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感冒引發肺炎勿輕忽 當心造成敗血症死亡

感冒引發肺炎勿輕忽 當心造成敗血症死亡#健康醫療網

2019-11-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日前一位王小姐參加旅遊團返家後,發生感冒咳嗽情形,因為一時工作忙碌,心想自己還年輕會自然好轉,沒有多加注意照常上班,幾天後不但咳嗽加重,還因發燒和呼吸困難,手指末梢竟發藍變色,緊急到醫院急診室求診,經過醫師安排住院治療一週後,才順利出院。 呼吸急促、咳到胸痛 濃痰咳不出變肺炎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胸腔內科黃翰禮醫師説,國人因生活步調急促及工作、生活壓力,對於小感冒常不以為意,等到呼吸急促、咳到胸痛才來求診,忽略感冒仍需多休息。再加上肺部深處的黏液不易咳出,導致濃痰咳不出來引發肺炎。而肺炎是感冒常見的合併症,肺部一旦感染,會影響肺部擴張,對於年長者或患有慢性病者,無疑是雪上加霜,每年因肺炎引發敗血症死亡的個案,也不計其數。 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感冒千萬不能大意 黃翰禮醫師呼籲民眾,在感冒季節出入公共場所,要加強洗手、戴口罩,自我保護也保障其他人,在人口密集及大眾交通工具便利的生活型態中,容易造成社區群聚感染,可以因為一般感冒,引發輕度或重度的肺炎,尤其是大於65歲民眾、安養院臥床病人、酗酒、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或腎疾等民眾,都是高危險族群,一旦感冒,千萬不能大意。 抗生素藥物治療肺炎 3-5天內症狀緩解 一般肺炎會採用抗生素藥物治療,大多數人可以在家多休息,避免刺激性食物,適當均衡的飲食,加上服用抗生素藥,但有些人需要在醫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必要時還需加上氧氣治療,幫助病人輕鬆地呼吸。一般在服藥後3-5天內開始症狀緩解,但是,嚴重的肺部感染,治療時間需持續數週或數月。 戴口罩、勤洗手 預防感冒變肺炎 最後,黃醫師呼籲民眾要多喝水、睡眠充足、攝取足夠養分及疫苗接種預防,若真的發燒或不適,在家休息是必要的,且出入公共場合要記得戴口罩、勤洗手,才是強身健體不二法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07

躁鬱症發作莫名怒罵同事 每月一針助重返職涯

躁鬱症發作莫名怒罵同事 每月一針助重返職涯#健康醫療網

2019-11-12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平時在工作上溫和內斂的李小姐,去年底突然不斷與同事、客戶在小事上起爭端,甚至購買了一堆昂貴的物品囤積在辦公室裡,主管與家人因察覺李小姐的表現與過去大相逕庭,進一步關心陪伴就醫。後來,李小姐經確診為雙極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李正達表示,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的治療數個月後,李小姐目前病況穩定,順利回到職場,因為針劑僅需每月回診施打,保障了李小姐在治療上的隱私性,不必擔心被問「你生病了嗎?」、「這是什麼藥?」,讓她可以及早診斷治療,在年輕歲月不被疾病打倒。 躁鬱反覆情緒起伏大 長久造成腦損傷 躁鬱症的躁期症狀包括有別以往的充滿自信與活力、用不完的體力、愛與人交流、部份也有脾氣暴躁的狀況。李正達醫師說明,躁期症狀看似正面,不過當進入鬱期時,又會變得鬱鬱寡歡,凡事提不起勁,雙極性的表現將使患者情緒起伏過大,對腦部造成損傷,且每一次發作,都將導致腦部退化,甚至未來可能產生「假性失智」的情況,影響到後續的人生發展,因此能否讓患者持續治療、保持穩定是重要的治療目標。 新一代長效針改善副作用 患者接受度提升 目前治療方式有分成藥物與長效針劑,因躁鬱症好發族群為青中年,平日可能都需上課、上班來維持正常的生活。李正達醫師提到,使用長效針劑可以提升患者在用藥上的隱私性,也不必擔心口服產生的皮膚癢痛等副作用。傳統的長效針劑較易出現錐體外症候群,造成眼球上吊、動作僵硬,然而現有新一代每月一針長效針劑,除了改善副作用問題,也可幫助藥物在血中濃度維持一個月的效果,在臨床上,患者的接受度提高許多。 躁鬱症目標降低復發 穩定治療可避免住院 李正達醫師也提醒,相較其他精神疾病罹病因素的層面較廣,躁鬱症為大腦失常的生理疾病,也因此目前在藥物治療效果上都很好,可以看到許多患者都因「穩定規律治療」,將病情控制得很好,不僅復發的狀況減少,每年住院次數也大幅降低,不影響到後續人生規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21

17歲少女脖子腫如蛋!這項手術解決了「甲狀腺結節」不留疤

17歲少女脖子腫如蛋!這項手術解決了「甲狀腺結節」不留疤#健康醫療網

2019-11-11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台中一名17歲少女,就讀國中時就診斷出有甲狀腺結節,由於年紀還小,擔心術後留疤或造成後遺症,遲遲沒有接受治療,沒想到幾年後甲狀腺結節腫的跟雞蛋一樣大,對於外表與生活造成影響,愛美的她才趕緊再求診。經由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高國堯醫師建議,以改良式經口甲狀腺手術切除結節,術後不但不留疤、復原也快,終於揮別大脖子,少女重獲自信與美麗。 甲狀腺結節良性多 及早治療預後佳 高國堯醫師表示,多數甲狀腺結節為良性,僅有約5%為惡性腫瘤,近年來由於國人健康意識抬頭以及超音波檢查的普及化,也讓甲狀腺腫瘤確診率提高。若有家族病史應早期篩檢,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如確診甲狀腺疾病要積極治療,對於疾病的控制更樂觀。 愛美新選擇 改良式經口甲狀腺術增美觀、降風險 然而,手術為甲狀腺腫瘤主要的治療方式,多數的良性甲狀腺結節不需要經由手術切除,但若腫瘤過大導致壓迫組織或器官、影響外觀,或是懷疑腫瘤存有癌細胞,就需以手術切除。 高國堯醫師指出,醫療進步與微創技術的不斷革新,經口甲狀腺手術為愛美病友治療的新選擇,有別於傳統甲狀腺割喉手術,這項手術切口是內側的下嘴唇,因此不會在脖子留下疤痕。 另外,以往傳統手術容易在患者頸部傷口位置出現皺紋現象,疤痕隨著吞嚥動作而上下起伏,造成不適,接受經口甲狀腺手術的患者這種狀況大幅減少。 而外科醫生最擔心的傷口感染問題,藉由手術前加強口腔衛生清潔,以及預防性抗生素使用,選用合適腹腔鏡套管來阻隔唾液進到手術切口,這些步驟都大大降低了感染發生率。 至於何謂「改良式」經口甲狀腺手術,高國堯醫師進一步解釋,手術仍是以全身麻醉進行,但是插呼吸管途徑是從口腔,而不再是鼻腔進行麻醉,讓患者在術後的舒適感大幅提升;另外手術切口位置的外移,也能大幅避免掉頦神經損傷麻痺的風險。 搭配術中神經監測 患者治療更放心 高國堯醫師強調,不論是傳統甲狀腺手術,或是經口甲狀腺手術,最讓病患擔心的是喉返神經的損傷而造成聲音沙啞,因此,建議患者術中搭配神經監測儀,在手術時即時定位,清楚監測喉返神經位置,並判斷神經及血管,也能確認神經的功能性,避免傷及喉返神經影響聲帶功能,讓患者在治療時能更加放心。 體質遺傳為主因 應留意日常飲食 甲狀腺結節好發於二十至五十多歲的女性族群,多與體質和家族性相關,高國堯醫師提醒,女性應避免高含碘食物的攝取,如海藻、海帶類,他呼籲,就算發現甲狀腺結節也無須過度擔心,甲狀腺結節並不一定會誘發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對抗疾病的最好方法。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05

青少年暴牙沒自信 新式隱形矯正變身帥歐巴

青少年暴牙沒自信 新式隱形矯正變身帥歐巴#健康醫療網

2019-11-1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2歲陳小弟從小臉型圓圓的很可愛,但從小學開始有點小暴牙,父母擔心臉型發育會愈來愈「哈麥兩齒」,趕緊帶他求診於牙醫診所院長吳碧礽醫師。經隱形矯正治療兩年後,現今已是帥氣的小歐巴;吳碧礽醫師表示,正值發育期的學童可能因為顎骨發育不良或過度而影響咬合,透過新式的隱形矯正能在換牙期即早矯正,避免發展成需要正顎的階段。 新式的隱形矯正 提升學童矯正意願 吳碧礽醫師指出,暴牙的患者由於上顎過度發育而下顎骨發育不足,下排牙齒後縮,導致暴牙更明顯,一般矯正牙醫會建議配合正顎手術,臉型改善的效果會較佳,但大部分患者都對開刀感到恐懼,只願意做矯正治療。 新式的隱形矯正好處是可以擴大牙弓、矯正上下顎的咬合以解決下顎後縮問題,還能針對每顆牙齒的排列細節作調整、改善暴牙開咬;並且牙套透明美觀,戴著並不會有明顯異物感,大幅提升學童或青少年的矯正意願。 搭上學童齒顎發育順風車 避免未來治療更大條 過去傳統的鋼牙矯正器黏在乳牙上,很不方便且較不舒服,幼童較難適應。新式的隱形牙套將治療的時間提早到6到 12歲之間,穿戴牙套方便舒適,這個階段正是孩童齒顎發育換牙的成長期,利用正在發育的時機誘導齒顎生長,讓原本應該將來得拔牙或是做正顎手術的病患,能夠因為即早治療有機會避免未來破壞力更大的治療方式。 新式隱形矯正使用年齡層,可提高到尚未發育完成的青少年,矯正治療過程中患者必須與醫師配合,除了須定期回診進行追蹤,掌握矯正進度,每天也必須戴足醫師要求至少22小時的時間,循序漸進地拉移牙齒,就能越快回歸到上下顎正確的咬合位置,達到理想的結果。 搭配數位矯正、全口掃描 矯正速度、精準再UP 隨著青少年新式隱形功能性矯正問世,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矯正療程,也紛紛選擇舒適度高的隱形矯正。吳碧礽醫師補充,目前的數位矯正搭配3D數位口內掃描,能即時預覽口內影像、解決傳統矯正前咬牙模的不便,更能直接預覽矯正前後的影像,整體矯正速度快、精準度高,矯正效率也更提升。 齒顎矯正博士吳碧礽醫師將於11月16日下午1點主講「青少年隱形矯正治療講座」,地點在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北路82號7樓,報名電洽:02-2577-7888。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Qp5rA9 Line報名:https://line.me/R/ti/p/%40161bmnoy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06

好妙!醫師節前夕開箱文 一探「神秘刀房器械」

好妙!醫師節前夕開箱文 一探「神秘刀房器械」#健康醫療網

2019-11-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相信很多民眾都好奇,醫院開刀房裡,除了有手術刀以外,還有哪些手術器械在上刀時,會使用到。在醫師節前夕,豐原醫院傷口外科醫師及護理師們,特別以開箱文的方式呈列「神秘刀房器械」,要讓大家一探究竟;並且提醒民眾,傷口術後的注意事項。 手術室所有器械 全部拍照給你看 豐原醫院傷口外科醫師陳明澤表示,開刀房裡的手術器械,都是針對不同的傷勢而使用,最常使用到的除了手術刀劃開傷口以外,像組織剪是將一些不好的組織剪掉,這時就會比刀更好用。 另外,陳明澤說,當患者出現小血管出血時,可以先拿止血鉗夾住出血點,減少血管出血情形,避免影響手術的進行;或是手術房裡,也很常使用到的鑷子,將一些不好的組織夾出來,一般小手術最少要準備十件器械。 醫師變身蛙人裝 巧妙運用器械性能 陳明澤表示,開箱文所呈列的器械,則是比較複雜的傷口,還要動用顯微手術,光刀房器械排列出來就有五十件之多,更別說變身蛙人裝的醫師,一進刀房後,還要巧妙運用不同器械的性能,展現開刀技術。 陳明澤也特別提醒,不論是哪種傷口手術,民眾一定要記得加強照護術後傷口,因為傷口的變化,很難從外觀看得出來,須持續回醫院追蹤傷口復原情形,才能降低傷口二次感染的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92

高醫引進核磁共振新技術 放療精準又升級

高醫引進核磁共振新技術 放療精準又升級#健康醫療網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核磁共振結合放療新技術,癌症看得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日前簽下首座核磁共振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放療更精準,不受呼吸、心跳或吞嚥干擾,讓醫師看清腫瘤變化,及時調整照射,降低副作用。高醫癌症中心主任黃志仁表示,MR影像引導可避免輻射,更清楚辨別腫瘤軟組織,適用於胰臟癌等位置刁鑽的癌症治療,是放療一大進步。 造福南部癌友 高醫引放療新技術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侯明鋒與醫療集團執行長李惇,簽訂先進的核磁共振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是結合磁振掃描和直線加速器的新技術,藉由放射治療前執行核磁共振影像定位,讓醫生清楚看到腫瘤位置及形狀變化,可立即調整放射線照射的腫瘤部位。 侯明鋒表示,此次引進核磁共振影像導引直線加速器,是用非游離輻射的MR影像,可在不增加人體輻射劑量下透視人體,提升每日治療擺位的準確性,可每天隨腫瘤變化更改治療計畫,治療中更能自動化控制照射時機,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正常組織損傷。 放療邁入個人化治療 精準照射減輕副作用 「手術邁向機器手術時代,藥物則演變為標靶治療,放療也將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黃志仁解釋,過去透過X光導引,但在數分鐘至數十分鐘的照射中,體內器官受到呼吸、吞嚥、腸胃蠕動、心臟跳動、膀胱體積改變等影響,上述都會改變腫瘤位置。儘管,傳統放療以放大照射範圍,確保腫瘤照射足夠的輻射劑量,但也讓周遭正常組織受傷害,加大副作用。 舉胰臟癌為例,由於腫瘤可能接近十二指腸,放療中難免誤傷而有副作用。黃志仁主任說,透過MRI影像導引,能辨別腫瘤與周遭組織,縮小治療範圍,更可即時監測,隨著腫瘤變化調整治療方針,有助減輕治療次數,減少副作用風險,獲得更好治療。 「看見腫瘤再治療,看清楚再治療。」黃志仁總結該直線加速器可提供三大臨床優勢:一、精準定位和快速劑量預測;二、根據每日解剖變化調整治療計畫;三、治療中即時追蹤腫瘤。 癌症看得見 高醫預計2020年6月啟用 美國原廠公司營運長Shahriar Matin提到,歐美研究顯示,該設備有助提升胰臟癌治療成效,期盼亞洲盛行的胃癌、肝癌、肺癌等,也能獲得不錯成果。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鐘育志期許,高醫能成為亞洲基地,成為臨床示範中心。侯明鋒則提出,高醫此次添購核磁共振設備,預計將在2020年6月院慶前啟用,造福更多南部病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85

「這碗湯」補足一天所需鈣質 營養師教你煮

「這碗湯」補足一天所需鈣質 營養師教你煮#健康醫療網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十一月八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象徵冬天來臨,俗話說「補冬補嘴空」,在臺灣習俗裡立冬這天需「補冬」,透過進補恢復元氣抵禦寒冬。花蓮慈濟醫院舉辦蔬食廚藝講座,由營養師范綱傑、范睿示範如何運用常見食材,製作應景的「高鈣纖蔬湯」,料理方式簡單容易上手,一碗湯就能補足一日所需的鈣質及三分之一的膳食纖維。  豆腐、起司條富含鈣質 大豆異黃酮防骨鬆  范綱傑營養師表示,「高鈣纖蔬湯」食材包含豆腐、芝麻、白糯米粉、起司條及新鮮的當季蔬菜等等,豆腐起司丸子中的豆腐、黑芝麻、起司條富含鈣質,其中大豆異黃酮可協助體內鈣質保留以預防骨質疏鬆、具抗氧化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菠菜、黑木耳熱量低 膳食纖維防大腸癌 另外,湯裡頭的菠菜、黑木耳、香菇、芹菜、甜玉米、金針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維生素,不只熱量較低外,膳食纖維還可以調節血糖,幫助膽固醇代謝、促進排便,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每日須攝取一千毫克鈣質 8至9成國人做不到 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約有81~97%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不足,男、女性平均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五到七成。以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十九歲以上成人,每日須攝取一千毫克的鈣質,營養師范綱傑說,希望讓民眾在立冬「補冬」時,藉由「高鈣纖蔬湯」補足一日所需鈣質及三分之一膳食纖維,才是真正補到身體所需。 花蓮慈院營養科 示範做法「高鈣纖蔬湯」做法 花蓮慈院營養科團隊示範做法,選用當季食材包含菠菜、新鮮黑木耳、胡蘿蔔、香菇、芹菜、甜玉米等等熬煮湯頭;鍋裡的豆腐起司丸子,則是將豆腐捏碎與白糯米粉、黑芝麻混勻揉成團,再將起司條揉成球,包進糯米團裡,就是豆腐起司丸子。 參與DIY的林小姐說:「好好吃!而且身體都暖了起來」,沒想到豆腐跟白糯米粉可以組合成丸子,不但學到黑芝麻高鈣之外,還有多種富含鈣質的蔬菜,平日在家就可料理給家人吃。志工顏惠美也大力推薦:高鈣纖蔬湯做法簡單,蔬菜豐富又含有很多鈣質跟膳食纖維,這暖呼呼的湯品很適合冬天。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77

重訓不練腿增血管硬化風險 醫界推AI教練

重訓不練腿增血管硬化風險 醫界推AI教練#健康醫療網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腳尖微開,慢慢往下蹲,紅燈亮起就是姿勢錯誤!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指出,日本研究發現,重訓只練上半身,比練下肢的人的血管硬度增2.2倍。為鼓勵民眾正確運動,學會與台科大電資學院副院長花凱龍團隊合作,開發「智慧教練」,透過影像動態捕捉,幫大學生揪出深蹲誤區。花凱龍提醒,應遵守深蹲十字訣「齊肩微外八,先臀後膝蓋」,減少膝蓋、腰背負擔。 不練下半身 與這些疾病風險有關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暨北醫公衛學系教授邱弘毅指出,只重視上半身的健身,會讓心血管的生物指數增加,例如上臂跟下臂的血流速度增加,當血流速度愈快,和動脈硬化風險有關;另外,大腦神經會分泌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也會造成心臟壓力,這些都是未來心臟血管硬化的風險因子。 長庚大學副校長許光宏補充,腿粗壯的人,骨骼肌比較多,會分泌脂聯素,可抵抗胰島素,而大腿脂肪也比較多,其實也有抗發炎的作用。長庚研究發現,腿比較細、腰比較粗的人,容易罹患內臟癌;若腿細腰粗,又伴隨頸圍較粗,則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勤練下半身的肌肉,可以對抗許多疾病。 大學生少全身阻力運動 智慧教練揪錯誤 台灣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百名該校大學生進行的運動習慣調查發現(100位),雖然51.4%的大學生有重訓習慣,但男女偏好的訓練部位不同,女生偏好下肢訓練,但男大生近半只做上肢訓練(47.1%),沒有完整全身阻力訓練。 對此,台科大團隊開發「智慧教練」動態影像捕捉分析系統,主持人楊朝龍說明,透過不須穿戴的動態影像捕捉技術,只需要兩顆攝影鏡頭與一台電腦,利用AI判斷關節位置及肢體活動軌跡,可把受測者的動作轉換成電腦中的「火柴人」,揪出錯誤動作。 「智慧教練」發現,高達八成的大學生動作錯誤而不自知。楊朝龍強調,錯誤深蹲長久下來除了運動傷害外,還會造成髖關節外擴,甚至骨頭錯位,體態越練越糟。 為幫助民眾預防疾病,邱弘毅說,近年來醫療領域已出現許多A I應用,透過科技計算分析及早偵測疾病前期,能夠輔助患者掌控病程,可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減少社會醫療資源負擔,期望未來有更多健康照護應用。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