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該救命或工作? 免疫療法助三陰性乳癌病友一次實現兩心願

該救命或工作? 免疫療法助三陰性乳癌病友一次實現兩心願#健康醫療網

2020-05-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三陰性乳癌越治療,體力越差?一名55歲工廠女作業員「自摸」摸到乳房硬塊,就醫確診為局部晚期三陰性乳癌,一邊煩惱「自己還能活多久」,一邊又擔心治療時無法工作,會讓家中不是很寬裕的經濟雪上加霜。徬徨之際,幸好她接受醫師的建議,嘗試免疫治療合併化療,迄今7個多月,病況控制穩定,且工作和體力幾乎不受影響。 確診三陰性乳癌不沮喪 免疫治療助突破治療困境 三陰性乳癌占所有乳癌的10%至15%,因易復發、易轉移、預後差等特性,成為最惡霸的乳癌類型。在過去,三陰性乳癌治療以化療為主,許多患者因疲憊、虛弱、噁心嘔吐和食慾不振等副作用,無法繼續工作,家中生計大受影響。 台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任洪志強表示,除了副作用,第4期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化療的平均存活期僅1年半,也是讓病患感到沮喪的原因之一。 所幸,隨著免疫治療的崛起,三陰性乳癌治療也有了新突破!免疫治療藥物在免疫細胞染色體呈陽性的情況下,可以啟動相關的免疫細胞,毒殺癌細胞。 爭取痊癒的機會! 新興免疫療法搭化療助延命 洪志強醫師表示,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4成免疫細胞反應陽性,適用免疫治療。根據研究,免疫療法搭配化療有機會延命超過2年,且多數患者不會因多使用一種藥物而出現副作用明顯增加的現象。生活品質沒有太大差異,病友更有信心面對治療,進而延長生命。 免疫治療可以完全封殺三陰性乳癌嗎?洪志強醫師表示,研究顯示,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化療,腫瘤完全消失不見的機率不到1%;但透過免疫療法,約1成病友出現「長尾效應」,症狀達到完全緩解,乳房腫瘤幾乎消失不見。 雖然免疫治療並非每位三陰性乳癌患者都適用,卻是一個「可以爭取痊癒的希望」!洪志強醫師鼓勵晚期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與醫師多溝通,透過各式檢測,評估使用免疫治療的可能性,以擬定適合個人的治療策略,追求更長久的生命、更好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98/

肥胖、晚生易罹患乳癌 早期篩檢「事半功倍」提高存活率

肥胖、晚生易罹患乳癌 早期篩檢「事半功倍」提高存活率#健康醫療網

2020-05-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癌症連續36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令人聞癌色變,其中大腸癌發生率是第一名,而乳癌是女性發生率的第一名。由於乳房是最具女性象徵的器官,罹癌後如乳房切除,身心靈受到衝擊,讓乳癌成為女性的心頭大患。所幸,如果是早期發現,存活率相對其他癌症來得高,國人罹患乳癌平均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以上。 國人乳癌人數增加 晚生也是原因之一 國內每年有上萬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乳癌人數節節上升的原因,國泰健檢預防醫學部陳皇光部長表示,不外乎與現代人壽命變長、基因、肥胖等因素有關。肥胖容易導致乳癌,一來是高糖、高油的飲食,囤積體內的脂肪容易致癌;二來是肥胖本身會影響荷爾蒙變化。 除上述常見因素,國人乳癌發生率高與生育第一胎的年齡偏高,甚至終生沒有懷孕有相當關係,因為一旦懷孕及授乳期會停止製造雌激素,乳房較不受雌激素干擾。 乳房自我檢查仍不夠 無法降低死亡率 陳皇光部長提醒女性朋友,要定期關心乳房健康,早期政府提倡乳房自我檢查,不過,若摸到有硬塊;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例如粉紅色的血液;乳頭出現慢性溼疹或乳房表面有橘子皮狀等疑似乳癌症狀,研究發現,自我檢查出來有疑似乳癌症狀,一旦確診,通常是第二期以上的期別。由此可見,純粹仰仗乳房自我檢查並無法降低乳癌的死亡率,這也凸顯出早期診斷預防的重要性。 根據統計,國人乳癌好發的年齡約為40歲至50歲,西方女性好發乳癌的高峰期年齡則為50至70歲,國健署針對國人常見的四大癌症提供篩檢,乳癌的部分,包括40歲以上至44歲,二等親以內血親有乳癌的婦女,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補助;45歲至69歲婦女則是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補助。 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 雙管齊下保平安 若要更早期發現,單靠政府癌篩恐怕不足。陳皇光部長指出,乳房超音波可以顯現出乳房的異物是腫瘤或水泡,以及數量。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分辨異物是脂肪瘤或腫瘤,並估計其大小。缺點是超音波較無法分辨鈣化的東西,早期的乳房鈣化,其變化難以靠超音波揪出來。 至於乳房攝影適用40歲以上的女性,主要是此年齡層女性的乳房脂肪量變多,攝影後的影像較為清晰可辨。而透過乳房攝影,可從中看出微小的鈣化,鈣化可分為,針狀、棒狀、叢聚狀,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可從形狀判斷是否惡性鈣化,再進一步轉給乳房外科進行切片,但缺點是無法量測病灶大小。 善用乳癌篩檢工具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皇光部長建議未滿40歲、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朋友,可以先選擇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婦女,最好兩項檢查都可以涵蓋。最後,提醒女性朋友,自我檢查有其必要,但不能忽略定期進行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不妨每年定期檢查一次,乳房攝影則可以每兩年一次。藉由細密的防護網,提早發現乳房是否病變,早期治療提高存活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106/

長輩聽不見不敢帶孫 醫籲別忽略聽損問題

長輩聽不見不敢帶孫 醫籲別忽略聽損問題#健康醫療網

2020-05-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別忽略長輩的聽力障礙!阿淑阿嬤因為聽力問題沒自信,甚至不敢幫女兒帶孫女,直到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後自信心跟著來,在二孫女出生後就很開心的接到身邊來帶。除了減輕女兒負擔並專心工作之外,自己也可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 別忽略聽力問題 長期恐與失智風險有關 聽力問題常被忽略。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哲民說,很多長輩認為重聽無所謂,但是國外已經有研究指出,長期以來的聽力障礙,會降低長輩的社交能力,也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聽力師吳政融提醒,聽力障礙要好好治療,尤其注意長輩是否有聽力問題,若聽力損失的部位若是在外耳或中耳,治療後聽力有恢復的可能。若損傷的部位在內耳,則聽力損失較難恢復,必須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幫助恢復日常生活。 吳政融提到,臨床上就有另一名吳小姐二十多歲時因中耳積水沒治療,一拖就變成慢性中耳炎。手術過後聽力也不見起色。隨年紀變大,因為聽力障礙讓她變得沒有自信,久而久之,連子女也覺得跟她說話很累、很痛苦而逐漸減少溝通和互動。所幸,朋友介紹開始嘗試戴助聽器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耳朵還可以聽得這麼清楚。 選購助聽器公司注意6點 根據國健署網站,購買助聽器與購買一般商品截然不同,建議選擇助聽器公司時,必須相當謹慎。 1. 助聽器公司的選配人員是否有專業素養? 2. 助聽器公司是否有現場維修的能力? 3. 助聽器公司是否有評估工具(聽力室及真耳測試儀)以執行評估助聽器配戴之效果? 4. 助聽器公司是否提供保固期及售後服務? 5. 助聽器公司是否提供試戴服務? 6. 助聽器公司是否定期參與專業在職教育?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6086/

新興傳染病將成為常態 公衛專家:建立職場防疫策略

新興傳染病將成為常態 公衛專家:建立職場防疫策略#健康醫療網

2020-05-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台灣抗疫有成,各國疫情逐漸趨緩,近期可能逐漸解封,國立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保中表示,面對新興傳染病將成為常態,各類傳染病皆可能爆發流行,長期來看應建立新的產業及職場文化,融入防疫緊急應變的概念。 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應納入職業安全管理系統 陳保中表示,以COVID-19這種國際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平常就應該納入職業安全衛生的管理系統,尤其現在的大型企業事實上皆為跨國,未來國際間的交流逐漸解封之後,對於從國外來的人,或者是員工去了國外又回來,該怎麼處理,這部份絕對不能放鬆。 對於疫苗和藥物,陳保中表示,要樂觀以對,但是不能過度期待,各國解封之後,人口流動跟接觸增加,境外移入的機會也會上升。因此,各種非藥物的介入措施還是要持續,針對不同職場的感染風險,也要客製化防疫策略。 心理健康容易被忽略 防疫著重演練與溝通 在心理健康部份,也很容易被忽略,陳保中說明,對抗流行疫情,有人因為太緊張恐慌造成壓力,有人又過於鬆弛,好像什麼措施都不用做,其實這兩個方向皆不正確,因此,企業及公司應該重視員工的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是公共衛生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最容易被忽略。 陳保中指出,防疫著重於「演練」和「溝通」,要告訴員工需要做什麼,一定要進行演練,不是只有提供口罩,還要教他怎麼戴,接著提供足夠的「個人防護工具」,從這次的經驗,發現大家開工時都找不到口罩,這就表示平常的存量不夠,無法應付緊急事件。 未來新興疾病成常態 應融入防疫應變概念 陳保中認為,未來新興疾病應該是個常態,企業應該長期建立新的產業跟職場文化,融入防疫的緊急應變概念。希望勞動部職安署持續落實檢查工作,特別是針對COVID-19,不要覺得疫情過去就可以放鬆,在疫情比較低的時候,反而應該把握機會,準備面對下一波的疫情。相信每一個工作場所都能做好防疫,社區感染的機率自然就會降低。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60

對抗棘手「三陰性乳癌」別怕! 口服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期

對抗棘手「三陰性乳癌」別怕! 口服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期#健康醫療網

2020-05-06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一直是國內婦女癌症的頭號威脅,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其中又以三陰性乳癌的治療特別棘手。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建廷指出,三陰性乳癌患者容易在2年內早期復發,死亡風險相對提高,往往造成病人對治療沒有信心而放棄。所幸三陰性乳癌患者中,約一成帶有BRCA基因突變,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反應率佳,有助對抗難纏的三陰性乳癌延長存活期。 三陰性乳癌較凶險 不易控制復發率高   劉建廷醫師指出,所謂的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荷爾蒙受體呈現陰性,導致患者大多只能選擇化療,而無法採用荷爾蒙療法以及標靶治療,相較於其他類型的乳癌不易處理,等於少了前面二種武器。 治療乳癌的化療藥物有十多種排列組合,但化療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且越使用有效率會明顯降低,劉建廷醫師說明,特別是三陰性乳癌患者化療後一旦轉移,單純使用化療平均有效控制率僅一年多,轉移後第一線化學治療可以抑制腫瘤生長,但是僅以化療藥物控制情形不佳,一旦化學治療產生抗藥性後易造成生命威脅。 口服標靶PARP抑制劑 延長病人存活率 劉建廷醫師說明,所幸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口服PARP抑制劑控制腫瘤成效佳。目前研究顯示,傳統上使用化療,腫瘤有效控制比例僅三成;而使用PARP抑制劑在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三陰性乳癌患者,能使腫瘤縮小機會高達六成,是單純化療的2倍。目前三期研究證實,早期使用PARP抑制劑,甚至能延長病人整體存活率,對疾病有效控制率長達一至二年。 身體面臨細胞損傷,體內DNA會進行自動修復工作,以維持身體的完整性。劉醫師說,BRCA基因在DNA修復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癌細胞的BRCA基因突變壞掉後,還可以透過PARP酵素來修補損壞的DNA。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的原理,即是以抑制劑來阻斷癌細胞修復的路徑,癌細胞也會因為兩種修復DNA機制都損毀,使得腫瘤細胞凋零死亡。 抗三陰性乳癌有進展 建議檢測BRCA基因 劉建廷醫師提醒,透過BRCA1/2檢測基因檢測,可以找出癌變的潛在風險。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 NCCN指引建議,有幾類高危險族群,建議可以進行BRCA基因檢測:第一、45歲以前被診斷為乳癌者;第二、罹患三陰性乳癌的病患;第三、若有家族病史,直系血親有人罹患乳癌腫瘤病史者;第四、男性乳癌患者;第五、乳癌患者,若直系血親有被診斷為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的患者。 雖然三陰性乳癌在治療上具挑戰性,但劉醫師強調,有越來越多的藥物研發,包括標靶治療藥物以及DNA基因檢測技術,對抗三陰性乳癌有進展突破,一旦被確診出罹患三陰性乳癌,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對,並且積極配合醫師及乳癌治療團隊,如此一來,治療成功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47/

上班族糖友忙翻天 忘了吃藥竟要命?

上班族糖友忙翻天 忘了吃藥竟要命?#健康醫療網

2020-05-05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研究指出,民國 106 年台灣年總工時平均高達 2035 小時,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排第三,僅次於墨西哥與哥斯大黎加。台灣上班族工時長,有些人可能常為了不要加更多班,而犧牲用餐時間來工作,長久下來連飯都沒有時間吃,更不用說準時吃藥。台北馬偕醫院新陳代謝科劉松臻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需得按時服藥控制血糖,不能隨意減藥或停藥,以免造成血糖控制不佳。若糖化血色素長期高於標準,將衍生各種急、慢性併發症,甚至危害性命,不可不慎! 壯男糖尿病太忙不按時吃藥 上班突然心肌梗塞 劉松臻醫師補充,曾有一名五十歲男性糖尿病患者,工作繁忙,除了三餐外食多油膩外,還少不了加班應酬,使得體重不斷增加,造成血糖、血脂控制困難,更時常忙到忘記按時服藥控制糖尿病,長期以來,糖化血色素檢測結果皆為9至10%。直到某天上班途中該患者突然感覺左胸口悶痛,緊急就醫後才發現,因為血糖與血脂控制長期未達標準,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所幸經過緊急心導管打通,並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這才救回一命。 糖友易合併心血管疾病 醫籲積極控糖 據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糖友同時合併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動脈瘤及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等。糖友若同時併發心血管疾病,恐減少約 12 年壽命。想要杜絕或延遲併發症發生,除了飲食控制與運動外,規則服用藥物是穩定血糖的不二法門。若是當糖化血色素超過國健署的控糖建議7%時,應積極監測血糖並諮詢專業醫師,找出血糖失控原因。 健保放寬「降糖複方藥物」 糖友可與醫師討論 劉松臻醫師指出,當糖友血糖控制不理想,單一傳統藥物已無法有效控制血糖時,需使用不同藥物配合,今年5月1日起,健保放寬了「降糖複方藥物」使用條件,適用於已接受過metformin最大耐受劑量,且併用SGLT2i 或DPP4i治療至少六個月,糖化血色素值仍高於7.5%的患者,即可提早使用。由於一天僅需服用一顆,可大幅提升糖友服藥方便性。建議患者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選擇此類藥物,幫助控糖達標,重拾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35/

疫期每天戴口罩狂冒痘? 皮膚科醫師這樣建議

疫期每天戴口罩狂冒痘? 皮膚科醫師這樣建議#健康醫療網

2020-05-05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每天戴口罩,痘痘長不停!新冠肺炎持續發威,許多人長時間配戴口罩,加上最近季節轉換,導致臉部痘痘滋生!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明穎提醒,除了適度拿下口罩讓肌膚休息,注意臉部保養與清潔,選擇適合自己、成分有效不刺激的保養用品,更切記別擠痘痘。 戴口罩痘痘長不停 醫揭長痘痘四原因 吳明穎醫師表示,長痘痘主要有四個原因,分別為「表皮代謝異常、皮脂分泌旺盛、痤瘡桿菌感染及賀爾蒙的影響」。現代人生活作息與飲食不正常本就容易引發痘痘,而最近正值季節轉換期,膚況更是不穩,再加上防疫期間長時間戴著口罩,口罩與肌膚表面產生摩擦造成表皮屏障受損,使表皮代謝異常的情況惡化;口罩下的悶熱也容易使皮脂的分泌更為旺盛,進而導致毛囊及皮脂腺阻塞,產生粉刺或是發炎性的痘痘,嚴重可引起次發性細菌感染。 痘痘的治療與保養 要對症下藥 吳明穎醫師提醒,治療痘痘的方式有許多種,需依據個人情況對症下藥,從根本改善痘痘問題,維持健康的角質層及皮脂膜,及早控制別讓痘痘嚴重發炎。 醫師提到,痘痘肌患者的皮膚相對脆弱,過度清潔會讓表皮更受損,因此建議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洗面乳,洗臉的次數一天不超過兩次為佳。在粉刺與輕微紅腫的痘痘階段,保養品可選用較清爽且對皮膚負擔較少的凝膠或凝乳類產品,提供肌膚保濕也避開過多的油脂成份;另外,也可選擇含水楊酸的藥用成分,溫和抑制痘痘生成。但若有膿皰型或是囊腫型痘痘的產生,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產生嚴重色素沉澱及痘疤。 水楊酸痘痘貼有用嗎? 醫師這樣說 目前有許多民眾會使用痘痘貼,吳明穎醫師指出,痘痘貼類似人工皮,可吸附組織液幫助傷口癒合、隔絕外界髒污,以及口罩摩擦帶來的表皮傷害,但別忘記操作時要注意保持傷口及貼面的乾淨,避免次發性細菌感染。 醫師說,部分痘痘貼含有藥用成分如水楊酸,有助於角質的調理,因水楊酸成分的親脂性,容易停留在皮膚表層,有助促進角質及表皮細胞代謝,改善毛孔粉刺,幫助達到抗痘效果。也可考慮薄且貼近膚色的痘痘貼,不會因為明顯的痘痘貼感到尷尬,減少心理負擔。 防疫也要天使美肌 適時拿下口罩讓肌膚休息 防疫兼換季的期間,吳明穎醫師建議,除了適度拿下口罩讓肌膚休息,平時也應注意臉部保養與清潔,選擇適合自己、成分有效不刺激的保養用品,溫和調理肌膚,避免肌膚額外負擔。更呼籲千萬不要自己擠痘痘,以免色素沉澱及永久痘疤,除了外觀不易復原,後續治療更耗費心神。 吳明穎醫師也提醒,在購買添加水楊酸的含藥化妝品時要多加留意,產品是否有符合衛生福利部規定,水楊酸濃度於2%以下,且標示警示用語;因水楊酸有刺激性且代謝角質,在使用後也要記得加強防曬。若出現明顯紅、腫、痛的情形,則需要暫停使用產品,並諮詢醫師尋求專業協助。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36/

發炎、感染來勢洶洶! 小心繼發性免疫缺乏病

發炎、感染來勢洶洶! 小心繼發性免疫缺乏病#健康醫療網

2020-05-04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患有惡性腫瘤、慢性疾病,或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前後,當反覆出現上呼吸道、鼻竇、肺部等感染,卻無法找出明確病因時,就要注意可能患有繼發性免疫缺乏病(SID)。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侯信安醫師指出,SID造成的感染通常來勢洶洶,一次比一次厲害,所以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高危險的病患很關鍵,尤其是相對少見的發炎情形,譬如肝臟、脾臟的膿瘍狀況,就表示病人廣泛性免疫球蛋白低下。 SID治療報你知 免疫球蛋白輸注改善抵抗力 SID治療上會先判別是否由原發性疾病或藥物所引起,譬如本身惡性腫瘤所造成、或腸胃道吸收不良導致,優先針對根本原因診治有助預防下一次的嚴重感染。 侯信安醫師說明,如果是免疫球蛋白低下,合併嚴重感染,其他器官受到影響的嚴重SID,健保有提供國血製劑免疫球蛋白的輸注,可以提升免疫球蛋白,改善患者的抵抗力。 惡性腫瘤嚴重到接呼吸器 免疫球蛋白治療脫險 曾有一名35歲男性惡性淋巴瘤病患,一開始肺部發炎合併其他多處器官感染,嚴重到進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後來觀察發現免疫球蛋白低於300 mg/dl,遠不足750-800 mg/dl的正常值,在合併抗生素加上國血製劑免疫球蛋白補充治療後,肺部功能才逐漸恢復,繼續接受腫瘤的追蹤與治療。 留意SID 預防治療避免影響原發疾病 侯醫師表示,每次感染的發生會讓治療腫瘤在時間上受到延誤,對腫瘤治療不太好,因此控制感染一定要結合好的抗生素、抗黴菌藥物、好的免疫能力,也就是適度的免疫球蛋白輸注以及本人的抵抗力。針對一些高危險族群,或是感染時會出現較大併發症的病患,甚至可以預防性地接受免疫球蛋白輸注。 醫師指出,突發感染對治療計劃大有影響,因此有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及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等高危險群應密切留意,第一時間辨別是否為SID,健保針對免疫球蛋白治療有相關補助規範,遵囑醫師建議,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合併治療,避免影響原發病情,打亂治療節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2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