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

大便頻率怎樣才正常?糞便有點綠要看醫生嗎?醫解答3大常見疑問

大便頻率怎樣才正常?糞便有點綠要看醫生嗎?醫解答3大常見疑問#便祕

有位民眾如廁後,驚見糞便顏色偏黑,立即到醫院做胃鏡檢查以及胃部治療,沒想到過了3個月,又再次出現黑便。直到做了大腸鏡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腸原位癌」所造成的出血。醫師馬上利用大腸鏡切除腫瘤,才讓患者不再排出黑便。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提醒,透過觀察糞便型態,可以及早發現身體異狀,及時就醫治療。

「肚子痛」你是冷痛還熱痛?中醫詳解「腹痛6類型」補湯這樣喝

「肚子痛」你是冷痛還熱痛?中醫詳解「腹痛6類型」補湯這樣喝#便祕

「肚子好痛」或許最常見但也最籠統的一種身體不適症狀,你聽過「熱」也會導致肚子痛嗎?在中醫界有15年資歷的溫亞中醫診所所長彭溫雅,於新書《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就詳細解釋了腹痛的6種不同型態,其原由與各自的解方,讓讀者更能準確描述出自身症狀,協助醫師診斷檢查。以下為原書摘文:

治便祕先看體質!大便有「這3種形狀」多吃蔬果也沒用

治便祕先看體質!大便有「這3種形狀」多吃蔬果也沒用#便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過年期間大魚大肉零食飲料不間斷,讓你便秘了嗎?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有4成的人過完年平均胖1.7公斤,又因蔬果與水分攝取不足,連帶造成便秘情形,想上卻上不出來,此時通常只需增加蔬果食用量就能改善。但中醫師提醒,有部分民眾就算每天吃很多蔬菜水果,依然常面臨便秘困擾,若是吃益生菌多喝水還是無法順利排便,其實有可能是因腸胃性質過於寒濕,導致蠕動能力出現問題。   便祕受體質寒燥影響,形狀也會不同 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印正表示,此類型病患並非缺乏纖維素或水分,而是腸胃因其寒濕被「冰鎮住」了,以致影響腸胃蠕動狀況,其排便狀態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 1.大便前一小段硬,後段就成條狀偏軟,最後面偏糊狀。 2.大便分成一段一段,形似小香腸,便質不硬。 3.解出成條狀如同擠牙膏情況,上個廁所就要上好幾分鐘。 曾印正解釋,相較於另一種中醫描述為燥屎的患者,便便如同羊屎便顆顆分明、腹部皮膚溫度會比手掌心高溫,也就是腸胃偏熱者,可透過適量增加蔬果使用量來改善便秘情況之外;腸胃因寒濕而被冰鎮的患者由於氣虛相挾寒濕,影響其胃排空及腸子蠕動能力,所故腹部溫度常常比掌心冷,且冬天溫度下降不僅讓便秘更嚴重,甚至還會讓痘痘長得比夏天更茂密,更耐不住吃下更多生冷蔬果。可見雖同樣是便秘,但因寒熱體質不同,也應避免用相同方法來做調養,避免後果得不償失。 腸胃虛寒建議溫補,多吃薑黃避生食 曾印正指出,如便秘是偏虛寒濕性型,建議飲食上吃溫熟食,而暫時未經烹煮食物如水果、泡菜、生菜和生魚片應少食,且平常烹煮的過程中可加薑、薑黃,維持食物偏溫性的同時也勿過度煎炸,避免產生太多自由基傷害身體。此外,喝水時也要一口接一口慢慢喝,別一次喝一大杯,因為一下攝取過多水分恐會超過消化系統一次能處理的水量,非但多出來的水分無法被身體利用,反而堆積在體內產生濕氣。 曾印正提醒有便秘困擾的民眾,先具備以上正確調養飲食觀念前提,才能有效改善長久以來便秘困擾,如對自身體質不清楚的朋友,建議可諮詢專業的中醫師協助,切勿道聽塗說或聽電台買藥服用軟便成藥才是正途。

長者中斷運動腸胃不適 疫情期最特殊病號

長者中斷運動腸胃不適 疫情期最特殊病號#便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在5月中升溫為三級警戒之後,很多習慣出門運動的退休長者變成宅家老人,中醫表示,很多這類長者出現腸胃不適的情況,並非吃壞肚子,而是因為中斷運動後消化變慢、腸胃機能變差而求診,成了疫情期最特殊的病號,對此,在家踏步運動配合自我按摩,症狀通常可以改善,最好還是恢復運動習慣。 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指出,6、7月間,出現很多老年人到門診就醫,原因是腸胃功能變差、消化慢、胃口不佳,甚至便祕,這些60、70歲的長者有一個共通點,都是有運動習慣的退休者,有的習慣每天坐車到溪頭爬山、有的習慣晨泳、有的習慣到社區打太極拳,在疫情三級警戒後,原有的運動休閒習慣突然中止,對於生理適應力比較差的老年人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腸胃機能上。飯後於室內踏步行走 配合按摩腹部促進消化張煒東表示,運動可以活動全身的肌肉,促進循環,進而幫助腸胃蠕動,甚或有些運動本身就集中在腹部,自然可以直接幫助腸胃蠕動。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中斷運動,最先出現不習慣的器官通常是腸胃,因為腸胃蠕動變慢使得消化變慢,有的會出現便祕、有的吃不下、有的腹漲。也有少數年輕人在疫情初期還會在家運動,時間一長就懶得動了,也出現腸胃不適的狀況。 67歲的曾女士表示,她以前習慣清晨到社區跳舞,傍晚到登山步道走路,因疫情而中斷,不到兩周就出現便祕,腹漲影響胃口,持續幾周後才看醫師,解決大便不順等問題。70歲的邱先生說,外出一群朋友打屁爬山,自己在家就不想動,沒想到這也有會影響到腸胃。 張煒東說,對於這些疫情期的特殊病號,開一些幫助消化的藥,通常短時間就能好轉。其實最簡單的方式是飯後於室內踏步行走,配合按摩腹部來促進消化,按摩的方向要配合大便的運行方向,從升結腸到橫結腸,再到降結腸與直腸的方向按摩,以右手按摩而言,以順時針的方向按摩,一邊走路一邊按摩,幫助消化。山楂、酸梅改善消化功能 五穀飯、南瓜等可增強胃腸蠕動 如果上述效果不明顯,想要讓腸胃蠕動更好的話,可以按摩小腿的胃經與脾經路線,脛骨的外側是胃經路線,內側是脾經路線,雙手的大拇指從膝蓋下方開始,沿著脛骨兩側從上往下按摩,若是不懂經絡的人,可以從小腿上方開始,用指腹按摩到腳踝,外側上到下,中間及內側也是上至下,雖然和實際經絡會有些微差異,但是有按摩就會有幫助。 在食物方面,山楂、酸梅、麥芽等食物可以改善消化功能與食欲不佳,五穀飯、燕麥、芹菜、南瓜、花椰菜等纖維較多的食物可增強胃腸蠕動,是疫情期較好的食物。

常便祕竟卵巢癌末期 精準治療延復發

常便祕竟卵巢癌末期 精準治療延復發#便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52歲的林小姐被公司外派美國,因工作壓力長期經期不順,時常出現下腹痛症狀,起初僅以為是巧克力囊腫,直到3年前確診為卵巢癌IC期,經過一連串治療後仍復發且多處轉移,醫師建議她把握時間回台和親友道別,雖是好意的提醒,但也間接宣判了死刑。林小姐返台後不放棄希望,積極接受精準治療,終於在5月抗癌成功,而精準治療藥物也於11月納入健保給付。7成患者化療後3年仍反覆發作根據癌症登記報告,2017年卵巢癌確診人數為1396人,發生率是女性癌症的第七名,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賴鴻政理事長表示,卵巢癌被稱女性的沉默殺手,由於疾病初期多以腹脹、腹瀉、便祕等類似腸胃道症狀為主,加上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像40歲的王小姐,先前曾因卵巢良性腫瘤開刀,術後定期追蹤,但因工作繁忙加上先天腸胃不好,對於腹脹與便祕等症狀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因為嚴重便祕就診,才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大腸,為卵巢癌晚期。卵巢癌晚期的患者,單以手術難以有效控制,通常需要配合化療,然而療程結束還是會面臨復發威脅。研究顯示,即使穩定控制,約7成患者仍會在3年內復發,且每一次的復發期間會較前一次短。賴鴻政指出:「當卵巢癌患者於化療後一年半出現第一次復發,第二次復發有可能在一年後就出現,精準治療讓過往頻繁復發的困境出現一道曙光。」BRCA基因是關鍵 精準治療納健保給付 精準治療是透過基因檢測辨別患者本身的基因是否突變,藉此給予合適的藥物治療。賴鴻政表示:「對於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目前有相對應的精準治療藥物,可有效延緩疾病復發。根據國際臨床研究結果,具有BRCA基因突變並接受過含鉑類化學治療有反應的患者服用精準藥物後,有半數復發時間在56個月之後,相較於服用安慰劑的患者有半數會在14個月內復發,延緩疾病復發時間超過4倍。」全台約有15~20%卵巢癌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賴鴻政建議,一旦確診後即可進行基因檢測,若發現BRCA基因突變,目前有精準治療的選擇可於初次診斷後接力使用。卵巢癌的好發族群為40~59歲中年婦女,賴鴻政建議,女性每年健檢時可以多做骨盆超音波檢查,若一、二等親屬有卵巢癌的病史,更應該定期檢查關心卵巢健康,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方能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

便祕、肢體僵硬 竟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便祕、肢體僵硬 竟是巴金森氏症前兆#便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右肩常痠痛,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症狀未改善,直到骨科醫師發現林先生右手會抖,才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林先生在神內門診時,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經醫師仔細詢問後,陪診的林太太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醫師評估疑似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林先生的肩膀緊繃痠痛和右手抖動的部分已改善許多。致病原因部分可能源自腸道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局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患者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患者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焦慮到處求診 恐造成藥物難以調整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