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和寶寶一起學嬰兒手語.親子溝通更簡單

和寶寶一起學嬰兒手語.親子溝通更簡單#媽媽寶寶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講師陳郁雯(QQ老師) 對新手爸媽而言,孩子出生後生活可說是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除了家事,餵奶、哄睡等代辦事項的無限循環,最難適應的,莫過於寶寶震耳欲聾的哭聲,但有時寶寶已經哭到滿面通紅,爸媽仍未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在寶寶還無法用言語表達需求時,嬰兒手語即是一個親子間溝通的工具,幫助爸媽更快速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一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階段,爸媽若能夠正確辨識孩子所需,並即時回應,也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學習嬰兒手語對親子都有幫助 在學會開口說話前,寶寶經常是用哭聲來呼喚爸媽,而爸媽也只能從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或生理反應等來推測他們是肚子餓、尿布濕,又或是想睡覺了。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講師陳郁雯表示,此時若有嬰兒手語做為口語之外的共通語言,不僅孩子的需求被理解,也減少了爸媽手足無措的時間,親子雙方的情緒都更加穩定,溝通過程也將更平靜。 另一方面,因為使用嬰兒手語時,需配合口語表達,因此,寶寶會同時接收到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對於認知、語言理解能力皆有幫助。國外有研究證實,學習嬰兒手語的寶寶,兩歲大時的口語表達,已能發展至約27個月大的程度。此外,練習打出手語的過程,也能促進寶寶的手部動作發展。 何時能開始用手語和寶寶溝通? 本身育有三位孩子的陳郁雯講師分享,自己是從孩子出生時,就開始和她們比手語,但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三個孩子比出第一個手語的時機也相差甚遠。她提到,若爸媽希望能早點得到孩子的反饋,大約於寶寶6~8個月大,視覺與認知皆有基礎發展時,再開始比手語最為適合,但越早開始,得到回饋的時機也可能越早。   嬰兒手語的五大特色 嬰兒手語會使用到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字詞,使用時也有幾個特色與技巧: 1.不分詞性和時態 嬰兒手語以寶寶能夠理解的單字為主,並無詞性、文法之分,舉例來說,動詞「玩」與名詞「玩具」皆為同一個手勢,也不會再細分為過去式、現在式。 2.不分左右手 無論慣用手為左手或右手的爸媽,都可用自己習慣的方向來呈現。 3.配合口語 一邊說話一邊比出關鍵字的手語,讓寶寶同時輸入兩種表達方式,也能將詞彙和手勢連結起來。 4.視線接觸 打手語時記得和孩子有視線接觸,除了增加眼神交流外,也確認孩子是否正看著自己,才能達到使用手語的效果。建議爸媽在比手語前,可先叫一下寶寶的名字,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配合聲音與表情 根據口語內容,搭配相應的聲音與臉部表情,表達出不同情緒,如:給寶寶「不行」的指令時,可能會配上較低沉的聲音和嚴肅的表情。 嬰兒手語和一般手語有何不同? 大部分嬰幼兒手語使用的皆是美國手語,和一般聽障人士使用的台灣手語不同的是,台灣手語能夠展現出文法、時態,且主詞、動詞和受詞也有不同的比法,相對更精確,複雜度也較高,而美國手語則較簡單直覺,適合嬰幼兒學習。 此外,台灣手語也會「拆字」來呈現詞彙,例如:同樣想表示「南瓜」,台灣手語會先打出「南」,接著打出「瓜」;美國手語中的南瓜則是單一手勢。 想學嬰兒手語.從書本開始 陳郁雯講師建議,對嬰兒手語有興趣的爸媽,可先從書籍開始接觸起,像《My First Baby Signs》就是一本可愛的圖書,裡頭用簡明的插圖,幫助爸媽輕鬆掌握常用單字的手勢。另外,Youtube影音教學和親子館不定時開設的課程,也都是十分易取得的資源。 若爸媽想更進一步學習嬰兒手語,不妨報名嬰幼兒手語課程,以「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來說,北、中、南區皆有講師定時開課,爸媽可帶著寶寶一起上課,由專業講師用遊戲、繪本和音樂引導,並直接示範如何用手語和寶寶互動,讓爸媽實作練習。   學手語會影響到寶寶口語發展嗎? 關於嬰兒手語,家長的擔憂常常是在於:「學手語會不會讓寶寶不開口說話?」陳郁雯講師比喻,這就如同爬行到走路的肢體發展過程,「已經走得很好的寶寶,為何不會再回到爬行?因為用雙腳走路更快速、方便。寶寶其實很聰明,當他們已經能用口語表達需求,自然就不需要再打手語,所以口語和手語並非相互牽制,而是相輔相成的。」 縱然孩子終究會從爬行進階到用雙腳走路,但爬行仍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期,對於促進雙邊協調、肢體控制能力都有正面幫助。正如手語的功能,當寶寶處於聽得懂,但無法用口語表達自如的階段,手語就是一個輔助工具,幫助爸媽更順暢地理解孩子想法,降低親子溝通時的挫折感。 手語也能創造家人間的專屬語言 雖然隨著年紀增長,孩子的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皆會逐漸進步,但手勢並不像語言發展有明確里程碑,爸媽在練習嬰兒手語時,不需給自己和寶寶太大壓力,首要目標應放在「聽懂寶寶想說的」。陳郁雯講師提醒,寶寶肌肉仍未發展協調,小肌肉的運用也沒辦法如大人精確,因此,剛開始不一定能比出正確手勢,這時親子間的默契就很重要,只要能達到溝通目的,其實沒有必要糾正寶寶的手勢,有時候甚至能創造出家庭成員專屬的自創語言。 嬰兒手語不僅能使用於嬰幼兒時期,陳郁雯講師分享,即便家裡的大寶和二寶已經就讀幼兒園中班、大班,平時幾乎不會用到手語,但當三寶出生,姊姊們看到她對著寶寶比手語,也開始會用手語和寶寶對話。 到了孩子長大後,遇到難以用語言溝通的情境,像是接送孩子上下課時,站在十字路口,中間隔著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聽不清對方的聲音,此時手語就是一個非常便利的溝通方式,也是她與孩子間的家族語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舅舅給外甥女「50億的大紅包」,媽媽看後嚇壞:真的還假的。4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舅舅給外甥女「50億的大紅包」,媽媽看後嚇壞:真的還假的。4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媽媽寶寶

文.整理/胡崢 圖/取自微博 過年壓歲錢給孩子包多少、怎麼包是一門大學問!根據陸媒報導,北京一名媽媽12日發布一段影片,表示孩子的舅舅給外甥和外甥女一人送了一個超大的紅包,打開紅包發現裡面放有一張紅色鈔票,上面寫著5000000000及FIVE BILLION DOLLARS的字樣。不管是誰都會被這個金額嚇到吧!這名媽媽忍不住驚呼,「嚇我一跳這是假的吧」、「這是假的還是真的呀」,完全不敢相自己的眼睛,而舅舅保證絕對是真錢。 不過仔細一看,紅色鈔票其實是「辛巴威幣」,上面還印有「RESERVE BANK OF ZIMBABWE」(辛巴威儲備銀行)的字樣。去網路查,發現這50億的大紅包竟僅值5角人民幣(約新台幣2元)。讓人不禁感到失望,這個心理落差真的事太大了。 (50億的辛巴威幣約台幣2元) 影片在網路上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還是紛紛留言表示,這位舅舅太小氣了,大陸境內沒有銀行可以兌換辛巴威元,要這麼麻煩花時間精力不如塞張200元。紅包其實就是大人給孩子的新年祝福,雖然換算下來錢真的不多,卻是包出了新意,一種特別的紀念和回憶。 4大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至於過年孩子收到的紅包,爸媽要不要給孩子自由應用,當作零用錢呢?這也是見仁見智了,不過,給孩子當零用錢的方式有許多種,制定出遊戲規則對雙方會比較好,也可以培養孩子健康的金錢觀。 親子理財專家馬哈老師表示,爸媽給零用錢時,不妨也鼓勵孩子將部分錢存在「父母銀行」,由爸媽代為存進銀行戶頭或做其他的運用,跟孩子表明錢存在銀行比較安全,存進去的錢還可以變多,以孩子聽的懂的方式提及「利息」概念,吸引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另外,大人可使用表格教孩子記帳,分為需要和想要,讓孩子紀錄錢都花在哪裡了,較小的孩子也能畫圖表示,檢視每筆消費的使用。給孩子零用錢時,家長還是應該把握以下4個原則,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責。 1.定時給 如同大人每月薪資固定入帳。 2.不干涉孩子花錢方式 有些爸媽給孩子零用錢後,會要求孩子全部存起來,其實這樣孩子反而無法學到金錢支配權,馬哈老師建議孩子存下一部份錢,最後選擇權仍在孩子身上,即便孩子亂花錢,但這也是孩子學習預算管理的過程和機會。 3.單一收入來源 跟孩子明確表明,怎麼花錢是你的自由,拿到錢第一天就花光,也是你的選擇,但花光之後不管孩子如何哭鬧,爸媽都要堅守原則,不要再給孩子了。讓孩子體驗沒錢花的感覺,下次才懂編列預算。 4.不當獎懲工具 將零用錢想成一筆孩子的「專款」,而非獎勵方法。有時孩子不聽話,有些爸媽會扣零用錢來懲罰孩子,此舉容易讓零用錢變成爸媽賞罰的籌碼,失去當初想要給孩子建立金錢觀的初衷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前評估到產後照顧.自然產&剖腹產:注意事項篇

產前評估到產後照顧.自然產&剖腹產:注意事項篇#媽媽寶寶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任昝舜華 剖腹產又分為自願與非自願剖腹產,其中自願性剖腹產為可採自然產,但孕婦仍選擇自費進行剖腹產手術;而非自願性剖腹產則是本身具不適合自然產的條件,經醫師評估後採用剖腹生產。 自然產 注意事項篇 自然產的產程是否順利,有三個關鍵因素,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異常,很可能會在產程中臨時改採剖腹產,也就是許多孕婦最擔心面臨的「吃全餐」。 子宮頸的鬆軟程度 子宮下端的子宮頸約3~4公分,平時呈現柔軟的管狀,寬度僅能容納一個指尖,但鄰近生產時,隨著子宮收縮,將胎兒擠壓至接近產道的位置,子宮頸會慢慢擴張,醫師會透過子宮頸擴張的程度來推斷產程進度,以開一指2公分來計算,五指全開大約為10公分,若媽咪已經出現產兆,但子宮頸卻遲遲沒有擴張,即需改採剖腹產將寶寶取出。 產道和胎頭大小 一般女性的子宮頸口皆能開至10公分,胎兒的雙頂骨徑為9.5公分左右,以正常頭位來說,是剛剛好通過的寬度,但如果胎兒呈現傾斜或臉朝上的姿勢,頭徑將變長,即可能卡在產道中,無法順利娩出。 骨盆腔的筋膜彈性與年齡有正向關聯,即便是同樣的產婦與同樣的胎兒大小,也會隨著年齡增長,使筋膜失去彈性而增加生產時的風險。 子宮壁腹壓 自然產產婦需要藉著子宮肌肉將胎位擠壓至產道,因此,子宮壁是否具足夠力量,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昝舜華醫師補充,就算未有任何內科疾病或緊急情況,懷孕超過41週,強烈建議以催生方式讓寶寶趕緊娩出,因胎盤超過一定週數將逐漸鈣化,影響血流量、血氧量,進而危害到胎兒。 三技巧舒緩產程不適 待產時,因子宮收縮的疼痛難耐,經歷過的媽咪才了解,昝舜華醫師表示,孕媽咪可嘗試以下三種方法,舒緩從待產到生產期間的不適。 運動 昝舜華醫師建議,孕期多走動、適當運動可幫助增進骨盆腔彈性,孕媽咪不妨嘗試飯後散步、伸展等緩和運動。 按摩 若媽咪已有痛感,或感到腰痠,但子宮頸擴張幅度不大,可能還未到有效的陣痛期,此時可針對恥骨、腰部下方的尾椎輕輕按摩,舒緩疼痛。有些媽咪會使用按摩球來按摩會陰部,增加會陰部彈性,也減少脹痛的不適感,但使用時應記得有人在旁隨時攙扶,避免失去平衡後而跌倒的危險。 拉梅茲呼吸法 在施打無痛分娩之前,可先嘗試利用深吸、深吐,將注意力從痛感轉移至一呼一吸之間。   自然產後陰道鬆弛可預防嗎? 產後漏尿、陰道鬆弛,皆是影響自然產意願的原因,想防止或減緩這些困擾,凱格爾運動是相當有效又簡單的方式,能強化骨盆底肌,不只產後女性能用,平時也能用於預防尿失禁。 剖腹產 注意事項篇 剖腹產又分為自願與非自願剖腹產,其中自願性剖腹產為可採自然產,但孕婦仍選擇自費進行剖腹產手術;而非自願性剖腹產則是本身具不適合自然產的條件,經醫師評估後採用剖腹生產。 什麼情況需要採用剖腹產? 昝舜華醫師說明,依據生產的風險高低,剖腹產又分為「必要性」或「建議性」。 必要性剖腹產 此類型孕婦嘗試自然產的風險高,醫學上不建議採陰道分娩。如:前置胎盤、子癇症、胎兒橫位、心臟疾病(合併心臟衰竭)、胎盤早期剝離等高危險妊娠的案例。骨盆曾有骨折、裂開經驗,也可能大大增加自然產難度,一般會建議直接安排剖腹產。 建議性剖腹產 此類型以自然產的風險稍高,最好和家人共同討論,並經醫師評估後選擇生產方式,例如: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胎兒臀位、心臟疾病(未合併心臟衰竭)、胎兒過大(超過4,000克)、前胎剖腹產、曾做過子宮手術、子宮肌瘤阻礙產道。孕婦本身有傳染性疾病,像是陰道皰疹、菜花,為防嬰兒經過產道時感染,也都建議採剖腹產。 昝舜華醫師表示,雖然技術上存在較困難的剖腹產手術,但基本上不太會有不適合剖腹產的狀況,她舉例,若孕婦曾接受多次腹部開刀手術,沾黏得非常嚴重,連進入腹腔都有難度,則可能嘗試「腹膜外剖腹」,以不侵入腹膜的方式取出胎兒,減少產後沾黏問題,也能避免腹膜內感染。   剖腹產也別忘隨時注意產兆 如果孕媽咪在排定的剖腹產日期前,已出現破水、落紅及陣痛等產兆,也應立即就醫,特別是破水後未伴隨陣痛的情形,為避免增加子宮內感染風險,醫師通常會先給予抗生素預防胎兒感染,再持續觀察是否有必要緊急剖腹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產兆中的「落紅」,指的是有黏性的淡紅色分泌物,若媽咪的出血量已如生理期的血塊,不排除胎盤早期剝離、子宮頸問題導致的大量出血,應立即就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最接近親餵的「嬰兒主導式瓶餵」減少乳頭混淆,讓寶寶用最舒服的步調喝奶

最接近親餵的「嬰兒主導式瓶餵」減少乳頭混淆,讓寶寶用最舒服的步調喝奶#媽媽寶寶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楊佩瑜 和大人用餐一樣,寶寶喝奶也講究「氣氛」!傳統常見的瓶餵方式如同戰鬥餐,即便沒有主動吸吮,奶水還是源源不絕地進入口中,容易使進食成為壓力來源,而「嬰兒主導式瓶餵」則以寶寶需求為主,尊重他們進食的意願與節奏,只要掌握幾項技巧,就能讓寶寶舒服地享受進食過程。 親餵與瓶餵的寶寶喝奶時,即便看起來都是吸吮的動作,但因為奶水從媽咪乳房與奶瓶奶嘴流出的狀態、流速都不同,因此,使用到的口腔肌肉群也不完全相同。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楊佩瑜提到,寶寶喝奶的同時,也是在訓練吸吮和吞嚥的能力,在一次次摸索與練習中,促進口腔、舌頭肌肉發展。   嬰兒主導式瓶餵.以更貼近自然的方式進食 傳統瓶餵習慣讓寶寶採躺姿,奶瓶以接近直立的角度餵食,寶寶幾乎不用費力吸吮,奶水即會自動流出。本身吸吮能力較弱,或進食速度偏慢的寶寶,相當於被動接受進到口中的奶水,無助於增進吸吮和吞嚥能力協調,且容易感受到壓力。若寶寶長期採此種瓶餵方式,將可能影響未來咀嚼固體食物、語言構音能力,以及牙齒、上下顎、鼻咽部位發展。 為了不讓寶寶因瓶餵而養成不正確的口腔學習經驗,有越來越多專業醫療人員,倡導「嬰兒主導式瓶餵」,希望儘量模擬親餵,讓寶寶以更貼近自然的方式進食。 瓶餵準備.觀察寶寶釋放的飢餓訊號 嬰兒主導式瓶餵的重點,在於尊重嬰兒進食的主動性,也就是由寶寶決定進食的意願、時間、以什麼樣的節奏吃每一餐。爸媽的第一步,需學會看懂寶寶的三階段飢餓訊號,掌握適當的餵奶時機。 第一階段.嘗試尋乳 當寶寶出現舔嘴唇、嘴巴微張或轉頭尋乳的動作,都可視為寶寶飢餓的第一階段表現,此時爸媽就能準備泡奶、溫奶。 第二階段.出現較大幅度動作 到了第二階段,寶寶會開始伸懶腰、手腳蹬直、扭動,雙手摸著嘴巴,甚至轉頭咬自己的手,這時能感受到寶寶已經有點躁動,暗示自己快要無法等待。 第三階段.激烈情緒和動作 若寶寶已哭到滿面通紅,或哭到抓自己的臉,這時最好先安撫寶寶情緒再餵奶,楊佩瑜治療師提醒,爸媽應避免等到這時才準備餵食,否則寶寶可能因過度飢餓,一下喝得太急、太猛,也容易嗆奶,平時採親餵的寶寶,也沒有耐心等待奶陣。   嬰兒主導式瓶餵怎麼做? 相較傳統瓶餵法,採嬰兒主導式瓶餵時,寶寶會呈現較直立的姿勢,看起來像坐在大人的腿上,由大人輕輕托住寶寶的肩頸,奶水液面儘量與地面平行,直到奶瓶快見底,再稍微傾斜即可。楊佩瑜治療師提到,許多爸媽都擔心奶瓶放平,寶寶會不會吸進空氣?其實毋須太過擔心,因為奶水出口位於奶嘴正中央,即便液面呈現水平角度,就口處仍充滿奶水。 用此種拿法,寶寶不但能自行決定每一口奶量,喝累時也能休息一下、調節呼吸,慢慢處理口中的奶水。餵奶過程中,家長也應多加觀察孩子的行為,若有扭動、不舒服的反應,可能是因奶水流速過快,可藉由調整奶瓶角度與奶嘴口徑來改善。 此外,有時寶寶喝到一半停下來,爸媽也別急著催促、轉動奶瓶,試著給他們多一些時間與空間,調整好狀態再重新開始。 到了後期,寶寶嘴巴已鬆開,且重新給予奶瓶時也未出現吸食欲望,或把頭轉開,表現抗拒的話,就是寶寶在說:「我已經吃夠了!」   早產兒也能使用嬰兒式主導瓶餵嗎? 早產兒出生時,多處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呼吸與吸吞的能力也不太協調,餵奶時還需特別留意寶寶喝奶時可能忘記呼吸的狀況,因為如此,早產寶寶其實更適合採嬰兒主導式瓶餵,只是需再額外針對較不足的部分給予補強,以輔助口腔肌肉用力。 視孩子需求更換奶瓶奶嘴 許多奶瓶奶嘴的包裝,皆有標示適用年齡,爸媽是否該隨著孩子長大,而更換較大尺寸的奶瓶奶嘴?楊佩瑜物理治療師表示,年齡並非判斷準則,而是應觀察孩子是否能夠舒舒服服地處理口中的奶水。 若孩子吃的奶量變多,且看起來吸食得有些費力,那麼,也許能考慮更換較大孔洞的奶瓶奶嘴,但更換初期,也別忘了確保寶寶吃得順暢。無論使用何種尺寸的奶瓶奶嘴,最重要的仍是採用正確餵食方式。 另外,許多爸媽基於安全性考量,擔心奶瓶含有塑化劑、雙酚A等有害物質,傾向選擇玻璃奶瓶,但以寶寶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孩子月齡增長,開始能參與進食動作時,在部分場合或餐別,不妨以材質安全的輕便塑膠奶瓶替代,便於孩子練習自行用雙手扶著奶瓶,不慎掉落也較不易發生危險。   瓶餵後乳頭混淆解方 所謂「乳頭混淆」,指的是寶寶在接觸奶嘴後,無法明確區分乳頭與奶嘴的吸食方式,而導致寶寶傾向吸食奶瓶,不再願意或不知該如何吸吮媽咪的乳房。楊佩瑜治療師表示,當寶寶還未建立好親餵模式,同時又使用了不正確的瓶餵方法,寶寶自然選擇較輕鬆的方式進食,便容易導致乳頭混淆。 當媽媽無法餐餐親餵,尤其是職業媽咪返回職場後,白天不得不改以瓶餵來餵食,但又希望能保留親餵的方式,楊佩瑜治療師建議,在親餵與瓶餵間轉換的媽咪,與寶寶在一起時儘量採取親餵,遇到尚未熟悉親餵,或孩子不在身邊等,需瓶餵的情況下,仍建議用接近親餵的嬰兒主導式瓶餵法為佳。 另一方面,最好由媽媽以外的人來執行瓶餵,因為寶寶能藉由氣味、抱起來的感覺認得媽媽,若將親餵與瓶餵的執行者分開,久而久之,寶寶便能了解和媽媽在一起時用親餵;其他照顧者則是使用瓶餵。 瓶餵轉親餵.親子都需適應期 想從瓶餵轉親餵的媽咪,千萬不能操之過急,給自己與寶寶一些時間,楊佩瑜治療師建議,可從肌膚接觸開始,找到一個令自己安心的空間,媽媽裸著上身、寶寶也儘量只穿著尿布,如同剛出生的嬰兒趴在媽媽胸前,進行較長時間肌膚接觸,若寶寶開始出現吸吮欲望,就能讓他在乳房附近尋找、嘗試,即便沒有一次成功吸到乳汁,也不需要氣餒,多試幾次,讓寶寶習慣尋乳、等待奶陣的過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對著寶寶哭.產後憂鬱不輕忽

對著寶寶哭.產後憂鬱不輕忽#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 產後憂鬱原因 一般而言,產後憂鬱的高危險群為曾罹患憂鬱症或有其他精神疾病者,還有生活中有重大壓力事件、家庭支持度不佳等原因,以及孕期即有焦慮或情緒低落狀況的媽咪,尤其在產後身心狀況改變的情形下,更提高產後憂鬱的風險。 生理因素 媽咪在產後會因荷爾蒙變化,造成開始出現類似經前症候群情緒不穩的狀況。另外,生產後傷口不適,再加上需日以繼夜地照顧新生兒,使得媽咪睡眠不足、身體疲累,這些情形都會令新手媽咪倍感挫折。  心理因素 產後迎接孩子的第一天起,內心充滿繁雜的情緒,例如:該如何照顧孩子、自己能不能成為好媽媽等。而若是孕前對體態要求甚高的媽咪,面對產後身材改變的困擾與夫妻間相處的變化,都讓媽咪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先有後婚?了解壓力源) 產後憂鬱種類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江惠綾主治醫師表示,產後媽咪荷爾蒙急速下降,以及生活作息的差異,經常有情緒低落的情形發生。在一般情況下,情緒可在逐漸調適之後改善,情緒低落狀況不會持續超過2週以上。而依產後憂鬱程度可分為以下三種: 產後情緒低落 輕微的產後情緒障礙稱之為產後情緒低落,臨床上約有60%至80%的媽咪在產後會出現心情低落、易怒、焦慮等狀況,也可能伴隨一些身體表現,例如:頭痛、失眠等,產後情緒低落程度輕微,且短期內會改善,約在2週內可因逐漸調適產後生活而自行緩解。  產後憂鬱症 約有10%至20%的媽咪會有產後憂鬱症狀,常出現心情鬱悶、情緒激動、易哭泣、食欲下降、失眠、反應遲鈍,也可能會有強烈的自責感,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寶寶,甚至有自殺的念頭。江惠綾醫師指出,區分產後情緒低落以及產後憂鬱,可視情緒的強度及持續時間做為初步區別的方式,情緒強度過強,已造成生活上重大影響,甚至有自殺念頭時,或是在有其他資源的幫助下(有他人可幫忙分擔照顧、家務事等),情緒仍持續低落,超過2週以上,此時就要小心是產後憂鬱症,建議求助醫師治療。 (你可能還想知道:關於流產後的憂鬱狀態) 產後精神病 為較嚴重的產後憂鬱,臨床上罹患產後精神病的機率低,僅佔0.1%至0.2%,常見的病癥有情緒失控、產生幻覺、妄想,甚至出現傷害嬰兒的舉動。 產後憂鬱症狀 江惠綾醫師建議,媽咪可以觀察自己在產後與懷孕期、孕前的情緒改變,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也可以做「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以了解自己是否有產後憂鬱症,以下為產後憂鬱症常見徵狀: 1.情緒差 在產後出現心情低落、情緒不穩,對任何事情都興趣缺缺、覺得自己做什麼都無法完成、沒辦法將孩子照顧好,或者沒來由地流淚等狀況。 2.失眠 媽咪在產後常面臨到新生兒半夜哭鬧不睡覺的問題,造成媽咪睡眠品質低下,但是倘若媽咪在可以休息的時間內卻仍失眠、或者過度嗜睡,抑或是身心疲累、失去活力等,都很有可能為產後憂鬱的徵兆。  3.食慾改變 面對滿桌子的菜餚卻毫無食欲,或者因壓力過大而導致暴飲暴食,以及體重急速下降等狀況,皆是可能為產後憂鬱的指標。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理科太太和平離婚保有「完整家庭」,讓孩子不會內疚,父母是因為自己而困在不快樂的婚姻裡。

理科太太和平離婚保有「完整家庭」,讓孩子不會內疚,父母是因為自己而困在不快樂的婚姻裡。#媽媽寶寶

文.整理/黃煜嵐 理科太太在今日正式與先生結束5年婚姻,據了解兩位在法庭上都跑持著平和的心且理性。 理科太太上個月協調離婚,在今日正式與先生John離婚,結束長達5年的婚姻。而理科太太也透露將重心轉向自己的品牌與孩子。未來將與John以「孩子的快樂」為最主要的目標,兩人雖然已經不是夫妻關係,但仍會是孩子永遠的父母。 重新定義「完整的家庭」,離婚但卻給孩子快樂的父母 對於「離婚」一詞,每個人的觀感都不一樣,如同「完整家庭」,理科太太自己與John都認為,完整家庭更精準的定義應該是「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當兩人在婚姻中已經無法快樂,不如選擇都能快樂的方式,讓家庭繼續延續。 理科太太也透過經紀人表示,雖然雙方都是理性的人,但在協調的過程中,仍有感性的部分,他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會因為父母是因為「自己」而困在婚姻裡不快樂,進而產生內疚。 「分開後我們還是以孩子的利益為最大優先,先成為兩個快樂的人,孩子才能擁有快樂的爸媽。」 離婚不是貶意詞,擁有舒適關係需要勇氣 理科太太也在自己的頻道中分享生老病死、結婚離婚等議題,她表示離婚並不是羞恥的事情,身為公眾人物,只要有勇氣去面對並談論,無形中或許可以成為他人的勇氣!當兩人把「孩子」當成共同目標後,理科太太也看到這樣的相處模式,可以化解原本的心結和個性上的差異,即便本質上的不同,並沒有辦法協調掉,但當一起成為孩子的父母時,問題卻可以迎刃而解。 「當孩子的爸媽,而不是當彼此的伴侶」是理科太太與John現階段最舒適的狀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便秘了嗎?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與正確的處理方法

寶寶便秘了嗎?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與正確的處理方法#媽媽寶寶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 新生兒出生之後,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喝拉撒睡,好讓自己快快長大。然而,有些孩子解便時會特別用力,甚至雙頰脹紅;有的寶寶則是好幾天沒有大便,難道嬰幼兒也會有便秘的「症頭」嗎?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我家寶寶便秘了嗎? 以成年人來說,如果解便時必須用很大的力氣,感覺肛門口的糞便硬得像石頭,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稱這種情況為「便秘」,然而對嬰幼兒來說,只要太早出現成形的條狀大便,可能就是便秘了。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寶寶便秘的情形比想像中還要常見,大約有一半的嬰幼兒有過便秘的經驗,也常因為解便的問題前來求診。 找出寶寶解便的習慣 由於嬰幼兒的腸胃發育還沒成熟,排便不順也無法以言語表達,潘俊伸醫師建議家長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成長情形。從出生開始,家長就可以準備一本專屬的筆記本,記錄孩子的排便情形。累積一段時間的記錄後,就可以抓出孩子排便的習慣,像是一天大2至3次,通常是喝完奶後或是下午洗澡前等。 大便的分量和狀態也是重點,可以從軟硬度和顏色來做初步觀察,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發現寶寶大便的次數變少、顏色變深,或是從糊狀變得形狀較完整,甚至變得較粗、較硬,都可能是便秘了。 但要提醒的是,每個孩子的腸胃發育程度和排便狀況不同,必須以寶寶自己的排便紀錄做比較標準,和其他孩子比較無參考價值,有些媽咪看別的寶寶一天換很多次尿布,就以為孩子便秘了,實則是不同孩子的排便習慣不同而已。潘俊伸醫師認為,觀察記錄的目的就是找出孩子的習慣,只要跟平常的習慣相比,在寶寶的排泄出現異常時,就能及早發現。 便秘的可能原因 一般來說,影響到寶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狀態時,像是飲食和生活型態出現變化,這時候寶寶可能會突然便秘,通常在換奶和開始吃副食品的過度時期,較容易有便秘的情形出現。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光喝奶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身體所需,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潘俊伸醫師表示,寶寶吃副食品的情形會影響腸胃蠕動,有的孩子太晚接觸副食品,或是接受度不高、吃得少,還有挑嘴、只吃某些食物的寶寶,腸胃蠕動的情況較不理想,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情形。 成年人知道一天三餐定時定量對身體好,對寶寶來說也一樣,若孩子喝奶的量忽多忽少,也會引起腸胃蠕動不正常,變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孩子生病時必須服藥,有些藥品含抗組織胺成分,就會抑制腸胃蠕動;總而言之,吃藥和飲食不正常,是引起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除了生理的因素之外,心理壓力也會間接影響寶寶,潘俊伸醫師認為,大約5至6個月的寶寶開始會認人,因此突然更換主要照顧者,如:保母、公婆;或是搬家、換房間變換環境等,有些孩子會出現焦慮和睡不好的反應,影響食欲和腸胃運作,也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因素。 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 如果發現孩子的排便習慣和常態不同,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家長先觀察是否有無故哭鬧、肚子脹或碰到肚子就反抗的情形,可能就是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還沒成熟,還不懂解便的使力方法,所以便秘會先從寶寶腸子的不舒服反應出來,而不會看到他們很明顯用力在解便。 母奶V.S配方奶.便便狀況大不同 寶寶的排泄狀況跟喝下去的ㄋㄟㄋㄟ息息相關,喝母奶和配方奶會有不同的解便狀況。 母奶寶寶.解便次數和吸收有關 母奶寶寶剛出生的解便次數比較多,甚至每次喝奶都會解便,大部分是金黃色的糊便,糊便很好解,只要肚子一用力就可以解出來,因此不容易便秘。1至2個月之後,母奶寶寶解便的次數會減少,大約一天2至3次;到了再大一些,則可能出現好幾天才解一次便的情形。 潘俊伸醫師表示,有些完全喝母奶的寶寶,因為腸胃吸收的狀況很好,因此沒有什麼殘留物形成糞便,潘俊伸醫師說:「母奶寶寶通常3到5天解一次便,甚至碰過1至2個星期才解一次大便。」只要孩子沒有出現哭鬧、腹脹的情形,食欲旺盛不受影響,全母奶寶寶就算好幾天沒解便,家長也不必太擔心。 配方奶寶寶.留意食欲和活動力 潘俊伸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由於配方奶的鐵質含量比母奶多,鐵質一多,寶寶的大便就會偏硬,加上嬰幼兒腸道對配方奶的吸收較不完全,和喝母奶相比會有較多殘留物質,如果水分被吸收掉後,糞便又被積在腸道裡較久,水分被吸得愈乾就愈容易便秘。 2至3個月大配方奶寶寶的大便,不像母奶寶寶是完全的糊狀,為比較成型的軟便,但基本上仍是「一整坨」的形狀。若小於5至6個月大寶寶的尿布上,出現小顆黑硬的小羊大便,或是一整條成型的糞便,潘俊伸醫師表示,這樣的大便都太硬了,表示孩子已經有便秘的情形。 配方奶寶寶一天大約會排便2〜3次,腸胃常常蠕動,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不會很久,基本上不會有便秘的情形。如果發現大便開始變硬,或是有哭鬧及不喝奶的情形,更甚者連續三天都沒有解便,就要趕快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寶寶肛門口的糞便變得太硬,造成腸子和肛門口的傷害。 便秘應該請醫師診療嗎? 通常配方奶寶寶若三天都沒有「下落」,就應該馬上帶到小兒科請醫師診療,因為拖得愈久會愈難處理。潘俊伸醫師表示,就算是一般的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很小,因此較難治療,大部分會先把肛門口的糞便挖掉,有時候寶寶4〜5天都沒解便,會發現有一大坨乾硬的糞便擋在肛門口,全部都塞住了,當然解不出來。 嬰幼兒大約要2歲以後才能以蒸餾水或食鹽水灌腸,6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便秘,醫師會先以棉花棒刺激肛門口,幫助最硬的糞便排出;到了7至8個月大,會試著以手撐開肛門幫助解便。潘俊伸醫師提醒,因為嬰幼兒的直腸和肛門都很脆弱,這些治療動作家長不能自己做,可能造成肛裂或直腸破損,還是要交給專業的醫療人員。 如果大便還是很硬,就會開軟便劑或增進腸胃蠕動的藥給寶寶服用,潘俊伸醫師認為,吃藥是最後的辦法,能不吃就不吃,一旦養成吃藥的習慣,只會對藥物養成依賴性,變成惡性循環且無解,還是必須從寶寶的飲食來改善。 寶寶老是便秘?小心巨大結腸症 潘俊伸醫師表示,以嬰幼兒來說,便秘做為一種疾病的徵兆比較少,常見的有「巨大結腸症」,除此之外大部分是腸胃功能未發育成熟的問題。巨大結腸症指寶寶直腸的神經發育不佳,剛出生時不容易發現,大約2至3個月後,寶寶便秘的情形就會愈來愈嚴重。 因為糞便到了直腸之後,無法刺激直腸的蠕動,寶寶沒辦法把糞便解出來,通常解出來的大便都會很粗,或者堆積在肛門口而無法排便。如果寶寶有便秘的情形,通常醫師會做肛門的指診,確認肛門的收縮情況,如果確認罹患巨大結腸症,就要儘早開刀治療,以免影響寶寶長大後的排便。 幫助寶寶保持腸胃暢通 嬰幼兒如果有便秘的現象,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小秘訣幫助寶寶增進腸胃蠕動,使解便的過程更順利。 重視水分的攝取 在寶寶以奶水做主食時,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但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就必須留意孩子每天喝的水量。潘俊伸醫師認為,嬰幼兒整天喝水的量,要跟喝奶時攝取的量相當才足夠;舉例來說:寶寶的體重每增加一公斤,就要多喝80〜100c.c.的奶,因此8〜9公斤的寶寶一天就要喝800〜900c.c.的水,總而言之,每天喝奶加上水的量必須足夠。也可以觀察換尿布的次數和重量,一般9個月大的寶寶一天要換5至6次,如果發現尿布次數減少、摸起來輕輕的,就是水量攝取不足。 有些寶寶會排斥喝沒有味道的水,潘俊伸醫師建議可以給孩子喝稀釋過的果汁,以果汁:水大約1:5的比例稀釋,嘗試不同味道、調整濃度,慢慢找到孩子願意接受的狀況,1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喝蜂蜜和黑棗汁,對軟便有不錯的效果。 副食品食材的選擇 對配方奶寶寶來說,還沒有開始吃副食品之前,只能以奶水為主食,不可能多吃蔬菜水果或多喝水,會比較容易便秘,因此副食品的食材選擇很重要,潘俊伸醫師建議可以選擇纖維質多的食材,像是香蕉、地瓜、小黃瓜、菠菜、蘋果和番茄,都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全母奶寶寶加入副食品前較少便秘情形,但若對副食品的接受度不高,或是水喝得太少,在從喝母奶到吃副食品的過度期中,就容易發生便秘,這時家長就要多費點心思,增加寶寶對副食品和喝水的接受度。 引導寶寶養成定時解便的習慣 對成年人來說,上大號是很平常的事情,其實解便的時候必須先放鬆外括約肌,而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動作來幫助寶寶學習放鬆。在寶寶還不會坐的時候,可以觀察他的排便的習慣,在差不多要排便時以順時鐘按摩肚子,引導寶寶發出「嗯〜」的聲音,幫助孩子肚子用力,久而久之寶寶會知道這個時間和動作,就表示該大便了。 到了寶寶9至10個月大,大便開始變得比較硬,需要確實的放鬆外括約肌才能解便,大便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潘俊伸醫師表示,家長自己在上大號時,可以讓寶寶在旁邊坐小馬桶,讓他慢慢習慣坐著上大號。或是在差不多要大便時,讓寶寶包著尿布,抱著孩子讓他做屈膝的動作,像坐在馬桶上大便的姿勢一樣,這種姿勢肛門括約肌比較容易放鬆。配合寶寶的排便時間,抱著孩子做這個動作,慢慢的他就知道,做這個動作就是要便便了。 但潘俊伸醫師也提醒家長,並非每個孩子都做得到定時排便,家長要多一點耐性,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情很好玩,不要給寶寶太多壓力,千萬不可以說:「為什麼都大不出來?」這樣負面的話。如果能夠正面的從小訓練,通常孩子到了2至3歲時,練習自己排便就會比較順利。 腸胃保健康的小法寶 潘俊伸醫師表示,有的寶寶天生腸胃蠕動情況較差,常有便秘的情形,可以選擇吃合適的益生菌,幫助孩子的腸道增加好菌,促進腸胃蠕動。另外就是注意睡眠的品質,適度的睡眠能幫助身體的荷爾蒙正常運作,足夠的睡眠會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生長激素會告訴身體:「現在肚子餓了,該吃東西了!」因此睡不好就會影響食欲,吃得少便秘會更嚴重,而嚴重的便秘又會引起腹脹、腹痛,寶寶就更不想吃東西,要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記得讓寶寶睡得好喔! 潘俊伸醫師 現任/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經歷/中國醫藥學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潘俊伸小兒科診所院長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媽媽產後3~5天掌握哺餵技巧,為成功哺乳打好基礎

媽媽產後3~5天掌握哺餵技巧,為成功哺乳打好基礎#媽媽寶寶

文/謝佩妤 採訪諮詢/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咪咪老師林雅涵 媽媽生下寶寶的瞬間,就是哺乳的最佳時機。受到泌乳激素影響,會導致乳房腫脹,就此踏入哺乳旅程,趁著在住院期間,跟護理人員學習掌握哺餵技巧及注意事項,以擁有順利的開始,提高成功哺乳的機率。 Q:親餵結束後,乳房還是很脹,該怎麼辦? 產後3~5天內,受泌乳激素的影響,乳房中的每一條乳管會呈現腫脹狀態,稱為「生理性漲奶」,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咪咪老師林雅涵表示,若親餵後乳房仍腫脹不舒服,可先以手擠奶的方式將乳汁擠出,擠到媽媽感覺舒服即可,接著以高麗菜葉或冷水、毛巾冷敷,就能降低乳房腫脹的感覺。一般生理性脹奶,大約7~10天左右就會逐漸改善,若每次親餵結束後,乳房持續腫脹不舒服,就需尋求醫師或泌乳顧問評估親餵方式是否正確。 高麗菜葉冷敷步驟 進行高麗菜葉冷敷前,可先將冷凍高麗菜葉放入冷藏退冰,待媽媽擠完奶後取出,以毛巾吸乾葉面水分,並將梗去除,接著使用玻璃奶瓶或桿麵棍稍微滾壓葉面,讓高麗菜葉呈柔軟狀態,使其容易服貼於乳房上,此時就能一一將高麗菜葉敷於乳房上,避開乳頭、乳暈進行冷敷20~30分鐘,媽媽可依照自身需求決定使用次數。 Q:一定要24小時親子同室嗎?  林雅涵泌乳顧問表示,胎兒還在子宮內時,母體藉由臍帶血24小時供應營養與氧氣,與媽媽為同一個體,媽媽可同時滿足寶寶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因此,寶寶出生後,也要儘量提供一個如同在媽媽肚子裡的環境,讓寶寶隨時可聽見媽咪的聲音、聞到媽咪的味道,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所以,鼓勵採用親子同室,這樣,當寶寶肚子餓了,媽媽就即時哺餵,不必奔波於嬰兒室與病房間而增加感染風險。 Q:產後初乳怎麼擠? 除了親餵,也鼓勵媽媽學會手擠奶,較能將深層的奶水擠出,林雅涵泌乳顧問提醒,產後初乳因富含「免疫球蛋白」較為黏稠,初期不建議使用吸乳器,否則容易導致乳頭乳暈水腫,建議待奶水量較多、奶腺暢通時再使用。 手擠奶的方式,首先可先輕晃乳房喚醒乳汁,接著以乳頭為中心點,大拇指與四根手指頭呈C字型,置於距離乳頭3公分左右,輕輕往胸壁下壓,做指腹對擠,待奶水流完後放開,有頻率地重複「壓、擠、放」步驟,並留意手的位置,必須置於定點不動。建議採米字型擠法,讓上下、斜對角、左右側的乳汁都能被擠出。 手擠奶的時機 當產後遇到脹奶、乳房有硬塊無法透過寶寶吸吮的方式來緩解,或寶寶與媽媽分開時,媽媽就可進行手擠奶,把乳汁擠出。 Q:新手媽咪親餵有哪些要領與技巧? 對於新手媽媽而言,哺乳是一項全新的挑戰,在進行親餵時,可掌握3項技巧: 抓緊哺餵的時機:瞭解寶寶有哪些飢餓線索,例如:寶寶在睡覺時,雖然眼睛還閉著,但已經開始出現轉頭、伸舌頭、吃手指頭或想舔包巾等動作時,媽媽就能開始哺乳,此時,寶寶會有耐心、溫和地吸吮,較不會因為過於飢餓而著急吸吮。 媽媽身體放輕鬆:彎腰駝背或身體處於緊繃狀態時,較不容易出現let-down reflex(排乳反射,俗稱奶陣),因此,媽媽以舒服、輕鬆的姿勢哺乳較能持續哺乳。 掌握親餵口訣:「乳頭對人中,肚子對肚子」,乳頭正對人中,寶寶會將頭往上仰尋找媽媽乳頭的位置,此時會誘發寶寶張大嘴巴,接著就能含住乳暈。 Q:寶寶在睡覺,該喚醒餵奶嗎?  在哺餵過程中,媽媽會依照寶寶需求來親餵母乳,但若寶寶已經間隔超過4小時未喝奶,卻仍處於睡眠狀態,建議媽媽可喚醒寶寶餵奶,避免寶寶因長時間未進食而出現脫水症狀。此外,剛出生的寶寶的黃疸指數較高,也需透過排泄來降低黃疸指數,若長時間未喝奶,黃疸指數未下降,也可能導致寶寶持續昏睡,若寶寶睡眠時間過長,就必須尋求醫師協助。 喚醒寶寶怎麼做 哺乳過程中,若寶寶睡著了,建議媽媽先為寶寶拍嗝、留意包巾是否打開,觀察寶寶是否醒來,若每次親餵,寶寶含乳不久即睡著,可能是哺餵過程中,寶寶未吸吮到奶水、奶水流速太慢或含乳太淺等問題,必須評估親餵方式是否正確。 Q:寶寶必須待在保溫箱時,怎麼辦?  若寶寶因早產或感染等因素導致體溫不穩定時而必須待在保溫箱,此時,在母嬰分離的情況下,媽媽就必須維持泌乳狀態。根據國健署《母乳哺乳手冊》建議,媽媽每2~3小時應將奶水移出,左右兩側輪流擠乳,大約30分鐘, 在頻繁地移出乳汁後,將奶水交由護理人員以瓶餵方式餵寶寶。 寶寶待在保溫箱,媽媽是否還能親餵母乳?林雅涵泌乳顧問表示,寶寶若為早產兒,因為力氣較小,吸吮母乳較為費力,可能影響寶寶呼吸道的發展,因此通常以瓶餵方式給予,若媽媽仍希望和寶寶有肌膚接觸,則必須經由醫護人員評估及許可。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