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母胎健康的關鍵 盤點5大礦物質

母胎健康的關鍵 盤點5大礦物質#媽媽寶寶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 懷孕期間,母體和胎兒都需要豐富的營養,其中的「礦物質」即是重要來源之一,然而,就算想攝取礦物質,也要有「正確方法」,才能真正對健康有益。 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表示,現代人容易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即「部分營養素攝取過多或過少」,其主因大多為偏食(例如:喜歡的吃得特別多,不喜歡的則極少量)。 以礦物質為例,施淑梅營養師引述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的歷年相關研究,其指出「孕婦營養狀況有鈣、鐵等營養素攝取不足的情形」;根據國民健康署「2010~2013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結果,我國19~44歲的育齡女性,有39.5%的人碘營養不足。 此外,懷孕期間鐵、碘、鎂、鋅的需求量皆增加,所以懷孕期應攝取充足的營養,以滿足胎兒的生長及母體的需要。若成年女性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延續至懷孕期間,除了母體健康,難保不會影響胎兒發育。 鈣Calcium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天需要攝取1,000m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2,500m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缺鈣,最常發生的症狀為抽筋;此外,還會影響孕婦血壓、肌肉等狀態,甚至可能提早宮縮。如果長期缺鈣,母體甚至有骨質疏鬆的可能。 ‧ 對胎兒的影響/ 充足的鈣質,對於胎兒的骨骼、牙齒等發展大有幫助。然而,當母體缺鈣而提早宮縮,早產機率將偏高。 ‧ 主要營養來源/ 牛奶、起司等乳製品、豆腐、豆干、小魚乾、芝麻、杏仁等。 ‧ 注意事項/ 由於鈣和鐵會互相拮抗(抑制彼此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孕婦最好錯開食用含這兩類營養素的食物,例如正餐吃富含鐵的食物、牛奶做為餐間點心,如此才能讓身體充分獲得兩種營養素。 鐵Ferrum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第一、二孕期,建議每天攝取15mg;第三孕期,建議每天攝取45m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強化食品與補充劑等之總鐵量,每日上限值為40m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缺鐵,孕婦容易貧血,較嚴重者則易暈眩、疲倦。 ‧ 對胎兒的影響/ 當母體有嚴重貧血時,將影響胎兒腦部神經發育,甚至可能有低智能症狀;還容易增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的機率。 ‧ 主要營養來源/ 紅(瘦)肉類、內臟類(肝臟、腰子)、豬血、鴨血、蛋黃、深綠色蔬菜、全穀類、海藻類等。 ‧ 注意事項/ 1) 咖啡和茶皆含單寧酸,會影響鐵在人體內的吸收,建議與含鐵食物錯開食用。 2) 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可於餐後補充水果。 3) 動物性食物的鐵質含量較多,在人體的吸收率較佳,建議可做為主要來源;若是素食者,則可選擇海藻類、全穀類和深綠色蔬菜。 碘Iodine ‧ 建議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建議每天攝取140μg;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200μg。 ‧ 上限攝取量/ 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1,000μg。 ‧ 對母體的影響/ 若長期缺碘,容易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進而影響新陳代謝。 ‧ 對胎兒的影響/ 母體缺碘,將可能影響胎兒腦部發育(例如神經發育不全、智力),造成生長遲緩,嚴重者甚至會流產或死產。 ‧ 主要營養來源/ 海藻、海帶、紫菜、海鮮類(貝類等)、深綠色蔬菜、含碘的食鹽等。 ‧ 注意事項/ 1) 部分國外進口食鹽可能不含碘,酌量使用即可;建議平日仍以一般國內含碘食鹽佐料為主。 2) 食鹽中含有「鈉」,懷孕期間若有高血壓或水腫等症狀,則應限制鈉的攝取量。平日在飲食方面,最好少用調味料、少食用加工食品。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媽媽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孕育生命是一件喜悅的事,準媽咪對於身體的變化總是小心翼翼,但部分媽咪在孕期有出現出血的狀況,讓這份喜悅隱藏了些許不安,本篇邀請專業醫師說明孕期出血的原因與注意事項。 首要分辨出血來源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當媽咪發現有出血的狀況時,首要分辨出血來源,一般而言,孕媽咪會到婦產科求助幾乎都是陰道出血,其他因外傷所造成的腹腔出血等,會在急診就進行治療。當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會先進行內診檢查,判定出血位置。 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有時外陰部可能會有痘痘、瘜肉等,子宮頸糜爛、早產也會造成陰道出血。若內診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就會考慮進行超音波檢查,查看子宮內的胎兒狀況,是否因胎盤剝離、子宮內胚胎有問題、著床不穩等所致。蔡可欣醫師說明,血液顏色會代表不同的狀態,鮮紅色的血液屬於急性出血,咖啡色則多半是慢性出血,而粉紅色可能是少量出血伴隨陰道分泌物流出,也屬慢性出血。提醒媽咪,應著重於觀察出血的狀況,例如:是否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是否伴隨腹痛?若孕媽咪腹痛又伴隨出血,有可能發生早產或是胚胎不穩,必須特別留意。 孕期出血原因 孕期出血須關注子宮內的狀況,若足月的出血可能就是要生產了,因為生產時子宮頸擴張會造成出血,此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進入產程。 1) 胚胎或著床不穩定 若是在懷孕初期,可在超音波檢查中看到胚胎,此時出血就稱為脅迫性流產的出血。蔡可欣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流產都會出血,也不是孕期出血一定會流產,只是一個警訊,代表流產機率較大,胚胎較不穩定。造成胚胎不穩的原因很多,若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無法生存發育時,就會被自然淘汰。也可能是孕媽咪在懷孕初期,腹部曾受到外力撞擊,或是本身黃體素不足所致。此階段若有胚胎不穩的狀況,醫師會開立黃體素,並建議媽咪多休息。 2) 子宮外孕 若在6至7週的超音波中還未看到胚胎,但有出血症狀,且人類絨毛膜激素仍偏高,就要小心是否為子宮外孕。子宮外孕代表受精卵並未順利著床在子宮腔內,可能為卵巢、輸卵管、腹腔或子宮頸等,除了有出血徵兆外,有時還會有下腹疼痛的症狀。由於子宮外孕屬非正常的懷孕,必須終止妊娠。通常會採用腹腔鏡手術予以治療,也可能投予藥物,使胚胎自然萎縮。 3) 早產  如果是懷孕中期出血,或接近足月出血,可能伴隨子宮收縮,即為早產的跡象。此時會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必要時會服用一些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及出血。這些藥物可能會讓媽咪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呼吸較喘等。有些媽咪需要臥床安胎好幾個月,但大部分都是輕微出血,多休息就能改善。 4)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也會以出血來表現,可能發生在孕期的任何一個階段,通常沒有症狀,孕媽咪可能會突然感到腹痛,並出現急性出血。有時是發覺沒有胎動、胎兒心跳下降等,才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此時會緊急進行剖腹生產。胎盤早期剝離會嚴重影響胎兒吸收養分,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還會使母體下腹部疼痛及嚴重出血。 5) 子宮頸瘜肉 子宮頸瘜肉也可能造成陰道出血,若是在懷孕期間有性行為,可能因此引起出血,但子宮頸瘜肉的出血不會影響胎兒。蔡可欣醫師說明,除非是大量出血,否則會等生產後再治療。子宮頸瘜肉多半是個人體質所致,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有些人會在性行為或用力時有出血的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回診3階段 身體復原沒煩惱

產後回診3階段 身體復原沒煩惱#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菡生婦幼診所副院長林文傑 產後回診是身體復原階段性的重要檢視,合併懷孕過程生理性的改變與生產造成的傷口,媽咪不但要懂得觀察身體的復原狀況,也要了解產後回診的檢查重點,才能在與醫師的配合下恢復的又快又好。 第1次回診 產後二周 菡生婦幼診所副院長林文傑指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一般於產後二周會安排第1次回診,主要是評估傷口復原的狀況以及子宮內殘留血塊的多寡。  1) 自然產 自然產的傷口相較剖腹產小也恢復的較快,若產婦會陰較短、生產過程用力不當、急產或胎兒過大等因素,造成4度裂傷,傷口感染機率較高,也可能造成陰道與直腸或肛門相通,形成廔管,增加會陰或陰道感染風險,因此,傷口照護需更加謹慎。林文傑醫師指出,也有少數產婦對手術縫線產生敏感反應,而導致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的不適感。 2) 剖腹產 林文傑醫師表示,產後回診需確認傷口的復原狀況,以及預防蟹足腫疤痕。此外,需特別留意罹患妊娠糖尿病或是待產過程出現發燒、分泌物過多等問題的產婦,因為可能有病菌感染的風險,產後傷口感染機率也會較高。 3) 子宮收縮 產後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也就是俗稱的「產後痛」。林文傑醫師建議,一般產後二周可以開始飲用生化湯,幫助子宮收縮與內膜重建,對於產後氣血兩虛的媽咪來說是補氣血的良藥,服用五至七帖即可,但也要注意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化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媽咪,因此,產後第1次回診也可請專業醫師評估。 第2次回診 產後一個月 坐月子是媽咪調養身體的重要階段,而滿月後第2次回診,可視為身體恢復的重要指標。 1) 子宮大小 產後回診透過腹部超音波可檢視子宮的恢復狀況。產後子宮大小像木瓜;產後一個月回復至蘋果般;產後二個月再縮小如枊丁,逐漸回復桃子般大。 2) 惡露 正常惡露的排出狀況會隨時間增加而減少,顏色由鮮紅色變成咖啡色,最後會變成白色或透明黏液,約產後三至六周會慢慢排淨,若出現顏色改變與產生異味,腹部也會有疼痛的感覺,若有發炎問題則需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3) 生產傷口 林文傑醫師提醒,剖腹產左右兩側也就是綁線的部分,容易因為動作較大拉扯而產生疼痛的感覺,因此,建議產後動作儘量放輕、放慢,若是開始運動,可以輕度伸展、瑜伽、散步為主,腹部訓練則以產後三個月再進行為佳。 4) 乳房檢查 評估媽咪哺餵母乳的狀況,並檢查乳腺管是否有紅腫發炎、阻塞疼痛和硬塊等情形。 第3次回診 產後二個月 多數產後不適症,在產後一個月都能明顯改善,第3次回診醫師建議媽咪做乳房與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暫時無懷孕計畫也應重視避孕問題。 1) 子宮頸抹片檢查 凡是已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建議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而抹片檢查可做為接種疫苗的依據。 2) 乳房檢查 林文傑醫師指出,現代人使用女性荷爾蒙的機會較多,而荷爾蒙使用會增加細胞病變的機會,產後哺乳過程容易因脹奶、塞奶而觸摸到乳房硬塊,較難與惡性病變區分,容易被忽略,因此建議媽咪定期做乳房檢查。 3) 避孕諮詢 全母乳哺餵還是有懷孕的可能,避孕的方式有很多種,對短期無懷孕計畫的女性來說,吃避孕藥、裝避孕器是較常見的方式。 把握產後回診 身體復原無煩惱 林文傑醫師建議,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前置胎盤等高風險族群的媽咪,若無法回原生產醫院復診,建議可選擇當地的醫學中心檢查會較理想;如果產檢與生產過程都很順利,身體復原的也很理想,則可選擇自己信賴的醫療院所。產後不適如發燒、尿滯留、尿失禁、便祕、媽媽手、腹痛、掉髮、情緒、睡眠等問題,只要媽咪積極與醫療院所配合並重視日常照護,產後二個月這些問題都會得到改善。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大腦發展‧情緒連結數學好好玩

教養方程式大腦發展‧情緒連結數學好好玩#媽媽寶寶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一提到數學,對很多媽媽來講可能是從小學習過程中的夢魘!記憶中學習數學就是在課堂上,講一堆宇宙語,黑板上的符號都看得懂,但是理解起來就像從沒看過的宇宙文,搞得大腦都快燒起來了,還是不了解他們是什麼關係?奇妙的是,對於那些有數理頭腦的人來說,數學很簡單啊!就是這樣這樣、那樣那樣啊! 數學好不好,和大腦發展有關 其實,數學好不好跟我們天生的大腦結構有關。因為我們大腦皮質層區分為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負責很多不同的功能。而大腦正上方(解剖上稱為頂葉皮質;parietal cortex)這個區域,就和數字認知息息相關。最近發表的科學證據是由三名腦科學教授:Joonkoo Park、Denise C. Park,與Thad A. Polk,針對27位年齡介於18~39歲之男女受試者所進行的腦功能觀測,所得到的結果。這個實驗請受試者計算簡單的加減乘除問題,然後進行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檢查,觀察腦部活躍情形。結果發現:大腦頂葉區的右邊與計算數量有關,但是左邊則與加減乘除運算有關。 特別的是,如果要進行複雜的數學邏輯思考,則需要左右兩邊的頂葉皮質區相互溝通交流。而且兩側皮質交流越明顯,受試者答題速度越快且越正確。這個研究確切地告訴我們:數學好不好,真的是與大腦功能有關係,特別是左右頂葉皮質區的交流溝通。這個研究結果給我們很好的啟發:訓練頂葉皮質區很可能會讓人的數學能力變好。另外,有個研究(Davis C.L.等,2011)對兒童進行3個月的逆向眼動實驗,結果發現兒童的數學成績隨著訓練次數增加而提升。多訓練逆向眼動的孩童,其數學成績變高。可見,孩子的數學金頭腦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呢! 數學好不好,和情緒連結有關 數學不好的家長可能自己都有這樣的經驗:想到數學,心中自然地湧上一股厭惡感、挫折感、恐懼感交織而成的某種不知名感受!如此五感交雜的感受是一種對數學的制約反應,一個不斷累積失敗經驗糾纏而成的結。想到數學頭就暈了! 事實上,這種對數學的厭惡感,會降低學習數學的動機和興趣。當小學生開始「考試」,有關數學的情緒性記憶就會漸漸被扭轉。導致原本好玩有趣的數數,變成考試的分數。「數字」從「中性的符號」變成帶有高低、好壞的評價。分數高低代表著孩子的能力高低、成就高低、認真努力的程度等等,更糟的是有些人還拿數字高低來評價一個孩子的「好」與「壞」。所以,數學成績可能就會被嵌入個人自我概念裡面,高分等於「好學生、好孩子」、低分等於「壞學生、壞孩子」。 久而久之,數學成績扭曲了一個孩子的自我評價,「數學不好」也跟「我不好」連結在一起。這樣一來,學習數學就會跟某種情緒性的自我評價聯結在一起。如果數學成績不好,漸漸地就會產生「我不好」的失敗感,也因此為了逃避這種「我不好」的感覺,逃避學習數學的機會漸漸會變成一種無意識的習慣,並連帶引起厭惡數學的情緒感受。所以,要讓孩子對數學產生好感,千萬不要以數學成績的好壞來回饋他們。 讓數學變好玩 從前面談到的大腦功能和情緒制約兩個層面,家長們不難理解「數學好不好」是生理與心理兩個因素交互運作而結成的果實。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的是促進他們的大腦發展,並且讓他們對數學產生好感。 家長們要如何刺激寶貝們的頂葉皮質發展呢?其中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運動,因為運動原本就可以活化腦部。另外,還可以玩一個好玩的遊戲(逆向眼動作業antisaccade task)。逆向眼動遊戲的做法是:請寶貝看一個固定的點(如直視前方),然後利用布偶或玩具,在眼睛左方或右方跳動以引起寶貝的注意,如果寶貝的眼睛看了跳動的物品,就算輸了;假如可以成功地看向另外一方,就算得分。 有趣的生活數學訓練 生活中,其實隨處都可以進行有趣的數學訓練。有些孩子家裡做生意,賣東西找客人錢都用心算,這樣的孩子對數學比較熟悉,算數很有成就感。培養「數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重點。「數感」是要讓幼兒能念出數字,進而產生數量概念。大約2歲開始,可以讓他們聽兒歌唱數數,歌唱的過程中會產生愉悅感,很好玩。4~5歲幼稚園的幼兒可用數字10以下的加減,讓他們玩買賣遊戲,扮家家酒當老闆或客人,或是利用自製的格子遊戲,可以設計前進後退等變化,擲骰子來玩。不僅可以學習數數,增加數感,還能訓練數字運算,培養數理邏輯概念。 小學一年級開始,去商場買東西就可以讓他們結帳、找錢,提升加減法的訓練機會。現在坊間有些遊戲很適合拿來玩數學。例如:大富翁、撲克牌、桌遊、數獨等。這些遊戲都包含數字概念、數字邏輯推理以及算數速度等內涵,玩這些遊戲的過程中,家長的參與很重要,可以從遊戲中引導孩子做數學思考、協助計算。家長的陪玩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導孩子,寓教於樂;一方面可以找出孩子的思考邏輯,矯正錯誤的部分,引導他們做更正確的數學思維。 結語 數學好好玩,透過生活中的學習,不給予好壞評價的回饋,讓孩子培養數感,產生數學興趣,進而提升他們學習數學的動機,造就數學金頭腦。數學對人生很重要,我們需要很多的數理邏輯來經營生活。舉凡收支開銷的計算、投資理財、時間管理,無一不是數學的世界。為了讓孩子生活經營能力更好,現在開始,讓孩子從小玩數學吧!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數學好好玩概論篇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關鍵

數學好好玩概論篇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關鍵#媽媽寶寶

事實上,數學「無所不在」,充斥於人類生活的世界。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周淑惠舉例,每天的上學上班時間、吃飯的分量、買賣東西的價錢、皮包的顏色外型、住家空間坪數和樓層等等,都屬於數學的一種。具體來說,數學是「能幫助解決生活問題的知識與方法」。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周淑惠 邏輯是主要精神 周淑惠教授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知識與方法,是有其「因果」關係;由此可知,數學的主要精神為「邏輯」,而正確邏輯概念的建立,仰賴持續的「推理」,而推理即是「理解」與「思考」。理解過程、思考原因(如:左手有顆蘋果代表1,右手也有顆蘋果代表1,透過數數字1、2,知道兩手共2顆水果),進而架構出完整的邏輯(1+1=2),就能逐漸轉化成流暢的具體能力(熟悉加法運算)。 她再舉例,「若小明已有5顆糖果,大人再給他1顆,小明現在有幾顆?」孩子會使用手指或積木算出共6顆。如果此題目再改成「給小明的糖果是2顆,不是1顆,那現在共有幾顆糖?」2顆比1顆再多出1顆,所以答案是前題答案的6顆再多加1顆,所以總共是7顆。之後,可嘗試進階版的估算:「你手上有10元,一張貼紙5元,一根棒棒糖4元,你的錢夠買嗎?」 幼兒的數量形概念 學齡前孩子大多有簡單的「數數」、「大小」概念,但對於數量增加、分類成堆、空間對比、形狀差異等等進一步的認知,則有賴父母、老師、環境的引導與刺激,進而發展出能力。周淑惠教授表示,一般來說,幼兒的數學學習以「數量形」概念為主,相關內容如下。 數與量 1) 物體數、量、形的比較 / 比較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輕重、厚薄、高低等。 2) 物體的單位名稱 / 如一「本」書、兩「顆」糖果等。 3) 順數與倒數 / 1、2、3、4、5與5、4、3、2、1。 4) 質量 / 同樣數量的物品,就算形狀改變,實際的數量仍不變。 5) 阿拉伯數字的辨認 / 無論看到0~9哪個數字,都能快速且正確指認、發音。 6) 結合與分解 / 對於10以內的數目,能進行結合(類似加法)與分解(類似減法)。 幾何與空間 1) 認識基本圖形 / 例如正方形(四個等長的邊所組成)、三角形(三個邊所組成,三邊不一定等長)、長方形(兩個長邊和兩個短邊所組成)等等。 2) 認識方位 / 例如上下、前後、中間、左右等等,通常會先用周遭物體來加深其印象,如媽媽的前面有顆蘋果、孩子坐在媽媽的左邊等。 @小:時間概念 @內: 1) 對時間產生興趣 / 建議透過時鐘來吸引孩子的關注,誘發出興趣。 2) 認識時間的數字含意 / 先認識長針和短針,並教導孩子時鐘內1~12的數字有其特別含意,如1~2之間指的是5分鐘,與一般的數數概念完全不同。 3) 知道星期內每一天的正確說法 / 例如透過日曆和月曆,帶著孩子認識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以及順序、說法。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爸爸訓練班父親的角色

亮哲的親子冒險爸爸訓練班父親的角色#媽媽寶寶

文.圖/亮哲 小時候,因為是雙薪家庭,我成為了鑰匙兒童,週一到週五的白天時光都不會有父母的陪伴,每天上下課走在一樣的道路上,看著一樣的風景,最後再循著奶奶滷肉汁的香味回到了家。 原生家庭影響「爸爸」定義 這樣規律的生活都是循著父母的上班時間而制定出的規則,也順理成章地讓我們學習利用這些屬於自己的時光。傳統的教育中,嚴肅的父親代表著威權和法律,慈愛的母親代表著安慰和溫暖,考不好總會戰戰兢兢躲在房間裝乖,以防父親突然看到我而問起成績,那是我小時候對父親的魔鬼印象。 自己當了爸爸之後,我開始思考並觀察各種當父親的方式,以一種考聯考的心態來四處搜索資料認真研讀。因為網路的發達,只要搜尋「親子關係」或是「爸爸的責任」之類的關鍵字,就會出現很多專家解析或是教導我「如何當爸爸」,這些資訊總能讓我頻頻點頭,總覺得每一條都適用。但看了這麼多教育成功的案例,這麼多讓人茅塞頓開的專家專欄,我卻忘了與其遵循別人的看法,倒不如先認真思考,我的原生家庭讓我成為「什麼樣的爸爸」? 用笑容開啟早晨 第一個能夠讓我參考的人,當然就是我的父親,他當過職業軍人,所以不由自主地散發出一種讓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威嚴,雖然他不至於不苟言笑,但他嚴肅的樣子卻是我對他最大的印象。另外一方面,他是一個愛好潛水、釣魚的戶外旅行者,並且精通射箭和高爾夫球的運動選手。我喜歡老爸給我的英雄形象,但卻不喜歡他一直以來給我的鬼見愁印象,因此,我希望孩子看見我,我都是以滿滿的笑容對待。 後來我發現,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個笑容,可以決定孩子一天的心情。久而久之,我漸漸成就了我想要的親子關係,早起的女兒們會前仆後繼,爬到我身上叫我起床,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笑容和元氣大聲說早安,這個似乎只有親子電影才看得到的場景,幾乎每天在我的家中上演,不得不說,這在我的孩提印象中,還真沒有出現過。 天馬行空的問題 父女間的創意課 還記得小時候我最討厭聽到的是「小孩不懂,不要問」。或是常常聽見大人的閒聊話題,想要熱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時,卻發現大人冷冷地應對或省略不回應。或許有些大人的話題真的不適合小孩參與,但不代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不會有一些創意或有趣的想法。所以自從小孩會開始發問時,所有的問題我都試著回答:「為什麼車子會跑?」、「為什麼不能每天都去迪士尼?」、「為什麼颱風天外面會有怪聲音」。諸如此類天馬行空的問題,能回答的我一概不逃避。有些大人會因為孩子的問題不成邏輯而忽視甚至一笑置之,但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要答案,而是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來達成與父親互動的目的。而讓孩子將自己有限的認知無限地組合發想,是他們勇於面對問題的訓練,也是父女間最重要的創意課。 尊重孩子的創作 珍視孩子的努力 繪畫,是孩子與這世界溝通的方式。自從大女兒會開始在家裡四處隨意創作時,我就讓出了一面2X1.9公尺的大牆讓她揮灑自如。也因為我自己是學設計的,所以看著孩子在牆上自由發揮的快樂模樣,就能想到自己在創作過程中那種愉悅。甚至在孩子畫不到的地方,我會延伸她的創作,有時候來到家中的客人也會來此揮毫一番。於是,那面大牆就成了孩子和朋友們互動的最佳遊戲區。隨著女兒慢慢長大,一張張圖畫紙就如同壁紙貼滿家中,真的貼不下的大作,我們也都很珍惜地收藏著,讓她知道我們認真對待她努力的成果,也讓她知道辛苦的創作帶來的樂趣與成就。這,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養分。 快樂的基礎建立在正直誠實之上 時代變了,煩惱也多了。以前單純朝九晚五的父母用最直接且堅定的價值觀影響著我們。但在現代這個眼花撩亂的世界中,孩子雖然要依據的是父母的價值觀,但父母卻很難找到一個牢不可破的規則讓孩子遵從。回歸到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我的父親給了我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對他來說,成績一直都不是最重要,那只是對自己負責的事物之一,和自己打理日常生活一樣。他給我最重要的影響,是正直且誠實,這是他不停要求我必須做到的,因為這才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和人群中的基本條件。 而現在也身為父親的我加入了一個元素:快樂。但是快樂的基礎必須是建立在誠實、正直,並且與人為善,我們一輩子的努力要換來的是幸福和快樂。這些東西在大人身上必須汗流浹背才能獲得,但其實在孩子身上都能簡單散發。未來,孩子一步一步地長大,遇見了各種外在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錯誤或是不公平,必須由他們自己消化解決,我們並無法隨時糾正。 亮哲爸比真心話 每個家庭的處事價值觀,才是讓孩子向外面的天空飛去時,最堅韌的翅膀。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保母‧托嬰中心‧親帶‧長輩寶寶該給誰帶?

保母‧托嬰中心‧親帶‧長輩寶寶該給誰帶?#媽媽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工員林沂鴻 生育了寶寶之後,爸媽不免開始煩惱孩子該給誰帶?保母、托嬰中心、親帶、長輩照顧等各有利弊,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和寶寶的方式?在這四種模式中,分別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類家庭環境 培養安全感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工員林沂鴻表示,若將寶寶交給保母照顧,處於類家庭的環境,對於孩子的環境適應較有幫助,不論帶到保母家或是家長接回家照顧,不太會出現環境銜接上的問題。林沂鴻社工員建議,孩子在3歲前需要建立安全感,以類家庭的環境較為適合,而政府規定合格保母最多收托人數為1:4,在收托比例較少的情況,對於孩子的關注程度相對提升。再者,保母的彈性空間會比機構托育還大一點,如果家長突然要加班或臨時有事,與保母溝通、協調後,或額外給予一些費用就可延續托育時間。 選擇合格保母 托育有保障 2014年12月1日開始全面落實保母登記,取得證照後的保母必須向政府登記後才是合格的保母,並接受政府的督導。會有輔導員至保母家中進行評估,確認環境適合托育寶寶。然而,居家保母的缺點為「不透明」,由於居家環境屬於保母的私領域,許多家長因為近便性與費用低廉,而選擇沒有向政府登記的保母,雖然省錢省力,卻使孩子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下。現在都是以專業角度來考量,保母照顧孩子的方式被專業化,合格保母的平台、媒合服務也受到政府的監督,對家長與保母雙方都更有保障。 @中:團體生活的開始‧查詢評鑑公告 @內:林沂鴻社工員說明,托嬰中心是團體生活,有些孩子對這樣的模式無法適應,而托嬰中心也有交叉感染的疑慮,當有孩子受到感染,就需要自主管理,在家休養,此時若爸媽都要工作,就會出現照護上的問題。家長在選擇托嬰中心時,要注意環境與消防安全,也要觀察師生比是否符合1:5,由於托嬰中心可能有疾病感染疑慮,可以詢問一下關於器具使用狀況、消毒流程等,家長也要注意托嬰中心的門禁管理問題,以及孩子的接送狀況等應對措施。大部分托嬰中心都會製作餐點,可以觀察一下餐點的製作情況,了解副食品的製作流程。托嬰中心需要合法立案,會經過一定的程序與評估,社會局才會核發立案證書,只要是有立案的托嬰中心,都會定期參加評鑑,可在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到,爸爸媽媽必須慎選,以免將來發生糾紛時求助無門。 @中:親帶寶寶‧先檢視個人特質 @內:是否親自照顧寶寶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媽咪必須先檢視自己的特質:自己在家帶孩子會感到愉快嗎?有沒有人能替手幫忙照顧孩子,讓自己休息一下?其實很鼓勵父母親自教養孩子,但必須看每對父母的規畫與特質,林沂鴻社工員表示,家長親帶寶寶是目前普遍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且6歲前每個階段的變化很大,若家長有機會與孩子相處,可以成為父母美好的回憶。 @中:長輩照顧‧建立良好溝通 @內:將寶寶交由長輩照顧較能彈性協調時間,且長輩是熟悉的親人,家長也會比較安心,但要注意溝通管道是否暢通。林沂鴻社工員提醒,家長也必須了解,親友長輩並非專業保母,是義務幫忙照顧孩子,除非本身就是專業保母,否則在教養的專業性一定不會比保母或托嬰中心熟悉。除了缺乏教養上的專業知識,長輩可能也會有體力上的問題,現在都晚婚晚生,長輩的體力可能無法負荷。再者,若有教養觀念的不合,溝通上反而比保母、育嬰中心更困難,容易造成家庭問題。家長須謹慎衡量,若長輩體力負荷不了、有自己的生活規劃等,家長也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認識嬰幼兒血管瘤

認識嬰幼兒血管瘤#媽媽寶寶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蕭正輝兒科診所院長蕭正輝 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的血管病變,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快速增生變大所引起,血管瘤會經歷一定的增生期與退化過程,一般寶寶2歲大後會進入完全退化期,臨床上,退化過程可能持續到孩子上小學的階段。 認識「血管瘤」 血管瘤因外觀呈不規則形狀且為暗紅色,因此也被稱為「草莓血管瘤」,其形成原因為血管內皮細胞快速增生變大所引起,通常病灶會增大到最初發現的3~5倍大,也有部分案例出現增生至10倍之大。血管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不僅於肉眼可直接看到的皮膚,也可能出現在體內臟腑。 一般血管瘤會在寶寶出生後1個月內出現,臨床上出生即被發現佔30%,剩餘的70%則會於出生後1~4周被發現。蕭正輝兒科診所院長蕭正輝指出,血管瘤並非惡性腫瘤,絕大多數並不影響寶寶的健康,而且會經歷一定的增生期與消退期。據臨床觀察發現,一般血管瘤會在寶寶出生至6個月大前出現,較少拖到寶寶1歲大後才出現,增生期通常於發現血管瘤後6~9個月內,待寶寶1歲~1歲半後則開始進入退化期,一般到2歲後會進入完全退化期,也就是最晚會於此階段進入退化過程。血管瘤既有的增生期和退化期是沒有辦法左右的,但若增生太快可以靠藥物治療延緩生長,其嚴重度可大可小,血管瘤消退的快慢也因人而異,臨床上大部分的孩子會在5歲大左右消退,但也有案例是孩子上了小學後約9~10歲才完全消失。 早期確診早期治療 抓住黃金治療時機 過去血管瘤的治療觀念是:「5歲後若無消退才需治療」,但因為血管瘤有60%好發於頭頸部,爸爸媽媽都會很擔心血管瘤造成寶寶外觀與他人不同而招來異樣眼光,同樣也深怕影響寶寶的自信心,因此,過去經醫師診斷為血管瘤且無積極的治療手段,經常造成爸爸媽媽的焦慮與擔憂。蕭正輝醫師表示,早期確診、早期治療,能讓家長更清楚了解能為孩子做什麼,抓住黃金治療時機,並有效降低可能的醫療費用支出。蕭正輝醫師指出,大多數於1歲內還在增生期的階段,治療效果有限,除非是長在眼睛、鼻子、嘴色或是肛門等容易影響到這些器官的功能,或是增長速度過快甚至合併出血等異狀,較需要優先處理。 血管瘤的治療方式 一般較表淺的血管瘤,可透過類固醇的塗抹讓細胞、血管自行萎縮;但如果血管瘤位在皮膚較深層處,則可能需要注射類固醇或硬化劑的方式才可能抑制血管瘤的增生;現行治療血管瘤常使用雷射,雷射光的熱能可被紅血球吸收,達到破壞血管壁的作用,但雷射並非一次就能完全治癒,需依照病灶的大小、生長深度等面向進行數次療程,且目前國民健康保險並無給付,治療費用也相對較昂貴。 不同的治療方式原理雖不盡相同,但都是為消除不正常增生的血管,最終目的就是讓血管瘤消退後不影響未來美觀;若血管瘤在增生期成長的速度太快,透過積極治療可能讓原本長到5倍大的血管瘤只長到2倍大,消退後也較不容易留下疤痕。蕭正輝醫師提醒,若初步懷疑為血管瘤,寶寶到2歲後卻仍未開始消退,或是合併不正常的出血、傷口感染、潰爛等問題時,必須請專業醫師再評估是否並非單純的血管瘤。 善用醫療資源 把握健兒門診 一般寶寶出生至1歲大這個期間,需定期接種不同預防針,疫苗施打可至一般小兒科診所或者醫院的健兒門診。健兒門診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兒科醫師能有更充足的時間,與爸爸媽媽討論孩子生長過程當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及給予正確的衛教諮詢。因此,若是寶寶有血管瘤問題,不妨利用帶寶寶注射疫苗的機會與小兒科醫師進行討論與觀察,及早發現問題也能及時轉介其他專科醫師進行治療。 ※原文刊載於2016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