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痔瘡便血疼痛好難受? 一套動作、兩個穴位加速復原!

痔瘡便血疼痛好難受? 一套動作、兩個穴位加速復原!#健康醫療網

2020-05-04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其實人人都有痔瘡,因為它是肛門組織的一部分,一般在沒有充血的狀態時,痔瘡能提供15%-20%的肛門閉合力。當肛門壓力過大,痔瘡內的血管靜脈擴張,加上瘀血難散,造成排便出血、疼痛等惱人的有症狀痔瘡。 痔瘡患者照過來! 「鬆身提肛法」動動臀 中醫師章晉瑋指出,痔瘡原因有很多,常見因為久坐、久站、負重過度,會導致肝氣鬱結,造成痔瘡腫大;或飲食辛辣、重口味,讓身體產生過多代謝廢物,體內水分分佈失調,導致血液循環不佳而造成痔瘡充血等等。 除了一般對於內外痔的點中藥脫落治療、中藥熏洗療法、針灸治療等等,章醫師教大家透過「鬆身提肛法」動動臀部,加速痔瘡復原。 仰臥屈膝,雙腿交叉,雙手自然擺放在身旁兩側,放鬆身體,調整呼吸。臀部慢慢向上抬起,兩腿夾緊,繃緊臀部3到5秒後,在緩緩放下休息,調整呼吸後重複動作,建議一組做20下,每天做2到3組。 按摩穴位也可以! 按這兩個穴位加強保健 章醫師指出,也可以透過按摩「腰俞穴」及「長強穴」加強保健。腰俞穴下有靜脈分支,位於股溝起點;長強穴能舒筋活絡、活血止痛,位在肛門與尾椎連線的中間點,用拇指指腹按揉,邊深呼吸邊按揉到有輕微痠痛約6秒鐘,重複10次。 醫師建議,患者能多吃富含膠質的蔬果,如地瓜葉、菠菜、火龍果等等,潤腸通便,維持早睡早起的作息,更能加速痔瘡復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6019

「腸道透析」八旬老婦靠「吃」 減緩腎臟惡化

「腸道透析」八旬老婦靠「吃」 減緩腎臟惡化#健康醫療網

2020-04-30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八十七歲的葉奶奶九年前確診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年事已高且患有乳癌及膽結石等多重共病症,對於透析猶豫不決,爾後子女陪同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經醫師建議以降低尿毒素為治療對策,使用臺灣腎臟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引中推薦之醫藥級「奈米科技碳素粒子」吸附尿毒素。後續家屬特別來函感謝醫師治療六年間腎功能維持平穩,使長輩不受洗腎之苦而影響生活。 尿毒素惡化腎功能 奈米科技碳素粒子來吸附 台北慈濟醫院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表示,尿毒素為人體代謝後的含氮廢物,部分來自飲食中過多的蛋白質,而腎臟功能衰退使得尿毒素殘存於體內,心血管問題接踵而來,腎功能也更加惡化。上述病例則是家屬不希望長輩進入透析,因此建議日本研發的「腸道透析」藥物(AST-120):奈米科技碳素粒子尿毒素吸附劑,可選擇性吸附腸道毒素,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阻斷尿毒素的形成並延緩腎絲球過濾率下降速度,另外需注意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山寨碳化產品,無治療腎臟病實證醫學,應避免誤用。 動物實驗證實 奈米科技碳素粒子助改善動脈阻塞 慢性腎友因體內的尿毒素積累,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率,導致周邊動脈阻塞。郭克林主任與陽明大學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發現,腎臟功能退化的小鼠,投予四週之醫藥級奈米科技碳素粒子,可改善因尿毒素(硫酸吲哚酚)誘導的周邊動脈阻塞的情況。 飲食著手保健 減少腸道尿毒素 新型冠狀肺炎防疫期間,郭克林主任呼籲:慢性病患者應勤洗手、戴口罩,盡量少出入人多場合,做好自我保護,也須聽從醫囑建議不擅自停藥。慢性腎友平日保健可從飲食著手,攝取低蛋白、高膳食纖維的蔬食,以減少腸道尿毒素的形成,即便是疾病晚期,不需過度恐慌,不對治療怯步,也可安然度過不一樣的「腎」利人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978/

掌握黃金關鍵治療期!先天性心律不整、藥物過敏 這項檢測能及早發現

掌握黃金關鍵治療期!先天性心律不整、藥物過敏 這項檢測能及早發現#健康醫療網

2020-04-3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嬰兒猝死」近年來高居嬰幼兒十大死因之一,如何防範因應成為家長關心議題,基因檢測可能幫得上忙。最新一份荷蘭研究發現,導致嬰兒猝死的先天性心律不整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由於嬰兒時期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的症狀普遍不明顯,新生兒可透過基因檢測提早因應。利用次世代定序(NGS)技術,結合新生兒篩檢及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透過抽血可同時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 胎兒心臟超音波難發現 先天性心律不整與基因變異有關! 根據歐洲研究發現,有10%的嬰兒猝死,與特定先天性心律不整有關。不少是因為基因變異而導致心臟離子通道病變,引起心律不整造成嬰兒猝死。一份荷蘭研究針對102名荷蘭猝死嬰兒案例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有近6成(58.8%)的案例帶有導致心律不整的基因變異,其中有三個基因是首次被發現,有七個基因在研究中首度證實有關聯性。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大約每一千個出生新生兒中就有六到十個,相當每年有2000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誕生。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透過胎兒心臟超音波、或是滿月後自費「新生兒心臟心電圖」檢查,有機會篩檢出某些先天性心律異常疾病,但每項檢查都有它的侷限性,微小的心臟缺損未必能第一時間發現,若能搭配新生兒疾病基因檢測早期發現,可即時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預防心悸或猝死。 先天性心臟病有機會與正常人無異 透過基因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洪加政博士表示,該研究建議,有相關風險的民眾可考慮進行基因檢測,尤其親屬有同樣的症狀時,更有可能是家族遺傳性疾病。且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以及心律協會(HRS)針對心律不整病人管理指引中建議,心律不整病患可考慮進行基因檢測,根據基因的分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吳俊厚院長補充,不是所有新生兒心臟病都需要治療,有些症狀輕微,只要定期追蹤即可。若是出現明顯症狀或較為複雜嚴重的心臟疾病,經評估需要積極治療,近年來台灣在診斷及開刀技術進步,可透過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治療,孩子是有機會與正常人無異。 少量血檢測208種致病相關基因甚至能了解用藥過敏 守護新生兒健康 吳院長提醒,部分用藥基因容易引發嚴重的藥物過敏,若帶有「RYR1」及「CACNA1S」基因,就容易對手術常用的麻醉藥物異氟醚過敏,出現惡性高燒併發症,嚴重恐危及生命。目前健保規定醫生處方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前,要先對病患進行特定基因檢測。但大部份藥物基因篩檢不是常規檢查,只能轉介到實驗室和醫療院所進行檢測,若能在新生兒時期就了解用藥過敏狀況,就能避免相關併發症發生。 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博士洪加政補充,市面上的新生兒基因檢測產品大多只有聽損疾病及中樞神經疾病兩大類,現有次世代定序(NGS)技術,結合新生兒篩檢及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透過抽血即可最多同時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及提前預知藥物反應,避免藥物過敏狀況,提供多達12大類的疾病檢測及完整的疾病基因檢測,一生只需做一次。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977/

防疫宅在家追劇,當心不暢快!中醫穴道按這裡保健腸胃

防疫宅在家追劇,當心不暢快!中醫穴道按這裡保健腸胃#健康醫療網

2020-04-28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天啊!我在馬桶上已經看完一集韓劇,為什麼還是大不出來?」在台灣營養基金會調查統計中,在國內25歲以上的上班族5成5都有便祕問題。甚至某張姓女星為了解除長年便秘之苦,竟然切除150公分大腸,才為之暢快。 如何判別是否便秘?腸胃學會這樣說 近日疫情影響,許多民眾改為在家工作,原本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暫停,工作之餘,往往日夜顛倒、熬夜追劇、貪食烤炸辣類食物,造成免疫力下降及腸胃道的負擔;加上蔬果攝取不足,易使腸道系統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以致便祕。 中醫師朱益智指出,根據2016年國際腸胃學會所制定Rome IV最新診斷標準,若有符合下述大於2項狀況(含2項):是否25%以上的排便狀況需要費力?糞便呈硬塊?排不乾淨感?有肛門或直腸阻塞感?或需外力協助排便(如用手指挖出糞便)?是否一週排便少於三次?那您可能有功能性便祕! 多吃少動、作息不正常 當心排便不順 朱益智表示,《諸病源候論》記載「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並結故也。」故當有五臟六腑不平衡時,也可能造成便秘排便不順的情況,所以便秘原因可能百百種。 中醫按摩「天樞穴」 一天三次保健腸胃 而在760年前金代名醫李東垣,針對原本脾胃消化不良,又因多吃少動所導致腹脹疼痛、排便不順暢所創設的藥方「枳實導滯丸」,能消導腸胃道的積滯、清利濕熱,使消化系統回歸正常,解除便祕困擾。 中醫師朱益智以營養學的觀點解釋,多攝取高纖食物,如燕麥、糙米、綠葉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和益生質的堅果類等;又李子、梅子能刺激腸胃蠕動及消除飽脹感,皆有助於排便。配合中醫穴道按摩,如肚臍旁開三指幅的天樞穴,一天三次,每次3至5分鐘,腸胃保健更能事半功倍。 便秘持續一個月 建議就診進行整體評估 便祕就像警報器,正在提醒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已經出現狀況;中醫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若有便秘持續發生一個月,建議即時請醫師整體評估,切勿延誤病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970/

偏頭痛依賴止痛藥更反彈! 預防性投藥可解決

偏頭痛依賴止痛藥更反彈! 預防性投藥可解決#健康醫療網

2020-04-29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惠虹報導 現代人生活型態緊張忙碌,頭痛是大腦不堪壓力負荷的一項警訊,其中偏頭痛是求助門診中最常見的一種頭痛。專長治療頭痛的高雄榮總神經內科施景森醫師表示,有些患者一發生偏頭痛就吃止痛藥,反而造成藥物成癮,或是服藥後更痛。其實偏頭痛可經由預防,進而降低發作頻率及對止痛藥的過度依賴。 偏頭痛就像警報器!「54321」你符合幾項? 頭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症狀,對許多人而言,頭痛發作時就像警報器一樣,隨時鈴聲大響,造成身心巨大的壓力。有人因老是單邊頭痛,就說是「偏頭痛」,施景森醫師表示,其實「偏頭痛」具有許多特徵,痛一邊只是特徵之一,根據統計有1/3的人是兩邊都痛,診斷偏頭痛目前有一簡易口訣「54321」可供讀者參考。 5:頭痛超過5次以上 4:不吃止痛藥,頭痛會持續4小時以上 3:正常情況下,3天內(72小時)頭痛會自行緩解 2:具下列四項特徵中的兩項:單邊、搏動性疼痛、中度或重度疼痛(以0-10分的疼痛量表評估,至少是4分以上)、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或避免此類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 1:合併下列其中一項:噁心、嘔吐、怕光及畏吵 施景森醫師提醒,當懷疑自己偏頭痛發作時,還是先到神經科掛診,排除其他病因。除壓力易誘發偏頭痛外,有人對光線敏感,有些心臟用藥如:降血壓藥或冠狀動脈擴張劑(硝化甘油舌下含錠)等;食物方面像是巧克力、起司、紅酒、味精等均可能誘發偏頭痛。因偏頭痛誘因超過百種,可自行撰寫頭痛日誌,記錄發作頻率、強度,以及可能的誘發因子,就診時供醫師參考。 依賴「感冒糖漿」副作用大 易成癮而不知 很多偏頭痛的病患發作前會有些前驅症狀,可能一覺醒來感覺特別疲憊,類似感冒症狀,有人以為自己感冒了,會買市售的感冒糖漿喝,這些藥因內含鴉片類成分、咖啡因與止痛藥能緩解頭痛,雖然第一次喝一瓶見效、後續容易頻繁使用或得加重劑量,長期下來使用過量,易產生藥物依賴。 施醫師在門診即遇到一名事業成就斐然的林小姐(化名),因為天天頭痛,每當發作就自行購買市售止痛藥,吃到藥物成癮,並且服用任何止痛藥都失去效用,甚至吃完止痛藥後更痛。像林小姐若不吃止痛藥無法工作且每月頭痛次數超過15次以上,已符合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的診斷,因在門診治療效果不佳,施醫師建議林小姐住院接受藥物戒斷治療。剛開始因戒斷症狀產生反彈性頭痛、不停地嘔吐,經加入點滴止吐藥與偏頭痛預防性藥物治療,幾天後不舒服解除,頭痛次數也大量減少,大約兩週後出院。林小姐回想過去頭痛發作時,都想去「撞牆」、覺得「生不如死」。現在的她好像整個人RESET,生活重新開機、更有活力。 偏頭痛可預防降低發作次數 不再依賴止痛藥 透過預防,患者可不再飽受偏頭痛折磨。目前預防偏頭痛的口服藥物有抗癲癇藥物、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和抗憂鬱劑四大類型,醫師可依病人症狀搭配給藥,例如有情緒憂鬱問題者可用抗憂鬱藥預防。此外抗癲癇藥物topiramate能有效降低頭痛次數與頻率外,兼能減重,可謂一舉兩得。針劑型的肉毒桿菌對預防慢性偏頭痛有一定療效,如符合健保給付規定,不需要自費施打。 近來亦有新型針劑藥物如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單株抗體,可一至三個月打一次,能有效減少患者偏頭痛的發生。這些預防性藥物都相對安全,其主要作用機轉為減少腦部敏感性或提高偏頭痛被誘發的閥值,雖有嗜睡、頭昏等副作用,建議由低劑量或從睡前開始服用,可減少不適。預防性藥物使用三至四個月後,可評估病患的發作頻率,待頭痛次數減少、強度減弱達到預期目標時,可考慮減少或停止預防藥物,偶爾頭痛發作時再吃止痛藥即可。 與偏頭痛和平相處 醫:須有長期抗戰心理準備 其實偏頭痛的發作與體質有關,施醫師觀察很多偏頭痛患者,大都個性較急、性格追求完美且富責任感,很多都事業有成或在家庭與團體裡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容易給自己太大壓力以致產生負面情緒,導致身心不堪負荷。 他提醒「頭痛其實是一種壓力警訊」、「提醒我們大腦已不堪負荷需要休息,如果仍不肯休息,經由嚴重的頭痛與不停地嘔吐,強迫我們立刻停下來、好好休息。」學習與偏頭痛和平相處,除了經常使用的預防與急性止痛藥物外,另可搭配靜坐冥想、針灸、按摩熱敷、芳香精油等,按照醫囑服藥,盡量放鬆身心,不要病急亂投藥,相信必能戰勝偏頭痛,享受快樂人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717/

「控糖三二一」 糖尿病防疫超前部署,避免感染引發重症風險

「控糖三二一」 糖尿病防疫超前部署,避免感染引發重症風險#健康醫療網

2020-04-27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60歲罹患糖尿病的的陳姓婦人,因無明顯症狀及不適,沒有規則服藥,近來發現尿量減少、雙腳輕微水腫,偶而呼吸急促,經送醫,醫師先為她篩檢排除染疫,卻發現該婦人心臟擴大、血清之肌酸酐也有1.2 mg/dl,評估後建議改用合適的降血糖藥物治療並提醒應按醫囑用藥,婦人再次回診時,糖化血色素(HbA1c)已控制在7%、體重也減了2公斤。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台灣已確診400多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因應疫情第一次舉辦線上直播記者會。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由於死亡案例幾乎都合併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特別提出「控糖三二一」防疫新觀念,呼籲糖尿病患應同時注意控糖達標、預防性控制和監測心衰竭併發症、腎臟惡化的風險,遠離威脅。 糖尿病加乘心腎併發症 將加重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和糖尿病衛教學會表示,糖尿病患者一旦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一般患者的8.11倍,更有研究指出,有心衰竭、腎功能低下等心腎相關疾病的患者,肺炎感染加重的風險及死亡率都相對較高。 黃建寧理事長指出,糖尿病患十年間死亡率已下降,照護品質已有成效。隨著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成為新照護議題。2000至2014年間,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 保護器官「控糖三二一」 3指標、2注意,一定要防心衰 為避免併發症,疫情期間應降低肺炎等相關感染風險,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三二一」: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張恬君秘書長說明,若糖尿病患單一治療未達控制目標時,宜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並加上不同機轉的藥物治療。傳統治療第一線雙胍類用藥於回溯性追蹤研究中顯示與心血管併發症減少有關,而新型降血糖藥物如口服的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及注射型針劑的類升糖素胜肽1(GLP-1RA)在許多研究中顯示,除了有效控制血糖、且額外降低體重,實證顯示也具備腎臟保護效益。 研究也指出,不論蛋白尿、腎病變分期,SGLT2抑制劑皆能減少慢性腎臟病(CKD)的發生和惡化。 GLP1類亦可觀察到對蛋白尿減少的趨勢。此外,無論有無心衰竭病史的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劑皆能減少心衰竭住院的發生。 疫情期間,仍應按時回診,血糖狀況穩定者,可就近到糖尿病共照網診所、有慢性處方箋的善用醫院得來速或到社區藥局拿藥。按時服藥、控好血糖,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場所,減少病毒感染風險,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糖尿病學會成立40周年 持續推動GOAL 50計畫達標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成立今年滿40周年,去年提出GOAL 50計畫,以2023年50%全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達到品質良好糖尿病管理為藍圖,今年將重點放在提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收案率和醫療照護資源與量能,調整設計給付規定,增進糖尿病患的健康及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938/

高度近視易有4大併發症 王孟祺醫師一一解析

高度近視易有4大併發症 王孟祺醫師一一解析#健康醫療網

2020-04-2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台灣號稱近視王國,超過500度以上「高度近視」超尋常,要小心併發症!眼科醫師王孟祺指出,高度近視有4大併發症: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呼籲高度近視患者每年要定期檢查眼睛,若有近視突然飆升、飛蚊變多、視野有閃光、黑影和扭曲,則應盡速至眼科檢查。 近視度數突然飆升 當心早發性白內障 王孟祺醫師表示,白內障常見55歲以後,若55歲前就可能是「早發性白內障」,尤其是高度近視患者,特點是眼睛度數急速飆升,且常只好發一眼,非兩眼同步。 視力殺手青光眼 高度近視風險高18倍 由於高度近視的患者眼軸本身變長很多,眼睛結構變化很大,包含脈絡膜、葡萄膜、視神經血管結構都改變。王孟祺醫師提到,與沒有高度近視相比,高度近視患者的青光眼風險高18倍。 預防視網膜剝離 每年檢查一次 針對視網膜剝離成因,王孟祺醫師說,也與眼軸有關,眼軸越長如同眼球「被氣球吹脹」,眼球壁越薄,越可能產生裂孔,眼球內水分會從裂口流進眼球壁和視網膜之間,造成視網膜剝離。 醫師建議,高度近視患者每年做一次視網膜周邊檢查,盡早發現,可以盡早使用雷射治療。另外,要是憋氣、提重等運動時,飛蚊症突然變多,視野出現閃電、閃光,應立即至眼科診所進行散瞳檢查。 黃斑部病變 恐視力急性喪失 至於黃斑部變化,王孟祺醫師解釋,和感光細胞的死亡有關,眼軸加長、眼球變大時,血管密度也會降低,而眼睛細胞的養分需求很大,當血管密度不足,眼睛細胞無法獲得充足養分,會逐漸萎縮、凋亡,造成黃斑部病變。 醫師指出,黃斑部病變會進一步促成新生血管,這類血管比較脆弱,容易在運動、用力時破裂出血,造成急性視力喪失,「看東西時突然出現黑影、扭曲、連接的線條斷裂等。」建議平常多補充保護眼睛的營養素,並每年定期檢查眼睛,如果有破洞、黃斑部退化,則要根據醫師建議來追蹤。 成年度數也會增加 急速增加要當心 王孟祺醫師說,眼睛度數增加和身高一樣,最容易在青少年增加最多,一般是小學和國中畢業前,近視預防很重要。但目前生活型態改變,近距離工作變長,成年人也可能增加度數,但是幅度比較低,也可能眼睛太過疲勞的假性近視。如果成年人度數飆升,如幾個月內從6百度飆升至2千度,就要小心早發性白內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5889/

防軍艦疫情擴大! 公衛專家:強化疫調+抗體檢測

防軍艦疫情擴大! 公衛專家:強化疫調+抗體檢測#健康醫療網

2020-04-2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台灣面臨防疫最大危機,海軍敦睦艦隊磐石艦確診28名新冠肺炎(截至22日),且足跡遍布全台。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20日表示,預防疫情擴大,應強化上艦前一週與下船後的疫調,並檢測抗體了解感染情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則指出,軍艦、輪船比社區防疫難度高很多,應盡快疫調,阻斷可能的社區流行。 專家籲強化疫調 檢測抗體了解感染情形 詹長權指出,磐石艦稍有疏失風險會很大,亡羊補牢的措施,先強化疫調,包含所有官兵上軍艦前一週的接觸史,下船足跡後。在社區上,確診個案到過之處,接觸的人、親密的接觸者都要快速檢測,才能阻斷可能的傳播鏈,就能好好控制,不至於社區傳播。 此外,除病毒核酸檢測外,還要做抗體檢測,且14天之後繼續監控,來了解感染情形。詹長權解釋,篩檢有兩種,核酸篩檢可測出正在感染的患者,建議針對高風險地區入境的人普篩,「如果這7百人下船前都篩檢,就可以提早10天揪出。」另外一種是抗體檢測,有抗體代表曾經感染過病毒。 調查病毒感染比率 有助疫苗、藥物策略 「現在不是感染數越少越好,要知道多少人感染過,對於疫苗、用藥都是重要資訊。」詹長權指出,台灣防疫已經進入第二階段,要從病毒核酸檢測,轉移至抗體檢測,全世界都要知道國民有多少人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德國是起步最早的國家,美國也逐步跟上。 他提到,德國是第一個有系統篩檢抗體的國家,是值得台灣學習的目標之一。德國研究人員有警察陪伴至社區檢測,每月定期查訪,民眾都願意配合,對防疫很有幫助。 針對抗體檢測優先族群,他建議,船舶入境風險更高,必須一一檢測,而高風險職業、地區,例如醫護人員,也可考慮抽樣檢測。 軍艦、輪船防疫難度高 關鍵在隔離檢疫 陳秀熙則強調,軍艦、輪船比社區防疫難度高很多,一般個人保護措施和社交距離措施難執行。依鑽石公主號經驗,隔離檢疫越早越好,疫情就不至於擴大。他也提到抗體檢測的重要性,可參考美軍方式,檢測後讓有免疫的軍人回歸工作崗位,保持船艦戰力。 陳秀熙說,海軍負責防守海外領土,長時間在公海上的日常辛苦,常人很難想像,建議換位思考,給海軍尊敬,台灣已經守的不錯,過去幾次危機都挺過,這次也有信心,不能因為有群聚感染,就代表社區傳播一定會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90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