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

樂閱讀/研究證實:月經前後身心症狀會加重

樂閱讀/研究證實:月經前後身心症狀會加重#月經

在傳統精神醫學或身心醫學治療中,情緒或疾病在月經前惡化的狀況,較少受到重視。我們的團隊研究發現有三成甚至到五成的憂鬱症女性,有月經前症狀加重〈Premenstural Exacerbation, PME〉的情況,在月經後即較改善。月經前的種種症狀不見得是整個憂鬱症惡化,而需要調藥或換藥,這與國外研究的數據類似。其實學術界早已發現:月經前女性自殺增多,或有住進精神科病房比例大增的情況;焦慮症更有41.9%在月經前惡化的情況。所以,月經前會有情緒改變〈低潮或焦躁易怒〉、腰痠背痛、頭痛或關節痠痛、胸部脹痛、腹賬或體重大增、嗜吃甜食、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經前症候群症狀的女性,要留意是否有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的可能。而本身已經是焦慮症或憂鬱症的患者,也要注意是否有月經前症狀惡化的現象,可以記錄情緒日記、調整作息、增加鈣片與維他命B6的攝取。減輕工作及情緒負擔、避免菸酒等刺激物質使用、多休息、少量多餐、多用全麥或胚芽糙米等食物,並務必保持睡眠正常,來減緩症狀不適。並且不要以為病情加重,增加負面思考或認知,覺得自己為什麼原來治療進步,卻又惡化,而自我怪罪、胡思亂想,或有毀滅性思考,反而不好好呵護自己與配合治療,而造成真正病情加重。(本文作者/蕭美君)(摘自/一生的健康與自在/天下雜誌出版)

經痛問題不可輕忽 嚴重恐致不孕!

經痛問題不可輕忽 嚴重恐致不孕!#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到底「好朋友」來臨時痛不欲生,是正常現象還是另存危機?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林郁晴表示,如果每逢生理期必痛,調整生活作息仍未改善,可能屬於「繼發性經痛」,是子宮或卵巢病變引起,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骨盆腔發炎,置之不理恐導致不易受孕、易流產、需要安胎等生育問題。林郁晴提醒,不孕者有60%機率會出現經痛,而且會有不同等級的疼痛,但是由於疼痛感覺相當主觀,長期經痛者還是須儘速就醫檢查! 藝人翁滋蔓是長期的經痛受害者,曾在主持live新聞時,因為經痛差點當場出包的她,在近半年努力調理後,經痛狀況明顯改善。她說,以前經痛試過用熱水袋保溫、擺特定姿勢,或是以止痛藥緩解,尤其熱水袋是最有效的短暫緩解方式,但這些方式都治標不治本,無法解決長期的經痛問題。在飲食上從原本不特別對冰品忌口,到現在買飲料時幾乎點熱飲,冰飲料還會微波加溫,也避免吃太辣、太鹹、太油等刺激性食物,並在經期前後飲用較方便沖泡的四物飲,做為條理保養。日常生活則調整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原本就愛運動的她,更規定自己每星期必須做2-3次慢跑、騎腳踏車或跳舞等運動。目前經痛症狀已大幅改善,就算「好朋友」來的第一天,也能安心跑通告,表現最亮眼的一面。林郁晴指出,中醫治療經痛會依據每個人的體質症狀進行辨證論治再給予處方,四物湯是常見的調經基本方,四物包括當歸、川芎、芍藥與地黃;此外,在治療痛經上常會使用到如延胡索、香附、蒲黃或五靈脂等理氣藥。而且女性想要避免經痛,在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上也應該要有所節制;不可吃冰冷飲食,也不宜多食用燒烤炸辣酒類等容易化燥的刺激性食物,豆漿、山藥等富含荷爾蒙前驅物,有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乳房纖維囊腫的婦女,也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 (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肛門流血誤為月經 竟是罹患低位直腸癌

肛門流血誤為月經 竟是罹患低位直腸癌#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38歲何姓女子,2010年3月發生出血狀況,誤將肛門偶爾的流血當作月經達三個月之久,一直到出血情況加劇,才到醫院求診。檢查後發現在肛門口處有一個4公分大的腫瘤,經切片證實為惡性腫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郭立人表示,罹患低位直腸癌(腫瘤離肛門口3-5公分)幾乎很難保留住肛門,外科醫師對病人的處置多以手術切除肛門並作永久性人工肛門替代,但許多直腸癌患者一聽到肛門無法保留,乾脆就放棄治療。郭立人指出,傳統治療直腸癌基於切除腫瘤的考量,不得不施以肛門全切除術併施行人工造口,因而對病人身體、心理與生活造成強大衝擊。郭立人則建議可進行「括約肌間分離併肛門保留」手術,雖繁複、困難且耗時,不過對於生活品質方面的評估,九成的病人在排便功能上能有滿意的控制成效,也都能回復日常的社交活動,並不會因為腸道或排便的問題而有所影響。(圖片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經前吃不停?患雌激素戒斷症候群恐難「瘦」

經前吃不停?患雌激素戒斷症候群恐難「瘦」#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女性朋友若每逢月經週期前一週,食慾就變得特別好,且易水腫、煩躁不安、心情改變及頭痛的症狀;要小心這可能是得了「雌激素戒斷症候群」!減重專科醫師盧佳享表示,雌激素戒斷症候群的患者,因月經來潮的前一週,女性雌激素突然下降,患者就像突然戒菸一樣,出現戒斷現象,引起食慾大增、體重增加及身體水腫。30歲的黃小姐是一位平面模特兒,為維持好身材,平常積極運動,還拒絕蛋糕、雞排等高熱量食物。但近半年體重卻上下波動得厲害,尤其是月經來潮前一週,就會特別嘴饞、喜歡吃東西,導致她經期過後就會胖個2~3公斤,經求助減重診所才知道自己罹患「雌激素戒斷症候群」!盧佳享表示,「雌激素戒斷症候群」的患者,若能藉由食物及飲食的改變,來影響荷爾蒙上下起伏的波度,並減緩雌激素戒斷的現象,就能改善經前嘴饞現象,解決體重容易上下波動的困擾。而想讓體內雌激素濃度下降,最重要就是改變飲食習慣,採取高纖維質及低動物性脂肪的攝取方式。盧佳享進一步說明,攝取高纖維食物可以幫助身體排除過多的雌激素,當肝臟過濾血液時,會將其中的雌激素由膽管輸送至腸道中,而腸道的纖維可以將過量的雌激素進行吸收,並隨著其他廢物排出體外。另外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可以降低體內的膽固醇,讓身體的雌激素濃度下降。盧佳享補充,常見的高纖維食物包括全榖類、豆類、蔬菜和水果等,都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只要採取這種高纖低脂的飲食習慣持續整個月,體內的雌激素就不會上升太多,也不會出現大幅波動,讓身體可以長期適應低濃度的雌激素,改善經前嗜食戒斷症狀。建議患者,平常除了多攝取含有豐富纖維的食物外,也要搭配適當的運動及充分的睡眠,避免雌激素戒斷症候群上身!

停經10年突然出血 竟是子宮內膜癌作祟

停經10年突然出血 竟是子宮內膜癌作祟#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年近60歲的女士,已經停經10年,停經後生活規律,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史或肥胖問題,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也都是正常。最近2週卻突然陰道出血,誤以為是生理期又來,經醫師檢查結果竟是子宮內膜癌。新竹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詹家豪表示,台灣婦女的停經年齡平均是在50歲,在真正進入停經期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月經出血的型態開始發生改變,一開始可能週期變短,之後逐漸拉長或變得混亂沒有規則性,接著最後月經完全停止。停經之後,不應該再有陰道出血,一旦有出血的情形,都應該就醫做詳細的問診與檢查,檢查的項目包括陰道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必要時得再安排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檢查。常見的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包括有,通常成因不明的子宮內膜息肉,不過多為良性病灶、少部份的子宮頸癌也是以出血表現、進入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為缺乏雌激素,使得子宮內膜變得極度萎縮,因而自發性破皮出血、好發在停經後的婦女,大部份病人年齡在45至59歲之間,其早期症狀主要就是停經後陰道出血的子宮內膜癌等等。詹家豪提醒,雖然大部份的停經後出血症狀都是良性的子宮內膜病灶,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子宮內膜增生根據其病理組織型態,和將來發展成子宮內膜癌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性,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追蹤,就能免於罹癌的可能性,因此停經後的婦女一旦有出血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

多吃綠葉蔬菜 可減少經前症候群風險

多吃綠葉蔬菜 可減少經前症候群風險#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根據研究表示,吃大量綠葉蔬菜的婦女,可減少經前症候群(PMS)的風險高達40%。科學家們調查非血紅素鐵的影響,發現女性在十年的飲食中若攝取大量的非血紅素鐵礦物,發展經前症候群的機會就會最低,而非血紅素鐵通常在植物性食物中可被攝取。經前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從生理期約兩週前開始到生理期來臨而結束,期間會產生身體與心理的問題總稱,通常會產生水腫、乳房脹痛、情緒波動、心情煩躁、失去對性的興趣等等。一項在3000名婦女的研究中,以這種礦物的攝取量,評估是否與經前症候群發展有關。所有的參與研究的女性,開始都是無經前症候群症狀的,在整個10年的試驗結束時,她們完成了食物頻率問卷,其中1057名婦女被診斷患有經前症候群,而1968仍然沒有症狀。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和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就相信,綠葉蔬菜中的非血紅素鐵,可產生五羥色胺化學物質,有助於調節情緒。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結果表示,女性吃越多非血紅素鐵,發展經前症候群的機會就越小。資深作者約翰遜博士說,女性的經前症候群風險,應該建立在他們的非血紅素鐵和鋅的膳食營養的攝取量上;經前症候群風險較低的女性,每天鐵的攝入量平均都超過20mg,高於目前建議的每日攝取量18mg。不過,大量鐵的攝入可能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女性應避免超過每天最高攝入量45mg,若鐵過量食用,會造成血色素沉著症,使鐵長期累積在器官組織,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糖尿病、肝臟癌症、關節炎和心臟衰竭等。

日飲兩杯冰品 妙齡女經痛如生子

日飲兩杯冰品 妙齡女經痛如生子#月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年輕女子多因為體質虛寒而導致經痛,但是卻有不少女生因為愛吃冰冷飲食,導致經痛更是雪上加霜;蕭善文院長指出,門診中就有一名20歲左右的女大學生,不只是夏天愛吃冰,就連這麼冷的寒冬,她也是照常要喝上二杯冰冷的飲料,進而導致經痛不止,甚至使得肝氣鬱結,口乾舌燥,脾胃虛寒,致使更加惡性循環。中醫診所院長蕭善文表示,門診中經常有女性因為經痛就醫,其中年輕女性以20到30歲居多,且多為原發性的經痛,主要是因為體質虛寒而導致,45歲以上女性則以續發性的經痛居多,所謂續發性即常因疾病導致,最常見的即是子宮肌瘤或是子宮內膜異位。蕭善文強調,年輕女孩要改善經痛,除了使用中藥治療之外,就一定要忌吃冰冷飲食,不止是冰、冰冷飲料,就連偏寒的蔬果,例如水梨、橘子、蘿蔔等,都應該要忌口,才能免於經痛之苦;大約中藥調理2至3個月,飲食與生活作息正常,來月經時就可以沒有血塊,也就能改善經痛的問題。對於經痛的中藥治療;蕭善文說,體質虛寒、手腳冰冷者,可以使用延胡索與香附來止痛,並可加上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物來活血養血,若是有便秘、長青春痘,可將熟地改為生地,則可以涼補。此外,喝熱巧克力、黑糖水等熱飲,其實也有緩解經痛的效果,都要比喝冰冷飲料好。蕭善文更指出,要服用市售的產品之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若單純只有四物成分,則是在經期結束後服用,大約服用5至7天為宜。(圖片來源:蕭善文醫師提供)

月經「壞朋友」 女性該怎麼讓它變「好朋友」?

月經「壞朋友」 女性該怎麼讓它變「好朋友」?#月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女生每個月最煩的事情之一,無非就是「好朋友」報到,許多女性的好朋友報到時,時常會出現精神不濟、腰酸背痛、經痛等症狀,隨之也會讓脾氣暴躁起來,使得許多身旁的親朋好友都要被掃到「颱風尾」,但是,經痛雖能靠中藥來調理體質加以改善,然而,要靠中藥調理前,應該要先諮詢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可能會越調理越糟糕,得不償失!對此,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張心寧指出,痛經有分「虛實」,即「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實證」多為氣滯、血瘀、寒凝,臨床表現為腹部脹痛、絞痛或刺痛,伴隨有血塊、經前乳房脹痛等;「虛證」則多見氣血虛損、肝腎不足,臨床常見腹部隱隱作痛、腰酸、伴隨月經量少色淡、或後期不來、點滴不易乾淨月經等。那實證與虛證要怎麼對這證下藥呢?張心寧進一步說明,偏實證者可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藥,例如香附、延胡索、桃仁、紅花;偏虛則可用四物湯加減來調補氣血,如當歸、川芎、白芍、地黃、黃耆、人參等。另外,對於以中藥四物加減方來調理經痛;張心寧醫師提醒,經痛有分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是沒有病變,但繼發性則是因子宮、卵巢的病變導致,例如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或是感染等,必須在使用中藥治療前先確認經痛類別,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改善經痛症狀。因此,女性利用中藥來改善經痛時,張心寧醫師強調,應先知道自己的體質後再做選擇,因為體質不同,用藥也會有所不同,不要吃錯。此外,由於經痛原因還包括情緒壓力、情緒、吃冰冷食物、熬夜而發生或加重,所以除了使用中藥治療之外,應要懂得紓壓,不要熬夜,並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也會有所改善。 (圖片來源:由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張心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