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醫病共享決策 這樣治療子宮肌瘤才滿意

醫病共享決策 這樣治療子宮肌瘤才滿意#健康醫療網

2019-11-0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現在治療不是醫師說了算!」醫療現場越來越重視「醫病共享決策」,婦女常見的子宮肌瘤也能因此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吳文毅分享,一名47歲女企業家,發現經血過多、貧血,確診子宮肌瘤,考量停經後腫瘤會縮小,且她強調事業忙、不想開刀,與醫師共同選擇新式子宮肌瘤藥物治療,症狀明顯改善,已治療1年多,對治療很滿意,預計持續服藥至停經。 3成女性有子宮肌瘤 經血多變貧血勿輕忽 吳文毅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細胞突變發生的良性腫瘤,主要與體質問題有關,和生活型態、飲食無關,常見症狀為經血多、週期變長,甚至貧血,若壓迫膀胱會頻尿,壓迫腹部則腹痛、腹悶等。 臨床統計顯示,每10個女性就有3-4人有子宮肌瘤,好發生育年齡女性。若無症狀不須治療,但常有患者不察經血有異,直到出血量太多而貧血,出現臉色和嘴唇蒼白、頭暈目眩、胸悶、心悸、活動容易喘,尤其靠近子宮內膜的肌瘤最容易增大出血量,上述都建議積極治療。 子宮肌瘤全新口服藥 先縮小腫瘤 醫病共享決策是醫病相互尊重、溝通,由醫師提出不同處置的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共同討論達成最佳的治療選項。治療子宮肌瘤分手術與非手術方式;吳文毅醫師解釋,非手術可服用止痛藥與止血藥,但僅治標;而傳統停經針,可降低體內荷爾蒙濃度,引起假性停經來縮小肌瘤,但常有心悸、失眠和盜汗等副作用,也只能短期使用6個月避免骨質疏鬆,已較少使用。 不過,目前有治療子宮肌瘤全新機轉的口服藥物「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療效佳,副作用少,且使用期間無限制;醫師表示,一個療程3個月(造成假性停經),休息2個月(月經恢復),在第二個療程可縮小肌瘤體積一半。後續可以選擇繼續吃藥、手術或待觀察。尤其肌瘤縮小後,手術比較容易,傷口、失血量較小,恢復也快。 醫病共享決策 自己的治療自己選 由於子宮肌瘤治療方式多元,吳文毅醫師常遵循「醫病共享決策」,與患者共同選擇最合適治療。不僅患者對於子宮肌瘤治療的概念比較完整,也能找到最符合患者的治療,因醫師想法可能不同患者,也不見得了解患者需求。 針對患者與醫師討論有3要點,吳文毅醫師建議,先提出不舒服症狀,再表達是「生產完」,還是「未來打算生」,或「很快要生」,再衡量對手術和藥物接受程度,也可考量工作、身體狀況、其他疾病等生活要素,都會影響治療方式。 吃藥先縮小子宮肌瘤 兩次手術變1次 除上述案例,還有一名35歲女性上班族,經血量很大,使用夜用型加長衛生棉還會沾濕衣褲,被診斷是子宮黏膜下肌瘤。在過去無有效藥物前,這類大肌瘤需要2次手術才能根除,所幸經全新機轉的口服藥物「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先縮小肌瘤,服藥3個月血色素恢復正常,胸悶、心悸症狀消失,人也恢復元氣,只要一次子宮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就切除肌瘤。 吳文毅醫師呼籲,若女性經血量多、貧血等症狀,並確診子宮肌瘤,應積極治療,與醫師共同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疾病即可獲得滿意的改善。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4049

呷老、停經易骨折? 提早補鈣防骨質疏鬆

呷老、停經易骨折? 提早補鈣防骨質疏鬆#健康醫療網

2019-11-0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知道嗎?骨質疏鬆症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全球第二大重要的流行病。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至今年6月底,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352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7萬人,年增幅度連續三年超過5%。在聯合國在2017年世界人口觀察報告調查中,預估2050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達到8百萬人。骨質疏鬆症隨著人口老化日益增加,需多加重視提早防治。 骨質疏鬆不再是老人專利 作息不佳恐加速骨質流失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疾病,特徵包括骨量減少及骨組織的顯微結構變差,造成骨骼脆弱,更容易發生骨折等併發症。骨質疏鬆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多發生在老年人及停經後的女性;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造成原因則有許多,例如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生活習慣不良、內分泌失調,或是本身有糖尿病的骨折高風險患者。 知名健康管理中心喬聖琳醫師說明,骨質疏鬆症早期較無明顯的症狀,多半在發生骨折危機時,才到醫院求診治療,最終在治療過程中,才發現早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為了避免情勢不可挽回,喬聖琳醫師建議,平時可定期於腰椎骨及髖骨處檢測骨質程度,這兩處是最易好發骨質疏鬆的位置,而透過專業儀器去了解骨質密度數值,以測得的T值(T-score)去評估骨質受損程度,再依照不同程度去提供個別的治療方式。 無聲殺手「骨質疏鬆症」 提早存骨本卡要緊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老人髖骨骨折後,約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約20%在六個月內死亡,而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率則高達50%。造成如此高的數值,原因在於當患者因骨質疏鬆而深感不適時,會減少下床走動意願,進而造成骨質加速流失,更容易發生骨折的危險。喬聖琳醫師說明,不可忽視骨質疏鬆造成的併發症,其中最嚴重的是髖骨骨折,此種狀況往往會造成病患髖部嚴重疼痛,導致無法負重和長短腳的情形產生,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影響,而病患因行動不良致使長期臥床,則易造成身體反覆感染,進而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提早預防骨質疏鬆才是根本之道。 骨鬆治療三絕招 「藥物、飲食、運動」 喬聖琳醫師補充,目前針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利用病患的T值程度去設計療程,透過藥物、飲食及運動三管齊下。藥物針對狀況去使用骨質疏鬆注射液,減少骨骼中蝕骨細胞的活性,進一步抑制骨質的流失,提高骨骼密度,降低骨折的風險;飲食方面除了需注意均衡營養之外,建議可透過營養師去做調養控制,補充所需營養,如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D等。 運動則建議每週運動3~5次、20~40分鐘,並搭配專業的體適能教練規劃合適的負荷體重運動,來刺激細胞生長激素分泌,幫助骨骼的恢復。此外,若能搭配健康紀錄APP,隨時記錄飲食和運動數據,提供健管師利用數據掌握病患狀況對症下藥,就能更有效的減緩骨質的流失。 喬聖琳醫師呼籲,30歲後,骨質會隨著年紀逐漸流失,若出現背部疼痛、彎腰站不直、體重減輕,須儘早就醫診斷。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應提早做好預防,注重均衡營養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不菸不酒不熬夜,提前「存骨本」,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老年人口統計: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2.  2017世界人口展望报告:https://population.un.org/wpp/Publications/Files/WPP2017_KeyFindings.pdf 3.  衛生服利部國民健康署發佈文章《老人跌倒的問題有多嚴重?》: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807&pid=4326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91

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期 乾癬性關節炎不再卡關

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期 乾癬性關節炎不再卡關#健康醫療網

2019-11-08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關節紅腫疼痛,手指又腫得像香腸,竟是乾癬合併關節炎。根據統計,有三成乾癬患者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由於症狀常被忽略,有超過7成患者延誤診斷,錯失治療時機,發病時不只關節腫痛不適,嚴重的話還會導致不可逆的變形。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免疫風濕科林廷軒主任表示,乾癬性關節炎症狀相當多樣化,有時候只是關節比較緊繃、僵硬,這是乾癬患者不容易察覺的警訊。有些則是侵犯到脊椎,以背痛表現,但多數患者卻往往誤以為是運動傷害或是工作太勞累,特別容易忽略乾癬性關節炎的潛在危機。 免疫系統侵犯自體組織器官 長期抗戰預防關節變形 乾癬性關節炎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攻擊自身組織器官所致,短期治療目標希望緩解病患關節腫痛的問題,長期而言則是預防關節變形。目前標準治療採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控制疼痛、對抗發炎。 林廷軒主任說,標準治療若無法有效控制病人發炎狀況,就會開始使用口服免疫調節藥物,若還是無法控制,則會以生物製劑進行治療。 生物製劑精準鎖定發炎因子 改善症狀 生物製劑是對免疫機轉更了解後所發展出來的療法,能直接作用於乾癬的發炎因子,避免傷及不相關的細胞,控制發炎並改善症狀,是治療上的重大突破。研究發現,針對中重度患者,生物製劑有機會改善大面積的皮膚乾癬,也有抑制關節損傷效果。 林廷軒主任指出,現行生物製劑有不同的作用機轉,可分為 IL-17抑制劑、IL-12/23抑制劑、IL-23抑制劑、TNF-α抑制劑四大類別,能協助患者改善症狀,目前健保採有條件給付,若患者在使用過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免疫調節藥物後依舊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經過發炎狀況綜合評分後,才能視情況而定是否給付,建議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336原則及早篩出問題 有效控制生活品質UPUP 及早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並預防關節變形,根據過去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的延遲診斷不僅會增加關節變形風險,也會使治療效果受影響,提醒乾癬患者可依循336原則檢視自身關節狀況,3處部位: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有皮膚病變;或有關節僵硬、腫、痛3大警訊;及早在6個月內篩檢診斷並治療,有助於控制病情,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90

臨危不亂!天冷易腦中風 保命4字訣

臨危不亂!天冷易腦中風 保命4字訣#健康醫療網

2019-11-05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天氣轉涼,腦中風急性心血管等疾病,發作機率也跟著增加。一位39歲的李先生在工地工作,三餐都外食隨便吃,也沒有運動習慣。兩年前,健康檢查時醫生診斷為高血壓,雖然有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沒有量血壓習慣。去年開始李先生常感頭痛,今年8月工作時,突然頭暈目眩、右手無力,被同事緊急送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在接受一連串檢查及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並開始復健治療。 腦中風易造成失能、死亡 需提高預防意識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全球人口有31%(約1,790萬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其中有85%是由於心臟疾病和中風引起。為了提升大眾對中風防治的意識,世界中風組織訂定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呼籲重視危險因子預防。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腦中風危險族群 另外,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7年「探討三高相關疾病歷程及主要死因評估」分析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中風的風險,分別是1.72倍、1.43倍及1.36倍。九成的腦中風與高血壓、運動量不足、血脂異常、糖尿病及抽菸等危險因子有關。  搶救腦中風 「臨危不亂FAST」四字訣 陳龍醫師說明,要預防腦中風切記「臨危不亂FAST」這四個字。包括「臨」時手腳軟、「微」笑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 醫師進一步表示天氣變冷、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增加中風急性發作機會,可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減少失能與死亡風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98

國際藥廠與台科技廠攜手 打造AI智慧醫療生態系

國際藥廠與台科技廠攜手 打造AI智慧醫療生態系#健康醫療網

2019-11-06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宏碁攜手台灣諾華藥廠,打造AI智慧醫療生態系!雙方日前宣布簽訂合作備忘錄(MOU),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在醫療的臨床試驗設計、查驗登記、疾病檢測、病患整合照護等方面雙方進行跨界合作,更預計應用於全球營運平台,宏碁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施振榮表示,智慧醫療是未來的世界趨勢,「這次合作是台灣人的驕傲,將豐沛的科技能量和醫療進行整合,讓智慧醫療守護全民健康。」 醫療臨床結合AI 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國際化 此次雙方合作,主要為運用宏碁先進的AI技術與資通訊產業經驗,並結合台灣諾華在醫藥產業對疾病及治療的知識、臨床試驗及查驗登記的經驗。在符合法規的資訊安全平台下,共同打造台灣智慧醫療生態系,加速智慧醫療的產業化、產品化與國際化進程。合作的內容包含全球智慧醫療法規、市場研究及應用推廣、臨床試驗設計、眼科AI的合作研發、心血管疾病整合照護。 施振榮提到,「智慧醫療是未來的世界大趨勢,希望宏碁AI技術能在台灣醫療發展扮演重要貢獻者,創造產業新價值。這次的合作是台灣人的驕傲,將豐沛的科技能量和醫療進行整合,讓智慧醫療守護全民健康。」 「目前AI醫療已有階段性實驗成果。」宏碁技術長張瑞川希望,這些成果在結合諾華臨床試驗、疾病檢測的知識經驗下,能夠實際落地走入醫院中,對病人與醫療環境帶來更多實際貢獻。 再創醫藥未來 造福醫護人員與病患 諾華亞太區總裁Alexis Serlin提到,身為全球製藥領導者,致力運用資料科學並且發展先進藥品,透過大數據分析及AI數位科技將是未來的重要策略方向,冀望能幫助病患、醫護人員及增進醫療體系運作效率。 諾華台灣總裁謝麗娟則說,此次策略合作,是實踐該公司企業宗旨:重新創造醫藥未來。雙方將結合諾華在醫藥方面的專業,與宏碁在AI人工智慧的領導技術,協同醫藥領域的醫療機構,專家緊密合作,協助更多病患及早獲得健康。 眼疾、心血管疾病 合作首要重點 此次為首開台灣尖端科技與藥廠的跨界合作先例,未來可運用AI軟體集結大量的疾病數據,透過這套系統,能使醫護人員以AI技術更聰明、更有效率的在早期辨認出疾病,有助病患及早治療,進而改善生活品質。雙方初期將鎖定的合作疾病領域為黃斑部退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54

基因檢測速解碼 婦癌專家攻克晚期卵巢癌

基因檢測速解碼 婦癌專家攻克晚期卵巢癌#健康醫療網

2019-11-06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惠虹報導 「醫師,我要放棄了,我受夠了、也活夠了,我不願意再接受任何手術與化療。」一位晚期卵巢癌病患在接受切除與化療過程中,表達了想放棄治療的念頭。醫師建議她接受廣泛型基因檢測、嘗試找出可醫治的藥物。幸運的是,在橫紋肌肉瘤用藥當中,找到合適藥物,不但副作用低、也不再掉髮,到目前已有兩年,病患的生活更好、更加快樂。 基因檢測著手 卵巢癌患者找到新的標靶藥物 從基因檢測著手、為復發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找到合適用藥,這是北醫婦癌中心召集人劉偉民主任第一個成功的案例。令人更具信心的是,近30例晚期卵巢癌病例中,還有10多例正在持續用藥。並且協助其中一位晚期患者,申請通過恩慈療法,每天僅需服用兩種標靶藥即可。廣泛型基因檢測,為癌末治療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精準醫療廣泛型基因檢測 為癌末訂做個人化療程 劉偉民主任表示,2013年美國最高法院決議,人體突變基因不得申請專利。人類基因突變的醫學研究,因此遍地開花,包括:卵巢癌、肺癌、乳癌、大腸癌等,有了重大進程。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畫,「精準醫療」的概念,在各個先進國家與地區逐漸萌芽,包括台灣也積極發展。 婦癌中難纏的對手 復發率高、存活率低 劉偉民主任指出,卵巢和胰臟一樣,位於腹膜腔後方深處。但卵巢癌不像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會因不正常出血,而能提早發現。因為初期無任何症狀、再加上診斷困難,確診時多半已晚期,大約有七成患者在三期以上,病灶擴散到腹腔。 更可怕的是,卵巢癌的復發率極高,兩年內復發率高達五成以上,和胰臟癌一樣治癒率差、預後不佳、存活率偏低,是相對棘手的婦癌。 抗癌路艱辛 復發後治療難承受身心煎熬 劉偉民主任說,卵巢癌標準療法,以手術與化療為主。免疫療法尚未廣泛,標靶藥物部分,健保尚未給付。其中化療藥物以鉑金類、紫杉醇為主,化療不但對組織殺傷力大,有些「基因缺陷」患者,卻對藥物沒反應,還得承受疼痛、掉髮等副作用,抗癌路走得相當艱辛。 針對「基因特異性」 用藥不再亂槍打鳥 劉偉民醫師說明,若能將卵巢癌患者切下來的腫瘤組織,先進行廣泛型基因檢測,便可以了解哪些藥物對患者有效,並根據不同基因型選擇適合藥物、擬定治療策略。可免去「亂槍打鳥」用藥模式,並能減輕痛苦,掌握黃金治療期。 另外,接受切除手術的卵巢癌患者,若擔心兩年內復發,也可藉基因檢測,找到維持療法的適用藥物,在化療結束後、開始定期服用,延緩復發速度。 卵巢癌年輕化 奪走健康還有生育力 從流行病盛行率來看,卵巢癌有年輕化趨勢。劉偉民提醒,卵巢癌罹癌年齡從平均55歲,已下降到50歲以下。過去雖有懷孕婦女經五次化療安全生產的例子,但若因癌細胞兩邊卵巢均須切除,婦女的生育能力將遭受無情摧殘。他建議患者,透過廣泛型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化療或標靶藥物,不僅能延長壽命,還能保全生育能力,是年輕卵巢癌患者治療上較好的選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62

苦!枕邊人鼾聲雷動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再久也沒精神

苦!枕邊人鼾聲雷動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再久也沒精神#健康醫療網

2019-11-05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枕邊人鼾聲雷動,江小姐錄下這一幕,讓先生聽聽自己的打呼聲。後來做了居家睡眠檢測,原來先生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建議試用正壓呼吸器治療後,黃先生睡覺不再打鼾,改善了睡眠品質,整個人也更有精力。 黃先生說,以前即使是覺得睡滿8小時,醒來還是很疲倦,一直打哈欠;江小姐則表示,試用正壓呼吸器後,先生整個禮拜都精神奕奕,晚上睡覺也變得安靜很多,只聽得到呼吸的聲音,不會打呼,連帶自己也睡得比較好。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莊立邦主治醫師說明,傳統的睡眠檢查在睡眠中心睡;居家睡眠檢測則可以在自己家裡睡,不需在睡眠中心大排長龍等檢查,環境比較熟悉,睡的品質相對較好,檢測結果更貼近實際狀況。 睡眠呼吸中止症溫水煮青蛙 民眾缺乏病識感 一項針對8500位居家睡眠檢測者的統計發現,72%的人有不同程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400位呼吸中止指數(AHI)大於5的受訪者中,超過8成沒接受治療或持續治療,顯示民眾相當缺乏病識感。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李學禹理事長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慢慢形成的,屬於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模式,通常等到患者家人會覺得睡眠遭受到極大的干擾,加上患者覺得自己精神不佳,對工作或開車交通等造成很大困擾時,才會尋求就醫。 心肌梗塞風險增5倍 治療首選正壓呼吸器 年長者、肥胖者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群,鼻子、下巴和脖子構造也都有影響,特別是脖圍超過40公分更要注意。 基隆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外科李宜展主治醫師表示,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缺氧,會醒過來,睡眠被打斷,無法好好休息,持續不接受治療,心肌梗塞方面風險會增加5倍左右;全身可能也有高血壓的變化,風險約比正常人高2.9倍;腦血管方面,腦中風機率則是高出常人約1.6倍。 莊立邦主治醫師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主要有三個治療方式:正壓呼吸器、開刀跟止鼾牙套,如果是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還是以睡眠正壓呼吸器為治療首要的選擇。 這些症狀要注意 睡好健康會更好! 睡眠呼吸中止症臨床症狀包括打鼾、多尿、睡覺時呼吸暫停、淺眠、白天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及嗜睡等等,醫師呼籲民眾應該早期診斷、全能治療,長期追踪,睡得更好,自己和家人都會更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47

膝蓋痛吃藥、打針都無效 置換人工半膝關節「彎更多」

膝蓋痛吃藥、打針都無效 置換人工半膝關節「彎更多」#健康醫療網

2019-11-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新竹一位六十歲的家庭主婦王太太,近年膝蓋越來越疼痛,吃消炎藥、打玻尿酸都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求診,被診斷為前內側退化性膝關節炎,與常見的全膝退化性關節炎不同,這種病患最適合接受微創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半膝關節國際普及 保留韌帶可彎可運動 黃鼎鈞醫師指出,國際上很早就有許多單純單側膝關節退化的研究,主要為前內側,但是也有前外側。這種病患最適合微創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健康的前側、外側軟骨、前後十字韌帶,讓病人的膝蓋較接近「天然」的狀態。 病患手術後,比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傷口更小,恢復得更快,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約彎到105度,但是人工半膝關節可以彎更多,使許多病人術後還有一定的運動能力,或是可以上蹲式廁所。 改善生活品質不用等 新改良設計延長使用年限 黃鼎鈞醫師指出說明,過去的觀念是等到連外側也磨損,才一起做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擔心半膝關節的使用年限較短,但是,有些病患終其一生也只有內側磨損,苦苦忍痛等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新一代的人工半膝關節改良設計,使用年限接近全膝關節年限。 也有人擔心,換了內側,如果外側磨損,是否又要再開一次,黃鼎鈞說這樣的機會比較低,常常是使用十幾年後才發生,再者,可以外側再換一次微創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仍舊可以保有前後十字韌帶,恢復還是比全膝關節置換得快。 減少負重保養膝蓋 改變生活及運動習慣 膝蓋的保養主要是減少負重,還有減少蹲下及爬樓梯,同時強化股四頭肌加強膝蓋穩定度,目前健保因為效果不彰,已停止給付口服葡萄糖胺,其他保健食品也一樣沒有療效。 另外,膝蓋中主要的透明軟骨,目前再生技術還未能用於人體,軟骨就像輪胎皮一樣只會越磨越薄,所以有了年紀應該要減少有衝擊性的運動,改成反復性的運動,例如游泳或固定式的腳踏車、飛輪、滑步機,這樣才能保有「有行動力」的晚年。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0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