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醫談養生

經常掏耳朵 聽力不會更好

經常掏耳朵 聽力不會更好#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67期  整理者黃秀美)通宵熬夜、感冒後,常會有耳朵悶悶、聽不清楚的情況,為什麼冬季聽力特別容易變差?什麼情況下該就醫?耳朵積水、耳垢多時,會影響聽力,又該如何因應?過年前,難免工作忙碌壓力大,應酬多又睡眠不足,會讓人體的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寒流一波波,病毒跟著來。耳鼻喉科門診,有不少中壯年的企業人,他們在寒冬清早醒來時,突然發現天旋地轉,眩暈到快吐出來;或是感冒、徹夜趕工後,竟然有一邊的耳朵聽不見,這種突發性的眩暈、耳聾,常與內耳的平衡神經、聽覺神經受損有關。人類能夠傾聽到外界的聲音,是由外耳道先蒐集聲波,並經由耳膜傳到中耳,內有米粒大小的聽小骨(編按:聽小骨有三塊,由外而內,分別為鎚骨、砧骨與鐙骨),將聲波放大後,再傳遞到內耳的耳蝸,由耳蝸內的毛細胞,透過纖毛的運動,連接聽覺神經,送達大腦,讓人聽得清楚、聽得懂。而緊挨在耳蝸旁的半規管,則與人體活動,如跑跳、轉身時,主責動態平衡的平衡神經有關。當外耳、中耳、內耳,有出現任何窒礙,如耳垢太多、耳膜破洞、中耳炎、冬季常見的病毒感染,讓聲波無法順利傳送到聽覺神經時,便會有聽不清楚,甚至聽不見的情況。本週由專攻聽力診療的蕭安穗醫師,分享冬季聽力保健的關鍵之道。耳垢不用刻意挖!會因咀嚼等動作自然排出耳垢,俗稱耳屎,當耳垢堆積太多,的確是讓耳朵聽不清楚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是,聽起來髒兮兮的耳垢,其實是能保護外耳道及耳膜的好東西,因為,耳垢具有殺菌作用,可抑制黴菌生長,還可黏附異物。一般來說,耳垢可以經由咀嚼、講話等下頷的關節活動,自然排出,並不需要特別去掏耳朵。而不當的掏耳朵,反而容易刮傷皮很薄的外耳道,有時候,小孩動來動去,還會不小心誤傷到耳膜。自己掏耳朵,建議把耳用棉籤弄鬆,再沾一點點生理食鹽水或開水,輕輕的清除。若是外耳道發炎時,耳垢會變得很黏、很難清,最好請耳鼻喉科醫師來處理。以台北榮總來說,是使用顯微鏡來清耳垢,光是扒子,就有四、五種,還有一些吸的器械,可把耳垢吸出來。清耳垢對耳科醫師來說,雖是雕蟲小技,但要在不痛之下,把耳垢清乾淨,還是非常大的技術。特別是對耳道小、容易堆積耳垢的小孩來說,往往只有一次機會,只要弄痛了,便很難再繼續清。有些比較難取出的耳垢,也不可硬挖,要先點油性的耳滴液浸泡幾天後,再把耳垢輕輕吸出來。而耳朵癢,未必是耳垢多,有時與外耳道太乾、過敏、慢性耳道發炎,甚至是黴菌感染有關。門診上,偶有泡溫泉後,耳朵黴菌感染,讓外耳道又癢又痛的個案。疲累突然聽不見⋯⋯可能是突發性耳聾,須求診聽力,一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不會沒有原因就突然變得不好。而好發於冬季歲末的突發性耳聾,是聽力的急症,與本身過於勞累,使得免疫力下降,而與內耳的病毒感染、血液循環不佳有關。剛發生時,即是治療的黃金期,須住院五天接受類固醇、血液循環劑的治療,並且強迫患者好好休息,約有三分之二機會可部分恢復。若拖過兩個月以上才就醫,再進步的空間有限。而感冒時,併發中耳炎、耳膜破洞,也有可能造成聽力傷害。急性中耳炎,會有發燒、耳朵痛的症狀,診斷與治療並不困難,服用抗生素,建議不要超過兩週。而當中耳積水,導致積液性中耳炎時,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聽不清楚。這時候,除了定期追蹤積水是否消退,也要注意是否有鼻炎或鼻咽部的腺樣體肥大,這會影響積水的消退。若三個月後,積水仍沒有消退,必要時,可在耳膜上放一個通氣管,或用雷射在耳膜上打個小洞,讓積水流出來,改善聽力。耳膜有破洞⋯⋯若ㄧ個月沒好,要人工修補另外,要特別提醒的是,成人的耳咽管又長又斜,照理來說,較不太會罹患積液性中耳炎,但要留意是否有鼻竇炎或鼻咽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後鼻部的痰有血絲、單側的聽力不好,一定要進一步檢查。當耳膜有破洞時,就像牙齒蛀牙,易有牙髓腔的感染,終至影響整顆牙齒的健康。不管是外力(如挨巴掌、巨響)或中耳炎造成的耳膜破洞,若一個月後還是沒有好,就建議應該補起來。一方面可以改善聽力,另一方面,也較不會讓耳道的門戶洞開,影響到中耳、內耳的健康。舉例來說,約有一成的耳膜破洞,日後有可能會有中耳的膽脂瘤。這是耳膜有破洞,使得外耳道的表皮細胞入侵中耳,雖是良性腫瘤,卻也有可能侵蝕到聽小骨,影響聽力、流湯、流水,甚至會影響到顏面神經、侵襲大腦。有時耳朵沒發炎病史,卻感覺聽力逐漸下降,可能是讓耳科醫師很頭大的聽小骨硬化。有些是與遺傳基因有關,在二十歲過後,聽小骨中,最內側的鐙骨會有逐漸疏鬆、變硬的現象,使得聽力傳導出現障礙,聽力會慢慢變差。這個症狀,可動手術把鐙骨鑽開,再換上人工聽小骨,來恢復聽小骨的傳導功能。           【延伸閱讀】日常聽力保養3重點高分貝的噪音最傷耳,只要覺得耳朵聽不清楚,特別是合併有耳痛、耳鳴,建議馬上就醫。就算是聽耳機,也建議每半小時休息一下,別增加耳朵負擔。1)留意噪音,喜慶時別靠鞭炮太近,聽演唱會不建議坐前排靠音箱處。2)掏耳朵要小心,以免造成外耳道的皮膚受損,或是黴菌感染。3)維他命B12、葉酸對聽力神經的穩定度有助益,可適度補充。小檔案_值班醫師蕭安穗經歷: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耳科主任現職:台北榮總耳鼻喉部主任專長:聽力評估、耳鳴、中耳炎與外耳道炎診療、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   

氣候變天,常感覺心臟漏跳一拍?

氣候變天,常感覺心臟漏跳一拍?#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59期/整理黃秀美)  氣溫忽高忽低,突然覺得心悸、心跳加快或心跳不規則,或有頭暈、冒冷汗、胸悶、突然暈厥情況,可能與心律不整有關,到底心律不整該怎麼辦?什麼情況下,該接受治療?心臟得以夜以繼日,二十四小時不停跳動,是因為右心房有一個心臟的節律點(heart pace-maker),它就像一個發電機一樣,電力啟動時,馬達會有固定轉速,並透過電線網路,傳達到心房及心室,讓心肌依序順暢的收縮,從左心室把血液輸送出去,產生規律的心臟跳動。健康成人的心跳,約在每分鐘六十下到一百下左右。當心臟跳動的節律不正常時,最要擔心的是會否發生心跳停止的意外,這是個無形的殺手,即使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心律不整,仍建議應做最基本的靜態心電圖、二十四小時心電圖,並由專精心律不整的心臟科醫師判讀,可檢查出是否有持續性的心律不整、心跳過慢或過快、陣發性的心律不整,對篩檢無症狀,卻有潛在危險性的異常有參考價值。當季節轉換,天氣忽冷忽熱、氣壓變化特別大(如:颱風前夕)時,最容易讓心臟跳動的節律不正常,出現心臟跳得很重、胸口不舒服的情況。本週由專精心律不整治療的陳適安醫師,分享如何正確看待心跳不規則的關鍵保健之道。心臟節律點的生理功能,會受到自主神經的調節,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會加快,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會降低。舉例來說:情緒緊張、激烈運動時,會讓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增加,心跳變快是正常的生理變化。關鍵一:有感覺就不對心跳停拍或不順,都是警訊心平氣和時,一般人應該不太感覺得到自己心臟的跳動。而覺得心臟跳得很重、跳得不順會時大時小時快時慢、跳一跳有停拍或停頓感覺,是臨床上心律不整患者最常說的主訴,但也有不少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得知自己有心律不整。罹患心律不整,最遺憾的是沒有自覺,自以為沒有事,一發作就是突然的猝死。因此,即使是無症狀的心律不整,仍建議到心臟科做整體的評估,分析心律不整的原因及嚴重度,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治療。舉例來說:總膽固醇太高的患者,以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做進一步的檢查,常可發現心臟表面的心包膜外,會包覆很多的脂肪組織,這些脂肪組織分泌的脂肪素會滲進心肌細胞,引起心肌細胞受損,而誘發心律不整。光是計算心包膜外的脂肪組織量,即可推估出罹患心房顫動(編按: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會異常的快速放電,心肌像是被混亂的電流拉扯,無法依序順暢收縮,讓心跳變得又快又亂)的機率。若能做好血脂的控制,就可讓心包膜外的脂肪組織減少,進而降低心律不整的發作。若是老化性的心跳過慢,除可藥物治療外,裝置心律調整器,讓心跳加快,也是一個治療的選擇。關鍵二:年齡也有關係七十五歲以上,易心房顫動先天性的心律不整,有不少是基因突變引起,當父母有心律不整時,其子女有心律不整的機會是一般常人的兩倍以上。與心臟有關的後天性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的異常快速放電,有可能讓心跳破百,病因與高血壓關聯性最高,當血脂異常、心臟瓣膜受損或嚴重瓣膜脫垂時,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可能性。這類型心律不整,與年齡也很有關係,從中年開始慢慢增加,到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約有五%的人口是心房顫動患者,七十五歲以上,則暴增至一○%,等於每十人,就有一人是心房顫動患者。當無法靠各種心電圖檢查,正確診斷出是哪一種心律不整,又合併有頻繁、明顯的心臟不適時,可能需要做侵入性的心導管或心臟電氣生理學檢查,嘗試誘發心臟的異常放電點,確認有哪些不正常的線路存在。關鍵三:須留意併發症心房顫動,易誘發腦中風雖然,患有心律不整的女性較多,但是罹患有心房顫動的患者,以男性居多。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的收縮功能差,較容易讓血液瘀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經身體的血管,有可能導致動脈栓塞,發生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常人的五倍,死亡率則是一般常人的兩倍。當確診有心房顫動,第一要務就是使用抗凝血劑來降低中風的機率。若心跳超過兩百下以上,除有心悸、胸悶症狀外,有可能會因心臟送出去的血流太少,使得腦部缺氧,而出現頭暈,突然昏倒的情況,長期下來,也有可能使得心臟過勞,而有心臟擴大、心衰竭的併發症。若偶爾才發作一次,二十四小時內會回復的陣發性心房顫動,在心律不整治療上是以口服抗心律不整藥物為優先,當服用過兩種藥物都無法有效控制發作,可考慮以心臟電氣燒灼術治療,有機會可治癒。但若是慢性心房顫動,則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心臟電氣燒灼術的長期效益,目前仍無定論。心臟電氣燒灼術,是從鼠蹊部將導管深入心臟,進行異常放電點的電氣燒灼治療,由於3D定位技術相當困難,是個非常要求精密的微創手術,依病情的複雜程度,手術時間從三、四個小時到七、八個小時,都有可能。【延伸閱讀】3招護身,遠離心律不整冬天清晨是1天中血壓最高、最易引發猝死意外的時刻,不可一下子暴露在冷空氣中,以免引起血管急速收縮,誘發心房顫動,而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的生活形態,宜有所節制。1)冬天氣溫低,血壓較不易控制,當發現血壓不平穩時,必須回診調整用藥。2)宜多注意保暖,可先在門口走廊站一下,稍微適應氣溫的轉換,再走出門。3)避免飲濃茶、咖啡,以及抽菸、喝酒、熬夜,以避免心跳加快、心律不整。小檔案_值班醫師 陳適安經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主任、 亞太心律不整學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常務理事專長: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心臟電燒術※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九到二月抗憂鬱,亂加減藥反易昏沉

九到二月抗憂鬱,亂加減藥反易昏沉#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62期/整理黃秀美)  耶誕節、新年假期即將來臨,打開臉書,盡是歡樂氣氛,看著別人的笑容、大餐、幸福,更易感受到自己的孤寂,舊的一年即將結束,如何度過低潮,迎接新一年的開始?歲末年終,明明周遭盡是迎接新年的歡樂氣氛,為何偏偏感受到的是落寞的情緒。有時,還嚴重到非得躲到國外療心傷不可?這與秋冬季節光照時間縮短,再加上情緒體質比較敏感有關係。人體的生物節律,主要是藉由外界的光線,通過眼睛內視網膜的光受體(light receptors)來調控。光受體是一種跟視覺無關的蛋白質,當光線進入視網膜的光受體時,會關閉大腦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的功能,讓人覺得振奮、有精神。但當黑暗來臨時,則會讓松果體刺激褪黑激素的分泌,開始出現困倦、想睡的反應。因此,每逢秋冬時節,進入晝短夜長,便容易使生物節律混亂,導致淺眠疲累的現象。若再加上中年危機,面臨人生轉捩點的失落事件,如失親、失婚或失業等壓力事件,心情有可能會變得更低落,整天渾渾噩噩、體力不佳和耐心特別不足,連要出門上班,都顯得舉步維艱。本期由專精職場壓力諮詢的夏一新醫師,分享度過冬季情緒低潮的關鍵之道。好睡秘訣一:忌放縱作樂,招致空虛感M型社會、U型人生,事業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中高階主管,上有高堂、下有子女的中年族群,是人生責任最大、最容易因大環境波動陷入情緒谷底的年齡,尤其是每到九月到二月,氣候陰冷溼暗,許多情緒體質比較敏感的人,可能會開始出現暴飲暴食,嗜吃甜食或澱粉類食物而體重增加,或是陷入一直昏沉、體力差、缺乏動能、社交退縮,鎮日只想宅在家。為了不讓自己的情緒持續低落,有些人也會藉由沉迷網路、夜店放鬆、飲酒作樂、瘋狂血拼、飆車來追求愉悅刺激,但這些非理性的放縱,雖可收一時之效,卻也常讓心情更加大起大落,換來激情過後的沮喪、空虛與低潮。而個性急、求完美、腦袋轉不停的人,較易出現無法放鬆,睡很久卻睡不好的情況,又常因隔天有重要行程,希望趕快睡著,常會藉安眠藥來加速入眠,但又怕藥物成癮,因而會自己減藥,造成睡睡醒醒、又再加藥,導致睡過頭,或隔天因殘留的藥效有宿醉現象,無法保持頭腦清醒。好睡秘訣二:服藥助眠,吃完立刻去睡人跟會冬眠的動物一樣,在冬季會需要比較多的睡眠,原本夏天只需睡六小時的人,到了冬天可能需要睡到七、八小時,才能精神飽滿。目前最常使用的鎮靜安眠藥物,在白天服用的是鎮定劑,在晚上吃的是安眠藥,都屬於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藥物,具有抗焦慮、肌肉放鬆、幫助睡眠、抗癲癇四大作用,可以讓動個不停的腦波安定。但為什麼身心精神科醫師反對民眾自己隨便服用或調整鎮靜安眠藥的劑量?主要是因為睡不好,不單只是惱人的症狀,它常與許多身心壓力或精神疾病有關聯,必須把睡眠不佳的核心原因找出來,才是治療的重點。以冬季易發作的冬季憂鬱症為例,與腦中參與情緒調節的血清素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或改變有關,易導致情緒悲傷、嗜吃澱粉性食物、淺眠昏睡等症狀。此時,若心理諮商無法有效紓解情緒低落,服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的抗憂鬱藥物來增加腦部的血清素,就會非常重要而有效,光吃鎮靜安眠藥僅能幫助入睡,無法真正解決情緒低落的問題。另外,若須服用醫師開立的鎮靜安眠藥,服用後,應立即去睡,不能再做其他任何雜事,能一覺睡到天亮,才能擁有充沛精神,好好上一整天班。若是擔心藥物成癮,自行減藥、加藥或停藥,使得整晚睡睡醒醒,或長期只睡一、兩個小時,很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引發其他身心疾患。如果起床後仍無法保持清醒、易恍神、白天打瞌睡,則表示服用的鎮靜安眠藥,需要專業醫師重新評估與調整。好睡秘訣三:早起運動,有助身心愉悅人的一生,無論健康、財富、愛情和名譽,皆像潮汐般起起伏伏,變化無常,沒有人是永遠的人生勝利組。離開不健康的職場環境,從失敗的教訓中汲取經驗,是培養成功的必要養分,別讓挫折時的災難化反應,吞噬掉自己的夢想與希望。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避免成為工作狂,而付出過當的健康代價。當有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焦慮不安、行為煩躁時,要及時踩煞車,莫要一直跟別人或過去做比較,學會保有簡單、知足、感恩的幸福感,活在當下,適時求助,才能留得青山在。規律運動,讓心跳達到每分鐘一百二十下,可提高體力和能量,促進腦內啡(Endorphins)分泌,可讓人產生輕快和愉悅感,不易憂鬱和低潮,對晚上入眠也有相當助益。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盡量出門接近大自然,進行適度非競賽式運動,如散步、騎自行車或游泳,讓大腦有機會完全放空,暫時抽離現實的逼迫,可給心靈一些喘息的時間。【延伸閱讀】助眠3招 擺脫壞情緒熟睡是正常的生理需求,避免煩憂白天事務,晚上睡好覺充分休息,低落的情緒就可改善。若常常沒睡好,免疫力下降,專注能力會變差、易出錯,讓心情雪上加霜。1)早起出門接近大自然晨光,規律運動,有助提升體能,晚上易入眠。2)晚餐早點吃,避免太飽或太辣、含咖啡因食物,以免干擾睡眠。3)勿熬夜,冬天比夏天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若有睡眠障礙,須求醫。小檔案_值班醫師 夏一新        經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副教授現職: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專長:職場壓力諮商、失眠、憂鬱、躁鬱※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低溫快速烹調 最保菇類營養

低溫快速烹調 最保菇類營養#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60期/整理黃秀美)  香菇、秀珍菇、木耳、金針菇、杏鮑菇、鴻喜菇、蘑菇,每到吃火鍋季節,高纖、低熱量的菇類就成了主角,到底菇類該怎麼挑選、料理最適當?吃菇又有哪些禁忌?俗稱菇類的蕈類,是屬於生物中的真菌,經常被食用的部分,是由菌傘及菌柄所組成的子實體。每百公克的生鮮菇類,脂肪含量約僅○.五公克左右,熱量約有四十大卡,比一般蔬菜稍高(編按:每百公克約二十五大卡),主要是因為每百公克菇類的蛋白質約有兩到三公克,比一般蔬菜多。而食用菇類所含的多醣體,雖然不像藥用菇類,如靈芝的分子量那麼大,在營養學上,仍認為針對日常飲食保健,對於免疫力的維持,具有價值。不同種類的菇類,具有獨特的香味及咀嚼感,每當冬天胃口大開時,在煮火鍋、日常料理中,增加富含非水溶性纖維(粗纖維),低脂、熱量又少的菇類,有助降低肉類的過度攝取,並提供飽足感,對於排便的順暢,也有助益。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菇類的普林量,雖然遠不如內臟、海鮮、肉類高,但的確還是比一般蔬菜高;對尿酸高、痛風控制不良的患者,還是得留意食用量,不可因菇類熱量偏低,就毫無節制的大吃特吃,更不適合飲用煮過肉類、海鮮、菇類等,溶有大量普林的湯頭。此外,有不少菇類的鉀含量較高,也較不適合腎臟病患者食用。本期由專精營養與減重管理的蘇秀悅營養師,分享菇類如何健康吃的關鍵之道。誰不適合吃菇?尿酸高、痛風、腎病應節制餐桌上經常會食用的香菇、蘑菇(洋菇)、金針菇、秀珍菇、杏鮑菇、鴻喜菇、珊瑚菇、草菇等菇類,都屬於粗纖維較高的食材,食用時,宜細嚼慢嚥,並搭配適量的飲用水和湯,讓纖維吸水膨脹,可增加糞便的體積,加速排便的效率。而白木耳(銀耳)、黑木耳,則更富含有水溶性纖維,可結合食物中的膽固醇,將其帶出體外,有助於血液中壞膽固醇(LDL)的降低。除了尿酸高、痛風控制不良、腎臟病的患者,要節制菇類的食用外,如果腸胃蠕動不佳、消化性潰瘍者,或做過腹部、骨盆腔放射性治療者,腸道有狹窄者,大量食用膳食纖維食物,有可能會引發脹氣、腸道不適,甚至腸阻塞,建議少量食用,或可在食用前,先諮詢醫師及營養師的意見。對於要做大腸鏡等腸胃道內視鏡檢查者,因於檢查前一天須做清腸準備,減少腸道內的食物殘渣,應配合健康檢查中心的建議,採用低渣飲食,不宜吃菇類食物。怎麼選購菇類?外形菌傘完整、傘柄挺拔生鮮的菇類,氣味清香,選購時,應選子實體扎實、菌傘還包覆完好、傘柄挺拔、味道清香、色澤自然的菇類。盡量避免買散發酸味、水水爛爛,或是菌傘脫落、變色、打得很開,過於熟成的菇類。除非是本身就是很白皙的美白菇或白靈菇,倘若菇類的顏色過於雪白,也要留意。舉例來說,新鮮的白木耳應帶有淡淡的黃色,蘑菇則是很不耐壓的菇類,若是顏色非常雪白的白木耳,或是被壓到也完全不會變成褐色的蘑菇,可能已經過一些化學處理,較不天然。目前,台灣市售的食用生鮮菇類,大多採用太空包栽種,生長期通常不需要噴灑農藥,但一旦從太空包採下後,在常溫下會繼續熟成,且容易變色、變味、變形。當新鮮的菇類接觸到水分,更容易腐敗、變質。因此,建議不要一次買太多,買回家後千萬不可先水洗,建議以保鮮盒或保鮮袋裝好,冷藏在冰箱裡,可減緩菇類熟成的速度。要烹調之前,再以清水稍微清洗即可,並及早吃完,才不易酸敗。如何料理菇類?低溫炒軟,切忌大火煎炸由於菇類的粗纖維較多,菇柄肥厚、纖維較長的菇類,如杏鮑菇,在烹調前的切法會直接影響到入口的口感。如果希望吃起來滑嫩細緻,可順切著纖維,切成薄片。倘若希望吃起來彈牙、富嚼勁,則可切成滾刀塊,但這種切法較不適合牙口不好,咀嚼力差者食用。菇類含有的麩醯胺酸、核苷酸、脂肪酸,是其特殊香氣的來源,在低溫烹調時,較容易散發出香氣。有些菇類煮熟後,膠質會變多,如:白木耳、金針菇與杏鮑菇的菌傘,代表多醣體及水溶性纖維含量較多。在烹煮時,可用低溫炒軟,稍微燜煮,待菇身微微散發水分時,就可以起鍋,最能夠保留香菇、杏鮑菇這些菇類的營養及香氣,切忌大火煎炸或是長時期的燉煮。而像金針菇、秀珍菇這類味道比較清淡的菇類,清燙幾秒即可煮熟,也不須久煮。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太愛吃菇類,是否會影響鈣質等礦物質的吸收。事實上,口感滑嫩的菇類,鈣質較一般蔬菜多,還含有幫助鈣吸收的維生素D。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在二○一三年四月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食用含有維生素D的蘑菇,是維生素D很好的天然食物來源。除非孩子非常偏食,只吃菇類,不吃其他蔬菜水果,否則,並不用特別擔心孩子會因此而營養不良,但也提醒家長在烹調菇類時,要搭配其他蔬菜一起煮,才能讓孩子吃得更均衡健康。【延伸閱讀】健康吃菇3大技巧就算只是在火鍋裡汆燙幾秒,菇類特殊的香氣都可為火鍋湯頭增添鮮味,能減少鹽分的使用。炒肉、炒菜時,也可加些菇類,增加菜餚的均衡營養及飽足感。1)選購時,宜挑選菌傘內捲,未完全張開的菇類,表示比較新鮮。2)準備烹調前,再以清水輕輕沖掉泥沙或雜質,不可太用力搓洗。3)菇類煮火鍋,只須在湯裡涮幾秒,即可保留菇的香氣及鮮嫩口感。小檔案_值班營養師 蘇秀悅經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專長:臨床營養治療、團膳管理、食品衛生管理※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睡前鍛鍊三招 就能丟掉護腰

睡前鍛鍊三招 就能丟掉護腰#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61期/整理黃秀美)  長時間久坐不動、缺乏運動,常讓人有腰痠背痛的困擾,這與脊椎附近的核心肌群虛弱無力,無法提供有效支持力有關,善用傍晚時間,做好核心肌群鍛鍊,可擁有最天然的護腰。早上醒來,剛要起床的那一剎那,是否曾有背部緊繃,下背部會疼痛的困擾?或者是一整天坐在辦公桌前,常會有下巴前傾、肩頸痠痛、彎腰駝背,同時,背部很僵硬?這些軀體的不適,跟長時間久坐,核心肌群(core muscles)用進廢退、失去平衡有關。核心肌群,指的是位於身體軀幹的中心,從胸廓肋骨下方到骨盆腔間,環抱腰部及背部的肌肉群,依肌肉群的分布位置,大致可分為深層核心肌群及表淺核心肌群。位於軀幹深層,薄薄的腹橫肌是透過筋膜與脊椎後方的多裂肌相連,並附著在脊椎上,將腰腹部完整包覆,加上橫膈膜及骨盆底肌,提供人體腰椎及骨盆的穩定度,形成重要的深層核心肌群。而軀幹表層的表淺核心肌群, 則由又長又大塊的肌肉群組成,包括腹部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腰側的腰方肌,背部的豎脊肌等等,這些肌肉群,可將肋骨、胸廓、骨盆與大腿關節相互連接,負責動作的方向及力量,讓下背部得以靈活的做出挺直、前彎、後仰及扭轉的動作。本週由專精復健運動的邱俊傑醫師,分享正確鍛鍊核心肌群的關鍵之道。久坐肥胖腹背肌肉弱,撐不住脊椎下背部,原本就是脊椎承重最大的部位。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長時間用電腦,上半身從肩膀、胸椎到腰椎,都是前傾彎曲的動作,又常缺乏運動,容易導致核心肌肉群的腹背肌肉力量不平衡、功能不彰。若再加上腹部肥胖,更會讓深層核心肌群鬆散無力,沒辦法提供脊椎穩定的支撐。特別是下背部曾受過傷、有長期背痛的患者,常會由於身體的代償保護作用,使得直接附著在脊椎上的深層核心肌群,越不使用越虛弱,表淺核心肌群又因過度使用而僵硬。核心肌群運動的概念,是讓腰椎骨盆有適當的穩定度,並由軀幹中心的核心肌群,帶動肢體的活動。當深層核心肌群及表淺核心肌群合作無間時,就像擁有天然的護腰,能讓身體維持在良好的姿勢,得以做出靈活的動作。正確的使用核心肌群,可使運動能力的表現更好,並減少運動傷害。舉例來說:在打高爾夫球時,深層核心肌群必須有適當的收縮,保持脊椎的穩定,再協同表淺核心肌群做出流暢的旋轉動作,帶動球桿的方向及力量,才能做出漂亮的揮桿。小腹測試十秒鐘檢驗核心肌群功能若深層核心肌群無力、表淺核心肌群僵硬,沒有使用軀幹及旋轉的力量,光靠手臂蠻力打球,不但無法發揮打球實力,也容易出現肢體的運動傷害。要怎麼知道核心肌群的功能是否良好呢?先仰臥平躺,雙腳屈膝打開與骨盆同寬,肚臍往內縮小腹,看微收小腹的同時,能否維持正常呼吸十秒鐘。若無法維持十秒鐘,代表深層的核心肌群的收縮控制有問題。此外,以同一姿勢做仰臥捲起,也是很好的測試,先吸氣,吐氣時緩緩的由頭、頸、肩依序離地,將上半身捲起。若正確啟動核心肌肉群力量,脖子應是伸展的,肩膀會是寬寬的,下背可維持在輕貼地面,小腹內縮,不會鼓出,也不會憋氣。如果捲起時,臉紅脖子粗、肩膀瑟縮,代表下背緊繃,須擠壓肩頸才能勉強做出捲起動作。強化肌群呼吸配合訓練,舒緩背部核心肌群的訓練,須配合順暢的呼吸,由內而外,先有適當的穩定度,再逐漸增加動作的範圍及難度。曾有下背受傷疼痛困擾的患者,會有核心肌群功能障礙,其深層核心肌群會因長時間疼痛而被抑制。所有的訓練,都以能維持動作的正確、不會疼痛為原則,循序漸進,不躁進,以免再次受傷。至於要怎麼喚醒深層核心肌群力量?仰臥平躺,雙腳屈膝打開與骨盆同寬,小腹微收,雙手貼地。先吸氣,吐氣時,慢慢從尾椎骨到肩胛骨,一節節把脊椎抬高,注意不可擠壓到脖子,直到膝蓋、髖關節、胸口,形成一直線時,再吸氣,吐氣時,從肩胛骨到尾椎骨,一節節把脊椎緩緩放回地板上。這個被稱為橋式(bridging)的動作,可有效啟動深層核心肌群,控制脊椎骨的穩定度,對久坐容易緊繃的背部來說,也是一種舒緩按摩。在傍晚回家時,一回做八次,每天可做個三回,晚上會比較放鬆好睡。【延伸閱讀】3招鍛鍊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鍛鍊,不是競技,不必急於追求高難度。初學者不要心急、不要憋氣,注意縮小腹,再配合呼吸,慢慢做正確最基礎的3個動作,就有成效。1)橋式:平躺,雙腳屈膝打開與骨盆同寬,小腹微收。先吸氣,吐氣時,依序從尾椎骨將脊椎一節一節抬起到肩胛骨,讓身體膝蓋延伸呈一直線,再吸氣,吐氣時,從胸口放鬆下沉,依序把脊椎緩緩放下。2)俯臥:雙掌平貼在前額地板上,小腹微收。先吸氣,吐氣時用核心肌群力量,把上背部往上延伸如C型弧度,再吸氣,吐氣時把上背部緩緩放下,此動作可預防駝背。3)旋轉:平躺,雙膝併攏,抬高呈90度,肩膀、雙掌貼地。吸氣時,用核心肌群的力量,帶動身體旋轉到右側,左肩不可離地,呼氣時,旋轉回中心,再換左側。小檔案_值班醫師 邱俊傑經歷: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美國芝加哥復健醫院脊椎暨運動傷害復健中心研究、美國加州大學爾灣醫學中心復健部研究現職: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康伯拉思國際體研顧問專長:皮拉提斯下背痛核心復健運動、脊椎及運動傷害復健、肌肉骨骼超音波※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洋芋片配奶茶 壞膽固醇甩不掉?

洋芋片配奶茶 壞膽固醇甩不掉?#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58期/整理者黃秀美)曾被塑造出健康形象的人工反式脂肪酸,美國FDA擬禁用,為什麼加工食品中的甜甜圈、爆米花、奶精會含反式脂肪酸?到底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何危害,如何降低食用機率?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又稱反式脂肪(trans fat),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反芻動物(如牛、羊)的油脂,本來就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 但目前食品中,常見的反式脂肪酸來源,並非來自天然的動物油脂,而是將植物油氫化處理後,改變部分油品中碳原子的鏈結方式,所產生出來的反式脂肪酸。 食品加工業,將植物油氫化處理的目的,主要是可增添食品的香酥風味,同時具有耐高溫、不易變質且有利保存的優點。以餅乾來說,就能夠在常溫下保存,也不容易因油品變質而有油耗味。 反式脂肪酸,曾被視為比飽和脂肪酸更健康的代替品。因飽和脂肪酸較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沉積在血管裡造成阻塞,易導致高血壓、心臟病。 但後來才發現這種經過氫化處理,所產生的人工反式脂肪酸,雖被歸類在不飽和脂肪酸中,卻比飽和脂肪酸的危害更多,不只會降低血液中,具保護力的好膽固醇(HDL)含量,更會加劇提升壞膽固醇(LDL)含量,對腦血管、心臟血管健康的殺傷力,甚於飽和脂肪酸。 本期由專精營養與膳食的蔡一賢營養師,分享如何降低吃到反式脂肪酸的關鍵之道。 食品標示「零」就安全?看含量也必須注意主成分 台灣從二○○八年開始,即強制規定市售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須標示人工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現行的法規是每一百公克,額外添加的人工反式脂肪酸含量在○.三公克以下,得標示為零。若是食品本身含有的反式脂肪酸,也不包括在內。 因此,光看營養標示的反式脂肪酸零公克或○%,並無法分辨是否含有人工的反式脂肪,建議要同時看主要成分。 若標示有氫化植物油、氫化棕櫚油、植物性奶油、人造奶油、人造植物奶油、黃油、白油、起酥油,或是英文的trans fat(反式脂肪)、shortening(起酥油)、hydrogenated(氫化)、margarine(人造奶油),即使營養標示的反式脂肪酸是零公克或○%,還是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尤其是小朋友最愛吃的爆米花、巧克力棒、餅乾、洋芋片、泡芙、蛋捲等零食,宜多留意看看。 不吃油炸食品就沒事?甜品、奶油球都可能中標 由於氫化植物油,具有價格便宜、耐高溫及油炸、口感香酥的優勢,許多油油亮亮的油炸及烘焙食品,像是香酥雞排、鹽酥雞、炸薯條、小雞塊、油條、甜甜圈、披薩、牛角麵包、起酥麵包、糕餅以及三明治抹的乳瑪琳或植物性奶油,還有茶、咖啡、甜品會用到的奶精、奶精粉、奶油球,是較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類別。 而含油量高的油炸、烘焙食品,對健康的負面影響,當然,也不僅止於反式脂肪酸,還有高溫烹調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自由基、營養素流失以及脂肪、熱量太多,可能堆積出的肥胖問題,只要能少吃一點點,都是值得努力的健康目標。 日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提醒,馬鈴薯經高溫油炸、烘焙會形成有害化學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尤其在炸薯條及洋芋片中含量較高,不宜多吃。 外食族如何減少危害?紅燒、滷製比炸或熱炒好 現代人外食機會高,只要是主食很喜歡吃炸雞、粉炸排骨等炸物,時常拿薯條、洋芋片、手搖奶茶當下午茶,飲食總熱量很容易會有高達四成到五成是來自脂肪,吃到反式脂肪酸的機會,自然也不會太少。 若無法在家自己煮,可從選擇食材的烹調方式著手,像是清蒸、紅燒或滷製這類不追求香酥口感的料理,通常不會用到氫化植物油,用油量也很少,食材多樣化、常變化,相對來說,會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下午茶,若非吃炸薯條、洋芋片、爆米花不過癮,可跟同事分著吃,不要一個人吃掉一大包。另外,再加點蔬菜沙拉、水果盤等天然的什錦蔬果一起吃,可用優酪乳、優格當淋醬,油脂量更低。 而且,優酪乳、優格含益生菌,蔬菜水果則是益生源,也是益生菌的食物,兩者一起吃,對腸道健康也不錯。茶、咖啡、甜品會用到的奶精、奶精粉、奶油球,則可另外準備合格鮮奶或保久乳來取代。 自己烹飪,對油品的掌握較容易,建議可以各種油品、不同品牌換著用,烹調重點可放在如何正確使用、降低油量上。因為再好的油品,過度加熱、量吃太多,一樣會有反效果。 例如油若加熱到冒油煙,代表已開始劣變,也不要把油炸過的舊油混合新油,這也會加速油品的酸敗跟劣變。 在家炒菜可嘗試用原本一半的油量,稍微溫熱就加蔥蒜同炒,待菜入鍋後,在鍋邊灑些水,可讓菜快速炒熟、不易燒焦,鮮嫩程度不輸大火爆炒。 帶皮雞肉或帶有油脂的豬肉、牛肉,拭去表面水分後,可不加油直接下鍋,利用肉類本身的油脂乾煎(帶皮、較有油脂的那邊先煎),起鍋後,再撒些海鹽、現磨香料,就很可口。而煎魚,可在上桌後擠些新鮮檸檬汁增添風味,這些料理方式,比起裹粉、油炸,用油量少很多,也更能吃出食材的原味及健康。 【延伸閱讀】3招避開 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常隱身在香噴噴、口感酥脆的美食中,就連看起來像是牛奶、奶粉的奶油球、奶精粉,都常是氫化植物油製成,只會增加油脂、熱量,卻沒得到健康益處。1)反式脂肪酸零,主成分有氫化植物油,還是可能含反式脂肪酸,不要多吃。2)少吃炸薯條、洋芋片,可吃以優酪乳、優格當淋醬的蔬菜沙拉,油脂量較低。3)奶茶、咖啡中的奶精粉、奶油球有可能是氫化植物油,建議減少使用。小檔案_值班營養師 蔡一賢經歷: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院區營養課課長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營養課課長、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專長:營養與膳食製備

誤食過多鉀離子,和吃太鹹一樣危險 腎功能不佳 吃低鈉鹽才健康?

誤食過多鉀離子,和吃太鹹一樣危險 腎功能不佳 吃低鈉鹽才健康?#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55期  整理/黃秀美) 黑心食品連環爆,現在連家家戶戶都會用到的油都出問題,很多民眾覺得乾脆回到自己炸豬油的傳統社會算了,對人體排毒器官腎臟而言,避免高蛋白、高鹽飲食只是自保基本要求!腎臟,位於腰部兩側的後方,俗稱「腰子」。兩顆腎臟上,約有兩百萬個腎元。腎元是由腎絲球及腎小管組成。分布在腎絲球及腎小管間的組織,則是腎臟間質。腎絲球,可過濾血液中氫離子、鉀離子、阿摩尼亞、藥物或尿毒素等物質。腎小管,則會把人體有用的東西,如:白蛋白,再回收到血液裡,並藉由尿液把腎絲球過濾出來的物質排出體外。當腎元受損,該回收的白蛋白,流失到尿液裡,會使得血液裡的白蛋白缺乏,可能會出現下半身水腫,以及解尿時泡泡持續很久的蛋白尿。腎臟功能不好時,體內電解質容易失去平衡,更慘的是,當尿毒素,尤其是親蛋白尿毒素(protein-bound uremic toxins)排不出去時,尿毒素不只會攻擊腎臟的腎小管、腎間質,使腎臟功能更快惡化,同時也會攻擊體內多個重要器官,產生許多併發症。舉例來說:洗腎患者,常因心血管疾病而致命,這與親蛋白尿毒素會攻擊血管中的內皮細胞,使得血管新生、修復的能力變差,較易阻塞、硬化,不無關係。本週由專攻腎臟學的郭克林醫師,分享腎臟保健的關鍵飲食之道。傷腎主要兇手高蛋白飲食不輸黑心食品從毒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開始,一直到最近的棉籽油裡的棉酚,大家最關心的是這些化學物質,會不會「傷腰子」?三聚氰胺,主要是會阻塞腎小管,造成腎結石;毒澱粉的順丁烯二酸,在動物實驗中,也是會導致腎小管損傷。而棉酚,主要是生殖毒性,讓精子減少,至今,並沒有看到有腎毒性的研究報告。目前,須洗腎救命的末期腎臟病,發生的原因是腎臟功能衰竭,使得人體內的尿毒素,無法經由尿液排除,而累積在體內,產生噁心、嘔吐、疲倦、皮膚蠟黃搔癢,以及,有如魚腥般的口臭味。而近年在眾多尿毒素中,非常受到矚目的親蛋白尿毒素的來源,並非來自黑心食品,而是主要來自腸胃道,當它把食物裡的蛋白質,消化分解成可被人體運用的必需胺基酸,包括:酪胺酸(tyrosine)、色胺酸(tryptophan)時,產生的含氮廢棄物。所以,這也是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會被要求吃低蛋白飲食(編按:每天每公斤體重食用○.六公克蛋白質;健康者則每天每公斤體重食用○.八到一公克)的主因,目的是減輕腎臟負擔,避免體內累積過多親蛋白尿毒素,延長腎臟的使用期限。雖然有一些研究顯示,在飲食中補充特殊結構的活性碳、酮酸胺基酸,可降低腸胃道、血液中的尿毒素,延遲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洗腎時機,但費用並不便宜。在知名的美國腎臟病學會臨床雜誌(Clin J Am Soc Nephrol)發表的小型研究顯示,腎功能正常者吃奶蛋蔬食(編按:不包含素雞、素鴨、素火腿等素食加工品)一個月,可減少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並發現尿液中的親蛋白尿毒素降低,對腎臟不好的磷也會減少,對腎臟保健確有益處。除了蛋白質吃太多,另一個民眾常會忽略的傷腎飲食則是鹽分(氯化鈉)攝取過量。飲食含鹽量過高加速糖尿病患者腎臟病變鹽分裡的鈉離子會讓血壓上升、體內水分滯留,同時也會對血管的內皮細胞造成損傷,進而增加心臟及腎臟的負擔。除了眼睛看得到的鹽分添加,潛藏在高湯、醬油、醃製食品及加工食品的鹽分,也須留意。傳統烹調有時會使用的味精,成分是麩胺酸鈉鹽,一樣是含鈉的調味品。但也別誤以為吃低鈉鹽、薄鹽醬油,就會對腎臟較好,因這兩種調味品是以鉀離子取代鈉離子,鉀離子較高。若腎臟功能差,有可能因血鉀上升,而導致胸悶、無力、心律不整等高血鉀症狀,嚴重時會休克。此外,台灣每年新增的洗腎病人中,約有四成到五成是因糖尿病腎臟病變造成,血糖高不只是損傷內皮細胞,若糖尿病患者飲食中又攝取過高含鹽量,無疑是雪上加霜、火上添油,讓發生腎病變的速度加快。混用止痛藥、感冒藥可能讓腎元缺血性壞死在已故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所做的研究中則證實,重金屬鉛對人體來說,並無安全劑量,平均每增加一百微克(約為○.一毫克),就會導致每年○.三%的腎功能損傷。而鉛暴露可能來自食物飲水,也可能來自環境。舉例來說:若住家自來水的管線是使用老舊的鉛管或附近有電鍍工廠,或生活中,常接觸劣質的油漆、彩色玩具、彩色吸管、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動物的大骨,都有暴露到鉛的風險,不知不覺中對腎臟造成損傷。另一個也要特別留意的是長期或大量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有可能導致腎小管腎臟間質性腎病變,容易覺得疲倦、氣色不好;混用不同種類的止痛藥、感冒藥,則有可能讓腎元缺血性壞死,使得尿液濃縮能力降低,出現總尿量變多、常得半夜上廁所的症狀。【延伸閱讀】3要訣保護腎臟保護腎臟沒有捷徑,減少高鹽、高鉀、高蛋白的傷害,就是最好的保養。而解尿後,看著馬桶從一數到十,觀察泡泡有沒有消失,則有助於發現腎臟亮紅燈的警訊。1)解尿後的泡泡歷久不散,可能是蛋白質吃太多或有蛋白尿的警訊,應多加留意。2)吃天然蔬食,可以減少體內尿毒素及磷,對於腎臟保健有正面幫助。3)攝取過量的鹽、低鈉鹽,分別會讓鈉離子、鉀離子過高,食用時宜節制。小檔案_值班醫師 郭克林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現職: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專長:腎臟學、透析學、腎性貧血※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眼前像被窗簾遮住,視網膜恐受損 飛蚊症變嚴重 勿做眼睛體操

眼前像被窗簾遮住,視網膜恐受損 飛蚊症變嚴重 勿做眼睛體操#民醫談養生

(商業周刊1354期  整理/黃秀美) 眼前飄動的黑影飛來飛去、眼球裡的血絲越來越多,明明眼睛沒發炎,視力卻日益模糊,看直線會扭曲變形,這些重要的成人視力問題,到底該怎麼辦?人類的視網膜,有如相機的底片,位於眼球的內層,由數百萬個感光細胞所組成,前方有玻璃體、後方有脈絡膜。透明膠狀的玻璃體,質感像生蛋白,作用有如視網膜的「紙鎮」,可讓視網膜穩穩的貼附在供應視網膜營養的脈絡膜上。視網膜的作用是把眼睛所看到的訊息,經由視神經傳導到腦部的視覺區,讓我們能夠分辨眼睛所看到的影像。而視網膜正中心的黃斑部,解析度最高,主要是負責精密視力跟辨色力。國人常見的近視眼,則會把眼球的前後徑拉長,眼球每增加一公釐,近視的度數約會增加兩百多度。而高度近視者,眼球的前後徑變長,也會把視網膜拉得比較薄,因而容易脫落、有破洞,同時讓玻璃體變得比較稀薄,容易液化、崩解,得到視網膜剝離疾病的機會,約比正常人高十倍以上,尤其步入中年後,更應留意視力的變化。本週由專精視網膜及玻璃體疾病、白內障治療的陳立仁醫師,分享中年眼睛保健的關鍵之道。黑暗中有閃光⋯⋯讓眼睛多休息,盡早檢查當光線,從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進到視網膜的路徑中,原本清澈的玻璃體,因為退化而出現混濁現象時,就會被解讀成「飛蚊症」。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士,約有半數會擁有此一困擾。由於眼球內部是密閉的空間,因此,這些混濁的玻璃體會在眼球裡飄來飄去,不會完全沉澱下來,就像在視野裡長出了若隱若現、揮之不去的白頭髮,在光線亮、看白色背景時,會特別明顯,當然是相當礙眼的存在。而少數約一%到二%的「飛蚊症」,不只是玻璃體混濁,而是玻璃體沾黏住視網膜時,將視網膜拉扯出破洞,產生碎片,因而形成的飛蚊症。一旦視網膜有破洞,玻璃體液化的水分開始灌進視網膜後方,就會造成視網膜剝離,看東西像被窗簾遮住,嚴重時,有可能會造成失明。因此,當飛蚊症變得更嚴重、在黑暗中出現一閃而逝的閃光時,往往代表視網膜可能遭到拉扯,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尤其不建議做眼睛體操,讓眼球有劇烈轉動,以免組織的拉扯力量更大,造成更廣泛性的破壞。宜靜臥,讓眼睛多休息,並盡早就醫做檢查,看看視網膜上是不是已有破洞?需不需要先以雷射治療,做視網膜的補強,以降低未來罹患視網膜剝離的機會。眼睛有紅血絲⋯⋯治療後,症狀不會全消失眼球的結膜表面上,原本沒有什麼血管,一旦出現紅血絲,代表眼球需要更多的血液,帶來氧氣、營養、白血球,充血的原因可能是眼球的壓力急性升高、乾澀缺氧、發炎、感染或過敏,必須找出讓眼睛充血的背後原因,加以治療、控制。而不是治標式,只針對紅眼症狀治療。舉例來說: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不管使用透氧率再高的鏡片,多少都會造成氧氣的減少,長期下來會誘導血管增生,增加氧氣的供應,以彌補氧氣的不足,尤其到了傍晚、晚上,眼睛的淚液分泌較少,眼球會比較乾而容易充血,以產生較多的分泌物來保護眼球。一旦眼睛長出紅血絲,代表血管已經被建立起來,即使原本造成眼睛出狀況的原因已經得到適當的治療,充血也不會完全消失,還是會隱隱約約的存在。有些患者會長期點含類固醇的消炎眼藥水,企圖讓紅血絲消除,有時反而會造成眼壓升高,導致青光眼,甚至讓白內障提早發生,因而付出額外的代價。看直線變扭曲⋯⋯黃斑部病變,須及時就醫而視力模糊,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困擾,發生原因與水晶體混濁引起的白內障,以及視網膜的黃斑部病變有關。白內障造成的是視力全面性的模糊,看線條會模糊,但不會彎曲。黃斑部病變,不但會導致視力模糊,而且看直線會扭曲變形。黃斑部發生病變的處理方式,視病變發生的位置有所不同,若是黃斑部的表層長出薄膜或發生裂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黃斑部的中層若因糖尿病或靜脈阻塞導致水腫,可用雷射或注射血管內皮生成因子(VEGF)抗體、類固醇抑制血管滲漏來改善黃斑部水腫,進而改善視力;而黃斑部下層的增生血管,則是以眼內注射血管內皮生成因子抗體治療為主。而俗稱的眼中風,雖然也會出現類似黃斑部病變的症狀,但發生病變的部位是黃斑部的中層,原因則與眼睛的血管阻塞有關。如果是靜脈阻塞,會導致黃斑部附近的微血管爆裂滲漏、出血或水腫,治療方式,一樣是採用雷射或打針來治療水腫,可恢復一部分的視力。但若患者的眼睛動脈阻塞,則會造成毀滅性的永久傷害。一般來說,白內障手術較無急迫性,但若是黃斑部病變,一旦有黃斑部下的出血,就有可能傷害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進而留下疤痕組織,造成視力永久性的傷害,須及時且持續的治療,才能保持視力,降低失明的機會。【延伸閱讀】3招守護眼睛健康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會大幅減少眼睛的眨眼次數,使眼睛乾澀的情況加劇,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更容易導致視力疲勞、模糊。與其讓眼睛過度操勞,再來補救,不如多注意眼睛的日常保健。1)眼睛乾澀時,宜多眨眼,適時的閉眼休息,減少眼淚的散失。2)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易視力疲勞,適時眺望遠處,是最佳的肌肉放鬆術。3)輪流用單眼,看直線或格子是否有扭曲變形,可以及早發現黃斑部病變。小檔案_值班醫師 陳立仁經歷: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現職: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專長:視網膜及玻璃體疾病、白內障※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