組人的大腦活動狀況,因而得到上述結論。賴建翰醫師指出,大腦就算在休息、待機狀態,也維持一定的基礎活性,這項研究顯示,重度憂鬱症患者在待機狀態時,腦部活動與一般人相比較不穩定。透過門診觀察可發現,憂鬱症似乎也會影響患者的理性思考能力,患者往往比較沒自信,有時主管對所有人講一句話,患者就會認為是針對自己,這種情況可以透過用藥、心理諮商等獲得改善。 抗憂鬱藥物有助改善症狀 勿擅自停藥以免產生反彈現象 過去研究顯示,抗憂鬱藥物可以促進大腦額葉、扣帶迴部位穩定性。不過賴建翰醫師提醒,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時,一定要耐心用藥,至少需要服用半年以上,藥物才能真正發揮效果,患者一旦擅自停藥,可能產生反彈現象,腦部活動可能更不穩定,不但症狀容易惡化,甚至增加自殺、自殘風險,憂鬱症也容易復發。 賴建翰醫師分析,根據觀察,抗憂鬱藥物對於有憂鬱症家族病史、較早發病、多次發病、周遭支援系統較差、教育程度較低等族群效果較差。賴建翰醫師表示,希望未來的研究,能更深入了解憂鬱症病因,並進一步探索哪些大腦區域異常使用哪些藥物會比較有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2883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