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經濟不景氣,近4成癌友陷「工作」與「治療」兩難

經濟不景氣,近4成癌友陷「工作」與「治療」兩難#化療

癌症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約有30萬名癌症人口 ,當中大腸直腸癌每年罹癌人數更急遽攀升,然而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針對大腸直腸癌病友進行的調查發現,癌友雖普遍認為治療比賺錢更重要,但有近6成癌友罹癌後仍繼續工作賺錢養家,估計台灣至少有10萬人病友拖著病體為生活打拼,如何降低治療對生活的影響,同時兼顧治療與工作?醫師表示可考慮選擇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治療效果較佳,同時副作用低、更為經濟便利!■ 面臨經濟壓力,陷「工作」與「治療」兩難調查發現,6成癌友明顯感受到經濟壓力!2成7表示必須扛起家中經濟重擔因此繼續工作。雖然高達9成5的癌友仍認為「治療」比「賺錢」重要,但迫於現實狀況,罹癌後卻仍有近6成的癌友繼續工作!目前社會上失業率逐漸攀升,除了一般健康的人擔心丟工作,3成7癌友也擔心罹癌讓自己工作遭解雇!然而仍有3成癌友因為「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治療副作用影響」、「必須住院治療」等因素,在罹癌後不得不放棄工作,使得經濟狀況雪上加霜。而罹癌更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8成4癌友認為「治療過程讓身心煎熬」,而5成癌友認為是「副作用影響」使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癌友年紀在中年左右,多半仍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因此他們除了期望治療效果好之外,也希望副作用低、同時也更經濟便利,讓自己還可以繼續工作。」■口服化療藥不需住院,副作用更低,不影響生活及工作!王輝明醫師表示:「過去的傳統住院針劑化療5-FU,需要注射至少48小時時間,副作用反應大,目前在用藥趨勢上,通常都會透過口服化療藥的方式,並搭配門診針劑注射,不用住院,將治療對於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並提供較好的效果。」根據2009年於美國腫瘤醫學會(ASCO)發表的研究,使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合併療法,其整體存活期表現與傳統合併化療方式相當,治療成效好,而在副作用部分也較低,尤其大幅度降低30%以上白血球低下的狀況 ,減低感染風險。另外,使用口服化療藥不用裝人工血管,不會有感染、血栓風險。其他capecitabine研究也指出,病友就醫次數可減少三分之一,同時可節省約20萬的醫療支出 。■「康爸」七年前早知罹癌,卻因需要扛家計而未治療中年工程師「康爸」去年被確診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但其實早在七年前的檢查,他就知道自己癌症指數偏高,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不過當時兒子還在念書,因此選擇繼續賺錢養家,拖了六年才因為持續血便而積極檢查就醫。確認罹癌後他被迫提早退休,退休金老本全都投入醫療費用,甚至連孫子的教育經費也變成醫療基金!幸虧去年手術後,服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治療,復原良好也漸漸找回健康,擺脫經濟重擔。他認為當前經濟不穩定,有工作的話生活比較有保障,康爸說:「治療時狀況不錯,對生活影響不大,我覺得自己太早退休了!」而目前康爸也開始幫忙家族中的事業,多少補貼家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治療範圍廣,目前健保已經給付於轉移性乳癌、第三、四期大腸直腸癌、以及晚期胃癌等。患者僅需每天早晚服用一次,再搭配每二到三週回診一次2小時的靜脈注射即可,對於現代需要兼顧工作與治療的癌友們來說,是一項新選擇。

北市十大死因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

北市十大死因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化療

97年臺北市民死因分類配合衛生署改採WHO第十版,惡性腫瘤蟬連36年榜首,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位居第8名,自殺後退為11名。十大癌症死因肺癌16年連居首位,口腔癌擠入第9名。97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1萬5,119人,首度突破1萬5千人,平均每34分46秒就有一人死亡;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575.7人,較96年增加25.1人、4.6%;如依WHO編布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計算,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6.2人,較96年增加2.7人、0.74%,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484.3人低24.4%,在全國25縣市中,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2.6歲,較全國高3.3歲。97年採用WHO第十版死因分類,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腦血管疾病4. 肺炎5. 糖尿病 6. 敗血症7.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8.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 意外事故10. 高血壓性疾病;與96年比較,包含慢性肺阻塞、氣喘、支氣管炎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位居第8名,敗血症前進4位為第6名,自殺後退為11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退為第12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占臺北市總死亡人數的7成6,其中惡性腫瘤與心臟疾病2者即占4成3。依性別觀察,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皆占男女十大死因第1至第3名,男性十大死因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入為第6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退為第12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略有變動;女性十大死因高血壓性疾病進位為第8名、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首度進入為第9名,意外事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分別退為第11名、12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亦略有變動。依年齡層觀察, 15-24歲青年主要死因前3項分別為意外事故占31.1%、惡性腫瘤占15.1%及自殺占13.2%;奪去壯年25-44歲生命之主要死因前3項分別為惡性腫瘤占28.6%、自殺占18.0%及心臟疾病占11.0%;45-64歲中年前3項主要死因則為惡性腫瘤占45.1%、心臟疾病占11.7%及腦血管疾病占6.1%; 65歲以上老年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占26.1%居首,依序為心臟疾病占14.1%及腦血管疾病占8.9%。依近10年資料觀察,臺北市民標準化死亡率大致呈漸減趨勢,但臺北市民死亡人數與粗死亡率則逐年增加,主要與臺北市人口結構日趨老化有關。88年臺北市64歲以下人口239萬人,逐年遞減至97年230萬人,減幅為3.9%,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由88年25萬人,增至97年32萬人,增幅高達29.6%;相對的88年64歲以下死亡人數為3,799人,至97年時略增為3,915人,增幅為3.1%,而65歲以上死亡人數,則由88年8,625人,增至97年1萬1,204人,增幅高達29.9%,顯示老年人口的增加為臺北市民死亡人數成長之主因。97年臺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共4,467人,平均每1小時58分鐘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死亡者平均年齡為69歲,較全國高2歲。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70.1人,標準化後為112.9人,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133.7人低15.6%。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子宮頸癌、口腔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與96年比較,前6名死因順序相同,胰臟癌前進2名,非何杰金淋巴癌後退3名,口腔癌擠入第9名,膽囊癌退出十大癌症死因。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白血病擠進第十順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略有變動;女性癌症死因白血病亦擠進第十順位,其餘死因亦與96年同,順位上略有變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降低市民死亡率,辦理了多種疾病篩檢與服務,對於惡性腫瘤推出口腔癌、乳癌等5項好發癌症篩檢;為預防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等,則有三高篩檢;希望藉由前述之服務,能讓市民及早發現治療。在自殺防治方面,臺北市政府更於今年 4 月 15 日正式成立府級的「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結合衛生局、社會局、勞工局等 12 個局處,提供包括社區心理衛生及醫療資源、福利救助、職業訓練、就業諮商等各項服務,期望透過學術上的研究和實務上的執行,幫助民眾度過生命低潮。

每年定期做篩檢 無癌生活GO健康

每年定期做篩檢 無癌生活GO健康#化療

癌症號稱21世紀人類的頭號殺手!自民國62年起,即一直排行臺北市市民10大死因首位,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6年生命統計,10大癌症死因分別為1.肺癌(每10萬人死亡率24.65、較上年增4.01﹪)、2.肝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18.14、較上年-8.14﹪)、3.結腸直腸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14.02、較上年增-0.08﹪)、4.女性乳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10.59、較上年-6.85﹪)、5.胃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8.11、較上年-11.38﹪)。6.攝護腺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5.89、較上年增3.35﹪)、7.非何杰金淋巴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5.68、較上年增18.82﹪)8.子宮頸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4.6、較上年7.99﹪) 9.胰臟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4.54、較上年-4.35﹪)、10.膽囊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3.84較上年增26.32﹪)。罹患癌症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平均每4人死亡就有1人死於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疾病的發生。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您!『每年定期做篩檢-癌症遠離我』‧有性生活之女性朋友,請每年定期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18歲以上之市民請每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40歲以上之市民請每年接受1次肝癌抽血檢查。‧50-69歲婦女請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查。‧50-69歲市民請每2年接受1次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市民對癌症防治之認知及定期接受篩檢,特別再版「無癌生活健康GO電子書」,內容包括介紹癌症之認識及預防、癌症相關資源以及癌症海報與遊戲等資訊,內容豐富詳盡,可至臺北市政府外網(http://www.health.gov.tw/)閱覽或洽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原衛生所)索取電子書光碟。

”硬胃癌”好發年輕女性 胃鏡檢查不可懶

”硬胃癌”好發年輕女性 胃鏡檢查不可懶#化療

一位38歲女士,15年前因胃痛而照過胃鏡。後來,她也常有上腹不適的情形,但她只是去藥房或診所拿胃藥吃,比較好就不理它了!最近兩個月來,她除了上腹悶痛外也覺得容易腹脹,於是去藥局買胃藥服用,但此次服藥後症狀並無改善,加上最近明顯消瘦,因此就到該院腸胃科求診。經醫師詢問病史,她表示近來一直感覺腹脹沒有胃口,但是沒有吞嚥困難、沒有解黑便、沒有抽煙及喝酒,沒有接受過手術,也沒有胃癌、大腸癌的家族史,理學檢查腹部有些脹氣,但是沒有明顯的壓痛和腫塊,叩擊有腹水,但下肢沒有水腫。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 - 許丁壬醫師建議患者接受胃鏡檢查,檢查發現胃內腔變小且無法灌氣使胃內腔擴大,胃皺襞變粗形成巨大皺襞、胃粘膜潮紅且有很多的淺潰瘍和糜爛存在,在高度懷疑胃癌下做了切片檢查,結果證實是腺癌。於是又安排腹部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腹水、胃壁明顯增厚、胃周圍有一些腫大的淋巴結,但肝臟、骨骼沒有轉移,其罹患的是胃癌中較少見的硬胃癌,因為無法開刀,患者只能接受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許丁壬醫師指出,硬胃癌是胃癌中較少見的,臨床上此症好發於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硬胃癌內之女性賀爾蒙接受器較一般胃癌的陽性率高,所以發生在年輕女性的機率也較高。這類胃癌進行速率很快,往往一發現時多半已蔓延全胃,轉移至淋巴腺或發生癌性腹水,手術可切除率很低,所以預後很差。胃癌的診斷方法以胃鏡檢查為最準確,準確率達95%,但是硬胃癌的內視鏡觀察,並非如一般胃癌的大型鼓出腫瘤或深陷潰瘍,通常只可看到粘膜變色、巨大皺襞或者胃部膨脹不良,沒有看到明顯的潰瘍和腫瘤而沒有做切片檢查,所以有時候即使接受胃鏡檢查也會被誤診。一般而言,對於有腹部不適的病患,若年齡超過40歲或年齡不滿40歲但合併有長期腹脹、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貧血等應接受胃鏡檢查,以排除胃癌之可能性。對於無症狀的人,若有胃癌發生之危險因子,例如有胃癌家族史,常吃醃漬食品,有喝酒、抽煙習慣的人,許丁壬醫師也建議做胃鏡檢查。如果民眾不想做胃鏡,則可改用口服鋇劑上消化道X光攝影檢查,但是對於較小的早期胃癌,有時X光不易看出。對於有疑問的病灶,宜進一步安排胃鏡及切片檢查。

子宮肌瘤免開刀 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

子宮肌瘤免開刀 利用”磁振導航超音波”#化療

子宮肌瘤是一般女性最常見的生殖器腫瘤,約40%生育期女性患有子宮肌瘤,其中約有25%患者呈現不同程度的症狀,這些病患一旦需治療時,通常都是使用開刀方式來處理,但現在對於不想動刀的女性朋友們則有了新選擇─「磁振導航超音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引進「磁振導航超音波」,從今年一月至五月,已有12例初步治療,4例完成三個月首次追蹤,其中一例幾乎已恢復至正常生活品質。北醫附設醫院今年引進免開刀的子宮肌瘤治療方式「磁振導航超音波」,讓肌瘤治療進入無創新境界。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此治療方法是由磁振造影MRI觀看影像,精準地針對子宮肌瘤進行定位,同時監控高效能聚焦超音波治療溫度,再採用高效能聚焦超音波,將能量聚焦在病灶上使病變組織壞死,來達到治療目的,療程中可與醫師隨時遘通,具備治療的準確性與安全性。與目前治療方式的差別在於不需麻醉及剖腹手術,只需以短效鎮靜劑靜脈注射,治療時間約需三小時,治療後即可返家恢復日常生活。放射診斷科李志明主任表示,磁振導航超音波治療療程為六個月,治療流程首先先做磁振造影篩檢,確定適合做治療後再安排治療時間,並讓患者做生活品質及症狀之問卷以了解未治療前的狀況。開始治療後的第三個月做首次磁振造影追蹤,並再做問卷已確定治療後的初步效果,六個月後,做最後一次磁振造影追蹤及問卷,以對照病患改善之程度。北醫附設醫院自一月至五月,有12例已做初步治療,4例完成首次追蹤。其中一例三個月已明顯改善者為39歲女性,因出血、頻尿症狀發現有子宮肌瘤,其中頻尿症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因而進行治療。此病例肌瘤有3個,總體積約377c.c.,為影響頻尿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此最大肌瘤做治療,其治療體積約60%,經三個月後首次追蹤檢查,發現總體積已縮小為約247c.c.,治療體積縮小約35%,由問卷結果得知症狀從40.6改善至21.9分,生活品質自51.7改善至75.9分(正常人約為70幾至80幾分),幾乎已恢復至正常生活。子宮肌瘤治療已由藥物、開刀、微創,演進至無創的新境界─「磁振導航超音波」,為子宮肌瘤患者提供多一選擇。

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 癌細胞無所遁形

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 癌細胞無所遁形#化療

近年國人罹患癌病的機率愈來愈高,高科技放射治療為治療癌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控制癌病及治癒率上,一直有極大的貢獻,但如何精準掌握放射劑量,則是醫界不斷追求的目標。在傳統放射治療中,常面臨無法完全將放射線限制在腫瘤範圍內之問題,在利用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免不了會受到一些放射劑量傷害,當腫瘤所受劑量愈高時,正常組織所受放射線劑量亦隨之升高。臨床治療上有時會為了不想使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受到太多放射線劑量,而降低給予腫瘤放射線劑量,如此一來腫瘤細胞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致死劑量,進而影響整體放射治療效果。由於電腦軟體及硬體的進步神速,已經可以先從電腦斷層掃描(CT Images)中,將腫瘤和周圍正常組織間的解剖位置關係圖,以三度空間影像3D呈現,使放射線射束的入射形狀,跟隨著腫瘤的生長形狀不同而變化,給予腫瘤三度空間的順形放射治療。但是,腫瘤並非都是厚薄均勻的生長型態,要被治療的腫瘤體積有可能是呈內凹形、C字形,或是有如甜甜圈般將正常組織或重要器官(例如:脊髓)包圍在其中。此時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雖然可以順著腫瘤形狀給予腫瘤劑量,但仍很難避開包在腫瘤中間的重要器官,或是躲在腫瘤凹陷處的正常組織。近年來在美國及歐洲國家均急速發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IMRT、影像導引放射治療技術-IGRT及2008年底FDA最新核准的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VMAT(Volumetric Arc Therapy)。VMAT就是整合IMRT及IGRT功能,並且用快速螺旋方式治療的技術設備,為放射治療癌病的最新趨勢,可治療腦部腫瘤,進行分段式強度調控治療,腦腫瘤不必開刀,其效果非常令人滿意。也適合治療各種腦部腫瘤、顱底腫瘤、脊髓腫瘤、眼眶腫瘤、頭頸部癌(含鼻咽癌)、胸腔及縱隔腔癌、肺癌、膽管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等,為最優先考慮的目標。VMAT不僅做到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其最大特色是能藉由精密的電腦硬體及軟體設備,「調整控制放射線在腫瘤上的強度」及在每次治療時可立即取得3D電腦斷層掃瞄影像(CT Images)做超精確的治療定位,同時讓放射線隨著腫瘤厚度調弱、增強,除了順著腫瘤形狀外,亦考慮腫瘤體積各部位的厚薄不同,來給予「最適合的放射線強度」,如此可以更準確給予所需的放射線劑量到實際的腫瘤體積上,同時閃開躲藏在腫瘤中間或凹陷處的重要器官(例如:眼球、脊髓…),增加腫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的機率,減少治療後之副作用,進而提升治療率、病人存活率及醫療品質。這正是VMAT超越傳統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3D Conformal)的最大優點及不同處,VMAT已成為未來放射治療的新趨勢及必行的方向。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別引進,並派醫療團隊分赴德國海德堡-曼哈姆大學及美國西雅圖醫學中心接受完整訓練,放射腫瘤科主任暨癌症中心邱仲峰執行長,並優先取得國外完整訓練證書。動態式弧形放射治療VMAT5月起於本院啟用,提供更好的治療給病患。癌症的治療首重醫師們的團隊合作,目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已成功組成11個不同癌別團隊,每週定期開會討論治療方針及對每個病例做最好的分析及治療。癌症中心邱仲峰執行長說:「有最好的團隊,加上最先進的治療設備,就是對病人最大的保障。」

陽光「口腔癌防治」得獎名句出爐!

陽光「口腔癌防治」得獎名句出爐!#化療

為了幫助不想吃檳榔,卻又拒絕不了熱情邀請的朋友們,陽光基金會邀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發揮創意,說出不傷情誼又不用吃檳榔的話。活動經過二個多月的時間,獲得大眾熱烈的回應,收到高達1718句的作品。活動最後透過陽光社教團隊、口友服務隊與台大牙科部韓良俊教授評選下,決選出三句優勝作品:『檳榔不是好東西,千萬不要和好朋友分享!』、『交際點頭行個禮,檳榔莫成見面禮』、『菁仔若欲定定哺,喙內生癌就無法度[台語]』。此次擔任評審的口友服務隊志工邱大哥,40歲,去年罹患口腔癌。他因為生病了,知道口腔癌的可怕,開始思考要怎麼做,才能有效勸阻朋友吃檳榔,他知道大家都不愛被唸,所以第一步是先讓大家願意聽取勸說,才能明白口腔癌的嚴重性,再選擇怎樣戒除檳榔才對的起自己的健康。邱大哥以前也是很不愛聽人勸說,通常都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會回說:「我沒吃那麼多不會那麼倒楣」…之類的話,因為自己當時對口腔癌並沒有正確的認知,雖然聽說過吃檳榔會得口腔癌,但邱大哥以為那是吃多的人才會中獎,自己雖然菸、酒和檳榔都有在吃,但是沒吃很多,又勤刷牙,不可能得到口腔癌。而且對癌前病變更是不了解,當嘴巴裡出現硬塊的時候,因為不會痛,就以為是睡眠不足引起,工作忙就忍著沒去看醫生,直到變成破洞流血不止才去看醫生,一看就口腔癌了!在評選過程中,韓良俊教授也表示,看到很多人投稿內容都會提到“少吃一點檳榔”或是“少吃一口”,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國際癌症研究中心 (IARC) 在2003年已證實檳榔為一級致癌物,光是吃一口「檳榔籽」( 菁仔) 就有可能導致癌症上身。檳榔不同於菸酒,少一點還是有致癌的危機,韓教授說少吃一點只能算是戒除的過程,最後應該是要完全不要吃!近年來,口腔癌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日漸嚴重的問題,平均每1.6小時就有1個人得口腔癌;每4小時就有1人死於口腔癌!根據癌症登記小組最新資料顯示,一年初次診斷為口腔惡性腫瘤者共計5,352人;當年死因為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者共計2,202人。受害的不僅是病人本身,還有他們身後千萬個家庭。邱大哥以過來人經驗給有在抽菸吃檳榔的朋友建議:得到口腔癌很辛苦,能戒掉最好,一下戒不了就從少吃開始,慢慢減,不要去買就會少吃,漸漸的就可以完全不吃了。

罹癌老夫妻病榻旁無悔相守 甘苦與共40載

罹癌老夫妻病榻旁無悔相守 甘苦與共40載#化療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社會風氣與倫理觀念日漸敗壞的現今,家住沙鹿的林准得與林張阿昧這對分別罹患末期肝癌與乳癌的銀髮老夫妻在雙雙因病所苦的當頭不離不棄,以樂觀開朗的心情相互照顧,珍惜相處的每一天,這種真摯、單純的夫妻深情感動了許多醫護人員和週遭的親友,因此光田綜合醫院緩和醫學科醫護人員與社工人員也特別選在阿公阿嬤結婚紀念日當天,到家中為他們辦了一場溫馨的慶祝會。今年68歲出生於南投水里的林准得阿公在44年前結識了小他11歲的妻子張阿昧女士,兩人相知相惜進而決定共度一生。多年來,生活雖稱不上優渥,但夫唱婦隨,十分恩愛。子女成年後,原本以為能卸下生活上的重擔,悠閒度過晚年,沒想到妻子林張阿昧卻在2006年於光田綜合醫院檢查發現罹患乳癌。在治療期間,林准得阿公24小時陪在妻子身邊為她料理大小瑣事。一心希望妻子快快好起來的他卻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某天因身體不適前往某家醫院檢查時,切除了2/3的肝臟,肝功能受損的阿公自此一病不起。當時還在光田綜合醫院接受乳癌治療的阿嬤放不下丈夫,故安排阿公轉院到光田綜合醫院,院方體貼的將兩人安排在同一病房。即使剛開完乳房手術,傷口依然疼痛,阿嬤仍不顧醫護人員的相勸,忍著痛楚爬下床,堅持以嬌小的病體親自為阿公翻身、拍背、按摩,甚至常因此扭傷手腳。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肝功能不佳,去年11月林准得阿公確定被診斷出罹患肝癌第三期,病魔的打擊縱然無情,但阿公與阿嬤卻不改樂觀樸實的本性,常笑著說:「阿就遇到了啊,難過是一天,高興也是一天,總是要好好來面對的」。兩人堅強的態度和舉手投足間十足的默契,讓所有醫護人員既感動又敬佩。阿媽出院後為了方便照顧,便將阿公接回家中,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除安排居家照護人員定期訪視以提供完整的醫療服務外,看著阿公阿嬤一路走來無悔相伴的醫護同仁也決定選在兩人結婚紀念日當天,到阿公阿嬤家中為他們舉辦熱鬧的慶祝會。院方還特別準備了大蛋糕和寫滿醫護人員誠摯祝福的卡片,一起贈送給阿公阿嬤。在祝福聲中,阿公阿嬤雙手緊扣、深情相望,對他們來說,能夠相伴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慶祝的紀念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