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臨床心理師的真情告白 述說生命中兩本「書」

臨床心理師的真情告白 述說生命中兩本「書」#健康醫療網

2020-05-20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因為一封遺書,讓我勵志成為臨床心理師!」曾獲第一屆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優秀青年臨床心理師獎」的黃天豪,擔任災難與創傷、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催眠治療等領域的專家委員,於醫院任職十年後,轉往治療所服務,並走入社區、學校深耕專業,希望情緒教育從小扎根,並期盼「臨床心理師」這個職業,能開拓出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一封屏東女孩的遺書 勵志成為臨床心理師 黃天豪在臨床心理師節5月15日這天,談起影響他最深,生命中的「書」。其一是高中時期,偶然翻到一本書《心理實驗室2》,看了之後覺得非常有趣,裡面充滿許多心理學的實驗,有社會心理學、政治心理學的角度,當天就跑去重慶南路書街找第一版,偶然之下,看到整櫃心理學的書籍,開啟想要唸心理系的想法。 後來他唸了台大心理系,因為參加營隊認識一位來自屏東的女孩,大家會互相聯繫通信,平常她述說家裡破產,生活十分困難,不管是家庭或學業,甚至連人際關係也出狀況,直到有一天,她拿著信來跟我告別,那是我第二個「書」,沒想到竟是一封遺書,當時覺得相當無力,如何勸慰都無效,此後,他下定決心要成為臨床心理師。 不只找理財專員也要理心 情緒教育很重要 他想知道怎麼樣能夠真正幫助一個人,想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黃天豪說,在臨床心理師的職業生涯中,絕對會碰到個案「自殺完成」,他也常與後進分享,或多或少都還是會有其極限,只問自已當時是否已經盡力了,「這些東西想起來,有時候還是覺得相當深刻。」 「我一直覺得可能很多人會去找理財專員,有一天可能大家可以去找理心專員。」黃天豪如此比喻,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臨床心理師,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出書、演講對大眾進行教育,希望讓民眾了解到「情緒教育」的重要性,或許可以因此成功扭轉一個人的生命。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共同發揮守望相助的守門人「一問、二應、三轉介」的精神,提供協助支持與陪伴就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171/

戴乳膠手套手紅腫又發癢?敏感體質這8種水果盡量別碰

戴乳膠手套手紅腫又發癢?敏感體質這8種水果盡量別碰#健康醫療網

2020-05-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28歲小婷為醫院行政人員,為配合政府防疫,於民眾進入醫院前,需在大門篩檢站協助插健保卡查詢旅遊史,因全程需配戴乳膠手套,每當值班時,不時眼睛癢、流淚和打噴嚏,值班後手部也出現紅腫發癢情形,令她苦不堪言,就醫後透過藥物治療,以及內層穿戴吸汗材質手套後,總算緩解乳膠過敏之苦。 乳膠手套加玉米澱粉潤滑 易提高過敏機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因乳膠手套的摩擦力很大,為方便穿戴,會加入玉米澱粉增加潤滑度,但玉米澱粉會吸附乳膠蛋白質,故當穿戴醫用含粉手套時,會提高過敏機率;雖然醫院也提供非乳膠手套或不含粉手套,但缺點為彈性差、含較高增塑劑等,對乳膠過敏的人,仍有其他選項可供配戴。 乳膠過敏分3種 發生原因與乳膠濃度有關 蔡肇基主任說明,乳膠過敏可分為「立即型過敏反應」、「延遲型過敏反應」及「遲緩型過敏反應」,三種反應與手套的乳膠濃度有關。「立即性過敏反應」通常在接觸乳膠製品後幾分鐘內發生,症狀包括局部接觸部位紅腫發癢、眼皮水腫、鼻塞、心悸、呼吸困難及休克等。 「延遲型過敏反應」通常於接觸後2至6小時發生,且可能反覆發作,診斷及治療上較為棘手,若治療後症狀解除,但返家後6個小時內再度發作,必須再度送醫治療,若延誤治療時機,容易遭家屬質疑是否初次的診斷及處置不當;「遲緩型過敏反應」則在接觸乳膠製品後48小時產生症狀,接觸部位產生皮下結節、紅疹、發癢、局部性硬塊等,長期接觸會使皮膚變粗且角質化,又以手套接觸造成的皮膚濕疹最為常見。 對乳膠過敏者 這8種水果需慎食 因乳膠蛋白屬於植物性蛋白,因此對乳膠過敏的人,有四成比例當吃下奇異果、香蕉、酪梨、水蜜桃、鳳梨、香瓜、核果、栗子等水果後,也會特別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反之,原本對這些水果過敏的人,長期接觸乳膠後,也會更容易對乳膠產生過敏反應,不可不慎。 預防手部不適 肥皂洗手+擦乾是關鍵 蔡肇基主任提醒,對乳膠過敏的人,若需長期配戴手套,可先戴上吸汗材質手套,再戴沒有粉劑、沒有乳膠的手套,以防止手部不適的現象,脫掉手套後要用溫和的肥皂洗手,並將手部完全擦乾;此外,若有立即型過敏反應,至牙科看診、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時,應先知會醫師,請對方避免使用乳膠製品,以免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等危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103/

化悲慟為愛! 名醫賴文德為女兒成立獎學金延伸善循環

化悲慟為愛! 名醫賴文德為女兒成立獎學金延伸善循環#健康醫療網

2020-05-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退休教授賴文德董事家中5月3日發生火警,無情惡火奪走賴董事五位至親,一夕之間痛失女兒、女婿與三名外孫,賴董事夫婦與親家悲痛至極,由於痛失心頭肉的悲慟短時間無法平復,特別委託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董事會陳建志董事長,代表賴董事及其家屬對外界表達謝意與歉意,除感謝各界關懷外,也懇請各界暫時予以家屬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可以好好地、專心的替心愛家人處理後續事宜。 將愛無限延伸 以女兒、女婿為名成立獎學金 陳建志董事長表示,賴韋安醫師和黃彥傑醫師生前非常關心弱勢與偏鄉,除了偏鄉醫療服務之外也經常幫助弱勢,賴文德董事和親家為了延續愛女與女婿對社會的關懷,化悲痛為行善,希望集結各界的關懷以女兒和女婿為名成立獎學金,幫助需要的學子,期盼將這場無情的意外,改以無限延伸的善循環。 長年為醫界貢獻 謙遜學習、培育無數學子 高雄醫學大學鐘育志校長表示,賴文德董事是高雄醫學大學的傑出校友,不但在高雄醫學大學擔任教職30餘年,培養無數學子,期間也因卓越的領導才華,擔任體系附設醫院的院長、副院長等職務,退休後擔任高醫大董事,每每都能給予學校與醫院諸多具體建議;已故賴韋安醫師也是高醫大公共衛生學系職業安全衛生碩士班的優秀校友,但她並未自恃著其父親在高醫的教職與職位,反倒更謙遜學習,很遺憾一場大火,帶走了她與她的摯愛。 醫界典範 將救人視為一生的志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侯明鋒院長表示,賴文德是國內著名的心血管疾病權威,許多名人都是他的病人,醫術高超卻沒有名醫的架子,始終以同理心親切問診,視病如親的態度曾獲媒體週刊選為台灣百大良醫;不只醫術,同時也是高醫參與國際醫院評鑑JCI的重要推手,在他擔任院長期間,高醫CAD團隊也獲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之肯定,獲頒「冠狀動脈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的證書及獎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99/

白內障合併視網膜黃斑部病變 醫師提醒小心視力弱化

白內障合併視網膜黃斑部病變 醫師提醒小心視力弱化#健康醫療網

2020-05-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視力逐漸模糊不清,原以為是老化致白內障的68歲A男士,心想是老毛病發作故一直未就診。但近日卻發現看東西時物象扭曲,趁著防疫期間前來眼科門診就醫檢查,才發現竟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 視網膜黃斑部病變 易增加失明風險 安南醫院眼科主任徐聖曜醫師表示,老年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好發50多歲以上中老年人,往往也是造成失明原因之一,要注意的是年齡越增加,罹患機率也正向上升。黃斑部是眼睛維持視力的重要部位,位於視網膜中心,佈滿人體精密的感光細胞,負責將看到的訊息傳遞至腦部,讓人能夠看到物件的形狀和顏色。 像68歲A男士這樣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病患,其黃斑部已經出現新生血管增生,而此新生血管相當脆弱,故容易造成出血滲出物及積水使視力惡化。徐主任建議病人如能不抽菸更好,平常可服用保健食品,在外戴太陽眼鏡以減少光害。因為病情變化往往來勢洶洶,必須積極治療方能保全視力。 眼球注射抑制劑 定期治療穩定視力 白內障手術對於術後視力的改善仍有限。徐聖曜主任指出,目前臨床治療以眼球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的方式為主,將藥物注射至眼內,可阻止新生血管增生,穩定改善視力。 每次注射療效平均可維持超過一個月,定期追蹤治療可穩定視力,避免新生血管增生回來,如果需要白內障手術時,也不會因為嚴重的黃斑部病變使得病情加重。徐聖曜主任提醒當有白內障造成視力不良時,詳細的視網膜黃斑部檢查也是一件不容忽略的事。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134

「活出愛」賺人熱淚! 太魯閣足球教練陪伴孩子長大

「活出愛」賺人熱淚! 太魯閣足球教練陪伴孩子長大#健康醫療網

2020-05-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父母皆為殘障人士忙於工作,即使從小在迷惘的童年中長大,也從沒改變過我對生命的熱愛!」一位太魯閣返鄉青年陳羿臣,分享以家人、親友的愛支持自己度過生命困境的故事,回到家鄉成立足球隊,陪伴學生面對生命中難題的熱血故事,建立他們主動、積極、服務的人生觀,實踐「活出愛」的社會行動。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 辦理校園生命教育講座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承襲了單樞機的理念,自2017年開始,辦理全台校園生命教育講座,至今已辦理超過35場,觸及超過3萬5千人。講座透過自製的活出愛影片,讓掌握未來的年輕學子,透過主角的生命樣態,去省思自己還能為社會多做些什麼。今天本會帶來在太魯閣山腳下,以足球陪伴孩童的熱血故事,希望能帶給青年學子不同的收穫。 「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建構樞機青年理念 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黃琬庭組長表示,單國璽樞機一生的工作,都把青年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他提出了「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服務準則,當時就建構出樞機青年培育的獨特理念,要挑出青年中具有服務熱誠的5%,培育他們具有服務領導的能力,讓這5%去幫助那95%。 遇到挫折如何重新振作 成長路上需有人陪伴 文藻外語大學吳甦樂教育中心潘春旭主任表示,特別感謝天主教單國璽基金會連續三年與文藻合作復活節系列活動,潘春旭主任以生活化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復活的概念,例如遇到挫折重新振作的心情等等多個深刻的故事。 特別的是,本場擔任主持人的曾家森同學回饋,是隔代教養出身的小孩,深感在成長的路上只要有人去陪伴、照顧,就能降低許多走偏的可能,就像教練正在做的事相當重要,使得也是學生的自己也想嘗試為社會付出!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52

【心臟權威魏崢專訪】血壓超高要警覺 注意心臟殺手「主動脈剝離」

【心臟權威魏崢專訪】血壓超高要警覺 注意心臟殺手「主動脈剝離」#健康醫療網

2020-05-1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血壓超高要控制,注意心臟殺手「主動脈剝離」!心臟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接受《健康醫療網》專訪表示,許多人無故猝死,可能就是「主動脈剝離」,只有一半的人有機會到醫院急救,剩下一半中途即離世,呼籲血壓超過170mmHg,應定期量血壓,控制血壓,是預防「主動脈剝離」最好方式。 主動脈為何剝離?血壓太高是主因 主動脈為何剝離?魏崢院長解釋,主要是血壓太高,其次是主動脈品質不好,結締組織天生容易破裂。不過他強調,絕大部分都因血壓太高,即便主動脈品質好,主動脈仍撐不住,像被吹汽球脹大,血管的三層結構開始撕裂,「先是內層裂開,血跑到中層,把內外兩層分開,就是主動脈剝離,如果外層也破掉,馬上會沒命。」 血壓高為何增主動脈剝離風險?魏崢院長提到,血液在血管裡流動,如果壓力太大,就可能把血管弄破。因此血壓控制不好的族群,就有主動脈剝離和腦出血的風險。 院長說,通常只有一半患者可送至醫院,幸好外層還沒破裂,另一半則不可能有機會到醫院,人就走了。這類突然猝死的人,很可能就是主動脈剝離,也有些是中風或心肌梗塞。 預防主動脈再剝離 魏崢傾向手術徹底解決 主動脈剝離的急救,魏崢院長強調,後續處理很重要,多半要手術,把裂開的開口,置換一段人工血管,屬於比較複雜的外科手術。 魏崢院長指出,主動脈剝離分A型和B型,與發生位置有關,A型指裂開的位置包含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如果只裂降主動脈則是B型。其中,A型非開刀不可,否則外層破裂機率很大;如果是B型,外層破機率較少,被認為可保守治療。不過,手術方式進步,較不再強調分型,即便是B型,也希望手術治療。 然而,血管置換的方式兩者不同,院長說,若為A型,必須打開胸腔進行開心手術,置換的血管包含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至於B型,有人主張以支架方式來置換血管,不開胸,從腿部以導管把人工血管帶到患部植入,但非每個案例都適合,視病況而定。 魏崢院長說,就他個人而言,B型他還是傾向傳統開胸的開心手術,「因為即便B型,還是很靠近主動脈弓,也可能往下裂。」他傾向徹底解決,以傳統開刀處理。 主動脈剝離手術難度高 振興醫院團隊訓練扎實 主動脈剝離屬於救命手術,風險高且複雜,難免有術後併發症。魏徵院長說,在主動脈弓前後,有三條大血管分支,右邊一條到腦部和右手,左邊兩條,一條倒腦,一條到手,三條血管很接近,破裂前後,都很危險,尤其影響腦部血管,患者很可能中風醒不過來。 院長坦言,動手術怕醒不過來,但又怕血管破裂,還是必須手術,所以如何避免腦部併發症是一大重點。振興醫院訓練的醫師,都有能力執行這類大手術,他建議,首次開刀,能換主動脈弓就換,避免復發,如果不換,很難得到完整治療,很快就出問題。 預防主動脈剝離 控制好血壓 魏徵院長提醒,主動脈剝離沒有好的篩檢,最好的預防就是控制血壓,每天都要量血壓,超過170mmHg以上就是高風險族群,即使吃藥控制也不能忽略,小心天冷、睡眠不足、壓力過大,都可能讓血壓悄悄飆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120/

如何判別藥物不良反應? 食藥署教民眾這三招

如何判別藥物不良反應? 食藥署教民眾這三招#健康醫療網

2020-05-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什麼是藥物「副作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說明,藥物是幫助改善身體某些症狀,或解決某些問題,也會影響身體的細胞或組織,當服藥後出現不希望的影響時,就是「副作用」了。 防堵藥物副作用3招 「1看2時3問」 該如何判別身體對藥物發生的不良反應呢?請參閱食藥署的「1看2時3問」防堵藥物副作用3招。 1.看:就是先「看」外盒說明書或藥袋資料。如果是在藥局購買的非處方藥品,則要去看外盒及說明書上面的標示。都會清楚標示出常見的副作用有哪些。如果吃藥後發生上述的副作用時,就應該停止用藥,諮詢醫師或藥師。若是由醫師開立的處方藥,當藥師交付藥品時,須看清楚藥袋上的資訊,包含姓名、年齡、藥品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等,才能確保自己的用藥安全且有效。 2時: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可能跟開始吃藥有關聯,可適度注意是否為藥物副作用。不過有些藥物因為代謝的關係,會在吃藥一陣子後才出現副作用,不可不慎。 3問:我們對藥物的疑「問」,可詢問原本開立藥物的醫院、醫師或就近詢問社區藥局的藥師。 勿因害怕延誤治療時程 規律謹慎用藥保安全 食藥署提醒,藥物雖然有副作用,但也不要因為害怕而不敢吃藥,以免延誤了治療的時程。只要謹慎用藥,注意藥物副作用發生的可能,記住「1看2時3問」,隨時與醫師、藥師保持好的聯絡,就能保障自身的用藥安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974

疫期猖狂滑手機 眼科權威陳瑩山提4護眼對策

疫期猖狂滑手機 眼科權威陳瑩山提4護眼對策#健康醫療網

2020-05-12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疫期避免群聚,智慧手機的功能越發吃重,工作、開會、娛樂都離不開3C螢幕,睡前還捨不得拿出來滑,小心用眼過度危機。中國醫大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強調,一隻手機帶來兩種傷害,影響三處眼睛部位,建議善用「眼鏡」、「面板、人工水晶體」、「熱敷眼罩」及「食物和營養補充品」4種護眼良方,避免眼疾找上門。 手機有兩傷害 影響這3部位 陳瑩山指出,手機對眼睛有兩傷害,第一種傷害,因為使用時間很長,來自手機累積的光的傷害,第二種是手機距離眼睛很近,造成睫狀肌如馬拉松式對焦,眼睛很容易不舒服。 這些傷害主要影響水晶體、睫狀肌、黃斑部三部位,長期下來,水晶體變形變成白內障,睫狀肌收縮疲勞則導致假性近視,而照久了會發生黃斑部病變。 尤其晚上關燈用手機的傷害更大,簡直如「用手電筒照眼睛」。陳瑩山解釋,晚上睡覺時,身體進入休眠狀態,整體代謝率下降,且對於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變弱,加上暗處瞳孔變大,吸收的光變多,這時又用強光照眼睛,眼睛黃斑部容易受不了,增加病變的發生。 看手機配鏡有原則 「青年3C減壓,中年3C多焦」 對此,陳瑩山提出四種護眼良法,善用「眼鏡」、「面板、人工水晶體」、「熱敷眼罩」及「食物和營養補充品」。 陳瑩山提到,配眼鏡時可遵循「青年3C減壓,中年3C多焦;戶外防陽光,室內防藍光」原則,在中年多焦部分,要考慮老花因素,一定要先跟驗光師告知看手機用,因手機靠眼睛更近,與報紙的距離差了13公分,卻多了200度的調節。就有病人抱怨配老花眼鏡後,可以讀報紙,卻看不到手機內容,兩者用眼距離不同,配完眼鏡記得拿手機試看。 至於青年的減壓鏡片,是鏡片上下有不同度數,上面度數足看遠方,下面減度數看手機,形成直視看遠方清楚,低頭看手機舒服。 而防藍光、變色鏡片,對於舒服度、光線抵抗都有幫助。不過醫師提醒,藍光減15%就好了,「藍光是三原色,若全部濾掉,所看見的世界就少了1/3的顏色。」 熱敷助舒緩眼睛 攝取這類食物顧眼睛 另外,醫師強調熱敷很重要,建議溫度40度,敷10分鐘,每天2次,醫師本身中午和晚上洗完澡就會熱敷舒緩眼睛不適。 在飲食部分,陳瑩山說,每天吃一顆蛋、綠色蔬菜、黃色水果就夠了,如果用眼頻繁,可使用人工淚液,滋潤眼球不乾澀。 至於營養補充品也可以考慮,醫師說,葉黃素10-20毫克的劑型就夠了,如果手機看得多,蝦紅素也有幫助,至於補充魚油也很重要,富含Omega-3系列脂肪酸,眼睛感光細胞的細胞膜,56%都是這類脂肪酸組成,是保護眼睛的重要營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11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