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防疫後遺症.消毒滅菌卻傷膚

防疫後遺症.消毒滅菌卻傷膚#媽媽寶寶

文/黃煜嵐 諮詢採訪/林嵩雅診所院長林嵩雅 武漢肺炎讓人人自危,在戴上口罩阻擋飛沫、使用酒精消毒雙手的同時,卻也因此讓皮膚出現問題。該怎麼做才能既可阻擋病菌,又不影響皮膚健康,是大家在防疫期間關心的問題。 戴口罩保護呼吸道.卻讓雙頰冒痘難消 現在防疫所使用的口罩共有3層防護,從內到外分別為:吸水層、靜電過濾層、防水層,屬於較不通風透氣的不織布、紗布等材質。林嵩雅醫師指出,長時間配戴口罩,之所以較容易在T字部位產生紅腫、痘痘的原因有二:一為口罩本身悶熱的材質,再加上飛沫沾附於口罩內層,自然成為了細菌的溫床;二為有些民眾說話、咳嗽時,口罩易在皮膚表層摩擦形成小傷口,因此通常建議民眾通常3~4小時便需要更換口罩,已確保皮膚接觸到的地方是乾淨的口罩。林嵩雅醫師也說明,現在是特別時期,在口罩不那麼足夠的情況下,建議本身肌膚較為敏感的民眾,如:酒糟肌,配戴口罩30分鐘後,應將其取下並休息1分鐘,讓肌膚能稍微透氣、舒緩不適。 上妝宜淡雅.保養品因時制宜 戴口罩除了衍生肌膚問題外,對於上班需要化妝的民眾也造成困擾,底妝和口紅都會將口罩弄髒,若只化半張臉,吃飯時又因得拿下口罩而感到尷尬。林嵩雅醫師說明,若非得上妝,應以淡妝為主,若不想要底妝將口罩弄髒,上妝完可噴定妝噴霧以加強定妝效果,再以衛生紙按壓鼻翼兩側,待都沒有餘粉殘留在衛生紙上後,便可安心將口罩戴上。使用保養品時,也應特別注意質地的選擇,由於目前配戴口罩,保養品的選擇應以相對清爽的質地為主,若選用較為滋潤的保養品,可能會因長時間悶住,而造成肌膚出現悶痘的狀況。 反覆噴灑酒精.不如正確洗手5步驟 除了出入公共場合應戴口罩,勤洗手也是防疫的一大重點。因為諸多疾病的傳染途徑正是雙手接觸是,因此很多場所都會在門口放置酒精,提供民眾使用。此外,乾洗手及次氯酸水等產品具有殺菌效果,也紛紛被民眾搶購,對此,林嵩雅醫師特別提醒,原本就有接觸性皮膚炎或富貴手的患者,不建議使用這類產品消毒雙手。與其頻繁使用酒精、乾洗手、次氯酸水來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還不如遵守洗手5步驟和正確的洗手時機來得有效果,唯有此才是預防疾病最實惠又有效的方法。 一般民眾在市面上買到的酒精,噴灑揮發後會將皮膚表層的水分和油脂帶走,長時間使用,可能會造成皮膚出現乾癢、龜裂等症狀,若出現強烈不適時,應儘速讓專業醫師診治。 護手霜或凡士林.保養手部的最後步驟 平時洗手,建議使用較中性滋潤的洗手乳或肥皂,若手部出現乾癢、乾裂的症狀,可先塗抹醫師開立的藥膏,約5~10分鐘後,再上後續的護手霜或凡士林等保養步驟,林嵩雅醫師特別提醒,由於此時雙手肌膚已經出現受損情形,選用的護手霜成分應以溫和簡單為主,而凡士林滋潤效果好且無藥性,是不錯的選擇。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special/articles/16660 ※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5謠言不要信,照做可能害慘孩子 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做好5件事保護孩子健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楊千霈收服婆婆的心靠這招!帶婆婆去動物園浪漫約會

楊千霈收服婆婆的心靠這招!帶婆婆去動物園浪漫約會#媽媽寶寶

楊千霈與二女兒Q妹首次在雜誌上合體拍攝封面。這天,她的先生、婆婆、大女兒也來到了攝影棚。雖然正在攝影機前拍照,但眼角一瞄,她就知道十公尺外的孩子需要換尿布了!下午茶飲料送到,她馬上脫下高跟鞋,穿著華服走出攝影鏡頭外,在長桌旁細心地為家人擺上吸管。此刻的她,是女明星、是有心電感應的媽媽,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好媳婦。就跟你我一樣,她是個拼命把每個角色做到最好的女人。 Q妹和娃寶,每天上演可愛版的甄嬛傳 Q妹現在五個月大,遺傳了爸爸的淡定,娃寶現在一歲10個月,Q妹出生以後,古靈精怪的娃寶,心中的小劇場又更多戲了!「看到妹妹哭了,娃寶會叫我們去安慰她,但若我們真的去抱Q妹了,娃寶又會大喊:媽媽不要」……千霈還給我們看一個超好笑的影片:娃寶在影片裡,嘴裡親密地叫著妹妹,底下的腳卻在踹妹妹!又愛又恨的情結,讓人看得哭笑不得。而妹妹也不是省油的燈!當她看到姊姊在鬧脾氣的時候,嘴角得意的偷笑,也是饒有深意。千霈無奈笑說:「我們家現在就是每天在上演這種爭寵的劇碼啊……」 帶婆婆去動物園約會 千霈說,生了娃寶、Q妹之後,婆婆就一路陪著她,一起顧小孩。懷Q妹的時候,她大著肚子,婆婆就幫忙哄娃寶睡覺。那是一種深深的革命情感。兩人有時甚至會聊天到三更半夜,直到老公來催了,才上床睡覺。 她憶起有一天周末下午,小孩正在娘家,老公突然想去動物園約會。這時千霈想到:婆婆一輩子一直在為家人忙碌、在南崁的紡織工廠工作,很少上台北,更別說去動物園。於是她提議:跟婆婆一起去約會吧! 於是就這麼臨時動議,一路上先去接婆婆,再去娘家接小孩,在兩個小時後,他們就已經從南崁的家移動到木柵動物園了!看著娃寶帶著奶奶往前衝,兩個人興奮地看著長頸鹿、無尾熊、熊貓……婆婆臉上掛著跟小孩一樣大大的笑容。千霈看著兩人的背影也笑了,心想:這樣隨性的約會,其實還蠻浪漫的! 「我很喜歡這樣。婆婆辛苦了一輩子,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要帶她去享受、看看這世界,有時候跟老公約會還不夠,我還更喜歡跟婆婆一起約會啊!」 老公太理性,跟女兒撒嬌,滿足雙魚座的浪漫 雙魚座的千霈,嫁給了理性的老公,卻也因為孩子,生命中多了更多的浪漫。  「我一直都是蠻夢幻的人,雖然有孩子之後,生活比較實際了,但是內心還是有想要被呵護的感覺。現在每天早上,女兒對我說:媽媽早安,或是我在跟孩子討抱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好像也變回一個小女孩,好像在跟她們撒嬌一樣。」 原來生命中可以浪漫的不只是愛情。與婆婆一起約會,每天跟女兒撒嬌……生了小孩後,楊千霈用經營愛情的心來經營家庭,讓她把平凡日子,也能過成浪漫的日常。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verstory/articles/16683 ※延伸閱讀 艾莉絲 勇敢跨出舒適圈,才能看見幸福! 劉香慈聊教養:「太想當好人,可能變壞人。」寧可孩子不合群,也不要傷害別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孩子性教育,別只強調傷害!自在討論身體,孩子才會對大人敞開心胸

教孩子性教育,別只強調傷害!自在討論身體,孩子才會對大人敞開心胸#媽媽寶寶

文/周雅淳 在上個月的專欄裡,我們談了「大人在無意間失去孩子信任」的一些狀況,這個月我想聊聊「大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立場,並且打開對話的空間」。 由於這個社會將性侵害視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事實上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導孩子相關議題的過程中,大人常常充滿恐懼:害怕孩子受害、害怕孩子無法保護自己……,這樣的恐懼導致在試圖建立孩子身體界線的過程中,因為太強調傷害,不自覺地形成了某種「身體很麻煩」的感受,反而忽略了「身體是用來體驗世界的」這樣重要的正面意涵。 從小跟孩子說話.習慣展開身體對話 洗澡時間就是一個最好的時機。從周米謎尚未真正聽懂人話的嬰兒時期開始,我就用自言自語的方法對她介紹身體的每個部位。一來我們要多跟小嬰兒說話以促進語言發展,二來這是大人的自我訓練,開始習慣跟孩子關於身體的對話。 身為爸媽也應詢問孩子的意願 等小嬰兒長到可以聽懂人話,就開始在每個步驟介紹、說明並詢問意願:「我可以幫你的腳底抹肥皂嗎?」這個小操作的重要性在於,孩子跟大人都同時學會「任何人,就算是爸爸媽媽,要對我的身體做什麼,都需要經過我的同意。」 讓孩子自己給答案、認定關係 等孩子略有語言能力,就可以開始用討論的方式,讓孩子辨識自己對不同人的身體距離。例如我在周米謎不同年紀時,都會問她的兩個問題是:「誰可以幫你洗澡?」「誰可以帶你上廁所?」要注意的是,答案是孩子給,而非大人,讓這個名單是孩子自己認定的關係親疏,大人要做的,是追問孩子名單上的每個人(包括父母本人)「為什麼可以」,以及針對非父母的人選,跟孩子討論「我們必須問他願不願意做這件事」,若我們覺得孩子遺漏了需要列在名單上的人,也可以問他:「XXX可以嗎?」這樣的作法,能讓孩子學到自己可以是決定彼此關係是什麼的主體。 用科學觀點解答孩子的疑問 當孩子年紀再大些,會問實質問題了:例如不同性別的生理差異、成人與孩子的身體差異。面對這個情況最重要的關鍵是:不要害羞,用科學的觀點回答每個問題,例如,從「媽媽身體裡的小房間沒有新的小嬰兒住進來」到「精子卵子沒結合成為受精卵」,用不同年齡的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正確回答。 有很多爸爸媽媽問過我「怎麼知道要講到哪裡」,我總是回答「講到小孩失去興趣跑掉為止」,被考倒了就立刻上網查資料。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孩子知道什麼問題都可以問你。這樣的自在是很重要的,包括對身體議題的自在、對身體主權的掌控、對大人的信任關係等,必須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6705 ※延伸閱讀 與孩子開口談性好尷尬?幼兒性教育的4大疑問 性教育從家中開始.0~6歲教學重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愛吸手指、很挑食?小心病菌找上門!記住幼兒園老師小祕訣,戒除孩子壞習慣!

孩子愛吸手指、很挑食?小心病菌找上門!記住幼兒園老師小祕訣,戒除孩子壞習慣!#媽媽寶寶

文.整理/劉敏涵 採訪諮詢/資深幼教人員圓圓老師 每年到了腸病毒、流感等傳染病的流行期,總會讓爸媽心慌,而孩子咬指甲、吸手指、愛挑食等不良小習慣,可能讓孩子更容易遭受病毒襲擊,可說是爸媽常見的煩惱,該如何是好呢?我們邀請專家來解答! Q1:孩子已經滿3歲,還是喜歡把手放進嘴巴裡,該怎麼幫他戒除這個壞習慣? 圓圓老師:建議爸媽先觀察孩子吸手指的背後原因,有時候孩子只是單純感到無聊,或者是因為感到緊張、焦慮,這時候可藉由陪伴與轉移注意力,減少孩子吃手的行為。 例如,若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到了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感到不安。爸媽可以請幼兒園老師協助,由其他同學陪著孩子玩,當孩子和同學一起玩遊戲,和老師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生活中增添許多新奇的事物,就容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減少吸手指的頻率。 爸媽可嘗試用提醒和約定的方式,當孩子出現吃手的行為時給予提醒,讓孩子了解到吃手容易將病毒、病菌吃下肚,也會讓手指受傷。若孩子依照約定減少吃手的行為,可以適時給予一些獎勵,例如給予擁抱、乖寶寶貼紙等方式,用正面回饋的方式取代責罵、懲罰,並讓孩子有時間慢慢適應,逐漸戒除吃手的習慣。 Q2:孩子的抵抗力較差,常常生病,但又很挑食,該怎麼辦? 圓圓老師:對於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建議爸媽給予孩子較少的份量,例如,若孩子討厭吃紅蘿蔔,可以先放入一小口到孩子的碗裡,或者當著孩子的面,從碗裡挖出一點紅蘿蔔,當孩子感覺到要吃的份量變得更少,孩子就不會感到那麼抗拒。若孩子很討厭食物的味道,爸媽也可嘗試將食物切得碎碎的,將食物混入在其他菜裡以掩蓋食物的味道。另外,也能透過遊戲的方式增添吃飯的樂趣,例如盛一點飯菜,餵孩子時說:「飛機要飛進去囉!」讓孩子更願意把不喜歡的食物吃下去。 Q3:孩子生病了,怎麼引導孩子好好吃藥? 圓圓老師:由於感冒藥的味道比較苦,孩子不喜歡吃藥,會感到抗拒是很常見的事情。爸媽可以先將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擺在藥旁邊,告知孩子:「乖乖吃藥後,馬上就可以吃你喜歡的零食」,進而增加孩子吃藥的意願。當孩子的年紀比較大一點,處在比較喜歡自己做決定的時期,也能讓孩子適時有參與感,例如,讓孩子決定服藥的次序,要分次或一次喝下藥水,或讓孩子參與攪拌藥粉的工作,這麼一來,可以降低孩子對於吃藥的排斥。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ducation/articles/16763 ※延伸閱讀 該讓寶寶吸手指或奶嘴嗎? 寶寶愛吃奶嘴和手手怎麼辦?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超長滑草道+超長溜滑梯親子公園!帶小孩來這裡,保證大人小孩都玩到不想回家!

超長滑草道+超長溜滑梯親子公園!帶小孩來這裡,保證大人小孩都玩到不想回家!#媽媽寶寶

文.整理/劉敏涵 採訪諮詢/1+1=3。小Yo之家 中和區員山公園有超大的共融兒童遊戲場,跨越兩個山丘的攀爬繩網隧道、長達 20 米的彩虹石頭超長滑梯、刺激好玩的城堡溜索,超大沙坑、滑草坡道、嗨翻天的旋轉盤,還有可愛好拍的藤蔓鞦韆和鳥巢鞦韆! 員山公園的場地大,整座公園都是遊戲區,孩子能在這裡盡情奔跑、追逐,這裡還有超長溜滑梯、滑草坡、空中隧道攀爬網等遊具,讓孩子愛到不行! 大型滑草坡.體會滑草樂趣 中和員山公園具有第一座親子戶外滑草坡,旁邊還有三色長型溜滑梯,孩子可以盡情享受滑梯的快感和刺激。在這裡,孩子能享受多元的攀爬樂趣,這裡有跨越兩個小山丘的藍色空中隧道,另外,孩子能沿著彩色石頭小徑,踩著一顆顆石頭爬上山丘,小山丘旁有比較小型的滑草坡,坡道比較緩,不敢挑戰大滑草坡的孩子,也能體會滑草的樂趣。 挖土機讓玩沙變更有趣 員山公園具有多樣的設施,像是離入口處不遠的旋轉盤,可以由許多孩子一起玩,旋轉盤的四周畫一個大圓,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要站在圓外才安全,為貼心的小設計。員山公園還有設置大沙坑,很特別的是,中間有個挖土機,不但可以挖沙,還可以旋轉,大大增加玩沙的樂趣,是很搶手的小遊具。 親子部落客小Yo之家實況報導 對大家來說,公園裡最大的亮點就是滑草坡!過去到特色公園玩山坡人工草皮,總是短短的不夠盡興,來到這裡可以盡情滑個過癮,非常解放!滑草坡很高、很長,要爬許多階梯才能抵達溜滑梯頂端,但即使溜下來只有幾秒的時間,爬樓梯也要花一陣子,但現場的孩子們豪不在乎,都很甘願爬樓梯,相當樂在其中。Yo和外公上下跑、滑了好幾次,Yo甚至滑到滾出去,祖孫倆笑得好開心! 中和員山公園的隧道攀爬網很厲害!雖然隧道沒有很長,但由於攀爬網架設在空中,除了考驗孩子的體能,還能提升膽量,孩子爬完之後會很有成就感!若孩子感到害怕,但很想試試看,爸媽就在旁邊待命,在隧道另一頭給予鼓勵,一步步帶引導孩子向前進,若孩子爬到一半就不敢繼續往前,爸媽也能出手相救! 怎麼去? 地址:新北市中和區員山路455巷 交通方式:搭乘公車57、201、231、307、793、796、F512於員山站下車後,往積穗派出所方向步行可抵達。 1+1=3。小Yo之家 透過各種生活中多元體驗方式,實踐「親子共玩•共學•共好」,分享親子遊好去處、手作妙點子、創意教養…歡迎和我們一起用孩子的視野看世界。 Blog :http://yoyoman822.pixnet.net/blog FB:https://www.facebook.com/yoyoman822/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entertainment/articles/16664 ※延伸閱讀 華山中央藝文公園,文青爸媽首選親子行程:看展、野餐、孩子放電! 自行車親子共乘3月起合法了!加裝合格安全座椅,1~6歲幼童就能和爸媽一起上路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媽跑者雷理莎 為跑步而發光

媽跑者雷理莎 為跑步而發光#媽媽寶寶

媽媽跑者雷理莎這,眼裡有自己的孩子,也有遠方那條終點線。 她要讓孩子看到,媽媽因為喜愛的事情而發光。 國中時被喻為天才運動員,曾經在2005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中拿下女組1500公尺三連霸成績,4分30秒50的紀錄至今沒人能打破。在高三那年,這個亮眼的田徑明星雷理沙,因為無法負荷比賽的壓力而離開田徑界,一走就是七年。 放棄跑步七年,在重返跑道之路上意外懷孕 在這七年裡,雷理莎曾經墮落過,她抽菸喝酒、身材走樣,甚至刻意拒絕接觸任何跟跑步相關的事物。跑步是心魔,讓她痛苦卻也有執迷。幸好她掙扎之餘不忘仔細檢視內心,繞了一圈,發現最終仍然熱愛跑步,於是決定找回自己,在最擅長的軌道上發光。重返運動員身分之路需要點時間,但對資質尚在的她來說,目標跟北極星一樣一直都在,只要加緊訓練便不難恢復水平。 2015年,重返田徑約兩年後的路上她遇到一個驚喜,她意外懷孕了。 「知道的那刻起,內心有喜有憂,當媽媽是我一直以來就想做的事,可是這樣一來,至少未來有兩年沒辦法運動。我好不容易回來了,比賽怎麼辦?夢想怎麼辦?」雷理莎說。  難道她只能在「運動員」跟「媽媽」兩個身分取其一嗎?她之前已經放棄過七年,這回絕不輕易遁逃。之後她蒐集大量資料,還前後諮詢了四位醫生,終於找到可以陪她兼顧兩者的人選。 懷孕七個月時她參加了台北馬拉松半馬,跑到十一公里時因為胎位壓迫到脊椎感到不適,她也欣然放棄,對此她說:「是我兒子不讓我跑的,他才是老大。」  不少網友把她罵得難聽,說她「沒資格當媽媽」。「其實我很想說,懷孕不是坐牢,沒必要對孕婦訂下一堆規矩。如果你心情不好,胎兒在你體內也會感受到負面壓抑。不管你想吃一點巧克力、喝一杯咖啡,只要適量就好。」 這個媽媽跑者們眼裡有自己的孩子,也有遠方那條終點線。 地獄訓練開始:想要孩子好,我自己就要過得發光發熱 有了強大意志,也有全家人支持,她開始東征西討,參加國內外賽事。 「我記得我第一次去大陸比賽,也是第一次跟兒子分開幾天,我在機場候機室看到兒童遊樂場,一心只想著他。可是後來我真心覺得,如果我想要兒子好,我自己就要過得好。我因為跑步而發光發熱。同樣的,我兒子長大了,等他當了爸爸,我也希望他做自己喜歡的事,以身作則。」 撕掉標籤,成為自己定義的好媽媽 曾經跑到胃痛難耐,跑到渾身傷痕斑斑,跑到仰天大問:「我這樣跑下去還有什麼意義!」或許現在她找到跑步新的意義──過去是為自己跑,現在還加入了跑道旁對她伸著的小手。   「媽媽太容易因為小朋友而迷失自己,所謂好媽媽並不是在形式上你做了什麼,而是你願不願意為了他,破壞某些規定、撕掉一些標籤,這也是你該為小孩做的事。當媽媽一定會徬徨,但果能為自己勇敢,小孩就是前進最好的動力,而你,可以不只是媽媽而已。」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focus-people/articles/16466 ※延伸閱讀 《媽媽寶寶》全新單元《母親群像 Her stories》,找回媽媽的自我與名字 【母親群像】青鳥書店蔡瑞珊帶著小孩去上班:「她跟書店一起長大。因為對我來說,我和女兒是不需要分開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的好朋友

孩子的好朋友#媽媽寶寶

文‧圖/黃小柔 哥哥現在已經5歲了,開始會交朋友,而且也有了幾位好朋友,不管是學校裡的,還是我們朋友的小孩,他現在已經會指名要找誰玩,我們也都儘量安排孩子們定期碰面,藉此幫他們建立好友誼。 與好朋友吵架.小橘為此煩惱不已 有一天不同於以往,哥哥感覺悶悶不樂的,我問他怎麼了?他才表示他與好朋友吵架,所以有點傷心。聽到這,除了有點訝異這麼小的他就開始有了這些問題之外,當然我還是安靜地聽他說完整件事。小橘頭低低的跟我說,他的好朋友突然生氣,然後就不跟他玩,他非常難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先拍拍他並安慰說:「哥哥,媽媽告訴你,只有好朋友才不用擔心吵架,因為感情夠好,就算吵架也不用怕,透過吵架還可以知道好朋友喜歡跟不喜歡的東西,以後你就更了解他,這才叫好朋友喔!」 他聽的很入神,我又接著說:「他會這麼生氣,一定是因為有件事情讓他不開心,他才會不想跟你玩,我們只要把這件事情找出來,下次碰面時跟他好好道歉,我相信一定會原諒你,繼續跟你當好朋友。」他又問:「如果他不原諒,還是不理我,不跟我當好朋友呢?」我說:「那就給他一點點時間氣消,等他不生氣就好了!如果你真的很誠心地道歉,他還是不原諒你,那你就要想想是不是因為你真的做了過份的事,如果已經試著再道歉一次,他還是不想原諒你,那可能就不適合當你的朋友!」哥哥問為什麼?我回答:「好朋友是能彼此相愛、包容,不會只為了一些事情鬧得不開心,就不是好朋友」。哥哥點點頭後回答知道了,也就沒再悶悶不樂。 順利恢復友誼.讚賞孩子認錯的勇氣  隔了幾天,我想起這件事情,也問了小橘,他說他有非常誠心的敬禮道歉,我拍了拍頭,讚許他願意認錯的勇氣,我馬上接著問:「然後呢?他還在生氣嗎?」他大笑說:「我的好朋友說他忘了!我們又跟以前那樣,一起玩來玩去!」 其實說真的,我認為有時發生這樣的事情還蠻好的,因為這個道理是我長大出社會好幾年後才體悟學到。呵!如果提早發現,就可以少點煩惱,多好!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celebrities/columnist/articles/16682 ※延伸閱讀 迎接妹妹的到來,哥哥的內心世界開始有了變化......黃小柔擔心兒子被忽略,尋求專家找到「阿嬤獨家照顧法」! 交朋友其實就像聯考,順其自然就好!三寶媽黃小柔想告訴孩子「朋友是用來陪伴這人生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上班才是真正的解脫!職場媽媽在育兒與工作間蠟燭兩頭燒,想保有自我學會「專心」很重要

上班才是真正的解脫!職場媽媽在育兒與工作間蠟燭兩頭燒,想保有自我學會「專心」很重要#媽媽寶寶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曾心怡 當了媽媽後,那段可以躺在沙發上滑手機、逛網拍、與姊妹聚會的時間,都被寶寶的吃喝拉撒所佔據,唯一可以放鬆的時間,就是到公司工作,才能得到短暫的解脫…… 新生命的照顧.一個全新的體驗 為何媽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曾心怡提到,職場對於工作已久的女性來說,是個熟悉且習慣的場所,工作內容可能也早已得心應手,但當轉變成媽媽角色時,面對孩子的情緒、需求,往往一時無法完全掌握,也不知道是否能滿足其要求,加上如果是新手媽媽,白天忙於照顧孩子,晚上可能還要起床餵奶,對其心理及生理都是項挑戰,當歷經一段育嬰生活後,再回到職場的媽媽,更是有上班比較輕鬆的感覺。 工作與育兒間的平衡點  工作之外,又加上育兒,時間勢必會覺得不夠用,要如何在工作與育兒之間獲得平衡點,曾心怡心理師說道,多數媽媽無法取得平衡的原因,來自於即使目前父職的概念越來越被推崇,但在照顧孩子這部分,大多的責任還是落在媽媽身上,即使上班時間能暫時放鬆,但卻因為要擠奶,而被瓜分掉休息時間;抑或是孩子開始上學需要接送,職場媽媽總擔心自己是否能準時上下班,在上班的過程中不免因此感到壓力,「無法獲得平衡感的原因在於,媽媽體力有限,時間有限,但卻要把時間分割給工作、家庭,還有小孩。」 與其一直想著要如何平衡,而增添心中的不舒服,曾心怡心理師也是個職業媽媽,她認為可以將「平衡」這個狀態拉長來看,可能孩子到某個階段,變得比較愛哭、愛鬧,這時媽媽就需要多花點心思陪伴,也會覺得特別累,但當孩子進入穩定狀態時,媽媽也會變得比較輕鬆,有時平衡就是這樣加加減減而來,時而累,時而輕鬆,媽媽還是能從中找到喘息的空間。 找到自我時間.「專心」很重要 在這樣狀態下的職場媽媽,如何從中找到自我的時間,曾心怡心理師表示「專心很重要!」有時媽媽回到家還要忙於工作上的事,孩子在一旁洗澡吵著要人陪,讓媽媽深覺蠟燭兩頭燒,總覺得自己好像被切了兩半,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與孩子互動,心裡只會想著「孩子你到底是洗好了沒!」 這時,媽媽不如轉個念,認真專注於一件事情上,像是剛回到家的6~10點,是孩子睡覺前的時間,好好地將心力放在他們身上,不要再去想工作上的事,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媽媽本身的情緒較為穩定,帶養孩子的品質也會比較好,當孩子睡了之後,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就能專心好好處理工作或享受,內心也不會想著「為何我剛剛不好好陪孩子」,在工作上也不會力不從心。 ※原文刊載於2020年03月號《媽媽寶寶》39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parenting/special/articles/16792 ※延伸閱讀 職場媽咪育兒心法 溝通+覺察.找出婚姻平衡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