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化療藥易潑灑不安全?護巧用3路活塞解套

化療藥易潑灑不安全?護巧用3路活塞解套#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表淺性膀胱癌的治療,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合併膀胱局部化學藥物灌注治療為主。所謂膀胱灌注化學藥物,是利用膀胱導管(即導尿管),將化學藥劑灌入膀胱內,讓其停留一段時間,藉由化療藥物來殺死肉眼未切除到的癌細胞,以預防膀胱腫瘤再發生。導尿管與空針不夠緊密致潑灑奇美醫學中心病房護理師指出,觀看目前所執行的膀胱灌注技術,因缺乏合宜連接器,使得操作過程中易有針扎或化療藥物潑灑等情形發生。因此相關病房合作,於2015年3月參與品質改善活動,護理師們發現,膀胱灌注化療藥物出現潑灑事件的原因,在於導尿管與灌注空針之連接處無法緊密連結所致。改良器材 給藥更放心「用藥安全」一直是醫策會推動病人安全目標之一,而在所有的藥物中,化學治療藥物屬高危險性用藥,使用時需有安全的給藥設備,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和碰觸,影響第一線工作人員和病人傷害,因此化學治療給藥設備及安全作業規範非常重要。為進一步找出解決的方案,過程中護理師們可說絞盡腦汁,也發揮了創意及巧思,終於運用了現有的衛材「針基連結器與3路活塞(way)」相接,大幅提升灌注針頭與導尿管緊密銜接的安全性。雖然所使用的是現有衛材,但也讓醫護人員能於安全的工作環境下,放心地執行化學藥物灌注之程序。並於去年9月開始於臨床執行,深獲臨床醫護人員一致之好評。實施後效果佳奇美醫學中心10A病房護理長紀婉玉表示,統計2015年9月實施至2016年2月止,未再發生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潑灑事件,而臨床醫護人員對於執行灌藥安全滿意度高達100%,也將這項成果平行推廣至門診病人需接受膀胱灌注化療藥物之操作,大幅提升膀胱灌注化學藥物的給藥安全。

化療副作用致嘴破、噁心 中醫調理解套

化療副作用致嘴破、噁心 中醫調理解套#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55歲的黃女士15年前罹患乳癌第四期,發現時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骨頭、肺部和頭部,雖安排手術、化療、放療等方式殺死癌細胞,但也影響到正常細胞,出現口腔潰爛、噁心嘔吐、肚子絞痛和拉肚子等副作用。轉介至中醫門診,透過中藥緩解副作用並增強免疫力,除了成功抑制癌細胞擴散,黃女士的精神和氣色也越來越好。癌患害怕副作用不治療 中醫助改善癌症已連續33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研究指出,許多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容易放棄治療,主要原因依序為年紀大覺得沒有必要再接受治療、害怕開刀、害怕化學或放療的副作用、擔心接受治療後影響生活品質、害怕治療過程或是治療後的外觀影響、需負擔家計或工作忙碌與害怕增加家人的負擔等。癌症患者從確診、開刀、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到荷爾蒙治療等,是一段身心煎熬的過程,有些患者逐漸喪失信心和生活品質,為了幫助癌症病人勇於接受治療、提高生活品質,台北慈濟醫院在2011年成立中醫腫瘤特別門診,期望達到預防腫瘤、術前術後調養、西醫療程增敏減毒、西醫療程後的體質調養及療效鞏固等目標,針對癌末患者也提供緩和醫療,中醫療效倍受肯定。各階段扮演不同角色 中醫適合長期使用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內科陳舜鼎醫師表示,西醫的標準療程很重要,但許多病人會因為副作用而放棄治療,這時中醫不失為另一個選擇。中醫在癌症各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確診前可以先預防,例如B型肝炎帶原者起初沒有明顯症狀,抽血才知道肝功能異常,胎兒蛋白指數升高,罹患肝癌的機率大增,這時可用中藥來阻止癌細胞生成。確診的癌症患者若需手術切除腫瘤或器官,將嚴重耗傷氣血,中藥在術前有助提振精神,術後則加速復原。而化療或放療的副作用較強,中藥調整免疫的補益之劑,能發揮「增敏減毒」的作用,一方面增加治療的敏感度、提高療效,一方面修復受損的正常細胞。至於癌末的患者,中藥除了內服維持體力,還可以外用,將去腐生肌藥粉撒在傷口上,逐漸消除潰爛和惡臭。陳舜鼎醫師強調,不論西醫或中醫療法,如何防止癌細胞復發,都是最大的難題,中藥的抗癌藥性雖然比較弱,但適合長期使用,臨床上已有許多患者得以穩定控制病情。

化療致食慾差 6招擊退肝癌副作用

化療致食慾差 6招擊退肝癌副作用#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在台灣,肝病素有「國病」之稱,每年的十大惡性腫瘤,肝癌也總是榜上有名,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常因出現副作用而無食慾,不僅影響健康,也容易讓患者沒有足夠的體力面對治療。營養師表示,患者可針對自身的狀況調整飲食方式,如少量多餐,並在治療後多補充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來補足身體所需。大千綜合醫院賴佳妤營養師指出,接受肝癌治療時,病患如出現下述之副作用時,建議可調整飲食內容及方式來降低副作用的不舒服感:1) 腹水/當患者有腹水的現象發生時,就必須限制水和鈉的攝取量,包含不吃醃漬食物、盡量避免使用調味醬,同時也要減少吃油炸或油膩的食物;另外,可食用具有利尿、消腫的食物,例如:海帶、薏仁、紅豆、玉米鬚等食物。因水分攝取少,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的狀況,此時可改為以口含冰塊的方式,或是口含酸梅以刺激唾液腺分泌,並避免攝取高糖的飲料與食物。2) 食道靜脈曲張/建議食物的溫度須控制好,切勿過冷或過熱,軟硬度上應選擇軟質且易咀嚼、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調味品或咖啡因等刺激性食品。3) 食慾不振/不少患者在治療期間很容易出現倦怠無食慾的狀況,此時建議採少量多餐的方式,盡量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質食品;若有肝昏迷的患者,應避免肉類蛋白質,改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例如:豆腐、豆漿等黃豆製品。為了讓患者比較開胃,可在餐前食用少量的酸梅汁或檸檬汁;另外,可經常改變食物烹調的方式,並選擇喜愛的食物來促進食慾。4) 腹脹/避免食用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乳製品、洋蔥等,增加攝取含纖食物,且養成適量運動及腹部按摩的習慣,以促進腸道蠕動。5) 白血球下降/患者接受放射線或化學治療時,會造成白血球下降、及免疫力降低之情況,因此必須避免吃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並注意烹調食物前後與用餐時的衛生。6) 噁心、嘔吐/建議患者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並選擇有酸味或鹹味的食物,可減輕症狀;用餐時應先吃較乾的食物,避免和湯水一起食用,如要攝取水分,最好在飯前30~60分鐘飲用,並使用吸管為宜。同時提醒,患者在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前兩小時內應避免進食,以防止嘔吐。

抗乳癌曙光!新型化療藥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抗乳癌曙光!新型化療藥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今年近50歲的王媽媽(化名)與乳癌纏鬥多年,對於治療始終保持積極正面態度,無奈仍於今年診斷發現疾病惡化,癌細胞轉移至骨頭及肝臟,讓她感到非常氣餒,甚至想要放棄治療,因以往化學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讓她身心備受煎熬,但想到孩子尚處年幼,仍期望存活期可以延長,在醫師告知健保有新型乳癌化療藥物並向健保局申請獲准後,王媽媽接受化學治療。經此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治療後,王媽媽驚訝表示:「和以前的治療體驗相差很多,現在還能如往常一樣登山、接小孩,不像是才剛做完化療。」王媽媽的主治醫師童綜合醫院乳房中心于家珩主任表示,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副作用較低,目前多數患者普遍反應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生活品質提升。針對轉移性乳癌 平均延長患者25%存活期于家珩主任指出,轉移性乳癌的治療目標在於延長患者存活期和維持生活品質,以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大型床試驗結果來看,不僅延長患者存活期,且副作用較少、施打方便性高,對患者而言又多了一個治療選擇。于主任表示,乳癌患者在治療前期普遍接受過小紅莓或是紫杉醇類的化療藥物,一旦疾病復發或轉移,多半代表已對此種藥物產生抗藥性,需要再尋找新藥物或重新搭配其他藥物。過去十多年來,相較於標靶治療藥物的蓬勃發展,只有少數新的乳癌化療藥物研發上市,如今終於研發出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上市,可供患者在復發後使用,且也已獲得健保給付,是乳癌患者的一大福音。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的研發初始於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發現其體內成份可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目前健保給付適應症為針對轉移性乳癌之病患,其先前若於輔助性或轉移階段曾使用過紫杉醇類(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的化療藥物,即符合給付條件。根據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可以拉長乳癌治療戰線,讓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超過一年的限制,達13.2個月,顯著延長25%之多。新型藥物副作用低 鼓勵癌友積極面對于主任表示,此新型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與過去最大的差異在於治療副作用低且施打方便性高。以前傳統化療藥物,患者會有明顯的嘔吐、噁心、手足痠痛等副作用,而接受新型藥物治療的患者都表示,此藥物副作用症狀不明顯,身體較不會難受,因此日常生活作息較不受影響;此外相較於傳統化療須於化療室待上大半天,新型藥物注射時間大幅縮短,也造福許多偏遠地區患者,降低其於醫院長久等待的心理壓力。    最後,于主任呼籲乳癌患者們,面對乳癌治療,不要懼怕或是抗拒用藥,應秉持積極治療態度,保持樂觀的心情,注意飲食均衡、規律生活作息並遵從醫囑,積極治療,人生仍可依舊精采!

惡性肉瘤肺轉移化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助控制

惡性肉瘤肺轉移化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助控制#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30歲病人因為胸悶、氣喘,就診發現後腹腔長了惡性軟組織肉瘤,且已轉移至肺部,起初使用全身性化療治療,但效果不彰,改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3~4個月後,病情逐漸受到控制,目前持續治療中。醫師表示,軟組織肉瘤5成的病患會復發,最常見的是肺部轉移。好發於四肢、腹腔 為結締組織罕見腫瘤軟組織惡性肉瘤(STS)屬於罕見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新發病人數約2千人,僅占總癌症人口2%。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偉武醫師表示,STS是一發生在結締組織的罕見惡性肉瘤,與一般癌症不同的是,STS好發於四肢、軀幹等脂肪、肌肉、神經、血管較豐富的部位。此外,全身臟器、後腹腔等,都可能是STS的發生位置。5成病患會復發 肺部轉移最常見陳偉武醫師指出,STS有非常多種亞型,因此分布年齡相當廣泛,像是惡性脂肪肉瘤好發於年紀較大的病人,平均約50~70歲,年輕族群則常見滑液囊肉瘤;目前治療對策為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但仍有30-50%的患者五年內會復發或轉移,最常見轉移到肺部,患者會出現長期咳嗽、易喘、呼吸不順等症狀。健保通過口服標靶藥物 延長疾病控制時間一般人對於此疾病的瞭解較少,能使用的藥物及資源也相當有限。目前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後續視腫瘤部位及組織型態,會加上使用放射線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已經有轉移、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患,又或是化療反應不佳的患者,目前還有健保給付的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可選擇。血管新生抑制劑主要能幫助病患延長疾病的控制時間。與安慰劑相比,臨床試驗證實可使中位數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7 周延長至20周,減輕患者病情惡化快速的痛苦。陳偉武醫師進一步指出,透過口服的標靶藥物治療,不僅能減少化療副作用對身體的負擔,在家服藥更能降低患者對於住院的恐懼感,提升病患在治療期間的生活與精神品質。

健保給付標靶藥物 肺癌晚期患者重燃生機

健保給付標靶藥物 肺癌晚期患者重燃生機#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過去診斷出肺癌晚期,僅能進行傳統的化學治療,不僅有許多副作用,讓患者聞化療而喪膽,且效果不佳,更讓病友們受盡折磨。隨著醫學進步,漸漸研發出許多標靶藥物,而近期對患者幫助最大的,無非是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9月通過健保給付後,不僅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更改善了生活品質!化療副作用多 平均存活期僅12個月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王金洲醫師表示,肺腺癌晚期病人常見的有2種,一種是EGFR基因突變,約佔60~70%,另一則為ALK基因錯位,約5~8%;而後者所佔比例少,在過去僅能接受傳統的化療,治療效果大約只有40~50%,平均存活期也只有6個月~1年。最困擾肺癌患者接受化療的地方,就是在抵抗力不佳時,無法接受治療;且化療因為沒有專一性,在治療後容易產生噁心、嘔吐、掉頭髮、食慾不振,甚至是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ALK標靶藥物 延長2倍存活期而ALK標靶藥物問世後,病人接受治療後的副作用不但減少,噁心、嘔吐的頻率也跟著降低,此外,根據臨床統計發現,有ALK基因錯位的患者使用標靶治療後,約有60~70%的病人感受到成效,存活期拉長為20個月,是化療約2倍長的時間。王金洲醫師指出,以往若被診斷為ALK基因錯位肺癌,如欲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每個月就必須花上25萬元,對患者及家屬來說都是龐大負擔,但今年9月通過健保給付後,大大減輕病友家庭的經濟壓力,患者的生活也得到相對的改善。身心同調適 作息正常、保持正向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強調,身體及心靈的調適同樣重要,三餐均衡、適時補充維他命、生活作息正常,不過度運動,都能維持患者身體的健康、抵抗力;此外,保持心情穩定、維持正向思考,家屬適時給予心理支持,更能幫助患者在抗癌的路上達到更好的效果。

凍精15年保「生」機 癌男療後喜得千金

凍精15年保「生」機 癌男療後喜得千金#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罹患癌症就等於不能再生育?據國健署統計,2012年初次診斷為癌症的96694人當中,約有12%年齡小於45歲。換句話說,每8位新診斷的癌友中,就有1位處於育齡階段,接受治療後恐斷「生」機;雖救命優先,但當癌症威脅減弱時,結婚生子仍是癌友的希望。15年前才24歲的Rick,在美國求學期間發現罹患淋巴癌,但因美國在地生育保存觀念的健全,使得他在治療前就接受了醫生建議做了精子保存,雖然在10年後舌癌也找上他,但也因為當初做了保存精子的選擇,讓他在2013年打算撫育新生命時,隔年順利得女!他呼籲癌友們,治療前主動與醫師諮詢及討論生育保存,就能有機會在康復後孕育下一代。育齡癌友 盼保留生育能力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對癌友來說,癌症威脅為生育選擇的主因,除了化療後精子或卵子的品質、癌症治療可能影響不孕外,並非每位癌友在治療前都了解治療對生育能力的影響程度,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有選擇生育保存的權利,故醫生未能充分告知或告知程度更為癌友判斷關鍵!為了解癌友生育需求,癌症希望基金會特訪談醫師及癌友,藉由醫病經驗的討論,破除罹癌後生育迷思。訪談發現,大部分癌友雖認為不一定要生小孩,但還是希望先保存生育能力;癌友阿純在受訪時表示,如果醫生有充分告知會影響生育,讓癌友自己選擇,權衡之下,若真的保命為重而不進行生育保存,至少是自己的決定,而非在不知情下失去生育能力。醫病3主動 癌友好孕非難事2006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就提曾出癌症癌友生育保存的建議,包含及早與育齡癌友討論治療可能造成的不孕風險、為有意進行生育保存的癌友轉介生殖專家等。然而大多數醫師以讓患者活下來為第一考量,忽略患者未來想生育的狀況,此外,並非每位癌友在治療前都了解治療對生育能力的影響程度,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有選擇生育保存的權利。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信孚表示,癌友可在治療前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治療對於生育能力的影響,除可要求轉介生殖醫學專科醫師外,應與醫師討論生育保存的時間、準備等。王正旭更提出「醫病三主動」主張,呼籲腫瘤科醫師主動告知、生殖科醫師主動說明,癌友主動查詢,透過三方合作,育齡癌友好孕非難事!

健保終於給付ALK肺癌病患釋重負

健保終於給付ALK肺癌病患釋重負#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診斷肺癌後有高達九成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晚期,通常會針對腫瘤組織進行進一步基因檢測,研究指出除了「EGRF」基因之外,另一個致癌基因「ALK」也是啟動肺癌細胞的關鍵。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教授表示,基因檢測若是ALK有錯位突變的肺癌患者,若能施予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是較化學治療來得有所幫助。陳育民醫師進一步說明,肺癌ALK標靶藥物研發阻斷ALK基因異常所產生激酶活性,來阻斷癌細胞息傳遞路徑,患者使用上副作用較化療低,雖有產生肝功能異常或是視覺障礙等副作用症狀,但臨床上多數病患服用時副作用不明顯。過去幾年,健保給付EGFR為陽性的肺癌患者標靶藥物;但若患者被檢測出EGFR陰性、ALK基因錯位,則常因標靶藥物的醫藥費用負擔過重,讓患者及家屬苦不堪言,今年9月,衛福部終於通過ALK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造福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以往在沒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一個月可能約有20-25萬元左右的花費。」陳醫師強調,標靶藥物治療是一種精準治療方式,通常使用標靶藥物的病患,不需再合併化療,除了能針對基因抑制癌細胞,病患也無需承受化療帶來的痛苦。陳醫師分享,診間之前有一名50多歲確診為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男性病患,飽受肺癌引起的嚴重喘息之苦,長期臥病在床,經診斷判定來日不多,陳醫師心裡想,恐怕沒機會下回診間見,但病患卻自行購買ALK標靶藥物服用,下次回診檢查除發現腫瘤變小之外,病患更比當初判定的存活期延長了一年多的時間。陳醫師強調,當然不是鼓勵病患自行嘗試其他用藥,ALK標靶藥物臨床經驗上,能延長10個月以上的存活期,對於癌細胞的控制,有很好的效果,特別是現行已有健保給付。建議患者在肺癌的治療上,仍需與醫師詳細討論,並積極配合治療,讓癌細胞得到良好的控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