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美首例CRISPR基因治療 初步證實安全性

美首例CRISPR基因治療 初步證實安全性#健康醫療網

2019-11-18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問世,讓醫師取得基因治療的強力工具。美國近來批准首例CRISPR基因治療的第一期臨床試驗,科學家編輯了3名癌症患者的免疫細胞的基因後,再將細胞放回患者體內打擊癌症,觀察3-4個月沒有發現不良反應。賓夕法尼亞大學腫瘤學家Edward Stadtmauer表示,該治療僅是初始階段,但絕對有希望,證實可以安全的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 CRISPR輕易編輯基因 科學家改造免疫細胞 《現場科學》報導,CRISPR是一種可以輕易剪輯並黏貼基因的技術,研究團隊先將患者的免疫細胞「T細胞」取出─其負責攻擊癌細胞,然而腫瘤卻會使用各種手段欺騙「T細胞」而躲過攻擊。因此,他們移除了T細胞的3個基因,其中兩個是細胞的表面蛋白質,會干擾免疫細胞和腫瘤結合,另一個是PD-1基因,癌細胞常藉此關閉T細胞。 完成上述調整後,研究人員還用病毒替T細胞添加一種表面蛋白,可以加強抗癌能力。接著,這些改造過的免疫細胞被注射回患者體內,醫師觀察有無任何不良反應。 事實上,編輯免疫細胞的基因早已不是先例,但這是美國首次利用CRISPR的基因療法。賓夕法尼亞大學免疫專家Carl June強調,他們目的不是編輯患者的基因,而是要提高基因療法的有效性。 基因編輯存道德爭議 美國審慎批准試驗 研究團隊如此嚴陣以待,是因為CRISPR也使「基因改造人」、「改造嬰兒」、「強化士兵」等應用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存在強烈道德爭議。日前中國科學家使用此技術編輯了胚胎基因,更引發喧然大波。CRISPR首波研發人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化學家Jennifer Doudna就曾呼籲,科學界必須與大眾討論倫理後果,才能決定「底線」何在。 《美聯社》報導,該第一期臨床試驗僅驗證安全性,不涉及療效,目前初步有3名患者,兩名多發性骨髓瘤,一名惡性肉瘤,植入改造免疫細胞已2-3個月,其中一名病情穩定,一名持續惡化,最後一名才剛完成植入,有待觀察。 Edward Stadtmauer說,目前沒有不良反應,改造的免疫細胞也順利在患者體內,分化成一隻免疫大軍,預計將有15名病人接受治療,雖初步結果良好,但他也表示「目前一切都剛開始」。 參考資料: 1. Doctors Are Trying to Use CRISPR to Fight Cancer. The 1st Trial Suggests It's Safe.. https://www.livescience.com/crispr-to-fight-cancer.html 2. Doctors try CRISPR gene editing for cancer, a 1st in the US. https://apnews.com/40211902a28946fe89f3f92b3c084e51?utm_medium=APHealthScience&utm_campaign=SocialFlow&utm_source=Twitter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61

流感併發肺炎要人命! 醫建議這兩種疫苗都要打

流感併發肺炎要人命! 醫建議這兩種疫苗都要打#健康醫療網

2019-11-15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每年秋冬之際,是國內流感的發病高峰期,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醫師指出,65歲長者、幼兒以及慢性病人及醫護人員,這些容易罹患流感的高危險群,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免一旦發生流感,危害自身健康,若再同時併發肺炎,病情會更加嚴重,也容易傳染他人。 流感疫情估明年初 將進入流行高峰期 李文生醫師強調,今年冬季流感疫情預估在明年初,進入流行高峰期,公費流感疫苗於11月15日起開始施打,符合條件的民眾,可按時前往各地醫療院所免費接種流感疫苗。至於一般民眾也可自費接種。今年,流感疫苗為四價,與以往三價不同,效果會更佳。 10%流感有併發症 常見肺炎、心肌炎等 李主任表示,約有10%流感會有併發症,最常見的是肺炎,另外,還有包括腦炎、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的續發性感染,嚴重時甚至引起死亡;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功能較差、肺功能有問題、罹患癌症、糖尿病、洗腎等慢性疾病,較容易因流感而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不得不慎。 民眾接種流感疫苗,並不是就能完全免除流感上身。李文生主任說,只是降低罹患流感的機率,如果一旦罹患流感,也能降低症狀嚴重程度,避免併發症產生,還是利多於弊。 導致住院第一名原因 醫院統計:流感及肺炎 由於流感常引發肺炎,萬芳醫院統計顯示,最近連續兩年流感或肺炎是住院原因的第一名,平均每十位住院的病人,其中有一位是因流感或肺炎住院;李文生醫師表示,雖然目前流感尚未進入高峰期,但是流感併發重症案例預期會增加,接著跨年連假才是關鍵,隨著人群聚集接觸機會增加,感染流感和肺炎的風險大增。 醫師建議慢性病患者 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李文生主任建議,除政府補助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之外,希望年紀在50歲以上的民眾,如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或癌症患者等高風險族群,也建議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肺炎發生的機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62

長年爆炸性頭痛! 竟是「鼻子」出了問題

長年爆炸性頭痛! 竟是「鼻子」出了問題#健康醫療網

2019-11-14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不少民眾常有頭痛的毛病,若同時合併鼻塞、呼吸困難,就要留意可能是「中鼻甲頭痛症候群」惹的禍。南投一名年約30歲的上班族女性,長年受爆炸性頭痛所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連工作都辭掉在家休養。本來懷疑是偏頭痛,至神經內科求診治療卻反應不佳,轉診至衛福部南投醫院,由耳鼻喉科吳昭寬醫師診察後發現,長期頭疼的原因,竟是中鼻甲過度氣化腫大造成。 「中鼻甲頭痛症候群」 眼窩內側、眉心開始痛 吳昭寬醫師表示,頭痛發作起來,如果會先從眼窩內側、眉心處傳遞到額頭內,甚至整個頭部,有可能是中鼻甲出問題。中鼻甲的主要感覺神經,是三叉神經分支中的眼支,當此神經受到刺激時,造成眼眶內部、顴骨及額部周圍的疼痛,也稱作「中鼻甲頭痛症候群」。 最常見的中鼻甲異常構造,就是中鼻甲過度氣化,由於中鼻甲肥大且鼻中膈彎曲,導致中鼻甲和鼻中膈兩相碰觸後,造成病患長期爆裂性的頭痛。 鼻竇內視鏡進行診斷 構造異常建議手術矯正 吳昭寬醫師指出,中鼻甲構造異常可經由鼻窺鏡、鼻竇內視鏡及電腦斷層等方式診斷,如果是構造上的問題,手術可矯正,並能大幅改善頭痛或伴隨的鼻塞等症狀。若擔心或害怕手術的患者,可先選擇使用抗組織胺、血管收縮藥物及局部類固醇的治療,但大多成效有限。在接受完內視鏡下,中鼻甲局部切除合併鼻中隔彎曲矯正手術後,可不再受頭痛困擾。 吳昭寬醫師表示,頭痛的原因眾多且複雜,壓力、焦慮或疾病都會造成頭痛,雖最常見的為偏頭痛或緊縮性頭痛等的良性頭痛,但仍要謹慎觀察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若持續有頭痛症狀,伴隨鼻腔、眼眶及額部周圍疼痛,可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是否為鼻部構造異常或鼻竇炎等疾病造成的竇性頭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43

資深糖友小心了 別只顧血糖卻忽略了這個!

資深糖友小心了 別只顧血糖卻忽略了這個!#健康醫療網

2019-11-14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台灣糖尿病病患人數突破220萬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糖尿病醫病認知度調查」發現,十年以上的資深糖友,對致死率最高共病—心血管疾病的關注度,隨著罹病時間越長而越低。 糖友怕「看不見」 但最多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糖友因擔心疾病影響生活品質,普遍較重視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其實心血管疾病才是糖友最常見的死因,預防共病應是疾病管理一大重點。 調查中,64.8%糖友認為血糖達標最重要,卻只有43%糖友符合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標準,且台灣因共病住院,平均罹病十年的糖友中,六成同時患有多重共病,心血管就佔了其中五成之多。此外,近7成糖友不了解自己每天吃藥的效果,如此一來,對共病預防的幫助就很有限。 國際間強調共病管理 醫籲病友跟進 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及歐洲糖尿病學會在2018年就在「糖尿病治療指引」中,強調糖尿病照護首要目標是共病管理,因此呼籲台灣糖友可以跟上國際的腳步,主動與醫師加強溝通,了解藥物的使用及各類選項。 據歐洲心臟學會與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發布的最新2019「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治療指引」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有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糖友,無論之前是否用過二甲雙胍類降血糖藥物,都建議可以直接使用SGLT2i(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或GLP-1 RA(類昇糖素肽-1)。 SGLT2i經尿排糖 降血糖、護心腎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表示,SGLT2i不經胰島素作用,而是將多餘葡萄糖透過尿液排出,部分病人用後有助於降體重,同時也有心腎保護作用,達到降血糖、預防共病的成效,不過要特別注意泌尿道照護、多喝水避免泌尿道感染風險。 糖尿病衛教學會 推「講糖」APP正確資訊E指掌握 多數糖友對糖尿病認知有限,大部分糖友沒監測血糖,甚至會未諮詢醫師就擅自增減用藥。有鑑於此,糖尿病衛教學推出「講糖」APP,透過圖文及影片介紹常見併發症、藥物衛教等內容,讓糖友能從正確管道認識糖尿病。 杜思德理事長、蔡世澤主任聯合呼籲,目前糖尿病照護目標是共病管理以增進生活品質,強調糖友為中心,建議糖友積極參與醫護團隊討論,共同決策治療計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53

麻醉皆有風險 保命4大重點不可不知

麻醉皆有風險 保命4大重點不可不知#健康醫療網

2019-11-14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大到開刀,小到拔牙,一般人多少有麻醉經驗,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睡著,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指出,降低麻醉風險,民眾在手術前應詳述病史、飲食、生活習慣,並和麻醉醫師詳細溝通,降低麻醉風險。 麻醉皆有風險 醫師評估後決定 麻醉方式有許多種,張國安說明,醫師會依手術方式、時間長短及患者身體狀況評估選擇。分為以下三項: 1.較大型的手術:通常使用全身麻醉,用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和肌肉反射,讓病人不痛、不知、不動。 2.時間短、範圍小的手術:可採用「舒眠麻醉」,利用少量靜脈注射讓患者睡著,再視需要於手術部位施以局部麻醉。 3.病人保持清醒的麻醉:利用區域性神經阻斷,達到局部麻醉止痛效果,例如無痛分娩等。 不論手術大小,麻醉都有風險,會影響呼吸、心跳、血壓、肌肉反應,加上每個人對麻醉藥物反應不同。因此,除了麻醉醫師在金術前、術中、術後把關外,病人也需瞭解相關風險,配合術前評估,和醫師討論適合的麻醉方式。 手術過程中 麻醉醫師需參與守護 張國安醫師指出,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監看病人的生命徵象、控制麻醉深度,隨時因應身體變化給予藥物、輸液等處置,以確保呼吸暢通、維持血壓平穩等。手術結束後,恢復室的麻醉醫師會照顧病人直到清醒。病人也需要瞭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參與,有了麻醉醫師守護,能讓麻醉本身的風險降到最低,讓手術醫師和病人都更安心。 麻醉前 向醫師說清楚病史、飲食、生活習慣 張國安醫師說明,麻醉常見的風險是過敏性休克和惡性高熱,和個人體質、過去病史、生活習慣等有關。以麻醉的嚴重不良反應「惡性高熱」為例,病人體溫會在麻醉中急速飆高,引起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甚至可能致命。因此,病人在進行手術前,應詳述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懷孕、藥物過敏以及過去手術是否有麻醉過敏史,可讓麻醉醫師事前調整藥物並且做好準備。 八大醫美手術 要有專門麻醉醫師 近幾年醫美整型手術發生麻醉事故糾紛時有所聞,藥害基金會也提醒目前衛福部已規定八種整型手術,包括削骨、中臉部或臉頸部拉皮、鼻整形、單次抽脂量達1500毫升或總吸量達5000毫升、腹部整形、全身拉皮、義乳植入之乳房整形等手術,必須要由麻醉專科醫師來執行麻醉。因此,在選擇醫療院所之前,也須了解院所是否符合規定,不能輕忽醫美手術的麻醉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46

血友病預防性治療 維持凝血因子濃度更長效!

血友病預防性治療 維持凝血因子濃度更長效!#健康醫療網

2019-11-13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秋冬來臨,有些血友病患容易關節不適,比天氣預報還要早就能預知天氣轉涼。健保最新統計,領取重大傷病卡的血友病患約有1,200人。血友病分三種類型,A型血友病,缺乏第八凝血因子;B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及C型血友病,缺乏第十一凝血因子。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周聖傑主治醫師指出,血友病病患關節病變是很常見的狀況,要預防關節病變的發生,建議病患從年紀較小的時候,就應進行預防性的凝血因子注射。 頻繁注射好困擾 長效劑型少煩惱 血友病患日常生活擔心出血,以往採取需求性治療,發生出血時,才注射凝血因子;而更有效的防範方式,是採取預防性治療,定期補充凝血因子維持體內濃度,從源頭避免嚴重出血。 周聖傑醫師說,就算是預防性治療,病人還是需要非常頻繁地注射,以第八凝血因子為例,一個禮拜可能要打到3次靜脈注射,對幼兒病患而言還是蠻辛苦的,也容易遺漏注射,長期下來依然可能有關節問題。現在較新的藥物,像長效型凝血因子,有機會提高病人在平常生活的凝血因子的濃度,並拉長凝血因子在血中的時間,進而減少病人的注射負擔。 近年來凝血因子技術逐漸純熟,滅菌程序也相當完備,新型長效型凝血因子甚至有每3天、4天、5天注射一次不同劑量頻率的選項,拉長注射間隔,更持久保護關節預防出血,提高治療方便性,也增加患者的治療意願。未來也還有更長效型的藥物發展以及基因治療,病友將有更多治療機會,值得期待。 不只治療 檢視病情規劃後續照護更重要 台大醫院1984年成立台灣第一個血友病中心,整合治療資源,推動了血友病醫療的進展;如今,中心除了治療,更重要的是定期檢視患者病情,規劃後續治療及照護方案,如專職衛教護理師全日駐診,提供病友照護與衛教指導、整合台大醫療團隊,降低病友關節損傷及併發症的發生。 周醫師說,如果病友的健康狀況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每一年都會進行整體性的健康評估,以骨關節的健康評估為主;如果病友本身已經有一些關節的問題,則會定期會診復健科跟骨科的醫師提供協助。 血友病醫療更長效 和平共處並不難 血友病醫療已經相當成熟,和平共處不是難題,期盼更多病友能在現行治療下,讓嚴重出血率降到最低,掌舵自己的人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34

無小兒麻痺的世界近了 世衛:2、3型病毒根除

無小兒麻痺的世界近了 世衛:2、3型病毒根除#健康醫療網

2019-11-1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無小兒麻痺的世界」又更進一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專家小組日前宣布,三型小兒麻痺病毒中的第二型和第三型,已經在全球根除,目前僅剩第一型還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流行。世衛非洲區域辦事處主任Matshidiso Moeti表示,「根除第三型小兒麻痺病毒,是邁向『無小兒麻痺世界』的重要里程碑,但我們不能鬆懈。」呼籲各國加強疫苗接種,並監測疫情。 小兒麻痺病毒分3型 2、3型病毒根除 根據《衛報》報導,小兒麻痺病毒分3型,在科學上並不相同,卻能引起相同症狀。5歲以下孩童威脅最大,病毒會侵入神經系統,可能並在數小時內引起不可逆的癱瘓,世衛估計,每200例就有一例癱瘓。當呼吸相關的肌肉也受麻痺影響,患者可能會死亡。 感染小兒麻痺病毒無法治癒,但可以透過疫苗預防。自1988年後,小兒麻痺病毒病例下降99%,世衛在2015年宣布消滅第2型小兒麻痺病毒野生株,並在今(2019)年宣布第3型小兒麻痹病毒根除,最後一起病例發生在7年前的尼日利亞。 然而,第1型小兒麻痺病毒仍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流行,今年已感染了88人。與2017年全球22例相比,有復甦跡象。 還剩1型流行 專家籲勿鬆懈 世衛非洲區域辦事處主任Matshidiso Moeti宣稱,根除第三型小兒麻痺病毒是重大里程碑,然而必須要等到第一型病毒被根除,工作才算完成。 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GAVI)執行長Seth Berkley表示,這是對抗小兒麻痺的重大勝利。 《BBC》報導,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小兒麻痺病毒可能重新出現並迅速傳播。新感染病例也可能發生在免疫力低下和衛生條件差的地方,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會傳播病毒,使未接種疫苗的人處於危險之中。 菲律賓近來就出現20年來兩起的小兒麻痺病毒感染案例,正計劃開展緊急疫苗接種行動。 參考資料: 1. Two of three polio viruses eradicated in 'historic' step: WHO. 2. 'Milestone' in polio eradication achieved.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03

30歲富二代好「洩」氣! 求助醫師找回「性」福

30歲富二代好「洩」氣! 求助醫師找回「性」福#健康醫療網

2019-11-12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一名30幾歲男性患者,是家族企業接班人,結婚後卻因為早洩所苦,寧願自慰也不敢與太太做愛怕丟臉,夫妻感情降到冰點陷入離婚危機。最後鼓起勇氣,與太太一起前往台大醫院泌尿科門診求助,經由藥物治療及三個月的門診追蹤、夫妻共同會談,終於恢復正常且滿意的性生活。 腦部血清素濃度低 引起射精過快早洩問題 台大醫院泌尿科主任暨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醫師表示,早洩是男性最常見的性功能問題,不分年紀20至50歲的男性,都有可能會發生,平均每三到四位,就有一人有早洩問題。有患者誤以為早洩會隨著時間緩解,或不知該如何啟齒等因素不願前往就診,選擇上網搜尋偏方自行解決,卻搞錯重點,不但無法改善症狀,更會有傷身風險。 張宏江醫師說明,早洩問題主要成因是腦部控制射精的血清素濃度出問題,導致患者射精控制力差,從插入到射精的時間短於1分鐘、或是無法控制延遲射精,以及年紀漸長因為後天勃起功能障礙,引起的疲軟狀態射精,皆是屬於早洩症狀。 藥物治療最有效 輔以行為及心理療法 針對一般常見的早洩治療,張宏江醫師表示,最有效的就是藥物治療,透過控制患者腦部的血清素濃度,可以有效拉長,在陰道內射精的前驅時間(從插入到射精),另外,也會透過行為療法像是改變性行為方式,以及心理治療等,來改善早洩問題。 不過,張宏江醫師提醒,藥物的副作用是容易引起血壓過低,或是有在服用抗凝血藥劑的患者,不適合使用。在服用方面,要注意多喝水,平均治療6~12次就能明顯改善早洩症狀,且在性行為前一小時服用,當天藥效會隨著體內排出,不會有藥物依賴的情形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12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