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研發自日本的新乳癌化療藥物 顯著延長患者存活期

研發自日本的新乳癌化療藥物 顯著延長患者存活期#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治療福音!日本研發治療乳癌轉移復發的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於今年三月核准上市,這項藥物研發自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幫助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導致癌細胞凋亡。新光醫院乳房外科鄭翠芬醫師表示,該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經研究證實,對於使用過紫杉醇與小紅莓類藥物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可延長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加上施打流程較簡易方便,預期未來能改寫乳癌化療用藥準則。新乳癌化療藥物 助患者拉長治療戰線鄭翠芬醫師指出,化療藥物適用於任何型態的乳癌病患,在治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針對手術治療後的乳癌患者,化療藥物是輔助性治療預防轉移之用,常見的乳癌化療藥物如紫杉醇(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等,8~9成的患者幾乎都曾在早期使用過,然而,部分病患在幾年後仍有復發或轉移的現象,此時,因為好的治療武器都已使用過,患者不免會擔心藥物選擇性變少。雖然新乳癌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近年來多為新標靶藥物的誕生,卻少有突破性的化療藥物。對此,鄭醫師說明,由日本研發的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經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使用過紫杉醇與小紅莓類藥物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可顯著延長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25%,使其整體存活期可超過一年,達13.2個月的新式化療。鄭醫師特別強調,乳癌患者即使在前線化療藥物失效後也不需太過悲觀,目前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無論在療效、副作用與施打方式上,都已經越來越進步,提供患者多一項治療的選擇。新藥副作用少 患者治療意願高鄭翠芬醫師補充說明,很多乳癌患者會因化療刻板印象而有所遲疑,然而,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不同於以往化療藥物,較少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其次,若患者已拔除治療用人工血管,如果因為復發,治療時又要再次裝上,臨床觀察發現會影響治療意願及心情;但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使用上方便性高,可直接經由靜脈注射,施打時間僅需2-5分鐘,病人無需再住院或待在化療室數小時,較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以門診的一位患者為例,在接受治療時已有肋膜轉移現象,由於腫瘤位置棘手,無法手術治療,經接受過多線化療後再度轉移至皮膚,胸前出現數十顆小瘤,患者本意志消沉,但經醫師說明,採納建議接受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4個療程後,皮膚紅腫、疼痛大幅改善,轉移症狀已緩解許多,而最令患者驚嘆的是治療方便性,打完一針即能回家!最後,鄭翠芬醫師說,以自己的用藥經驗觀察,建議轉移初期的乳癌患者,可思考使用新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先讓轉移病灶縮小,在治療過程中透過影像學觀察,且戰且走,待腫瘤穩定控制後,再換回以往傳統治療方針,如此,可爭取最佳療效及時間。同時提醒,現在醫療的進步讓乳癌不再是不治之症,呼籲患者要秉持信心,透過積極配合治療,抗癌之路也可走得更久、活得更好。

乳癌治療個人化 治癒率可達9成!

乳癌治療個人化 治癒率可達9成!#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球乳癌人數快速增加,根據民國100年癌症資料指出,乳癌個案較前一年相比增加401人,且位居女性癌症十大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四名,顯示乳癌已嚴重威脅國人女性健康。所幸現今針對乳癌的治療藥物不斷進步,「個人化」治療使患者的存活率、治癒率大幅提升到9成以上,醫師提醒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只要積極面對,對抗乳癌其實並不難!乳癌患者依致癌基因分為4大亞型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沈雯琪說明,乳癌患者根據致癌基因可分為4大亞型,分別為管腔A型(Luminal A)、管腔B型(Luminal B)、HER-2陽性型以及三陰性型,而不同的乳癌亞型其相對應的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像是管腔A型使用荷爾蒙治療癒後表現較好,而HER-2陽性的類型,則建議使用標靶治療搭配化療為主。依腫瘤特性、期別給予「個人化治療」沈雯琪醫師解釋,為提升患者的治療成效,會根據腫瘤特性、期別及病人身體狀況給予患者適當的治療,就是所謂的「個人化治療」。根據臨床經驗觀察,大致可區分為以下2種:1) 有些病人就診時腫瘤已經很大,此時,無法使用手術進行切除,建議先給予化學治療加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此種治療方式可使腫瘤縮小比率達70%,而腫瘤完全消失的比率可達10%至20%,之後再以手術及搭配輔助性治療,更可幫助減少復發機率。2) 由於HER-2陽性型、三陰性型乳癌患者的癌細胞惡化較快速,若腫瘤大於2公分或有淋巴轉移之患者,會建議於手術前先進行化學治療,將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切除。化療搭配標靶治療 存活率提高至8成日前一名30多歲、育有一個小孩的女性,在洗澡時意外摸到右側乳房疑似有腫塊,更發現自己腋下淋巴異常有腫大的情況,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HER-2陽性型第二期乳癌,當時腫瘤已有6公分大,當下病人內心難以接受,所幸在先生以及醫護人員的鼓勵和支持下,開始積極進行治療。起初,先接受化療藥物歐洲紫杉醇搭配標靶藥物,當進行到第二個療程時,腫瘤已有明顯縮小;而到第三個療程結束後,腫瘤已經完全消失,讓病人與家屬更有信心可以戰勝癌症。沈雯琪醫師也給患者打氣,以臨床經驗而言,若第二期乳癌患者先接受化療搭配標靶的治療方式,平均五年存活率可提高至8成,因此,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對抗癌症的機會。事實上,現今乳癌藥物發展持續進步,患者存活率與治癒率皆已大幅提升,而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藥物副作用多屬於暫時性,過程中適時與醫師反映治療狀況,讓醫師可以協助緩解副作用症狀,病患也無須太過害怕與擔心;若被確診罹患乳癌,應先確認自己的乳癌亞型,再進一步與醫師討論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同時也提醒,癌症治療並不孤單,建議患者可加入病友會、癌症資源中心,從中得到更多支持和協助,讓治療過程更順利。

減少化療疑慮!30歲腸癌男透過基因檢測掌握適藥性

減少化療疑慮!30歲腸癌男透過基因檢測掌握適藥性#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一名罹患腸癌第四期,年約30歲男子,因擔心化療副作用,遲遲不敢接受治療,經由醫師建議,可利用基因檢測驗證身體是否會對某些化療藥物產生排斥作用,結果發現這名男子可以正常代謝化療藥物,於是醫師按照建議劑量治療,目前這名男子持續接受治療中。擔心副作用?部分大腸直腸癌患者化療前臨陣脫逃「臨床上有許多大腸直腸癌病患在化療前會臨陣脫逃。」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林博文醫師表示,一般癌症病患聽到要化療,多半都抱持會掉頭髮、噁心、想吐等副作用,而不願接受化學治療,但事實上,每個罹癌患者身上的癌細胞都不相同,也不一定每位癌患都會對化療產生排斥作用,建議患者可別放棄太早。化療前基因檢測 減少出現嚴重副作用的可能林博文醫師說明,國內外研究指出,化療前若可先測病患對某些藥物的適藥性,就能提早發現病患在代謝某些化療藥物是否有異常;若病患的基因是正常的,除了不需過分擔心化療的副作用外,也能提供醫師在治療病患的劑量建議。舉個例子來說,病患施打特定化療藥物前,若可進行一種人體肝臟酵素的UGT1A1基因檢測,評估是否出現異常,就能了解身體對此種化療藥物的適藥性。林博文醫師解釋,如果檢測出來基因異常,那麼醫師在施打藥物時,可能需要更換藥物,或者降低藥物濃度,排除嚴重副作用的可能;反之,若基因正常,那病患即可按照醫師建議的劑量治療;甚至加強劑量。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病患 營養很重要「化療需要很大的體力來度過,所以病患的免疫力是化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林博文醫師說明,很多癌症患者不敢吃太營養,怕養肥了癌細胞,其實這是錯誤觀念,若身體得不到營養,病患很難渡過化療期,所以臨床上看到很多病患不是死於癌症,而死於營養不良;所以,林博文醫師建議,癌症患者應該吃得營養,讓免疫力上升,以度過化療期。同時提醒腸癌病患,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癌症的存活率逐漸提升,未來甚至可能成為國人的頭號「慢性病」,建議在治療前,可以先透過基因檢測提早驗證化療副作用的影響,幫助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晚期腸癌懼怕化療副作用?醫:基因檢測掌握化療適藥性

晚期腸癌懼怕化療副作用?醫:基因檢測掌握化療適藥性#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且因症狀不明顯,約有21%的病患在第一次診斷時就屬癌末。診間一名60歲王先生,年初檢查發現大腸癌末期,但因王先生擔心化療可能會產生副作用,遲遲不肯接受化療;經醫師建議可先透過基因檢測,提前了解身體是否會對某些化療藥物產生嚴重副作用,再依據個人狀況調整適當的化療方案;王先生經檢測後,目前已穩定接受化學治療中!婉拒化療恐導致末期腸癌病情惡化!據統計,大腸直腸癌是近年來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天有高達38人罹癌,且約21%的病患在第一次診斷時已確診為末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無法單以手術方式切除,必須利用化療配合標靶藥物來治療,但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吳鴻昌醫師表示,不少病人因擔心化療產生的副作用,會選擇婉拒化學治療,最後造成病情無法控制而惡化。擔心化療副作用?可先做腸癌基因檢測對此,吳鴻昌醫師說明,早在3年前國外已經利用基因檢測的方式,讓大腸直腸癌末期病患在施打某種特定的化療藥物前先進行檢測,能及早發現身體代謝某些化療藥物的基因是否異常。舉個例子來說,化療前,如果能事先檢測一種人體肝臟酵素的UGT1A1,就能了解身體對此化療藥物的適藥性;如果發現基因異常,那麼醫師在擬定治療方案時,就可能需要更換藥物,或者降低藥物濃度,排除出現嚴重副作用的可能。反之,若檢測結果發現基因表現正常,病患即可按照醫師的建議劑量來治療。腸癌末期不等於奄奄一息!醫師提醒,晚期大腸直腸癌患者不應將化療視為恐怖的治療,雖然有可能會出現嘴巴破皮、噁心、想吐等副作用,但目前已經能透過事前的基因檢測,了解身體對某些藥物的適藥性,除了能大大降低化療副作用的產生,最重要的是能給予醫師在治療時的藥量參考,找出適合個人的治療方式。

肺癌化療前須先檢查蛀牙 防後續感染

肺癌化療前須先檢查蛀牙 防後續感染#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肺癌病人經治療後到底該如何術後照顧?平時日常起居又該留意哪些事項?台北榮民總醫院個案管理師宋易真小姐說明正確方式,讓家屬對於照顧肺癌病患更有所依歸。宋易真管理師表示,肺癌病人需定時回診,一般肺癌切除手術後,前2年需每3個月回診一次、作電腦斷層追蹤,後面3年則每半年追蹤一次,看腫瘤是否有復發的跡象,總須追蹤5年;管理師提醒患者,化療前應先至牙科檢查,是否有潛在蛀牙,避免因化療後,免疫力降低,讓蛀牙傷口造成後續感染問題。日常生活照顧:別補過頭、吃好、睡好、加運動此外,宋易真說明,標靶治療的副作用還有肝功能異常,因此切勿服用太多保健食品,避免肝功能異常狀況變嚴重;之前就曾有病患因服用樟芝等過多保健食品,造成免疫功能異常,醫師評估他的狀態不適宜再做治療,需等身體狀態正常後,才能繼續療程。對此,管理師建議民眾補身體切勿補過頭,以免影響正常身體功能,延誤治療。最後化療期間,建議病人每日攝取3000c.c的水分,以維護腎臟功能;或是有些化療藥,可搭配維生素B12及葉酸,來預防副作用發生;規律運動更能幫助改善身體的疲勞感,最好採取隔日運動的方式較好,宋易真管理師說,肺癌患者做治療後,若能吃好、睡好、加上規律運動,會讓身體狀況更好,提醒患者千萬不要都待在家,多外出走動、維持正常生活,心情會更開朗,有助治療。

化療致癌細胞擴散?醫:勿輕信網路謠言

化療致癌細胞擴散?醫:勿輕信網路謠言#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網路謠言迷思多,可別任意聽信!最近一則網路消息指出:「美國終於承認手術或化療後癌細胞反而擴散」。醫師強調,希望民眾不要誤信這種網路謠言,諱疾忌醫,延誤診斷與治療的最佳時機,失去戰勝癌症的機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巫宏博說,這個消息是來自於2007年大陸深圳某媒體的報導,它轉述同一年美國田納西州某動物實驗的結果,發現在基因改造小老鼠身上種植乳癌細胞時,放療或化療會增加血中的癌細胞及肺部轉移。在結論中,美國原作者提到這些假說預期可以很快被確認。然而,這些結果未必會發生在人類癌症。因為人類與基因改造的小老鼠有很大差異,在老鼠實驗看到的結果,在人類並不一樣。 其次為癌細胞的生長及轉移牽涉到許多細胞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原作者的假說,至今已六年並未如所期待的被完全證實。巫宏博醫師表示,可惜大陸的媒體,也許為了新聞效果,並沒有詳實加以報導,而且在聳動的標題上,更擅自加上「美國終於承認」、「手術」等字,導致部份民眾恐慌。巫宏博醫師提醒,從乳癌與大腸直腸癌臨床治療的實際成果來看,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並不會造成腫瘤惡化,反而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增加病人的存活率,希望民眾別誤信謠言,導致延誤就醫。

日女罹乳癌免化療!4招教妳及早揪出

日女罹乳癌免化療!4招教妳及早揪出#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嗎?台灣每年有近一萬名女性,不幸罹患乳癌,無疑是在人生道路上,砸下了一顆巨大的絆腳石,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治療乳癌的過程,越來越顯得容易,且五年存活率也大幅的提高,而許多女性認為,只要罹患乳癌,就必須接受化學治療,不但得忍受噁心、嘔吐等各種副作用,就連呵護的頭髮也會掉光,但其實,一部分的乳癌透過手術及荷爾蒙治療,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乳癌不一定要接受化療就有一名30歲在台求學的日籍女病患,因為在童綜合醫院檢查發現左邊乳房有1.8公分的腫瘤切片,證實為乳癌,與家人商量後返回日本就醫,經評估不用接受化學治療,只需要進行內分泌治療,消除因恐懼抗拒治療的心態;在日本接受手術治療後,目前回到台灣繼續求學,並由乳房中心于家珩醫師彙整日本醫院轉診的資料,以國際接力方式繼續治療這名患者,讓病人的療程不受中斷。乳癌分四種 治療方式大不同于家珩表示,隨著分子生物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乳癌的治療也有不一樣的思維。傳統只將乳癌分為原位癌與侵襲性癌,不但未細分類並且多以化學治療為主;而目前的治療方法是以乳癌的分子分型為依據,來判斷乳癌的生物學特性,以做為臨床診斷及治療的依據,不同分子分型的乳癌具有不同的基因表現,而且對各類治療的反應及預後均不相同。目前利用乳癌基因表現的差異可把乳癌分成4種分子分型,管狀A型、管狀B型、Her-2過度表現型、類基底細胞型又稱為三陰性乳癌。于家珩解釋,目前以管狀A型乳癌的預後最佳,除了手術之外以內分泌治療為主,這名日籍女病患就是管狀A型乳癌,因此不需要化學治療;管狀B型乳癌預後次佳,除了手術之外再加化學治療與內分泌治療合併使用,有時還要再加上標靶治療;Her-2過度表現型的乳癌為高惡性度,分化不好,轉移到腋下淋巴結之機率較高,以化學治療加上標靶治療為主;類基底細胞型乳癌易早期轉移,預後極差,無法做內分泌治療及標靶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四招助妳及早揪乳癌 讓治療變輕鬆于家珩葉也提醒,各種癌症若能及早發現,癒後一定是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婦女們可在日常生活中,經由以下四招,來檢測自己的乳房是否有出現問題,若有發現異常,則要及早就醫:1) 民眾可自我檢查在鏡子前,兩手抬高檢查乳房是否有高低、大小、變形、隆腫、凹陷等異樣,並注意乳頭有無變形、潰爛。2) 檢查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腫瘤,並輕輕擠壓乳頭,注意是否有分泌物排出。3) 乳房自我檢查可在每個月月經過後2天進行,如有發現上述任何癥狀,就應該盡速就醫。4) 除自我檢查外,也可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或超音波檢查,以保自身健康。 

不再等死?攝護腺癌末期新藥 延15.8個月存活期

不再等死?攝護腺癌末期新藥 延15.8個月存活期#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歐宴泉醫師表示,攝護腺癌9成好發於60歲患者以上,以往的治療選擇,早期是靠手術切除、年紀大者會選擇放射線治療,至於三、四期的患者會選擇放射線、荷爾蒙治療或化療,若症狀依然無法緩解與控制,可能就面臨無藥可用的情況,只能採用支持性療法,就像是被判了死刑。而日前衛生福利部核准一項攝護腺癌新藥上市,等於給化療失效患者一個新希望跟一項新的治療選擇。以往治療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是去除男性賀爾蒙,也就是化學療法,但平均每2年疾病就會惡化,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傳統的荷爾蒙藥物的作用機轉,會抑制睪丸及攝護腺的雄性素接受體;而新藥的作用則是全面阻斷傳統藥物無法阻斷的腎上腺合成及攝護腺癌組織中的內生性雄性素,因此對荷爾蒙療法失效的患者,此療法仍有顯著的效果。歐宴泉醫師進一步解釋,針對化學治療無效者,如連續兩次PSA持續上升、持續出現臨床症狀如骨疼痛嚴重者、腫瘤持續變大和新腫瘤產生的患者;或是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的病患,或許能嘗試服用新藥,來控制病情。可惜的是,這項新藥健保尚未給付,每月自付藥物費用需12萬。新藥延長存活期 副作用低但新藥經國外研究證實,可針對化學治療失效的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患,延長整體存活期間達15.8個月,並延緩病情惡化;且藥物副作用相對較低且輕微,醫師容易控制,如水腫、低血鉀、高血壓、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皆屬能控制且可透過停藥回復的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