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

生活正常糞便無潛血 靜悄悄大腸癌腹膜轉移險丟命

生活正常糞便無潛血 靜悄悄大腸癌腹膜轉移險丟命#健康醫療網

2019-10-04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下腹痛止痛吃到失效… 摸到腫塊才知道罹癌了 一名28歲的宋小姐,生活作息正常,某天開始連日下腹痛,止痛藥吃到失效,糞便潛血檢查卻無異樣,後來側身摸到腫塊才接受檢查,發現大腸、肝臟都有腫瘤,還轉移到腹膜多處。收治個案的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建勳主治醫師表示,宋小姐當初做了超音波、電腦斷層還有做腸鏡,才診斷處她罹患了第四期乙狀結腸癌,不只有肝臟、腹膜轉移,也已經嚴重到快造成腸道阻塞了。 腫瘤太大! 幫腫瘤減肥+溫熱化療救治 宋小姐因為腫瘤過大,腹腔鏡手術難切除乾淨,加上腹膜血漿屏障會影響藥物吸收,傳統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醫療團隊改用傳統開腹手術,進行腫瘤減積(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再以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手術歷時12到14小時,10天后順利出院,繼續化療療程,目前已經回复正常生活,定期回診追蹤。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劉建國主任解釋,腫瘤減積是指把病患的腫瘤可見之處,盡可能縮小並切除到理想範圍,這時才能透過溫熱化療進行治療。陳建勳醫師補充,溫熱的化療的重點,就是把藥物溫度提升到41-43度,以較高濃度的化療在腹腔內循環灌洗,以高溫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毒性作用殺死腹腔內、臟器表面、腹膜表面等殘存的腫瘤細胞, 5年的存活率可以到4成左右。 術後注意控水 懷疑有狀況腸胃鏡檢查最準確 醫師表示,腹腔溫熱化療並非人人適合,還需綜合評估而定。術後需要嚴控身體水分,水分過少擔心腎毒性偏高;水分過多可能導致胸肺積水。提醒民眾糞便潛血檢查只是初步篩檢,若高度懷疑大腸直腸有狀況,安排腸胃鏡檢查才能有最準確的評估結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20

人人愛上網看影音 迎潮流!醫療資訊影視化

人人愛上網看影音 迎潮流!醫療資訊影視化#健康醫療網

2019-10-07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代科技發展快速,短短二十年間,網路社群影音平台的蓬勃發展,連帶改變消費者的視聽習慣。過去的傳統傳播方式已逐漸式微,面臨時代新趨勢,醫療產業的行銷不僅要符合消費者需求、找出精準受眾,如何選擇適當工具列以吸引大眾第一眼關注投放資訊,更是一大重點。 科技改變現代人視聽習慣 醫療行銷善用網路社群 資深醫藥公關總經理林基安表示,傳統的醫療行銷方式以文字宣傳為主,透過報紙、廣播、電視廣告作傳播平台,而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改變,接收資訊管道改由網路為大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網路社群、影音平台進行觀看。現代醫療行銷必須先瞭解客戶定位,才能找出相對應的受眾,並藉由適當的行銷工具列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廣告創意工具包裝醫療資訊 生動有趣內容提升民眾接收度 資深廣告創意經理人陳緯宜表示,隨著網路資訊爆炸,醫療行銷若要有效觸及受眾並將資訊傳達出去,運用廣告創意工具包裝醫療衛教資訊,使其更能貼近民眾、提升趣味性已是必然趨勢。無論透過3D動畫、數位美術設計或是拍攝網路微電影,都能夠將醫療行銷內容轉變得更生動有趣,吸睛的畫面不僅引起民眾主動關注,對衛教資訊的接受度也大幅提升,並更能加深印象。 醫療行銷未來趨勢 大數據時代來臨 未來醫療行銷所使用的傳播工具將層出不窮,以因應每個時代消費者的喜好,林基安總經理說,五到十年之後的醫療行銷將愈來愈重要,隨著傳播管道的改革媒體已進入新的時代,會運到的科技技術或是視覺應用將不斷更新,甚至會使用到AI大數據的整合。但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在新時代下洞察消費者習性,運用當下大眾慣用之傳播平台,持續提供有趣幽默以及有深度的內容,都是獲得受眾關注的首要任務。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51

網路行銷大趨勢 醫療社群小編超能力

網路行銷大趨勢 醫療社群小編超能力#健康醫療網

2019-10-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取得資訊的主流管道,醫療產業與民眾溝通的管道也越來越多元,社群平台更是行銷必備利器,加以善用獲得最大宣傳效果已是醫療行銷必然趨勢。社群平台小編的角色定位,不再單純只是轉發貼文、分享心情,必須具備打造整合客服、行銷與公共關係的能力,對品牌經營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代言人。 迎合社群平台使用者 創意圖文、影片接地氣 現代人多仰賴網友或社群KOL(意見領袖)分享健康資訊,醫療行銷從中迎合社群平台使用者習慣,可以有效提升曝光度。資深廣告創意經理人陳緯宜表示,數位社群與健康傳播密不可分,透過創意圖文、生動影音或線上活動的方式,吸引民眾主動前來互動、分享,從中增進衛教知識。與過去一昧灌輸生硬的醫療資訊相比,更能貼近當前民眾使用習慣。未來隨科技發展,也將推陳出新更多元、立體的傳播方式,也是社群小編必須要持續不斷學習跟追求的。 包裝醫療概念更易懂 衛生法規仍需遵守 資深醫藥公關總經理林基安表示,醫療行銷除了追求有效傳播方式,讓更多社群大眾獲取健康新知,同時也必須注意醫療法規,避免誤觸法網,造成反效果。有些文字在使用上也應盡量避免,例如:誇大療效的用詞、全國第一或是折扣促銷等字眼,都不可以用來宣傳醫療儀器或藥品,產生誤導民眾之嫌疑。 以病患需求為目的 就是最好的醫療社群行銷 醫療行銷透過社群小編,將艱澀難懂的醫療概念轉換為平易近人的內容,以病患需求為中心,結合衛教、創意與行銷,讓民眾自然而然接受相關資訊。不過要提醒的是,社群提供的醫療資訊仍只能作為參考,社群小編也應協助呼籲,有任何求診需要,民眾仍應諮詢專業醫師,獲得更正確的醫療資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693

60歲清潔大哥晚期肺癌 靠口服標靶接力治療破五年

60歲清潔大哥晚期肺癌 靠口服標靶接力治療破五年#健康醫療網

 2019-10-04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60歲林大哥是一位負責市容整潔的清潔隊員,5年前因肋膜積水至醫院檢查,診斷竟發現已是肺腺癌晚期,林大哥深怕自己活不到明天,絕望到已交代後事給親人;然而,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的治療下,他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長達3年多,隨後接力使用了第三代標靶藥物1年多,整體抗癌時間已超過5年,目前林大哥生活能自理、定期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半數為EGFR突變肺癌 標靶藥縮小腫瘤比例逾8成 衛福部統計2016年肺癌死亡人數將近九千人,為十大死因之冠,成為國人健康的殺手。陳崇裕表示,肺癌中以肺腺癌最常見,其早期不一定有咳血、噁心、嘔吐、久咳不癒等症狀,故有高達6成肺癌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目前檢測早期肺癌的最佳工具為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有家族病史、吸菸及女性,建議應定期至醫院做篩檢。 陳崇裕也指出,若民眾被確診為肺癌,先需做基因檢測,並依據病友的基因突變種類給予「個人化」且「精準」的治療方式與組合。目前已知的突變基因包含EGFR、ALK、ROS1等,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臨床觀察,超過5成以上肺腺癌病友有EGFR基因突變,而若為EGFR基因突變,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成效較好,腫瘤縮小的比例甚至可以超過八成。 抗肺腺癌關鍵 選對「第一線用藥」 陳崇裕分享,許多病友在確診為肺癌晚期時,心情難免沮喪、害怕,希望能爭取更多的存活時間。觀察台大雲林院內臨床情況,目前每四位肺腺癌病友就有1位使用口服標靶接力治療,平均使用標靶藥物的時間可達5年。 根據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內臨床觀察,陳崇裕提到,於第一線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病友,平均存活期至少可達3年,若再接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望更加延長治療時間;而根據最新GioTag收案全球10國(包含台灣)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患者的跨國大型研究也發現,晚期肺腺癌病友若於第一線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再接力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超過半數病患可以持續治療近4年,相較過往多出1倍以上。 罹癌無疑是人生鉅變,陳崇裕醫師呼籲,肺癌治療為長期抗戰,如何將錢花在刀口上,第一線的用藥選擇十分重要;以目前晚期肺腺癌治療來說,有多種用藥選擇,且大多有健保可給付,能幫助減輕病友負擔。建議病友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討論治療組合、選擇合適的第一線用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36

對抗「沈默殺手」 高榮團隊助「胰」臂之力

對抗「沈默殺手」 高榮團隊助「胰」臂之力#健康醫療網

2019-10-04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30多歲女子因腹部疼痛,前往醫院求診,沒想到一經診斷,發現竟是有「沈默殺手」之稱的胰臟癌找上門,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頭與肺部。女子接受化學治療三個月後,腫瘤又出現惡化跡象,所幸女子及時接受第二線治療,疼痛獲得減輕,副作用反應也相對溫和,至今將近一年,生活品質維持良好。 胰臟癌症狀似一般腸胃病 五年存活率不到5% 高雄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孫煒智說,胰臟癌因為症狀缺乏特異性,如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脹、上腹悶痛,都不容易與一般胃腸疾病區分,難以早期診斷,使得約八成患者確診時都已屬晚期,五年存活率只有不到5%,「沈默殺手」的封號並非空穴來風。 正因如此,孫煒智談到前述女子的治療成果時,表示整個醫療團隊都為之鼓舞。高榮胰臟癌團隊每個月針對病患狀況召開團隊會議,依患者狀況安排個人化治療,患者就算無法接受根除性治療,也都能維持滿不錯的治療成果,而這名女子的病情目前控制良好,團隊的即時應變功不可沒。 晚期患者靠化療 二線化療藥物添利器 「沈默殺手」不只難以早期發現,治療也不容易。目前,開刀切除腫瘤是徹底根除胰臟癌的唯一方式,不過,多數患者發現時,癌細胞已經侵犯局部血管、神經等組織,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根本無法接受手術治療;而即使患者能接受開刀,其中還是有八成可能面臨復發命運。這時候,藥物治療就顯得相當重要。 晚期胰臟癌的治療多以化學治療為主,但因其腫瘤組織的特性,使得藥物難以進入,與其他癌症相比,選擇並不算多。在過去,當第一線藥物無法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後,患者常容易陷入無藥可用的困境。所幸現已有第二線化療藥物經全球試驗證實,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在亞洲患者身上的表現又尤其出色,且已納入健保給付,為晚期胰臟癌的治療再添利器。 孫煒智表示,高榮胰臟癌團隊整合內外科、腫瘤科、胃腸肝膽科以及營養師、個管師等豐富資源,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聯絡、關注患者病情,再加上新藥物的問世,都讓醫療團隊得以視患者對於藥物的反應,隨時做出相對應的調整,為患者的抗癌之路,提供「胰」臂之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39

台灣人日黏3C破10小時 青少年陷乾眼症危機

台灣人日黏3C破10小時 青少年陷乾眼症危機#健康醫療網

2019-10-03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看3C要適度休息,避免近視、乾眼等眼疾上身!根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與知名藥廠聯合調查顯示,台灣人在每日3C(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飆至10.7小時,且10到19歲青少年乾眼症、白內障比例都增加。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劉瑞玲醫師呼籲,民眾應遵守「懂看321」護眼口訣,並定期至眼科進行眼睛檢查。 瘋3C產品過度用眼 小心眼疾提早報到 針對台灣人3C產品每日平均使用時間首度飆破10小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表示,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除了眼睛睫狀肌容易緊繃、眼睛容易感到疲勞,導致屈光或乾眼問題;若又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觀看,可能造成視網膜潛在危害,也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7年在10歲到30歲之間的青少年及青年人口中,就有3,329位因為白內障而就醫,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5.4%,甚至直逼60歲到69歲的老年族群(增加6%)。 青少年乾眼症增 用眼習慣要注意 調查也發現,81%台人有確診眼部疾病,其中以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白內障位居前三位。其中確診「乾眼症」比例落於青少年(71.6%)及老年人(82.7%)」最高。孫啟欽提醒,長時間觀看影音,眨眼次數會減少,致使乾眼症的發生率提高。一般乾眼症好發於50-59歲族群,但根據健保統計,青少年乾眼症比例已有倍增趨勢,青少年過度用眼和乾眼症關聯值得關注。 台灣人眼疾狀況如何?調查顯示,過去一個月內,有8成民眾都自覺眼睛不適,更有43%民眾出現三種以上不適症狀,超過一半民眾有眼睛疲勞的問題,眼睛乾澀、視力模糊則分別為二、三名。然而,面對眼睛不適問題,僅有15%的人會選擇就醫,其他人則選擇自行處理,甚至不予理會。 「懂看321」護眼口訣 適度休息多戶外活動 根據國際防盲組織(IAPB)預估,2020年台灣眼盲與中重度視力障礙人口占比分別為0.21%與1.69%,相較於亞洲先進國家的日本來說更高。劉瑞玲強調,無時無刻脫離不了3C產品,長時間近距離的緊盯螢幕、對眼睛不適沒有警覺,容易讓眼疾提早報到;而未及時就醫,恐延誤病情,最嚴重還將導致失明。 劉瑞玲建議,民眾應遵循「懂看321」護眼口訣,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週至少2次戶外活動:每年眼睛檢查至少1次,若出現眼睛不適,應該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諮詢或就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43

思覺失調不再反覆住院 新一代長效針翻轉復發陷落

思覺失調不再反覆住院 新一代長效針翻轉復發陷落#健康醫療網

2019-10-0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50歲的李太太罹患思覺失調症,總是幻想有人正在監視自己,雖然每次住院治療狀況都控制得不錯,但只要一出院,就因服藥狀況不穩定不斷復發,在住院、出院之間循環,讓照顧者李先生也深受其擾。收治該名患者的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楊凱鈞表示,不僅是患者本身,照顧者也承受著莫大的身心壓力,後續建議使用「新一代每月一針長效針劑」,除了改善了李太太過去服藥順從性不佳的狀況,副作用也少,至今治療將近2年的時間,病況穩定,再也沒看到李先生奔波地幫太太辦理住院手續的身影。 思覺患者9成會復發 恐造成腦部退化 從研究數據可發現「停藥1年,77%患者會復發;停藥2年,則高達90%患者會復發」。楊凱鈞醫師坦言,思覺失調症是高復發率的精神疾病,每一次的復發都將使患者症狀出現的更頻繁,對於大腦的傷害也更大,也因此過去又被稱為「早發性失智症」。當患者發病後,其腦部功能會較快速與明顯退化;出現類失智症狀。也因此在治療上以「持續治療、避免復發、維持功能」為主要目標。 長效針劑每月施打 提升患者用藥穩定性 楊凱鈞醫師提到,目前的治療瓶頸之一,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受到「幻覺與妄想」等正性症狀的影響,容易產生不信任感;也不認為自己生病。這些都會導致其對「口服藥」的配合度不高,不想吃藥或是忘記吃。「長效針劑」是處理此問題的好幫手,因為其可在血液緩慢釋放,維持藥物濃度穩定;讓患者只需每月定期回診就好,提升患者治療的便利性。但傳統藥物的針劑較容易出現類似巴金森氏症的副作用,對於負性症狀(如社交畏縮、實踐動機低弱等)的效果較差,因此目前會建議以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使用上較為便利、對負性症狀有效改善以及較少的副作用,讓患者的治療意願提高許多。 規律治療+家屬支持=思覺失調最佳解藥 因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通常不會自覺生病,並對自己的幻覺和妄想深信不疑;導致患者與家屬之間容易產生爭執,造成照顧者很大的負擔,包括協助患者治療。楊凱鈞醫師提醒,此刻家屬不必著重患者的想法是否真實,而是關心這些症狀對其造成的不舒服與影響,讓其感受到我們的關心與支持。同時,長效針劑可以減少勸服患者規則吃藥的負擔,讓照顧者有更多的心力來協助患者的其他層面,有規律治療和家屬支持,更容易達成避免復發與維持功能的目標。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31

防彈咖啡減重? 醫:成份不明恐傷身

防彈咖啡減重? 醫:成份不明恐傷身#健康醫療網

2019-10-0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年來運用生酮飲食的防彈咖啡減重蔚為風潮,市面上甚至出現許多號稱添加提升代謝成份的防彈咖啡,讓減肥族群趨之若鶩,但這些成份真的純正且安全嗎?知名健康管理中心丘亮醫師說明,防彈咖啡雖然確有其功效,但現在市面上即溶式防彈咖啡越來越多、成份雜亂,消費者需睜大眼睛看清楚成份內容,否則錯買加入發泡奶精或添加不明成份的即溶咖啡粉,不僅越減越胖,對身體也容易造成危害。 防彈咖啡減重風險高 長期飲用恐酮酸中毒 丘醫師指出,防彈咖啡幫助瘦身的原理來自生酮飲食,是由草飼無鹽奶油、椰子油、黑咖啡調製而成,透過大幅降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並提高油脂的比例,強迫身體分解體內脂肪來提供所需的熱量,讓身體進入「酮症」(ketosis)的狀態,進而達到體內燃脂及瘦身的效果。 雖然生酮飲食、防彈咖啡對於想短期減重的人來說較有效率,但其實是風險較高的飲食法。丘亮醫師舉研究指出,短期使用生酮飲食(開始4週內),可能發生脫水、腸胃不適、尿酸增加、血脂肪增加、電解質低下等副作用,長期飲用防彈咖啡,恐有酮酸中毒疑慮。此外,有三高、肝腎功能不良、胃炎患者或發育期青少年、兒童以及孕婦也不建議運用此方式減重。因此要執行防彈飲食前,建議先做身體健康檢查,並與了解自身健康狀況的醫師或營養師進行專業諮詢,才能保障健康。 快速減重迷思誘惑多 選對合適減重方式才是重點 許多有體重困擾的民眾對於減重仍有迷思,有些認為拼命運動就一定能減重成功;有些則是長期依賴防彈咖啡減重,但卻沒有搭配運動,導致體重降不下來。 丘醫師強調,無論用什麼方式減重,都需要搭配飲食及適量運動,並長期控制調整,才是減重最好的處方。因此,不同族群與需求的減重患者,適合的減重方式都不盡相同,減重者可先諮詢專業醫師,瞭解個人健康狀況及需求,評估身體組成、腰臀圍、血壓及血脂肪分析等狀況,再根據評估的結果來選擇適合的減重方式,才不會造成胖瘦循環的溜溜球現象。 低醣飲食+能量咖啡 MCT便利減重法助享瘦 忙碌的生活型態,讓多數人產生飲食不正常、少運動的通病,肥胖比例提升。丘醫師對此表示,有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若想減重,要點是不能求快,且應遵循醫師建議進行長期的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否則易造成反效果;反之,20至45歲具健康意識且無上述病症的民眾,在醫師評估合適後,可嘗試使用便利減重方案,請營養師針對飲食習慣給予個別化的低醣飲食建議及客製化菜單,再搭配補充抗性澱粉能量棒、MCT(中鍵脂肪酸油)能量咖啡,並維持適當的有氧與肌力運動,進行為期一個月至三個月的減重計劃,才能更有效率的達成健康減重目標。 丘亮醫師呼籲,市面上的減重方式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想要提高減重成功率有幾個要點: 一、 經與醫師詳細評估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 二、 結合營養師和體適能教練的專業課程,擬定合適的菜單計劃,搭配專為減重設計的保健食品。 三、 透過健康管理師定期關心追蹤各項生理數值的起伏變化。 四、 以健康紀錄型APP將生理指標輸入回傳,方便給醫療團隊做全面的健康管理監控。再搭配健康的減重心態及恆心毅力,才可讓身體變得輕盈又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373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