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腰圍越來越粗 小心腦中風率增4倍

腰圍越來越粗 小心腦中風率增4倍#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6年女性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有7項,分別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隨著年齡增加,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量,脂肪就會在不注意時悄悄堆積。常聽女性年過50歲,抱怨食量沒變腰圍卻越來越粗,體重也控制不下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紛紛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是腰圍過粗,小腹突出、腰圍過粗小心內臟脂肪會超標,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是一般人的2及4倍。提醒40歲以上女性,工作與照顧家庭間,更應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控制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遠離三高。40至64歲女性 超過半數腰圍過粗依據國民健康署103-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到64歲女性有56.1%腰圍過粗(腰圍≧80公分)、24.7%體重過重(過重為24≦BMI<27)及20%肥胖(肥胖為BMI≧27)、23.5%高血壓。依據106年調查顯示,40-64歲女性55.6%每星期中會喝含糖飲料,只有29.9%飲食會天天五蔬果。健康3招 女性遠離慢性疾病現代女性不論已婚或未婚往往身兼數個角色,因生活環境、工作忙碌或壓力,使大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吃消夜。甜食能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因此可能越吃越想吃而對甜食上癮,加上太忙碌使運動時間有限或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變慢或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腰圍過粗、體重過重或肥胖。為了女性朋友的健康著想,國民健康署提供簡單自我健康管理3招,預防慢性疾病發生:1) 健康吃、分享吃/避免常吃甜食及含糖飲料,如特殊節慶想吃甜食,不妨與周遭親友分享吃,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增加身體代謝。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及戒菸少飲酒,保持健康體態。2) 運動不難,做就對了/建議通勤族可每天提早1、2站下車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並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每次運動至少15分鐘每天2次,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健走或做伸展操,晚上吃完飯後也可利用公園運動設施或社區活動中心做荷重運動或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增加骨密度及強健肌肉,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3) 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是預防及控制三高的最佳簡便方法。女性健康腰圍要小於80公分,家中可備腰皮尺,每天起床後量測,當有腹部脂肪累積時,就能透過腰圍量測警惕自己;家中如無血壓計,可到社區藥局或社區血壓站等定期量血壓,建立自我血壓記錄;建議家中備有體重計,每天固定時間量測,掌握體重變化情形。國民健康署有建置免付費更年期諮詢專線0800-005-107(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9點至下午6點),由專業人員回答女性朋友的問題,請大家多加利用。

中風把握復健黃金期!在家也能做3招

中風把握復健黃金期!在家也能做3招#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資深音樂人袁惟仁及前行政院長陳先後傳出腦中風。隨著天氣忽冷忽熱氣溫變化大,除了要當心別中風之外,一旦不幸中風,專家提醒,生命徵象穩定後儘早開始復健治療,把握這原則,不僅可以避免臥床,且有高達7到8成的人可以恢復行走能力,回到原來生活,不讓中風拖垮一家人。中風後6個月內為復健黃金期 恢復能力最快56歲的陳先生半年前因突然半邊肢體無力送醫,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並有右半側偏癱的後遺症,生命徵象穩定後馬上前往接受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表示,陳先生原本無法自己轉位下床,也沒法從輪椅上站起來,經接受翻身、轉位及坐到站等練習,6個月後漸漸能在不需家人輔助下,自行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動。活力得中山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中風復健很重要,只要能越早開始復健,就越能達到較好的恢復。通常中風後的6個月內為復健黃金期,恢復運動能力最快,偏重於讓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功能為主,包括翻身、床上坐起、床上移位到輪椅、行走及上下樓梯等。復健同時也能防止關節僵硬、孿縮及褥瘡。除了醫院復健 還可做3招居家復健徐佩萱物理治療師提醒,復健期當中,除了患者意志力和心情調適,還需要家人的幫助。因為中風患者通常有半側偏癱,常會忘記使用患側,家屬一定要常在患側,和病人溝通互動。除了醫療機構的復健治療外,徐佩萱物理治療師並提供3招自己在家可常做的復健運動,可早、中、晚做3遍,每一遍10下,恢復原來的生活:1) 拱橋運動/採屈膝仰臥,抬高骨盆離開床墊,維持5至10秒,放下休息數秒。可誘發步態站立時所需的骨盆運動,並達到下背與髖部伸展的肌力訓練,也有助於床上活動、使用便盆、減壓、下肢穿衣及從坐姿到站姿的練習。2) 好手帶壞手運動/採坐姿,雙手交叉,好手帶壞手高舉至頭部再慢慢放下。可增加肩關節活動,避免孿縮。3) 推毛巾運動/坐在桌前,雙手互握置於毛巾上,盡量向前推出。可促進上肢肩胛活動、手肘伸直及髖關節屈曲。

健保給付放寬 高齡腦中風患者福音

健保給付放寬 高齡腦中風患者福音#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7歲陳爺爺步伐穩健,走路還能倒退自如,一點都不像曾經腦中風的患者。女兒陳小姐回憶,當時請爸爸坐在馬桶上,替他擦手時,擦完把手放下,爸爸的手筆直無力垂下,就驚覺爸爸恐怕中風了。陳爺爺屬於缺血性腦中風,好在醫師緊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復原狀況良好,4天後就出院,就算近90歲高齡,至今也依然生龍活虎。越老越易腦中風 平均年支出破百萬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王署君主任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腦中風罹患率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75歲以上每8人就有1人中標,且三高、肥胖、吸煙都是高風險族群,腦中風的影響除了病友可能面臨肢體癱瘓、語言功能喪失外,家人還需投入體力和心力照顧病友,一年的照顧支出恐破百萬元。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北榮重症醫學部林永煬主任指出,原本有心臟病方面病史,如心房顫動的病患,若檢查不透徹,也會造成血栓,進而引發腦中風;在缺血性腦中風許多研究顯示,心房顫動大概佔了20%的病因-,故林永煬理事長呼籲患有心臟疾病的病友也應注意腦中風風險。靜脈血栓溶解劑 健保給付範圍擴及逾80歲患者2018年11月1日起,健保放寬靜脈血栓溶解劑給付限制,原本只給付18-80歲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現在也嘉惠80歲以上患者,讓更多高齡民眾也獲得保障。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及腦血管病科鄭建興主任表示,大概有3成以上腦中風病友年齡在80歲以上,而根據研究指出,80歲以上中風的病友若能於3小時內接受治療,近3成(25.9%)病友90天內的mRS指數可維持在0-1(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年齡並不會影響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成效。鄭建興理事長也補充,病患只要在3小時內送醫到院,就有機會接受健保給付的靜脈溶栓治療,這項治療能減少病人因腦中風而造成的失能狀況,還有家屬照顧的醫療開支。逾9成慢半拍 把握3小時最佳治療時機9成6腦中風患者延誤送醫,主因是對腦中風徵兆認知不足、誤信民俗療法或以為是過度疲勞造成暈眩、手麻,林永煬理事長呼籲若出現腦中風徵兆,可參考2018國健署推廣的「臨微不亂」四字口訣:「臨」時手腳癱軟難舉起、「微」笑面部表情有困難不對稱、說話「不」清楚時,別「亂」,快撥打119送至能處理腦中風的急救責任醫院,把握3小時最佳治療時機,增加康復機會,降低失能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

96%腦中風就醫慢半拍!4招辨症狀#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腦中風發生風險隨之提升。醫師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若加上三高、心臟病等危險因子,腦中風更會不知不覺上身。然而臨床發現逾半數發生中風的民眾,超過5.5小時才送醫,延誤治療、導致失能,造成照護負擔。民眾若發現腦中風徵兆,應及時就醫,降低失能及死亡風險。高齡併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問題 控制不良易引發腦中風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高齡社區中常出現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問題,若這些慢性疾病控制不良,就容易引發腦中風,年齡結構改變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的增加。腦中風的影響除了病友面臨肢體癱瘓、語言功能喪失,家人需要投入體力與心力照顧病友,一年的照顧支出恐超過百萬元,並非每個家庭都能負擔,龐大的經濟壓力也將加重照護壓力。王署君理事長呼籲,若有家族病史、患有三高、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肥胖,或是有菸癮或酒癮的中高年齡族群及其家屬,應特別注意有無腦中風徵兆,必要時儘速就醫治療,降低失能機率。健保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用藥給付年齡限制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任鄭建興醫師表示,腦中風治療,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為主。中風的病人,臨床觀察80歲以上治療患者約3成。80歲以上中風的病友若能於3小時內接受治療,近3成(25.9%)病友90天內的mRS指數可維持在0-1(恢復正常功能),因此年齡並不會影響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成效。腦中風學會先前已修訂腦中風治療指引,建議80歲以上病友也可施打,健保署於2018年11月1日打破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用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限於18至80 歲的給付限制,80歲以上同獲健保給付,讓更多高齡民眾也能獲得保障。臨、微、不、亂4口訣 揪出腦中風據研究指出,逾96%腦中風患者未能及時就醫。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醫師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加上暫時性缺血病患約占8成的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人數,然而這些病友的從發病到抵院就醫的時間中位數為5.5小時,逾半數民眾超過5.5小時才抵達醫院治療,恐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臨床發現造成民眾未能在發生腦中風後及時送醫的原因為,民眾對於腦中風徵兆的認知不足,以為只是年紀大而短暫四肢無力,或過度疲勞產生暈眩、手麻,甚至等待家人幫忙,甚至是誤信民俗療法等錯誤觀念導致延後送醫。林永煬理事長呼籲民眾,確實了解腦中風徵兆,建議參考學會與國健署共同推廣的「臨微不亂」口訣:☀ 「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或無法舉起。☀ 「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 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

僅頭暈卻血壓飆!沉默殺手慢性高血壓

僅頭暈卻血壓飆!沉默殺手慢性高血壓#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有300多萬民眾患高血壓,其中1/3民眾不知自己是高血壓患者。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柏延提醒,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門診常遇到有點頭暈但胃口、身體狀況都還好,量血壓卻高達180。這是慢性的高血壓,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血壓增高,所以不見得有症狀。必須使用血壓計測量,非憑感覺決定。高血壓病人需清淡飲食 避免脂肪攝取過多形成斑塊葉柏延醫師提醒,高血壓病人需清淡飲食,避免攝取太多脂肪。當脂肪攝取過多時,容易在血管中形成斑塊。斑塊堆積在血管中,累積過多時,會造成血管通道變狹窄,心臟為了持續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於是加強壓力,引起高血壓的各種症狀。高血壓嚴重阻塞腦血管導致中風,造成認知功能障礙,原因在於高血壓造成血管硬化、壞死,血管發炎、纖維化即是慢性腦血管灌流障礙。腦部功能會慢慢退化導致失智情形。健康飲食、運動、藥物 最佳控血壓方法因人而異葉柏延醫師說明,降低血壓的生活習慣型態調整包含:低鈉、控制酒類飲用、減重、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血壓藥物治療可使中風機率平均降低35至40%。選擇成功降壓藥物因人因病而異,有些人需要靠藥物,有的人靠飲食和運動即可降血壓,往往比選用特定藥物來的重要。中風病人的血壓治療,必須考量病人是否有嚴重顱外或顱內大血管狹窄。有嚴重的顱外、顱內大血管狹窄者,須經醫師判定,決定降壓幅度標準,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有無低血壓或神經症狀。無嚴重顱外或顱內大血管狹窄,治療則應個別化。所有病人血壓都應考慮至少降壓10/5mmHg。若是病人起始血壓小於120/70mmHg及血壓正的心因性栓塞中風病友,則不建議使用降壓藥物。一半中風患者是由高血壓所引起最後葉柏延醫師提醒,一半中風患者是由高血壓所引起。平均血壓每增加10mmHg,中風的危險性及增加30%。很多患者常無奈要不斷吃藥控制血壓,但也勉勵各位病友,治療高血壓比不做任何事更便宜。控制血壓不僅能預防血管硬化、腦中風,更可減少治療高血壓衍生其他疾病的時間和腦中風治療的花費,呼籲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患者自我監控血壓,定期量血壓,改變生活習慣最重要!

記不清是失智?婦常漏看字揪出腦中風

記不清是失智?婦常漏看字揪出腦中風#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5歲女士,約半年前開始,新的人名、地址、電話都無法清楚記得,因此子女、親友懷疑罹患失智症,經專業機構進行失智症評估,結果並無明顯失智症傾向,但是一連串的數目或文字,右側都會漏記或漏看,無法記住新的文字內容或電話號碼,至眼科檢查發現右眼矯正視力0.8,左眼矯正視力0.7,眼壓正常,眼睛內外結構包括視網膜均正常。因為有右側漏記或漏看的現象,所以安排雙眼視野檢查。檢查顯示雙眼右半邊視野缺損,再進一步安排腦部斷層掃描,證實左側後枕葉腦中風。終於解開長期失憶的原因,同時也針對腦中風做後續的治療。左側後枕葉視覺中樞病變 就出現右側偏盲症狀眼科醫師廖士傑表示,失憶不一定是失智!上述案例是因腦中風造成視覺障礙,導致漏記或漏看(忽略性失寫症、忽略性失讀症等),無法記住新的文字內容或電話號碼,呈現疑似失智的症狀。腦中風影響視力?右側影像會分別投射至右眼的鼻側及左眼的顳側視網膜,藉由視神經傳導,右眼鼻側視網膜訊息,會在位於腦下垂體上方的視神經交叉處左右互換,因此右側影像其訊號經由視神經傳導後,會到達位於左側後枕葉的視覺中樞,當左側後枕葉視覺中樞有病變時,就出現右側偏盲(右半邊視野缺損)的症狀。視野表現出現右或左半側視野缺損 腦中風佔6至8成當兩眼的視野表現,出現右或左半側視野缺損,排除眼睛本身問題後,成人常見原因為腦中風佔60至80%,外傷約10至15%,腫瘤約10至15%,或其他因素;兒童則以腦部腫瘤發生率最高,約40%。廖士傑醫師提醒,家中長輩出現失憶、記憶力不佳症狀時,不一定都是失智,須經由專業的評估,有些可能是聽覺或是視覺的障礙,無法正確接收外界訊息所引起,甚至可能是視覺中樞中風,不得不慎,以免延誤正確診斷及治療。

水腫、發麻 不可忽視的高血壓6類型

水腫、發麻 不可忽視的高血壓6類型#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即使出現高血壓,也無法立刻斷定就是「生病」。不過,高血壓確實是種「警訊」,告訴我們身體潛藏著疾病。假如血壓沒超過「年齡加九十」,不需太擔心,但若符合接下來這幾種類型,就有從高血壓轉變成重大疾病的可能。很可能代表已出現異常,務必儘速就醫。1) 血壓急速上升/你的高血壓是緩緩上升?還是突然飆高?以前血壓大概一百三十,某天卻突然飆到一百七十、一百八十,這時要思考可能體內出現了某種病變。血壓急速上升的現象,舉例來說,本來應該流動十成的血液,變成只有五成流動。可能腦部或心臟等某處血管出現血栓或阻塞,而影響血液循環。或者,心臟發生某種異常,從心臟開始血壓上升,所以必須針對心臟或腦部進行檢查。總之,不要拖延,請立即上醫院接受醫師的診斷。2) 變得口齒不清/當血栓引發「腦梗塞」時,出現在血液通道裡的血栓會妨礙血液流動,也會導致血壓上升。腦梗塞發作之前,初期常見下列症狀:​‧嘴巴動作異常,口齒不清‧說不出話‧嘴巴無法順利合起‧單側臉出現麻痺、扭曲‧單側手腳無法使力、發麻‧單側眼睛像被遮蓋般,看不清眼前事物‧視野變狹窄‧眼前事物出現重疊影像‧無法順利寫字這些初期症狀被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是因為腦內血液循環一時惡化所引起,只要血栓很快溶解,血液循環及血壓就會恢復正常。所以,很多人在二十至三十分鐘,或二十四小時內便解除症狀,也就不以為意。但出現初期症狀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五十在四十八小時內、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在三個月內會發生腦梗塞。且腦梗塞發作時,高血壓一併出現的比例極高。曾經發生腦梗塞的人,為避免再度發生,應該徹底管理血壓。除了腦梗塞外,腦內血管破裂引起的「腦出血」,或是覆蓋腦部表面的蜘蛛膜下腔有出血現象,造成「蜘蛛膜下腔出血」等,也會使血壓急速上升,這些要多加注意。3) 發麻/出現高血壓時,除了腦部,也要懷疑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因心臟瓣膜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的「心臟瓣膜疾病」,或是心臟節律不規則的「心律不整」,導致心臟出現小血塊;或是大動脈內的血栓剝落、流出,導致手腳末梢動脈阻塞,形成「栓塞症」,這時會感到手腳麻木、疼痛、冰冷等。4) 呼吸困難、頭昏腦脹/高血壓常讓人心悸、呼吸困難、胸部疼痛、頭昏腦脹。但心悸、呼吸困難也可能是「心律不整」或「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的警訊。所以,只要覺得不對勁,就應該趕快接受檢查。5) 出現水腫/眼皮好像有點腫、襪子的鬆緊帶痕跡久久未消、常穿的鞋子突然變緊……當這些「水腫」現象與血壓上升同時出現時,代表腎臟可能出了問題。腎臟是負責調整體內體液量的內臟器官,例如:血液等。它就像是個水龍頭,假如水壓(血壓)升高,它會排出大量的尿液來控制水壓。然而,要是腎功能下降,過濾功能也會變差。等於水龍頭的出水口變小,為了排出水量,便需要較高的水壓(血壓),所以導致高血壓。出現腎功能下降的疾病有「慢性腎絲球腎炎」、「腎衰竭」。因此,當發現血壓上升時,也要一併檢視是否有以下徵兆:‧尿液混濁、泡沫多(蛋白尿)‧尿液顏色深,接近褐色(血尿)‧常跑廁所6) 常被旁人關心/罹患嚴重疾病的人,常有感而發地說「難怪之前一直覺得很累」、「總是不太舒服」。當出現異常時,就算沒看到數字,身體也能確實感受到不適。所以,能否察覺到「哪裡不對勁」,是決定命運的關鍵。不希望依賴藥物的人,不能將身體釋放的訊息以一句「上了年紀」輕輕帶過,應該立即採取行動,主動積極地追查原因。不過,很多人即使察覺到某種異常,往往會以「太忙」拖延就醫,錯過治療時機。尤其是男性,總以「會影響工作」、「不能造成公司麻煩」等理由延誤診治,很多人因此突然病倒、枉送性命。要預防這種情況,旁人的關心出乎意料地有效。當聽到很了解自己的人說「你的臉色不太好」、「你看起來很不舒服」、「你是不是很累」,且次數愈來愈多時,要有所警覺,好好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血壓突然上升是種警訊,代表出現了某種異常,請務必盡速就醫,徹底查出原因。血壓之所以上升,必定與日常生活習慣有關。要治療生活習慣引起的疾病,唯一的特效藥是改善生活習慣。如果你是個忙到無暇顧及其他事情的人,接下來所介紹的五分鐘降血壓健康操,簡單到你一定也能做到。請每天花個五分鐘照顧身體,徹底改變自己的高血壓體質吧!(本文摘自/免吃藥!5分鐘降血壓健康操:患者實證!鍛鍊深層肌,強化心肺,有效降血壓、重返年輕/三采出版)

「臨微不亂」 腦中風發作急救4字訣

「臨微不亂」 腦中風發作急救4字訣#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近10年統計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一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2到第4順位,106年仍居於第4位,共奪走1萬1千多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且男性多於女性。9成腦中風能透過危險因子管理有效預防,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與就醫,掌握黃金治療3小時,更能大大降低腦中風死亡與失能殘障風險。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一起關注這個全球性議題,採行健康生活型態並做好慢性病管理;記住中風口訣「臨微不亂」,提醒自己也幫助他人,關鍵時刻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緊急送醫治療,把危害降到最低。把握「臨微不亂」口訣 急性中風速送醫腦中風不僅影響個人健康,失能也增加個人與家庭的影響與負擔。而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約占7至8成,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將有效減少失能的後遺症。為使民眾對腦中風辨識症狀警覺,國健署結合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源,共同推廣中風口訣FAST(FACE、ARM、SPEECH、TIME)的中文化:「臨微不亂」,方便民眾記憶、判斷,發現急性中風症狀時,能立即或協助他人就醫,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臨」-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不」-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亂」-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控慢性病病情、生活習慣 擺脫中風危險因子美國心臟/中風協會表示,腦中風好發於高齡者,55歲以上,罹病風險每10年以倍數增加,有家族病史應更加小心。臺灣腦中風學會也表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與三高及生活飲食型態息息相關,國健署鼓勵所有民眾一起實踐健康生活公約,擺脫危險因子糾纏:1) 慢性病管理/三高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倍,務必遵從醫囑規律檢查與用藥,高血壓患者要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另外,9%腦中風與心律不整(如心房纖維顫動)或其它心臟疾病有關,應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或治療。2) 生活管理/戒菸、節酒、健康吃、規律動、控體重、好睡眠,不僅讓人遠離腦中風的威脅,也是杜絕其他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秋冬更迭溫度變化大 腦中風發作高風險期秋冬更迭之際,氣候冷暖不定,正是腦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國健署提醒,民眾有病要看醫生,切勿輕信網路流傳的中風放血、吃香蕉皮治療高血壓等偏方,造成血壓失控。若發現小中風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Menu