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慢性精神病復發機率高 醫呼籲:疫情期間也務必持續治療

慢性精神病復發機率高 醫呼籲:疫情期間也務必持續治療#健康醫療網

2020-04-14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張先生於30歲時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初次發病時,他立刻就醫並遵從醫囑用藥,當時病情控制良好,也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並重返職場。後來張先生覺得病情已穩定而中斷治療。醫師下次再次見到他時,已是在急性住院的場合了。復發後經過妥善治療,張先生的臨床症狀穩定許多,但是認知功能仍有明顯的退步,出院後需再花上兩年的時間方能回歸社會。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奕廷提醒,思覺失調症與雙相情緒障礙症(俗稱躁鬱症)屬於高復發風險的疾病,每一次的復發都有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即使近期肺炎疫情加劇,患者仍務必持續治療。 病情復發影響認知功能 穩定用藥可避免 林奕廷醫師表示,復發帶來的影響包含認知功能退步、藥物療效下降,且往後復發機會也會提高。林醫師強調,在缺乏醫師的專業判斷下,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患者在自行停藥或減藥時有一個容易掉入的「陷阱」。在減少藥量的初期,因症狀不一定會立即表現出來,會誤以為狀態良好而持續減藥甚至停藥,然而當藥物濃度持續下降與大腦調控機制改變後,疾病便可能復發。林奕廷醫師呼籲,無論疫情如何嚴峻都不可擅自停藥,持續治療才能保持藥物濃度與大腦功能的穩定。目前在臨床數據上可看到新一代長效針劑有良好的安全性,且療效優於同成份的口服藥物。新一代長效針劑讓藥物血中濃度更穩定且避免高低起伏,一次注射的效果可以長達一個月,是目前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的治療新選擇。 防疫撇步3+1 新一代針劑用藥更便利 部分患者可能因肺炎疫情而自行減少醫院回診的次數,然而此舉卻讓自己深陷復發的風險當中,比較擔心疫情的患者們不妨參考一些防疫小撇步。一、衛生習慣要做好:出入醫院戴口罩、勤洗手。二、身心健康要運動:保持規律運動。三、定期回診要用藥:應定期回診,避免疾病復發或惡化。四、與醫師諮詢合適的用藥選擇:相較於傳統針劑伴隨而來的錐體外症候群、月經失調等狀況,新一代長效針劑副作用明顯較少,每月一針治療更便利,也提升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患者的用藥順從性。林奕廷醫師也補充,疫情期間,患者與家屬可以透過疾管署發布資料接受疫情最新消息,避免收看太多新聞造成不必要的焦慮,同時多加以通訊軟體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 醫籲:醫院消毒嚴謹 勿於疫情間過度恐慌 疫情期間,有些患者會因為害怕而不敢在診間坐下,或是很急著離開醫院,林奕廷醫師建議,若患者對肺炎疫情有嚴重的恐懼感,可與醫師多多談論,或透過了解醫院的嚴謹消毒程序來化解焦慮感,不宜過度恐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800/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 醫美產業逆勢增長原因揭密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 醫美產業逆勢增長原因揭密#健康醫療網

2020-04-1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各國延燒,觀光、旅遊、航空業首當其衝,大型飯店停業消息甫出,全球工廠停工至全球化供應鏈出現斷層,各產業嚴陣以待,或選擇暫時避避風頭、活動延期,減產減班甚至放起無薪假。在市場一片保守氣氛下,無薪假、口罩常駐與活動減少掀起整形熱,醫美產業異軍突起,於眾產業中逆勢成長。 無薪假、戴口罩趨勢 醫美整形外科施作量不減反增 知名整形外科診所主治醫師倪宗聖表示,自各國旅遊警示提高,幾週以來諮詢量增加,目前仍呈上升趨勢。倪醫師觀察,因為防疫各大活動紛紛延期或取消,主持人、小模等也跟著進入休假期,此類較注重外表的職業類別,趁此時機點投入醫美療程,另外上班族也藉著無薪假到來,排刀進診趁勢解決平常困擾的問題。疫情發燒反而意外助長醫美產業,各路愛美人士善用口罩防護、在家休養,抓緊這段恢復黃金期。 執刀經驗豐富的倪宗聖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去許多諮詢已久但苦無假期抓不準恢復期間的個案,在此疫情期間順勢安排手術,其中又以需要全身麻醉、恢復期較長的隆乳、抽脂手術為大宗。而恢復期相較較短的眼袋手術、隆鼻手術、下巴手術,許多上班族開完刀以口罩加身,甚至同事都沒發現戴著口罩就此度過恢復期。 抓緊關鍵恢復期 防疫與愛美「醫」兼兩顧 同樣情形也反應於微整形項目上,開業醫美診所院長翁書賢醫師指出,戴口罩、待在家的生活常態符合恢復期所需,近期許多在意恢復期的客群趁勢回診保養,又以針劑類的玻尿酸等填充物,以及治療後需要恢復期的飛梭雷射、皮秒雷射為大宗。 翁院長強調,因應近期的客量與同時確實做好防疫,為顧客與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健康安危嚴加把關,診所已嚴格執行以下六大防疫措施: 1. 健保VPN連線,婉拒有相關出國史、接觸史的客人,包含同住親友及同行友人。 2. 實行分流管理,控管各時段到館保養或治療人數,以降低感染風險。 3. 入館前量測額溫沒通過,沒有戴口罩,甚至出現咳嗽、打噴嚏等呼吸道症狀客人,為杜絕感染可能,拒絕入館治療。 4. 館內獨立診間治療,杜絕交叉感染機會。 5. 醫護人員全程戴口罩,治療前後確實手部酒精消毒。 6. 館內每日環境徹底消毒清潔。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防疫工作須謹慎確實執行,翁書賢醫師提醒,選擇適合的診所與專業醫師進行完善溝通、並保持良好健康的身體狀況讓自己有足夠體能恢復以進行療程與手術,在安全的防疫措施下展開愉快的醫美療程,把握關鍵恢復期,一舉數得。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777

糖友控糖免慌張! 基層診所助你有疫無異

糖友控糖免慌張! 基層診所助你有疫無異#健康醫療網

2020-04-13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新冠肺炎讓糖友人心惶惶,其實控好血糖就能維持免疫力降低被感染的可能,還有助於避免腎衰竭、視網膜病變、心衰竭等病變,因為併發症前兆不明顯,穩定控糖才是關鍵。 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暨開業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解釋,高血糖會引起發炎狀態,加上血壓、血脂控制不佳,最後血管就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等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糖友只要能將血壓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以下;糖化血色素在7.0以下,血脂在100mg/dL以下,搭配固定運動及追蹤,其實心血管風險跟沒有糖尿病的人是一樣的。 獲美醫學會認可! 新興糖尿病用藥控糖也能兼顧心腎 除了飲食型態及生活習慣,預防心腎病變其實能從被動轉為主動,在近幾年陸續發表的大型研究報告指出,用於第二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除了能降糖,還能兼顧心腎病變風險。 陳宏麟醫師指出,今年2020年不管是美國糖尿病學會,或是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都強調,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如果患者有心血管風險的話,提早使用GLP-1(昇糖素類似胜肽)或SGLT2抑制劑,除了控糖以外,還可以得到保心、護腎、顧血管的效果。特別當患者腎臟功能還好的時候就開始用藥,得到的幫助是最好的。 不過,因 SGLT2i 透過尿液排糖,可能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而 GLP‐1 則可能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糖友就診時應與醫師討論個人期許的疾病控制目標,治療期間若有相關問題,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切莫擅自停藥。 基層診所助控糖 共同編織糖尿病共照網 以往許多糖友選擇到大醫院回診治療,不過疫情爆發糖友也因此卻步,其實1996年起,衛福部就引進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概念,其中不乏許多基層診所參與其中,疫情期間也對求診病患嚴格把關,讓糖友能安心接受完整照護。 陳醫師表示,共同照護網有明確的框架及指引,只要患者定期回診、追蹤、診治、調整,就能得到最大的好處。很多基層診所備有專業的團隊:除了醫師,還有營養師、護理衛教師等等,也能做眼底檢查、動脈硬化等檢查,必要時會將病患轉介到醫院腎臟科、眼科、心臟科等慢性病相關科別,帶給糖友最完整的照護。 疫情當前藥物超前部署免驚! 醫籲糖友安心控糖 新冠疫情可能波及原料藥產線,但醫師說,大部分原廠藥仍然供應充足,各醫療院所也有超前部署,因此呼籲糖友不必擔心,日常照護找診所,重症需求找醫院,只要糖友安心控糖,平時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避免急症發生,顧好自己才能減輕醫護人員負擔,為防疫盡一份心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774/

慢性腎臟病新藥療效佳 臨床試驗提前終止

慢性腎臟病新藥療效佳 臨床試驗提前終止#健康醫療網

2020-04-1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慢性腎臟病治療新福音!慢性腎臟病患者要好好控制,否則惡化恐進展至洗腎,甚至增加心臟疾病早死風險。所幸,國際大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日前宣布,針對慢性腎臟病的第三期臨床實驗DAPA-CKD,SGLT2抑制劑因效果顯著提早結束。阿斯特捷利康生物製藥研發執行副總裁Mene Pangalos表示,接受SGLT2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獲得不錯助益,希望改變全球慢性腎臟病管理。 慢性腎臟病控制不佳 增洗腎、心因性死亡風險 美國腎臟病基金會指出,慢性腎臟病是腎臟因故持續受損,且隨時間傷害越來越大。若慢性腎臟病控制不佳,會演變成腎衰竭,需要洗腎或腎臟移植。且腎功能不佳,也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造成死亡。 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 SGLT2抑制劑提早終止試驗 《Medscape》報導,DAPA-CKD是一個多國、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收納4,245位患者,評估SGLT2抑制劑與安慰劑相比,用於第2-4期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有或無第2型糖尿病病患的療效。主要的試驗複合終點,是當患者腎功能惡化、末期腎臟病、腎因或心因性死亡等因素。 在獨立數據監測委員會評估後,顯示SGLT2抑制劑療效優於預期,因此決定提早結束試驗。 SGLT2抑制劑 有助降低心因性死亡風險 SGLT2抑制劑是一種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 inhibitors),原用於治療成人第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作為單一療法,也可為合併治療的一部分,輔助飲食和運動以改善血糖控制,並有助減少體重和降低血壓等額外益處。研究顯示,在成人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SGLT2抑制劑有助降低心衰竭住院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 2019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給予該SGLT2抑制劑快速審查資格,用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延緩腎功能衰竭、預防心因性或腎因性死亡。目前SGLT2抑制劑用於心衰竭治療的新適應症申請,正在接受美國FDA的優先審查,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以及其他地區監管機構的審查。 SGLT2抑制劑治療慢性腎臟病 非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受益 阿斯特捷利康生物製藥研發執行副總裁Mene Pangalos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治療選擇有限,特別是針對沒有第2型糖尿病的病患,我們非常高興委員會做出此結論,接受治療的患者獲得不錯的受益。SGLT2抑制劑有潛力改變全世界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管理。」 試驗執行委員會及其聯合主席,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David Wheeler教授和來自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的Hiddo L. Heerspink教授說:「參與這項試驗是我們的榮幸。我們對委員會的建議感到高興,並期待與醫學界和慢性腎臟病患者分享此結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763/

邁進精準醫療時代! 出生就掌握藥物過敏基因 用藥更安心

邁進精準醫療時代! 出生就掌握藥物過敏基因 用藥更安心#健康醫療網

2020-04-1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明明是同樣的藥物,有些人不會過敏,有的卻用藥後出現紅疹?研究指出,這可能與基因有關。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引發藥害賠償的痛風治療藥物Allopurinol、和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這些特殊藥物過敏反應與體內基因有關。所幸,隨著醫學研究向精準醫療邁進,新生兒一出生就可透過基因檢測準確找出藥物過敏反應的基因。 致死率高達五成 嚴重藥物過敏居然與基因變異有關 服用藥物後出現起紅疹、喉嚨或口腔黏膜潰瘍、喉嚨痛、嘴唇腫、發燒,須高度懷疑為藥物過敏。多數人藥物過敏,停藥後會改善。有人不那麼幸運,眼睛灼熱、吞嚥不適,甚至水泡,就醫才發現是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JS),約1成患者可能致死。若為嚴重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全身大面積表皮受損、嘴巴和眼睛黏膜潰爛,致死率更 高達5成。 知名醫療集團孕婦小兒皮膚病特別門診蔡昌霖醫師表示,疹、破、痛、紅、腫、燒,是藥物過敏六大前兆。藥物過敏反應可大可小,從皮膚出疹、發癢潰爛,嚴重恐致命,嚴重藥物過敏基因,則導致過敏現象發生。  台灣人藥物過敏帶因機率高 基因檢測確保用藥安全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針對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及毒性表皮溶解症的基因研究發現,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和毒性表皮溶解症的基因,而帶此基因的亞裔族群比例比白種人高出甚多。 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博士洪加政表示,相較於歐美每百萬人中二至三人出現SJS,台灣每百萬人就有八人發生,平均每兩天就有新增個案。經由藥物基因學演進,藥物基因與嚴重藥物過敏關聯性逐步確立,美國FDA建議亞裔病患使用某些特定藥物前做基因檢測,確保安全。 麻醉風暴真實上演 惡性高熱難以預期 蔡醫師曾遇過父母對手術常用麻醉藥物過敏,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寶寶身上前來諮詢的案例。對麻醉藥物的過敏反應可輕可重,在電視劇《麻醉風暴》引發的惡性高熱是最嚴重的狀況,病人肌肉僵硬痙攣、呼吸急促、心律不整等,若沒有適當治療,可能導致死亡。惡性高熱不僅術前難以預期,通常在手術過程中突然發生,且症狀變化迅速,使人措手不及。  雖然惡性高熱有解藥單挫林(Dantrolene),需及早察覺、才有機會救回病人。因惡性高熱多來自遺傳基因,呼籲有家族遺傳史者進行基因檢測,避免憾事發生。 守護新生兒健康 一生一次少量血檢測200種致病基因 關於新生兒基因檢測,洪加政博士指出,現今已有利用次世代定序(NGS)技術,結合新生兒篩檢及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透過抽血可同時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以及提前預知藥物反應,避免藥物過敏狀況,提供多達12大類的疾病基因檢測。該項新生兒基因檢測不同於健康檢查,一生只需要做一次, 幫助爸媽在育兒路上,全心守護新生兒的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734/

爺孫戀難開花結果 男性竟也有黃金生育期!

爺孫戀難開花結果 男性竟也有黃金生育期!#健康醫療網

2020-04-0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期一對年紀相差43歲的夫妻檔,因妻子遲遲未懷孕而前往生殖中心求診。男方為71歲吳姓老翁,去年與28歲邱姓妙齡女子步入禮堂,兩人終成眷屬便希望能盡快擁有自己的孩子,吳姓老翁表示,自己雖已古稀之年,但身體健壯且無不良嗜好,沒想到求診之下才發現因年紀大,而導致精子活動力差、數目少,造成生育力降低,最終是透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妻子才順利懷孕。 25至35歲男性精子品質佳 此階段為黃金生育期 接獲治療的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雖不像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喪失生育能力,但仍會因為年紀較高影響生育,據臨床統計,35歲以下男性配偶成功懷孕率高達75%,而40歲以上男性僅剩下37%,具明顯差異,其原因除了常見的性功能障礙外,年紀愈大也會導致精子品質下降,如精蟲活動力差、型態不正常、數目不足等,造成胚胎染色體異常率高,增加流產率及不孕機率。因此不僅女性,男性也有黃金生育期,年齡正介於25歲至35歲的青壯年期,此階段精子最為旺盛且質量較佳,能夠提高受孕機率。 第三代試管+AI智慧 篩選優良胚胎助好運 李世明醫師提及,受孕機率與雙方年紀均有關係,即使吳姓老翁保有良好體力,但精子品質和DNA的完整性仍會因年齡增加而下降,均可能造成男性不孕、增加流產率及後代異常,建議採取第三代試管嬰兒的方式,進行胚胎染色體的篩檢(PGS)與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PGD),過濾掉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再植入母體。 李醫師也建議,夫妻雙方若差距20歲以上,且男方大於60歲,則可額外做羊膜穿刺,確保染色體正常。而去年年底中山生殖醫學中心更引進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這台大數據人工智慧,靠著每15分鐘替胚胎拍一張照,透過縮時攝影技術,可24小時監控胚胎成長,挑選出優質胚胎,大幅提升著床率與受孕率。 男性年紀大保有生育力 日常保健維持精子品質 李世明醫師表示,無論是爺孫戀或是現晚婚,都已是現今常見的現象,男性因年紀大而不孕的案例不在少數,因身體老化導致精子品質下降雖無可避免,但仍是有機會透過現今醫療技術成功受孕,也呼籲男性可透過日常保健來維持精子品質,如少抽菸、飲酒、熬夜、避免穿著過於緊身的褲子、避免輻射及過熱環境等,並少攝取香腸、火腿等含有和脂肪的加工肉品,這類食物會干擾賀爾蒙作用,導致精子品質下滑;尤其高齡男性想生子,更需重視日常生活的保健,醫師也提醒,無論是自然受孕或是人工生殖技術,若要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寶寶,雙方皆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無疑是最佳要素。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746/

誤試減肥偏方 當心越減越肥!

誤試減肥偏方 當心越減越肥!#健康醫療網

2020-04-09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人想方設法要減肥以維持好身材,卻因為盲目跟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減肥方法,導致越減越肥!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提醒,民眾別誤信減肥偏方,平時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搭配運動,維持身材並非難事。如果是中度或重度肥胖者,建議可諮詢專業減重醫師,由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安全有效達到減重目標。 曾漢棋醫師累積30多年臨床減重經驗,已經協助許多肥胖者成功減重,在平常門診中發現有些減重民眾使用了錯誤的減肥方法,結果花錢又傷身。以下為常見的減重迷思及正確減重方法,提供民眾參考。 減重迷思一:追求快速減肥效果 坊間許多減肥產品業者宣稱,自家產品能讓使用者一天瘦一公斤,或是一個月瘦20至30公斤,還會找來一些人作見證,並附上減肥前後的對比照片,使減重者心動下訂,但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曾漢棋醫師說明,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一公斤之體脂肪相當於7,700大卡熱量,因此想要減掉一公斤的體脂肪,就需要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達7,700大卡。 舉例來說: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如果他日常工作都是靜態活動,一天大約消耗3,000大卡熱量,若兩天半的時間不吃不喝,能減少熱量攝取7,500大卡,也就是減少一公斤的體脂肪,而人體每減少一公斤體脂肪大約會流失0.3~0.5公斤的水分,因此,加總起來一個月大約可以減掉體重15公斤,相當於15%體重,這已經是減重的極限。但是這種完全不吃任何食物的減重模式,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如果減肥者每天減少熱量攝取約700大卡加上增加運動消耗300大卡,一個月可減少體重4-6公斤。 減重迷思二:單靠運動減肥,不用飲食控制 美國德州某知名運動中心,曾經做過運動減肥的大規模人體實驗,每位受試者不需要做飲食控制,單靠運動減重,結果平均每個人一個月只瘦0.3-0.5公斤。減肥的關鍵70%靠飲食30%靠運動,單靠運動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想要減肥成功,最好是飲食控制及運動雙管齊下。 曾漢棋醫師建議,減重者的飲食控制可以採用「倒金字塔飲食」,此類飲食法中將油脂類及澱粉類攝取減少,而蔬菜類要吃最多,至於蛋白質類攝取要比平常人多一些,另外減重期間也要補足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水分一天要超過2,000 c.c.以上,以提升人體新陳代謝率。 減重迷思三:低醣飲食減肥法比較快? 「生酮飲食」減肥法是近期國內風行的減肥方法,在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同時,脂肪類攝取增加,然而低醣飲食對於減重來說,並不是有利的方式。脂肪一公克含有9大卡的熱量,碳水化合物一公克4大卡,且脂肪類食物的飽足感不如碳水化合物,導致要吃得更多才會有飽足感,熱量很容易超標。 曾漢棋醫師說,若從細胞對營養素利用的優先順序來看,人體細胞會優先利用葡萄醣做能量來源而非脂肪,因此脂肪攝取後容易囤積在體內。另外,碳水化合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人體的結構蛋白質,如肌肉內臟及抗體等不會流失,因此,一天至少攝取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其實,人體經由碳水化合物形成脂肪的效率很低,一天最多才形成20公克的脂肪,等於50天才會胖一公斤,對於造成肥胖原因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747/

防疫更要控制好氣喘! 嚴重型氣喘病患更應按醫囑規律用藥

防疫更要控制好氣喘! 嚴重型氣喘病患更應按醫囑規律用藥#健康醫療網

2020-04-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一名年約50多歲的李先生(化名),屬於嚴重型氣喘患者,因工作需求常往外跑,過去十多年以生物製劑治病,但自去年開始,氣喘頻繁發作,咳嗽、喘不過氣,工作一度停擺,讓他萌生轉職、退休念頭;改使用不同機轉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先前呼吸發出的「咻咻聲都消失了」!李先生的嚴重氣喘終於獲得有效控制,工作生活也變得順利。 嗜酸性白血球濃度偏高 當心是嚴重型氣喘 收治該病例的台中榮總內科部副部主任陳怡行醫師表示,嚴重型氣喘患者經常必須使用至少2至3種以上藥物、或高劑量吸入性類固醇;然而即使用藥有時仍然無法穩住病情,屬於難治型氣喘之一。 臨床上,嚴重型氣喘依引起發炎的細胞可分成好幾種,其中第二型發炎,過敏源除了常見的塵蟎、花粉及動物毛屑,還有吸入了空污、汽車排放廢氣、塑化劑或抽菸等刺激物,導致體內第二型輔助T細胞分泌發炎物質,誘發氣喘發作。第二型發炎的患者,在吹氣檢驗時,一氧化氮濃度會升高,抽血檢查也會發現血液中的嗜酸性白血球指數高於300 cells/mcL。 高劑量口服類固醇副作用大 搭配生物製劑可兼顧生活品質 陳怡行醫師指出,一旦診斷為嗜酸性白血球偏高的嚴重氣喘(E氣喘),傳統治療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或長效支氣管擴張劑,且通常需長期搭配口服類固醇。若使用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可能伴隨不少副作用:像月亮臉、水牛肩,體重增加等;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恐怕還會引起骨質疏鬆,一旦跌倒就容易骨折,若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易升高,可能更早罹患白內障。搭配適合的生物製劑有機會減少類固醇劑量,治療前建議可與醫師多討論病情以及用藥情況。 健保署新增給付治療嗜酸性白血球生物製劑 氣喘患者福音 陳怡行醫師提出,若使用生物製劑藥物附加於傳統治療,可降低氣喘發作頻率,還可減少口服類固醇用藥量,有助於病人長期健康發展。目前臨床上,有二種生物製劑,適用於嚴重型嗜酸性白血球氣喘患者,讓病患可以每二個月或是每個月施打一次。陳怡行醫師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作用機轉有二種。因人體第二型輔助T細胞發炎時,會釋放出第5介白素(IL-5),藥物像網子一樣,把第5介白素抓住後,避免發炎的嗜酸性白血球進入氣道,控制作亂的細胞,另一種機轉是阻斷嗜酸性白血球上的受體與第 5介白素結合。 陳怡行醫師比喻,就像過去看電視,需要用天線來接收訊號,可將電視想像成嗜酸性白血球、天線為受體、介白質就是訊號,二種機轉分別為阻斷訊號或是阻斷天線,使電視收不到訊號,能有效降低發炎反應,能減少氣喘發作頻率,還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對病人來說相當方便。 新冠肺炎疫期戴口罩、勤洗手 醫籲:勿擅自停藥 今年3月1日新增針對嚴重型嗜酸性白血球氣喘治療的生物製劑藥物納入健保,對於嚴重型氣喘病患為一大福音。經由醫師診斷為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血中嗜酸性白血球指數高於300 cells/mcL,過去半年每天至少使用5毫克以上口服類固醇,可透過生物製劑治療快速清除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降低氣喘發作頻率及口服類固醇的使用。 陳醫師提醒氣喘患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入公共空間記得配戴口罩、勤洗手。而使用氣喘治療藥物,並不會增加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若沒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反而造成氣喘惡化,切勿因疫情過度恐慌而擅自停藥,才能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74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