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成長的最後一哩路 掌握孩子生長關鍵

成長的最後一哩路 掌握孩子生長關鍵#健康醫療網

2019-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第二性徵青春發育是孩子成長中的非常時期,其發育的年齡和身高時機,以及發育成熟進展速度,攸關於孩子成年後身高發展。女孩開始乳房發育的年齡一般介於8歲~12歲,男孩睪丸發育則是9歲~14歲。若女孩在8歳以前乳房長大或男孩在9歳以前睪丸變大,就得注意孩子是否出現性早熟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男孩睪丸變大,父母較不易察覺,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代謝內泌分科主任黃秀莉表示,建議家長可從每學期學校測量的身高作為提早了解孩子是否出現早熟的現像,如果女孩於小四以前或男孩於小六以前一年身高增長超過6公分,父母都得提高意識,在孩子成長的最後一哩路,掌握生長關鍵要素。 把握兩個觀察點 才不會錯失黃金治療期 許多家長因過於憂心孩子的成長「病急亂投藥」,讓孩子吃轉骨方或是偏方,可能導致孩子不合時宜的成熟,而影響最終成年後身高未能達成遺傳身高條件。黃秀莉主任建議家長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孩子的成長,不需要操之過急。第一,第二性徵發育,女孩可注意胸部發育,男孩則注意睪丸是否變大;第二,可以從學校每學期的身高測量,繪製孩子的生長曲線圖,若孩子成長按部就班沿著自己的生長曲線軌跡循循往上成長就是正常;生長曲線軌跡突然減緩或增高其百分位,則需留意孩子是否有生長遲緩或性早熟問題。 性早熟治療 抗荷爾蒙抑制第二性徵發育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是決定孩子成人後身高的關鍵因素。目前對於特發性或病理性性早熟治療是以施打促性腺激素釋放素製劑為主,其降低性荷爾蒙的濃度、抑制第二性徵的發育,同時減緩骨齡的進行,以改善孩子成年後身高條件。台灣健保性早熟藥品給付規定的必要條件中之一,開始發育的年齡女孩為≦7歲,男孩為≦8歲 (參照台灣健保局給付中樞性性早熟GnRH analogue治療規範2006.04.01修定) 。黃秀莉主任也提醒務必由專業兒童代謝內分泌科醫師評估,並且遵循醫囑用藥,才能確實達到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健康生活飲食與運動 為孩子的成長正確導航 至於如何減緩提早發育,黃秀莉主任認為,防治孩子體重過重或肥胖,飲食要均衡,減少不健康的高熱量食物攝取,並養成良好的運動和睡眠習慣,以及避免接觸過多環境荷爾蒙是很重的。孩子成長的幫助需要建立及養成良好的生活模式,這包括了(1)作息正常,睡足八小時;(2)健康運動,強壯好身體;(3)均衡營養,勿用轉骨方; (4)評估檢查,定期量身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70

不開刀新技術 讓髮量看起來更茂密

不開刀新技術 讓髮量看起來更茂密#健康醫療網

2019-10-18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謝醫師,我女兒三個月後要舉行海外婚禮,我頭髮這麼少,看起來好老,怎麼辦?」一位年約65歲的媽媽想以最完美姿態出席女兒婚禮,但髮量稀少的她發現植髮緩不濟急,若選擇戴髮片,髮片頭髮密度又太高,與平常差別太大,看起來很不自然,因此求助皮膚專科醫師謝宗廷。 謝宗廷醫師評估這位媽媽的髮量狀況,發現她的髮量少是因為更年期後荷爾蒙影響造成的,目前每天落髮量也算穩定,便建議採用「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Scalp micropigmentation - 簡稱SMP)技術幫助恢復髮量外觀。謝宗廷醫師將頭皮比喻為一塊潔白的畫布,他觀察到,當這塊畫布染上點點色彩,模擬髮根、真髮色澤,再搭配原本頭髮髮流,髮量看起來就會增加,特別是髮線部位,使外觀更為濃密。 新型態治療 結合科學與藝術 「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是一種結合科學與藝術的治療方式,治療前,必須先評估掉髮狀況、頭髮密度、原生髮粗細、掉髮範圍、頭髮生長角度與髮流等,效果才會自然。」謝宗廷醫師解釋,當掉髮還在持續進行,便不宜使用這種治療方式,必須等掉髮狀況穩定,才能精準評估治療效果。 謝宗廷醫師指出,這種新型態治療是將染料以點狀方式帶進頭皮,與刺青大不相同,在於治療所選擇的染料不含重金屬,不易造成過敏,且顏色可以配合原生髮,效果約可維持約五年。此外,治療過程當中,醫師會使用局部麻醉膏,所以治療時候是不會有痛感的。當一個人是天生髮質細造成髮量稀疏、或是掉髮範圍很大、甚至是外傷疤痕,有時候評估起來不適合接受植髮手術,這種新技術就可列為治療選項。 掉髮原因多元 謹慎評估才能擬定治療策略 謝宗廷醫師表示,掉髮原因很多,像常見的雄性禿,或者圓形禿、休止期掉髮(或稱壓力型掉髮)等。選擇哪種治療方式,與掉髮原因、掉髮嚴重程度、毛囊是否還存活等息息相關。 就像是休止期落髮,因為毛囊都還存活沒有萎縮,只要調整生活作息或是做好營養補充,頭髮就會生長出來。門診最常見的雄性禿則需要判別毛囊是否已經完全萎縮,如果還沒,醫師就會建議藉由口服藥物、塗抹生髮水等維持住現有頭髮。若有部分區域的毛囊已經完全萎縮,則可以針對這些位置進行植髮手術,將健康永久性的毛囊種植到落髮部位,讓髮量增多,甚至落髮範圍太大,植髮後,可再搭配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技術,進一步強化增髮效果。 治療後的保養工作不能省 效果才Hold的住 謝宗廷醫師提醒,接受SMP擬真髮頭皮微點染色治療後,在第一星期,盡量不要曝曬陽光或使用油性髮妝產品,避免影響治療效果。若患者是接受植髮治療,則建議前兩週植髮部位洗頭不宜太過用力,一個月內也不宜染髮、燙髮,以免傷害到新植入的毛囊。最重要的是,當民眾出現掉髮困擾,建議及早就醫,讓皮膚科專科醫師進行診斷治療,一來避免花冤枉錢買一些不必要的產品,而且在有經驗的醫師門診持續規則的追蹤,才能確定頭髮狀況是否維持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66

遠離產後痔瘡煩惱 微創、止痛新趨勢報到

遠離產後痔瘡煩惱 微創、止痛新趨勢報到#健康醫療網

2019-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產後痔瘡煩惱 術後疼痛引心慌 痔瘡是肛門常見的疾病,也是許多媽咪產後困擾之一。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醫師鍾雲霓表示,懷孕婦女因寶寶的重量,肛門血管長期承受巨大的下壓張力,以及許多血液注入的壓力,導致血管快速鬆弛,故容易形成痔瘡。目前臨床除了保守治療外,也可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然而與痔瘡症狀相比,許多患者往往更害怕的是術後傷口可能帶來的疼痛。 外科微創新趨勢 傷口小有助術後復原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鍾雲霓醫師指出,以往傳統手術將痔瘡視為一團贅生的團塊,故在進行手術時,便會大範圍的割除團塊組織,犧牲較多的肛門粘膜與部分括約肌肉,有時也可能產生肛門失禁和狹窄的後遺症;而目前微創痔瘡手術,聚焦於痔瘡根本的老化血管問題,在不傷害肛門粘膜與括約肌狀態下,以微創手術抽離痔瘡組織,最後再貼回黏膜。相較之下不僅傷口小,降低後遺症機率,也將術後恢復期從傳統手術的一個月大幅縮短為一星期。 新型長效止痛藥 提升術後生活品質 影響患者術後生活品質的關鍵,除了傷口照護外,另一大重點就是止痛。鍾雲霓醫師說明,目前臨床痔瘡手術的術後止痛方式,除了口服、嗎啡類藥物外,也有長效止痛藥作為治療新選擇,因其設計為七天的緩釋劑型,注射藥效不僅維持較久,使用時的副作用也比較小。綜合上述微創手術與止痛新趨勢,也為有產後痔瘡困擾的媽咪帶來福音。 緩解痔瘡不適 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鍾雲霓醫師提醒,如要預防痔瘡惡化、緩解症狀不適,除了前往門診治療外,培養正確生活習慣也十分重要。在飲食方面,每日應多吃蔬菜與高纖飲食,並攝取足夠的水分預防便秘;此外也應培養運動習慣,避免久坐不動;洗澡時可採取局部溫水坐浴,或以蓮蓬頭沖溫水3至5分鐘,幫助患部血液循環,舒緩症狀不適。面對痔瘡,只要用正向心態積極接受治療,就能遠離難言之隱的煩惱。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57

手腳無力以為是中風 就醫竟是肺癌腦轉移

手腳無力以為是中風 就醫竟是肺癌腦轉移#健康醫療網

2019-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半邊身體手腳無力,一定是中風嗎?一名六旬男子在短短一週內,突然感受到手腳無法出力,以為是中風,緊急前往醫院急診,檢測後才發現是腦部腫瘤所致,並在醫療團隊手術取出腫瘤後進一步分析,赫然發現腦部腫瘤,竟然是由肺癌細胞轉移而來! EGFR變異型肺癌 TKI標靶藥救命有極限 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楊宗穎表示,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肺癌主要分成四種細胞型態,有將近七成患者屬於肺腺癌,其中一半帶有EGFR突變基因,而檢測出EGFR突變基因的患者通常會先使用EGFR-TKI標靶藥物作為治療。 EGFR-TKI標靶藥物目前已進展至第三代,其中第一、二代有健保給付。雖然EGFR-TKI標靶藥物治療EGFR變異型肺癌的效果佳,但大約使用一年就會出現抗藥性,因此,如何幫EGFR-TKI標靶藥物找搭檔以延緩抗藥性的發生,成為近年醫界熱烈討論的議題之一。 延長標靶藥有效時間 抗血管新生療法好幫手 而在各國科學家積極尋找良方之下,楊宗穎醫師表示,研究發現,如果將TKI標靶藥物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一起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就能幫助增加EGFR-TKI藥物進入腫瘤的比例,幫助控制腫瘤,也能延長TKI藥物的有效時間至一年半左右。 目前雖然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不過,臨床上大部分還是優先使用第一、二代的EGFR-TKI藥物,除了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健保不給付,大約有六成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的患者,在出現抗藥性後,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反之,使用第三代EGFR-TKI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出現抗藥性,後續能選擇的標靶藥物就會比較少。 雙標靶藥物聯手 肺癌、腦轉移一起救 除了延長整體的有效治療時間和阻止肺癌腫瘤生長之外,EGFR-TKI標靶藥物合併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對於肺癌腦轉移也有不錯的效果。 楊宗穎醫師表示,肺腺癌患者中,約有五成的患者會發生肺癌腦轉移,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的嘔吐、頭暈、視線模糊、手腳沒力、意識不清等。晚期肺癌患者若能及早使用採取雙標靶治療,即TKI標靶藥物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以阻斷腫瘤血管生成,有機會延緩肺癌腦轉移的發生。 罹患肺癌不放棄 積極治療,人生有希望 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楊宗穎醫師提醒民眾,不抽菸、避免二手菸及三手菸,多攝取新鮮蔬果,提供身體抗氧化及抗發炎的營養素,有助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如果不慎罹癌,也不要灰心和放棄,現今肺癌藥物武器多且效果佳,患者只要遵從醫師指示,積極治療和定期追蹤,都有找回良好生活品質的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83

變白從養肺開始 吃對好氣色都回來了

變白從養肺開始 吃對好氣色都回來了#健康醫療網

2019-10-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女性都追求嫩白膚質,但有時候即使塗了防曬乳還是沒辦法完全不曬黑,究竟該如何解決呢;中醫師張若偉指出,在傳統中醫上,主張肺主皮毛,換句話說,要有效改善膚質,就要從肺開始著手。 可自製美白潤膚飲 有助於延緩暗沈 在中醫上,有所謂五行五色原則,其中肺色主白說法,就是指食用像是珍珠、蓮子、薏仁、山藥、茯苓、白木耳等偏白色的中藥材,有助於幫助美白;張若偉中醫師表示,平時可以利用包含蓮子、薏仁、山藥、白木耳等藥材所製成的美白潤膚飲,不僅能幫助滋養肌膚,也能達到延緩黑斑與暗沉產生的功效,達到美白效果。 養好肝擁有好氣色 應適時補充新鮮蔬果 張若偉中醫師進一步解釋,另外,在中醫理論上,還有肝主藏血說法,主要因女性不管是月經或是生產等生理現象的血有關係,因此女子以肝為先天,也就是只要養好肝,就能擁有好氣色,因此可適時補充新鮮蔬果,像是檸檬、蘋果、奇異果、葡萄、草莓等水果,或是菠菜、高麗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都是不錯的美白食物。 保持好心情適時紓壓 讓膚質自然美白 除了飲食,平時也應懂得適時舒壓的方式,讓自己保持心情穩定狀態,才能達到中醫所說肝主疏發的目的,達到美白效果;張若偉中醫師呼籲,透過平時良好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並攝取足夠的蔬果類,都有助於改善膚質,尤其當不小心曬黑時,也可配合飲用美白潤膚飲,幫自己美白效果加乘。 內容參考:《女神才知道的子宮逆齡術:張若偉醫師教妳快快瘦、月經順、養美肌、超好孕》城邦出版集團  布克文化 出版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90

青少年少喝含糖飲料 遠離三高、腎病危機

青少年少喝含糖飲料 遠離三高、腎病危機#健康醫療網

2019-10-17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含糖飲料喝太多,惹代謝症候群上身,小心腎病跟著來!近年調查顯示青少年含糖茶飲、咖啡攝取量增1.5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大醫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透析病人有46.1%來自糖尿病併發症,含糖飲料攝取過量,都對青少年尿酸、體重指數和血壓影響甚鉅,埋下腎病風險。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呼籲,鼓勵學童多喝水、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不能忽略良好生活習慣。 飲料含玉米果糖 喝多增尿酸 「洗腎」、「糖尿病」是台灣最燒健保費冠亞軍的慢性病,洗腎人數已逾8萬3千人,年燒500多億。盧國城分析,主因來自三高患者持續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控制不良,進而邁入不可逆的洗腎階段。 不正常飲食和用藥習慣則是被忽略的洗腎原因,楊孟儒指出,手搖飲料或包裝飲品多添加玉米果糖,被肝臟代謝轉換成三酸甘油脂進而累積成脂肪,造成脂肪肝,長期食用恐造成肝臟負擔。此外,果糖中間產物之一為普林,最後形成尿酸,過多尿酸無法代謝將導致痛風。 「就算2、30歲的年輕人平時不吃海鮮不喝酒,也會因含糖飲料攝取過量而導致尿酸值升高。」楊孟儒強調,長期尿酸過高者若合併出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異常的共病症,其痛風發作機率也升高,加速慢性腎臟病變病程。 青少年含糖飲料越喝越多 增肥胖等腎病因子 根據2019國衛院「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指出,過去18年青少年每天分別喝咖啡、茶的攝取量大幅成長75%,其中25%青少年每天更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常喝含糖飲料,BMI、腰圍及尿酸值顯著較高,而當尿酸過多,和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風險有關。 第一本護腎童書 保腎觀念從小培養 為幫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護腎觀念,在台灣費森尤斯醫藥公益支持下,由台灣腎臟醫學會、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擔任指導單位,並集結知名健康雜誌,共同組成「護腎者聯盟」,推出全台第一本《腎臟超人與小腎豆冒險記》愛腎教育童書,預計讓童書跟著「希望閱讀專車」在一年內走訪150所偏鄉小學,預計接觸萬名學童,讓腎臟教育遍地開花,守護台灣下一代的腎臟健康。 台灣費森尤斯醫藥(股)公司總裁王柏森提到,自2017年起便開始推動腎臟防治兒童教育,迄今已走訪8個縣市教育逾800位學童及師長學習正確的愛腎保健常識。此次還邀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發展「愛腎健康操」,為全台第一支腎臟衛教體操,希望結合衛教童書,讓孩童從小預防三高、維持正常體重、掌握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是降低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策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63

多模組止痛新趨勢 開啟無痛醫療新頁

多模組止痛新趨勢 開啟無痛醫療新頁#健康醫療網

2019-10-1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輕忽疼痛控制 恐惹慢性疼痛上身 提到「疼痛」總讓人避之唯恐不及,面臨術後疼痛,民眾卻又擔心止痛藥副作用,選擇咬牙忍耐。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醫師表示,強忍術後疼痛,易造成血壓上升、免疫力降低、生理壓力導致傷口復原緩慢,還可能因為過度疼痛,造成身心靈創傷,導致慢性疼痛、長年無法痊癒。 疼痛警訊莫輕忽 止痛選擇多元化 國泰綜合醫院麻醉科主任汪志雄醫師表示,疼痛是身體警訊,若輕忽,很有可能引爆健康危機。隨著醫學進步,臨床止痛選擇越來越多元,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種類多元,服藥方式簡單,一天需3-4次服藥,所需劑量較高,效果較低且可能有部分腸胃道副作用或成癮,部分病人因為畏懼副作用而不敢使用。 PCA病人自控式止痛:提供一台依病人情況設定好的機器,疼痛時按鈕,機器即時給予止痛劑。自控式止痛有兩種:一是經靜脈給予,較方便,但使用藥物劑量較高,副作用也較高;另一種則是經由脊髓硬膜外給予,使用藥物劑量低、止痛效果好,副作用也低,但需要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硬膜外止痛導管放置,可維持3-5天止痛效果。 短效止痛藥:多為鴉片類管制藥品且須注射,止痛效果良好,但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新式長效止痛藥:國人研發的長效注射型止痛藥,單次肌肉注射效果可維持約七日,副作用大幅下降。 超音波神經阻斷術:止痛作用迅速,需有專業訓練的麻醉醫師執行,但導管不易固定,多僅能採單一次注射,效果僅能維持12~24小時。 其他輔助藥物:使用其他口服輔助藥物,麻醉專科醫師在術前與術後,依病人需求而給予處方。 汪志雄醫師提醒,手術後疼痛控制與手術治療的過程同等重要,民眾只要在術前麻醉諮詢時與麻醉醫師妥善溝通,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止痛方式,有助於加速術後恢復與提升生活品質。 多模組止痛趨勢來臨 術後生活品質提升 陳自諒醫師說明,「多模組止痛」已成為疼痛控制的新趨勢,臨床應用同時合併使用兩種以上的止痛藥;相較以往使用單一藥物止痛,能提供較佳止痛效果,降低單一藥物所需用量與副作用。舉例而言,剛執行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術後住院期間可服用短效止痛藥,減緩傷口的疼痛不適,出院前再注射長效止痛針,除了降低居家照護期間疼痛困擾,有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多模組止痛新趨勢 開啟無痛醫療新頁 陳自諒院長指出,近年來無痛醫療已成為國際醫界追求目標,秉持這樣的理念,強化術後復原(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也應運而生,良好疼痛控制正是ERAS療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隨著多模組止痛應用與推廣,有望大幅提升病人術後品質,縮短住院天數;對醫療院所而言,減輕醫護人員負擔,資源更佳善用,邁向無痛醫療願景寫下新頁。 汪志雄醫師也指出,全國許多醫院開始此項服務,請病人手術前向醫師提出需求。國泰醫院成立了加速術後康復怡樂適手術療程委員會,由一專責工作小組,從病人計畫接受手術時,從病人入院前,在院中及出院後,會根據病人之狀況提出客製化之手術、麻醉與止痛計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62

躁鬱症常發作會腦損傷 長效針劑穩定病況成關鍵

躁鬱症常發作會腦損傷 長效針劑穩定病況成關鍵#健康醫療網

2019-10-17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38歲的陳小姐已罹躁鬱症逾10年,每次躁期發作都得住院,不僅對生活的混亂迷惘,躁期時,因她愛摔東西與瘋狂購物,也造成家人極大的精神壓力。所幸去年開始使用新一代「每月一針長效針劑」,幫助疾病獲得穩定控制,擺脫過往每季都得住院報到的命運。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偉哲表示,每月一針長效針劑不僅是新的治療選擇,更是「預防針」,透過穩定藥物在血中的濃度,預防下一次復發,對患者助益極大。 關鍵治療目標 醫:規律用藥、避免復發 躁鬱症好發於青中年族群,目前無法完全根治,若未穩定治療,一年會復發2-3次。邱偉哲主任提到,過去因口服藥物只能在體內維持幾天的效用,患者回診和服藥的頻率高,加上傳統藥物的副作用較大,輕微者皮膚過敏,嚴重者甚至會潰爛,導致患者服藥順從性不佳,復發的機會也相對提升。過去研究證實躁鬱症一旦急性發作,因大腦處於發炎狀態,未來將造成大腦更加脆弱,且後續藥物劑量也會大幅增加,因此「長期規律用藥」成為醫師與患者共同的重要治療目標。 新一代長效針 每月施打穩定藥物濃度 邱偉哲主任提到,約莫數年前開始出現長效針劑的治療方式,讓患者不用再害怕「忘記吃藥」,但因傳統的長效針劑較易出現巴金森氏症的症狀,造成動作遲緩、發抖等副作用,所以患者較易放棄。所幸醫療日益進步,目前有新一代的針劑,可幫助藥物在血中濃度維持一個月的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患者的接受度較高。 躁鬱症當慢性病 定期回診喚回美好人生   邱偉哲主任提醒,雖然「不能治癒」這個事實很令人沮喪,但應將躁鬱症當作是治療慢性病,要求的是「穩定」,而最重要的就是耐心,只要每月規律回診與用藥,就能用毅力喚回原有的美好人生,讓人生發展不再受到疾病干擾。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85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