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終點,每個人都必然迎向死亡,但我們可以選擇人生的每個當下,究竟要虛度光陰或是把握時光。擁有20年的經驗,死亡現場清理工作者特掃隊長,於《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一書中,分享25個房間的人生故事,為在世者建構重新出發的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終點,每個人都必然迎向死亡,但我們可以選擇人生的每個當下,究竟要虛度光陰或是把握時光。擁有20年的經驗,死亡現場清理工作者特掃隊長,於《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一書中,分享25個房間的人生故事,為在世者建構重新出發的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北市議員(大安、文山)、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參選人苗博雅,參與過三一八運動,並於2015年投身政治工作,共同創立社會民主黨,期間也強力推動同志友善政策議題,為台灣的性別平權開路。苗博雅於《我們一起向前一步》一書中,分享自己童年、求學、成長、社運、從政的路程,邀請讀者一同走出台灣的美好未來。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對於老後有什麼規劃?老年人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可以跳脫世俗的價值觀,人生的下半場也可以活得多采多姿!擔任老年精神科醫師35年、診治超過6000名老年人,日本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於《高年級的理想姿態》一書中,分享老年生活的正確價值觀,讓讀者活出健康的老年姿態。以下為原書摘文:
人們都喜歡看八卦,像是藝人的婚外情題、某官員貪污、某知名人物犯錯等都能引發民眾討論,事實上這都是因為「認同渴望」沒有得到滿足。日本心理學博士榎本博明於《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一書中,運用心理學、社會現象進行實例剖析與說明,幫助讀者掌控並善用「認同渴望」,取得自我與他人的平衡。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承億文旅集團前品牌長、現任中國上海CFD集團首席品牌官張力中於《職場這齣戲,演好自己就夠了?》一書中,將電影中的人物百態,映照回現實生活的辦公室日常,引導讀者重新思考並學習自我定位,找到自身的熱情與專注,為人生投注真正的累積和希望。以下為原書摘文:
2024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2年前卸下台北市長職務後,緊接著又從台大醫學院退休,離開了工作近30年的地方。在卸任後的半年時間,他陸續拜訪台灣各地,甚至出訪日本、美國,試圖從不同角度瞭解台灣未來走向。柯文哲於《柯文哲的台灣筆記》一書中,分享卸任後走訪台灣鄉鎮的故事,也於書中分享真實心情。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總擔心別人被拒絕後的心情嗎?為了在拒絕的時候不讓彼此之間有疙瘩,應該要注意什麼呢?韓國心理學會認證的心理諮商專家金惠英、李洙蘭於《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一書中,分享讓心境變得輕鬆的心理學,幫助讀者釐清內心不安的根源,正確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提升心理自癒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40歲以後追夢好像就變成難事,大家都勸你要務實點、少作夢、少幻想,事實上想要達成夢想與目標,必須有2個動機。韓國諮商心理師鄭教暎於《女人四十,該捨棄與該開始的》一書中,引用心理學知識幫助讀者打破「中年危機」的社會偏見,指引讀者在人生中場重新梳理自己、修正人生計畫與擬定未來方針。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