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黑色素瘤復發率高面臨治療窘境 抗PD-1免疫療法助突破

黑色素瘤復發率高面臨治療窘境 抗PD-1免疫療法助突破#健康醫療網

2019-10-31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腳趾甲底下黑黑一片,從甲母筆直往前延伸到盡頭,具有這樣特點,並不是灰指甲,而是皮膚癌死亡人數之冠-黑色素瘤。除了指甲,也會長得像普通的痣,往往容易忽略,因為突變率高,轉移能力強,治療有難度。台大醫院皮膚部廖怡華主治醫師表示,西方人黑色素癌較容易長在紫外線曝曬的皮膚之處;而亞洲人則可能因生活在紫外線曝曬較多的地區環境,保護力較好,反而常見長在腳底,另外也常見於手掌跟指甲。 晚期黑色素瘤復發率高 傳統療法副作用吃不消 台灣近4成患者就診時,就是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即使手術治療,晚期復發率仍有6成以上。有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能選擇標靶藥物治療,否則多數患者只能靠干擾素治療,不過效果有限,副作用強,往往吃不消。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抗PD-1單株抗體大幅降低復發率 免疫療法逐漸盛行,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癌症免疫治療之一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用於治療黑色素瘤,患者因藥物副作用而中斷治療的比例低於1成,是黑色素瘤術後輔助治療,或無法手術的患者相當重要的治療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張文震主任解釋,免疫治療是透過藥物,找出癌細胞所抑制的免疫系統分子,阻斷癌細胞的抑制作用,恢復免疫系統活性,達成療效。研究顯示,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單株抗體,用於惡性且復發風險高的第3期黑色素瘤治療,能大幅減低復發的風險約3至4成,在長達兩年追蹤腫瘤無復發比率也高達6成之多。 黑色素瘤5特點 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有9成 醫師呼籲,如果身上有痣,留意黑色素瘤五個特點,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直徑大於0.6公分、有隆起或變大,盡快到皮膚科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治療,5年存活率能有9成以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09

小孩也有關節炎? 留心病因不單純

小孩也有關節炎? 留心病因不單純#健康醫療網

2019-10-31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剛上小學的垣垣生性活潑,總是活蹦亂跳,這陣子卻老是跟家人反應腳踝的關節疼痛;媽媽剛開始以為是孩子在學校扭傷,於是帶著垣垣到附近國術館找拳頭師「喬一喬」;但是垣垣的疼痛非但沒有改善,反而症狀加劇,關節變得又腫又熱,走路變得一拐一拐,甚至連膝關節、腕關節都開始痛起來。就這樣症狀持續一個多月,患部只要一壓就痛,讓媽媽焦急不已,這才開始懷疑可能不是單純是運動傷害,於是趕緊帶垣垣到大醫院檢查,經過風濕免疫科確診罹患兒童特發性關節炎。 超過六周以上關節痛 原因不單純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指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屬於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統計顯示,六歲及十歲分別為發病高峰期,臨床症狀表現與成人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類似,但致病機轉並不相同,「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有七個亞型,其中台灣常見少關節型及接骨點炎相關型;整體來看,它是一個慢性關節發炎的過程,會導致關節發生紅腫熱痛現象,使關節活動受到限制。」 楊曜旭醫師提醒,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的病程長,需要時間進一步診斷,若相關症狀持續超過六周,且排除其他感染、惡性疾病等因素,即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要是患者不積極治療,恐關節遭破壞,導致肢體型態或功能受損,發生長不高、長短腳的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造成終身殘廢或破壞全身器官。 線上檢測「兒童特發性關節炎自我檢測表」 及早發現並治療 礙於年幼孩童無法精準表達疼痛的感覺,尤其關節疼痛在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容易被認為是生長痛或運動傷害。楊曜旭醫師說明,一般來說,生長痛不會有任何發炎證據,且通常孩子在哭鬧過程中,只要父母按壓關節處,疼痛感會降低;但如有發炎情況,則是一碰就痛,至於運動傷害導致的關節痛,多半是暫時性的,只要休息或以消炎藥治療就會痊癒。 楊曜旭提醒,發現孩子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持續六周以上就要注意,建議可諮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為保障孩子們的關節健康,及早發現潛在風險,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醫學會,發布最新「兒童特發性關節炎自我檢測表」(https://www.airjia.org/),提供線上初步評估,透過觀察幾個孩子簡單動作,完成線上填表,如有疑似症狀,請諮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11

有感減齡! FLX鳳凰電波+音波拉提風靡愛美族

有感減齡! FLX鳳凰電波+音波拉提風靡愛美族#健康醫療網

2019-10-30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肌膚鬆垮三十拉警報 電音雙波非侵入治療夯 年過三十大關,許多人發現臉上開始有細紋、皮膚變得鬆弛、彈性不再,年輕時緊緻的鵝蛋臉因為老化或脂肪位移,變成顯老的U型鬆垮臉,讓人感到相當沮喪。佳思優醫美集團總院長黃仁吳醫師觀察到,「想要變更年輕」是民眾的普遍需求,因此針對輕度及中度鬆垮下垂能有感改善的「FLX鳳凰電波」與「音波拉提」便深受輕熟齡以上族群歡迎。 近期新上市的「FLX鳳凰電波」與「音波拉提」到底有何不同之處?佳思優醫美集團宜蘭羅東分院院長郭聿書醫師說明,FLX鳳凰電波與音波拉提都是利用熱能加熱,使組織收縮、刺激膠原蛋白增生,達到肌膚緊實的效果,雖然治療作用接近,但其實各有其優勢。 新一代FLX鳳凰電波 淺層撫紋緊實效果顯著 以「新一代FLX鳳凰電波」來說,由每秒振動約 600 萬次的無線高頻電波採大範圍「3D立體容積式加熱」,相較於傳統CPT電波,可更均勻精準向下至4.3mm的SMAS筋膜層進行全層加熱,同時「FLX鳳凰電波」也升級了自動偵測每吋肌膚所需能量的智慧校正輸出技術,能量比起傳統CPT電波提高1.26倍,幫助刺激更多膠原蛋白重組和再生,能有效緊實肌膚、平順皺紋,也可同時處理眼周和額頭等較薄皮膚。 音波拉提深層刺激 皮下膠原蛋白彈潤新生 「音波拉提」是透過聚焦式超音波將能量作用(65~75°C)在不同的皮膚層,在治療原理上是外生內熟的作法,皮膚表面不燙,是從肌膚深層採高強度聚焦式超音波點狀加熱,達到肌膚深淺層筋膜的拉提,依照不同的老化狀況搭配1.5mm、2.0mm、3.0mm、4.5mm、6.0mm及9.0mm六種深度的探頭,才能有效對抗深層鬆弛,重塑下顎線及臉型雕塑,經音波施打過的地方,會由裡而外澎潤肌膚。 交聯式網狀電音雙波二合一治療 年輕有感新選擇 佳思優醫美集團總院長黃仁吳醫師補充,皮膚組織雖然有分層,但都是緊密相連的,由於「FLX鳳凰電波」與「音波拉提」針對的皮膚層次並不相同,因此深層做音波拉提治療的同時,淺層也可做FLX鳳凰電波輔助緊緻輪廓,改善淺層細紋,兩者沒有衝突;為求拉提效果顯著,治療經驗豐富的醫師皆會在術前根據病患期望之需求、先天骨骼輪廓及左右臉對稱性等綜合考量,量身規劃出「FLX鳳凰電波」與「海芙音波拉提」交聯式網狀電音雙波二合一治療,將同樣發數及固定能量下的療程,一次從內到外全層緊緻,發揮出極大的拉提效用,若在作用期間內搭配肉毒桿菌素及玻尿酸治療,整體拉提效果可更臻完美,對於不想動刀又想變年輕的輕熟齡族群來說,是極佳的非侵入拉提好選擇。 醫美防糾紛慎選合格診所 變美安心有保障 佳思優醫美集團總院長黃仁吳醫師最後提醒,施作完FLX鳳凰電波與音波拉提療程後,拉提效果會在1個月後開始逐漸明顯,約6個月時最為顯著,效果可維持一至兩年。 另外,雖然FLX鳳凰電波與音波拉提治療技術成熟,但即使治療儀器相同,醫師的專業度及治療經驗也是相當重要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應慎選有經驗的專科醫師進行一對一諮詢,並確定是否確實使用核准的原廠儀器,才能讓自己變美之餘也更安心有保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97

頻尿、下腹痛多年 竟是間質性膀胱炎作祟

頻尿、下腹痛多年 竟是間質性膀胱炎作祟#健康醫療網

2019-10-30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北市一名年約40歲的上班族女子,多年來飽受頻尿、夜尿的困擾,白天上班每小時就會想去廁所,睡覺時也常因尿意而起床數次。最令她匪夷所思的是,每次尿急跑廁所但尿量都不多,同時也感到下腹不適,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生活作息。起初以為是尿道感染,至診所,藥局拿藥多次也不見轉好,經朋友介紹至專科醫師門診就醫才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所幸經醫師悉心治療以及患者的認真配合,症狀逐漸控制,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 頻尿、夜尿長達六週以上 小心罹患間質性膀胱炎 收治該患者的林口長庚婦女泌尿科林益豪主任表示,大部分女性朋友可能都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除了頻尿、夜尿外,還會有急尿、排尿疼痛及血尿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腎盂腎炎及敗血症,影響生命安全。 其實膀胱炎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膀胱炎大部分是因細菌感染造成,在治療上使用抗生素,大多約一至兩週就會康復,而慢性膀胱炎有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的問題,症狀會持續超過六週以上,除了一般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外,也會有下腹疼痛;因其症狀與泌尿道感染很像,多數患者求助無門,找不到正確診斷與治療方式。 間質性膀胱炎目前認為可能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病因有可能是反覆細菌感染誘發產生,因而膀胱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造成的一些症狀,包括膀胱內壁保護層受損或無法生成,造成尿液直接刺激膀胱內壁,因而產生上述症狀。現階段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臨床上會使用玻尿酸或肝素等藥物灌注膀胱治療受損的膀胱內壁。 泌尿道要日常保健 純天然尿道保健品降感染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林益豪主任解釋,因為女性尿道口離肛門很近,所以肛門細菌容易跑道尿道造成感染,因此泌尿道感染的菌種90%是大腸桿菌。平常個人衛生要注意清潔方式,衛生紙擦拭時建議以按壓式清潔,不要來回擦拭。攝取適量水分,不要憋尿,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保健食品,大部分都是利用酸化尿液來達到預防泌尿道感染(例如蔓越莓,洛神花等產品)。然而,間質性膀胱炎的病人並不適合使用這類產品。 所幸,2018年歐洲泌尿科醫學會、NICE、德國泌尿科醫學會曾提出建議,病人可使用D-甘露糖作為日常泌尿道自我照護保養,D-甘露糖是由非基改玉米提煉出來的純天然單醣成分,可以跟大腸桿菌結合使其失去感染能力,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另外,研究顯示D-甘露糖也有抗發炎的效果,再加上該產品屬中性不酸化尿液,因此對膀胱較敏感的「間質性膀胱炎」,可能提供這類患者保養及輔助治療的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4000

「碰!」打麻將打一半 他竟癲癇發作!

「碰!」打麻將打一半 他竟癲癇發作!#健康醫療網

2019-10-30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年約50歲男性有次和朋友打麻將,打到一半,突然全身抽搐、意識不清,他的牌友嚇壞了,趕快送他去急診,醫師研判為癲癇發作。後來只要一打麻將,他就會產生癲癇症狀,讓牌友精神非常緊繃,醫師安排各項檢查,卻找不到原因,懷疑是打麻將誘發癲癇發作,因此勸這位男性不要再打麻將,當停止打麻將,他的癲癇就再也沒有發作。 許多原因 都會誘發癲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怡婷分析,癲癇是一種症狀,代表腦部正在異常放電,像感染、腦部外傷等都可能造成癲癇,但也有很多癲癇患者找不到原因。至於誘發癲癇的因子則十分多樣化,熬夜、精神壓力太大就是常見誘發因子,有的患者遇到特定頻率的聲光刺激便誘發癲癇,也有患者碰到熱水就產生癲癇症狀,像上述患者就是一打麻將就癲癇發作,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癲癇反覆發作 容易增加失智風險 當癲癇發作,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並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減少發作機率,並盡量遠離誘發因子。許怡婷醫師提醒,若放任癲癇反覆發作,沒有積極接受治療,不只癲癇發作當下可能造成跌倒等意外傷害,長期下來,大腦細胞長期遭受電擊,也容易缺氧,增加未來失智風險。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癲癇發作頻率越高,往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越高。 癲癇患者懷孕 須和醫師討論用藥策略 另外,不少有癲癇病史的女性在懷孕或計畫懷孕之時,因擔心抗癲癇藥物可能傷害胎兒,便想自行停藥。許怡婷醫師憂心指出,一旦癲癇發作,很可能導致胎兒缺氧,對孕婦本身也會造成生理負擔,因此有癲癇病史的女性還是要積極控制癲癇復發。若懷孕或計畫懷孕,建議多與醫師溝通、討論,以決定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劑量或改變藥物類型,一方面減少抗癲癇藥物風險,另一方面也降低癲癇發作不利影響。 規律用藥+注意生活習慣 減少癲癇復發 許怡婷醫師提醒,想預防癲癇發生,平常要多注意傳染病防治,包括勤洗手、注射流感疫苗等都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也要避免頭部受到撞擊。對於有癲癇病史的族群,則要避免熬夜,也要定期紓壓,並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免疫系統健康。並且規律使用抗癲癇藥物,更是避免癲癇復發不二法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40

頭皮屑洗不完?臉紅如酒醉 醫師治療、保養乾癬有一套

頭皮屑洗不完?臉紅如酒醉 醫師治療、保養乾癬有一套#健康醫療網

2019-10-29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嚴重乾癬不只是皮膚疾病,更是全身性發炎疾病!研究顯示,嚴重乾癬患者平均壽命約短5-10年;不過,隨著新穎藥物的發展,乾癬治療已經邁入新世代,治療不僅可改善外觀,更有機會能減低三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 乾癬是全身性疾病 注意紅疹、脫屑 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免疫異常的全身性疾病。「乾癬有記憶的,若病情控制不佳,增加的患部面積,未來都可能變成復發的『候選部位』。」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南霖指出,乾癬患者初期輕微有紅疹、脫屑,可能癢或痛,常會誤以為是濕疹,若好發在頭皮如頭皮屑般,有可能被誤認是脂漏性皮膚炎。乾癬也好發於身體張力較大之處,如膝蓋、手肘、後背等,因脫屑過多又稱「銀屑病」;此外,乾癬因血管增生明顯,容易抓破皮流血。 吳南霖醫師提到,乾癬最好發於20-30歲,其次是50歲以上族群;年輕人影響最深,尤其嚴重型乾癬患者,頭皮屑多到不敢剪髮、穿黑衣,甚至臉部紅斑常被誤認為酒駕遭到臨檢,病人常不敢出門社交,家庭、伴侶關係都受挫,常有女性患者放棄結婚,影響甚鉅。 乾癬傳統治療有3關 生物製劑突破瓶頸 所幸,乾癬患者好好治療都能回歸正常生活,至於乾癬要如何治療呢?吳南霖醫師說明,外擦藥部分可分為「類固醇」和「非類固醇」,並不是一定得使用外用類固醇。但類固醇外用藥在適當情況下仍可使用,建議搭配其他療法減少副作用;嚴重的患者可接受照光治療,前3個月每週2-3次,大部分患者有不錯的療效;嚴重患者也可考慮口服藥「免疫調節劑」。醫師強調「乾癬口服藥沒有類固醇」,主要是調節免疫反應,但服藥前需視藥物種類評估血球,血脂、肝腎功能等,服藥後也需依醫師指示定期追蹤。 若傳統療法都無效,嚴重乾癬患者則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吳南霖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針對疾病因子打擊的「標靶藥」,可特異性地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17(IL-17)或其受體(IL-17RA),或介白素23等乾癬惡化因子,並非全面性地影響免疫功能,對頑固性乾癬患者有顯著的療效。目前生物製劑藥物種類已相當多,有些已使用10年以上;近期上市的藥品,療效都表現不錯,從給藥到產生療效的時間也相當快速。 生物製劑有條件健保給付 「學理上,乾癬屬慢性病需持續用藥。」不過,吳南霖坦承,生物製劑價格較高,依廠牌不同,每年需要數十萬的藥費。目前針對嚴重乾癬患者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治療,至多2年,若是有復發後才能再評估能否再申請使用。他提到,有些患者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皮膚病灶改善顯著,已經可以重拾海邊休閒活動。  患者也可依經濟能力與醫師討論生物製劑使用。曾有乾癬患者因併有嚴重指甲型乾癬,社交活動握手時相當尷尬,生活上連撿東西、硬幣等都相當困難,也不想忍受10根手指都扎兩針的「滿清酷刑」的局部治療,身心相當煎熬。在自費選擇生物製劑治療後,大幅改善症狀。不過,吳南霖強調,生物製劑並非想用就可以用,必須根據患部、病情與身體狀況評估,也需抽血監測。 乾癬難根治 控制病情是關鍵 「乾癬治好不難,但目前仍不易根治,控制病情維持病灶不復發是主要關鍵。」吳南霖醫師說,乾癬是有記憶性的,「若原本患部面積從10個手掌增加至15個,這些未來都會變成復發候選部位。」此外,近7成患者在秋冬季節轉換時病情易惡化,提醒做好保濕、保暖,不方便接受照光治療患者可適量曬太陽,避免過度壓力、感冒等感染,以免使病情惡化。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88

AI助聽器克服聽損 中年後生活更精彩!

AI助聽器克服聽損 中年後生活更精彩!#健康醫療網

2019-10-29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鎂光燈下亮眼外形展現自信,四位大哥大姐同台告訴大家,戴上助聽器後,生活能更加多姿多彩。7年前,唐大哥突然左耳嚴重耳鳴,後來更是直接聽不見,退休的他不以為意,人際關係卻開始遇到問題,家人關係也出現危機。 唐大哥回憶配戴助聽器前的生活,有時候講話變得很大聲,家人講話都聽不清楚,他們往往重複兩、三次後,就會放棄溝通,導致家人關係也不和睦;和朋友相聚時,因為聽不清,容易被覺得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他說,剛開始使用助聽器前還擔心,戴個東西在耳朵可能會覺得怪怪的,後來發現反而比戴眼鏡還能適應。 聽損沒有紅腫熱痛 50到60歲開始留意 聽損其實常常被忽略,沒有紅腫熱痛的症狀,尤其50-60歲的民眾更要多注意,聽損沒矯正對生活影響很大,研究指出,重度聽損障礙者,罹患失智比例比聽力正常者還高出4.94倍。 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耳科廖文輝主治醫師指出,平常對話一般在50-60分貝左右,語言溝通可以聽清楚90%以上內容才算合格,一般聽損患者常常有聽沒有懂,不然就是太小聲聽不見,夠大聲時對其他人來說卻太吵了,不管看電視或跟朋友聊天,其他人需要反復地與之確認內容,像這樣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時,就會建議聽損者配戴助聽器來輔助日常活動。 微耳掛式智慧型助聽器 讓AI成為你的耳朵 長者對助聽器多有負面刻板印象,其實現在選擇多元,甚至看不出有配戴助聽器。有品牌業者從國外引進微耳掛式AI智慧型助聽器,模擬大腦聽覺,還能用手機APP調節設定,鏈接手機、電視盒接受高音質音訊,就像無線耳機。 國外資深聽力師Jacinta Mallis表示, A.I.智慧型助聽器能應用戶需求,自動調整及提供個性化的聆聽模式,還會分析用戶環境音訊,並降低噪音,所以在嘈雜環境中,能最佳化說話的聲音,且左右兩邊的助聽器會彼此溝通、自我學習,在不同的環境下調整適當的聆聽模式。用戶越是透過APP進行反饋,越有助於A.I.助聽器預測用戶在不同環境下的聆聽習慣。 行動不便免驚! 行動聽力中心到府幫你聽檢 為鼓勵行動不便長者也能矯正聽損,業者專門打造行動聽力中心,配備高規格檢測儀器及國際級標準服務,提供到府聽檢、衛教資訊與試聽助聽器,幫助他們維持聽力健康;甚至提供50個月助聽器保固,不必擔心保養及維修問題。醫師鼓勵,50-60歲的民眾每年做一次聽檢,別讓聽損問題影響了精彩人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blog/article/43969

家人中風了! 照顧者身心俱疲怎麼辦?

家人中風了! 照顧者身心俱疲怎麼辦?#健康醫療網

2019-10-29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家人中風怎麼照顧?」、「該辭職嗎,沒薪水怎麼辦?」或「會二度中風嗎?」是許多腦中風患者及其家人心中的惶恐。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陳景寧秘書長指出,家庭成員中風是家庭額外壓力,而照顧者可能因缺少社會資源與照顧資訊,加上可能同時得面臨工作者、母親、女兒等多元角色,覺得恐慌無力。陳景寧表示,新手照顧者即使適應了第一次中風的照顧生活,但還可能面臨二次中風的風險,讓照顧程度隨病程越趨複雜,自身健康、家庭關係和經濟社交等更大受影響。 每年有 3 萬人中風 二度中風易失智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部主任林永煬表示,台灣每年約有3萬名腦中風患者,其中近一萬五千位患者會有失能現象需要旁人照顧,重度失能者甚至須 24 小時看護,對家庭、社會影響甚大。中風是成人殘障主因,風險因子除了三高、肥胖、抽菸、過度喝酒等,近年來發現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也是常見的中風原因。一般而言,大約有 1/10 首次中風患者, 在一年內可能會再次中風, 這當中 6-7 成中風類型與第一次類似,顯示相同病因若沒有妥善控制,會再度中風,更加重肢體障礙,甚至傷及記憶及認知等大腦功能而造成失智。 預防二次中風 須遵醫囑服用藥物 如何預防二次中風? 林永煬建議所有中風患者應注意生活習慣,飲食宜少油少鹽、適度運動、防範跌倒、戒菸少酒、放鬆心情; 在專業醫療方面,需了解腦中風可大致分為缺血性腦中風(佔約 70~80%)及出血性中風(佔約 20-30%),預防二次中風的要 領除了上述有關生活習慣的調整外,需針對其相關危險因子做好控制,缺血性中風若導因於動脈硬化,須服用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血管再次堵塞。而阿斯匹靈歷史悠久,是預防缺血性中風很常用的藥物,但有些患者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會產生副作用,輕微副作用如胃食道逆流、胃口差、胃灼熱、腸胃不適等,嚴重副作用則會引起腸胃道大量出血或腦出血等,尤其老人不適機率較高。林永煬建議病患及家屬每日觀察糞便顏色是否為黑便,若非食用豬血等食物因素造成的黑便,應及早就醫,評估是否有腸胃道潰瘍等病況,必要時更換為腸胃副作用較少的抗血小板藥物。林永煬提醒,有些患者一開始只顯得胃口不好漸漸變得虛弱臉色蒼白,就是警訊,要非常留意。 對抗中風不孤單 醫藥及社會團體攜手 為響應 10 月 29 日「世界中風日」,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每年舉辦腦中風防治推廣園遊會,邀請國內醫護專家、社福團體、社會大眾與腦中風病友及家屬站在一起,讓他們對抗疾病不孤單。而法國賽諾菲藥廠 10 多年來持續熱心參與公益活動,且深感中風家庭照顧的艱辛,特別邀請醫師參與抗栓大作戰的慈善活動。 醫師只要在活動網頁上進行互動遊戲,賽諾菲就會協助捐款給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支持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長照預備課的服務,如照顧技巧指導、心理類支持、協助照顧資源安排與喘息服務。目前政府及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長期照護議題,林理事長提醒如果您是剛面臨家人失能的家屬、遭遇照顧問題的新手、或是照顧負荷已影響自身工作的照顧者,皆可善用長照資源減輕壓力,獲得必要的協助,成為聰明照顧者。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97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