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化療

文/財團法人為恭醫院 一般外科 張宏名醫師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連續25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而大腸直腸癌僅次於肝,肺癌,位居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三位,依據統計分析發現,全球每年約新增八十萬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患者以六十歲的族群為多,但是也有4.7%左右的患者是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一個人一生中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為6%,而且隨著民眾飲食西化,發生率正不斷的增加中。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隨著病灶不斷擴大可能徵狀包括: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絞痛、.持續想排便、缺鐵性貧血或體重減輕,有這些症狀的民眾,都應儘速就醫。大腸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曾患大腸癌、家族性瘜肉症病史、炎性腸症患者、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這些問題的民眾,雖然身體沒有症狀,仍應積極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方式簡介如下:直腸指診。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纖維鏡檢。大腸鏡檢。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如果你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50歲以上者每3-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同時每5年進行一次大腸鋇劑攝影,至少每10年進行一次全大腸鏡檢。如果你具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或是曾患大腸息肉、大腸癌或其它癌症,接受全大腸鏡檢的頻率則應更為密集,而且應更年輕時,就積極地接受全大腸鏡檢。大腸癌之治療:有以下三種,手術、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及化學治療,根據病患之嚴重度而可能有不同的合併之治療方法:大腸手術切除:通常是將大腸癌之部位切除後再將好的腸子連接起來,有時腸造口手術是必須的,若一切順利病人可在手術完後5-7天出院,並可在6週內恢復正常活動,當然實際的住院及恢復時間是依照病人的狀況而定。傳統剖腹切除腹腔內腫瘤,手術後疼痛、傷口大,加上手術後腸道恢復慢,常常帶給病人痛苦和不適,透過「腹腔鏡手術」處理,除可達到手術效果外,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輕,住院天數減少,健保可部分給付「乙狀結腸癌」及「右半大腸癌」腹腔鏡手術,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可說是手術另種選擇。放射線治療:在大腸癌之治療上此方法是一種輔助性療法,可用來減緩病情的嚴重度,但無法治癒大腸癌。化學治療:全身性的化學治療可有效的殺死癌細胞並延長患者之存活率。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及機轉雖然不清楚,不過少吃肉類及動物性脂肪,多吃高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胡蘿蔔及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腸癌的發生。因此,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如減少高脂肪類食物之攝取,並大量食用水果及蔬菜類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及時介入全面管控個別化治療」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有效減緩症併發症

「及時介入全面管控個別化治療」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有效減緩症併發症#化療

根據國健局最新三高調查顯示,國內每年平均約有2.5萬人發生高血糖,其中40-59歲中壯年者是發生率增加速度最快之族群,而糖尿病患併發中風、腎臟病、心臟病等疾病機率是正常人的一點五至三倍,也是國人第五大死因,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症發生及併發症是全球糖尿病防治中相當重要的課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蔡世澤指出,國際最新糖尿病治療三大趨勢「及時、全面、個別化」,將可協助病患在控制上有更明顯的進展,呼籲病患應正視血糖問題,及時積極治療控制,以有效預防併發症發生,同時應避免低血糖等副作用。〈及時介入〉血糖控制應及時積極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研究發現,疾病治療時具有「遺蔭效應(legacy effect):早期積極控制血糖,形成良好的代謝記憶(metabolic memory),可以更長久的預防併發症發生。」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就發現在積極藥物控制血糖的病患,相較僅以飲食與運動控制血糖的病患,不僅能有效減少小血管併發症,如腎、視網膜、神經病變的發生達25%;在持續追蹤10年後,亦觀察到心肌梗塞併發症比率減少15%、及總體死亡比率減少13%,顯示早期積極控制的必要性。〈全面管控〉針對病患的多重病因,聯合治療、安全達標蔡世澤醫師指出:「糖尿病是多元病因及合併症的問題,應同時處理病患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合併症,在血糖控制上考量針對主要的多重病理缺陷問題進行治療,如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阻抗、肝臟製造過多葡萄糖等問題」。而目前主要口服藥物單方使用時,仍無法同時針對第二型糖尿病多重病理問題治療,故及時聯合不同機轉藥物治療使血糖得到控制為最新趨勢,但是仍須注意常見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體重增加、水腫。〈個別化治療〉每個人的控制目標不同、治療選擇也不同而最近發表於新英格醫學期刊研究指出,針對已罹病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在三高治療上「降愈低不一定愈好」,而應釐訂合理的治療目標。例如在血糖治療上,同時應避低血糖症的發生。蔡世澤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需依個人的治療目標不同而量身打造治療方式,並同時避免低血糖及副作用的發生」。美國的糖尿病學會、心臟學會、心臟病學基金會,於2009之最新共同建議中,強調不同類型糖尿病患可考慮不同血糖治療目標。蔡世澤醫師表示:設立治療目標及藥物治療時,應考慮病患是否能承受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的風險,不同藥物在飯前、餐後血糖的控制效果不同,及根據造成病患的多重病因,來對症下藥。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3月1日起健保給付因此針對多重糖尿病病理問題治療、副作用低的藥物組合療法,已經演變成國際與國內的治療新趨勢,可以帶給病患更好的治療效果。甫於3月1日獲得健保給付的新類型糖尿病復方口服療法的固定劑量合併療法,正是同時針對第二型糖尿病「β胰島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阻抗性」、「肝臟葡萄糖製造過多,」三大核心病理問題治療,將三種治療藥物研製成一錠,減少病患同時服用多顆藥物,以改善服藥順從性。此合併療法於臨床研究顯示治療54週時,可幫助67%病患達到A1C<7%的治療目標。且較無傳統口服藥物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蔡世澤醫師提醒病患應認識飯前、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持續監測的重要性。掌握健康少糖飲食、規律運動、按醫囑用藥,即可輕鬆控制血糖,提高生活品質。

中西醫整合治療 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

中西醫整合治療 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化療

放射線、化學治療產生的副作用,經常導致癌症患者不得不中斷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戴承杰主任、血液腫瘤科戴承正主任最新研究-「併用中藥對接受化療癌症病人肝臟保護及完成化療之成效」結果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且併用中藥可保護化療期間的肝功能。此研究於今年10月為美國實證醫學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接受。 此項研究歷時一年完成,為病例對照研究設計,調查對象年齡皆大於20歲,經專科醫師診斷為癌症的病例,自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接受癌症治療的研究個案共89位,並參與184次化學療程。其中42次的化學療程為『併用中藥治療』,意指癌症病人化療期間在傳統醫學科門診依照病人之血液檢查值使用保肝或加強造血的中藥,保肝之中藥以小柴胡湯、黃連解毒湯,或五苓散為主。收集資料包含四部份:基本屬性因素:性別、年齡與高血壓、糖尿病、病毒性肝炎帶原帶原之其他疾病史。疾病及治療因素:癌症診斷、癌症分期和狀態(初診斷或復發)、化療時機(術前或術後)、腹部放療或非腹部放療。是否取消或延遲化療。化療評估期(執行化療之前一週)、化療治療期(化療療程之最後一次化療前一週)及化療恢復期(完成化療之後兩週)的SGOT(麩草酸轉氨脢)、SGPT(丙胺酸轉胺?)檢驗值。戴承杰表示,本研究結果顯示,當控制年齡、性別、癌症分期、放射線治療部位、癌症診斷等變項之後,併用中藥之病例組在化療期間之SGOT(麩草酸轉氨脢)值較未併用中藥之對照組低,顯示對癌症化療病人的肝臟有保護作用。控制病毒性肝炎、初診斷或復發、放射線治療部位等變項之後,併用中藥之病例組與未併用中藥之對照組,兩者相對照之下,併用中藥之病例組於化療期間並無危險值存在,且可保護化療期間病患之肝功能,所以本研究支持中西醫整合性醫療對於接受化學治療癌症病人具有成效。

關節附近不明腫塊 當心是骨癌警訊

關節附近不明腫塊 當心是骨癌警訊#化療

所謂骨癌,即發生於骨骼的癌症。骨癌的種類很多,主要可分成原發性及轉移性骨癌兩大類。原發性骨癌若於青少年以惡性骨肉癌(Osteosarcoma)為最多;而成年之後,則以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為主。但所有骨癌還是以其他部位癌症轉移至骨骼較為常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范政裕指出,十至十九歲是惡性骨肉癌的第一好發年齡層,發生部位多於膝及肩關節附近。初期症狀為痠痛,尤其夜間常更為不適,中後期症狀是關節附近的腫塊發生。不過,骨肉癌的誤診率相當高,患者經常被診斷為「生長痛」或肌腱炎,而延誤病情,家有成長中青少年的父母應提高警覺,尤其發現關節附近的不明腫塊,必須即刻就醫治療。范政裕醫師表示,骨肉癌在六十年代化學治療發達前絕大多數要行截肢手術以保命,而即使截肢且五年存活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因此在以往骨肉癌令人聞之色變。所幸在過去三十多年來,隨著化學治療發展,配合放射診斷學的進步及手術技術的提升,目前骨肉癌的五年存活率己大幅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國外知名醫學中心更可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左右。不僅如此,骨肉癌手術治療也已進步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病患不必行截肢手術,減低對患者的身心衝擊。取而代之的手術趨勢為肢體保留手術,術後存活率不遜於截肢手術,局部復發率也不高。至於轉移性骨癌,則較常發生於四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最常由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轉移而來。但事實上任何一種癌症均可能轉移至骨骼,骨骼是僅次於肺臟 及肝臟容易被癌細胞轉移的器官。范政裕醫師強調,如果癌症患者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軀幹或肢體疼痛,最好能儘早就醫檢查,如果確定是由癌症轉移所致,化療、標靶治療與放射線照射或手術治療,均能有效減輕病患疼痛或預防病灶繼續擴大導致病理性骨折。此外,如果早期發現是單一骨骼轉移,甚至還可視同原發性骨癌予以廣泛性切除,提高病患之存活率。而無癌症史者,更勿輕忽身上不明之疼痛,范醫師說,臨床上也發現為數不少的病例是先查出轉移性骨癌,才繼而診斷出乳癌、肝癌、肺癌等癌症。早期就醫治療,大部分病灶靠一張普通的X光片即可得到初步的診斷。骨癌的成因在目前仍不清楚,所以也沒有有效的預防之道。但是,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充分醫師配合,骨癌並非絕症,大部分還是有機會治癒的。

評估癌症化療後成效 正子造影可有效測量

評估癌症化療後成效 正子造影可有效測量#化療

醫界在正子造影對於非小細胞肺癌(佔我國肺癌病例的絕大多數)的篩檢和手術前後分期方面已十分肯定。光田醫院管理中心表示,對於臨床上採取放射線治療作為輔助或主要治療方式的肺癌病患,正子造影也有助於擬定治療計畫以及偵測腫瘤的復發。然而肺癌的治療除了手術與放療外,化療也是常用的方法。化療在近年來有蓬勃的發展,許多新藥被研發出來,但這些藥物往往都不便宜,除了金錢負擔之外,「良藥苦口利於病」,許多化療藥物在療程中還有些令病人不適的副作用,因此化療後或化療中的療效監測,遂成為各國醫學專家追逐的聖杯。光田醫院管理中心指出,過去評估化療效果常是以腫瘤大小的變化作為估算的根據,大致上都是以電腦斷層攝影或磁振造影作為測量的工具,而這兩種方法有時無法有效區分出治療後殘存的疤痕與腫瘤,且某些藥物是抑制癌細胞的活動而不是消滅癌細胞,對這一類的藥物而言,腫瘤的大小完全不足以代表療效。而正子造影則足以克服這些問題,不僅能判斷腫瘤大小,還可以更精準的探知腫瘤細胞的活動是不是有改變。在臨床上,提前了解當前使用的化療藥物效果對於患者的治療關係重大。目前除了肺癌以外,已知正子造影對乳癌和淋巴癌的化療監測也很有用。頭頸部癌症方面,因為腫瘤分類、分期跟治療的方式比較複雜,正子造影在這方面雖還沒有像肺癌、乳癌、淋巴癌這樣明晰的效果,但仍有所幫助。

癌症統合療法 有效延緩病情

癌症統合療法 有效延緩病情#化療

目前癌症之正統治療,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加上一部份的癌症免疫療法外,這10年來可說是進展不多。除了較早期癌症有些可以有治癒的希望,大部分的癌症病人不是已轉移,就是再復發。目前醫界雖然努力於改善手術技術,開發新的放射治療機器,以及研發新的藥物,但是目前這些對癌症之治癒幫助仍然有限。輔成醫學(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是一新進崛起之醫學,又稱為輔佐及替代醫學。與正統醫學合併治療,又稱為整體或統合(Integrated)醫學。以前輔成醫學(CAM)是屬於不同國家民族所沿襲之傳統醫學、或各種民俗療法,他們經過非常長時間之臨床經驗累積,可說是有實驗理論根據及臨床驗證,但仍缺乏大規模之臨床試驗肯定。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表示,在民間它已被應用在許多慢性病,作為輔佐或替代醫療之角色,尤其是癌症治療、慢性疼痛治療及調整免疫力等。美國自西元1992年開始注重CAM之研究,希望透過科學化之整理印證,選取有實證醫學根據的,來彌補正統療法之不足。於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機構(NIH)成立了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於西元1997年更進一步擴大成立National Center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在當年用在CAM研究花費達212億美元,比其再正統療法上花200億還多。希望藉由此機構之正式成立,能有系統的研究開發CAM,將臨床使用之CAM納入正軌。台灣目前之死亡率,以癌症居首位。其死亡率從當年每10萬人口的80人,增加到今天的200人以上,其長期存活率只有25%,比歐美國家之50%來得甚低,如何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癌症治癒率,實在是醫界應該努力之責任。柯萬盛醫師指出,目前提高癌症治癒率之方向,包括早期診斷及治療;引進最先進之癌症治療方法;結合有實證根據之CAM;積極開發分子靶點新藥;開抗腫瘤血管新生藥物;開發及使用可增加抗癌免疫之中草藥等…。目前CAM療法之藥物及保健品,其機轉可能包括以下幾種:(1)誘導癌細胞分化;(2)促進癌細胞凋亡;(3)抑制血管新生;(4)抑制癌症轉移;(5)抑制癌細胞分裂信號傳遞;(6)調控細胞週期分裂;(7)增加放射治療之敏感性;(8)減低化學治療之抗藥性等。目前市面上的生物科技有關癌症的產品很多,病患如何作選擇是很重要的,應該選擇有實證根據之CAM,即臨床應用是否有用,還有其副作用及毒性也是要考慮的因素。柯萬盛醫師說,癌症統合療法可以應用在四類癌症病人:第一類:針對正在治療中之癌症患者,提供CAM來增加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效果,減低治療之副作用及抗藥性的發生。第二類:針對已完成治療之病患,提供治療後的長期追蹤,並依不同之病情提供多分子靶點作用之癌症統合療法及保健品,來延緩再發及延長存活率。第三類:針對經歷各種治療皆無效之癌症病患,在沒有更進一步可用的治療方式之情況下,提供具有分子靶點的CAM治療,來改善生活品質,延緩病情進展,甚至讓腫瘤穩定及縮小。第四類:針對末期癌症患者,提供人道上支持性的統合治療,改善其生活品質。

經濟不景氣,近4成癌友陷「工作」與「治療」兩難

經濟不景氣,近4成癌友陷「工作」與「治療」兩難#化療

癌症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約有30萬名癌症人口 ,當中大腸直腸癌每年罹癌人數更急遽攀升,然而根據台中榮民總醫院針對大腸直腸癌病友進行的調查發現,癌友雖普遍認為治療比賺錢更重要,但有近6成癌友罹癌後仍繼續工作賺錢養家,估計台灣至少有10萬人病友拖著病體為生活打拼,如何降低治療對生活的影響,同時兼顧治療與工作?醫師表示可考慮選擇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治療效果較佳,同時副作用低、更為經濟便利!■ 面臨經濟壓力,陷「工作」與「治療」兩難調查發現,6成癌友明顯感受到經濟壓力!2成7表示必須扛起家中經濟重擔因此繼續工作。雖然高達9成5的癌友仍認為「治療」比「賺錢」重要,但迫於現實狀況,罹癌後卻仍有近6成的癌友繼續工作!目前社會上失業率逐漸攀升,除了一般健康的人擔心丟工作,3成7癌友也擔心罹癌讓自己工作遭解雇!然而仍有3成癌友因為「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治療副作用影響」、「必須住院治療」等因素,在罹癌後不得不放棄工作,使得經濟狀況雪上加霜。而罹癌更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8成4癌友認為「治療過程讓身心煎熬」,而5成癌友認為是「副作用影響」使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癌友年紀在中年左右,多半仍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因此他們除了期望治療效果好之外,也希望副作用低、同時也更經濟便利,讓自己還可以繼續工作。」■口服化療藥不需住院,副作用更低,不影響生活及工作!王輝明醫師表示:「過去的傳統住院針劑化療5-FU,需要注射至少48小時時間,副作用反應大,目前在用藥趨勢上,通常都會透過口服化療藥的方式,並搭配門診針劑注射,不用住院,將治療對於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並提供較好的效果。」根據2009年於美國腫瘤醫學會(ASCO)發表的研究,使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合併療法,其整體存活期表現與傳統合併化療方式相當,治療成效好,而在副作用部分也較低,尤其大幅度降低30%以上白血球低下的狀況 ,減低感染風險。另外,使用口服化療藥不用裝人工血管,不會有感染、血栓風險。其他capecitabine研究也指出,病友就醫次數可減少三分之一,同時可節省約20萬的醫療支出 。■「康爸」七年前早知罹癌,卻因需要扛家計而未治療中年工程師「康爸」去年被確診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但其實早在七年前的檢查,他就知道自己癌症指數偏高,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不過當時兒子還在念書,因此選擇繼續賺錢養家,拖了六年才因為持續血便而積極檢查就醫。確認罹癌後他被迫提早退休,退休金老本全都投入醫療費用,甚至連孫子的教育經費也變成醫療基金!幸虧去年手術後,服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治療,復原良好也漸漸找回健康,擺脫經濟重擔。他認為當前經濟不穩定,有工作的話生活比較有保障,康爸說:「治療時狀況不錯,對生活影響不大,我覺得自己太早退休了!」而目前康爸也開始幫忙家族中的事業,多少補貼家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治療範圍廣,目前健保已經給付於轉移性乳癌、第三、四期大腸直腸癌、以及晚期胃癌等。患者僅需每天早晚服用一次,再搭配每二到三週回診一次2小時的靜脈注射即可,對於現代需要兼顧工作與治療的癌友們來說,是一項新選擇。

北市十大死因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

北市十大死因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化療

97年臺北市民死因分類配合衛生署改採WHO第十版,惡性腫瘤蟬連36年榜首,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位居第8名,自殺後退為11名。十大癌症死因肺癌16年連居首位,口腔癌擠入第9名。97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1萬5,119人,首度突破1萬5千人,平均每34分46秒就有一人死亡;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575.7人,較96年增加25.1人、4.6%;如依WHO編布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計算,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6.2人,較96年增加2.7人、0.74%,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484.3人低24.4%,在全國25縣市中,僅高於金門縣、連江縣,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死亡者平均年齡為72.6歲,較全國高3.3歲。97年採用WHO第十版死因分類,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腦血管疾病4. 肺炎5. 糖尿病 6. 敗血症7.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8.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 意外事故10. 高血壓性疾病;與96年比較,包含慢性肺阻塞、氣喘、支氣管炎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榜,位居第8名,敗血症前進4位為第6名,自殺後退為11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退為第12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占臺北市總死亡人數的7成6,其中惡性腫瘤與心臟疾病2者即占4成3。依性別觀察,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皆占男女十大死因第1至第3名,男性十大死因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首度進入為第6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退為第12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略有變動;女性十大死因高血壓性疾病進位為第8名、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首度進入為第9名,意外事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分別退為第11名、12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亦略有變動。依年齡層觀察, 15-24歲青年主要死因前3項分別為意外事故占31.1%、惡性腫瘤占15.1%及自殺占13.2%;奪去壯年25-44歲生命之主要死因前3項分別為惡性腫瘤占28.6%、自殺占18.0%及心臟疾病占11.0%;45-64歲中年前3項主要死因則為惡性腫瘤占45.1%、心臟疾病占11.7%及腦血管疾病占6.1%; 65歲以上老年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占26.1%居首,依序為心臟疾病占14.1%及腦血管疾病占8.9%。依近10年資料觀察,臺北市民標準化死亡率大致呈漸減趨勢,但臺北市民死亡人數與粗死亡率則逐年增加,主要與臺北市人口結構日趨老化有關。88年臺北市64歲以下人口239萬人,逐年遞減至97年230萬人,減幅為3.9%,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由88年25萬人,增至97年32萬人,增幅高達29.6%;相對的88年64歲以下死亡人數為3,799人,至97年時略增為3,915人,增幅為3.1%,而65歲以上死亡人數,則由88年8,625人,增至97年1萬1,204人,增幅高達29.9%,顯示老年人口的增加為臺北市民死亡人數成長之主因。97年臺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共4,467人,平均每1小時58分鐘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死亡者平均年齡為69歲,較全國高2歲。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70.1人,標準化後為112.9人,較全國標準化死亡率133.7人低15.6%。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子宮頸癌、口腔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與96年比較,前6名死因順序相同,胰臟癌前進2名,非何杰金淋巴癌後退3名,口腔癌擠入第9名,膽囊癌退出十大癌症死因。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白血病擠進第十順位,其餘死因與96年同,惟順位上略有變動;女性癌症死因白血病亦擠進第十順位,其餘死因亦與96年同,順位上略有變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降低市民死亡率,辦理了多種疾病篩檢與服務,對於惡性腫瘤推出口腔癌、乳癌等5項好發癌症篩檢;為預防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等,則有三高篩檢;希望藉由前述之服務,能讓市民及早發現治療。在自殺防治方面,臺北市政府更於今年 4 月 15 日正式成立府級的「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結合衛生局、社會局、勞工局等 12 個局處,提供包括社區心理衛生及醫療資源、福利救助、職業訓練、就業諮商等各項服務,期望透過學術上的研究和實務上的執行,幫助民眾度過生命低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